❶ 股东退出后的股份该如何分配
公司法规定:如果两个人认购,按各种占股比例认购。
比如:甲(71.4%)可以认购乙21.42%,丙(28.5%)可以认购乙8.55%。
乙退出,甲和丙总股数70%,甲占比(50÷70),丙占比(20÷70),就是他们的比例
❷ 创业联合创始人离职后股权怎么分配
刚成立的创业团队该如何设计公司的股权结构,尤其是创业合伙人的股权结构,一直都是一个最为困扰创业者的问题。当然里面的坑不仅多,而且深。
在我们服务创业企业的过程中,我们见过各种版本合伙人股权战争的故事,也帮创业朋友处理过各类股权战争的事故。我们发现,合伙人之间之所以频繁爆发股权战争或闹剧,是因为他们既没有合伙人股权的进入机制,也没有合伙人股权的退出机制。这就好比是,两口子不明不白结了婚。婚后发现,双方完全是两个物种,想离婚时,却发现不知道该怎么离婚,甚至这婚还离不了。一、合伙人股权的进入机制合伙人股权的进入机制,即结婚机制。要做好合伙人股权的进入机制,先得想明白什么是合伙人?我们认为的合伙人,是既有创业能力,又有创业心态,有3-5年全职投入预期的公司创始人与联合创始人。合伙人是公司最大的贡献者,也是主要参与分配股权的人。合伙关系是接近于婚姻关系的[长期][强关系]的[深度]绑定。合伙之后,公司的大小事情,合伙人之间都得商量着来,重大事件,甚至还得合伙人同意。公司赚的每一分钱,不管是否和合伙人直接相关,大家都按照事先约定好的股权比例进行分配。
(一).合伙人股权进入的坑请神容易送神难。下述人员均可以是公司的合作者,但建议创业者慎重将下述人员当成合伙人,并按照合伙人的标准发放大量股权。(1)短期资源承诺者之前有创业朋友提到,他刚开始创业时,有朋友提出,可以为他创业对接上下游的资源。作为回报,朋友要求公司给20%股权作为回报。创业者把股权出让给朋友后,朋友承诺的资源却迟迟没到位。这肯定不是个案。很多创业者在创业早期,可能需要借助很多资源为公司的发展起步,这个时候最容易给早期的短期资源承诺者许诺过多股权,把资源承诺者变成公司合伙人。创业公司的价值需要整个创业团队长期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实现,因此对于只是承诺投入短期资源,但不全职参与创业的人,建议优先考虑项目提成,谈利益合作,一事一结,而不是通过股权长期深度绑定。(2)天使投资人之前有创业朋友提到,公司早期创业时,3个合伙人凑了49万,做房地产开发的朋友给他们投了51万,总共拼凑了100万启动资金。大家按照各自出资比例,简单直接高效地把股权给分了,即合伙人团队总共占股49%,外部投资人占股51%。公司发展到第3年,合伙人团队发现,一方面,当初的股权分配极其不合理;另一方面,公司想引进外部财务投资人。多个投资人做完初步尽调后,表示不敢投他们这类股权架构。创业投资的逻辑是:(i)投资人投大钱,占小股,用真金白银买股权;(ii)创业合伙人投小钱,占大股,通过长期全职服务公司赚取股权。简言之,投资人只出钱,不出力。创始人既出钱(少量钱),又出力。因此,天使投资人购买股票的价格应当比合伙人高,不应当按照合伙人标准低价获取股权。(3)兼职人员之前由创业朋友提到,他通过朋友介绍,在BAT公司找到个兼职的技术合伙人。作为回报,公司给该兼职技术合伙人15%股权。起初,该兼职技术合伙人还断断续续参与项目。后来,参与很少。半年后,停止了参与。创业者觉得,花了大本钱,办了件小事,得不偿失。对于技术NB、但不全职参与创业的兼职人员,我们建议按照公司外部顾问标准发放少量股权(股权来源于期权池),而不是按照合伙人的标准配备大量股权。(4)早期普通员工之前有创业朋友提到,他们出于成本考虑,也为了激励员工,在创业刚开始3个月,总共才7名员工时,就给合伙人之外的4名普通员工发放了16%的期权。做完激励股权后,他们才发现,这些员工最关注的是涨工资,并不看重股权。早期员工流动性也大,股权管理成本很高。对于既有创业能力,又有创业心态,经过初步磨合的合伙人,可以尽早安排股权。但是,给早期普通员工过早发放股权,一方面,公司股权激励成本很高。另一方面,激励效果很有限。在公司早期,给单个员工发5%的股权,对员工很可能都起不到激励效果,甚至起到负面激励。员工很可能认为,公司是不想给他们发工资,通过股权来忽悠他们,给他们画大饼。但是,如果公司在中后期给员工发放激励股权,很可能5%股权可以解决500人的激励问题,而且激励效果特好。在这个阶段,员工也不再关注自己拿的股权百分比,而是按照投资人估值或公司业绩直接算股票值多少钱。
❸ 创始人中途退出创业,他的股权怎么办
按照签订的协议清算就可以了。如果没有协议,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清算公司现有资产,上班的有工资,该退钱的退钱,该补钱的补钱,亲兄弟明算账,剩下的人重新划分股份。如果有股东愿意购买他的股份,可以私下商量。对于弄虚作假、赖账不还或无力承担的情况,应该将感情和账目分开。
❹ 我投资入股了一家公司,后来创始人要卖掉,我能保留我的股份吗,还是需要我的同意
你投资入股了一家公司,创始人要卖掉。其实是要经过你的同意。因为你也是这家公司的股东。
❺ 联合创始人退出,他手里的股权怎么办
联合创始人离职时,收回他的股权
你有一个很不错的创业计划,还找到一个很棒的联合创始人,你们决定先五五分配股权。最初两个月,你们非常勤奋地工作。但是,你的联合创始人不想继续干了,离职后去了一家高大上的公司工作。但是你还是觉得这个创业计划很有前景,于是继续坚持。两三年后,创业项目已经发展很好,有大公司准备并购你的公司,开出了不菲的并购价格。你辛苦的努力总算得到了回报。这时,早已离职的联合创始人回来了,按他的持股比例 50%,要求获得一半的并购价款。
事实上,类似的问题在创业过程中非常常见,知乎上也有很多相似的问题。不用等到创业企业被并购,留守的创始人们就已经在为离职创始人手中的股权而苦恼了。而创始人股权成熟机制就是为了解决这种问题的一种方案。大多数创业企业不怎么重视这种创始人股权成熟机制,并往往因此毁于一旦。
创始人股权成熟机制是指:(1)每个创始人在一开始就会获得属于他的全部股权;(2)如果创始人中途离开创业企业了,创业企业有权以极低的价格,回购创始人一定比例的股权。
比如,在前面的例子里,如果创业企业事先设定了成熟机制,联合创始人创业两个月后就离开了创业企业,将来出售公司时的价款,跟他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因为已经在他离开公司时,公司已经回购了他手里的股权。
可能很多人会认为,创始人股权成熟机制是在限制创始人的股权,其实这种做法是有利于创始人的。这种机制合理地平衡了留守创始人和离职创始人之间的利益。可以说,创始人股权成熟机制是创始人和创业企业最好的 “朋友”:一方面,离职创始人带着股权离职,将会严重损害留守创始人的合理利益,削弱其继续工作的积极性,而这一机制可以有效地防止此风险;另一方面,这一机制也能够激励每个创始人都朝同一个目标共同奋斗,即创建一个成功的企业。
让联合创始人一批一批地获得股权
创始人分得的股权,是用来奖励他在企业初创阶段的巨大贡献。但是,创始人的这种贡献,是在相对较长的一段创业期里,逐渐释放出来的。所以,可以把创始人获得的股权,视为他在这段创业期里挣来的工资。因此,可以把创始人分得的全部股权分成若干批次,像发工资一样,然后每间隔一段时间,让创始人获得一小批股权。
创始人股权成熟机制可以分为期限模式(Time Based Vesting)和目标模式(Milestone Vesting)。期限模式是指,创始人股权按期限分批成熟,成熟期可以是四年,也可以是三年、二年。目标模式是指,创始人股权按照阶段性的目标来分批成熟。
通常情况下,创始人股权成熟机制设定四年的成熟期,其中第一年是创始人的最短服务期(即 cliff)。如果创始人把全部工作时间都投入创始企业,在工作满了第一年后,可以一次性成熟其股权的四分之一;在此之后,才开始按月或季度,一批一批地成熟后续的股份,比如每个月成熟 1/48,直到干满 48 个月(4年)后,全部股权成熟。这种期限模式,是最常见的创始人股权成熟模式。
因此,如果创始人分得了公司 50%的股权,在干满两年后离开,那么这 50%中的一半(即公司股权的 25%)就已经成熟了,他可以继续持有这 25%的股权,剩下的 25%被公司以极低价回购。如果创始人在公司的工作时间不到一年,没有达到最短服务期,那么连第一批股权(即四分之一)都还没有成熟,所以最后他在离开时不持有公司任何股权,全部股权都被公司回购。如果他干到了第 366 天才离职,那这四分之一就成熟了,公司只能回购剩下的四分之三,所以他还能继续持有 12.5%的公司股权(即 50%的四分之一)。
当创业企业实现某些阶段性的目标后,创始人一定比例的股权才能成熟。因此,创始人的股权成熟,不是以他的服务期挂钩的,而是与他的某种绩效挂钩。比如,在产品测试版发布时,股权成熟四分之一;正式版发布时,继续成熟一部分股权;2.0 版本发布时,再成熟一部分股权。如果产品测试版还没有发布出来之前,创始人就离职的,那么他的股权都没有成熟,公司都可以回购,此时创始人离职时一点股权都带不走。
目标模式下的目标设定一定要非常明确,否则如果各方对目标的理解不一样,很可能会在目标是否已经实现的问题上发生争议。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股权成熟的阶段性目标是发布产品测试版,那么准备离职的合伙人很可能在还未准备就绪时,就匆匆把测试版发布出来。
我认为,创业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可以作为股权成熟阶段性目标的事项,比如:实现 A 轮融资时,股权成熟一部分;app 活跃用户数达到一定量时,股权成熟一部分;餐厅分店开到第 X 家时,股权成熟一部分;连续三个月的月均营业收入达到某一标准时,股权成熟一部分。
❻ 技术核心创始人退出公司,股权一定退出吗
一、约定分期实现股权:有付出才有收获!
公司创立之初你必须把股权分给联合创始人才能吸引他们加入公司,但是股权分配总额的确定不等于一定要一次性实现他们的股权,否则如何保证这些合伙人在公司长久工作、发展?事先约定股权分期实现是保障联合创始人为公司服务、带领公司发展的必要举措。
比如实务中,你们可以约定股权分4年全部实现,每年实现25%或者第一年实现10%,第二年20%,第三年30%,第四年40%;当然,你们也可以约定任何其他比例。
二、约定退出后果和退出程序:保护自己的创业公司!
事先约定好提前退出的后果和退出的程序,那么当联合创始人恶意或者善意地离开公司另谋发展时,你就不会那么被动,不用担心以后公司发展起来股权仍在他手中。
(一)约定退出后果:恶意退出和善意退出的结果应当截然不同,可以约定:联合创始人恶意退出时,应被收回所有已经实现股权;善意退出时,则可以按照协商支付一定的对价的方式收回股权——这些约定在法律上都是有效的。
(二)约定退出程序:收回股权的不是别人,正是公司剩下的股东。由于事先约定了退出后果,此时公司其他股东有权要求退出的联合创始人将自己的股权转让给他们,其他股东都想购买的可以协商按比例购买。
三、约定违约责任:为收回保驾护航!
违约责任条款是必须的,没有违约责任只有以上约定的话,整个退出机制仍旧缺乏威慑力,就好像没有对应刑罚的罪名。违约责任的约定十分简单但也非常必要:需要明确约定当退出的联合创始人不按照以上约定的退出后果、退出程序退出公司,他需要赔偿自己带给公司的全部直接或间接损失。
实务中,不事先建立股权退出机制的公司在遭遇联合创始人退出时只能眼睁睁看着退出人带走股权,更有甚者直接散伙,因此在公司创立之初就建立起一个完善的股权退出机制是非常重要的。有律希望能够通过文章,让更多创业者、投资者了解股权退出实务,让更多创业公司实现稳定、快速地发展!
❼ 创业合伙人离开团队后所持股份如何处理
这个跟学什么没关系,这个事情处理起来有3个问题
第一,你说的盈利是怎么算的,算不算你们4W回本,已经回了,给他2W,算是购买他的股份,利润给他一半,属于利润分红了,要看你们当时怎么约定的,分也说的过去。如果只是开始盈利,还没有回本,那么他退出,可以谈,属于你收购他股份,谈个价钱,2W可以,少些也行,是你们谈的。
第二,你们是什么形式合作?个体户?合伙人?有限公司(好像2人的有限公司这个资金不够)?还是没注册?不同的形式会有差别,这个很难一一列举,你可以补充说明下。
第三,你打算今后跟他什么关系,考虑下,尽可能处理好。
❽ 联合创始人中途离开,应该如何处理他的股权
这种事情其实一开始就应该白纸黑字约定好的,签订转让协议的时候肯定是需要考虑到这种情况,按照协议上约定的退伙情况处理,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然而你们目前涉及到的是创业公司期权的情况,一般来说,期权和股权不太一样,股权是实打实的以现金出资或者其他形式的出资方式合法获得的公司股权,那么期权的话主要是用户合伙人的股权激励,一般分为无偿行权和有偿行权,无偿行权很好理解,通俗点说就是当公司发展达到一定的阶段,或者说当合伙人的贡献达到一定区间且满足行权条件的时候,免费赠送给合伙人的股权,也就是合伙人可以以0元的价格购买公司的股权,具体数额根据工作年限,工作贡献等来协商,如果没有达到行权条件,期权不过是一个数字而已,这个行权条件是需要事先协商的,比如说当公司营收达到100万人民币的时候,可以行权给到合伙人总释放股权池的1%,又或者说当合伙人工作满一年的时候,一次性释放1/4的行权权利。
下面来分析具体情况,王某持股20%也就是创始人给到的总股权池,已经行权4%,那么剩余的16%还未行权,实际目前王某占公司股权只有4%,这一部分的处理方式有三种:
1.股东之间相互转让,也就是让其他合伙人购买王某手中这4%的股权,购买价格主要是基于公司现有估值。
2.公司回购,以公司的名义进行回购王某的股份,回购完成后进行注销,公司总股本变更后需要到工商管理局进行变更和备案。
3.引入外来战略投资者购买王某的股份,同样是股份转让和第一种处理方式还不太一样,公司法规定股东向外来投资者转让股份的话需要公司2/3以上的股东行使表决权同意,如果人数不达标,那么不同意的股东就要接盘王某的股份,至于价格不得低于公司净资产的一半,既不同意也不购买甚至不给予回复的视为同意转让,如果人数达标,那么其他股东依然享有优先购买权,有2个以上股东有意愿接盘王某的股份的话,可以自由协商购买股份比例,协商不成按照目前占有公司股份比例数进行购买。
那么剩下的16%的股份怎么办呢?这个要考虑到公司的总股本,我这边举一个例子,假设公司注册时股本为100万分,王某作为联合创始人有20%的股权也就是20万份,假设公司的行权条件是合伙人每年行权2%,刚好符合楼主的情况,两年后王某已行权4%也就是20*4%=0.8万份,所以他目前持有公司0.8万份的股权,另外19.2万份的股权会被公司低价回购,这个回购和前面0.8万份的回购不一样,0.8万份是王某已经拿到手的股份属于公司按照正常估值进行的回购,而这剩下19.2万份的股份是还未行权的股份,公司是可以进行低价回购的,至于价格多少可以和王某协商,回购完成后,公司的总注册股本变为100万份-19.2万份=80.8万份,总股本减少,相当于每个股东的实际股权比例增加了,就好像分数的分子不变,而分母变小后数字反而更大了,也就是说公司相当于把离职创始人的未行权股份平均分配给了其他的合伙人。
这里可能有人会疑惑为什么是100万份-19.2万份=80.2万份,而不是100万份-20万份=80万份,正如前面所说,如果公司对于0.8万份的处理方式也是回购的话,那么就是100万份-20万份=80万份的总股本,但如果是其他另外两种方式的话,则应该是80.2万份,因为该股份不是公司回购,公司没有拿钱,而是其他股东接盘了,相当于原来王某的股份换到另一个股东身上,公司总股本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不是减去20万份。
❾ 从未参与企业管理的股东要求退出,其名下股权应该如何处理
不管这个股东有没有参与企业的管理,他本身都是这个企业的股东,这一点你不能否认。他既然是企业的股东,他想要退出这个企业,那这个股份就只能是转让而不能是退股,因为企业里面没有退股这种说法。
因为企业本身值多少钱不意味着企业本身有多少钱,意思就是说这企业现在资产评估之后总共只10个亿,但是你让着企业拿出10个亿的现金,他不可能有那么多钱啊。但很多是固定资产是技术是商誉,所以说他这个股份一般就是同企业的其他股东,如果其他股东愿意收购的话,给你一个价格,双方协商之后觉得可以那自然就搞定了,同企业都不愿意收购,可以去找外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