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市股份 > 袁绍集团形成

袁绍集团形成

发布时间:2022-05-29 16:32:46

❶ 袁绍袁术两兄弟是如何相互竞争成为两大军事集团的

袁绍和袁术是东汉末年的两个军阀,而且都一度是当时最强大的军阀之一。袁绍如果在“官渡之战”中击败曹操,就能够扫平北方,走扶植天子再取而代之的路子;袁术也曾经占据扬州、豫州、徐州等郡县,野心膨胀僭号仲家,最后也因此而失败。如果袁绍和袁术能够联手,三国历史舞台中心的家族很有可能就是汝南袁氏。可惜两个人并不以家族利益为先,而是注重个人的权益,各自拉拢其他军阀组建党羽,形成两个竞争的军事集团。对于这一点小编不好评价,但结局就是二袁各自被消灭,汝南袁氏这个东汉时期的顶级家族没落下去。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袁绍、袁术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除了这些人以外,兖州刺史刘岱也曾经加入过袁绍的势力,不过没过多久就死于青、徐黄巾军的手中,曹操趁虚而入成为兖州牧,收编三十万黄巾降卒,一百万人口,更扩大了袁绍一方的实力。最后袁绍一方逐渐压制袁术一方,袁术经历“匡亭之战”的失败后,转移到扬州,袁术与陶谦、公孙瓒的联盟随之瓦解;而袁绍与曹操的裂痕,就要等到曹操履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之后了。

❷ 袁绍是怎么崛起的

袁绍是怎么崛起的?从如何笼络人才说起

泪痕春雨

在贵族政治渐渐萌芽的时代,所有的政治集团,其实都好像我们现在的股份公司。那些能进入权力核心的人,通常都也不是什么打工仔,甚至都不是什么单纯的经理人;他们通常都是携带大量股权,进入各个利益集团的。

最经典的人物就是许禇。在人们通常的印象中,许禇只是一个单挑高手,但真实的许禇,实际上是一个标准的大哥级人物,换而言之,许禇在投靠曹操的时候,也是领着一大把小弟,而且许禇的这些小弟,都也是如虎如狼的人物。

“许褚字仲康,谯郡谯县人。身高八尺多,腰阔十围,相貌雄伟刚毅,勇气力量大得惊人。汉朝末叶,许褚聚积青年人和自己宗族几千家坚壁清野抵抗贼寇。”

“跟随他来的侠客,都用为虎士。”“起初许褚所统率的虎士跟随曹操东征西讨,曹操认为他们都是壮士,同一天把他们都任为将军。后来,因功升任将军封侯的有几十人,作都尉、校尉的一百多人,都是剑客。”

因为,历史常常变成了英雄传奇,所以那些可以叱咤风云的军方大佬,都是因为他们一个人能打几十个人。其实,所谓的“万人敌”都是因为他们有着过人的组织、领导才能;如果所谓的“万人敌”,就是因为有着过人的单挑能力,那关羽、张飞肯定是越混越差劲。因为,一个年过四十的人,越变越老,与人单挑时,自然是越来越力不从心。所以许禇之所以是许禇,就是因为他的小弟,也有着太多大大小小的关羽、张飞。

我为什么说,许禇是一个最经典的携股投靠曹操的人呢?原因非常简单,许禇并没有很强大的家族背景,而且人们通常也认为,他只是靠勇武出名的。问题是,这样的人都是携带大量股权投靠曹操的,其它人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无论曹操,还是袁绍,在筹建自己的政治集团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把越来越多的股东拉到自己旗下。换而言之,你能让越来越多的豪门代表人物、现职的军政长官、乱世崛起的大哥级人物站在你的大旗下,你就越容易取得胜利。

而且,无论曹操、刘备、孙权都不敢随便侵犯那些大股东的利益。就是吕布那种标准的虎狼作派,让陈登父子玩的跟个傻子一样,也只能陪着笑脸。

所以,刘备看不起许靖,但是蜀汉帝国坐头把交椅的臣子就是许靖。许靖活着的时候,就是诸葛亮见许靖的时候也得下拜。

当然了,在关键时候,张昭极力劝说孙权交枪投降,但是,就是张昭在江东的地位,永远也不可动摇。

也正因为类似的原因,曹丕娶了袁绍的儿媳妇,孔融就对曹操说,我听说周武王伐纣后,把妲己赐给了周公。曹操开始以为孔融是帮曹丕纳甄氏找历史依据,却没想到孔融告诉他,你打败袁绍,就让自己儿子娶了袁绍的儿媳妇;以此推想,周武王打败纣王后,自然也会让他弟弟娶纣王的老婆。面对孔融这样公开冷嘲热讽自己,曹操自然气得抓狂了,但是曹操也必须得把气忍在心里,因为曹操想收拾孔融,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袁绍、袁术角逐天下的主要资本就是,他们都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换而言之,当大家都开始建立股份公司时,袁氏兄弟可以迅速获得最多的股东支持;在这种背景下,豫州、兖州、冀州的豪门大族代表,自然都纷纷表示要支持袁绍。不要说别的了,当袁绍决心争夺冀州牧时,就是单纯的这种力量,也会让韩馥丧失继续与袁绍角逐的勇气。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时里,袁绍一直非常尊重帝国的游戏规则。所以,袁绍虽然一直是关东最牛逼的人物之一,却只是以渤海郡太守的身份出现。换而言之,袁绍始终也不敢试图通过非法的手段夺取一个刺史、或州牧的职务。

但是,后来关东地区越来越混乱,而袁绍在此过程中,也与众多的大佬们达成了默契,终于决定混一个刺史、或州牧玩玩了。

因为,传统历史为了贬低袁绍,或是为了模糊政治博弈的真相,所以有意无意的让人感觉,袁绍这个冀州牧之职,就是忽悠来的。总而言之,如果韩馥不是一个二傻子级别的人物,袁绍根本没有机会夺取冀州。

《白话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述相关内容的。韩馥性情怯懦,于是同意了他们的计策。韩馥的长史耿武、别驾闵纯、治中李历得到消息,劝阻韩馥说:“冀州地区可以集结起百万大军,所存粮食够吃十年。袁绍只是一支孤单而缺乏给养的客军,仰仗我们的鼻息,好像怀抱中的婴儿,不能他奶吃,立刻就会饿死,为什么要把冀州交给他呢!”韩馥说:“我本来是袁家的老部下,才干也不如袁绍,自知能力不足而让贤,是古人所称赞的行为,你们为什么偏要反对呢?”

许多人都是据此认为,韩馥如果不是一个二傻子,袁绍就绝没有机会得到冀州。其实呢,韩馥绝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一个人拿着董卓的委任状,就能成为一个大州的州牧,能是一个省油的灯吗?

更主要的是,我们看历史时,不能孤立的看一段内容,而应该结合前后文去看。事实上,韩馥从始到终,都是与袁绍争锋不让的。对此,我们看一《白话资治通鉴》中的内容。

“袁绍在勃海郡,冀州牧韩馥派了几个部从事来监视他,使他无法起兵。”

“韩得到这份文书,请属下的从事们来商议,向他们说:‘如今应当帮助袁绍呢,还是帮助董卓呢?’治中从事刘子惠说:‘如今起兵是为了国家,怎么谈到袁绍、董卓!’韩馥面有惭愧之色。”

“冀州刺史韩因为各地豪杰多拥戴袁绍,心中嫉妒,暗地里减少对袁绍的军粮供应,想使他的军队离散。”

一直与袁绍争锋不让的韩馥,突然愿意拱手让出冀州牧之职,真会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简单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韩馥愿意拱手让出冀州,无非是因为韩馥发现,再与袁绍争下去,实在是看不到什么前途的。于是就说了一番极尽超然的话,总而言之,这个冀州牧是他主动让给袁绍的,绝不是被逼无奈才让给袁绍的。其实呢,如果有机会与袁绍相争,他还会从前一样相争的。

希望韩馥继续与袁绍相争的人,在给韩馥鼓劲时,自然都是说对韩馥有利的内容。总而言之,袁绍的后勤全靠我们补给,我们停止给袁绍供应后勤,袁绍当时就啥也不是了。问题是,以袁绍拥有的军事、政治资源,袁绍想大举向冀州的行政、经济领域渗透,韩馥拿什么阻拦呢?

替袁绍游说韩馥的领衔人物是荀湛。

荀湛是何许人也,也许有人不熟悉。但是,荀湛的叔叔是荀爽,董卓执政后,马上就起用荀爽,“又派使者到荀爽家乡去任命他为平原国相,荀爽赴任途中走到宛陵,又被任命为光禄勋。荀爽到任办公三天,又升任司空。从他被征召,到升任三公,一共九十三天。”只要我们知道荀爽的这段历史,自然就知道,荀湛代表袁绍游说韩馥意味着什么,因为这意味着荀氏家族就支持袁绍取代韩馥的。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荀爽是何许人也。但是荀湛的弟弟(一说是哥哥)

大家肯定都知道,因为荀湛就是荀彧的亲哥哥(也有一说是亲弟弟);而且荀彧也曾在袁绍手下效过力,后来认为跟袁绍不会有前途,才投靠的曹操。

而且和荀湛同去游说韩馥的人,是高干、辛评、郭图等人。这些人,都也不是普通人,他们都也有着绝不可低估的家族背景。

高干的爷爷当过司隶校尉;他的父亲是蜀郡太守,叔叔是蜀郡都尉;这是标准的世代两千石。高干在袁绍一系中,官居并州刺史;高干的从弟高柔,投降曹操后,最后位列三公。

大家都知道,高干本人又是袁绍的外甥;而且高干的地位,一直与袁绍最主要的两个儿子地位相当(都独领一个州)。相关的内容,显然更证明高氏家族的地位非常高,否则,他就没有资格与袁氏联姻,更没有资格在袁氏家族中,拥有这样高的地位。

前去劝说韩馥的人,用怎样的说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必须得让韩馥看到,支持袁绍的力量有多强大。如果这种力量足够强大,说词再无力,也会让韩馥屈服的;如果这种力量非常弱小,说词再有煽动性,也难以让韩馥屈服的。

辛评在给袁氏家家族效力时,一直身居权力核心,他弟弟辛毗投降曹操后,依然身居权力核心。辛氏兄弟的这种地位,表面上是因为他们才能杰出,但是在拼爹时代已拉开序幕的背景下,显然是因为他们有着绝不可低估的家族背景。

说到荀氏叔侄时,人们总认为,这完全是因为荀氏叔侄才能杰出,却常常忘了,如果他们不是颖川荀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哪有机会随便进入曹操的权力核心呢?因为他们是荀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所以他们无论进入哪个利益集团,也可以马上进入权力核心的。关于这一点,只要看看荀爽在董卓集团的地位,荀湛在袁绍集团的地位,就可以知道了。

郭图因为死的比较早,所以他的家世背景,我们不太清楚,但是他能与荀湛、高干、辛评一块劝说韩馥,还能成为袁绍阵营的权力核心人物,他们的家世背景,应该也不可低估。

这些人前去游说袁绍时,用怎样的说词去劝说,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公开游说韩馥,等于告诉韩馥,他们都支持袁绍取代韩馥;而且他们的意思,绝不是他们个人的意思,换而言之,他们身后的利益集团,也支持袁绍取代韩馥。

单纯的这种原因,也足以让韩馥,有可能选择主动交枪投降。而韩馥当时的处境,显然比这还危险。

在袁绍夺取冀州前,韩馥的下属麴义就公开火并韩馥了,而且在第一回合里,韩馥还被麴义打败了。“正在这时,韩部将麴义叛变,韩进行讨伐,反被麴义战败。袁绍就乘此机会与麴义相互联合。”

麴义也是一个早早被淘汰出局的军方大佬,所以他的背景资料并不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冀州最重要的军事首领之一(虽然他不是冀州籍大佬,因为他一直在凉州任职)。就是在袁绍入主冀州后,麴义也一直与袁绍分庭抗礼。当然了,他最后被袁绍火并了。“麴义仗着自己有战功,骄傲放纵,不遵法度,袁绍将他召来杀了,合并了他的部队。”

而且麴义的战斗力非常强悍。事实上,在麴义死前,袁绍一方的军事行动,主要都是由麴义领衔进行的。

“公孙瓒见麴义兵少很轻视,纵放骑兵直冲过来,麴义的士兵趴在盾牌下面,同时发动进攻,公孙瓒的军队大败,杀了公孙瓒委任的冀州刺史严纲,斩获敌人首级一千多。麴义追到界桥,公孙瓒收聚部队回头又战,麴义再次打败公孙瓒,接着追到公孙瓒的营垒,攻占了军营的旗门,公孙瓒剩下的人马全逃走了。”

那些非冀州籍的豪门代表(荀湛、郭图、辛评、高干)伙同袁绍夺取韩馥的冀州牧;而这个非冀州籍的军方大佬麴义,不但公开与韩馥火并,更与袁绍建立了合作的关系。这两个原因,加在一起,就足以让韩馥缺乏与袁绍相争的勇气了。

更可怕的还在于,当时的韩馥,与朱汉的矛盾也非常激烈。

朱汉因为很早就被淘汰出局了,所以关于他的背景资料,几乎是一片空白。但是,袁绍入主冀州后,朱汉的职务是都官从事(都官从事,是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因为袁绍只是一个州牧,所以他手下的都官从事,实际上就相当于他系统内的司隶校尉)。

虽然朱汉的背景资料不详,但朱汉从前是韩馥的下属,而在投降袁绍后,可以担当这样高的职务,本身证明他在韩馥手下也担任很高的职务。

袁绍入主冀州后,“朱汉原先曾被韩馥轻慢,这时又想迎合袁绍的心意,便擅自发兵包围韩馥的住宅,拔刀登屋。韩馥逃上楼去,朱汉捉到韩馥的大儿子,将他的两只脚打断。”

我们不知道,朱汉与韩馥从前有什么样的矛盾,但从朱汉后来的行为去看,肯定积怨非常深。史书为了丑化袁绍,所以有意无意希望人们认为,朱汉这样整韩馥,就是为了讨好袁绍,其实这种原因,绝不可能是主要原因。

因为韩馥已失势了,袁绍实在没有必要对韩馥斩尽杀绝,而且韩馥怎么说也算是退位让贤给袁绍的;如果袁绍用这样下作的手段整韩馥,以后谁还敢轻易向袁绍主动妥协呢?在群雄逐鹿的背景下,袁绍哪敢担这种恶名呢?

更主要的是,老上司刚失势,朱汉就这样公开往死里整他,新上司会怎样看他呢?所以,单纯的为讨好袁绍,朱汉实在没有必要这样做,因为这样讨好袁绍,后果绝不是朱汉可以承受的。

所以更符合情理的情形应该是这样的,那就是朱汉与韩馥积怨很深,而朱汉认为打击一下失势的韩馥,并不会有什么太不了起的后果。所以,就派兵往死里整韩馥。

当然了,朱汉这样整韩馥,一时惹得群情激愤,因为,不论怎么说,韩馥也算是退位让贤给袁绍的,而且还是朱汉的老上司,朱汉看到韩馥失势,就这样对韩馥,这叫什么事呢?更主要的是,韩馥这种不幸的遭遇,会让韩馥从前的嫡系都兔死狐悲的。因为,我们拱手投降,等待我们的竟然是这种秋后算账,这叫什么事呢?

在这种背景下,袁绍把朱汉杀掉了。虽然袁绍把朱汉杀了,但是韩馥在袁绍那里,也是一点安全感都没有了。“但是韩馥仍然优虑惊恐,请求袁绍让他离去,袁绍同意,于是韩就去投奔陈留郡太守张邈。后来,袁绍派使者去见张邈,商议机密时,使者在张邈耳边悄声细语。韩当时在座,以为是在算计自己。过了一会儿,他起身走进厕所,用刮削简牍的书刀自杀。”

韩馥结局,对袁绍而言,实在是一种巨大的潜在损失。因为,这显然会让人们感觉,袁绍缺乏应有的王者气度。虽然袁绍并没有往死整韩馥,但是韩馥之死,显然与袁绍有着不可推脱的关系。在群雄逐鹿的年代里,曾经与你为敌的人太多了,如果这些人都认为你胜利后,就会对他们斩尽杀绝;他们自然会倾向于支持你的敌人。

在群雄逐鹿的背景下,一个人必须得有王者的气度,否则,就绝没有成功的机会。因为,你有王者的气度,你从前的敌人、或是曾冒犯过你的人,才会在必要的时候选择站在你一边。如果你没有王者的气度,你的敌人、或是曾冒犯过你的人,自然都会选择一条道跑到黑,自然都会支持你的竞争对手。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荀湛、郭图、高干、辛评等非冀州籍大佬,联名劝说韩馥把冀州牧之职让给袁绍;而当时公开支持袁绍当冀州牧的,还有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大佬,他就是张景明。只是张景明被淘汰出局的比较早,所以背景资料不详。

臧洪后来说到自己不愿意投降袁绍时,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从前张景明登坛歃血为盟,拿着书信往来奔走,终于使韩馥让印,袁公得了冀州,后来张景明只因拜章朝主,赐爵获传,不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遭到夷灭。”。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在袁绍夺取冀州牧之职时,这个张景明也是重要的支持者。但是,后来被袁绍杀了。张景明为什么会让袁绍杀了呢?大约与麴义类似,那就是他本身的影响力比较大,所以一心想与袁绍分庭抗礼。

当然了,当时支持袁绍的人,显然还有很多。最简单而言,曹操之类的人,当时肯定都是支持袁绍的。因为,袁绍、曹操当时还是合作伙伴。关于曹操、袁绍的关系,我后面会详细分析,这里就不多说了,在这里,我只希望大家知道,当时的曹操肯定也是支持袁绍的。

这样强大的力量支持袁绍,韩馥拿什么对抗呢?更主要的是,韩馥与冀州的一些地头蛇,关系也不是太好。“魏郡人审配、巨鹿人田丰都因为人正直,不为韩馥欣赏、、、”审配、田丰不被韩馥欣赏重用,显然不是简单的因为这两个人多么正直。但是韩馥不能取得这种地头蛇的支持,想与袁绍争夺冀州牧,估计不是件容易的事。

而且,当时的沮授,虽然支持韩馥,但是态度显然不坚决。对此,只要看一下,袁绍入主冀州后,沮授成为袁绍的首席谋士就可以看出来。

更主要的是要,当时的韩馥,还有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当时是公孙瓒、袁绍要联手瓜分冀州。所以,韩馥的冀州牧,是注定无法守住。

“公孙瓒统率燕、代两地的军队乘胜南下,各郡纷纷响应,军锋锐不可当。袁绍又率军向东移动,意图不可估量,我们为将军担心。”荀湛劝说韩馥投降袁绍时,最先说的就是这个事实。

当然了,这个事实,其实是袁绍运作出来的。“逢纪说:‘韩馥是一个庸才,您可秘密联络公孙瓒,让他攻打冀州。韩必然惊慌恐惧,我们便乘机派遣有口才的使节去为他分析祸福,韩迫于突然发生的危机,必然肯把冀州出让给您。’”

在这种背景下,韩馥当时只有三种选择。

第一,让公孙瓒、袁绍瓜分冀州;第二、让公孙瓒占据冀州;第三、让袁绍占据冀州。但是不论怎么选择,韩馥也是没有机会再当这个冀州牧了。现在的韩馥,只是能选择一种对自己最有利的下台方案。

被动的让公孙瓒、袁绍瓜分了冀州,那韩馥注定没有什么好果子吃。因为这样一来,韩馥就只是一个被敌人打败的诸侯。

所以,在这种结果出现之前,韩馥应该把冀州当人情送给某个人。这样做,多少还可以让自己以后的处境比较有利。当时,荀谌就是这样劝韩馥的,“冀州是天下物产丰富的重要地区,他要是与公孙瓒合力夺取冀州,将军立刻就会陷入危亡的困境。袁绍是将军的旧交,又曾结盟共讨董卓,现在办法是,如果把冀州让给袁绍,他必然感谢您的厚德,而公孙瓒也无力与他来争。这样,将军便有让贤的美名,而自身则比泰山还要安稳。”

在这种背景下,韩馥就发表了一番非常超然的话,总而言之,自认道德、才能、勇气都不如袁绍,所以愿意主动让出冀州牧之职。

当然了,韩馥显然还可以选择把冀州让给公孙瓒,问题是,让给公孙瓒,估计更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因为当时围绕冀州角逐的大佬,显然都不看好公孙瓒,至少没有什么有身份的人,前来游说韩馥投降公孙瓒。在这种背景下,如果韩馥一心把冀州送给公孙瓒,估计不会得到太多的人支持。既然如此,韩馥就只能接受荀湛的劝说,顺坡下驴的,把冀州让给了袁绍。

❸ 从庶出子弟到汉末北方霸主,袁绍究竟是怎样一步步炼成的

这是因为袁绍当初举孝廉出身,而在当时的读书人眼里一个极其孝顺的人其实会受到非常多的赞扬以及推崇。所以当时袁绍得到了很多读书人的尊重,这也为袁绍后来能够拥有非常多的文臣武将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其实袁绍是一个非常有头脑的人,这也使得当时很多没有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人纷纷选择投靠袁绍。

当然我们也知道袁绍其实并不是一个非常残暴的人,这也得到了很多河北地区的老百姓的支持,后来曹操选择杀害袁绍手底下的士兵,这主要是因为曹操非常清楚袁绍手底下的士兵根本不会忠心于自己。

❹ 袁绍集团也曾三次谋划“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何最后都没成功

袁绍曾经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当初为何没这么做,后来追悔莫及


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相信袁绍对这句话一定非常认同。当曹操利用皇帝颐指气使发号施令的时候,袁绍这才意识到,那个曾经被自己认为一钱不值的皇帝实在是个难得的宝贝,但后悔已经晚了。



沮授


窝里斗给袁绍带来的损失远不止一个皇帝,袁绍集团最后的覆灭,外因当然是有强敌曹操,但内因就是败在窝里斗与内部不和上。等曹操抢到皇帝,又利用这张王牌戏耍袁绍的时候,袁绍才发现自己犯了一个多么严重的错误。吃了哑巴亏的袁绍,只能品尝自己种下的苦果。

❺ 如果正确评价袁绍手下的谋士集团有什么特点

熟读汉末三国历史,袁绍是汉末诸侯之一,在董卓乱政期间,曾担任关东联盟盟主讨伐董卓,董卓被杀后,汉末进入诸侯割据的年代,而袁绍却是众多诸侯势力最强大的一位,其麾下拥有超豪华智囊团,完胜刘备曹操,可惜被袁绍浪费了,最终败于曹操手中,遗憾终身。

就这样,袁绍在颍川派和冀州派智囊团的协助下,向北剿灭了公孙赞、向西讨伐了黑山贼、向东兼并了青州,终于实现了当年的“南拒河,北阻燕代”的战略意图,成为了三国早期的最强大的地方诸侯。这个时候的刘备和曹操,完全不是曹操的对手,不论是资源,还是人才;也不论是武力还是智力,那个时候的袁绍集团都是当时最强大的。只是很可惜,袁绍却将一手好牌打烂了,败给了曹操。

❻ 占尽优势的袁绍集团为什么最后反而失败了

说起三国时期的顶尖谋士,我们常常认为只要谋略过人,就能成为顶类谋士。其实,一个优秀的谋士,绝不是这么简单的。

在三国时期,决定谋士之间最大差别的,并不是什么谋略,而是他们背后的家族。



袁氏集团内的第一次内讧,是在袁绍南征时表现出来的。这次内讧并不明显,只是田丰和沮授不积极支持袁绍南征。

后来袁绍南征失败,所以后人总依此来说明田丰和沮授高人一筹。

这件事情我以前分析过,这并不能证明田丰和沮授高人一筹,而只能说明袁绍内部派系林立。袁绍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因为他手下有田丰和沮授这种人。袁绍大举南征曹操,真可谓功败垂成。换且言之,袁绍距离胜利,曾经是那样的接近。如果没出意外,胜利者就是袁绍。

而袁绍的这种胜利,是建立在田丰和沮授不积极支持袁绍的基础之上。如果田丰和沮授积极支持袁绍,如果袁绍集团的众多谋士真能形成合力,曹操又算得了什么呢?

袁氏集团内的第二次内讧,是在火烧乌巢前不久表现出来的。这次内讧也不明显,只是许攸的家人贪赃枉法,被审配抓了起来。

问题是,在贵族政治的背景下,豪门士族贪赃枉法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如果因为一个豪门士族贪赃枉法就抓他,那不过是没事想找茬罢了。因为,用这种理由,抓谁不是个抓啊?

❼ 心机谋略不输曹操的袁绍是如何一步步崛起的

袁绍在青春之时,已然积攒了足够的本钱,身为庶出的他,却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既获得了名气,又获得了人脉,可以说已然是当时的潮流一哥、世之明星,不过袁绍却深知自己的未来绝对与众不同,他要做一番属于自己的大事,而不是和自己的长辈那样位列三公即可,所以,在东汉末年日趋黑暗的时代里,袁绍要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光。

服丧结束之后,袁绍已然拒绝朝廷的征召,在洛阳隐居,这其实就比较的奇怪了,因为洛阳这个地方比较的特殊,是当时的首都,如果真的想要隐居的话,绝不会在首都隐居,而袁绍之后做的事情,正好显露了他的真心——组建集团。


袁绍的努力很快得到了回报,184年黄巾起义的爆发使得朝廷不得不取消党锢,袁绍的反社会集团一下子从非法组织迅速转正,一大股知识分子涌入了何进的门下。袁绍也名正言顺的从事于宦官们的头号敌人——何进门下,在袁绍的带动下,一大股知识分子亦涌入了何进的门下。袁绍对自己的官职是有心思的,纵观袁绍的官职,有虎贲中郎将、中军校尉等等,皆为武官,是有对军队的控制权力的,这里面既是朝廷的任命,也一定有袁绍(或者说袁家)的推力在起作用,可以看得出来袁绍已经做好了时刻用枪杆子迎接历史的准备。

黄巾军肯定蹦跶不了多久,但是何进和宦官的矛盾却是永恒的,袁绍作为何进底下首席参谋员,可以说是完整的计划了除掉宦官的全过程。在大火和动乱之中,宦官如袁绍所愿的倒了,外戚也倒了(这个就不知道是不是袁绍所期望了,但是结果对于袁绍来说却并不是坏事,正是东汉的两大支柱都倒下了,乱世才会开始,袁绍才能完成从八校尉到诸侯盟主的蜕变,他的逆反集团才能够开始慢慢的控制这个时代)。但是,随之而来西凉军阀董卓,改变了这个时代的轨迹,也改变了袁绍的命运,当然这是后话。

❽ 评价一下河北诸侯袁绍的政治集团是怎样的一个团体

从袁绍集团覆灭看“小圈子”的危害
何为“小圈子”,一般的解释是“为个人利益而互相拉拢、互相利用的小集团”,同时也被称为小帮派、裙带风、拉山头、近亲繁殖等。圈子是客观存在的,比如自然生态圈,不具备排他性,万物和谐共生;圈子既为“小”,当然就有强烈的非我族类的排外性,比如学术、权力、经济上的“小圈子”等。“小圈子”在政治上表现为一种“政治次生态”,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党同伐异、蝇营狗苟,对小集体、小帮派、小兄弟利益锱铢必较,而对国家利益、民族福祉漠不关心,甚至于鲸吞豪夺国家与集体财产。

“小圈子”在历史上最极端的表现是朋党之争、外戚乱政与宦官专权。在集权专制时代,掌控权力也就享有了经济利益,“小圈子”总是在帝王家庭或是权臣的周围形成。笔者将在下文通过袁绍集团覆灭的经验教训论述这个问题。

袁绍集团之败,不在地不大、兵不强,也不在缺乏足智多谋与忠直耿介之士,而在于袁氏集团内部派系斗争,谋士不齐心、不团结,上下关系不和谐,或者说是“小圈子”毁了袁氏集团的大好前程。《孙子兵法》上说,“上下同欲者胜”。内耗常常是失败的前奏,也是失败的根源。但是,袁绍集团并不是一开始就不团结的。依据历史经验,一个政权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常常因团结兴盛,因分裂终结,这就是兴亡无定的历史周期律。

一、重用大才,上下齐心,统一北方四州

虽然袁绍在“袁曹争锋”中失败了,但不能因此就轻易下结论说他是一个无能的人。袁绍家族地位显赫,“四世三公”,按袁绍后来雄踞北方四州的成就来看,并不逊于其先辈。他曾经劝何进诛杀宦官,不要召董卓一类的外官入京,他还反对董卓另立陈留王为帝,说明了他政治上的清醒;他巧杀冀州牧韩馥的谋略、大战公孙瓒的勇武,也表明了他非同常人的政治军事才能。袁绍前期的成功与他重用沮授和田丰密不可分。

沮授、田丰是有战略眼光的人才,他们都是曹操“倾心折节”的大才。沮授是袁绍最重要的谋士,《献帝纪》说他“少有大志,多权略”,曾做冀州牧韩馥的骑都尉,归顺袁绍之后迅速得到重用,忠正多谋,屡献良策,是袁绍倚重的股肱之臣,“监统内外,威震三军”。袁绍初领冀州牧时,沮授为之设计了占据北方四州、伺机南面争夺天下的战略,即“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於西京,复宗庙於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袁绍听到这番话后,曾高兴地说:“此吾心也。”沮授的战略构想绝不亚于后来的“隆中对”,巧合的是“隆中对”只完成了一半,袁绍集团也只是完成了沮授谋划的前半部分。

田丰是河北名士,裴松之注引《先贤行状》说他“名重州党”,袁绍起义时,“卑辞厚币以招致丰,丰以王室多难,志存匡救,乃应绍命”。意思很明白,田丰为官绝不是为了高官厚禄,也有诸葛亮一般“匡扶汉室,还于旧都”的宏大的政治理想。这一点田丰与沮授的政治诉求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开始时袁绍拒绝了田丰“迎天子”的建议,但是平定公孙瓒后就采纳了田丰的谋略。

重用沮授、田丰两位大才,上下齐心,是袁绍集团能够顺利夺取北方四州,形成有利态势的先决条件,也是其迅速崛起的关键所在。

二、决断不力,取舍失当,陷入政治上的被动

统一北方四州,取得军事上的主动之后,按照沮授、田丰的政治构想,袁绍集团本应该取得政治上的主动,即“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就在这个问题上,袁绍集团分成了两大政治对立方,一方以沮授、田丰为首的激进派力主这个政治策略,另一方以郭图、淳于琼为首的保守派强烈反对。赞成一方以沮授为主,认为“迎天子”有两大好处:其一,能够占据政治上的主动,可以“畜士马以讨不庭”;其二,这是“大义”,是与时俱进的重大战略,宜早不宜晚。反对一方的理由也有两点:一是汉室到头了,不可能再兴复了;二是“迎天子”将处处受到朝廷掣肘,行动不方便。袁绍没有听从沮授的谋划,失去了千载难逢的机会,等到曹操迎天子都许,从而“奉天子以令不臣”之后,袁绍后悔莫及,令曹操“徙天子都鄄城以自密近”,曹操断然拒绝。

此时的袁绍集团虽然在政治主张上有不一致的地方,可能缘于政治眼光的远近不同,还没有形成明显的政治派别,但是已经有了“小圈子”的苗头,身为领袖的袁绍没有发现这种苗头的潜在威胁,最终铸成官渡之战惨败的严重后果。

三、谋臣失和,意气用事,陷入军事上的被动

沮授、田丰被重用,加之他们傲岸耿介的性格,招致了其他谋士的不满与嫉妒,这在官渡之战前后表现得尤其明显。审配、逢纪结成政治同盟,郭图、辛评、辛毗结成另外一个“小圈子”。这两个“小圈子”之间并非泾渭分明、水火不容,他们之间也有交集,比如在反对沮授、田丰的问题上就高度一致。查阅史料,没有证据表明沮授、田丰是一个“小圈子”中的人,相反,他们都是有政治操守的贤才,生性耿直,考虑问题不从自身利益角度,考虑更多的是袁绍集团利益与匡扶汉室的大义,他们在政治追求上确实高度一致,并被历史证明为英雄之见。审配、郭图等人考虑更多的是小圈子的利益与个人的政治得失。比如逢纪与田丰不和,只是因为“惮丰亮直”,逢纪在正义凛然的田丰面前虽有嫉妒心理,但更多的是害怕。逢纪在袁绍面前进谗言诋毁田丰,加之田丰“恳谏”反对南征曹操,激怒了袁绍,于是袁绍下令把田丰投入监狱。袁绍南征曹操时,反对者只剩下沮授一人。袁绍兵败官渡之后,自觉惭愧,不愿再见田丰,有心杀之,逢纪适时再进谗言,“丰闻将军之退,拊手大笑,喜其言之中也”。袁绍顺势杀掉田丰。

沮授和田丰一样,强烈反对南征。审配和郭图本是两个“小圈子”的人,为了反对沮授、田丰二人,他们决定联手。由此可见,“小圈子”缺少始终如一的政治信仰与操守,政治利益总是他们首要考虑的问题,为了共同的政治利益,即便相互敌视,也能临时抱成一团。郭图、淳于琼与沮授不和,郭图为此甚至不惜诬陷沮授,说沮授权力太大,意见又屡与袁绍不和,为了防止他坐大,应该削夺他的权力。于是,在临战前,袁绍决定分监军为三都督,让郭图、淳于琼与沮授“各典一军”。在南征途中,沮授主张“留屯延津,分兵官渡”,袁绍不听,沮授只好称疾辞职,袁绍干脆将沮授所属部队划拨给郭图。这样,沮授在随后的官渡之战中彻底失去了发言权,埋下了失败的祸根。

四、派系斗争,内部分裂,导致覆宗灭国

沮授、田丰死后,袁绍集团在政治上失去了方向,制定方针政策时更加急功近利,导致派系斗争加剧。袁绍死后,“小圈子”之间的派系斗争明朗化,于是集团内部分崩离析,袁氏集团最终土崩瓦解。

袁绍暴亡之前,虽然有意立小儿子袁尚为继承人,但并没有明确的政治交代。袁绍死后,袁氏集团围绕继承权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争斗。审配、逢纪等人支持袁尚继位,辛评、郭图主张袁谭继位。虽然更多的人主张应该由年龄更大的袁谭来继位,但是审配、逢纪二人担心袁谭继任对己方不利,于是联络袁绍的宠妾刘氏,假托袁绍的意愿立袁尚为继承人,结果导致了兄弟失和,祸起萧墙。自古以来,废长立幼是大忌,容易导致政局动荡,审配等人对此不是不知,只因为与辛评、郭图不和,怕立袁谭之后,辛评、郭图二人加害于己,于是极力促成拥立袁尚,最终审配等人如愿。这种把个人利益放在集团利益之上的做法绝不是忠臣良将的政治操守。依据史料,审配并非毫无政治操守的奸佞小人,他也是“忠烈慷慨”之士。审配兵败被俘之后,并没有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而是甘心做袁氏家族的死节之士,“临刑北向”,从容赴死。就是这样的人,却被政治利益蒙蔽了双眼,陷入“小圈子”不能自拔,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袁尚继位以后,北方再次陷入战乱,袁氏政权仅传两代就草率收场,覆宗灭国,给后人留下了千年的慨叹。

阅读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小圈子”造成的危害不胜枚举,因为“小圈子”不解决,可能会变成更大的圈子,变成政治路线与派系之争,袁氏集团只是其中一例。我们所要做的是以史鉴今,抑制或是解决当今中国社会中出现的各种“小圈子”现象。

在“家天下”的时代,专制集权的体制堵塞了破解“小圈子”问题的制度设计,只能凭借君主的权威与个人魅力去解决,最终的结果要么人亡政息,要么像袁绍那样解决不了这个痼疾而铸成大祸。在社会主义民主体制下,可以靠制度改革破解千年难题,但这需要非凡的勇气和政治智慧。

❾ 袁绍集团中的七大名将们,都出自哪个地区

在汉末时期的众多割据诸侯之中,袁绍的身份极为尊贵和特殊。袁绍的祖上四代之中,有五人是位高权重的重臣,素有“四世三公”之称。因此,当袁绍逃出洛阳后能够凭借自己的巨大影响力成为关东联军的统帅,并在很短的时间内组建了自己的政治、军事集团。在袁绍集团当中,人才济济,其中知名武将就有七位。本文按照如今的区域划分,对这七位名将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其中,河北省三人,河南省二人,山东省一人,甘肃省一人。


第七位:淳于琼。淳于琼是如今的河南省许昌市代管禹州市人。淳于琼早期与袁绍、曹操同在朝廷为官,是著名的西园八校尉之一。董卓专权期间,淳于琼加入了河北袁氏集团。官渡之战中,淳于琼负责屯守袁绍大军的粮草重地乌巢。在许攸的建议下,曹操亲率大军企图乌巢。经过一番激战,淳于琼兵败被俘,最终被曹操诛杀。

阅读全文

与袁绍集团形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2019年第一季度股东人数减少 浏览:381
成都瑞士银行高收益理财 浏览:520
个人上海黄金交易所 浏览:663
第一创业期货客服电话 浏览:726
中银理财乐享天天的投资范围 浏览:732
船舶运力指标 浏览:473
理财产品的利息和分红是两个么 浏览:392
工商银行理财产品赎回时间是几点到几点 浏览:54
联通基金理财 浏览:299
八年级物理下册杠杆视频讲解 浏览:255
哪个劵商佣金比较低 浏览:408
深圳市前海达飞金融有限公司 浏览:69
格林大华期货有限公司首页 浏览:478
信托公司岗位层级 浏览:203
海康威视股票历史行情 浏览:105
哈药集团组织机构 浏览:991
冠群旗金融服务 浏览:518
招聘国内期货高手 浏览:613
中色股份薪酬 浏览:226
金融公司的中后台什么意思 浏览: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