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市股份 > 荀氏集团

荀氏集团

发布时间:2022-06-18 23:13:57

1. 为什么曹操和荀彧会反目成仇,最后还逼死荀彧

荀彧因为反对曹操称魏公最后两人反目成仇。

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初举孝廉,任守宫令。后弃官归乡,又率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其后投奔曹操。

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

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为其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年五十。获谥敬侯,后追赠太尉。

(1)荀氏集团扩展阅读:

荀彧从小就被人认为有王佐之才,董卓入京后辞官回乡带领族人迁到冀州。荀彧认为袁绍终不能成大事,便去东郡投靠曹操,曹操非常欣赏他,把他比作张良并任他为司马,那年荀彧二十九岁。

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袭取了兖州,荀彧临危不惧单身前往说退豫州刺史郭贡的数万人马,并与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

不久吕布败走,荀彧又劝说曹操迎接汉献帝,因此被升为侍中、尚书令。因为荀彧多次推荐优秀人才如戏志才、郭嘉等给曹操,所以曹操更加敬重荀彧,每有大事都先与他商议。

袁绍势力强大,曹操对是否与他开战犹豫不决,荀彧就用四胜四败之说开导曹操,使他终下决心抗袁。

假如没有荀彧支持曹操攻打袁绍,坚定曹操的信心,或许曹操就将永远没有之后的那些赫赫战功,只能永远屈服于袁绍之下,也许也就没了之后三国鼎立的局面了。

即使有的话,也是袁绍、刘备、孙权的争夺,没了曹操的份。官渡之战的胜利,为曹操之后的一系列成功打下了基础,这也是曹操一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而这一切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荀彧。

2. 以曹操为首的魏国政治集团的上层人物有哪些

曹操系统的人才来源极其复杂,有“拔之于亡虏之内”的降人,有东汉的高干子弟,有各地的高士名流,还有从社会中下层得到上司赏识的人才等等。这一切的一切,和曹操本人在各阶段作出的不同决策以及他本人对人才选拔的态度是分不开的。
以下便以六例说明此事
1.东汉高干名流子弟
代表人物:荀氏叔侄、陈群父子、司马家族等。
东汉末年虽然政治腐败,买官卖官现象严重,但在此时期仍出现了一些社会名流。这些社会名流有的有一定道德名声(如荀彧祖父荀淑“知名当世”,陈群祖父陈寔、父亲陈纪“皆有盛名”),有的在东汉政权中担任高官(如荀彧的叔叔荀爽曾任东汉司空,三公之一,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曾任京兆尹)。因此这些人的社会地位都是相当高的。
既然这些人的道德修养较高,那么他们对他们的子侄辈的家教必然抓得很紧(《三国志•司马防传》:诸子虽冠成人,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父子之间肃如也。),他们受到的教育也必然是当时顶尖的。因此这样一群高干名流子弟的素质、知识水平、志向等也是非常高的。以曹操选拔人才的方针,没有理由不会看上这样一个特别的人群。
而这样一群人物,也的确为曹魏的建设出了很大的力气。荀彧、陈群、司马懿等人都在曹魏担任过极高的官职。荀彧生前在曹操系统一直是二号人物,在曹操出征的情况下,基本是有他来主持日常事务(后世常常由太子担负监国之责)。司马懿是曹丕指定的托孤之臣,曾任抚军大将军。陈群曾任镇军大将军(见《三国志•陈群传》)。而这一人群的后代在魏国末期亦有相当作为,多在两晋时期成为著名的士族大家。
到了魏国中后期,这一特定人群演变为司马氏集团一家独大,与曹爽集团分庭抗礼。在司马懿消灭曹爽集团以后,曹魏上下再也没有一个政治集团能够向他们发出有力挑战,形成权臣政治。最后终于由该集团第四任领导人司马炎篡位。

2.曹氏、夏侯氏亲族。

代表人物:夏侯兄弟、曹仁、曹洪、曹休、曹真等。
曹操之父曹嵩原为夏侯氏之子,过继给宦官曹腾为子。因此曹家和夏侯家关系非比寻常。在三国时期,两家都出了相当多的军事人才。
当曹操起兵时,两家皆给予了很大帮助。夏侯渊、夏侯敦、曹仁、曹洪等人均在当时加入了曹操的军队,在早期曹操缺兵少将的时候提供了很大帮助。后来他们在曹操统治后期都担任了相当高的职位。夏侯敦逝世时任大将军,夏侯渊战死于征西将军任上,曹仁曾任大司马。曹洪在曹丕时代遭政治迫害,幸得卞太后相救,明帝时去世,任骠骑将军。
曹氏集团的一代半出现在曹操统治后期,以曹休、曹真为代表。当时曹操对他们也十分看重,他们表现出的才能也非常明显。二人早在汉中战役之前就曾领过虎豹骑,曹真是文帝的三大托孤之臣之一,在明帝时期主西部防务,曹休在当时亦掌东部防务。曹休曾任大司马,曹真任大将军。
曹氏集团的第二代人才表现已经不够原来那么突出。夏侯渊一门中,夏侯霸居然被逼到降蜀,夏侯威仅官居刺史(虽然职位不算低),夏侯和任河南尹。其余人等事迹都不显赫。
二代半人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曹爽和夏侯玄,表现都不怎么样,同时为司马集团诛杀。
曹操运气真的不错,有那么一帮听话之余又有本事的亲戚,在他起兵之初时,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势力在中原争雄,真的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同是讨董联盟成员,恐怕只有孙坚有这个运气吧?

3.从社会中下层崛起的人才

代表人物:郭嘉、乐进、于禁等
在汉末社会的中下层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有相当才能的。但由于他们的社会地位较低,很难长时间得到同一个领主的重视,因此从属关系经常发生变化。但是由于曹操有“唯才是举,唯才是用”的用人观,因此很多没有什么社会基础的人才就可以因为自己本身的才能在这里出人头地。
以郭嘉为例,不管是本志还是裴松之的注,都完全没提及郭嘉的祖宗十八代和他的师承关系(虽然他的受教育水平是很高)。本人又不是很出名,“密交结英隽,不与俗接,故时人多莫知”。虽然“辟司徒府”,由于董卓搞搞震,当然郭嘉就不去趟这趟浑水了。到处去考公务员,就是找各个领主看一下能不能有个工作,还要很有前途那种。先去袁绍那里应聘,结果面试了一下,知道这间公司没前途。于是托荀彧的关系,去曹操那里面试,结果两个人谈了半天,都知道对方有水平。OK,一拍即合。虽然最后只是个军祭酒,但是和曹操关系一直非同寻常,作为一个小小的军祭酒居然能封侯。之所以他升不上去,我觉得不是曹操不想升他官,只是他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向领导分析利害关系,按解放军的说法就是“坚定领导决心”,没别的谋士那么全面,按照当时的制度,这样比较偏门的人才很难封上去。但是这样的人才又是当权者所需要的,因此曹操待他不薄。
乐进也是,长得不是很帅(这个在当时也是个资本),刚开始只是在曹操帐前当个小吏。可能曹操跟他常常见面,也经常聊天,知道他是个人才。所以就给次机会给他去征兵,回来就升官发财了,一路往上爬。乐进也给曹操争气,从开头的“先登有功”到后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虽然都是跟着老大打或者“别击”,但仍然保持不败战绩)。最后干到右将军的位置,在其他领主的手下,要从一个没有任何资本的小卒爬到那么高的位置,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提拔这样一些人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曹操的用人技巧在当时的高度。在其他领主手下几乎不可能得到重视的人才,在他手下可以得到重用。郭嘉作风有问题,乐进长的不帅这些缺点在当时几乎都是很要命的,但曹操不管。他要的人才不是模特,而是真真正正能帮他冲锋陷阵,处理国事的文臣武将,既然这样一些缺点于这个目的并没什么影响,那么他为什么还要管这些缺点呢?

4.名人高士

代表人物:田畴、国渊等
这些人虽然官居高位,但三国FANS们普遍对它们都没有什么认识,大概是由于演义闭口不提这些人的缘故吧。在三国志中,这些人的事迹基本上记载于几个鲜为人知的传,如魏书十一、十二等。
老实说,曹操征这些人来当官,不完全是因为他们的能力多高。从某种角度说,可能是要得某个地方的民众的民心,也可能是通过他们的影响力来征召更多的人才。
田畴属于那种非常传统的士人阶级。早年仕于刘虞,以“义”在出使长安流亡政府时被“三府并辟”,刘被公孙瓒攻灭了之后,居然公开悼念刘虞。后来“扫地而盟”,为刘虞报仇,居然在徐无山中建立了一个比较成熟的社会,有发达的法制、礼制、基础设施等。一千多年后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如果了解到田某人的事迹之后,说不定他们会干出什么来。在曹操讨伐乌丸的过程中,田畴的指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要不是他,曹操也没有奇袭乌丸的教科书级别战例。后来虽然他只是做到了议郎(按易中天的话说就是“调研员”),但在文帝时代,都可以“赐畴从孙续爵关内侯,以奉其嗣”。算是大员才有的待遇了。
国渊也是一个相当传统的士人。早年在大学者郑玄门下求学,后来避乱辽东(那时的辽东怎么那么多大学者),在当地的山洞里面开学校。后来回到中原当官,为政方针都以宽为主,田银苏伯之乱时,请求不杀余恶。又实事求是,斩首数不扩大十倍来算。后来官升太仆,又为官清廉,布衣蔬食。可谓是当时的一个相当的道德楷模。
虽然曹操的用人方针是“唯才是举,唯才是用”,但他仍然有相当必要树立一些道德楷模,用来针对一些“偷吃鱼的猫”。国渊、崔琰之流就能起到这个作用。也算是曹操在德才不能兼备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互补吧。

5.降将亡虏

代表人物:张辽、贾诩等
自古以来,招揽敌方降人都是增进本方实力的一个重要举措。曹魏也不例外,很多人都是这样就来到了曹操的旗帜下为他卖命。
张辽就是曹操逮到的一个最有水平的俘虏。此公早年在丁原麾下,后来居于何进手下,董卓进京之后又归他管了。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大家都知道,他成为了吕布的死党,但在白门楼事件之后投降了曹操,成为了曹操时代最重要的外姓武官。身先士卒,统兵有术。后期成为了孙权的克星,生病了出来做个show都能把孙权吓得不敢轻举妄动。
贾诩早年也是经常换上司。早年是董卓、李傕一帮人,让李傕等人把董卓之乱延长了很长时间;后来换到段煨、张绣。在张绣手下的日子,他的发挥是惊人的,把不可一世的魏武杀得丢盔弃甲,能赢下来的仗都赢下来了。后来又审时度势,保全了张绣和自己。在官渡之战、荆州攻略和马超平定战中都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都提出了决定性的建议。更出彩的是他的自保之术,能够敏感地预料到曹操的接班人是谁,确保自己不在政治斗争中丢了小命,又不和任何人拉关系,“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不过就是因为他的韬光隐晦之术,有人评价他不配在后来拿到太尉的职务。我觉得曹丕任命他为太尉并不是需要他干什么,只是报答贾诩帮助他拿到曹操接班人的地位,并且要他起到一个顾问的作用。事实上他在后来曹魏对吴蜀两国的战略部署中提出的建议也是有相当合理性的,就是两国现在还不是很好打,要先文后武,发展国力,可惜曹丕不听。
在曹操取得人才的方法中,我认为从降人中选拔一些人是个办法,尤其是选拔武官。因为武官和文官不同,当时各势力选拔文官还是有些不合理的讲究(只是曹魏没那么严重)。而武官选拔还是比较合理的,谁有相当的本事,谁就上。因此在这些人中选拔武将还是能选出一些强人的。
6.地方豪强
代表人物:许褚、李典等
东汉的地方豪强众多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很鲜明的特色,这些地方豪强聚集很多民户,建立一些军事和民用并重的坞堡,在内部形成一个小型的社会组织,这些小型组织的领导人有些甚至还进行政治投机,以人力物力支持某些领主。成为了当时军事和政治中所不得不考虑到的一个因素。刘表就任荆州刺史时,就是因为这些组织的存在,差点不能上任,最后还是在这些人的帮助下(蒯家、蔡家等人)才搞定了这些障碍。
许褚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豪强人物的代表。在黄巾之乱时“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数万土匪都不能奈他何。本人又生得惊人,“长八尺馀,腰大十围,容貌雄毅,勇力绝人”,所以老早就出名了,“淮、汝、陈、梁间,闻皆畏惮之”。由于他和他的手下本事惊人,所以曹操在录用他的头一天就把他们都编为宿卫,和他“出入同行,不离左右”,搞到后来两个人几乎都有心灵感应,有人要谋害曹操,许褚都能突然出现。后来他在讨伐马超时的表现简直可以用恐怖来形容,不愧“中坚将军”之名。曹操丨死时,许褚“号泣呕血”,两人感情不亚于刘关张。有人据此怀疑曹操是女的,许褚是他情人,这样的怀疑我看并不出奇。
李典的地方豪强身份,主要来自于他的叔叔李乾。李乾曾“合宾客数千家”,也算是个政治投机者,很早开始就跟着曹操干大事,后来被吕布手下杀害,李典的堂兄弟李整又领导了这一团体,李整死后,就轮到了李典。李典其实年纪比很多他的同事都要小,曹操、夏侯敦他们都是看着他长大的,李典好学,于是曹操曾经“试以治民之政”。在平定河北的前期,李典主要带着他手下的一班部曲解决军粮问题。邺城之战是他的处女战,到后期主要是和乐进合作,配合曹操主力作战。后来博望之战中曾经试图抑制夏侯敦的冲动之举,可惜不成。驻守合肥是他最光彩的一战,虽然他和张辽关系处的不是很好,但是李典始终以大局为重,不把私人恩怨当回事(很难想象一个“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的人怎么会和别人有仇),说不定在此之后三个人真的成为了生死之交。李典最可惜的一点就是天不假寿,逝世时年仅三十六岁,否则成就必然远超同僚。
东汉时的地方豪强其实就和现代的黑社会组织差不多,曹操所做的事情就有点像蒋介石所做的,利用了他们为己所用,增强了自己的实力。由于他们在性格上的某些特殊之处(如重视义气等),因此如果利用好了,将是争取利益的一个利器。
此人才来源对曹魏政治之影响。
曹魏的人才来源极为繁杂,前文已述。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大致上是因为曹操的用人思想所致。曹操的用人思想是“唯才是举,唯才是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社会任何阶层的人才不管社会地位如何,只要有才能,大节不亏,都可以在曹魏的统治机器中得到一席之地。
这种情况对曹魏政治之影响应该是好处大于坏处。事实上曹魏的人才来源若细分之,远超上述几种情况,光一个降将的来源就可分为袁绍、吕布等等不同类别。这种情况有个好处,就是曹魏内部绝对难以发生党争,除非这种来源繁杂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因为在这里面没有一个派别能够得到绝对的政治优势,即使如果有一个派别拿到了绝对的优势,那么统治者也未必会让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必然会对其进行打压。
事实上司马氏能够成功篡位,就是由于曹丕、曹睿两代人对集团政治的打压不力。他们对于托孤大臣的选择都加剧了集团政治的严重性,都是选定了曹真集团以及司马懿集团的人作为托孤大臣,剩下的第三方无论是陈群还是曹宇都没有强大的实力对两大集团的党争进行抑制。曹真集团被司马氏集团消灭后,司马氏篡位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也许这种情况对曹魏统治的唯一坏处,应该就是为后世封建史学家,如孙盛等所诟病。但这个时代既然已经被历史的长河带走了,那么史学家怎么说,管他呢!

3. 三国第一家族是哪家为什么

三国时期,群雄逐鹿,人才辈出。自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和以张让、赵忠等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大火拼后,支撑朝政的外戚势力和宦官势力开始消亡,而另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开始崛起。这股政治势力就是士族,士族也称为世家大族、门阀士族,是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士族起源于两汉的人才选拔制度:察举制和征辟制。

9、清河崔氏家族代表人物有崔琰,崔林,崔琰在曹操时代官至中尉,后被曹操所样,崔林是崔琰的从弟,官至司空。清河崔氏家族是北方的著名大家族,其辉煌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10、琅琊诸葛氏家族以诸葛亮、诸葛瑾两兄弟为代表的琅琊诸葛氏家族也算是一方势力,诸葛瑾从孙权,诸葛亮随刘备,诸葛氏力量较为分散,魏国还有诸葛诞一支同族。

4. 袁绍集团中的十大谋士都有谁,分别来自什么地方

第十位:审配。审配是如今的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人。审配早年在韩馥帐下任职,袁绍进入冀州后成了袁绍集团中的谋士。审配在袁绍集团中与逢纪的关系密切,官渡之战时曾力荐袁绍主动进攻,导致袁绍大败。袁绍病逝后,审配与逢纪等人拥立袁尚为集团继承人,曹操攻陷邺城时审配拒不投降,最终被杀。

5. 荀氏八龙的概述

魏晋时期,整个中原世族最有影响力的,要数颍阴(今河南许昌)荀氏。东汉时期的荀淑(83-149年),为战国荀卿第十一世孙,品行高洁,学识渊博,乡里称其为“智人”,曾征拜郎中,再迁升当涂长,当时名士李固、李膺都曾拜他为师,后出为朗陵侯相。荀淑办事明理,人称为“神君”。他的8个儿子,并有才名,人称“荀氏八龙”,其第6子荀爽最为知名,官至司空。
荀淑的孙子荀彧、荀谌、荀衍、荀悦,从曾孙荀攸等人,都是汉魏之际的风云人物和曹魏集团的重要谋士。荀彧,汉末先依附袁绍,发现袁绍不能成大事,便投奔曹操。为曹操出过不少主意,最有远见的是迎献帝到许。不久任尚书令,参与军国大事,成为曹魏集团中重要的谋士,曹操把他比作张良。曹操迎天子都许,召荀攸为尚书,不久又任为军师。荀攸随曹操南征北战,屡献奇策,在曹操统一北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荀彧长子荀恽官至虎贲中郎将,娶曹操之女为妻,三子荀俣曾任御史中丞,五子荀诜曾任大将军从事中郎,六子荀顗,历任司空、司徒、太尉等职。与荀顗同时,荀爽的曾孙荀勖在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过程中,追随司马昭左右,帮助出谋划策。西晋建立后,累官光禄大夫、仪同三司。
荀勖有10个儿子,其中荀辑、荀藩、荀组较为有名。荀辑官至卫尉;荀藩累迁尚书令、司空;荀组曾任司空、太尉。荀藩之子荀邃、荀阆,荀组之子荀奕,亦是两晋之际显名一时的人物。晋室南渡后,荀氏逐渐衰微。
荀爽,字慈明,东汉颍阴(今河南许昌市)人。荀氏为颍阴望族。荀爽也是荀彧叔父,爽父荀爽是“荀氏八龙”中的第六位,若论才学,则数第一。当时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评赞。他自幼聪敏好学,潜心经籍,刻苦勤奋。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太常赵典举荀爽至孝,拜郎中,对策上奏见解后,弃官离去。为了躲避党锢之祸,他隐遁汉水滨达十余年,专以著述为事,先后著《礼》、《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汉语》、《新书》等,号为硕儒。党锢解除,司空袁逢荐荀爽为官,不就。献帝即位,爽避而不及,遂为平原相。行至宛陵(今安徽宣城)追为光禄勋。任职三天,又迁司空。荀爽见董卓残暴,参与司徒王允谋除董卓之义举,举事前病卒。

6. 荀攸的能力可匹敌荀彧、程昱,可为何名声却不如二人的大

单从个人能力来说,荀攸确实不一定比荀彧和程昱差,而他的名声却远远不如另外两人,很多人觉得这是因为荀攸太过低调,不愿意争名,但真实原因显然没这么简单。

大家知道,在荀彧和曹操决裂之前,荀彧一直都是曹操集团的二把手,而他这个二把手还并不能算是曹操的小弟,他和曹操更多的是一种同盟合作关系,而事实上,荀彧一直到死,所任职的都是大汉朝的官,而并非是曹操的私属,从这方面来说,他与郭嘉、程昱都是不一样。

而荀彧之所以在曹操集团中能够获得这样的地位,一方面自然是荀彧能力突出,但更多的还是因为荀彧的身份和地位。当时的荀彧是荀氏家族的领衔人物,而荀氏家族又是颍川士族的代表,而颍川士族又是当时天下所有豪门士族的标杆和旗帜。

7. 如果正确评价袁绍手下的谋士集团有什么特点

熟读汉末三国历史,袁绍是汉末诸侯之一,在董卓乱政期间,曾担任关东联盟盟主讨伐董卓,董卓被杀后,汉末进入诸侯割据的年代,而袁绍却是众多诸侯势力最强大的一位,其麾下拥有超豪华智囊团,完胜刘备曹操,可惜被袁绍浪费了,最终败于曹操手中,遗憾终身。

就这样,袁绍在颍川派和冀州派智囊团的协助下,向北剿灭了公孙赞、向西讨伐了黑山贼、向东兼并了青州,终于实现了当年的“南拒河,北阻燕代”的战略意图,成为了三国早期的最强大的地方诸侯。这个时候的刘备和曹操,完全不是曹操的对手,不论是资源,还是人才;也不论是武力还是智力,那个时候的袁绍集团都是当时最强大的。只是很可惜,袁绍却将一手好牌打烂了,败给了曹操。

8. 袁绍手下的谋士排名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人。袁绍出身四世三公,是东汉的名门望族,手下能臣武将极多,成为汉末大诸侯之一。袁绍曾担任十八路诸侯盟主,率军讨伐董卓。接着从韩馥手中夺取冀州,后又在和公孙瓒的争斗中占据上风,最终占据北方青、幽、并、冀四州之地,成为北方对曹操威胁最大的诸侯。不料,在官渡之战失败后,逐渐失去和曹操争雄的能力,最终郁郁而终。

淳于琼

第一位 淳于琼

淳于琼,字仲简,颍川人,西园八校尉之一。官渡之战时,淳于琼奉命在乌巢守粮草。曹操领兵劫乌巢时,淳于琼被曹军所擒,曹操割去其耳鼻手指放回袁绍营中,用来羞辱袁绍。袁绍大怒,将淳于琼斩首。

第二位 麴义

麴义是袁绍手下大将。袁绍同公孙瓒交战时,袁绍命麴义领兵居于中路,颜良、文丑为两翼掩杀,麴义领兵斩杀公孙瓒军先锋严纲,领兵直追到公孙瓒后军,被后军将领赵云所杀。

第三位 吕旷

吕旷,兖州东平人,袁绍手下大将。曹操进攻冀州时,吕旷和吕翔奉袁尚之名任先锋出城救袁谭。袁谭和袁尚反目后,吕旷斩杀袁谭大将岑壁。袁尚被曹操追击时,命吕旷、吕翔二人断后,被袁谭劝说投降曹操。曹操奉吕旷为列候,并以吕旷、吕翔二人为媒,将女许给袁谭。袁谭暗地刻将军印两颗送与二人,以为内应。吕旷、吕翔便将印来见曹操,曹操令二人收之,再做计较。攻打冀州时,曹操命吕旷、吕翔二人攻打逃亡西山的袁尚。曹操攻打并州时,命吕翔、吕旷诈降高干,助曹操夺取并州。后跟随曹仁进攻新野时,被赵云所杀。

第四位 吕翔

吕翔,兖州东平人,袁绍手下大将。曹操进攻冀州时,吕翔和吕旷奉袁尚之名任先锋出城救袁谭。袁尚被曹操追击时,命吕旷、吕翔二人断后,被袁谭劝说投降曹操。曹操奉吕翔为列候,并以吕旷、吕翔二人为媒,将女许给袁谭。袁谭暗地刻将军印两颗送与二人,以为内应。吕旷、吕翔便将印来见曹操,曹操令二人收之。攻打冀州时,曹操命吕旷、吕翔二人攻打逃亡西山的袁尚。曹操攻打并州时,命吕翔、吕旷诈降高干,助曹操夺取并州。后跟随曹仁进攻新野时,被张飞所杀。

四大能臣

第一位 荀谌

荀谌,字友若,颍川人,荀彧之兄。荀谌主张袁绍伐曹操,袁绍起兵伐曹操时任荀谌为谋士。后不知所终。

第二位 陈琳

陈琳,字孔璋,广陵射阳人,建安七子之一,袁绍手下任书记。陈琳文采出众,袁绍起兵伐曹操时,命陈琳写檄文讨伐曹操。曹操攻破冀州城后,陈琳被曹军所获,曹操因爱其才,故留在身边命为从事。后在曹操手下任军师祭酒。

第三位 王修

王修,字叔治,北海郡营陵人。袁谭和袁尚反目时,劝说袁谭罢兵言和。袁谭死后,王修痛哭不已,曹操感其忠义,收葬袁谭之尸,封为司金中郎将。曹操询问破袁尚、袁熙之策,王修不答,曹操大赞王修忠臣。跟随曹操后官至大司农郎中令。

第四位 崔琰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袁绍手下任骑都尉。崔琰数次为袁绍献计都为被采纳,袁谭和袁尚二人反目后,都想要得到崔琰辅佐,可崔琰推病不出,被下入大牢。曹操攻破冀州后,崔琰被曹操招纳,任为别驾从事。

9. 荀彧之所以跟曹操决裂,是因为要夺权吗

东汉末期,在曹操实现北方一统,但南下的赤壁之战失利后,曹操的主要精力就从扩张统一的军事战争转换为队内的权力巩固了,在曹操集团内部发生了比较大的事情,也就是在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集团的重要谋臣荀彧病逝,历史上记载是“以忧薨”。


而且当初曹操说过这样一句话,也就是他平定天下,“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文若是荀彧,公达是荀攸,可以说荀彧是曹操统一北方的第一功臣,可是即便如此,在曹魏追封功勋的时候,荀攸是配享太庙的。

阅读全文

与荀氏集团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百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浏览:90
理财小白适不适合买基金 浏览:703
理财公司跑路能搬东西吗 浏览:183
江西赣州钨矿集团 浏览:153
医院融资租赁规模 浏览:598
外币账户利息收入做账汇率 浏览:584
2016年20万台币换多少人民币汇率 浏览:274
风力发电厂融资难 浏览:168
海尔消费金融公司电话 浏览:330
通达信指标中如何表示虚线 浏览:509
添加指标远航版本 浏览:591
美期货开盘收盘时间 浏览:611
银行买的低风险理财产品 浏览:734
中介收取佣金多少 浏览:637
利用了杠杆省力的小制作 浏览:598
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征信苏州 浏览:237
香港融资通过中介公司需什么流程 浏览:749
有免费教学理财基金课程吗 浏览:970
如意投类目佣金是什么意思 浏览:152
高力集团高仕军 浏览: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