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市股份 > 重组失败的国资控股上市公司名单

重组失败的国资控股上市公司名单

发布时间:2022-06-21 21:04:57

㈠ 请问谁知道中央企业资产重组的股票有哪些

1、京东方:出售大尺寸TFT-LCD 61.62%股权 5月9曰,京东方公告称,证监会已经核准通过重组方案。根据方案,公司将其持有的大尺寸TFT-LCD业务的73.54%的股权,其中约61.62%出售给京东方的大股东---京东方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出售资产的对价,京东方将向大股东定向回购4.55亿股股份。定向回购价格以京东方A股停牌前20天均价打九折,确定为3.61元/股。京东方董事长王东升表示,中国TFT-LCD产业至少还需要3年~5年培育期,而在培育期内,企业要获取盈利是很难的。采取分拆重组方法,不仅是为了确保京东方科技2007年扭亏为盈不退市,同时也是为了确保京东方科技的有限资源更多地集中在目前盈利的移动和应用TFT-LCD显示产品、应用显示系统、背光源等TFT-LCD关键零部件方面,以确保上市公司未来经营和盈利能力的稳健性。
2、S*ST亚华:中信投资成为第一大股东,5月8曰,S*ST亚华(000918)公告称,2007年3月20曰,第一大股东农业集团与中信投资委托持股方中信信托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根据协议,农业集团将其所持有的公司6,896万股股份(占亚华控股股份总数的25.35%)转让给中信信托,转让价款为2.3亿元。本次股份转让完成后,中信投资将通过中信信托成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中信对农业集团这块股权的出价,比此前圣元通过东安恒产的报价高出了4500万元。分析人士认为,中信集团有望对公司进行资产重组,从而使S*ST亚华的乳业整合做大做强。
3、双环科技:宜化集团成实际控制人 ,4月27曰,双环科技(000707)公告表示,国资委直属的大型国有企业宜化集团拟通过增资和接受国有股权划转方式进入双环集团,控制双环集团69.2%的股权,成为双环科技的实际控制人。宜化集团主营化肥、化工产品制造,实力极其雄厚,还是湖北宜化的大股东。宜化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入主双环后,其将在市场、资源以及管理等方面对双环进行比较大的整合。可以预见,此次宜化集团入主双环后,拥有巨大原盐资源的双环集团可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在资源供给中与宜化集团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宜化集团在经营管理上的优势将有助于双环经营效率的提升和治理结构的改善。因此,这次在省国资委主导下重大资产重组,极有可能将使双环科技基本面出现脱胎换骨的变化,其资产重组题材极具爆发力。
4、S吉生化:加入军工央企团队,4月26曰,S吉生化公告称,经过董事会确定,由西航集团重组公司。目前,以"重组+股改"为一揽子解决方案,S吉生化出售资产和债务给中粮生化,向西航集团定向增发购买重大资产,华润拟将其持有的S吉生化37.03%转让给西航集团,西航集团参与对流通股股东的送股对价。重组之后,S吉生化的主营业务为航空发动机制造、及其衍生品生产业务、航空发动机零部件转包生产等。这标志着S吉生化放弃饲料加工,投向西航集团,从此加入军工央企团队。
5、S*ST重实:主营房地产开发 ,4月25曰,S*ST重实公告表示,公司实际控制人重庆渝富已经和华能地产就公司重组事宜达成初步框架,重庆渝富把持有的重实股份和之前重组形成的债务全部拟转让给华能地产,公司拟购买华能地产的房地产资产,而华能地产将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变更为房地产开发,拟对上市公司的资产及业务进行重组。中联重科:收购长沙建机院资产4月24曰,中联重科公告表示,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收购第一大股东长沙建设机械工程院等资产的议案,4.54亿元的收购揭开了中联重科做强主业,解决关联交易的大幕。中联重科相继公布一揽子收购议案。根据中联重科披露的收购议案,4.54亿元的资产包有:建机院土地、设备、建筑物及长沙商业银行5091万股股份,还有建机院持有的中旺公司股权、中寰钢品股权、特力液压股权,此外还有浦沅集团结构一厂、上海分厂、结构二厂、浦沅配件的股权等资产。
6、ST华源:碳纤维项目前景较为乐观,3月22曰,ST华源(600094)公告称,公司股东大会已通过将公司持有的泰国生化95%的股权及对华源集团的债权与华源集团持有的墨西哥纺织100%的股权进行置换。而此前,公司董事会通过了清理大股东及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的议案,清欠完成将使公司卸掉一个历史包袱,有利于经营状况的改善;通过\\"债转债\\\"的曲线方式清欠,是为了将华源拥有的碳纤维这一未来前景乐观的优质资产全部装入上市公司,碳纤维项目前景较为乐观。目前,由华润集团重组ST华源,随着该股目前基本面的变化,后市ST华源必将受到市场资金的青睐。

㈡ 中国证券史上有哪些ST类公司被重组

ST小鸭----中国重汽
ST吉纸----苏宁环球
ST重机-----中国船舶
ST春都-----同力水泥
ST长控-----浪莎股份
ST烟发-----园城股份
ST冰熊-----重庆银星
ST活力-----三安光电
ST数码-----盐湖集团
ST万山-----德赛电池
ST吉发-----航空动力
ST中燕-----通策医疗
ST原宜-----合加资源
ST济百-----天业股份
ST绵高-----西部资源
ST华靖-----国投电力
ST民丰-----上海辅仁
ST网点-----第一医药
ST渤化-----创业环保
ST北旅-----航天长峰
ST陈香-----新华锦
ST天华-----中茵股份
ST光电-----宜华地产
ST天水-----天保基建
ST新智-----华丽家族
ST宁窖-----大龙地产
ST海纳-----众合机电
ST金帝-----红阳能源
ST兰宝-----顺发恒业
ST美雅-----广弘控股
ST仕奇-----华业地产
ST黎明-----联美控股
ST辽房天----莱茵置业
ST豪盛------多伦股份
ST白鸽------中原环保
ST黄河科------广电网络
ST吉诺尔-----领先科技
ST金盘-------海马股份
ST钢管-------宝信软件
ST永久-------中路股份
ST大盈-------丹化科技
ST农商社-----海通证券
ST民化-------英力特A
ST幸福------华远地产
ST秦丰------延长化建
ST重仪-------华立药业
ST华侨------正和股份
ST庆丰------万好万家
ST鑫泰------华升股份
ST圣地------西藏旅游
ST纵横------南通科技
ST九化------仁和药业
ST粤海发-----同达创业
ST中迅------领先科技
ST嘉丰------金丰投资
ST港澳------赛迪传媒
ST吉轻工-----光华控股
ST湘中意-----湖南投资
ST株庆云-----金德发展
ST京天龙------兆维科技
ST桦林-------佳通轮胎
ST凯地-------英特集团
ST中辽-------万方地产
ST国货-------民生投资
ST辽物资-----银基发展
ST天宇-------美锦能源
ST京西-------北京旅游
ST长运------西南证券
ST恒泰-------开创国际
ST丹江-------卧龙地产
ST江纸-------中江地产
ST联益-------宗申动力
ST农化------建峰化工
ST飞彩------中鼎股份
ST七砂------高鸿股份

看看这些ST股重组后涨了多少!

㈢ 2021中国平安方正集团重组是否失败

方正集团重组历时近1年半。
方正集团重整方案的细节最终尘埃落定。

2021年
4月30日,中国平安第十二届董事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平安人寿签署的有关方正集团的重整投资协议(以下简称“协议”),授权平安人寿代表公司参与方正集团重整。

根据该协议,重整主体以除方正微电子全部权益以外的保留资产出资设立新方正集团,整体出售给投资者。

根据重整主体的债权人对债权清偿方案的选择情况,平安人寿与华发集团(代表珠海国资)将按7∶3的比例受让新方正集团不低于73%的股权,不超过27%的新方正集团股权将抵偿给选择以股抵债受偿方案的债权人,重整主体持有的方正微电子全部权益由深超科技或其指定主体单独承接。

本次重整投资者最终支付对价金额及持股比例取决于债权人受偿方案选择情况。其中,平安人寿将以370.5亿元-507.5亿元对价受让新方正集团51.1%-70%的股权。

据了解,投资者在本次重整中拟收购的新方正集团资产,包括重整主体下属医疗、金融、信息技术、教育、商贸及地产等板块的股权类、债权类及其他类资产

㈣ 近期有资产重组的上市公司有哪些

1、个股的资产重组信息一般都会在个股行情页中显示,打开股票交易系统,输入个股代码或简称,点击F10即可查看个股行情,如果有资产重组的信息也会显示在行情页中,直接查看即可。
2、资产重组是指企业改组为上市公司时将原企业的资产和负债进行合理划分和结构调整,经过合并、分立等方式,将企业资产和组织重新组合和设置。狭义的资产重组仅仅指对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的划分和重组,广义的资产重组还包括企业机构和人员的设置与重组、业务机构和管理体制的调整。目前所指的资产重组一般都是指广义的资产重组。

㈤ a股历史上有没有上市公司的合并失败的例子

太多了。

川化股份和泸天化。

㈥ 内控失败的国有企业有哪个

近年来,国内企业的重大危机接二连三地发生,整体来看,突出有三类重大风险:一是多元化投资,二是金融工具投机,三是生产安全事故。撇开生产安全事故不说,前两类风险具有明显的两大特点:一是风险发生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巨大,动辄就会使企业“伤筋动骨”;二是同类事故在大型国有企业时有发生。鉴于此,我们称此两类风险为大型国有企业典型的高风险业务。下面我们通过案例对此两类重大风险做深入分析。

中国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还是个新手,以投机为目的金融工具交易,势必会成为国际金融大鳄的“盘中餐”。当然,中国企业从事金融工具的案例比起1995年巴林银行破产案(股指期货投机亏损14亿美元)、1996年住友商社巨亏案(铜期货投机亏损26亿美元)和1998年美国长资公司破产案(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进行俄罗斯国债和日本股指投机亏损43亿美元),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但是,单单中航油的损失,已经是国资委感受到了切肤之痛。其实早在1997年株洲冶炼厂就因为进行锌期货投机,造成亏损1亿美元。然而,同样的事件在2004年、2005年重新上演。

虽然我国政府多次强调国有企业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仅限于套期保值,但是国有企业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投机的行为屡有发生;核心原因还是投机心理和缺乏监管。因此,为降低国有企业金融工具投机风险,一定要加强金融工具投资的监管和相关业务操作的内部控制。

3.结合案例看大型国有企业的高风险业务控制

2006年7月国资委发布的《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非主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一般控制在10%以下;自有资金占总投资的比重一般在30%以上;总投资规模不能超出企业财务承受能力,企业资产负债率要处于合理水平。2006年10月国资委下发的《关于做好2007年度中央企业财务预算工作的通知》,特别强调:央企要加强对外投资、收购兼并、固定资产投资以及股票、委托理财、期货(权)及衍生品等投资业务的风险评估和预算控制,及时跟踪和评测高风险业务的风险水平。

从国资委的相关规定和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多元化投资和金融工具投机确定为大型国有企业的高风险业务是确切的。因为,一方面大型国有企业获取从事高风险业务的资金更容易,获得金融工具交易资格(尤其是境外期货、期权)也更有先天优势;另一方面此两类业务风险的发生对大型国有企业的打击是致命的。

为了防止大型国有企业的高风险业务发生,企业应当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控制:

(1)建立正确的风险文化和意识

收益与风险是共存的。建立正确的风险文化和意识,就是要不能因为强调利润和规模增长,把业绩提高依赖于高风险业务,而忽视从事高风险业务的高风险性。

(2)完善高风险业务控制制度,并加强监督检查

现在大型国有企业涉及到高风险业务的管理制度比较少,因为这些业务涉及到决策,又多属于新兴业务。另外,国有企业普遍缺乏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从而也导致制度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丧失。主要的原因有企业领导人不重视内部控制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力量薄弱等。

(3)完善法人治理,建立决策者的制衡机制

大型国有企业管理的行政色彩比较浓,法人治理没有完善,内部人控制现象还比较严重,管理层独断专行是导致决策失误的主要原因。大型国有企业最大的风险是战略决策风险;一方面表现在战略方向选择的错误,另一方面表现在对战略风险认识和管理不到位。

(4)加强国资监管,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虽然十六大已经明确国资委对国有企业要做到“管资产、管人、管事”,但是国资委对对国有企业的监管还比较落后。主要原因是国资委对中央企业监管的技术和手段还比较落后,比如还没有建立一套可行的风险预警机制。

㈦ 上市公司第一次重组失败, 第二次重组成功的案例

可以参考大智慧重组案例。
附注:

大智慧今年1月初披露重组草案,拟以6.05元/股的价格向湘财证券股东发行13.5亿股,收购湘财证券96.5%股份;大智慧全资子公司财汇科技拟支付现金2.98亿元购买新湖控股持有的湘财证券3.5%股份。在此次交易中,湘财证券100%股份共作价85亿元。
此外,大智慧拟以不低于5.45元/股非公开发行不超过4.95亿股募集不超过27亿元配套资金,用于向湘财证券增加资本金、补充湘财证券的营运资金。
4月17日,大智慧接到中国证监会通知,经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审核,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事项获得有条件通过,但尚未收到证监会的相关核准文件。
就在并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之际,大智慧却在5月1日公告称,于2015年4月30日收到证监会的《调查通知书》,因公司信息披露涉嫌违反证券法律规定,证监会决定对公司进行立案调查。
突遭被调查的“风险”,令刚买入大智慧的二级市场投资者付出不小代价。公告发布后,大智慧股价在5月4日、5日出现无量跌停,在5月的第一周,跌去了约两成市值。

㈧ 47家国企停牌重组发生什么了

产业与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企业盈利能力的显著回升、龙头企业的优势进一步突出,成为2017年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一大突出特征。在即将到来的2018年,在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中国企业在横向扩展和纵向产业链并购、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方面,资本市场有望成为主战场。

天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表示,资本市场的灵魂就是整合、并购和重组,中国经济结构转型重构对资本市场而言,映射的就是产业整合并购重组,把资本市场融资能力从已经步入暮年的产业和企业中让渡出来,要么行业集中度提高焕发青春,要么转移给消费升级和新兴产业,要么跨境吸收海外优良基因引入国内。

在海外市场,中国企业的并购交易也十分活跃。普华永道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达572宗,金额977亿美元,接近2014年及2015全年的总和。普华永道中国企业并购服务部合伙人吴可认为,随着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深入、国内产业升级及“一带一路”政策的指引,顺应企业战略发展的需求,海外并购在未来几年将呈活跃态势。预计2018年起,中国的跨境并购市场将会变得更加合理和有序,并在2020年前迎来新的高峰。

国企也要有竞争才行。

㈨ 最近世界范围内内部控制失效的案例有哪些请给出一些知名上市公司的案例,最好是近几年的。

1.多元化投资
(1)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
从1992年开始,三九企业集团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通过收购兼并企业,形成医药、汽车、食品、酒业、饭店、农业,房产等几大产业并举的格局。但是,2004年4月14日,三九医药(000999)发出公告:因工商银行要求提前偿还3.74亿元的贷款,目前公司大股东三九药业及三九集团(三九药业是三九集团的全资公司)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权已被司法机关冻结。至此,整个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全面爆发。
截至危机爆发之前,三九企业集团约有400多家公司,实行五级公司管理体系,其三级以下的财务管理已严重失控;三九系深圳本地债权银行贷款已从98亿升至107亿,而遍布全国的三九系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贷款和贷款担保约在60亿至70亿之间,两者合计,整个三九系贷款和贷款担保余额约为180亿元。
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曾在债务风波发生后对外表示,“你们(银行)都给我钱,使我头脑发热,我盲目上项目。”
案例简评:三九集团财务危机的爆发可以归纳为几个主要原因:(1)集团财务管理失控;(2)多元化投资(非主业/非相关性投资)扩张的战略失误;(3)集团过度投资引起的过度负债。另外,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发展环境来看,中国金融体制对国有上市公司的盲目投资、快速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华源集团的信用危机
华源集团成立于1992年,在总裁周玉成的带领下华源集团13年间总资产猛增到567亿元,资产翻了404倍,旗下拥有8家上市公司;集团业务跳出纺织产业,拓展至农业机械、医药等全新领域,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企大系”。进入21世纪以来,华源更以“大生命产业”示人,跃居为中国最大的医药集团。
但是2005年9月中旬,上海银行对华源一笔1.8亿元贷款到期;此笔贷款是当年华源为收购上药集团而贷,因年初财政部检查事件,加之银行信贷整体收紧,作为华源最大贷款行之一的上海银行担心华源无力还贷,遂加紧催收贷款;从而引发了华源集团的信用危机。
国资委指定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对华源集团做清产核资工作,清理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9月20日,华源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的净资产25亿元,银行负债高达251.14亿元(其中子公司为209.86亿元,母公司为41.28亿元)。另一方面,旗下8家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合计高达73.36亿元,即这些上市公司的净资产几乎已被掏空。据财政部2005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报披露:中国华源集团财务管理混乱,内部控制薄弱,部分下属子公司为达到融资和完成考核指标等目的,大量采用虚计收入、少计费用、不良资产巨额挂账等手段蓄意进行会计造假,导致报表虚盈实亏,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案例简评:华源集团13年来高度依赖银行贷款支撑,在其日益陌生的产业领域,不断 “并购-重组-上市-整合”,实则是有并购无重组、有上市无整合。华源集团长期以来以短贷长投支撑其快速扩张,最终引发整个集团资金链的断裂。
华源集团事件的核心原因: (1)过度投资引发过度负债,投资项目收益率低、负债率高,说明华源集团战略决策的失误;(2)并购无重组、上市无整合,说明华源集团的投资管理控制失效;(3)华源集团下属公司因融资和业绩压力而财务造假,应当是受到管理层的驱使。
(3)澳柯玛大股东资金占用
2006年4月14日,G澳柯玛(600336.SH)发布重大事项公告:公司接到青岛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青岛澳柯玛集团公司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处置事项的决定》,青岛市人民政府将采取措施化解澳柯玛集团面临的困难。至此,澳柯玛危机事件公开化。
澳柯玛危机的最直接导火索,就是母公司澳柯玛集团公司挪用上市公司19.47亿元资金。澳柯玛集团利用大股东优势,占用上市子公司的资金,用于非关联性多元化投资(包括家用电器、锂电池、电动自行车、海洋生物、房地产、金融投资等),投资决策失误造成巨大损失。资金链断裂、巨额债务、高层变动、投资失误、多元化困局等众多因素,使得澳柯玛形势异常危急。
澳柯玛症结并非仅仅是多元化投资下资金问题,关键问题还有自身的管理模式,是鲁群生近17年的家长式管理模式。鲁群生在特定环境中创业成功,然而在扩张中缺乏应有的风险意识,澳柯玛近亲繁殖任用领导现象是企业对市场缺乏应有的敏感度。
案例简评:扩张几乎是每个企业追求的目标。而同在青岛的三家家电集团(都是上市公司)却有不同的选择:海尔的扩张基于品牌战略;海信的扩张基于技术突围;而澳柯玛的扩张却选择了不相关多元化道路。
“发散型的多元化扩张,不但没有让澳柯玛做大作强,发而使其一盘散沙”。澳柯玛集团大额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用于其非相关多元化投资;然后频频发生的投资失败和管理不善,致使资金链断裂,也把集团风险也转嫁给上市公司。应当说,造成澳柯玛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管理层投资决策失误、投资监管不到位、管理能力不足的综合因素造成的。
2.金融工具投机
(1)中航油的金融衍生工具投机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航油)是中国航油集团的海外控股公司;是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企业。中航油于2004年由于石油衍生品交易导致5.54亿美元的亏损;被迫于2004年11月30日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债务重组。而之前,中航油曾被评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中航油成立有风险委员会,还曾聘请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编制了公司的《风险管理手册》和《财务管理手册》;风险管理手册明确规定,损失超过500万美元,必须报告董事会。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中航油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但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一直未向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报告,中国航油集团公司也没有发现。陈久霖一直独立于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班子的领导之外,集团公司派出的财务经理两次被换,集团公司却没有约束办法。
陈久霖和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戈利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了合同。陈久霖买了“看跌”期权,赌注每桶38美元;但是没想到国际油价一路攀升。中航油从事石油期权交易从最初的200万桶发展到出事时的5200万桶,致使中航油在清算时造成账面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总计约5.54亿美元。
2005年6月3日,普华永道发布了有关中航油巨额亏损的最终调查报告。报告认为以下因素单独或共同的造成了公司在期权投机交易上受到损失:(1)后来被证明从2003年3季度开始的对油价走势错误的判断;(2)不想在2004年披露损失;(3)没有按照行业标准对期权仓位进行估值;(4)没有正确的在公司的财务报表上记录期权组合的价值;(5)缺乏针对期权交易的适当的及严格的风险管理规定;(6)公司管理层有意违反本应该遵守的风险管理规定;(7)整个董事会,尤其是审计委员会,就公司投机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未能完全履行各自的职责。
案例简评: 中航油从事场外石油期权投机是我国政府明令禁止的。国务院1998年8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期货市场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取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允许进行套期保值,不得进行投机交易。”1999年6月,以国务院令发布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四条规定:“期货交易必须在期货交易所内进行。禁止不通过期货交易所的场外期货交易。”第四十八条规定:“国有企业从事期货交易,限于从事套期保值业务,期货交易总量应当与其同期现货交易量总量相适应。”2001年10月,证监会发布《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制度指导意见》,第二条规定:“获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能从事套期保值交易,不得进行投机交易。”
对从事金融衍生业务操作来看,中航油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还只是个新手;直接与国际大型基金进行对垒,无疑“以卵击石”。
中航油事件最突出表现在“管理层凌驾”,导致监控机制的失效;直接抵触了内部控制的经营合规性目标和报告可靠性目标。其违规之处有三点:一是做了国家明令禁止不许做的事;二是场外交易;三是超过了现货交易总量。 其报告不可靠表现在:从事期权场外交易没有在财务报告上披露,也没有直接向母公司汇报。
(2)南方航空的委托理财
南方航空集团公司2004年7月间曝出的巨额委托理财投资损失;随后,国家审计署广州特派办对南方航空实施了专项审计;广东证监局也在2005年10月对南方航空股份公司进行了检查。2004年绩效考核的179家中央企业中,南航集团由于重大财务违纪事件,从B级降至了C级。2006年4月底,在香港、纽约和上海三地上市的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宣布,2005财年巨亏17.94亿元人民币;公司将其归结为航空燃油价格持续暴涨,以及近年收购北方航空、新疆航空两家公司导致的费用攀升;但这显然难以说服市场。
南方航空集团属于国有大型企业,在银行贷款方面具备良好的信誉凭证,不用任何抵押即可以从每个商业银行获得10至20亿元的贷款。用银行的钱来进行投资理财,确实是赚钱的商机。南航集团从2001年就开始进行委托理财业务;与南航集团有过委托理财业务的有汉唐证券、中关村证券、世纪证券。南航集团调集巨额资金乃至账外资金进行委托理财,其中仅流向深圳世纪证券公司的委托理财资金即达12亿元。
南航给世纪证券的委托理财资金基本上被世纪证券用于重仓持有南航集团旗下的南方航空(600029.SH)。南方航空2003年7月25日上市,当时因“非典”的影响,南方航空上市首日收于3.88元,是四大上市航空公司中股价最低的。世纪证券在此低位入货,3个月不到,南方航空从4.2元上涨到6.8元,升幅超过60%,世纪证券也获得了丰厚的账面利润。但随后,在油价不断攀升的压力下,航空股开始萎靡不振,世纪证券因此损失惨重。从世纪证券账面上看,南航委托理财的12亿资产已经无法偿还。也正是由于对南航所形成的巨大债务压力,世纪证券被迫走上重组之路。世纪证券无力归还南航集团12亿元委托理财中的7.15亿元,南航集团无奈只得将其实行债转股。
2005年8月,南航集团副总裁兼上市公司董事彭安发、南航集团财务部部长的陈利明因涉嫌违法,先后被司法机关依法逮捕;2006年3月二人被广东省反贪局移交广州市检察院起诉。2006年10月16日,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原财务部部长陈利民因涉嫌挪用、贪污、受贿等罪,接受广州市中级法院公开庭审。据检察机关侦查证实,2001年8月至2005年5月,陈利民利用经办委托理财的职务便利,采用先办事,后请示或不请示;只笼统汇报理财收益,不汇报合作对象或隐瞒不报等方式,大肆超范围地开展委托理财业务,已侵吞集团部分理财收益,收受回扣;超权限地从银行贷款供个人、朋友注册公司、经营所用;收受汉唐证券、世纪证券、姚壮文贿赂近5400万元,挪用公款近12亿元,贪污公款1200多万元。
案例简评:南航集团的委托理财业务,实际上是南航集团用自己的钱,借助于证券公司进行操作自己的股票。从法律法规方面来说,不论是国有资金入股市炒股,还是利用自有资金操作自己股票,都是被明令禁止的。
从内部控制的角度说,南航集团几十亿的委托理财业务集中于公司2-3个人的运作,企业决策层、党委、内部审计监管没有跟上,虽然不能肯定存在管理层纵容,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是对重大投资监控不到位;个人收受贿赂、挪用和贪污公款,反映了关键人员的道德败坏和企业基本内部控制的缺失或管理层凌驾等问题。另外,中国的金融体制也为这种现象提供了便利。
(3)国储局的铜期货投机
2005年11月13日开始外电纷纷披露,中国国储局一名交易员刘其兵在LME(伦敦金属交易所)铜期货市场上通过伦敦金属交易所场内会员SEMPRA,在每吨3000多美元的价位附近抛空,建立空头头寸约15万至20万吨。这批头寸交割日在12月21日。但自9月中旬以来,铜价每吨上涨约600多美元,这些空单无疑已经造成巨额亏损,而该交易员刘其兵则神秘失踪。国储局的交易对手包括斯迈尔金属公司、瑞福期货、伦敦标准银行、巴克莱银行、曼氏集团、AMT、萨顿公司、以及一家总部在法国里昂的基金公司。
国储局选择了部分交割,即向伦敦交易所交付5万吨现货铜,其余15万吨的空单展期到远期。市场人士指出,国储目前以3.7亿元左右的亏损,换得了短期的风平浪静;但是与国际基金的对决还将继续,最后的结局还没有出现,不排除基金再度逼仓的局面出现。
在国储铜事件上,同样是普通的调节中心的交易员,一边为中心做交易,一边为自己建立了多达20万吨的头寸,严重被套且长时间没人发现;另外,交易行为由原来的两个岗位变成由刘其兵一个人操控。
案例简评:国家物资储备是国家直接建立和掌握的战略后备力量,是保障国家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事实上,当国储局从负责国家战略物资储备调节向投机赚钱的方向转变时,它就已经开始背离其固有的职责。
同中航油期权投机案一样,同样是小角色、新手的国储局,与国际基金大谔对垒,显然不是其的对手。
吴其兵进行投机性铜期货操作,显然有悖于国家相关法规规定的限于套期保值业务。对于重大的期货业务交易由一个人操控,严重违反了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不相容职务分离);另外,一起跟进的与公司业务相当的“老鼠仓”,说明关键交易员存在严重的道德败坏。

阅读全文

与重组失败的国资控股上市公司名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预收外汇办税 浏览:790
中国银行收益高理财产品 浏览:978
成员企业股东 浏览:329
股票佛慈制药 浏览:55
友邦保险的股东 浏览:262
通桥资本股票 浏览:472
st信威股票价格 浏览:964
建行非净值型理财产品安全吗 浏览:228
盈盛金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招聘信息 浏览:709
怎么办理外汇携带证 浏览:32
中信证券万2佣金 浏览:100
股票可以d 浏览:910
中泰证券私募基金 浏览:392
冲顶股票 浏览:85
万达融资结构分析 浏览:347
洗衣o2o融资a轮 浏览:137
宁波银行2018美元汇率查询 浏览:746
金融公司文员做什么的 浏览:179
丹村股票 浏览:215
金融机构代理国库管理办法 浏览: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