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连理工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
大四老学长来说一下对自己影响颇深的几位大工校友
孙效里教授
去年差不多这时候孙老师带给了我一份激励与感动。电子技术最后一节课上来听课的专家竟然是孙效里教授。这个在大一高数课上经常被高数老师谢琳提及,将其称为他最佩服的人;她曾作为主讲者参加长春书院砥砺人生讲座,讲述她的人生故事,可惜那次我好像有事没有去下课时孙教授箭步冲上讲台,和我们说她已经和一千二百多名学生谈过心,我们无论有哪方面问题都可以去找她。她已经退休了现在作为学校的返聘老师,主要负责学校教学督查任务还自愿承担负责学生的思想方面工作。不得不感叹,这样一位无私奉献的老师,真的将生命写进立德树人。
教授赠言:现在正是你们正当奋斗的年代,年轻时不拖累生你的人,年老时不拖累你生的人。最后啊,看着自己拍的这张照片又有感而发,年轻有为的章老师有爱地看着功成名就的孙老师,互相欣赏着,共同立德树人。
㈡ 姜涛装疯卖傻获千万身价,如今被全网争议,究竟是什么原因
互联网的时代,人人都挤破头想要成为网红,有人靠扛麻袋,讲道理,坐拥百万粉丝。也有人想像王宝强一样,从草根翻身成为明星。可姜涛的成名却格外的简单,仅凭一串既不好听,也不好笑的笑声,就从一个普通人成为了身价千万的网红,豪车美女样样不缺。姜涛装疯卖傻获千万身价,如今被全网争议,究竟是什么原因?
究竟是什么原因?
姜涛带着他受伤的朋友,去医院缝合伤口。但在医疗过程中多次反复改变主意,和医护人员起了冲突,言辞之间极不尊重。两人在直播中口口声声称自己是东北网红大V,在护士站对着手机镜头大喊大叫,吐槽医生护士多么不负责任,言辞之间对医生和护士非常不尊重。也因这一举动,被全网争议。明星姜涛可谓是一个另类,主持不红、演戏不红、甚至频繁上综艺也没有红。俗话说“人红是非多”,明星姜涛走红后难道飘了?
㈢ 2011年辽宁理科估分570分想报东北大学,哪个专业比较好,谢谢啦!
上面叫“南方以南TY”的人绝对是自恋狂。东北电力大学今年各专业的研究生去向表我前一阵弄到一份,说实在的,就业质量还没有我们本科时候的就业情况好,绝大多数单位就算是我们这不好就业的女生都不爱去,研究生就业都这么惨,本科就更不用想了。
不过他说的有一点还是靠谱的,就是头脑一定要清醒,不要被虚荣心左右自己的选择。并不是所有的一本学校的所有专业都是好就业的,有的时候去一个分数低一些的学校的最好的专业性价比更高。
报东大的话最好能比学校给你们估算的一本线高30分,如果再能高一点的话很多好就业的专业就会差不多,冶金,材料,自动化,机械,计算机,材料,热能这样的专业总有几个当年分数不高的。
听说辽大文科很不错,理工科不了解
感觉沈阳药科也不错。
沈阳工大的电器很好。虽然不是一本,但是这个专业就业很好,录取比一本线高10-20分。
华北电力比你们就强一点点么?我还觉得姚明就比我高一点点呢!你这种人懒得和你扯皮,夜郎自大罢了。楼主要的是合适的学校和专业的客观参考,而不是对自己学校的 狂热吹嘘。免回,勿扰,谢谢!
我本身是东大的,其实我是什么学校的并不重要,我在哪上学和楼主的问题没有联系,之前不说我是觉得没必要说。最起码我不会因为在哪个学校上学就吹嘘那个学校宇宙无敌。再说东大人没有你这么自不量力的,没说牛津剑桥加一块没有东北电力好还算你没脑残到极点。
下面是东北电力09级“研究生”就业表,就业水平到底是不是某狂想型脑残说的那样宇宙无敌楼主自己看吧,本科就业水平应该会比研究生的小一号。
1 廖晋 男 计算机应用技术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分行
2 黄春凤 女 计算机应用技术 北京德威特电力系统自动化有限公司
3 闫崇松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天津市电力公司
4 高学伟 男 热能工程 沈阳工程学院
5 任素龙 男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河北省电力研究院
6 李广波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大连秦能电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7 于会勇 男 应用化学 青海省电力公司
8 程浩明 男 热能工程 华电新乡发电有限公司
9 张川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
10 张文兵 男 热能工程 大唐保定热电厂
11 王蔚然 男 热能工程 华润电力湖北有限公司
12 高春兰 女 应用化学 海南电网公司
13 宋方亮 男 结构工程 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14 贾小刚 男 结构工程 广州南方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15 靳继勇 男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青海省电力公司
16 张明玉 男 热能工程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胜利能源分公司
17 刘利则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北京市电力公司
18 马成廉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东北电力大学
19 宋巍 男 结构工程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20 王伟 男 结构工程 湖州电力局
21 兰文博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江苏省电力公司无锡供电公司
22 张迎新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23 黄甲丁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青海省电力公司
24 程晓云 女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辽宁天美人力资源有限公司
25 陈博文 男 计算机应用技术 东软集团(大连)有限公司
26 白洋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新疆电力设计院
27 于海龙 男 技术经济及管理 吉林省电力建设总公司
28 潘振波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东北电网有限公司沈阳超高压局
29 周丹 女 技术经济及管理 辽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30 单明 男 结构工程 南京供电局
31 于祥涛 男 结构工程 天津市电力公司
32 石礁 男 结构工程 舟山电力局
33 于德洋 男 计算机应用技术 国电电力大连开发区热电厂
34 刘秀 男 热能工程 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35 姜连轶 男 热能工程 大唐鲁北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36 丁金嫚 女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铜陵供电公司
37 王刚 男 应用化学 山东鲁电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38 徐健 男 结构工程 舟山电力局
39 徐辑辉 男 热能工程 大连电业局
40 岳玥 女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天津天地伟业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41 张颖颖 女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辽宁电力勘测设计院
42 杨延波 男 结构工程 常熟市财政局
43 赵鑫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辽阳供电公司
44 徐宏雷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甘肃省电力科学研究院
45 孔辉 女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深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6 赵明宇 女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国电双辽发电有限公司
47 王赫 女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青岛飞扬职业技术学院
48 王建华 女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广东电网公司东莞供电局
49 陈文福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天津市电力公司
50 董健 男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德阳电业局
51 李猛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鞍山超高压分公司
52 宋洋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天津市电力公司
53 朱振兴 男 热能工程 大唐长春第三热电厂
54 邹磊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55 刘县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嘉兴电力局
56 张海龙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温州电力局
57 王飞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大唐哈尔滨第一热电厂
58 辛雷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北京市电力公司
59 梁杨 女 计算机应用技术 深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60 潘永贺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衢州电力局
61 陈莉 女 计算机应用技术 天津市电力公司
62 赵宇宁 男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广州粤能电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63 葛冰 女 计算机应用技术 吉林市北方人力资源公司
64 郑媛媛 女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北京吉鸿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65 牟瑞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东北电力设计院
66 朱毅 男 计算机应用技术 浙江省人才交流中心
67 汪子翔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东北电网有限公司丰满培训中心
68 房国成 男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东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69 何宇峰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天津市电力公司
70 刘楠楠 女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内蒙古大唐国际托克托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71 牛远方 女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山东鲁电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72 尹鹏 男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天津市电力公司
73 田巍 女 技术经济及管理 青海省电力公司
74 孙铭泽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东北电网有限公司丰满培训中心
75 王圣镔 男 计算机应用技术 吉林市邮政局
76 信众 男 计算机应用技术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77 颜佳 男 计算机应用技术 通信分公司
78 王琰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大连电业局
79 张慧冬 男 热能工程 中石油东北炼化工程有限公司
80 张杨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温州电力局
81 石榴花 女 思想政治教育 东北电力大学
82 孙玉新 女 热能工程 新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83 尹国慧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
84 李儒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天津市电力公司
85 张立军 男 应用化学 河北省电力研究院
86 孙银锋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东北电力大学
87 王阳 男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桐庐县供电局
88 赵立业 男 工程热物理 东北电力设计院
89 黄金花 女 结构工程 舟山电力局
90 姜涛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广东电网公司韶关供电局
91 武增光 男 计算机应用技术 吉林省烟草公司四平公司
92 白俊峰 男 结构工程 东北电力大学
93 李春鹏 男 热能工程 华能沁北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94 于建立 男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东北电力大学
95 谭平 男 热能工程 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
96 刘惠菊 女 应用化学 深圳市水苑水工业技术设备有限公司
97 黄加祺 女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广东电网公司深圳供电局
98 李海维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99 孔波 女 应用化学 吉林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100 邢钊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北京市电力公司
101 刘国兴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通化供电公司
102 高振峰 男 计算机应用技术 北京博电新力电力系统仪器有限公司
103 李翠霞 女 应用化学 吉林省伊莱克瑞电力设计有限公司
104 张学东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大连秦能电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105 宋磊 男 应用化学 哈尔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106 张博 女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山东鲁电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107 尹波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海南电网公司
108 马宁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东北电网有限公司沈阳超高压局
109 程志华 男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黑龙江省电力科学研究院
110 杨德友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东北电力大学
111 李萍 女 热能工程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营口电厂
112 李睿 男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辽宁科技学院
113 李盛楠 女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大连秦能电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114 田志勇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太仓市供电公司
115 蒋再新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钦州供电局
116 于冬皓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湖南省电力公司超高压管理局
117 肖广明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牡丹江电业局
118 孟庆然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大庆电业局
119 张占安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哈尔滨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120 李国庆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乌鲁木齐电业局
121 戚为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宁波市鄞州供电局
122 鲁忠燕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北京市电力公司
123 梁言贺 男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黑龙江省电力科学研究院
124 康玉芳 女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宣城供电公司
125 崔冰 男 热能工程 黄冈大别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126 居玉雷 男 热能工程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山西分公司
127 孙坚 男 技术经济及管理 扬州经济开发区新扬招商服务中心
128 杨劲松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安徽省电力公司合肥供电公司
129 姚少伟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莆田电业局
130 郑书洧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北京市电力公司
131 寇震 男 热能工程 中南电力设计院
132 崔楠 男 技术经济及管理 新疆博达人才开发有限公司
133 周兴福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
134 吴曰俭 男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华电淄博热电有限公司
135 孙守刚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蚌埠供电公司
136 岳伟先 男 流体机械及工程 滨州职业学院
137 刘辉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甘肃省电力设计院
138 孙楷淇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安徽省电力公司阜阳供电公司
139 张淑娟 女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山东鲁电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140 裴宁波 男 结构工程 中共烟台市委组织部
141 张玉 男 热能工程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日照电厂
142 窦金良 男 技术经济及管理 山东鲁电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143 刘宁宁 男 热能工程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
144 张南 男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河南华电渠东热电项目筹建处
145 魏治成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蚌埠供电公司
146 李波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山东鲁电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147 李喆 男 计算机应用技术 威海北洋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48 林剑锋 男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中科华核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149 徐希玉 男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十里泉发电厂
150 李秋鹏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绍兴电力局
151 朱励 男 热能工程 中国汽车工业工程公司
152 张华莉 女 工程热物理 大唐安阳发电厂
153 李延臣 男 热能工程 华能吉林发电有限公司长春热电厂
154 孟祥伟 男 热能工程 大连秦能电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155 李楠 男 热能工程 华能沁北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156 郭贝贝 男 热能工程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
157 王森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国网运行有限公司三门峡超高压管理处
158 潘天晟 男 热能工程 华电漯河发电有限公司
159 杨雷 男 技术经济及管理 中南电力设计院
160 杨杰 男 结构工程 金华电业局
161 彭涛 男 热能工程 长春迪瑞实业有限公司
162 聂玉火 男 热能工程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163 张霞 女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
164 廖海亮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广西电网公司百色供电局
165 唐志琼 女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绍兴电力局
166 熊谦敏 女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芜湖电力设计院
167 李峰 男 热能工程 陕西易通人力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168 郭伟 男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69 王洪涛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70 邢鹏 男 计算机应用技术 中国农业银行新疆生产兵团分行
171 吕盼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新疆电力设计院
172 郭登科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新疆电力公司昌吉电业局
173 赵晓光 男 热能工程 河北省电力研究院
174 张广才 男 热能工程 广州粤能电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175 武文瑞 女 热能工程 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76 巩志贵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绍兴电力局
177 王贵荣 男 热能工程 内蒙古京泰发电有限公司
178 王孝宇 女 应用化学 三门核电有限公司
179 郑国宽 男 热能工程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胜利能源分公司
180 武新宇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滁州供电公司
181 沈佳星 女 计算机应用技术 天津市电力公司
182 赵珣 男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北京机电院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183 李晓丽 女 思想政治教育 齐齐哈尔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184 李华帅 男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新东北电气(沈阳)高压开关有限公司
185 张世明 男 计算机应用技术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分公司
186 李玉 女 计算机应用技术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分行
187 陈若兴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吉林供电公司
188 宋莉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天津市电力公司
189 程海艳 女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钦州供电局
190 梁栋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吉林供电公司
191 刘春玲 女 结构工程 天津市电力公司
192 刘越 女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烟台亚新利自动控制有限公司
193 邵春雨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云南省电力设计院
194 林木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吉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
195 张有佳 男 结构工程 东北电力大学
196 梁福波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甘肃电力科学研究院
197 周红晶 女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青海省电力公司
198 张国光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湖南省电力公司超高压管理局
199 潘翔 男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台州电业局
200 高虹 女 计算机应用技术 浙江省人才交流中心
201 李建军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安徽省电力公司安庆供电公司
202 陈韬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安徽省电力公司阜阳供电公司
203 周利萍 女 技术经济及管理 福建电力技术学院
204 杜长军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北京市电力公司
205 何光远 男 结构工程 佛山南海电力设计院工程有限公司
206 胡智慧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绍兴电力局
207 王海燕 女 计算机应用技术 江西蓝天学院
208 温永亮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黄山供电公司
209 王乐天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山东鲁电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10 高树蕾 女 技术经济及管理 山东鲁电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11 钟金山 男 热能工程 内蒙古科技大学
212 王军 男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烟台亚新利自动控制有限公司
213 张艳 女 应用化学 临沂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214 曹静 女 应用化学 山东华孚石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215 武玉杰 女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武汉长江融达电子有限公司
216 闫文波 男 技术经济及管理 山东诚信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217 蒋桂强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许继集团有限公司
218 刘士祥 男 热能工程 祥光铜业有限公司
219 杨明芳 女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安徽省电力公司阜阳供电公司
220 成连杰 男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华润电力湖北有限公司
221 王伟广 男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天津市特变电工变压器有限公司
222 黄春玲 女 结构工程 佛山市顺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223 穆胜伟 男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华电新乡发电有限公司
224 朱瑞杰 男 计算机应用技术 山东鲁电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25 王海亭 男 热能工程 大唐七台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226 潘文明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安徽省电力公司宿州供电公司
227 李旭 女 结构工程 三峡大学
228 杨巍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台州电业局
229 郑传杰 男 结构工程 山东鲁电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30 范富旺 男 技术经济及管理 畅利事(大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31 王靖 女 技术经济及管理 中电投新疆能源有限公司
232 胡德建 男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福建永福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233 姚天亮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234 郑新鹏 男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广西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235 柴忠良 男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三门峡华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236 徐华伟 男 应用化学 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西安)有限公司
237 文凡 男 结构工程 韶关市擎能设计有限公司
238 王磊 男 技术经济及管理 浙江西子联合工程有限公司
239 刘向阳 男 结构工程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调峰调频发电公司
240 李香平 女 技术经济及管理 新疆电力公司昌吉电业局
241 欧小高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
242 钟利梅 女 计算机应用技术 天津市绿世界园林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243 杨宗权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安徽省电力公司阜阳供电公司
244 史民科 男 热能工程 内蒙古京泰发电有限公司
245 党国营 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彬长煤电水一体化项目筹建处
246 李小华 男 应用化学 山东鲁电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47 杨海滔 男 应用化学 西北电力设计院
248 张学礼 男 结构工程 北京市电力公司
249 雍青青 女 热能工程 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㈣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资料3
直到1895年为止,上海几乎仍旧是个纯粹经商的城市,因此人口从未超过50万。……尽管1843年至1895年间由于外国人创办的经商机构的结果,人口增加了一倍,但是如果跟1895年以后伴随着市内现代工业发展而造成的人口激增相比,那么早期的增长就显得微不足道了。(31)
上海作为首先开埠和迅速崛起的通商口岸尚且如此,其他口岸城市吸纳农业人口的容量必定更为有限。当然,我们并不否认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然而这种影响毕竟有限,原因就是工业化发展不足,使得城市拉力显得疲乏。甲午战争前,在沿江沿海的一些大城市中,陆续出现了由外国资本、清政府和新兴民族资本所经营的二三百大小不同的近代工业,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其多数在资本、规模、技术上都非常有限。据统计近代新式工业的产值仅占工农业生产总额的10%左右,而农业和手工业的产值却占90%上下。(32)
此一阶段,城市发展的不平衡十分明显。长江下游地区和岭南地区,开辟的商埠、设置的租界最多,工商业、服务业比较繁荣,城市人口比重提高较快。与此相反的是,许多曾经是商业中心、交通要道、军事据点的内陆城市,或趋于衰落,或陷于停滞,如苏州、佛山、湘潭、邵阳、湖州、杭州、潍坊等。(33)此外,甲午战争前的半个多世纪由于战争的影响,例如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直至中法、中日战争,成千上万的城镇不同程度地都遭受了战争摧残。江南地区是明清以来全国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也是当时中国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19世纪50-60年代却成为太平军和清军及外国军队激烈厮杀的主要战场,在长达14年之久的连绵战争中,兵燹所至攻伐屠戮,城镇摧毁,对城市的破坏性极大。
对此,施坚雅在说明为什么19世纪晚期中国的城市化率不能作为近代模式的代表时,提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中国城镇体系受到战争的剧烈破坏:
一方面从十七世纪八十年代直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一般说来农业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太平盛世,另一方面,在从1850-1890年这四十年里,八个地区有六个遭到剧烈的破坏。太平天国、捻军和回军之乱,使得除岭南和长江上游以外所有地区的广大区域赤地千里,使得中国减少了数以千百万计的人口,破坏了数以百计的城镇。长江下游地区的城市体系被破坏;西北地区和长江中游大区五个地区中的两个地区的城市体系遭到严重的破坏;云贵、东南沿海和华北的城市体系遭到部分破坏,到1893年为止,许多地区都只有很少一部分得到恢复。(34)
初步发展阶段“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可以看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因为它的有关条款刺激了通商口岸近代机械工业的兴起,并开启了一个铁路铺设的时代。这样,19世纪90年代,在中国几个区域的城市系统中,出现了较有成效的交通现代化变革。”(35)施坚雅的这段话,既说明了为什么以1895年作为城市化第二阶段的分界点,也说明了其间的理由,即是“近代机械工业的兴起”以及由于铁路的铺设而引起的“交通现代化变革”。
马关条约后,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外国以条约为掩护,加快了在中国设立工矿企业的步伐。据汪敬虞先生统计,1895年至1913年,外国在华设立了136个工场,是甲午战争前半个多世纪的6倍(23家);同期,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外国大型工厂的总投资达到103 153千元,是甲午战争前半个多世纪的近13.5倍(7031千元)。(36)
随着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民族意识的勃兴,清末民初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热潮,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进入发展史上的黄金期。1914年至1918年,中国民族资本工业获得长足发展。1913年至1915年,注册工厂124家,资本总额24424千元,平均每年注册41.3家,平均每公司196千元。1916年至1918年,注册工厂374家,资本总额74 633千元,平均每年124.6家,平均每公司199千元。这些新注册工厂大多是纺织业、面粉业、针织业、卷烟业、榨油业等轻工业企业。(37)工业发展的本身意味着工人阶级队伍的扩大,据估计,抗日战争前中国工厂工人(手工业除外)至少有230万以上,其中在铁路、航运、采矿等大型工业部门的也有52万以上。(38)
城市工业的发展,大大增强了城市对农村人口的吸附力,增强了城市化的拉力。由于中国资本主义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江沿海的一些通商口岸城市中,因而这些现代化水平较高的通商口岸城市的人口增长较快。如以1843年人口数为基本指数100的话,那么,到1933年时,上海人口数指数则为1520,天津为600,南京为560,北京为150,长沙为190。上海在90年里城市人口增长了15倍,天津增长了6倍,北京也增长了1.5倍。(39)
从甲午战后至1937年,中国境内修筑铁路的步伐加快。1894年中国境内共修筑铁路364公里,1911年达9 618公里,1927年达13 000多公里,至1937年已超过21 000多公里。(40)这一时期,铁路修筑最快的地区是东北,此时修筑了京奉、东清南满洲支路、道清、安奉、天图、洮海、齐北、锦承等铁路,从而启动了城市化过程。19世纪30年代,随着铁路线的铺设,原来一些荒僻的村落,以铁路车站为中心发展成现代都市的事例到处可见,大连、营口、海城、鞍山、辽阳、奉天、四平、开原、公主岭、长春、安东、抚顺等二十多个城市就是在此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据统计,东北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本溪、抚顺六城市在20世纪30年代初人口合计达到230余万,比1895年增长了11倍。(41)在幅员广大的内地省份,除原有城市进一步发展外,因铁路而兴起的城市为数也不少。如京汉、粤汉铁路沿线的石家庄、衡阳,津浦线上的浦口、蚌埠,都是因铁路而兴。石家庄原来只是一个村落,清末民初,在京汉、正大铁路修通后,工商业日盛,成为北方的重要商城。蚌埠处在铁路与淮河的交界处,原不过是只有500户人家的村埠,津浦线开通后,商务大展,人口集结,1914年已增至10万,1929年达20万。(42)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铁路沿线大批城市的兴起,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如果说,甲午战争前,中国城市化的推动力主要是商业的话,那么,这时期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乃是工业和新式交通运输。在城市的拉力加大的情况下,农村的推力也增强了,大量农民离村,进入城市,中国近代城市得到初步的发展。
曲折发展阶段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对城市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抗战时期,中国半壁河山沦陷敌手,大多数城市,特别是若干重要的政治中心城市和近代兴起的主要工商业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广州、济南、太原、长沙、南京、苏州、杭州、福州、徐州等城市相继被日军占领,战火侵扰加之日军的野蛮掠夺,城市遭到严重破坏,人口锐减。
从局部看,在东部中部城市受到战争破坏严重的情形下,东北与西南两个局部区域的城市化却得到了很大发展。日本一方面要对东北进行殖民掠夺、奴役,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对中国发动的全面战争的需要,将东北作为战争基地,加大了对东北的投资。1931年日本对东北的投资总额为5.5亿元,其后逐年增加,到1944年则增至52.7亿元。(43)
由于战争的特殊原因,抗战胜利后,东北成为中国重工业基地及其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
战争造成了中国东部人口大规模向西迁移,推动了西部城市的发展。如成都,在抗战中后期,由于东来人口资金的进入,城市工商业、文化教育事业都有较大的发展,1941年城市人口较1939年增加了13.6%,1942年初又较1941年增加了6.4%,年末又较上年增加了20.8%。(44)这两个区域城市的发展远不足弥补战争对整个中国城市发展所造成的破坏和负面影响。
抗争胜利后,中国一度出现战后的复兴,经济和城市都出现较大发展,但很快又出现了三年的国共内战,内战对经济的破坏相当严重。1949的生产量与历史上最高年产量比较,农业生产大约下降了25%,轻工业生产大约下降了30%,重工业生产损失尤其严重,大约下降了70%。(45)而且在全国解放前夕,国民政府军队撤退台湾时,还破坏了许多重要的工厂和矿区,加之战争所及不少城市人口数量减少,这些都使城市的发展限于滞缓。
注释:
①朱铁臻:《城市现代化研究》,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年,第224页。
②人口统计失实主要表现是人口统计过程中存在缺漏、虚报及人为编造等问题,统计人口往往低于实际人口数。具体可参见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葛剑雄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第59-64页。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6-60页。文中后面涉及全国总人口数,在没有修订的情况下,一般取较大的数。
③“四民”是一种基于社会职业的划分,都是传统社会的所谓“编户齐名”。汉代人给四民的定义是:“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他们之间由于来源以及所从事的职业关系,在社会地位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四民的划分一直沿袭到清代末年,几乎贯穿整个传统社会始末,因此,传统社会实际上也可称为四民社会。但四民只是对传统时代人口社会职业构成的一个大致勾勒,无论在城市或乡村,事实上都存在着一些为士、农、工、商四大社会集团所无法涵盖的其他人口。
④包世臣:《说储上篇后序》,《中衢一勺》卷七下,附录四下,《包世臣全集》下册,李星点校,合肥:黄山书社,1993年,第222页。
⑤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乔启明等译,成都:成城出版社,1941年版,第501页。
⑥详细可参见杨子惠主编:《中国历代人口统计资料研究》,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年,第1200页。姜涛:《人口与历史——中国传统人口结构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69-170页。
⑦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中心编:《中国人口年鉴·198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811-812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42页。
⑨1982年以前我国城市人口仅指建制市和镇中的非农业人口,而把居住在市、镇中的农业人口同居住在乡村中的一切人口均划为乡村人口。1982年我国城市人口的统计口径作了一次大的调整,即把建制市和镇辖区内的总人口,包括其中的农业人口也视为城市人口。参见朱铁臻主编:《中国城市手册》,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799页。
⑩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137页。
(11)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叶光庭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44页。
(12)同上书,第339-355页。
(13)美国学者罗兹曼著的《清代中国与德川时代日本的城市网络》(普林斯顿大学,1973年),比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出版要早4年(斯坦福大学,1977年)。该书所用方法与施坚雅差不多,不过只是将城市分为7级来估量的。由葛剑雄主编,曹树基著的《中国人口史·清时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虽然对施坚雅的城市人口估计数颇有微词,但是纵观该书采用的区域城市人口等级模式的构造方法较多注意到政治级别的行政分层,与施坚雅偏重于经济地理分层在分析的方法上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具体参见该书第724-781页。另见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第三章,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14)施坚雅:《十九世纪中国的区域城市化》,《城市史研究》(第一辑),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25页。
(15)关于这一点很多学者已经指出,详见胡焕庸、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上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245页;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第82页。
(16)施坚雅:《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施坚雅模式》,王旭等译,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301页。
(17)姜涛:《人口与历史——中国传统人口结构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71页。不过姜涛将10%作为在正常情况下从古(先秦)至今(近代)整个中国社会城市化率的平均数,这一点似觉牵强,因为他所给出的先秦及汉代城市化率为10%左右的说明不够充分。
(18)20世纪20-30年代,一些社会学家对中国近代的城市化率做过估计,不过普遍数字偏高,高者至34%,低者也有28.1%,参见胡焕庸、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上册,第267页。由我们所求的城市化率上限可知这些估算数字误差较大。当代,国内外很多研究过中国近代城市的学者都估算过近代中国的城市化率,各家估算的年份密集在1820年、1843年、1893年这三年,1820年有6.3%(行龙估算)、6.9%(赵冈估算);1840年是6.5%(行龙估算)、1843年有5.1%(施坚雅估算)、1893年有6.0%(施坚雅)、7.7%(赵冈)、7.9%(行龙)。此外行龙对1920年、1936年的城市化率也做了估算,分别是10.6%与11.4%。具体参见文中所引的各位作者相关著述。
(19)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第84-87页。在赵冈看来从战国到南宋是一个上升态势较为明显的发展阶段,从南宋自清中叶是个下降阶段,从清中叶直到现今又是个不断上升阶段。
(20)行龙:《也论中国近代的城市化》,见杨念群、黄兴涛、毛丹主编:《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41页。
(21)唐代的城市人口比重参见胡焕庸、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上册,第248页。宋代的参见漆侠:《宋代经济史》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933页。明代的参见曹树基:《中国人口史·清时期》,第774页。
(22)曹树基:《中国人口史·清时期》(第五卷),第829页。
(23)王先谦:《东华续录·道光四十四》第20页b。
(24)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第81页。
(25)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第399页。
(26)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中心编:《中国人口年鉴·198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811页。
(27)施坚雅认为“迄1893年,很多地区的恢复性工作只是完成了一部分而已”。施坚雅:《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施坚雅模式》,第73页。姜涛在前引书第75、78页,也提到这时候的人口总数接近战前道光年间水平。
(28)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40页。
(29)三阶段是划分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一般模式,就笔者所掌握的材料来看,至少有三家是按三阶段模式来划分的。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40年—1949年)》,第二章第一节,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何一民的划分为:鸦片战争到清末新政改革前是第一阶段,清末新政改革(1901)至抗日战争前是第二阶段,抗日战争至新中国成立是第三阶段。行龙前引论述的三阶段划分为: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为第一阶段,甲午战争到20世纪20年代为第二阶段,20世纪2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为第三阶段。胡焕庸、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上册,第257-261页的划分为:1840-1895年;1895-1931年;1931-1949年。笔者倾向于赞同宁越敏、张务栋、钱今昔:《中国城市发展史》,第七章,第一节的三段式划分的。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30)行龙:《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6-37页。
(31)墨菲:《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4页。
(32)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四辑),北京:三联书店,1961年,第1页。
(33)胡焕庸、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上),第258页。
(34)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第262页。
(35)施坚雅:《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施坚雅模式》,第64页。
(36)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上,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第1页。
(37)陈真、姚洛合:《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14页。
(38)朱斯煌主编:《民国经济史》,上海:银行学会、银行周报社印行,1947年,第369-370页。
(39)(41)胡焕庸、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上),第260页。
(40)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190页。
(42)于云汉、马继云:《中国城市发展史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93页。
(43)吴承明:《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162页。
(44)何一民主编:《变革与发展:中国内陆城市成都现代化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86页。
(45)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编:《三年来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119页。
㈤ 群众演员姜涛大闹医院被警察教育,为何笑神姜涛却来澄清
就在前段时间,两个网红大V大闹医院的事情,也在网上引发了热议。根据知情人透露,在7月11日,有一个外伤病人住进了医院,脚上有一个3cm的伤口,需要进行缝合,不过,病人拒绝缝合,医生被迫同意。然而,就在7月12日晚上,病人突然又改变了主意,表示要进行缝合,医生于是连夜赶到了医院。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医生赶到医院之后,这位病人又拒绝缝合,还差点儿与医生发生了争吵,后来医生也主动息事宁人,离开医院回家睡觉了。
事实上,娱乐圈中一共有三位姜涛,一位是歌手姜涛,一位是东北医闹的演员姜涛,最后一位则是最厉害的山东德州的喜剧演员笑神姜涛。东北医闹的演员姜涛,粉丝也就六万,而山东德州的喜剧演员姜涛,他的粉丝有400多万,现在更是在直播行业中混得风生水起,身价也达到了千万的级别,也算是屌丝逆袭。总而言之,笑神姜涛之所以出来澄清,就是因为很多人把他当成了医闹的网红姜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