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市股份 > 港股上市公司科创板

港股上市公司科创板

发布时间:2022-10-31 13:56:42

Ⅰ 科创板股票有哪些

“股科创板”股票包括: 1、科技园个股:张江高科、紫江企业、市北高科、陆家嘴、大众传媒等。 2、重点高校下属科技公司: 复旦复华、交大安利、新南阳、同济科技等 3、科研高新技术企业:复星医药、科华生物、上海电力燃气、海德控制、上海机电等。
拓展资料
1. 实施意见强调,新成立的上交所科创板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主要服务符合国家战略、突破通过关键核心技术,具有较高的市场认可度。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制造,引领中高端消费,推动质量、效率、动力变革。
2. 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提高服务科技创新企业能力、增强市场包容性、强化市场功能的资本市场改革重大举措。通过发行、交易、退市、投资者适当性、证券公司资本约束等新制度和引入中长期资金等配套措施,逐步开展增量试点,对新资金进行匹配随着试点的推进,力争实现投融资平衡、一二级市场平衡、公司新老股东在科创板的利益平衡,并促进在现有市场形成良好的预期。
3. 2019年6月13日,科创板正式挂牌; 7月22日,首批科创板上市公司; 8月8日,第二批科创板公司挂牌上市。 2019年8月,为贯彻落实并购注册制改革试点要求; A 科创板上市公司(以下简称科创公司),建立高效并购;制度,规范并购A科创公司,证监会发布关于科创板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的特别规定。
4. 股票不仅是股份公司所有权的一部分,而且是一种已签发的所有权证书。是股份公司发行给各股东的一种证券,作为所有权凭证,以筹集资金,取得分红和红利。股票是资本市场的长期信用工具。它可以转让和交易。股东可以与其分享公司的利润,但也应承担公司经营失误造成的风险。每一股代表股东对企业一个基本单位的所有权。每个上市公司都会发行股票。同一类别的每一股代表公司的平等所有权。每位股东所拥有的公司的所有权份额,取决于其所持有的股份在公司总股本中的比例。股票是股份公司资本的组成部分,可以转让和交易。是资本市场主要的长期授信工具,但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出资。

Ⅱ 蚂蚁集团准备在科创板及港交所上市吗

蚂蚁集团计划在科创板及港交所上市,不过现已暂缓上市。

2020年7月20下午,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集团宣布,启动在上交所科创板和港交所主板寻求同步发行上市计划,以进一步支持服务业数字化升级做大内需,加强全球合作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以及支持公司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

蚂蚁集团据悉计划在香港寻求100亿美元的IPO,中金、花旗、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负责其香港IPO事宜,蚂蚁集团计划在科创板和港交所同步上市估值或将达到2000亿美元。

蚂蚁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200亿元人民币,净利润为170亿元。而此次蚂蚁集团据悉寻求IPO估值至少2000亿美元,约合1.4万亿人民币。

(2)港股上市公司科创板扩展阅读:

蚂蚁集团表示,公司寻求两地上市,以进一步支持服务业数字化升级做大内需,加强全球合作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以及支持公司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

欣喜地看到,科创板和香港联交所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的举措,为新经济公司能更好地获得资本市场支持包括国际资本支持创造了良好条件,我们很高兴能有机会参与其中。

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表示,上市可以让我们更透明地面对世界,面对公众,可以凝聚更多志同道合的同路人,同时也将更好地跟全社会分享我们的成果和未来。

据介绍,蚂蚁集团是支付宝母公司,也是全球领先的金融科技开放平台,致力于以科技推动包括金融服务业在内的全球现代服务业的数字化升级,携手合作伙伴为消费者和小微企业提供普惠、绿色、可持续的服务。

Ⅲ 第一家公开宣布申请科创板上的医药公司已诞生 权威解读来了

第一家公开宣布申请科创板上市的医药公司诞生了。

3月8日晚间,港股生物医药公司复旦张江(1349.HK)发布公告称,拟申请在科创板发行不超过1.2亿股股票,每股面值0.1元。

复旦张江是H股的“老兵”了。早在2002年8月,复旦张江就已在香港创业板上市,2013年12月转入香港主板。2018年,该公司的营收规模为7.4亿元,净利润1.3亿元。截至3月8日收盘,公司市值54.64亿港元。

如今复旦张江又计划分拆在香港主板和科创板两地上市。公告显示,复旦张江在A股发行完成后,在科创板发行的股本约占总股本的11.5%,总股本中还包括55.9%现有内资股和32.6%的H股。

自2018年11月5日,设立科创板的计划被公布,整个生物医药板块都躁动起来。光大证券认为,科创板拓宽了创新型医药企业融资渠道,未来生物医药板块也可能成为科创板的主力板块。支撑该论点的论据是,纳斯达克生物医药板块市值高达10050亿美元(2019年3月5日),占纳市市值8%权重,是最重要板块之一。

当然,对于复旦张江来说,目前的核心任务是保证其发行A股计划,能在股东大会上通过,且最终获得证监会和上交所的批准。至于“是不是第一家,不是我们关心的问题”,复旦张江副总裁、执行董事苏勇对《中国企业家》说。

争抢头啖汤

作为近期资本市场热点,科创板于3月2日凌晨正式开闸。中国证监会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实施了《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相关业务规则和配套指引》。这意味着,企业的IPO申请受理即将启动。

科创板上市条件包括:发行后股本总额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公开发行的股份达到公司股份总数的25%以上;公司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4亿元的,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为10%以上等。

在市值和财务指标上,科创企业想要登陆科创板满足五项标准中的一项即可。其中,对于暂未产生营收的公司的要求是: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这里还专门提到:医药行业企业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其他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需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并满足相应条件。

“这条规则大大放宽了医药行业的上市门槛,也比较符合这个行业的特点。”新经济投行易凯资本负责医药业务的副总裁张骁告诉《中国企业家》。

医药行业尤其是创新药研发企业,研发周期长、投入大,在一款新药上市之前,几乎没有收入来源。业内对于一款新药从研发到上市,有一组公认的数据:平均花费10年时间和26亿美元,成功率不足7%,至少100个科学家参与。

早在科创板开闸前几日,在“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新闻发布会上,上交所理事长黄红元就透露,交易所做了很多摸底了解工作,初步判断生物医药、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企业相对较多。“这些企业总体研发投入较大,发展潜力较大。”

张骁表示,易凯资本服务的医药公司中,有不少符合科创板要求的,如泽生 科技 、长风药业、长江脉等。弘晖资本管理合伙人王晖也向《中国企业家》透露,弘晖资本投资的圣湘生物等企业在积极准备科创板。

“复旦张江能不能成为第一家在科创板上市的医药公司,还不好说。实际上,也有很多中介机构早已进场的医药公司,可以针对新公布的审核规则进行材料准备”,肿瘤诊疗一体化平台公司思路迪的CFO徐萌告诉《中国企业家》,该公司也在评估旗下业务板块在科创板上市的可能。

“医药行业对科创板的热情挺高。尤其一些年轻创业者,有技术、有干劲,如果科创板通过 社会 资金再扶他们一把,相当于给了他们一个创业成功的渠道”,孙飘扬说。

科创板“好风”一来,是不是只要搭上医药的边,企业就能“凭借力”,“上青云”呢?

华泰证券研报指出,医药公司一般在研产品较多,而新药研发存在一定风险,因此企业核心产品可能存在研发进度不达预期风险;此外,还存在企业核心产品销售不达预期风险,公司已上市的核心产品可能面临市场竞争加剧、推广进程较慢等风险,从而影响核心产品销售,最终影响公司业绩。

张骁也认为,国家包括科创板可能还是会考虑上述风险,以及对中小股民、散户的影响,从而在现有标准上有所提升。

“不会像它说的‘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就OK了。与之对应的较大概率是,某种药品能获批或上市风险非常小,才有可能批准(该公司)上市。”张骁表示。

医药股争夺战

科创板对未盈利的医药企业上市“开了绿灯”。实际上,对于这部分企业来说,实现在中国上市还有其他选择,即香港联交所主板。

2018年4月,香港联交所号称“24年最大改革”落地,包括允许未盈利的生物 科技 公司上市。其上市规则提到,对于无收入生物 科技 公司,预期市值不少于15亿港元,从事核心产品研发至少12个月、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已经通过概念阶段,进入第二期或第三期临床试验等。

上述多名医药行业人士向《中国企业家》评论,科创板对医药行业的上市规则,与香港联交所给医药行业的上市规则差不太多,“应该是前者参考了后者”。

目前,尚未盈利就在港交所上市的医药公司有6家,包括歌礼制药、百济神州、华领医药、信达生物、君实药业、基石药业。另外,还有盟科医药、方达医药、Steath、AOBiome、康希诺、维亚生物、亚盛药业、迈博药业等至少10家医药企业排队上港股。

未盈利生物 科技 公司港股上市情况。制图:李秀芝

尽管香港主板有先发优势,但科创板看起来对医药行业仍更有吸引力。王晖表示,科创板是中国国家战略方针的一部分,香港主板的高度与之不同。

关于为何要登陆科创板,复旦张江称,董事认为,A股发行将有利于提升形象、扩充融资管道。且相较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主板而言,科创板上市更能体现创新及研发能力。

复旦张江没有言明的是,A股和H股之间的估值鸿沟,这是两地上市公司、投资人,甚至交易所早已认清的现实。

在2018年9月的一场香港交易所与生物医药创新公司闭门座谈会上,身为港交所行政总裁的李小加也坦陈,“香港市场的资金的量、估值的高度远不及内地的A股市场”。

这意味着,那些符合上述要求,原本为了去香港主板上市而搭建红筹架构的公司,如果想转到内地的科创板上市,并不需要花大代价拆红筹。

针对生物医药企业,两地交易所之间或有一场“争夺战”。

徐萌透露,已经有一些拟在香港上市的生物医药公司决定转向科创板了。在目前的形式下,香港交易所的确需要考虑形成一些对医药企业更有吸引力的策略,但目前还没具体的方案出台。

本文源自中国企业家杂志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Ⅳ 科创板、香港、纳斯达克上市应该怎么选择啊

科创板一出,对于想要冲击资本市场的企业来说,又多了一个重要的选择。

那问题来了,多了一个选择后,科创板、香港、纳斯达克,你的企业该选哪一个市场首发?

第一步:对比上市条件,更符合哪个市场?

在市场看来,科创板重大的进步包括首次将核准制改为注册制;允许同股不同权、VIE架构及红筹股在满足一定条件下上市;定价机制采用询价机制,进一步实现市场化;交易规则进一步放宽。这些条件的放宽也使科创板进一步向港股和纳斯达克市场的机制靠拢。

从上市的财务指标来看,科创板的一大突破是打破了盈利的桎梏。但科创板对于其市值规模的要求并不低。一些企业可能会面临一个尴尬的情况,即非盈利时期需要资金支持时会因为市值规模而被挡在科创板门外。

另外,对于红筹企业来说,从制度设计上,科创板衔接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证监会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8]21号),为红筹企业提供了无需拆红筹直接境内上市的机会。但总体而言,红筹企业的科创板上市门槛仍然较高。

与其他两个资本市场相比,科创板的上市财务指标与香港主板更为靠拢,不过香港主板在去年新规中对于未通过主板财务资格测试的生物科技企业门槛大幅降低,并允许同股不同权企业上市和已经在欧美上市的创新型企业在港二次上市。

而香港创业板对上市企业的门槛就更低了。根据香港创业板上市规则,其对拟上市企业无任何盈利要求,仅要求上市时的预期最低市值为1.5亿港元;公众持有的股本证券最少由100个人持有;以及前两个财政年度经营所得的净现金流入总额必须最少达3000万港元。

相较而言,纳斯达克的分层则更为丰富。根据纳斯达克的上市指引,纳斯达克市场共有三个分层市场,针对不同的层级给予不同的约束条件。具体来说,“全球精选市场”吸引大盘蓝筹企业和其他两个层次中已经发展起来的企业;“资本市场”主要吸引规模较小、风险较高的企业;还有介于两者之间、吸引中等规模企业的“全球资本市场”。从纳斯达克三层次中的“资本市场”的上市规则来看,上市财务要求已经非常低了。

国元证券数据显示,纳斯达克市场2016年IPO数量只有70家,但退市企业却有244家,相当于当年IPO数量的3倍多。近年来,纳斯达克退市率最低的一年发生在2014年,但也达到了32%。

企业在选择上市地点时,是否符合当地市场的上市条件是头等大事。

第二步:哪个市场会有较高估值

如果在各地均符合上市条件,那对于企业来说,第二步就要看看在哪个市场会有较高的估值。

在科创板火箭速度推进之下,多家公司表明自己已开始进行科创板上市准备工作,其中也不乏已在其他地区上市的企业或筹备港股或美股上市的、想要回归科创板怀抱的企业。另外,根据市场上了解到的情况,也有已经够上主板申请条件但如今在科创板和主板之间做着选择题的企业。

这些企业考虑科创板的原因中显然也包括对于科创板估值情况的良好预期。

事实上,相似的情况在香港市场上一度上演,但目前看似乎并不美好。去年,港交所允许同股不同权等创新型企业在香港上市之后,市场当时一片看好,众多独角兽和新经济股票也扎堆赴港上市。但有数据统计,截至去年10月上旬,港股市场共完成超过160只新股IPO,其中有超过120只破发,破发率超过75%。

对于科创板也是如此。在初始阶段,科创板也存在各种不确定性,市场和投资人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充分了解这个市场,这也是正常的发展规律。不过,科创板有一大亮点不可忽视,即保荐机构相关子公司的跟投机制,由于保荐机构需要自己真金白银地进行跟投,因此这会使得定价在拟发行人和券商之间有一定的博弈,保荐人在其中可以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

另外,不同的市场由于投资偏好的差异对不同行业也会有一定估值的区别对待。具有冒险精神的纳斯达克市场投资人对高科技股就比较有好感,也将纳斯达克塑造成了科技股的高估值“天堂”;而香港市场对奢侈品类股票则有一定的偏好,这和其贸易港口的城市功能有关。

第三步:“软环境”也是很现实的考虑

而第三步,企业需要考虑一些例如融资成本、上市后的维护成本、监管环境、法律环境、股东退出等“软环境”。

在融资成本方面,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如果选择去香港或纳斯达克上市,那么在投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这“上市三大件”的选择范围十分有限,且收费较高,并且在上市后也需要中介机构帮助递交当地证券监管部门要求的文件,融资成本较高。

而如果选择在科创板上市,那么中介机构的选择可以拓展到很多规模不大的本土机构,融资成本较低。

例如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对其CFO的要求较高,通常需要有融资背景、最好投行出身、对公司业务了解、具有财务知识,同时也要英语表达流利,因为需要与投资人做沟通,而这些英语沟通按照纳斯达克市场的要求是有语音录音发布在网站上的。具有这样素质的人才,其薪资水平相当之高。

在监管环境方面,如果选择美国市场,可能需要面对其对于中概股越来越严格的监管。2013年,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已经与财政部、证监会签署了执法合作备忘录,可以在证监会允许的范围和形式下共享赴美上市中国企业的审计工作底稿。而香港市场则并没有此类机制。

在法律环境上,美国的“萨班斯法案”等对于造假上市等违法行为的处罚相当严重,而美国的证券集体诉讼制度也已非常成熟。

股东退出上,在非红筹架构或者VIE模式下,如果选择在纳斯达克上市,那股东上市前持有的内资股在上市后无法退出。在境内上市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而在香港“全流通”试点下这个问题以后也会逐步解决。

另外,美国的做空机构也不是“好惹的”,中概股被做空机构狙击的事件已经屡次发生。

Ⅳ 科创板上市条件有哪些

科创板上市条件

投资者要求:前20个交易日,每日股票资产均值不低于50万+两年交易经验。50万以下的,可以通过公募基金参与。

上市公司要求:

1、预计市值+净利润标准:业务稳定的科创企业。

2、预计市值15亿+收入2亿+研发投入3年不低于15%:适用于关键领域持续研发投入,突破核心技术的科技类企业。

3、市值20亿+收入3亿+现金流3年不少于1亿:暂未盈利,或者盈利水平不高,但已经产生稳定现金流企业。

4、市值30亿+收入3亿:暂未达到盈利水平,但有盈利前景的企业。

5、预计市值不少于40亿:适用于产品空间大,战略意义重要的科创类企业,比如生物医药类企业。

(5)港股上市公司科创板扩展阅读:

科创板退市机制:不再采用单一连续亏损退市指标,两大类指标:一是扣非净利润为负,二是净资产为负。取消暂停上市和恢复上市机制,退市时间缩短为2年,首年不达标ST。粉饰财务数据只要证据确凿即可退市。

科创板减持制度:高管团队锁定期延长到36个月,36个月后仍然没有盈利的,最多再锁定2年。董监高每人每年二级市场减持不超过总股数1%,非公开转让不受比例限制。大宗接盘的,接盘方要禁售12个月。

Ⅵ 就差1分钱就发行失败!科创板惊现市值仅10.04亿公司

本以为拿到发行批文就万事大吉的拟IPO企业们要当心,未来,股票可能卖不出去。

去年净利润接近8000万元,本身业绩持续增长,但按照发行价格计算的总市值却仅10.04亿元,差点不能满足科创板的最低市值要求而被中止发行。

上纬新材给投行及券商提了醒。虽然注册制下,强调以信息披露为核心,淡化盈利指标方面的考核,但如果未能合理传播公司价值,引导机构投资者合理定价,发行失败就在眼前。



1

发行后市值仅10.04亿“侥幸”过关

上纬新材募资仅7000万

9月15日晚,上纬新材发布的一则公告引起投行圈广泛讨论。

公告显示,以发行价格2.49元/股计算,上纬新材此次发行对应的市盈率仅为11.51倍(每股收益按照2019年扣非后归母净利润除以本次发行后总股本计算),低于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发布的C2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业最近一个月平均静态市盈率为28.96倍,也低于可比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42.01倍。

不仅如此,上交所官网显示,公司原本计划募资2.16亿元。

然而,因为发行价格偏低,即使发行成功,公司预计募集资金总额为1.08亿元,预计募集资金净额仅7004.27万元,这还不及公司2019年度的净利润,这也创下科创板最低募资纪录。

事实上,此次确定的发行价格也让上纬新材勉强踩“红线”过关。

《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与承销实施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发行人预计发行后总市值不满足其在招股说明书中明确选择的市值与财务指标上市标准的,应当中止发行。”

按照发行价格2.49元/股计算,上纬新材发行后总市值仅10.04亿元,这刚好略超科创板市值标准中最低的10亿元标准。如果发行价格为2.48元,将因市值不足10亿元发行失败。

公开资料显示,上纬新材主营业务为环保高性能耐腐蚀材料、风电叶片用材料、新型复合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乙烯基酯树脂、特种不饱和聚酯树脂、风电叶片用灌注树脂、手糊树脂、胶粘剂、风电叶片大梁用预浸料树脂、风电叶片大梁用拉挤树脂、环境友好型树脂、轨道交通用安全材料等多个应用系列,是的复合材料用树脂供应商。

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要财务数据如下:

可以看到,上纬新材业绩并不算差。即使如此,公司仍然差点就因为发行后总市值不及10亿元而发行失败。

华南一家大型券商的保代表示,近期新股发行越来越困难。“这说明注册制下,券商承销能力才是未来投行最核心的能力。我们经常跟客户说,别再找没啥承销能力的券商了,明后两年可能承销能力不行的券商就卖不出去了。”

牛牛研究中心对2018年至今,市占率前二十券商的承销情况(包含IPO,增发、配股、可转债等)统计如下所示:



2

下半年已有30家IPO募资不足

创业板超6成估值不及行业

春江水暖鸭先知,上纬新材之前,其实早有端倪。

首先表现在募资完成情况上。Wind统计显示,今年以来,A股市场共有48家IPO企业出现募资不足的情况,其中发生在今年下半年的就有30家,占比高达62.5%。

不仅如此,机构投资者询价报价的不断走低也表明了资金的态度。

9月11日,有媒体报道称,参与询价的机构投资者当天对IPO企业发行价格报出了券商投研报告定价下限的2.3折,而今年5月,报价还在7折左右。

更不要提,科创板刚启动时,机构报价相对投价报告并不存在打折之说。

投行资深人士王骐跃甚至表示,“取消券商的投价报告,若买方报价均打到2折,3折,投价报告已经没有意义”。

牛牛研究中心对创业板企业8月以来确定的发行PE整理后发现,26家公司中,发行PE在23倍以下的共有6家,而估值低于行业PE的则有16家,占比高达61.54%。

这意味着,即使放开23倍市盈率限制,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后,大部分公司发行PE仍不及行业估值。

IPO承销定价这么难,究竟是怎么回事?



3

A股加速“港股化”

500亿市值公司成交占比提升7个百分点

首先,这与近期新股不断出现破发,投资者信心受挫有一定的联系。

Choice数据库显示,9月9日,锋尚文化(300860.SZ)成为创业板注册制下首只破发的次新股,从上市日至破发用时13个工作日,9月10日,美畅股份(300861.SZ)、时空 科技 (605178.SH)、新亚强(603155.SH)三只次新股也相继破发。

今年以来上市新股,连板日期统计如下:

风险规避下,机构投资者报价趋于谨慎,而新股定价机制的作用则放大了这种“恐慌”。

一方面,发行人和保荐机构(主承销商)依据剔除无效报价后的询价结果,按照申购价格、申购数量及申报时间等排序后,需要剔除申购总量中报价最高的10%,而不需剔除报价最低的10%,将报价中枢下移;

另一方面,《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与承销实施办法》第十条规定,“初步询价结束后,发行人和主承销商确定的发行价格(或者发行价格区间中值)超过第九条规定的中位数、加权平均数的孰低值的”,发布风险提示公告即可。但实践中,这个“四数区间”(网下投资者有效报价的中位数、加权平均数,五类中长线资金有效报价中位数和加权平均数)下限成为发行价格确定的隐形红线。

事实上,A股公司“港股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所谓“港股化”,就是低价及低市值公司越来越多,投资者更多的向龙头公司扎堆。

牛牛研究中心统计显示,按9月15日收盘价计算,2527家港股上市公司中,市值在10亿以下的公司共有1437家,占比高达56.86%,而市值规模在1000亿以上的公司仅有86家,占比仅3.40%,如下:

然而,成交方面却表现截然相反,不同市值分类对比如下所示:

可以看到,小市值公司虽然数量方面占绝对优势,但从资金成交情况来看,却很不乐观。

500亿市值以上公司数量占比仅6.33%,而成交金额占比却高达79.68%。投资者们都在高市值的龙头公司扎堆,低市值公司却被弃之不顾。

注册制实施后,优质公司供给不断,而退市制度的完善又让垃圾股的所谓“高风险,高收益”逐渐成为伪命题,A股市场“港股化”趋势明显。

首先,市值分布方面,牛牛研究中心统计后发现,2016年时,总市值在30亿元以下的A股公司仅有14家,而如今,市值在30亿元以下的A股公司却已经达到766家,如下:

不仅如此,从成交情况来看,小市值公司所占比重逐年降低。其中,50亿以下市值公司成交占比从2018年的28.83%减少至目前的13.45%,而市值500亿以上公司成交占比则从22.71%增加至目前的29.07%,如下:


应对建议有这些

价值传播很重要

IPO定价越来越低,与注册制实施后,上市公司供给数量不断增加,买方话语权增长有很大的关系。

针对这种现象,牛牛研究中心有两大建议。

首先,新股定价规则需要做出一定程度的调整。

目前的《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规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采用询价方式的,网下投资者报价后,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应当剔除拟申购总量中报价最高的部分,剔除部分不得低于所有网下投资者拟申购总量的10%,然后根据剩余报价及拟申购数量协商确定发行价格。剔除部分不得参与网下申购。”

这一规则是在IPO市场出现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募资情况下,为了遏制高发行价目的而制定的,并未剔除最低报价部分,无形中让发行定价中枢下移。随着卖方话语权趋于弱势,可以考虑适当将剔除报价范围放宽或者对报价偏低的部分也做类似处理。

不仅如此,虽然承销管理办法要求机构需要独立报价,但实践结果上来看,可能并非如此。以上纬新材为例,公司发布公告显示,超过400家询价机构的报价范围在2.49元-4.96元之间,而其中399家报价都是2.49元!

这399家机构包括公募基金、保险公司、证券公司、QFII、财务公司、信托公司、私募基金等各类机构投资者,投资风格不同,但最终报价却精确的相同。

对此,其实可以取消前文中所提的“四数区间”的隐形红线,并可采取累计投标询价的方法。

其次,价值投资的时代从发行询价开始,投资者沟通成为必不可缺的环节。

IPO过会只是第一步,询价环节可能将更重要。

华东一名券商投行人士表示,“很多企业对自己对市场有错误认知,以为注册制下啥企业都能上。我觉得上纬新材案例对很多IPO企业老板来说是一次警醒。”

注册制改革后,越来越多的优质公司将上市,而随着A股“港股化”的推进,如何在发行询价阶段,传递自身价值,获得机构投资者认可,成为摆在拟IPO企业面前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Ⅶ 京东科技被传赴港上市:折戟科创板之后 如何再启航

《科创板日报》(上海,记者 张洋洋)讯, 折戟科创板IPO之后,京东 科技 或将改道港交所。

1月24日晚间,有消息称,京东 科技 计划于2022年在港IPO,募资10亿至20亿美元。

据悉,京东 科技 正在与美国银行、中信证券和海通国际合作推动上市事宜,京东 科技 可能会在上市前进行一轮上市前融资。

对此,《科创板日报》记者向京东方面求证,对方表示不予置评。

同日,证监会公布了京东 科技 《境外首次公开发行股份(包括普通股、优先股等各类股票及股票的派生形式)审批》进度,目前已进入接收材料阶段。

折戟科创板

京东 科技 融合了原京东数科及云与AI两大技术业务板块,现已成为整个京东集团对外提供技术服务的核心输出平台。

京东数科上一轮冲刺资本市场起点定格于2020年9月。彼时,上交所依法受理了京东数科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的申请,并按照规定进行了审核。

2020年10月16日,当时的京东数科回复了上交所首轮问询,但此后便不再有新的进展。

直至2021年4月2日晚间,上交所官网显示,京东数科科创板审核状态变为变为终止。彼时,京东数科称,此次撤回科创板IPO申请是基于公司自身发展战略考虑。

在这期间,中国金融 科技 行业经历了蚂蚁集团暂缓上市,商业环境骤变,京东数科亦进行了架构重组。

2020年12月,京东数科换帅,原京东集团首席合规官李娅云接任京东数字 科技 CEO,向京东集团CEO刘强东汇报。原CEO陈生强被任命为京东数字 科技 副董事长及京东集团幕僚长。同月,京东智能云业务并入京东数科。

2021年1月11日,京东集团宣布将云与AI业务与京东数科整合后,正式成立京东 科技 子集团,京东数科CEO李娅云出任京东 科技 子集团CEO。

2021年3月31日晚,京东再次宣布将京东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业务分拆给京东数科,总价值为157亿人民币。完成交易后,京东在京东数科的股权增加到约42%。

强 科技 ,弱金融

根据京东数科此前的招股书数据,金融机构以及商户与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各占近一半,其中,京东金条和京东白条分合计带来的营收占总收入比重不断提高,从2017年的26.38%增长到2020年上半年的42.9%。

在京东数科撤回科创板IPO这一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这家以金融产品为支撑的行业独角兽,正在弱化其金融底色,突出 科技 属性。

并入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业务之后,京东方面称,整合后的京东 科技 集团实现 科技 板块的一体化协同,致力于为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等各类客户提供全价值链的技术性产品与解决方案。

这与公司2020年9月向上交所提交科创板IPO申请时相比,重组后的业务给公司业务范围和服务模式均带来较大变化。目前,打开京东 科技 网站,主页为清一色的技术解决方案输出,用意显然。

值得注意的是,京东数科此前IPO目标估值高达2000亿元。如果港股上市传闻为真,京东 科技 相较京东数科的估值有所缩水。

“但拆除掉金融业务后,仅靠 科技 输出,利润不高且成长空间有限,京东 科技 未来以何种业务模式包装上市仍有待解决。”上述人士表示。

Ⅷ 科创板上市公司名单

科创板上市公司名单:
1、紫晶存储(688086):公司以光存储介质为切入点,融合介质、硬件设备和软件技术形成面向企业级市场的蓝光数据存储系统,提供光存储设备以及解决方案,是业界少数从最底层光存储介质技术发展起步,形成全产业链产品技术的光存储科技企业。
2、仙鹤股份(603733):以科创板为改革“试验田”,可扭转中国资本市场长期以来积累的一些根本性矛盾,通过资本市场助力国家经济转型。
3、杭可科技(688006):锂电后段设备龙头,国内市占率维持在20%以上,客户以LG化学、三星SDI等海外一线龙头电池厂商为主。
4、浙江东方(600120):以科创板为改革“试验田”,可扭转中国资本市场长期以来积累的一些根本性矛盾,通过资本市场助力国家经济转型。
5、通鼎互联(002491):以科创板为改革“试验田”,可扭转中国资本市场长期以来积累的一些根本性矛盾,通过资本市场助力国家经济转型。
6、卓易信息(688258):公司是国内少数掌握X86、ARM、MIPS等多架构BIOS技术及BMC固件开发技术的厂商,是中国大陆唯一、全球四家之一的X86架构BIOS独立供应商,同时作为国内少数能够为国产芯片龙芯(MIPS架构)、华为(ARM架构)等提供BIOS固件技术服务的厂商。
7、赛特新材(688398):公司的主营业务为真空绝热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在业内享有很高的品牌知名度,成为全球真空绝热材料应用领域,尤其是全球冰箱、冷柜等家电领域的新型绝热材料知名供应商。

Ⅸ 蚂蚁金服官宣科创板和港股同时上市如何上车

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集团宣布,启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寻求同步发行上市的计划,以进一步支持服务业数字化升级做大内需,加强全球合作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以及支持公司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

阿里巴巴旗下负责金融科技业务的蚂蚁金服,正计划到香港上市,最快今年落实,目标估值2,000亿美元。其中一位消息人士称,蚂蚁金服正在考虑在IPO中出售5%~10%的股份,这也将是今年全球规模最大的IPO之一。这些消息人士还补充称,蚂蚁金服一直在与其顾问就计划中的上市计划进行合作,但他们警告称,具体的细节并未敲定,最终可能发生变化。

据天眼查数据,蚂蚁金服是阿里巴巴旗下的小微金融集团,于2014年10月16日正式成立,旗下业务包括支付宝、支付宝钱包、余额宝、招财宝、蚂蚁小贷和网商银行等。成立至今,蚂蚁金服共经历了9轮融资。最后一轮融资估值1556亿美元。

2020年以来,市场屡次传出蚂蚁金服计划上市。年初有外媒报道,蚂蚁金服与瑞信、中金正在筹备上市事项,并指蚂蚁金服计划在A股及H股同步上市。

今年6月,蚂蚁金服悄然更名成为“蚂蚁科技集团”。针对更名,蚂蚁向外表示,“新名称意味着我们将全面服务社会和经济数字化升级的需求。”业内人士认为,其强化“科技”属性,并变为股份有限公司,大概率是在为后续上市铺路。

阅读全文

与港股上市公司科创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融机构责任追究原则 浏览:711
期货中盈亏平衡点 浏览:27
中美汇率影响因素 浏览:954
工行贵金属定投特点 浏览:276
天元机电股票 浏览:302
湘财证券官网电话 浏览:349
假设总杠杆系数大于 浏览:418
成都国银普惠金融服务外包有 浏览:432
天津银行北京分行经营贷款 浏览:733
私募股权投资杠杆 浏览:403
抓最佳组合买点趋势指标 浏览:702
河北银行理财双周本益赢 浏览:618
论述某公司的金融目标 浏览:884
曲靖正规贷款 浏览:350
河南中小企业融资案例 浏览:97
股票每次2万 浏览:923
工商银行理财产品论文 浏览:35
公司法证券法信托法 浏览:131
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数据库 浏览:889
汽车金融公司服务口号 浏览: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