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尔是国企还是私企
海尔公司是中外合资企业。海尔公司,即海尔集团公司,成立于1984年,总部位于青岛市高科技工业园,法定代表人是张瑞敏。海尔集团公司是一家生活解决方案服务商。
海尔集团公司的经营范围: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数据处理;机器人与自动化装备产品研发、销售与售后服务;物流信息服务;智能家居产品及方案系统软件技术研发与销售等。海尔集团公司荣获“最具价值中国品牌100强”、“Interbrand最佳中国品牌榜”、“BrandZ全球最具价值品牌100强”、“2019年《财富》世界500强”等荣誉。
海尔集团公司的前身是1984年成立的青岛电冰柜总厂,在青岛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青岛电冰柜总厂和青岛空调器总厂合并,于1991年12月20日成立海尔集团公司。1998年,海尔冰箱在全国冰箱评比中,荣获中国电冰箱史上第一枚金牌,自此海尔冰箱成为中国冰箱行业中的龙头。同年,在美国《家电》周刊中,对海尔的发展速度在世界家电业位居第一给予了高度评价。
2. 海尔属于国企还是私企
海尔集团是集体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的企业一般是镇办或者村办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区别于国企在于股东是村集体所有而不是国有。
海尔的前身青岛电机厂是50年代组织起来的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最初是几个人凑钱干起来的,后来国家有赎买政策,又用合作社的利润给他们退了股,这个企业就变成了集体所有制。
从根本上来讲,用企业的利润退股其实是不对的,那应该是股东的分红,但合作社上面有一个二轻集体企业联社也就是手工业联社,联社集中上去的管理费倒过来给股东,就算作退股,等于是一种回购。
海尔的经营观念。
一、海尔发展的关键是有一个好的思路。
二、海尔的质量意识。
三、海尔的品牌意识。
四、海尔的营销意识。
五、海尔的用户意识。
3. 海尔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企业
“海尔”品牌的公司主体实际是海尔集团公司,工商登记为股份制企业,根据青岛市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2002年6月1日出具的说明, 认定海尔集团公司企业性质为集体所有制企业。
成立初的企业性质
首先海尔集团是集体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的企业一般是镇办或者村办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区别于国企在于股东是村集体所有而不是国有。这是最初的海尔集团股权所有制形式,当然仅靠集体所有制企业所能得到的 社会 资源和管理水平不一定能让我们看到今日的海尔,海尔的集体所有制大股东渐渐演变成青岛市第二轻工业局。
海尔的前身青岛电机厂是50年代组织起来的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最初是几个人凑钱干起来的,后来国家有赎买政策,又用合作社的利润给他们退了股,这个企业就变成了集体所有制。从根本上来讲,用企业的利润退股其实是不对的,那应该是股东的分红,但合作社上面有一个二轻集体企业联社也就是手工业联社,联社集中上去的管理费倒过来给股东,就算作退股,等于是一种回购。
从 历史 上看,海尔在青岛一直隶属于二轻联社,“从娘胎里头就是这样”。在1993年青岛海尔的上市报告中,对它的初始资本说得非常清楚。张瑞敏亲自看过50年代股东入股的原始凭据,有人出钱,有人以生产资料作价,几百元、几十元的都有,本来就是几个人凑起来的一家股份制企业。国家赎买之后,企业属于集体公有,主导产品是一种家庭用的电葫芦(吹风机),亏损147万元,濒临倒闭。直到张瑞敏进入,转产冰箱,二轻联社用自身积累的利润在此时投入200余万,上市的时候又把这一投资作为法人股权。
“海尔”身份的官方定义
青岛海尔上市以后,青岛国资部门曾给海尔集团出过一个证明,即经过验资,海尔的资产内没有国有资产。 张瑞敏说: “海尔不存在像有些媒体所说的,原来是国有企业,现在又变成集体企业,这是根本不存在的事。这些人等于对中国企业的性质根本就不了解。过去集体企业千方百计想成为国有企业,但成不了,国家不让你成。这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差别在哪里呢?政府对集体企业的经营不进行干涉,与此同时也不提供资金援助,企业经营所需要的资金需要通过银行贷款等自行筹备。国有企业的利润上缴国家,集体企业的利润可以留下来再发展、再投资。
当然,在海尔的发展过程中,享受到了许多“国企待遇”,譬如以划拨形式兼并国企,获得技改贴息政策等。海尔“沾上”国有企业的边为其发展带来能够享受到的好处,其实也毋庸否认。例如,青岛市本着引导优良资产、优势资源向优秀经营者集聚的想法,20世纪80年代末把红星洗衣机、得贝冰柜、青空空调划给海尔,这些都为张瑞敏搭起更大的舞台,也将海尔推上新的台阶。
“海尔”和青岛国资的关系
在青岛市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实施监管的27家市直企业名单中,海尔集团公司会赫然在列。问题显然出在国资委一方,青岛市国资委有关人士曾表示:”青岛国资委刚刚成立,将资产总额在2亿元以上、净资产达到5000万元的国有(集体)企业都列入首批监管名单”,其实这个括弧是后加上去的,而且青岛市国资委在舆论上出现对它监管越位的质疑后,又重新确认了海尔只是个集体企业。
政府根本就不是海尔的投资方,集体企业的性质,也决定了政府不能任意无偿调拨集体经济的生产资料、劳动力、产品和资金。
因此,海尔集团( 在此强调是整个海尔集团,不是A股上市的青岛海尔) 是集体所有制的股份制企业。
海尔集团的经济性质是旧体制下的二轻集体,城市二轻系统的工商企业和农村人民公社虽然也属于国家所有制的两种实现形式,但国家没有投资,而是通过政治运动把它们变成“二全民”。在所有制结构上,产权清晰的手工业合作社被改造成“财产归大堆”的“二国营”,私营经济被限制,实际上是被取消,结果是单一的公有制形式背离了我国多层次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海尔的前身青岛电机厂是50年代组织起来的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最初是几个人凑钱干起来的,后来国家有赎买政策,又用合作社的利润给他们退了股,这个企业就变成了集体所有制。从根本上来讲,用企业的利润退股其实是不对的,那应该是股东的分红,但合作社上面有一个二轻集体企业联社也就是手工业联社,联社集中上去的管理费倒过来给股东,就算作退股,等于是一种回购。
从 历史 上看,海尔在青岛一直隶属于二轻联社,“从娘胎里头就是这样”。在1993年青岛海尔的上市报告中,对它的初始资本说得非常清楚。张瑞敏亲自看过50年代股东入股的原始凭据,有人出钱,有人以生产资料作价,几百元、几十元的都有,本来就是几个人凑起来的一家股份制企业。国家赎买之后,企业属于集体公有,主导产品是一种家庭用的电葫芦(吹风机),亏损147万元,濒临倒闭。直到张瑞敏进入,转产冰箱,二轻联社用自身积累的利润在此时投入200余万,上市的时候又把这一投资作为法人股权。
张瑞敏上冰箱的时候,1700多万投资,全部是从银行贷的款。其实二轻联社给的200万还不是上项目的钱,是用于搞技术开发一类的事,也不是一次到账,而是一点一点拨给的。200万够干什么呢?就是买了一些试验仪器,做了几个样机,并没有形成实质性的成果。当时谁也不当回事,但上市之后,二轻联社发现自己的股份越来越值钱,不仅每年从海尔这里都得到分红,而且,现在要是出手的话,就发大财了。2004年12月,海尔在20周年纪念会上启动新标识,二轻联社主任还作为上市公司股东代表上台一起参与。
青岛海尔上市以后,青岛国资部门曾给海尔集团出过一个证明,即经过验资,海尔的资产内没有国有资产。张瑞敏说:“海尔不存在像有些媒体所说的,原来是国有企业,现在又变成集体企业,这是根本不存在的事。这些人等于对中国企业的性质根本就不了解。过去集体企业千方百计想成为国有企业,但成不了,国家不让你成。这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差别在哪里呢?政府对集体企业的经营不进行干涉,与此同时也不提供资金援助,企业经营所需要的资金需要通过银行贷款等自行筹备。国有企业的利润上缴国家,集体企业的利润可以留下来再发展、再投资。
1984年海尔开始创业的时候,员工非常羡慕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很多优惠政策海尔得不到,很多员工说,我们不得“天时”;工厂是在平了一片坟地的基础上建起来的,离火葬场很近,当时员工上班没活干,有的员工看着火葬场的大烟筒说:我们这个厂是火葬场的八车间,言外之意,这个厂早晚要完蛋,年年亏损,不得“地利”;1984年上半年,厂里还有800多名员工,到了下半年,剩下不到700人,有100多人写了请调信调走,人心涣散,不得“人和”。天时、地利、人和样样皆空,很多员工对企业丧失信心。
海尔在80年代的时候,企业里只有3个电大毕业生,那时大学毕业生都想到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国有企业工作,集体所有制企业一个也招不进来。实际上,连张瑞敏都是被迫赴任的,因为连换三任厂长企业不见丝毫起色,张作为青岛市家电公司副经理责无旁贷。而他拉时为家电公司普通干部的杨绵绵一起创业,原因也非常简单,就是觉得她和别人不同,在她的同龄人上班时间买菜、织毛衣、洗衣服的时候,她在认真地读书学习。这就是海尔的原始起点,中国一流的跨国公司原来脱胎于一个风雨飘摇的集体所有制的小企业。
海尔后来发展大了,人们自然地把它当作一个大型国有企业。搞国企改革的成就展要海尔参加,海尔说自己不符合标准,有关部门会说你不用太在意这个,不是因为你是国有企业才让你参加,你做大了不参加,会显得不好看。有时地方统计国有企业数据也会把海尔统计进去,因为缺少这一块的话就显得太小。这种状况可能导致海尔这家集体企业染上了非常浓厚的政府色彩。事虽如此,张瑞敏说:“海尔的性质清楚到不能再清楚了。来龙去脉都很清楚。所以我们就没有对有关争论作什么回答。也许有的人就是别有用心。他们很清楚这段 历史 ,故意地这么来说。然后你再去一争辩,就变成一种炒作了。所以随便他们去说吧。”
当然,在海尔的发展过程中,享受到了许多“国企待遇”,譬如以划拨形式兼并国企,获得技改贴息政策等。海尔“沾上”国有企业的边为其发展带来能够享受到的好处,其实也毋庸否认。例如,青岛市本着引导优良资产、优势资源向优秀经营者集聚的想法,20世纪80年代末把红星洗衣机、得贝冰柜、青空空调划给海尔,这些都为张瑞敏搭起更大的舞台,也将海尔推上新的台阶。但是,政府把很多国有资产并给海尔,难道只是海尔搭政府的便车,没有政府搭海尔的便车之嫌吗?而且,如同经济学家夏业良所说,“要死的孩子别人救活了,已经是人家的了,就别舍不得”,不能因此模糊海尔的身份。
海尔起家时街道厂。现是大集体企业。
4. 海尔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企业
首先海尔集团是集体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的企业一般是镇办或者村办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区别于国企在于股东是村集体所有而不是国有。持有海尔集团股份的“集体”就是大山村。
这是最初的海尔集团股权所有制形式,当然仅靠集体所有制企业所能得到的 社会 资源和管理水平不一定能让我们看到今日的海尔!海尔的集体所有制大股东渐渐演变成青岛市第二轻工业局,个中大山村是怎么让渡的本人不得而知,据本人猜测可能是张瑞敏到海尔之后的事情了。海尔电冰箱总厂的原址土地都是原大山村的,海尔集团以及张瑞敏本人即便现在都与大山村(原村早已拆迁)村委会关系密切!
原轻工业局等国有政府部门所持有的企业股份因为政企分开的国家政策全部改由新成立的国家部门“青岛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国资委)”代持,也就是说海尔集团的大股东是国企,但大山村(现青岛大山实业总公司)仍然持有部分海尔集团的股权。
大约九十年代末,海尔集团搞了个内部员工持股会,类似现在的“某某控股公司”,当时 社会 反响很大,舆论认为海尔集团管理层可能会搞MBO,侵吞国有资产,后来这个持股会不了了之,但可能仍以某种形式存在!
综述:海尔集团(在此强调是整个海尔集团,不是A股上市的青岛海尔)的所有制形式名义上仍是集体所有制,但国资是主体!记得大约02年左右张总在朱总理提出的高薪养廉政策时透漏自己的年薪才十几万,且没有公司股份,曾让本人万分感慨!
据个人的见解整理,欢迎斧正!不懂就喷者请绕行
海尔首先是个大品牌,也是中国最早进行全球化的中国品牌之一。其次,海尔是在管理和模式上,有着先进经验的品牌,比如工人每天赚多少,当天就能从终端设备上知道自己的收入,第三,海尔在营销上也有自己的特色,是中国率先全面采用网络媒体的公司,具有很大的反响。在我看来,海尔是不声不响的做巨人,他也应该是中国在全球较有影响力的品牌,如果说谁能代表中国,我双手投海尔一票
你们回答的都没到点子上,人家问的是什么性质的企业,海尔首先不是民营企业,也就是说不是张瑞敏个人的企业,其次海尔也不是国营企业,他是集体所有制企业,现在最大的股权也是政府所有,听说是某人为了政治权益和zf交换的结果
海尔是什么样的企业我不知道,但是,我以前在青岛胶州海尔上班,厂子大部分是中专或大专学生,大部分是青岛或者周边市的在职大中专学生,临近毕业,职业学校是以学校实习的借口被安排到厂子里面的,并且,有的每天工作12到14个小时,一个月才3000多最多4000,估计学校和企业有利益关系,学校负责往厂子输送学生,企业估计以一个学生多少钱的介绍费给学校支付,双方都是互赢,职业学校得到中介费用,企业得到廉价的劳动力,甚至企业把学生工资发放都直接发给学校,有的学生一天工作13个小时左右,一月从学校才拿3000多,在不知道最后这个钱进入学校具体哪个人手中了,还是作为学校经费,而且,有的学校以压住学生毕业证为借口,让学生必须在厂子工作一年才能回学校拿到毕业证
穿着集体企业皮的民营企业,需要的时候是国有企业,不需要的时候是民营企业,集团是国有,内部已经被复杂的股权结构掩盖,可能没几个人看的懂,国有真正多少成分恐怕不多,但谁也不敢,内部员工持股没有经过批准,国有资产流失可是大事。
“海尔”品牌的公司主体实际是海尔集团公司,工商登记为股份制企业,根据青岛市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2002年6月1日出具的说明, 认定海尔集团公司企业性质为集体所有制企业。
成立初的企业性质
首先海尔集团是集体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的企业一般是镇办或者村办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区别于国企在于股东是村集体所有而不是国有。这是最初的海尔集团股权所有制形式,当然仅靠集体所有制企业所能得到的 社会 资源和管理水平不一定能让我们看到今日的海尔,海尔的集体所有制大股东渐渐演变成青岛市第二轻工业局。
海尔的前身青岛电机厂是50年代组织起来的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最初是几个人凑钱干起来的,后来国家有赎买政策,又用合作社的利润给他们退了股,这个企业就变成了集体所有制。从根本上来讲,用企业的利润退股其实是不对的,那应该是股东的分红,但合作社上面有一个二轻集体企业联社也就是手工业联社,联社集中上去的管理费倒过来给股东,就算作退股,等于是一种回购。
从 历史 上看,海尔在青岛一直隶属于二轻联社,“从娘胎里头就是这样”。在1993年青岛海尔的上市报告中,对它的初始资本说得非常清楚。张瑞敏亲自看过50年代股东入股的原始凭据,有人出钱,有人以生产资料作价,几百元、几十元的都有,本来就是几个人凑起来的一家股份制企业。国家赎买之后,企业属于集体公有,主导产品是一种家庭用的电葫芦(吹风机),亏损147万元,濒临倒闭。直到张瑞敏进入,转产冰箱,二轻联社用自身积累的利润在此时投入200余万,上市的时候又把这一投资作为法人股权。
“海尔”身份的官方定义
青岛海尔上市以后,青岛国资部门曾给海尔集团出过一个证明,即经过验资,海尔的资产内没有国有资产。 张瑞敏说: “海尔不存在像有些媒体所说的,原来是国有企业,现在又变成集体企业,这是根本不存在的事。这些人等于对中国企业的性质根本就不了解。过去集体企业千方百计想成为国有企业,但成不了,国家不让你成。这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差别在哪里呢?政府对集体企业的经营不进行干涉,与此同时也不提供资金援助,企业经营所需要的资金需要通过银行贷款等自行筹备。国有企业的利润上缴国家,集体企业的利润可以留下来再发展、再投资。
当然,在海尔的发展过程中,享受到了许多“国企待遇”,譬如以划拨形式兼并国企,获得技改贴息政策等。海尔“沾上”国有企业的边为其发展带来能够享受到的好处,其实也毋庸否认。例如,青岛市本着引导优良资产、优势资源向优秀经营者集聚的想法,20世纪80年代末把红星洗衣机、得贝冰柜、青空空调划给海尔,这些都为张瑞敏搭起更大的舞台,也将海尔推上新的台阶。
“海尔”和青岛国资的关系
在青岛市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实施监管的27家市直企业名单中,海尔集团公司会赫然在列。问题显然出在国资委一方,青岛市国资委有关人士曾表示:”青岛国资委刚刚成立,将资产总额在2亿元以上、净资产达到5000万元的国有(集体)企业都列入首批监管名单”,其实这个括弧是后加上去的,而且青岛市国资委在舆论上出现对它监管越位的质疑后,又重新确认了海尔只是个集体企业。
政府根本就不是海尔的投资方,集体企业的性质,也决定了政府不能任意无偿调拨集体经济的生产资料、劳动力、产品和资金。
因此,海尔集团( 在此强调是整个海尔集团,不是A股上市的青岛海尔) 是集体所有制的股份制企业。
一个发工资还要打折的企业,一个对外宣传有多盈利,对内工资都发不下来的企业,一个好几年不涨工资的企业,一个通过扣年终奖分摊到月工资然后美其名曰涨工资了的企业,毕竟国家不强求发年终奖,钻空子,一个存在很多不耻行为的企业,一个全中国都没有这么不要脸的企业!
记得家里最早的洗衣机就是海尔的,当时海尔还送了一个钥匙扣,那个蓝底塑料牌牌上还写着:服务真诚到永远。加上小时候老师讲的海尔的发展史,对质量的控制,堪称国内典范。对这国产家电企业满满的自豪感。可是感觉现在海尔变了,我装修房子的时候奔着海尔去的。订的整体厨房,什么欧派,志邦直接没考虑,因为就想着电器可靠点。可是这个厨房安了半年才安完,中间约了无数次,都是我主动联系,完全和大爷一样。到后来发现燃气灶和油烟机都不是我当时订的。然后又换的,门安的关不严。幸亏当时老妈已经退休,还算有时间,可是每次联系等待是最可恨的。有的朋友会说为什么不退,可是当时签的合同里面没这一条,说具体什么时候安完。我打了无数客服电话,还打了海尔总裁办的电话,可都是返回处理,还是面对经销商。对经销商没有任何约束力。每次都是打太极。到后来订的欧派的衣柜,因为吃了一次海尔的亏,对合同比较上心,结果人家合同的细则什么的都特别清楚,还包括如果在规定时间因他们的原因安不上,赔偿责任也写的很清楚,有些添加的细则要求也都添上盖章,完美结束。至此都不再用海尔的任何产品,包括装修完买家电,没有一个海尔的。反正周围问我家电我都不推荐海尔,也不硬劝,实话实说,如果还认为可以买,我也不阻止。因为我觉得及时我不说,别人遇到了也会慢慢消耗掉对海尔的信任吧,反正我是改了。山东济宁兖州,不吹不黑。对海尔很失望。
海尔集团的经济性质是旧体制下的二轻集体,城市二轻系统的工商企业和农村人民公社虽然也属于国家所有制的两种实现形式,但国家没有投资,而是通过政治运动把它们变成“二全民”。在所有制结构上,产权清晰的手工业合作社被改造成“财产归大堆”的“二国营”,私营经济被限制,实际上是被取消,结果是单一的公有制形式背离了我国多层次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海尔的前身青岛电机厂是50年代组织起来的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最初是几个人凑钱干起来的,后来国家有赎买政策,又用合作社的利润给他们退了股,这个企业就变成了集体所有制。从根本上来讲,用企业的利润退股其实是不对的,那应该是股东的分红,但合作社上面有一个二轻集体企业联社也就是手工业联社,联社集中上去的管理费倒过来给股东,就算作退股,等于是一种回购。
从 历史 上看,海尔在青岛一直隶属于二轻联社,“从娘胎里头就是这样”。在1993年青岛海尔的上市报告中,对它的初始资本说得非常清楚。张瑞敏亲自看过50年代股东入股的原始凭据,有人出钱,有人以生产资料作价,几百元、几十元的都有,本来就是几个人凑起来的一家股份制企业。国家赎买之后,企业属于集体公有,主导产品是一种家庭用的电葫芦(吹风机),亏损147万元,濒临倒闭。直到张瑞敏进入,转产冰箱,二轻联社用自身积累的利润在此时投入200余万,上市的时候又把这一投资作为法人股权。
张瑞敏上冰箱的时候,1700多万投资,全部是从银行贷的款。其实二轻联社给的200万还不是上项目的钱,是用于搞技术开发一类的事,也不是一次到账,而是一点一点拨给的。200万够干什么呢?就是买了一些试验仪器,做了几个样机,并没有形成实质性的成果。当时谁也不当回事,但上市之后,二轻联社发现自己的股份越来越值钱,不仅每年从海尔这里都得到分红,而且,现在要是出手的话,就发大财了。2004年12月,海尔在20周年纪念会上启动新标识,二轻联社主任还作为上市公司股东代表上台一起参与。
青岛海尔上市以后,青岛国资部门曾给海尔集团出过一个证明,即经过验资,海尔的资产内没有国有资产。张瑞敏说:“海尔不存在像有些媒体所说的,原来是国有企业,现在又变成集体企业,这是根本不存在的事。这些人等于对中国企业的性质根本就不了解。过去集体企业千方百计想成为国有企业,但成不了,国家不让你成。这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差别在哪里呢?政府对集体企业的经营不进行干涉,与此同时也不提供资金援助,企业经营所需要的资金需要通过银行贷款等自行筹备。国有企业的利润上缴国家,集体企业的利润可以留下来再发展、再投资。
1984年海尔开始创业的时候,员工非常羡慕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很多优惠政策海尔得不到,很多员工说,我们不得“天时”;工厂是在平了一片坟地的基础上建起来的,离火葬场很近,当时员工上班没活干,有的员工看着火葬场的大烟筒说:我们这个厂是火葬场的八车间,言外之意,这个厂早晚要完蛋,年年亏损,不得“地利”;1984年上半年,厂里还有800多名员工,到了下半年,剩下不到700人,有100多人写了请调信调走,人心涣散,不得“人和”。天时、地利、人和样样皆空,很多员工对企业丧失信心。
海尔在80年代的时候,企业里只有3个电大毕业生,那时大学毕业生都想到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国有企业工作,集体所有制企业一个也招不进来。实际上,连张瑞敏都是被迫赴任的,因为连换三任厂长企业不见丝毫起色,张作为青岛市家电公司副经理责无旁贷。而他拉时为家电公司普通干部的杨绵绵一起创业,原因也非常简单,就是觉得她和别人不同,在她的同龄人上班时间买菜、织毛衣、洗衣服的时候,她在认真地读书学习。这就是海尔的原始起点,中国一流的跨国公司原来脱胎于一个风雨飘摇的集体所有制的小企业。
海尔后来发展大了,人们自然地把它当作一个大型国有企业。搞国企改革的成就展要海尔参加,海尔说自己不符合标准,有关部门会说你不用太在意这个,不是因为你是国有企业才让你参加,你做大了不参加,会显得不好看。有时地方统计国有企业数据也会把海尔统计进去,因为缺少这一块的话就显得太小。这种状况可能导致海尔这家集体企业染上了非常浓厚的政府色彩。事虽如此,张瑞敏说:“海尔的性质清楚到不能再清楚了。来龙去脉都很清楚。所以我们就没有对有关争论作什么回答。也许有的人就是别有用心。他们很清楚这段 历史 ,故意地这么来说。然后你再去一争辩,就变成一种炒作了。所以随便他们去说吧。”
当然,在海尔的发展过程中,享受到了许多“国企待遇”,譬如以划拨形式兼并国企,获得技改贴息政策等。海尔“沾上”国有企业的边为其发展带来能够享受到的好处,其实也毋庸否认。例如,青岛市本着引导优良资产、优势资源向优秀经营者集聚的想法,20世纪80年代末把红星洗衣机、得贝冰柜、青空空调划给海尔,这些都为张瑞敏搭起更大的舞台,也将海尔推上新的台阶。但是,政府把很多国有资产并给海尔,难道只是海尔搭政府的便车,没有政府搭海尔的便车之嫌吗?而且,如同经济学家夏业良所说,“要死的孩子别人救活了,已经是人家的了,就别舍不得”,不能因此模糊海尔的身份。
民企吧,但是里面太剥削人了,刚面试回来,周六必须上班,还必须说自愿加班,绩效考核都不能你说怎么考核,能拿到全薪的人不多。表面上公司很大,内部却不怎么样。公司不能给员工提供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员工怎么可能给你好好的工作!
5. 海尔是国企吗
不是。
海尔集团不是国企,海尔集团是中外合资,外方是德国海尔集团,是国有企业转型的合资企业。
海尔集团,前身为青岛电冰箱总厂,是中国一家著名的家电品牌,由张瑞敏创立于1984年,总部位于青岛。旗下产业涉及冰箱、家电、家居、生物制药等领域,主要覆盖冰箱冷柜、洗衣机、智慧家电和定制产品等八大品类。海尔集团并非是国企,也不是民营企业,而是中外合资的企业。海尔集团自1993年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完成上市后,经过多年时间的发展,目前海尔集团的总市值已经达到了1016亿。
6. 海尔是国企吗
7. 海尔是国企还是私企
私企。海尔集团是中外合资企业,外方是国有企业改造的合资企业德国海尔集团。
海尔的前身是青岛电机厂,是一家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一开始有几个人凑钱做。后来,国家采取了赎回政策,用合作社的利润把股份还给他们。这个企业变成了集体所有制。
品牌介绍
2021年12月7日,由世界品牌实验室独家编制的2021年度(第十八届)《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揭晓。海尔连续18年入选世界品牌500强,排名提升至全球第37位。
2021年9月17日,第五届人单合一模式引领论坛在青岛召开。论坛上,全球领先的洞察和咨询机构凯度集团,携手百年顶级学府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被誉为“管理圣经”的权威学术媒体《哈佛商业评论》,向全球重磅首发“生态品牌认证体系”。
8. 海尔公司是国有企业吗
翻阅海尔的历史,就是历史环境下特殊的集体企业,只能说没有哪家集体企业做得像海尔那么大规模呢
海尔前身青岛电机厂,是50年代组织起来的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最初是几个人凑钱干起来的,后来国家有赎买政策,又用合作社的利润给他们退了股,这个企业就变成了集体所有制。国家赎买之后,企业属于集体公有,主导产品是一种家庭用的电葫芦(吹风机),亏损147万元,濒临倒闭。
1984年张瑞敏进入,转产冰箱,二轻联社用自身积累的利润在此时投入200余万,上市的时候又把这一投资作为法人股权。要知道张瑞敏生产冰箱的时候,1700多万投资,全部是从银行贷的款。
1993年青岛海尔的上市报告中,对它的初始资本说得非常清楚,也有非常清楚的原始股份票据,上市之后,这些股份越来越值钱了
2004年12月,海尔在20周年纪念会上启动新标识,二轻联社主任还作为上市公司股东代表上台一起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