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超10亿股权质押出事 天风证券踩雷多年净利可能泡汤
2月20日晚间,天风证券发了一份公告,暴跌了3颗质押地雷,告诉大家自己的“悲催”。
天风证券披露了对公司及子公司近12个月内未披露的累计涉及诉讼(仲裁)事项进行了统计,诉讼(仲裁)金额合计约11.76亿元(未考虑延迟支付的利息及违约金)。
其中天风证券踩雷股权质押有4起,涉及金额约11.7亿元。
天风证券称,因部分诉讼案件尚未开庭审理或尚未执行完毕,目前无法判断对公司本期利润或期后利润的影响。
据2018年三季报+10~12月经营月报数据大致统计显示,2018年天风证券营业收入26.76亿元,净利润2.68亿元。
天风证券踩雷三只股票
2018年以来,市场波动加剧,股票质押频频暴雷,尤其进入下半年,发生频次更高,越来越多的券商被卷入其中。
具体来看,此次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纠纷,涉及的公司有北讯集团、方盛制药和银亿股份三家,分别涉及金额为3.97亿元、2.77亿元和4.97亿元。其中,银亿股份涉及纠纷有两起,也是这些纠纷中金额最高的。
1、北讯集团
2017年9月20日,天风证券与龙跃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跃实业”)签订《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业务协议》并展开为期一年的业务。
龙跃实业以其持有的4445.43万股北讯集团无限售流通股票向天风证券提供场内质押担保,并于2017年9月21日、2017年9月22日分两笔交易获得4亿元融资款。2017年12月29日,龙跃实业提前偿还部分本金1000万元。
该业务履行期间,因北讯集团股价下跌,一笔交易于2018年9月7日跌破追保线、2018年9月10日跌破平仓线;另一笔交易于2018年9月6日跌破追保线、2018 年9月10日跌破平仓线。截至2018年9月11日,融资人仍未履行补充担保的义务,已构成违约。
2、方盛制药
2017年2月24日,天风证券与方锦程签订《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业务协议》并展开为期一年的业务,方锦程质押其持有的3024.15万股方盛制药无限售流通股,向天风证券融资2.88亿元。
合约履行期间,方锦程分别向天风偿还本金3500、500、600万元(合计4600万元),并分别补充质押共计103.19万股。
2018年9月14日,双方签订协议确认剩余融资本金为2.42亿元,剩余质押股数3127.34万股。同日刘可武签署合同承诺承担连带责任。合约履行期间,股票持续下跌,方锦程未按约定采取相应履约措施,刘可武未按约定办理股权质押登记,上述事实已形成违约。
3、银亿股份
在天风证券提及的诉讼中,银亿股份因金额最大和频次最高引人关注。基金君发现,天风证券最近一次对银亿股份的诉讼为2019年2月19日,但是,值得玩味的是,就在诉讼的前一天,银亿股份公告宣布筹备了近半年的重组,最终以失败告终。同时,大股东宁波银亿控股有限公司近9成持股遭司法冻结。
2018年8月21日,银亿股份的股价闪崩;8月22日,公司股价继续一字跌停。连续两天的跌停,银亿股份的控股股东及一致行动人的部分质押股票出现平仓风险。银亿股份随即于2018年8月23日申请停牌,筹划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事项。
2月18日晚间,银亿股份的一纸公告宣告重组失败。从公告来看,重组失败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大股东银亿控股及实际控制人一直在积极寻找投资方,但截止本公告日,“招商银行-天山基金-安境1号私募基金”持有的宁波五洲亿泰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出资份额的拟受让方尚未确定。另一方面,公司因短期内资金周转困难,致使发行的“银亿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2015 年面向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第一期)”未能如期偿付应付回售款本金。
再来看看天风证券和银亿股份的纠纷。2017年5月9日,天风证券与宁波银亿签订《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业务协议(自有资金)》并展开为期一年的业务,以银亿股份5000万股股票为标的,初始交易金额为人民币2.91亿元,购回价格(年利率)为6.05%。2018年5月8日,双方签订《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业务存量项目展期版补充协议》,确定剩余委托金额为1.31亿元,剩余股票质押股量2500万股,将于2018年5月8日将利率调整为年化8.7%,并将该笔合约的购回日期延期至2019年5月8日,将违约金比率上调为日千分之一。
由于质押的股票下跌,根据协议约定,双方分别于2018年6月27日和2018年8 月7日再次签署《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委托书》,补充质押股票。至此,宁波银亿向天风证券提供质押的银亿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共计2845 万股。不过,宁波银亿质押的股票继续下跌,并于2018年8月21日跌破最低履约保障线。截至目前,宁波银亿仍未履行补充担保的义务,已构成违约。
天风证券踩雷银亿股份造成的损失还不止如此。2019年1月3日,天风证券将孔永林告上法庭,涉及诉讼金额达3.46亿元。
据了解,孔永林与天风证券分别于2017年3月15日、2017年8月28日、2017年9月15日,签订《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业务协议》。孔永林以其持有的7255.76万股银亿股份无限售流通股票向天风证券提供场内质押担保,天风证券按业务协议约定分3笔交易合约向其提供4亿元融资款。合约存续期间,孔永林共偿还本金人民币6015万元。截至2018年8月23日,融资人尚余本金人民币3.4亿元及相应利息待偿还,质押股票数量合计7178.86万股。
银亿集团的股价从2018年5月的阶段高点到现在暴跌了近70%,若是按照前段时间的最低点算,跌幅达到了75%左右。
中投向侯建芳索赔5.48亿
日前,中投证券在上交所发布公告披露,“中投证券融通资本股票质押4号定向资产管理计划”根据委托人指令,于2017年6月与融资人侯建芳开展了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但后期融资人出现违约,未按规定赎回或提供补充质押。
侯建芳,是雏鹰农牧的第一大股东、董事长,共持有雏鹰农牧40.2%的股权,但股权已全部为冻结,累计12.6亿股。
此前,雏鹰农牧还公告其他质押情况,董事、总裁李花质押给国都证券的股份也触及了平仓线,可能存在平仓风险导致被动减持。截至2月2日,李花持有股份294.53万股,占总股本的0.09%,已全部质押。
这次,中投证券起诉的是侯建芳及其配偶,代表定向资管计划委托人,向其追股票质押式回购资金。目前,诉讼已由广东省高院受理,涉案诉讼标的金额高达5.78亿元。
还有这些券商因质押很受伤!
2018年,由于市场震荡,股票质押频频暴雷,尤其进入下半年,发生频次更高,“坑”更大。
2月份,华融证券披露公司涉及多起股票质押合同纠纷案等。
其中涉及华融证券这几年来在股票质押项目上踩雷神雾环保、*ST天马(维权))、*ST保千(维权)、天润数娱等上市公司,还有与大唐能源化工的几只定向资管计划发放委贷、与致富皮业的债券也出现了违约问题。
基金君算了一下,其总共金额超过了30亿元,还有利息、违约金等。这几年来,华融证券也是苦苦申诉、申请仲裁,希望能拿回资金。
另外,太平洋证券被9只股票坑惨,计提资产减值金额为9.7亿元。
把太平洋证券坑惨的9只股票分别为商赢环球、胜利精密、当代东方、盛运环保、众应互联、天神 娱乐 、美都能源、美丽生态(维权)、*ST厦华。这9只股票中,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最高的是商赢环球,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为3.37亿元。
兴业证券因同时踩中长生生物、中弘股份这两大巨雷,其在公告里表示,此次计提将减少公司2018年当年利润总额6.51亿元,减少净利润4.88亿元。要知道,兴业证券2018年上半年净利润也仅为6.87亿元,这样一来,相当于上半年净利润的71%就没了。
本文源自中国基金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❷ 全国最红中介死了,10亿估值灰飞烟灭!
爱屋吉屋死了,曾 红遍中国的地产中介大佬,如今彻底停运 !
它曾创造了一个世界纪录:仅用 一年零三个月完成无论融资,累积融资3.5亿美元,估值超过10亿美元 ,是全世界独角兽里最快的那一只。
爱屋吉屋从行业明星到死去,前后也不过4年时间。
01
4年,从颠覆行业到把自己干死
2014年成立于上海,打出 “干掉中介,让门店滚粗” 口号,定位为 “第一家线上线下整合的专业房地产中介公司” 。
2014年年底,依靠 “上海租客佣金全免” 的补贴策略, 迅速跃居市场份额前列。
2015年春节,邀请著名喜剧明星 蔡明代言 , 租房佣金减半 的广告高密度轰炸。
2015年11月拿到E轮融资,整体融资额达3.5亿美元,成立18个月,估值升至10亿美元。
2015年在上海市场获得成功后,进军北京房地产中介市场。
2016年开始,爱屋吉屋在北京和上海的市场占有率均开始不断下滑。
同时,爱屋吉屋调整经纪人薪酬水平,放弃低佣金模式:二手房交易佣金增加0.5%交易保障服务费,并停止租客租房佣金免费政策。
2016年初打破自己定下的“新旧中介”分界线,开始布局线下。
2016年开年,爱屋吉屋便身陷“欠薪”“裁员”“降佣”“关店”等系列负面消息中。
2016~2018年,爱屋吉屋一直有关于裁员的消息流出,并陆续关闭门店。
据透露,2016年底至2017年初,爱屋吉屋大规模裁员,市场部100人裁员后只剩10余人。最终,整个公司的规模从最初的5000~6000人裁到只剩400人。
2019年1月,爱屋吉屋平台网站和APP客户端正式停更停运,对外正常业务已停止,公司仍处于存续期,目前仅留有一小部分人员进行善后处理。
02
曾租下6层楼,如今空无一人
爱屋吉屋的办公地址在上海市普陀区安远路128号20楼,大堂内的标识显示,20楼办公的正是爱屋吉屋。
据悉,爱屋吉屋其实已于去年12月搬走,曾一度租了六个楼层。
但由于人员流动,到去年慢慢变成只租一层。
搬走时大概只有几十个员工。
办公桌椅都还未变卖,废纸文件散落。
墙上的标语还很鲜明。
03
死掉的原因
曾经红极一时,但最终惨淡收场,爱屋吉屋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 爱屋吉屋使得很多带着原公司的房源、即将成交的客户的中介投奔(被称为“飞单”),但这其实 鼓励了他们偷窃原公司的资源,破坏了行业规则;
2、 投奔来的中介们手上 资源有限,很快被耗尽 ;
3、 传统中介门店可以直接深入到小区、街道,拿到一手的房屋资源, 爱屋吉屋线下布局弱,网上能获取的房源既少且劣;
4、 地产中介行业 很难培养用户粘性 ,很多人一辈子也就一两次买卖房子,爱屋吉屋的 烧钱模式带不来回头客 ;
5、 高底薪、高提成使得每月的 人力开支巨大 , 低佣金模式 盈利弱,还要负担 高支出的广告宣传费用 ;
6、门店开的迟 ,2016年终于开始布局线下,但已经落后于业内如链家等同行,且 互联网基因起家在传统的门店经营中水土不服 ;
7、 2016年底住建部公布的 30家违规中介中 , 爱屋吉屋被点名 , “飞单” 事件让爱屋吉屋一时名声受损。
8、 2016年10月起,全国近20个热点城市发布限购限贷政策, “史上最严的调控” 大环境下,爱屋吉屋原本就不丰厚的资源积累难以为继。
可以看出,爱屋吉屋的“死亡”原因既有外部的政策、市场等因素,但归根结底还是它 对传统地产中介行业的理解缺失 ,互联网思维并不是百试百效。
爱屋吉屋失败的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各项楼市调控政策的执行,楼市走低的影响。调控两年多以来,街头巷尾关门大吉的中介门店比比皆是。
本站曾实探肥西,小区附近 随处可见关门的中介门店 。有些中介门店灯都没有开,显得很凄凉。
中介工作人员介绍说, 市场不理想,很长时间以来二手房都难卖,挂牌量也下降了很多。
随处可见中介门店关门
一些中介门店上贴着“门店转让”的字样,店里面几乎已经搬空。
即使在营业的中介,人气也并不怎么好,一般都只有工作人员,很少能看到买房人前来看房。
“老旧房根本卖不掉”
据中介透露:“稍微新一点二手房还好点,但老旧房的市场就非常差了”
老旧的房子本身小区环境一般,质量也跟不上。房子价格倒挺低,一般是年纪稍大的人买了自己住的。
除非是那种 带学区的老小区 ,否则很难卖。
武汉:上百家中介门店倒闭
全国范围内的中介都不好过。
武汉一家中介门店店长透露,武汉后湖片区中介门店规模大概在五六百家, 已经关门歇业的有100多家门店 ,少量门店换了租金低的区域,情况惨烈。
武汉南湖片区以前扎堆的门店减少了很多, 有的中介门店经纪人为了吸引人群注意,拉个音响街头表演唱歌才艺,十分卖力。
据悉,该区域发展成熟,新房供应极少,仅2个楼盘在售, 一直都是二手房占主导地位。 可是现在,中介门店却纷纷关门大吉了...
南京:上演中介关门潮
南京楼市最火区域之一的河西, 也在上演中介关门潮的戏码。
位于河西南学子路上多家中介大门紧锁,其中,一家顺庭地产玻璃门上贴着此房出租。
对面一家店面规模较大的我爱我家,店门半掩,里面已经被搬空,没有一个经纪人在。玻璃门上,张贴着 “此房屋出租一半”。
有一个“链家”门店,已改为生鲜店。
除了河西,南京其他区域也出现中介关门。据悉,江宁禄口一些二手房中介已经关门。
杭州:月成交个位数,中介关店求生
在杭州,我爱我家、豪世华邦、链家是二手房“三巨头”,它们一度成交占到市场8成。 一些小中介公司因此就“吃不饱”,无力支撑门店成本,选择关闭部分区域的门店。
当地的媒体走访发现,就在7月底,滨江区欣盛东方郡楼下绿城置换的门店关闭了。
小区周边居民透露,规模和 知名度相对一般的中介公司成交房源,几乎只有个位数。
杭州大热的奥体板块,二手房成交一直非常活跃,不过最近这里的热度也不及以往。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地产“寒冬”时刻,除了龙头房企还能凭借自身的体量和深厚的积累挺下去,一些小房企生存很艰难。
1
上市房企3亿债违约,项目停工
银亿,来自宁波的传统优质企业, 因为资金紧张,投资人提前赎回的债券引发了违约。
银亿股份发布公告称, 因资金周转出现问题,公司一笔3亿元的债券出现违约。
资料显示,银亿股份于2016年发行过3笔公司债,2019年中旬, 若投资者行使回售选择权,银亿股份或将集中面临约15亿左右债券兑付压力。
2
阜阳某公司债权4.99亿,申请破产
据阜阳新闻官网消息, 阜阳久程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资产评估总值1.59亿元,登记债权4.99亿元,符合破产条件且无人提出重整、和解计划,申请并由阜阳中院宣告该公司破产还债。
这家公司成立于2010年,法定代表人是车某,所在地址位于阜阳市颍州区莲花路,业务范围较广,其中便涉及到 房地产投资与管理 。
3
网曝芜湖知名房企申请破产
此前,芜湖本地房地产媒体报道:“知情人士爆料, 芜湖某知名的本土房企,因为各种原因,目前正式申请破产 。
据悉,该公司破产一案已经移至芜湖市镜湖区人民法院办理,该公司债权人应在2019年2月18日之前向该公司管理人申报债权、书面说明债权数额、有无财产担保及是否属于连带债权等相关问题。
现在已过了这个期限,但尚未有最新消息。
4
10家房企宣告破产
在“房住不炒”总基调以及金融形势去杠杆的大环境下,较多沿用传统“高杠杆”快跑模式发展的房企在资金面上出现了明显问题。
2018年前10月,已有10家房企因资金链断裂宣告破产。
大部分来自热点省市,其中, 重庆4家、安徽2家、广州1家。
5
7家房企重组或转型
另外,在房地产行业风向持续趋冷的走势下,诸多房企掀起一场“去地产化”风潮。
据不完全统计, 已有7家房企因转型或重组而“消失”在房地产行业的排行榜中,如银亿正在转型 汽车 制造业。
安居客首席分析师张波分析指出:
预计2019年房地产行业规模化趋势仍将持续,中小型房企因融资困难,资金链承压,或面临生死考验。
更多小型房企会选择和中大型房企合作开发或被并购等方式继续生存或离场。
6
9成中小企业要破产
新城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欧阳捷表示: “90%的中小房企会退出地产项目。到2020年,20强房企可能将会占据市场份额的60%以上。”
这轮调控之下,其实是房地产行业的“大洗牌”,中小型房企面临生死之灾,强、大房企依旧会迎接下一个春天。
7
44家上市公司要抛房
集中出售房产的还包括券商以及一些上市公司。
华西证券公告:
根据协议公司分得华西证券总部办公楼B区项目2号写字楼1-22层,3号楼裙楼1-5层,3号楼主楼1-13层,地下室1层全部车位以及地下室3层车位139个。
公司拟自持部分商业、公寓房屋和地下停车位,项下B区项目其余房屋资产拟按对应资产评估价格分批公开挂牌出售, 挂牌价格不低于评估值8.17亿元。
据Wind数据,截至去年12月, 有44家上市公司宣布出售房地产资产 ;去年10月1日以来, 有21家上市公司发布过出售房产相关公告 。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
银行券商以及很多上市公司年底抛售房地产,可能认为部分物业价格到了顶部, 抛售房产可以尽快回笼资金、盘活资产 。
结 语
进入2019年,随着调控政策趋向稳定,“因城施策”逐渐成为各地调控重点,房地产行业势必将迎来一轮轮的洗牌,就看谁能抓住这个机遇,完成蓄力。当然,大鱼吃小鱼也未必没有可能发生。、
❸ 宁波银亿最后的求生
熊续强:“就算所有宁波人都跑了,我也不会走”。
“老板不在,最近很忙,都在跟政府、银行谈事情”,一位银亿集团中层向一条君表示。
宁波首富、63岁的银亿集团创始人熊续强仍在做最后努力。
6月19日上午10点,是银亿集团和银亿控股申请破产重整后的第五天,第三个工作日。熊续强没有出现在他位于宁波外滩大厦27层的办公室里,当天银亿集团召开了一场视频会议,集团的中高层们全部参加。
整栋外滩大厦楼上,属于银亿的办公楼层包括6层、24层、27层和28层。6层为“ST银亿”上市公司的办公楼层,5月21日银亿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年度股东大会刚在这层的一个会议室里召开,彼时,熊续强回复投资者们称“就算所有宁波人都跑了,我也不会走。我一直对公司充满信心。”
这栋楼24层、27和28层为银亿集团所有。27层电梯口矗立着一个象征银亿集团核心业务之一 汽车 制造业的银亿制造·高端CVT变速箱陈列柜。上述银亿人士对一条君表示,熊续强的办公室就在27层,集团的多数中高层办公室也在这一层。
几天前,这位曾经的宁波首富,在向法院申请破产重组后,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一条君19日在银亿总部看到,多数办公室里员工们仍然各司其职,都在平静的忙着自己的工作,拿着文件签字的员工时不时经过,一路快走,表面上看来,破产重整的消息这里似乎并无多大影响。
几位接受采访的银亿员工对一条君表示,“我们都在正常工作,如果真有什么感受的话,就是开会更多了,手头的工作更加紧促和忙碌了”。
但银亿集团的确进入了一个“非正常”时期。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不少于5个投资者奔来询问银亿生存状况,公司会不会跑路。
连续的债务违约暴雷、大股东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 汽车 零部件制造相关公司业绩不达标等诸多问题将银亿集团推至风暴中心,一切都等待着熊续强的回答。
熊续强出生于浙江宁波,现为中国香港居民。1994年熊续强38岁时,以体制内官员身份下海从商,创立了现在的银亿集团。在这之前,他从车间技术员开始,做过农药厂副厂长、市委机关领导、宁波罐头食品厂厂长等。
一位接触过熊续强的人士对一条君表示,熊续强说话不多,但是逻辑清晰,不是一个“爱玩资本”的人。
银亿创立之时,房地产的黄金时期还远未到,银亿四年时间开发了3个楼盘。直到1998年福利分房政策取消、城市建设大潮开启,银亿收购、改造了一批烂尾楼,由此成为宁波的“烂尾楼改造专家”。
这位官员出身的企业家其后的业务布局都紧跟国家战略。2007年,银亿正式进入资源类工业领域,第一次大转型,是因为熊续强看准了2006年前后,工业快速发展,煤、钢铁等工业资源需求急速增长的时代背景。
银亿成立后的第二次大转型则是2016年的 汽车 制造业进军计划。做出转型的时代背景是2015年《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此后,宁波作为全国首个试点示范城市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2016年,银亿相继花费120多亿收购了美国ARC、日本艾礼富和比利时邦奇三家国外 汽车 零部件制造商。这几乎是一个赌上全部身家的决定。
然而,这次抉择没有将银亿带进一个更高的台阶。正是这三笔收购让银亿资金链承压,也成为破产重整的祸根。根据银亿股份公告数据,公司2016年的营业收入80.57亿、总资产为251.88亿。对于此时的银亿集团而言,120多亿的收购让他们不堪重负。
为了支付这三笔收购,熊续强及一致行动人开启了对上市公司股票的高质押之路。根据银亿2018年年报显示,银亿股份前十大股东中,银亿控股、宁波圣洲、熊基凯(熊续强之子)、西藏银亿投资、欧阳黎明为一致行动人,分别持有银亿股份22.91%、20.11%、17.67%、11.95%、0.39%,合计为73.03%,其分别质押9亿股、7.04亿股、7.12亿股、4.8亿股,合计占总股本的69.39%,股权质押比高达95.02%。
上述接触过熊续强的人士向一条君表示,为了支付这三笔高达120多亿的收购,熊续强及一致行动人从2016年通过质押股份的方式做融资担保,事实上,虽然提出转型房地产和 汽车 制造两个主业,但银亿已经没有多余的资金去拓展房地产。
在地产业高歌猛进,房地产商们大举拿地的2017年,银亿公告显示,银亿在拿地投资上花了不到15亿,获得宁波南门、湖州安吉几幅地块。2018年,银亿没有再进行拿地投资。
根据2018年银亿公告,2017年和2018年房产销售营收分别为36.4亿和28.4亿,同比下降21.8%,房产销售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8.67%和31.75%。 汽车 零部件行业2017年和2018年营收分别为80.7亿和51.2亿,同比下降36.5%, 汽车 零部件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3.55%和57.12%。
也就是说,从自身收入构成看, 汽车 零部件的营收远超地产的营收。收购 汽车 零部件公司给银亿带来了好处,但房地产方面,在凶猛增长的2017年,银亿也错过了发展期。
宁波一位银行人士对一条君表示,雅戈尔、奥克斯和方太等一些围绕主业的多元化投资企业发展还好。但银亿的多元化投资跟主业的矛盾没处理好,创始人和高管对宏观市场的判断出现失误。
大股东高质押导致债券连续暴雷外,银亿股份还存在大股东违约占用上市公司ST银亿资金问题。根据银亿发布的公告,截止4月30日,公司控股股东宁波银亿控股有限公司及其关联方占用资金共计人民币 22.4亿。
上述银行人士表示,银亿在本质上还是一个家族公司,职业经理人更多的是听命于大老板熊续强和小老板熊基凯的指令。“熊总对公司的影响力决策权重太高了,职业经理人没能起到很好的决策辅导作用”。
公司内部管理的问题上,4月底刚离任的银亿前独立董事之一余明桂也对外表示,“公司治理及内部控制体系存在重大缺陷”。
在余明桂离职前,3月11日,银亿董秘陆学佳离职,一位接近陆学佳的人士对一条君表示,“事情太多,很多也搞不定,他感觉很累”。
6月14日,银亿集团、银亿控股向宁波中级人民法院申请破产重整。
目前法院仍未受理。上述银行人士告诉一条君,目前银行方面大多是按照市场化准则正常在操作,政府还是很支持银亿,但没有强制性干预“拉郎配”。“但是要有新的投资和输血也是很有难度的,金融机构现在都是在苦苦配合,观望阶段。”他表示。
银亿的新融资计划确实受到影响。上述银亿集团人士对一条君表示,本来要做的融资计划因为债务连续违约、破产重整的消息而被金融机构停止。
但这家企业还没到最后时刻,熊续强和他的员工们仍在做最后的努力。
在银亿集团27层的办公室里,集团办公室主任向一条君反复强调,破产重整不同于破产清算,是一种战略的突围,公司没有出现裁员、员工离职的情况。
在银亿集团的官方微信中,熊续强在一篇自述亲身经历的文章中称,银亿成立以来,经历了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也经历了2004年、2005年的楼市调控、经历了2011-2015年长达5年的宁波楼市低迷期,银亿都挺过来了,并且如凤凰浴火重生。
2018年,熊续强以295亿身家登上胡润百富榜的第95名,在个人财富的最高光时刻又坠入谷底。这次,他和他创立的银亿能如愿重生吗?
地产一条独家报道 谢绝转载
❹ st银亿重组结果什么时候出来
st银亿重组结果在偿还完所有债务会公布重组结果。根据重整计划的有关规定,每名普通债权人不足 120 万元(含 120 万元)的部分,自重整计划获董事会批准之日起 1 个月内由银亿股份以现金方式清偿。法庭。截至2021年1月13日,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已认定涉及普通债权现金清偿的131名债权人,已完成现金清偿的105名,共清偿普通债权97300266.98元;部分债权人提供的银行账户信息需要更正或银行账户信息未提供账户信息,上述债务未以现金方式清偿。上述债权人银行账户信息更正或提供后,将立即开始上述现金支付。随后,公司将在法院和经理的监督和指导下,继续完成重整计划的实施。
拓展资料:
1.银亿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500强企业银亿集团的控股企业,于2011年在深交所成功上市。 公司业务范围涵盖房地产开发、销售代理、企业管理、物业管理、星级酒店、高端制造等领域,拥有子公司80余家。 作为专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拥有国家一级房地产开发资质,以宁波为总部。
2.截至2021年1月13日,银亿股份有限公司(对投资方嘉兴紫和金鑫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进行重组作为“紫河金信”),已向公司经理指定的银行账户支付了累计投资9.66亿元(含履约保证金1.53亿元),剩余投资22.34亿元尚未逾期支付,构成违约。每逾期一天,紫合金鑫按照其未能按时履行的现金支付义务金额的0.05%向管理人支付违约金。请理性投资,注意风险。公司面临重组,投资者无法按照银亿股份重组投资协议(以下简称“重组投资协议”)(包括但不限于:管理人因逾期履行本协议项下投资资金支付义务超过30天而单方面终止重组投资协议的风险)。管理人单方面终止重组投资协议的,管理人有权履行相应程序,并根据需要决定更换新的重组投资人。请理性投资,注意风险。
3.法院已裁定公司终止重整程序,进入重整计划实施阶段。根据企业破产法的有关规定,在重整计划执行期间,公司不能或不执行重整计划的,将被法院宣告破产清算。如果公司被法院宣告破产清算,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20年修订)第14.4.17条第(六)项,公司股票将面临退市风险。
❺ 295亿宁波首富宣告破产!登顶首富到破产仅247天千亿房企又倒一个
2018年熊续强还曾以295亿的身价位列胡润百富榜第95名,问鼎宁波首富,哪知道短短两个月后,熊续强的银亿股份就宣布3亿公司债无法如期兑付,半年后银亿集团竟申请破产重整。从宁波首富到破产重整,前后间隔仅仅247天。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宁波首富千亿房企又倒一个
宁波首富千亿房企又倒一个
直击风暴核心:银亿集团总部异常平静
6月21日,ST银亿公告称,“16银亿04”未能如期兑付,此时,其未能兑付的债务已经累计超过30亿,多米诺骨牌每天都在加压。一年内,银亿从天堂跌落到地狱,ST银亿的股价暴跌超过85%,400亿市值灰飞烟灭。
大楼大堂极其平常,甚至可以说是简陋,门口的楼层索引显示,这个掌控着百亿产值的集团公司只占据着大楼的4层,ST银亿则在同一大楼内的6楼。
银亿大楼外部简朴,办公面积不大,内部装修简洁,这一风格似乎和银亿老板本人的质朴相得映彰。
63岁的银亿集团实控人熊续强,常年穿着一件白衬衫、一双布鞋,拎着一个黑色公文包,穿梭在人前,语言质朴。
网络上能搜到的唯一一个采访视频中,熊续强说,“自己每天早上五六点起床,公司经历过亏损边缘,但只要长期坚持下去,真正静下心来搞技术改造,技术研发,还是能够走出困境的。”
低调的表面下,熊续强一直压抑着内心灼烧的实业梦想。
熊续强曾先后任职宁波市办公室干部、宁波乡镇企业局副局长等,1991年他接手濒临倒闭的宁波罐头食品厂,用了一年时间,把这家年亏两三千万、资不抵债的老国企打造成“创造500万元利润、出口创汇千万美金”的奇迹。
1994年,不顾家人反对,熊续强离职创业投身于房地产行业。凭借着改造烂尾楼起家,银亿抓住了房地产这个东风,成为宁波当地数一数二的房地产商。2010年,银亿集团跻身中国500强企业,此后连续8年入榜。
然而,他的梦想显然不止于地产大佬。2012年,银亿集团借壳“ST兰光”成功上市,股票简称为“银亿股份”。2014年后,熊续强继续斥资入住康强电子和ST河化。
2016年,熊续强计划再次转型,银亿开始实施“房地产+高端制造”双轮驱动模式。这一年,他相继耗费130亿收购了美国ARC、日本艾礼富和比利时邦奇三家国外 汽车 零部件制造商,这几乎是一个堵上全部身家的决定。这背后正是源于熊续强对于自己的自信:“我眼光还是比较好的,节奏还是踏的比较准的”。
然而,这130亿的收购资金却成为银亿命运转折的关键点。为了支付收购款,熊续强反复质押股权,四处借债,卖地续命,甚至不惜直接从上市公司挪用资金,让ST不惜血本大比例分红…
2018年,中国 汽车 产销量分别下滑4.2%和2.8%,是28年首次下滑。这一年,银亿 汽车 零部件板块营业收入同比大降36%,房地产同比大降21%——两大主业全线溃败。
由此,多米诺骨牌一触即发,股价大跌、质押股权要追加保证金、业绩爆雷、债务违约…结果,曾经的宁波首富无奈走上申请破产重整之路。
2018年底熊续强曾公开表示,公司目标是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超千亿元,利税超百亿。熊的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2019年5月21日,在股东大会上,他回复投资者们称“就算所有宁波人都跑了,我也不会走。我一直对公司充满信心。”
现在,ST银亿能否解决债务危机,关键在于控股股东能否解决流动性危机,不过,谁知道银亿集团在外面到底还埋了多少雷呢?只有潮水彻底退却之后,才知道裸泳的真正难堪。
银亿倒下的一声叹息,似乎印证了房企转型实业的艰难和困境。
这种观点也得到了多年从事破产重整案件的律师刘航海的认同,他指出很多企业要寻求转型都必须做好最差的打算,要能扛过一个经济周期,要提前预见各种黑天鹅事件,才不至于让企业突然断流。如今,万一银亿经营继续出现恶化,那么法院或债务人都有可能会终止重整,直接进入破产清算,这都将会一个致命的打击。
也许正如沃伦·巴菲特所言,如果你无法左右局面,那么错失一次机会也不是什么坏事。
文章来源:第一 财经
❻ 浙商银行宣布破产
❼ 2019年地产债或现违约潮:到期将达4000多亿 借新难偿旧
地产企业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债务压力,2019年将有4026亿元地产债到期。而2018年这一数据是2029亿元,彼时中弘股份、银亿股份、五洲国际等上市房企均出现违约。
危局之下,房企纷纷借新债偿旧债,近期该行业融资数激增,40笔融资项合计融资额度近1000亿元,其中普遍低于9%发债率也被市场解读为房企融资环境放松。2018年12月末,发改委曾颁布文件称“支持资产1500亿元以上,营收大于300亿元且资产负债率不到85%的房企进行融资。”
但现实却是符合条件的企业寥寥,房企也纷纷知难而退。截至目前,仍没有一家房企发行企业债。
偿债高峰将至
风声鹤唳的地产寒冬里,每一丝变动都加剧着市场恐慌。1月17日,佳源国际控股突然闪崩暴跌逾80%,造成港股地产板块集体飘绿,当日该板块市值蒸发超1200亿港元。有市场人士分析,本次暴跌的源头是一则“佳源国际控股一笔3.5亿元短期债券到期”的消息。
市场对地产债违约的担忧由此可见一斑。彭博社近期对金融机构投资及分析人士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四成受访者认为房地产行业风险最高,所有受访者无一例外的认为存量规模高达1.6万亿的地产债今年势必会发生违约,而去年认为地产债风险最高的受访者仅占当时调查人数一成。
造成市场恐慌的正是2018年以来不断被曝光的地产违约事件,从现实情况看来,2019年违约只会有增无减,今年房企债券到期规模将进一步攀升至4026亿元,比2018年的2069亿元几乎翻了一番。
面对即将到来的第一波兑付高压,房企纷纷选择借新还旧。1月18日晚,富力地产宣布发行规模为3亿美元优先票据,利率9.12%。这已是今年以来该公司第三次发债,1月3日及8日,富力地产曾分别发行一笔优先票据与超短期融资券,规模分别为5亿美元、15亿元,票面利率为8.75%、5.5%。
短短二十日,富力地产累计发债规模近70亿元人民币,而这只是上市房企密集发债的冰山一角。1月16日,招商蛇口发行了15亿元超短期融资券;1月18日,碧桂园发行10亿美元优先票据;1月22日,阳光城发行15亿元公司债券……
据不完全统计,新年以来,上市房企已公布近40笔融资计划,合计融资额度接近1000亿元,发债利率普遍低于9%,这也被市场解读为房企融资环境回转。过去的2018年,房企发债中止或终止的情况层出不穷,房企融资受阻数额近1000亿,房地产企业取消发行债券金额数额更是达到3000亿以上。
融资尚未开闸
“融资难度降低”的看法很快被机构分析人士予以否认。以海通证券为例,其认为房地产债券发行审批上还可能会提速,但是想要像2015年-2016年那样实现大规模净融资的可能性非常小,结构性融资问题会愈加突出,尽管债券发行审批提速,但并不是所有房企都能顺利融资,公司债的发债门槛已经提高,资质弱、未达到发债标准的企业,即使公司债有所放松也难以受益。
2018年12月下发的一则文件曾让市场重燃希望。发改委发布的《关于支持优质企业直接融资进一步增强企业债券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通知》显示,支持资产1500亿元以上,营收大于300亿元且资产负债率不到85%的房企进行融资。
但发改委又表态称,新政只支持优质房企为保障房、住房租赁、棚改等用途进行募资,严格执行房地产调控政策,杜绝商业化房地产项目举债。
事实也正如同海通证券所言,房企难以从中受益,梳理发现,2017年销售排名前20强房企中,符合条件的仅有碧桂园和龙湖集团。面对政策优惠,房企纷纷知难而退,目前没有一家申请企业债。
债市之后,股市融资会否对房企开闸?证监会在2018年12月发布再融资新政,鼓励二级市场并购重组过程中的定向增发。不过,和发改委企业债新政一样,证监会也明确将严格执行房地产调控,避免股权融资流入房地产行业。
业内人士多认为,上市房企再融资,将难以回归2016年的 历史 高峰,但一些实施“去房化”的房企通过并购进行战略转型,可能获得新政眷顾。
梳理发现,2018年以来,房地产企业扎堆改名意欲多元化转型,如保利地产更名为保利发展、恒大地产更名为恒大中国、远洋地产更名为远洋集团……众多企业更名都是去除“地产”字眼,弱化地产开发主业的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开年以来净融资额环比有所增长,但与到期债务规模相比仍是杯水车薪,违约潮已不容忽视。2019年上半年,房地产债到期规模为796.14亿元,同比增长38.79%,其中一季度压力相对较大。(思维 财经 出品)■
❽ 房企千亿之惑:加速or放慢
在经济下行与楼市调控的双面夹击下,地产行业压力渐显。但从当前已披露2018年年报的企业经营情况来看,各大房企的整体规模业绩进一步实现了增长,全国千亿级房企数量已从2017年的17家,增加到现在的30家,包括金科、阳光城、中国金茂等已成功晋级。
业内人士指出,新晋千亿房企实现百亿向千亿级跨越发展,基本具有共同规律:均衡布局、土储充足、聚焦一二线城市等。随着行业集中度提升,千亿已成为未来参与行业竞争的门槛,千亿之外的企业则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而迈入千亿门槛的房企往往也受扩张过快、杠杆过高等困扰,同时负债水平高、利润率低等问题也是未来需要调整的目标。
千亿野心
与行业整体放缓不同,2018年中国销售规模超过千亿级的房企数量依旧在增加。从目前已发布的房企年报来看,2018年行业新增千亿房企13家,达到30家。而在去年初定下千亿目标的房企至少有46家,房企实现规模化心态依旧迫切。
新城控股高级副总裁欧阳捷认为,地产行业8-10年时间左右会进入寡头时代。一旦寡头阶段来临,8强房企市场占有率将超70%。
事实上,地产行业集中度的确在今年大幅上升。据克而瑞发布的《2019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500强测评研究报告》指出,2018年房地产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前四大地产企业销售金额占比从2013年的6.93%上升至2018年的14.17%,以销售金额计算的10强、20强、50强、100强房地产企业市场份额分别为24.04%、36.06%、51.95%、63.50%。各梯队市场份额基本处于稳中有升的趋势。
严跃进分析,从总体趋势上看,龙头房企凭借自身在拿地、融资等方面的优势,快速进入相对活跃的市场。通过合理的业务布局,保证业绩的稳定性。尤其是在当前行业下行、市场不稳定的背景下,只有拥有持续稳定的拿地节奏,才能抵御市场寒流来袭时的变化。相对而言,中小房企则因地域限制,2018年业绩出现较大分化。
“另一个与融资有关的背景也不能忽略。”一位地产行业观察人士分析,对金融机构而言,千亿房企抵御风险能力更强,信用违约几率较低,是优良合作对象。这也造成了房企争相冲击千亿门槛,抢夺资本市场入场。
“从企业发展角度上看,高周转是化解企业运营风险的关键。”一家龙头房企掌门人曾如此阐释他对规模化的理解。而他的公司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从数百亿冲到数千亿,并登上行业榜单的前列。
新晋级千亿的房企,几乎都在复制领跑者的成功经验。借助全国化布局和高周转规模实现弯道超车,包括阳光城、金茂、中南置地等多数后崛起的房企销售额几乎每年都保持了高速增长。
千亿后财务数据
并非迈入千亿门槛就万事大吉。
实际上,为取得跨跃发展,新晋千亿级企业无不以加杠杆的形式,寻求起飞,高负债率与高增长长期以来一直并行。严跃进表示,随着宏观经济的变化、地产行业下行,以及整体融资环境的收紧,房企高杠杆的财务风险已经开始显现。依靠加杠杆来加速扩张的模式比以往的风险加大不少。
实际上,去年银亿股份因资金周转困难,致使发行的公司债券“15银亿01”未能如期偿付;以及佳源国际因深陷业绩注水及债务兑付危机等传闻导致股价闪崩等,都被认为是因高杠杆扩张所引发的危机。如何保持发展速度与财务杠杆的平衡,是摆在刚刚迈入千亿规模和正在冲击千亿门槛房企们面前的课题。
阳光城是近年来被行业贴上了高增长加高负债两个标签的房企。据该公司年报显示,“加大去化量、保证供货量、追回款”是阳光城一年来的工作重点。保持规模增长的同时,多方强化财务杠杆合理运用。截至2018年底,阳光城净负债率下降至182.22%,同比下降了70个百分点,虽然负债率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财务状况改善明显。
另一家刚跨跃千亿门槛的公司中国金茂,2018年财务杠杆也呈下降状态。报告期内,中国金茂的净负债率为71%,较2017年下降了2.3个百分点,货币资金258亿元,同比增长14%,资金增长让企业短期偿债风险下降。
降负债之外,对千亿级房企而言,盈利能力同样十分关键。
从目前以发布年报的房企来看,并非所有的千亿级公司在企业利润方面都表现优异。统计显示,包括富力、远洋、绿城这些名企2018年度利润均有所下降,甚至“腰斩”。外界分析,富力受之前收购大量酒店资产带来的影响仍在持续。而绿城则是因为年内计提的物业减值亏损拨备增加明显所致。2018年远洋净利润为35.74亿元,同比减少30.12%,被外界分析为因重仓调控区域所致,未来需调整投资结构以应对市场风险。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分析,2018年房企利润率出现下调的主要原因在于资金成本相比2017年明显上涨。2018年随着监管层严控银行信贷和信托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房企融资难度越来越大。
质量还是速度
尽管当前市场出现回暖迹象,但在“以稳为主”的政策大环境下,寻求有质发展、效益与规模并重已经成为诸多房企的共识。
万科在发布2018年业绩报告同时发布的《致股东》中指出,在房地产白银时代,市场单边快速上涨、行业整体快速扩张的红利期已经结束。
亿翰智库研究报告显示,各大房企目前公布的销售目标已直观体现了房企“降速求稳”的初衷。从梳理的数十家房企业绩目标来看,2019年目标对比2018年销售增幅均值为21%,相比去年的数据下降了逾20个百分点。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降速求稳”各梯队企业间还存在些许差异。统计显示,2000亿元规模及以上房企2019年目标多处于10%-15%区间。因对规模提升已不迫切,在市场前景仍不明朗的情况下,多数主动放缓业绩增速,如碧桂园提出提质控速,万科表态要收敛聚焦、巩固基本盘。千亿规模及以上房企2019年目标多处于15%-20%区间。该类房企在达千亿规模后,有意识地放慢速度,为匹配自身规模开始着力优化各方面的能力。这也是这些千亿房企同比增幅下滑的原因。如阳光城、雅居乐等都表示,千亿之后将会更关注品质,而在投资上都显示出审慎态度。
但千亿规模以下的房企,尤其是冲击千亿的公司在2019年目标多处于20%-30%区间,依旧保持积极扩张心态。
业内人士指出,“千亿军团”扩容,与近年来增量市场扩大有关。2010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为1万亿元,到2017年已达到13万亿元,七年时间增长了13倍。这也是万科用了数十年才实现千亿规模,但近几年来一些中型企业仅花费了几年时间就跨越了千亿门槛。但现在的问题是,随着整个行业进入下行通道,未来的空间能不能容纳更多的千亿公司。
❾ “烂尾楼改造专家”银亿集团的生与死:豪赌不可能每次都赌赢
6月中旬,江南地区的宁波迎来了梅雨季节。连绵的梅雨,如同映衬着当地最大企业之一银亿集团所面临的困境。
6月17日,银亿集团悄然申请破产重整的消息传遍资本圈。当日午间,银亿集团旗下上市公司ST银亿发布公告称,2019年以来,银亿集团、银亿控股竭尽所能制定相关方案,但仍不能彻底摆脱流动性危机,只好于6月14日向宁波中级人民法院提交重整申请。
一年前,银亿集团董事长熊续强曾在公开场合许下豪言:银亿集团要在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超千亿元,利税超百亿元。
一年后,银亿集团就因债务危机恶化,走上一条破产重整之路。
银亿集团相关负责人向上门采访的《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熊董目前不在公司,他最近十分忙碌。因为重整方案正在紧张制定中,他要不停地会见各方的人,包括政府、企业以及金融机构的人。”
如今,资本市场也在等待银亿的破产重整方案出台。
生,还是死?银亿的最终命运,或将在宁波梅雨期结束前到来。
“烂尾楼改造专家”
“烂尾楼改造专家”
1956年7月,作为“甬商”代表之一的熊续强出生于宁波。
1994年,38岁、在国企做得风生水起的熊续强不顾家人反对,决心下海经商,创立了银亿集团。在发展早期,银亿赶上宁波国企改革,先后兼并和收购了宁波罐头食品厂、宁波电视机厂、宁波木材厂和宁波经济发展总公司等大中型国有企业。
一位长期关注宁波楼市的业内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称,当时宁波市政府决心让老国企改制,他们的厂房搬迁是大势所趋,留下来的位于市中心区域的土地,如果用来开发房地产是很有利可图的。
同一时期,宁波首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对原宽仅2米到10米的药行街、柳汀街进行大规模拓宽改造,吹响宁波城市建设的号角。然而,当时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不容乐观,央行开始紧缩银根,海南房地产应声破灭,遍地烂尾楼。宁波的情况也类似,接连出现了华侨饭店、金丰广场等当地知名的烂尾楼。
熊续强收购和改造了宁波众多的烂尾楼,将搁置了七八年的华侨饭店改造成华侨豪生大酒店,把原来的金丰广场改造成银亿总部所在的外滩大厦,并改造了宁波市政府对面的世纪广场等。因此,银亿集团被戏称为宁波的“烂尾楼改造专家”。
1998年,福利分房制度取消,中国房地产市场迎来黄金时代。此后,宁波城市建设也迎来高歌猛进时期。
十年间,银亿集团抓住宁波城市建设时机,成为品类最全、扩张到全国的房地产企业。2008年,银亿集团实现销售收入过百亿元,成为宁波最大、最知名的房地产企业之一。
豪赌上市
豪赌上市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国内楼市迎来拐点期。经历短暂低迷后,熊续强决定将银亿集团切入实业。
熊续强曾多次对外表示,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煤、钢铁、有色金属等资源型产业将迎来蓬勃的发展机遇。2007年,银亿集团正式把资源型工业作为第二支柱产业。
之后,银亿集团四处出击,寻找矿产资源做投资。在山西,银亿集团创办集原煤开采、煤炭洗选为一体的煤化工企业;在广西,银亿集团新建当时国内第一大镁厂和第二大镍厂。熊续强还跑遍东南亚国家,去拓展矿产资源。
2010年,银亿集团首次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在2010年胡润百富榜上,熊续强以90亿元资产首次成为“宁波首富”,这一称号一直流传下来。
“熊总本人十分低调,不想参加富豪评选,但没有办法。”银亿相关负责人说,2018年胡润百富榜数据称熊续强为“宁波首富”,但这个数据并不准确,因为申洲织造的马建荣拥有500亿元的资产,远超熊续强的295亿元。
早在2009年,银亿集团就启动了上市计划。2009年1月,S*ST兰光发布公告,展示其重组方宁波银亿控股的家底,并披露包括股权转让、偿还债务、股改、定向增发在内的一揽子重组计划。
然而,S*ST兰光并不是一个好壳。因为该公司在2006年、2007年、2008年连续三年亏损,导致股票自2009年3月3日暂停上市。在银亿借壳以前,该公司已经资不抵债,且五次引入重组方均告失败。
不过,银亿似乎还是迫不及待要借壳上市。一位接近银亿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银亿是在2009年6月接触S*ST兰光,不到四个月时间,就跟对方签署了重组方案。此前,银亿原本准备申请IPO上市,但因IPO排队时间过长,最后还是选择更快的方式。
2010年3月22日,银亿重组S*ST兰光方案经证监会审核“有条件通过”。然而此后,S*ST兰光一直没有收到证监会的核准文件。一直到2011年5月12日,借壳上市方案才被证监会批准,历时近两年。
按照S*ST兰光公告的资产重组报告书修订稿,此次借壳,银亿房产将会把旗下房地产项目悉数注入。报告书中显示:银亿房产目前已完工但仍有部分在售的房地产项目共有7个,在建及待建的房地产项目共有17个;截至2009年12月31日,这些项目已投资约148亿元,而总投资额则高达271亿余元。
而在证监审核重组方案前,银亿为此已经投入7亿余元,用于解决S*ST兰光及关联方上市资金占用及债务问题。如果最后重组失败,银亿的损失有可能创下当时A股市场的纪录。由此可见,银亿当时借壳决心之大。
熊续强。图/IC
高杠杆转型
高杠杆转型
就在银亿等待证监会核准方案期间,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多次调控。
2010年4月17日,国务院发出房地产“新国十条”,这是继当年4月15日“新国四条”后国务院再次对楼市发力,对房价和地价等备受关注的问题进行调控,旨在“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此后,房地产调控政策一拨紧接一拨。
2011年,宁波市政府开始对房地产进行调控。此后整整五年,宁波楼市迟迟走不出低迷。“就在这四五年,宁波本地房地产企业95%以上破产死掉,只剩下国资背景、制造业背景、上市公司背景的十家左右的房企。”东南商报房地产资深记者程旭辉说。
2011年8月26日,S*ST兰光变更为银亿股份在深交所恢复上市。此后几年间,无论是在宁波楼市,还是全国楼市,银亿的业绩表现均不理想。尤其是,银亿在大庆、沈阳以及韩国济州岛的几个项目,最终都黯然收场。
此外,熊续强开始在资本市场频繁出手。2014年5月,银亿控股通过股权交易,间接持有康强电子19.72%的股权,熊续强成为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当时刚刚拿到康强电子实控权,熊续强遭到被称为“中国私募一哥”“宁波涨停板敢死队”队长徐翔拦腰棒喝。不过,一年后,徐翔因为涉嫌内幕交易被捕,熊续强“斗”徐翔不战而胜。
由于房地产市场长期萎靡,房地场市场开始进入“白银时代”。为此,熊续强开始寻求向“房地产+高端制造”的“双轮驱动”战略转型。
对于战略转型,熊续强曾解释称,汽车与房地产都是万亿级别的市场。“以前宁波人住银亿的房子,希望以后宁波人开的汽车里有更多银亿的产品。”
2016年,银亿集团又高调进军汽车行业,豪掷120亿元先后完成三笔跨国交易,收购了日本艾礼富、美国ARC集团和比利时邦奇,并将其中ARC和邦奇注入了上市公司ST银亿内,通过宁波昊圣、东方亿圣间接持股。收购完成后,汽车制造的营收超过房地产业务,成为ST银亿的第一主营业务。
针对海外巨额收购,银亿相关负责人称,其实当时国家是支持企业走出去,但市场环境瞬息万变,谁也无法预料到。
然而,这种说法显然无法掩盖银亿背后高杠杆操作真相。从2014年开始,银亿为了获取融资,大股东频繁质押股权。截至2018年年底,银亿系及其一致行动人,共持有73.03%银亿股份股权,其中95.03%已质押。
春晖资本董事长汪大总协助银亿完成邦奇的收购,他用“胆识过人”来评价熊续强,将这一次收购形容为一场豪赌。“有几家公司敢花15倍于标的公司当年净利润的价格进行收购?银亿敢!”不过,不下赌桌的人最终还是会输光,因为好运气不会永远站在银亿这边。
就在银亿转型之际,汽车市场又迎来28年首次下滑。与此同时,房地产调控加紧,再加上去年资管新规出台和金融去杠杆叠加下,银亿集团很快陷入困境,原本被寄予希望的“双轮驱动”战略彻底熄火。
“目前为止,房地产企业没有转型成功的案例。”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房地产发展这么多年,主业一直是蓬勃发展的。如果转型目的是做房地产,大部分活得很好,而如果是转型其他产业或为了资本运作而转型的话,大部分企业都出现问题。
“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完全不是一种玩法。”张大伟说。房地产公司收购的所谓实体企业,往往资金成本很高,但实体经济不能支撑这种资本运作。所以,房地产企业跟实体经济挂钩的,一般都是为了拿地,如果不是为了拿地,其他的房企转型全部都是失败的。
最后的求生
最后的求生
2018年12月24日,3亿元的“15银亿01”债券违约,揭开了银亿股份危局的冰山一角,其大手笔收购埋下的巨额商誉“地雷”也逐渐显现。
当日,银亿股份发布公告称,因短期内资金周转困难,致使债券15银亿01未能如期偿付应付回售款本金。此外,银亿股份还有4只存续债券,存续余额达21.15亿元,全部都在2019年三季度前回售或到期,偿还压力不容小觑。
此外,银亿股份曾在2018年4月发放28亿元的现金股本分红。然而,这笔分红主要流向存在一致行动关系的前四大股东手中。令人讽刺的是,银亿股份还在分红公告中称,公司现金流持续稳定,盈利能力较强,过去和未来十二个月不会使用过募集资金补充流动资金。
债券违约第二天,银亿股份再次发布公告称,将旗下安吉银瑞房产六成多的股份卖给上海奥誉置业,最终支付价格为6.62亿元;熊续强之子熊基凯也早已于12月17日将所持银亿股份5.13%转让给了宁波开投,转让价为10.3亿元,用于归还宁波开投的相关借款和本金。这笔交易因股价暴跌让宁波开投损失惨重。
2019年4月30日,银亿股份披露借壳上市以来最差的年报,并宣告将主动向证深交所申请戴上ST帽子。年报显示,ST银亿业绩从预计至少盈利2亿元变为亏损5.73亿元,扣非后亏损更达15.16亿元。
亏损的一个主要原因与银亿的“商誉黑洞”直接关联。2018年银亿股份计划计提资产减值共计13.5亿元。即使在计提之后,ST银亿目前仍有高达60.46亿元的商誉,未来仍然可能面临大幅减值。
另一个主要原因与股市低迷也有关系。熊续强在今年5月21日股东大会上表示,主观上因为公司转型力度比较大,用钱用得比较多;客观上最大的影响就是去年股市大跌导致股价暴跌。
与此同时,在24.33亿元债务逾期的情况下,ST银亿被大股东银亿集团占款高达22.48亿元,拿去偿还自身债务。实控人侵占上市公司利益,遭到独立董事余明桂的反对,他在年度报告上投弃权票。同样因为这一占用,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对银亿股份提出了保留意见,并对银亿持续经营能力提出质疑。
5月21日,深交所为此向ST银亿下发年报问询函,一连提出15大问题要公司回答,其中的重点则落在大股东占款、商誉以及股权质押风险等。
直到6月18日,ST银亿才对深交所问询函进行回应。
ST银亿在回应深交所的问询函称,宁波政府正在积极帮助大股东引入战略投资来解决资金占用问题及公司短期债券问题,公司自身也正积极与部分金融机构洽谈短期债券展期事项。根据最新公告,银亿集团旗下子公司已与昆仑信托和稠州银行宁波分行达成贷款展期协议。
银亿集团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张大伟认为原因之一是熊续强的资本游戏“玩得太过”,“低资本撬动高杠杆的豪赌不可能每次都赌赢”。
对于银亿集团正在协商的重组方案,张大伟表示谨慎观望。他认为,以银亿的体量和品牌,融资难度会非常大。对房地产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融资渠道的通畅,但目前银亿已经没有资产可以质押。
❿ “烂尾楼改造专家”银亿集团的生与死:豪赌不可能每次都赌赢
6月中旬,江南地区的宁波迎来了梅雨季节。连绵的梅雨,如同映衬着当地最大企业之一银亿集团所面临的困境。
6月17日,银亿集团悄然申请破产重整的消息传遍资本圈。当日午间,银亿集团旗下上市公司ST银亿发布公告称,2019年以来,银亿集团、银亿控股竭尽所能制定相关方案,但仍不能彻底摆脱流动性危机,只好于6月14日向宁波中级人民法院提交重整申请。
一年前,银亿集团董事长熊续强曾在公开场合许下豪言:银亿集团要在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超千亿元,利税超百亿元。
一年后,银亿集团就因债务危机恶化,走上一条破产重整之路。
银亿集团相关负责人向上门采访的《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熊董目前不在公司,他最近十分忙碌。因为重整方案正在紧张制定中,他要不停地会见各方的人,包括政府、企业以及金融机构的人。”
如今,资本市场也在等待银亿的破产重整方案出台。
生,还是死?银亿的最终命运,或将在宁波梅雨期结束前到来。
“烂尾楼改造专家”
“烂尾楼改造专家”
1956年7月,作为“甬商”代表之一的熊续强出生于宁波。
1994年,38岁、在国企做得风生水起的熊续强不顾家人反对,决心下海经商,创立了银亿集团。在发展早期,银亿赶上宁波国企改革,先后兼并和收购了宁波罐头食品厂、宁波电视机厂、宁波木材厂和宁波经济发展总公司等大中型国有企业。
一位长期关注宁波楼市的业内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称,当时宁波市政府决心让老国企改制,他们的厂房搬迁是大势所趋,留下来的位于市中心区域的土地,如果用来开发房地产是很有利可图的。
同一时期,宁波首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对原宽仅2米到10米的药行街、柳汀街进行大规模拓宽改造,吹响宁波城市建设的号角。然而,当时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不容乐观,央行开始紧缩银根,海南房地产应声破灭,遍地烂尾楼。宁波的情况也类似,接连出现了华侨饭店、金丰广场等当地知名的烂尾楼。
熊续强收购和改造了宁波众多的烂尾楼,将搁置了七八年的华侨饭店改造成华侨豪生大酒店,把原来的金丰广场改造成银亿总部所在的外滩大厦,并改造了宁波市政府对面的世纪广场等。因此,银亿集团被戏称为宁波的“烂尾楼改造专家”。
1998年,福利分房制度取消,中国房地产市场迎来黄金时代。此后,宁波城市建设也迎来高歌猛进时期。
十年间,银亿集团抓住宁波城市建设时机,成为品类最全、扩张到全国的房地产企业。2008年,银亿集团实现销售收入过百亿元,成为宁波最大、最知名的房地产企业之一。
豪赌上市
豪赌上市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国内楼市迎来拐点期。经历短暂低迷后,熊续强决定将银亿集团切入实业。
熊续强曾多次对外表示,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煤、钢铁、有色金属等资源型产业将迎来蓬勃的发展机遇。2007年,银亿集团正式把资源型工业作为第二支柱产业。
之后,银亿集团四处出击,寻找矿产资源做投资。在山西,银亿集团创办集原煤开采、煤炭洗选为一体的煤化工企业;在广西,银亿集团新建当时国内第一大镁厂和第二大镍厂。熊续强还跑遍东南亚国家,去拓展矿产资源。
2010年,银亿集团首次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在2010年胡润百富榜上,熊续强以90亿元资产首次成为“宁波首富”,这一称号一直流传下来。
“熊总本人十分低调,不想参加富豪评选,但没有办法。”银亿相关负责人说,2018年胡润百富榜数据称熊续强为“宁波首富”,但这个数据并不准确,因为申洲织造的马建荣拥有500亿元的资产,远超熊续强的295亿元。
早在2009年,银亿集团就启动了上市计划。2009年1月,S*ST兰光发布公告,展示其重组方宁波银亿控股的家底,并披露包括股权转让、偿还债务、股改、定向增发在内的一揽子重组计划。
然而,S*ST兰光并不是一个好壳。因为该公司在2006年、2007年、2008年连续三年亏损,导致股票自2009年3月3日暂停上市。在银亿借壳以前,该公司已经资不抵债,且五次引入重组方均告失败。
不过,银亿似乎还是迫不及待要借壳上市。一位接近银亿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银亿是在2009年6月接触S*ST兰光,不到四个月时间,就跟对方签署了重组方案。此前,银亿原本准备申请IPO上市,但因IPO排队时间过长,最后还是选择更快的方式。
2010年3月22日,银亿重组S*ST兰光方案经证监会审核“有条件通过”。然而此后,S*ST兰光一直没有收到证监会的核准文件。一直到2011年5月12日,借壳上市方案才被证监会批准,历时近两年。
按照S*ST兰光公告的资产重组报告书修订稿,此次借壳,银亿房产将会把旗下房地产项目悉数注入。报告书中显示:银亿房产目前已完工但仍有部分在售的房地产项目共有7个,在建及待建的房地产项目共有17个;截至2009年12月31日,这些项目已投资约148亿元,而总投资额则高达271亿余元。
而在证监审核重组方案前,银亿为此已经投入7亿余元,用于解决S*ST兰光及关联方上市资金占用及债务问题。如果最后重组失败,银亿的损失有可能创下当时A股市场的纪录。由此可见,银亿当时借壳决心之大。
熊续强。图/IC
高杠杆转型
高杠杆转型
就在银亿等待证监会核准方案期间,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多次调控。
2010年4月17日,国务院发出房地产“新国十条”,这是继当年4月15日“新国四条”后国务院再次对楼市发力,对房价和地价等备受关注的问题进行调控,旨在“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此后,房地产调控政策一拨紧接一拨。
2011年,宁波市政府开始对房地产进行调控。此后整整五年,宁波楼市迟迟走不出低迷。“就在这四五年,宁波本地房地产企业95%以上破产死掉,只剩下国资背景、制造业背景、上市公司背景的十家左右的房企。”东南商报房地产资深记者程旭辉说。
2011年8月26日,S*ST兰光变更为银亿股份在深交所恢复上市。此后几年间,无论是在宁波楼市,还是全国楼市,银亿的业绩表现均不理想。尤其是,银亿在大庆、沈阳以及韩国济州岛的几个项目,最终都黯然收场。
此外,熊续强开始在资本市场频繁出手。2014年5月,银亿控股通过股权交易,间接持有康强电子19.72%的股权,熊续强成为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当时刚刚拿到康强电子实控权,熊续强遭到被称为“中国私募一哥”“宁波涨停板敢死队”队长徐翔拦腰棒喝。不过,一年后,徐翔因为涉嫌内幕交易被捕,熊续强“斗”徐翔不战而胜。
由于房地产市场长期萎靡,房地场市场开始进入“白银时代”。为此,熊续强开始寻求向“房地产+高端制造”的“双轮驱动”战略转型。
对于战略转型,熊续强曾解释称,汽车与房地产都是万亿级别的市场。“以前宁波人住银亿的房子,希望以后宁波人开的汽车里有更多银亿的产品。”
2016年,银亿集团又高调进军汽车行业,豪掷120亿元先后完成三笔跨国交易,收购了日本艾礼富、美国ARC集团和比利时邦奇,并将其中ARC和邦奇注入了上市公司ST银亿内,通过宁波昊圣、东方亿圣间接持股。收购完成后,汽车制造的营收超过房地产业务,成为ST银亿的第一主营业务。
针对海外巨额收购,银亿相关负责人称,其实当时国家是支持企业走出去,但市场环境瞬息万变,谁也无法预料到。
然而,这种说法显然无法掩盖银亿背后高杠杆操作真相。从2014年开始,银亿为了获取融资,大股东频繁质押股权。截至2018年年底,银亿系及其一致行动人,共持有73.03%银亿股份股权,其中95.03%已质押。
春晖资本董事长汪大总协助银亿完成邦奇的收购,他用“胆识过人”来评价熊续强,将这一次收购形容为一场豪赌。“有几家公司敢花15倍于标的公司当年净利润的价格进行收购?银亿敢!”不过,不下赌桌的人最终还是会输光,因为好运气不会永远站在银亿这边。
就在银亿转型之际,汽车市场又迎来28年首次下滑。与此同时,房地产调控加紧,再加上去年资管新规出台和金融去杠杆叠加下,银亿集团很快陷入困境,原本被寄予希望的“双轮驱动”战略彻底熄火。
“目前为止,房地产企业没有转型成功的案例。”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房地产发展这么多年,主业一直是蓬勃发展的。如果转型目的是做房地产,大部分活得很好,而如果是转型其他产业或为了资本运作而转型的话,大部分企业都出现问题。
“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完全不是一种玩法。”张大伟说。房地产公司收购的所谓实体企业,往往资金成本很高,但实体经济不能支撑这种资本运作。所以,房地产企业跟实体经济挂钩的,一般都是为了拿地,如果不是为了拿地,其他的房企转型全部都是失败的。
最后的求生
最后的求生
2018年12月24日,3亿元的“15银亿01”债券违约,揭开了银亿股份危局的冰山一角,其大手笔收购埋下的巨额商誉“地雷”也逐渐显现。
当日,银亿股份发布公告称,因短期内资金周转困难,致使债券15银亿01未能如期偿付应付回售款本金。此外,银亿股份还有4只存续债券,存续余额达21.15亿元,全部都在2019年三季度前回售或到期,偿还压力不容小觑。
此外,银亿股份曾在2018年4月发放28亿元的现金股本分红。然而,这笔分红主要流向存在一致行动关系的前四大股东手中。令人讽刺的是,银亿股份还在分红公告中称,公司现金流持续稳定,盈利能力较强,过去和未来十二个月不会使用过募集资金补充流动资金。
债券违约第二天,银亿股份再次发布公告称,将旗下安吉银瑞房产六成多的股份卖给上海奥誉置业,最终支付价格为6.62亿元;熊续强之子熊基凯也早已于12月17日将所持银亿股份5.13%转让给了宁波开投,转让价为10.3亿元,用于归还宁波开投的相关借款和本金。这笔交易因股价暴跌让宁波开投损失惨重。
2019年4月30日,银亿股份披露借壳上市以来最差的年报,并宣告将主动向证深交所申请戴上ST帽子。年报显示,ST银亿业绩从预计至少盈利2亿元变为亏损5.73亿元,扣非后亏损更达15.16亿元。
亏损的一个主要原因与银亿的“商誉黑洞”直接关联。2018年银亿股份计划计提资产减值共计13.5亿元。即使在计提之后,ST银亿目前仍有高达60.46亿元的商誉,未来仍然可能面临大幅减值。
另一个主要原因与股市低迷也有关系。熊续强在今年5月21日股东大会上表示,主观上因为公司转型力度比较大,用钱用得比较多;客观上最大的影响就是去年股市大跌导致股价暴跌。
与此同时,在24.33亿元债务逾期的情况下,ST银亿被大股东银亿集团占款高达22.48亿元,拿去偿还自身债务。实控人侵占上市公司利益,遭到独立董事余明桂的反对,他在年度报告上投弃权票。同样因为这一占用,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对银亿股份提出了保留意见,并对银亿持续经营能力提出质疑。
5月21日,深交所为此向ST银亿下发年报问询函,一连提出15大问题要公司回答,其中的重点则落在大股东占款、商誉以及股权质押风险等。
直到6月18日,ST银亿才对深交所问询函进行回应。
ST银亿在回应深交所的问询函称,宁波政府正在积极帮助大股东引入战略投资来解决资金占用问题及公司短期债券问题,公司自身也正积极与部分金融机构洽谈短期债券展期事项。根据最新公告,银亿集团旗下子公司已与昆仑信托和稠州银行宁波分行达成贷款展期协议。
银亿集团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张大伟认为原因之一是熊续强的资本游戏“玩得太过”,“低资本撬动高杠杆的豪赌不可能每次都赌赢”。
对于银亿集团正在协商的重组方案,张大伟表示谨慎观望。他认为,以银亿的体量和品牌,融资难度会非常大。对房地产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融资渠道的通畅,但目前银亿已经没有资产可以质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