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研究 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2)08-000-02摘 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国内外环境的风云变幻,国有企业面临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也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审计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剖析当前国有企业内控的现状,进而详细分析了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思考和解决措施,以期为建立和完善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带来启示。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 现状 对策
一、概 述
(一)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概念及关系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和 规章制度 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目的在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内部审计是指由部门、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的审计,是在单位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的评价监督部门,其目的是协调单位人员有效履行责任,监督各项管理措施的执行并对其做出评价,以促进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属于环境控制要素范围,是单位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其本身就是一种控制;同时,内部控制的产生与发展,是系统基础审计产生的基石,而系统基础审计的广泛应用又促进了内部控制的改进与完善,两者之间形成了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密切关系。厅扒
(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及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1、利于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它是因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完善的。内部控制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国有企业进一步规范公司的生产经营、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的需要。
2、利于贯彻法律法规、防范风险管理。近年来,国内外各监管机构对企旁磨业治理都提出了很多要求。财政部联合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先后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相关的三个指引性文件。作为上市的国有企业不仅需要满足证监会对首次发行A 股的企业内控要求,还需要满足财政部、证监会等五部委对上市公司的内控要求。
二、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控制及审计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控制及审计现状
由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地位和身份特殊,其承担的责任和实现的目标也不同于一般企业的单一经济目标,因此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了。值得肯定的是,目前多数经营规范的国有企业高层和各级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比较重视,这些企业已经认识到控制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并进行了实质性的建设工作。但是由于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基础比较薄弱,在内部控制建设中普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亟待完善和解决:
1、企业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淡薄、观念落后。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多产生自计划经济条件下,很多企业管理者内部控制意识落后,制定了内部控制的制度后不去落实,甚至有些企业时至今日仍未制订成文的内部控制运伏斗。很多管理者甚至错误地将内部控制与企业发展和业务发展对立起来。
2、企业组织架构不健。一些国有企业,虽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三权分立的治理结构,但流于形式,且缺少必要的常设机构,加之一些国有企业内部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导致管理效率低下,致使企业没有现代企业的内涵。
3、忽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依赖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支持和维护。目前我国多数企业虽然提出了自己的经营理念和宗旨,也开始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但对企业文化的内容了解还不全面,对其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更是知之甚少。
4、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审计机构独立性不足。许多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并不能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内部审计自身的缺陷必然导致内部控制体系的整体效果受到影响,同时也削弱了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价作用。
(二)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及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国有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参与不足。长期以来在我国内部控制规范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以政府为主导者,国有企业长期以来习惯于无条件服从政府指令,对内部控制的理论建设关注不足,推动作用更是微弱。由于政府是处于市场监管者的地位,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引起企业管理者的充分重视。
2、信息与沟通不畅,不能为内部控制提供良好载体。在我国国有企业中,信息沟通不畅已成为阻碍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严重问题,国有企业对信息与沟通系统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很多的国有企业在信息系统的建立方面不够完善,内部信息系统建立不够全面,这样就会造成很多的信息缺乏流通,有些企业甚至还没有使用电算化进行会计处理, 这样导致数据失真的现象较多。
3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无法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执行体系。我国国有企业的突出问题是普遍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过程中股权结构单一、股份过分集中。,企业经营者成了现实的会计控制主体,直接控制着会计信息的生成和利用,经营者会利用其掌握的实质上的控制权为自己谋取利益,随意决策。这样势必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失灵,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
4、内部审计职能弱化,无法对内部控制实施有力监控。由于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不够完善,部分国有企业其内部审计自身的缺陷必然削弱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价作用。此外,我国国有企业现行的内部审计主要是在行政干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而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是从财会部门转来的或由财会部门人员兼任的,缺少行使监督职能所必需的职业技能,这种情况下组建起来的内部审计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
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和源泉,完善企业内部治理机制,改变企业内部管理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是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根本所在。应严格按《公司法》的要求,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一个权责明确、有效制衡的内部治理结构,从管理层面上理顺经营者、监督者和所有者的关系,为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立和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国有企业经营者必须认识到做好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内部控制工作的基本要求和重点,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贰』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许多企业没有内部控制制度,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收支管理混乱,有的企业甚至发生携款外逃的恶性案件,使国家和企业的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未能正确认识内部控制 很多国内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阶段,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监督,企业大多把内部控制看作是一堆堆的手册、各种文件和制度;也有的企业把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等视为控制;有的企业甚至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未理性化。我国的内部控制起步较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虽有_定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明显的差距,由此导致我国国有资产大规模流失等现象的频繁产生。 2、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 内部控制作为由管理当局为履行诸管理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规则、政策和组织实施程序,与公司治理及公司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的关系是内部管理监控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我国许多 上市公司 虽然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但在实际工作中,监事会、董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企业未能从根本上建立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公司治理机制。很多公司或者没有内部审计机构,或者建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往往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产生了大量无为的内耗,无形中提高了公司的经营成本。 3、预算管理不规范 在实践中,大多数企业的预算是由总经理组织编制,报董事会批准后实施的,由于信息不对称,董事会不可能对预算提出实质性意见,预算管理中董事会职权弱化的现象十分突出,从而兹生了预算管理中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削弱了预算管理的计划、协调和控制的作用,为内部控制留下了隐患。 4、管理权责不清 在我国的企业中权责不清现象严重,在企业中往往存在着﹁些谁都可以管谁都又可以不管的“自由”区域,当这些区域出了问题以后常常是互相推卸责任,无法追究责任,最终不了了之。而且由于期间的沟通不畅,常会发生资源的浪费和决策的失误。这都给企业造成了负面影响,也阻碍了企业的持续发展。 5、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我国企业控制活动中很大的一个薄弱环节就是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健全、有效。计划可能是好的,但由于没有人去考核、去检查或者说没有认真的去考核、去检查,而只是搞形式、走过场,其执行效果可想而知。无论我们的制度多么先进、多么完备,在没有有效控制、考核的情况下,都很难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叁』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费用的关系研究
要:本文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7年和2008年两年的数据,实证研究了内部控制与审计费用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有助于降低审计费用,但这种关系仅在审计质量较低(非四大审计)的情况下成立,而在审计质量较高(四大审计)的情况下明显减弱,这说明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与审计费用二者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显著影响。同时还发现,过度竞争是导致国内所审计质量较低的重要原因。为提高国内所的审计质量,建议尽快培育寡占型的审计市场。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质量审计费用一、引言2001年12月24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6号---支付会计师事务所报酬及其披露》,明确要求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将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的报酬(审计费用)予以披露,这为与审计费用相关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来源,使关于审计费用方面的实证研究成为可能。我国关于审计费用方面的已有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直接研究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另一类则分别研究公司治理、盈余管理、审计师变更、客户风险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特征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对于到底哪些因素会影响审计费用,已有的研究已经足够,即使再运用不同的样本得出相同的结论也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因此,应深入研究某一因素对审计费用的影响。而国内鲜有研究考察内部控制与审计费用的关系,本文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7年和2008年两年的经验数据,以研究审计质量对二者关系的影响。
二、文献回顾(一)国外文献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需求来自于经理人员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及代理成本(Healy和Palepu,2001)。财务报告使用者认为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能促进公司完善内部控制系统,加强对内部控制系统的监督,为投资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Hermanson,2000)。由于管理层和公司有责任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而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往往含有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陈述,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增加了管理层和公司的法律责任,但可以向外部使用者发送信号,使本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与其他公司区别开来。公司规模越大、净利润增长越快、销售增长越慢、审计委员越勤勉、机构持股比例越高,越有可能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Bronson,2006)。根据信号传递理论,高质量公司的管理层有动机将公司高品质的信号(如较好的业绩、较好的内控及风险防范信息)及时传递给投资者,并采用如聘请高质量审计师等策略增加信息披露的可信度,以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最终使公司股价上涨。
(二)国内文献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的公司,越可能基于信号传递的目的披露由审计师提供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林斌、饶静,2009)。在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披露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报喜不报忧”的披露管理行为,凡是公司董事会承认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公司,均未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凡是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其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均认可了董事会的自我评价报告。这些都表明,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的公司,越有可能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林斌、饶静,2009)。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信息的披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内部控制质量的高低(杨德明,2009)。纵观以上国内外已有的研究,他们一致认为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往往意味着公司实际的内部控制质量较高。因此,本文以是否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代表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高低,将内部控制变量设计为二元哑变量,披露了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取1,未披露的取0。
三、研究设计(一)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理论上质量较低的内部控制从两个方面导致较高的审计费用:内部控制质量较低时审计师需要增加审计投入,包括测试和改变审计程序;合伙人花费时间与客户管理层讨论;花费精力决定一项内控缺陷应划分为重大缺陷还是重要缺陷,因此审计师会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内部控制质量较低时,内部控制风险较大,这往往意味着公司整体风险水平较高,从而审计业务的诉讼风险也较高,审计师会因此加收一部分风险溢价(Raghunandan和Rama,2006;Hogan和Wilkins,2008)。公司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越严重,审计费用增加得越多。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审计费用越低由于近些年国内发生了一系列审计失败的案例,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审计行业的监管。因此,在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质量较低的情况下,审计师面临较高的审计风险,这时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在执业过程中比较谨慎,不会减少审计程序和实质性测试范围,审计时间花费较多,因而审计费用较高;在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质量较高的情况下,审计师面临的审计风险较低,因而有减少审计程序和实质性测试范围从而降低审计费用的动机。而国际四大长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享有较高的声誉,这为其创造了声誉溢价。因此,国际四大十分注重维护长期以来在审计市场上树立的良好形象,另外,国际四大在国内审计市场中面临的竞争激烈程度远低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因而更加注重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即使当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质量较高时也不会减少审计程序和实质性测试范围,仍然会严格按照审计准则和相应的工作规范去执行审计业务。因此,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与审计费用之间的关系会产生显著性影响。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本文关于上市公司是否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控股子公司数量、公司所在区域的数据均来自于上市公司披露的年度报告,而年度报告主要来自巨潮资讯网,在巨潮资讯网找不到的年度报告则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其余数据从国泰安数据库获取。本文以2007年和2008年两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在此基础上,删除了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以及两年内有任何一年未披露或未区分支付给境内和境外事务所审计费用的上市公司,最后剩余1749个样本数据。
(三)模型建立及变量定义本文通过构建以下模型来检验假设:
InFee= 1Control+ 2Control*Big4+ 3InAsset+ 4ROA+ 5inventory+ 6receivable+ 7Subcom+ 8year+ 9D1+ 10D2+ 11D3+ 12D4+迥P椭杏泄乇淞慷ㄒ寮ū 1)。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的规模越大,其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也越多,其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水平也可能越高,相应地注册会计师就需要扩大审计测试的范围,增加审计时间;同时,注册会计师所面临的审计调整事项也越多,因此,上市公司的规模越大,审计费用也就越高(伍丽娜,2003)。经济业务复杂程度越高,审计费用也越高,一般将控股子公司数量作为经济业务复杂程度的替代变量,它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朱小平、余谦,2004)。客户经营风险越大,审计师所承担的诉讼风险就高,因而审计费用也越高,应收账款及存货占总资产的比例、总资产收益率可作为审计师风险的替代变量,应收账款及存货占总资产的比例与审计费用正相关。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越大,品牌越好,其所具有的敬业精神、专业素质和职业声誉也越高,其审计质量也越高,随之而来的审计费用也越高,因此,国际“四大”收取的审计费用相对更高。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的物价水平较不发达地区高,因此按物价水平制定的审计费用标准同样是经济发达地区高于不发达地区。为了研究地区因素对审计费用的影响,本文利用卢遵华等的研究结论将全国各地区分为五类:(1)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浙江;(2)福建、江苏、山东、辽宁;(3)黑龙江、吉林、新疆、海南、湖北、河北;(4)安徽、四川、广西、重庆、湖南、江西、内蒙、河南、山西、云南、西藏;(5)贵州、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因此,本文选择InAsse(t公司规模),ROA、inventory、receivable(审计师风险),Subcom(经济业务复杂程度),yea(r年度变量),D1、D2、D3、D4(地区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四、实证结果分析(一)描述性统计从(表2)来看,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有待进一步加强。如Control均值为0.170,这反映了仅有17%的上市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绝大部分上市公司不愿意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统计中还发现与林斌、饶静一致的结论,上市公司在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时,存在着明显的“报喜不报忧”的披露管理行为。这体现在:凡是公司董事会承认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公司,均未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凡是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其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均认可了董事会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在2007年和2008年两年的样本数据中,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差别较大,ROA最大的是ST炎黄,在2008年达到95.9%,最小的是ST丹化,在2007年是-85.9%。存货和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例在各上市公司中差异也非常大,存货占总资产比例最大的是荣盛发展,在2007年达到83.5%,而有35家公司的存货几乎为0,通过查找他们的年报发现,这些公司要么是电力、交通、软件等行业的企业,由于行业本身性质而使得拥有的存货几乎为0;要么是因为公司正处于重组、停产状态,较长时间没有生产经营活动。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例在各上市公司中差异也非常大,样本最大值为中江地产的94%,而有29个样本公司在该比例上为0,其原因也是这些公司大部分处于停产或重组状态,较长时间没有生产经营活动,其余公司则是因为发生大规模的资产置换,将应收账款较多的资产置换出去了,或是将应收账款全部转让给专门的应收账款催收公司。控股子公司数量最多的是保利地产,拥有66家控股子公司,而有68个样本公司没有任何控股子公司。由四大提供审计服务的公司占样本总数的5%,虽然这一比例较低,但四大审计服务的对象基本上为资产规模非常大的客户。有37%的样本公司注册地在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浙江五个省、直辖市,18%分布在福建、江苏、山东、辽宁四省,12%分布在黑龙江、吉林、新疆、海南、湖北、河北,23%分布在安徽、四川、广西、重庆、湖南、江西、内蒙、河南、山西、云南、西藏,其余10%则分布于贵州、青海、甘肃、宁夏、陕西。(表3)是主要变量相关系数矩阵。从(表3)来看,模型解释变量与各个控制变量之间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不超过0.22,说明模型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二)回归分析(表4)给出了模型的回归结果。从(表4)来看,内部控制与审计费用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而审计质量(Big4)对内部控制与审计费用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产生了显著性影响。在审计质量较低的情况下(非四大审计),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相应的审计费用越低(内部控制的系数 1显著为负);在审计质量较高的情况下(四大审计),内部控制与审计费用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明显减弱(交叉项系数 2显著为正)。这说明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与审计费用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产生了显著性影响,随着审计质量的提高,内部控制与审计费用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被弱化。从理论上分析,目前我国审计市场竞争激烈,尤其是对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来说更是如此。所以,国内会计师事务所都希望通过降低审计费用来赢得客户,这主要通过减少审计程序和实质性测试范围来实现。由于近年来国内发生了一系列审计失败的案例,如中天勤审计失败案,这又使得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比较注重控制审计风险。因此,在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质量较低的情况下,审计师面临较高的审计风险,这时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在执业过程中比较谨慎,不会减少审计程序和实质性测试范围,因而审计费用较高;在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质量较高的情况下,审计师面临的审计风险较低,因而有减少审计程序和实质性测试范围从而降低审计费用的动机。而国际四大长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享有较高的声誉,其提供的审计服务被认为是高质量审计服务的象征,良好的声誉为其创造了声誉溢价。
因此,国际四大十分注重维护长期以来在审计市场上树立的良好形象,另外,国际四大在国内审计市场中面临的竞争激烈程度远低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因而非常注重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即使当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质量较高时也不会减少审计程序和实质性测试范围,仍然会严格按照审计准则和相应的工作规范执业。目前,国内一些研究(刘峰、周福源,2007)并不认为国际四大能提供相对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认为合资和外资事务所在中国可能有降低审计质量的倾向(原红旗、李海建,2003)。而本文的回归结果恰恰说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在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质量较高时有减少审计程序和实质性测试范围的倾向,但并没有发现国际四大存在这种倾向。可以说,国际四大相对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来讲提供了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
五、结论本文利用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07年和2008年两年的年度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数据,揭示了内部控制与审计费用二者之间的负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减少会计师事务所收取的审计费用,但审计质量对二者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有显著性影响。审计质量越高,内部控制与审计费用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越弱。验证了国际四大相对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提供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而国内审计市场的过度竞争是造成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较低的重要原因。为了进一步发展和繁荣我国审计事业,提高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就必须解决国内审计市场过度竞争的问题。由此,本文建议我国应尽快培育寡占型的审计市场,减少会计师事务所的数量,避免过度竞争。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本文的局限性,由于国泰安数据库中很多上市公司年度审计费用数据缺失,导致这部分样本数据被排除,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本文结论的信服力。
参考文献:
[1]林斌、饶静:《上市公司为什么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会计研究》2009年第2期。
[2]朱小平、余谦:《我国审计收费影响因素之实证分析》,《中国会计评论》2004年第2期。
[3]刘峰、周福源:《国际四大意味着高审计质量吗》,《会计研究》2007年第3期。
[4]Healy,P.M.,and K.G Palepu,Information Asymmetry,Corporate Disclosure,and the Capital Markets: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Disclosure Literature,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1.
[5]Hermanson,Heather M.,An Analysis ofthe Demand for Reportingon Internal Control,AccountingHorizons,2000.
[6]Bronson,Scott N.,Joseph V.Carcello,and Kannan Raghunandan,Firm Characteristics and Voluntary Management Reports onInternal Control,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al&Theory,2006.
[7]Raghunandan,K.and Dasaratha V.Rama,SOX Section 404 Material Weakness Disclosure and Audit Fees,Auditing:A Journal ofPractical&Theory,2006.
[8]Hogan,Chris E.,and Michael S.Wilkins,Evidence on the Audit Risk Model:Do Auditors Increase Audit Fees in the Presence of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08.
【文献出处】:《财会通讯》
『肆』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研究】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内容
【摘要】 2010年,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创建了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借此契机,文章以企业内控建设背景为切入点,系统地阐述企业内控建设的理论基础,从而归结出企业内控建设的机理和实质所在。在此基础之上,以我国A股主板上市公司SJ集团为例,详析企业内控建设的筹备过程和具体建设过程,以期为我国正在或将要进行内控建设的上市公司及相关大中型企业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上市公司; 内部控制; 内控建设
一、企业内控建设的背景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逐渐成为经济管理界最热门的研稿陵芦究课题之一。从2001年来连续爆发的安然、世通和施乐公司的财务造假案件,暴露了美国大型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严重缺陷,并直接导致了《萨班斯法案》的出台。纵观我国经济现实,不少企业管理松弛、违法违规、内部控制薄弱、风险频发,导致资产损失、经营亏损、营私舞弊等现象十分严重,上市公司频发内控失效和财务舞弊案事件,从郑百文、中航油新加坡、四川长虹、科龙、三鹿集团奶粉事件,到最近发生的绿大地、紫鑫药业等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件,以及财政部、审计署对企业的年度财务检查中频繁查出的各种财务问题,无不彰显我国企业在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方面存在重大缺陷。企业内部控制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环节和经营管理的重要举措,对于防止、发现、抑制和纠正财务舞弊和财务造假至关重要。为此,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有效防范各类风险,完善自我评价机制,接受审计监督,已成为相关监管部门和各类企业的首要任务之一。
(一)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出台
为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简称“五部委”)创建了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2008年5月22日,五部委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该基本规范的发布,确立了我国企业内部控汪册制的基础框架。2010年4月26日,五部委又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以下简称“配套指引”)。该配套指引包括《企业键带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和18项《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之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大型企业提前执行。配套指引连同此前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业务,明确工作要求,提高执业质量,维护公众利益,于2011年10月11日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实施意见》,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二)证监会的相关要求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批转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的通知》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积累内控规范的实施经验和监管经验,证监会于2011年2月14日印发《关于做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规范试点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试点通知”)。“试点通知”中将2011年试点单位分为两类:一类为按规定实施类,按配套指引规定,68家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在2011年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一类为自愿试点类,在上市公司自愿的基础上,根据证监会机关和证监局的推荐,共选取216家①公司参加内控规范试点。
(三)SJ集团内部控制建设项目概况
为贯彻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根据“试点通知”及相关要求,作为陕西省2011年上市公司内控规范自愿试点单位之一的SJ(集团)上市公司(简称“SJ集团”),聘请北京大华融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简称“大华融智”)作为内部控制咨询服务中介机构。笔者作为该咨询项目的乙方项目组成员,深度参与了其内控建设的全过程,希望该上市公司内控建设过程及经验能够为2012年及以后启动类似项目的企业提供有益参考。
二、企业内控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控制论
控制论主要研究各类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规律。反馈方法是控制论中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指施控系统把控制信息输送出去,作用于被控系统,又将其作用结果信息返送回去,影响和调节信息的再输出,起到控制作用的一种方法。简单来说,就是运用反馈的概念去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在SJ集团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用内控缺陷查找、内控缺陷整改、内控自我评价、内控审计等反馈方法来检验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是否有效,以促成其内部控制的日臻完善。
(二)内部控制理论
内部控制理论,主要研究内部控制的含义、目标、基本假设、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方法。它从20世纪40年代前的内部牵制,发展到20世纪40~70年代的内部控制,再到20世纪70~90年代的内部控制结构,最后发展成为20世纪90年代后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其中以COSO2004年9月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最为著名。该整合框架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有效借鉴,也为我国企业实施该规范体系提供了最为有力的理论支撑。
(三)内部控制工程学
内部控制工程学,是在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系统时,为了实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减少风险的既定目标,用工程学的方法使内部控制系统从理论到实践的相互转化的过程规范化与科学化所形成的应用工程学科,重点是解决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实施、评价、反馈等以及由此带来的相关技术、管理、风险等问题。SJ集团内部控制的建设过程,是从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到企业内部控制实践的转换过程,该转换过程采用了内部控制工程的规范化方法和技术,以经济地设计和建设高质量的内部控制系统并有效地维护。
『伍』 内部控制质量影响因素文献综述论文
内部控制质量影响因素文献综述论文
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由来已久,对内部控制质量影响因素的归集更是日趋完整。从检索到的文献看,相关研究主要是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内部控制质量进行评价,即判断内部控制缺陷的定性分析、建立规范式定量评价指标的定量分析。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概括说可分为公司特征、治理特征、评价与信息披露、构建与执行四类影响因素。
一,公司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
1.公司规模
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公司规模越大,投入内部控制建设的资源越多,内部控制质量也越高。徐菁忆C2014认为,财务杠杆越高,外债角度力度越大,公司内部控制水平也越高。但是,当企业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盈利能力下降甚至出现亏损而触及退市临界点时,企业为了降低退市风险、转亏为盈,易于出现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王芸等(201D认为,财务状况与内部控制质量呈正相关关系。
2.公司的成长阶段与上市年限
蔚风英等(2015)的研究表明,公司的成长阶段、上市年限与内部控制间的影响并不显著。张颖等(2010采用Likertscale,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处于成熟期的企业会显著改善遵循法律法规的情况,更易于提供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促进经营业绩并与战略目标呈正相关。因此,成熟期的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也越高。
3.企业的自身特征
李越冬等(2014以2007—2011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企罩中业的自身特征对内部控制质量有重要影响。上市时间越久的企业,由于早期较为宽松的监管,以及为拯救国企而建立的中国证券市场的特殊性、适应新颁布法规的滞后性,使得内部控制存在较多缺陷,有效性较低。周川楣斗闷灶C201f)认为,经营复杂程度越高的企业,内部控制风险也越大,内部控制质量越低。
二,治理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
1.所有者影响
程晓陵等(2008)以沪深股市1162个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发现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出具的财务报告质量显著优于其他公司。张先治等(2010)发现,国有控股及股权集中度对内部控制质量呈负相关。赵晓铃等(2015)通过深市主板67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发现控股股东性质对内部控制的质量不具有显著影响。除了研究股权性质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外,许多学者对机构投资者也进行了研究。朱熙等(2012)发现,机构投资者比个人投资者具有更专业的投资技能和投资规模,机构投资者持股越高,对企业内部控制越有积极影响。李阳等(2014也得出相同的结论,即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并提出我国应积极引进诸如证券机构、合格境外机构等高质量的机构,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储成兵(2013)研究了金字塔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实证检验了金字塔股权结构中,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程度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指数的负相关关系,即金字塔层级越多,上市公司终极股东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程度越大,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越差。研究还发现,通过金字塔股权结构选择和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来攫取控制权私利,因此,公司治理中应重点关注终极控股股东机会主义行为。
2.治理层影响姚嘉等(2014选取2013年沪深两市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在剔除数据不完整的公司和ST、ST、S*ST公司后,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董事会人数越多,董事会会议召开的频率越高,内部控制有效性越低。
步磊(2014以上交所258个A股公司财务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资产负债率均值为4.84%。其中,214家公司财务报告获得标准无保留意见,占样本数据的82.9%。其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会议召开次数,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有显著影响,说明董事会与监事会的会议质量能够发挥监督与战略决策的职能。而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不显著,甚至出现消极影响,说明独立董事未真正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雷辉等(2014采用面板数据模型、Driscoll-Kraay标准误差方法,对模型进行修正,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空扮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分离的权利结构,更有利于内部控制发挥作用,而董事会规模、董事会会议次数对内部控制质量呈负相关关系。研究特别提到了异地独立董事因素的.影响,证实异地独立董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假设。陈汉文等(2014借鉴Coles、Daniel、Naveen(2007)的做法,以审计委员会成员中就职时间晚于董事长就职时间的人数占比,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董事长在内部控制有效性中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而审计委员会作用并不明显。刘怡芳等(201#选择因财务报告违规披露被处罚、对财务报告进行重述和财务报告被出具费无保留意见的公司及配对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专业性、规模、会议频率4个特征,实证分析审计委员会质量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审计委员会的规模越大、成员专业性越强、独立董事占比越高、开会次数越多,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即审计委员会在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周敏(2015)与以往横向研究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不同,他将企业分为创业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研究不同生命周期下,企业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通过纵向研究表明,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不同的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3.管理层影响
唐冬妮(2012)选用深市A股上市公司2008—2010年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剔除异常数据后,共采用1215个观测值,其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显著负相关,即管理层持股越高,内部控制有效性反而越差。原因可能是我国多数上市公司股权改革不彻底,管理层身居要职受利益驱使侵占股东利益等。蔚风英等(2015)与以往多元回归法分析内部控制有效性不同,采用迪博内部控制指数,来评价内部控制的质量。研究发现,管理层对风险持厌恶态度,内部控制质量越高;高管薪酬越高,内部控制有效性越好。吴秋生(2013)运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了领导者权利及其运用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除了领导者的强制权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不显著相关外,领导者的合法权、奖赏权、专家权和崇拜权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赵晓玲等(2015)选用员工中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占比,反映管理层对员工的工作胜任能力的重视,以此考察其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较高素质的员工与内部控制有效性显著正相关。池国华等(2014与以往研究影响内部控制的显性硬因素不同,而把研究重点放在了隐性软因素上,从管理层背景特征入手,以2009—201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研究高管的风险意识、管理理念、管理哲学、价值观等对内部控制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管背景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提出在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要重视发挥软因素的积极作用。刘长奎等(2015以2012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了包括管理层持股比例、高管薪酬、管理层年龄、管理层学历等因素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结果发现,这些因素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作用是相当复杂的,是通过影响内部控制目标的不同方面,进而对整体有效性产生影响。
三,信息披露的影响
张建儒等(2015)选择中小企业披露2013年财务报告的635家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元统计,分析了影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信息质量的因素。结果表明,2013年财务报告中,标准意见审计报告高达98.93%,审计意见披露情况差异较小,对内部控制影响不明显,标准审计意见没有提高内部控制质量。蔚风英等(2015)的研究结果显示,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影响显著,外部审计的监督能够促进公司内部控制的建设,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同时提出,内部控制信息的强制披露,比自愿披露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更大。张加存(2015)以2009—2013年发表在《审计研究》、《会计研究》等期刊的相关文章为依据,从内控信息披露现状、影响因素、披露效果、改进建议四个维度,总结了内控信息披露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积极影响。
四,内部控制系统构建与执行的影响
李小燕等(2015)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分析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建构逻辑与执行偏差后得出,我国应吸取美国SOX法案的经验教训,立足于本国实际,从制度设计、执行机制和制度文化3个方面,建立制度的自强化机制,使制度的设计者、执行者与受益者达到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问题。王龙英(2012)提出,要设计适合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遵循内部控制基本原则,强化对会计信息和经营活动控制,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力,以此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孙洪哲等(2014针对内部控制构成要素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从相关要素出发,提出构建和执行对保证内部控制质量的重要影响。首先,要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促进内部控制环境的和谐;其次,在内部控制实践中建立并完善内部控制沟通机制,通过有效沟通,不断提升内部控制质量,达到自觉进行能力完善和行为监督的目的汤后,要重视风险防范和监督管理,提高风险评估水平,改善内部控制质量。齐保垒等(2010)以2007年、2008年沪深两市2195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一个内部控制缺陷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使用Logit回归分析,验证了企业内部控制越好,内部控制出现缺陷的可能性越小,内部控制质量也越高。金成浩(2015与以往对内部控制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同,主要阐述行政事业单位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系统、健全内控体系的措施,强调了科学、合理的内控体系,对保证内部控制质量的现实意义。
五, 内部控制影响因素图与结论
1.内部控制影响因素图
综合上述文献,将内部控制影响因素用下图表示:
2.结论
通过从公司特征、治理特征、信息与披露影响、内控体系构建与执行四个方面,对内部控制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分类回顾,具体阐述了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对企业构建科学、合理的内控体系,以及识别内部控制风险因子具有启示作用。
;『陆』 关于国有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几个问题
当前上市公司治理是全球金融市场最热门的话题,我国政府和金融界对此极为重视,党的十五大以来共出台了200多部法规条文。其中:《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上市公司章程指引》、《股东大会规范意见》、《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重大法规的出台,对上市公司提升治理水平起到了根本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还相当薄弱,内部审计制度尚需完善;内部审计独立性受到影响;内部审计行为不够规范;内部审计机制腊岁不够灵活;内部审计体制值得研究;内部审计环境急需改善。
一、关于上市公司治理的基本要求
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
推进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是缘于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飞跃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的速度不断加快,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我们亲眼目睹了一批企业成长壮大,另一批企业走向衰落。这种剧烈多变的环境要求企业自身不断做出调整。没有健康的现代企业制度,一个公司无论如何都难以适应现在及今后充满风云变幻的经济环境。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也与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密切相关。
第二、随着我国加入WTO,企业间竞争已突破了传统的地域限制,我国企业要面对严峻的挑战,特别是来自国外企业在人才、市场和资本方面的竞争,这也对我国的公司治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尽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是迎接WTO挑战和加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
第三、公司治理结构是近十年来被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1999年5月经合组织(OECD)根据公司治理经验和研究成果,制定了《OECD公司治理结构原则》。为增强本国企业的竞争力,许多国家目前都在参照这一原则抓紧构建本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体系,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虽然起步晚一些,但我们的进展速度很快,而且重视程度很高。
目前,上市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政企不分。有些上市公司缺乏独立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由于“政企不分”或改制不彻底,上市公司不能真正独立经营,或独立于其大股东,上市公司被大股东或一些行政部门过度干预,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的经营自主性。有些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在人员、财务、资产、机构、业务上没有实现真正分开,与控股股东之间关联交易不规范,导致上市公司被大股东操纵;
二是一股独大。上市公司股东特别是国有股东“缺位”情况普遍,对公司经理人员缺乏有效约束,“内部人控制”严重,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缺陷,即“内部人控制”下的一股独大;
三是缺乏诚信。有些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轮枯睁事会没有发挥应有的决策和监督功能,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缺乏诚信意识;
四是监督不力。有些上市公司缺乏对董事、监事和经理层的长期激励和约束机制等等。
二、关于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作用
1.提升审计层次。审计委员会的职能和责任明确,并由董事会批准、发布及定期修改。审计委员会需定期向董事会报告其活动、观察结果以及建议措施。审计委员会成员是由董事会或由一个独立组织提名产生的(包括成员的续任及其他)。审计委员会领导是根据其商业经验、财务领域的领导才能和沟通技巧等方面的资历选举产生。审计委员会的活动和成绩至少每两年由全体董事会评估一次。
2.扩大信息资源。通过相关行业和财务信息以及其他渠道,审计委员会的知识和技能将得以扩大和提高,它们包括:管理层的定期财务简报;经营部门就风险、漏洞所做的定期报告;财务报表准则的定期更新。
3.组织事前评价。审计委员会领导在召开正式会议之前与财务总监、主管内部审计的董事及外部审计师就有关事项进行事先商议。审计委员会在会议期间(仅限成员参加)将审核财务总监和其他管理人员相关的工作业绩。
4.强化内控管理。审计委员会帮助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确保财务报告的质量。审计委员会在制定内部审计计划时,已充分了解内部及外部审计人员评价风险的程序。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核和批准内部审计计划时,并关注其随后的变化和重要的审计及商业风险。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核、评价公司内部审计败唯结构设置的有效性或疏漏。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核、了解和评价公司发现问题的能力,并评价重大财务报表错项的风险以及未遵从相关法律法规的风险。审计委员会负责监控公司的运作程序是否遵从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是否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审计委员会审核内部与外部审计人员的重大发现及对其提出的建议,审核其是否符合管理层的行动步骤。
5.注重协调关系。审计委员会注重与内部审计人员和外部审计人员进行双方面沟通。审计委员会负责了解和评价审计范围的界限和管理层是否充分合作。审计委员会定期与内部审计、外部审计人员举行正式会议。审计委员会负责外部审计师的选择或重新指定及审计费用的确定。审计委员会审核和批准内部审计章程和内部审计主管的变更。
《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公司内部审计制度和审计人员的职责,应当经董事会批准后实施。审计负责人向董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这些规定从法律上确立了内部审计在上市公司中的地位。第一,内部审计是上市公司经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审计委员会由董事组成并由独立董事担任召集人;第三,内部审计负责人直接向董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按照规定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是对公司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进行内部审计监督。但我国的上市公司很大部分是改制上市,上市之后不可避免地要与母公司产生各种联系,因此,可以说改制上市的过程同时也是关联交易的过程。企业改制上市至少产生以下四种关系:以股权为纽带,形成控股关系;以购销为纽带,形成购销依赖关系;以资金为纽带,形成资金借贷或担保关系;以人事为纽带,形成人事交叉关系。这些关系应当引起审计人员的高度重视。
(一)关联交易审计的重点和难点。在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中,发生关联交易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由于历史原因,不少国企负债率高、冗员多,社会包袱重,有的生产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也往往达不到整体上市的条件,因此上市之前实施重组成为国企进行股份制改组上市的一个重要前提,由此产生了若干关联交易的关系。二是上市之后,不少公司为实现战略目标的转换,更多的公司则由于经营业绩欠佳、保10%净资产收益率的压力等原因,而急于立竿见影地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而实施了大规模的资产重组行为。实际工作中,对会计报表公允性产生重大影响的典型重组行为主要有资产置换、资产托管模式,这属于企业会计准则指南中“购买或销售除商品以外的其他资产”及“管理方面的合同”两种关联交易类型。由于这些交易行为主要在关联方之间发生,且容易违反市场经济的基本交易规则而成为“不当交易”,理应引起审计人员的高度重视,以正确识别和充分披露关联方及其交易行为。
『柒』 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改进: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案例
【摘要】 我国2008年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2010年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同时也对我国的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就目前上市公司的实施情况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文章主要论述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对如何完善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 上市公司; 内部控制; 问题; 改进
一、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
一是股权结构不合理。股权过于集中,国有股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二是董事责任淡化,董事会缺乏独立性,从而难以对经理层实现有效的监督。三是监事会未能充分发挥监督作用,缺乏权威性。四是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现象相当普遍。因此,在我国很多上市公司,表面上建立了公司治理结构但实际上更多的是流于形式。
(二)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
一些上市公司机构臃肿、管理层次过多和效率低下;一些上市公司缺乏严格的内部监督机制,以致决策和执行程序混乱,问题频发;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的组织机构设置,仍然是重视纵向的权利、义务关系,而忽视横向的协调关系,导致同级部门间信息沟通不畅,缺乏协调配合等等。
(三)企业文化缺失
很多上市公司忽视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只重视管理 规章制度 的建立和机械性实施,而没有探索和总结形成企业自身的文化,忽视了现代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一些上市公司领导还借建立企业文化之名来塑造个人形象,对内搞个人崇拜实现个人专断,对外扩大个人知名度捞取社会利益或政治资本。一些上市公司“所谓”的企业文化,主要为对外摆摆门面,在企业内部根本形不成文化理念,起不到任何实质性作用。
(四)风险控制薄弱
一是风险控制意识淡薄。个别上市公司高层管理者仍未树立足够的风险意识,或只把风险控制当做讲话的时髦词,没有从思想上真正意识到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二是风险控制机制缺乏。一些上市公司领导虽然意识到风险控制的重要,但并不知如何建立和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在制定制度、作决策和管理活动中仍然缺乏必要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控制机制。
(五)控制活动不力
一是有些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内容空洞,“原则性”的要求多于具体措施,缺乏可操作性的控制活动。二是有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中所制定的控制活动相当一部分存在纸上谈兵、不切实际的问题,无法落实到管理过程之中。三是有的上市公司对控制活动的实施缺乏必要的检圆闭敏查、考核和奖惩橘枝措施,控制活动执行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另外,内部控制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不能够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加以正确认识,或对控制程序和措施缺乏正确的理解,对内部控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缺乏正确的判断,也使控制活动失去应有的作用。
(六)内部审计作用难以发挥
一是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多数上市公司将内部审计设置在公司管理层,同时接受管理层和董事会审计委员会领导。而审计委员会基本上处于虚置状态,内部审计完全听命于管理层,难以发挥其在内部治理中的作用。二是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监督范围过于狭窄,多局限于对会计监控的层面,监督职责落不到实处。三是内部审计队伍素质整体不高,内部审计人员缺乏经验和必要的现代内部审计技术与手段等。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相对落后
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在西方国家始于20世纪初,至今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而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才开始对内部控制进行探讨和研究,直到2008年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2010年发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才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虽然有的学者也较早地引进了美国《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关于内部控制建设的问题,但也仅仅停留在理论引进上,缺乏实践中的运用。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使上市公司制定和实施内部控制受到很大的限制。
(二)对内部态散控制的认识不足
由于缺乏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造成了有些上市公司对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重视不足;由于对内部控制理论的掌握不够,内部控制知识缺乏,不能正确理解内部控制的目标、内容要素和原理机制等,造成了内部控制环境紊乱、控制活动不力、风险控制机制薄弱、监督体制不顺等问题。事实上,我国许多上市公司并不缺乏与内部控制相关的规章制度,但这些规章制度往往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尤其对管理当局缺乏约束力,甚至在执行中,许多规章制度经常被束之高阁,缺乏有效措施保障内部控制的实施,使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三)受成本效益原则的影响
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需要投入相当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对美国上市公司的一份 调查报告 中显示:在美国萨班斯法案出台后,美国上市公司为了适应法案的要求,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在所调查的收入200亿美元的大型公司中,平均85%的企业投入资金超千万美元、60%的企业投入十万小时以上来健全内部控制;收入在50亿到200亿美元的企业中,有近41%的企业投入超过五万小时来完善公司内部控制。而在我国,许多上市公司出于成本效益问题的考虑,不愿在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方面进行必要的投入,甚至有些上市公司为了节约成本,省略应有的对关键控制点的控制,造成内部控制的严重缺失。
三、对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强化监管,保证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
目前在我国上市公司还未能将建立完善内部控制作为自觉行为的情况下,采取强制的方式来强化对上市公司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监管,显得非常必要。为此建议:
1.以法律形式强化监管,为内部控制的实施提供法律保障。即以法律形式明确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在公司内部控制设计、运行、评价和报告中的义务并设定相应的法律责任。将内部控制的执行问题提高到法律的高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高层管理者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一旦高管人员超越内部控制,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捌』 浅谈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浅谈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1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作用
1.1有利于维护社会各方面的利益
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不仅是为了公司的利益,同时也与中小投资者相关,也与代表着国家利益的大股东相关。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企业制定出合理的改革,对企业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运作,可以起到主导作用。
1.2有利于促使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在股票市场的运营中,国有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是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靠的财务报告是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的支柱。因此,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对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起着非常重要的支配作用。保证上市公司的标准化操作,必须加强外部监督管理和加强内部控制。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外部监督和管理非常重要,但只扮演着外部监督的角色,只有改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地规范其操作,才可以促进资木市场的成熟,使市场规范的发展更加规范。通过对于内部控制和内
部审计的理解,与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对上市公司的管理、研
究和探索,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是分不开的。
2上市公司的悄蠢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2.1公司监管结构不健全
①股权结构不合理。股权的过度集中、国有股份的内部人员控制严重。
②责任淡化,对独立董事和管理者缺乏有效的监督,很难实现监管责任。
③董事会和监事会缺乏权威性,不能发挥监督作用。
④董事长兼总经理的现象非常普遍。
我国的许多上市公司都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从表面上看,我们的监督和评价存在先天不足和后天体制不完善两大问题。中国的资木市场相对落后,相关体制改革滞后,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导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产生缺陷。其次,审计领域审计职能的狭窄和过于单一,不合理的内部培训机构,培训人员素质和道德素养不高等,是后天发展不完善的表现。
2.2上市公司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由于上市公司缺乏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理解,对于怎样弥补内部控制缺陷的问题引起了许多上市公司的热论。由于内部控制人员对控制理论知识的缺乏,没有准确认识内部控制的目标、内容和原理机制,导致其干扰了内部控制环境,导致出现风险控制机制薄弱、监管不力等问题。
事实上,我国的许多上市公司内部管理不规范,缺乏相关的内部控制系统,缺乏科学合理的监管体制,特别是对监管部「l缺乏约束力,很多规章制度被忽视,缺乏有效的措施来保证和实施内部控制体制。风险管理意识差是上市公司内启宏陪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使市场竞争激烈,我国上市公司正面临着战略调整和结构周期性调整的双重压力。上市公司有着强大的规模,充足的资木率,虽不像中小企业会因为资金短缺和毁灭性的金融风险而受到发展限制,但由于风险管理方面的不足,这样的大型机构可能也会面临新的危机。绝悉
2.3上市公司缺乏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上市公司缺乏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一部分,而且内部控制的审计在整个内部控制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目前,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审计不能充分施展其功效,最主要的原因是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缺失。
首先,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粘附现象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很难做内部审计。
其次,对内部审计职能的理解存在一些偏差。
再次,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许多会计人员兼任审计职责,审计时不能很好地运用相关的`知识。
最后,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力度不足,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或在某种程度上能反映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实施期间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到只有少数上市公司设立执行委员会和董事会,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全面的在上市公司内部实施,内部控制在很多上市公司只流于形式。
2.4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评审技术的掌握不够
在审计实践中,我国内部控制评价的使用并不乐观。从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审计的内部控制评价过低。因为每个组织管理水平有限,内部控制系统并不健全或执行不力,控制的审计评价技术掌握不充分的原因,使科学和标准化的内部控制评价没有得到应有的审计。国家的审计模式仍然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分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即使是发展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审计,也经常关注和评价会计控制,忽略了其他相关的内部控制工作、
3如何加强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监管
3.1加强风险管理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处于稳定状态的中国上市公司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近年来,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和蔓延,中国上市公司遇到了史无前例的困难和挑战,随之对风险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中国上市公司需要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风险预测,降低企业风险。此外,中国的上市公司也应该学习发达国家的企业的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提高上市公司的风险管理和预测水平。
3.2改善企业的内部监督
必须有效地改善内部监督,改善内部监督的有效性。为了保证内部监管的独立,应该多目标决策,充分发挥监事会的各自功能,通过外部监督系统,引入完全外部监事或独立董事,加强监督职能。在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中,内部审计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公司需要增加高度重视内部培训,在第一时间组织结构,提供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充分调动有关人员的积极性。 其次是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更好地发挥内部控制的监督功能。
;『玖』 论文题目: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与思考。 求论文大纲和文献综述。 可加分。
希望对你有点帮助
论文大纲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理论基础
2.1上市公司的界定与特征
2.2 内部控制的涵义与内容
2.3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涵义、特点与内容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与问题
3.3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3.4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3.5 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五章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控的对策思考
结论
研究综述
(一)国外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综述
通常,人们将西方内部控制演进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前——内部牵制阶段;20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内部控制制度阶段;芹乎20世纪80代至90年代初——内部控制结构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前,被称为牵制阶段,是内部控制的萌芽时期。在该阶段,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查错防弊,以职责的分工和业务的流程及其记录上的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为着眼点。到了第二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由于社经济的发展和审计方法的改进,内部控制理论得到了发展。内部控制开始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并在此期间推行了一套内部控制体系,其目标在于保护组织财产的安全、增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以及提高经营效率。到了内部控制结构阶段,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这一时期,在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审计理论的推进上有大量的举动弯轮,这使得内部控制理论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改进内部控制制度的方法和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是该阶段的重点。到了20世纪90年代,对内部控制多是从会计的角度来研究的。政府在内部控制研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大大地推动了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1992年颁布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COSO报告)。COSO报告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又一新的里程碑,标志着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进入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新阶段。2006年7月15日美国著名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已开始对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生效。SOX严格界定了上市公司管理者的财务责任和义务;强调了公司内部审计的作用与职责;对公司的信息披露作了明确要求;对公司的外部审计做出严格规定。
(二)国内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综述
我国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改革开放前我国长期的经济、政治体制所导致的。而在我国开始了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步伐后,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政府才开始积极推进内部控制的规范建设。1986年财政部颁布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在该规范中对内部控制制度作了明确规定。于1997年年初实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则要求注册会嫌闹悉计师审查企业的内部控制,并对
内部控制做出了定义。1997年5月颁布的《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中规定金融机构要建立起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而我国第一部对内部控制有法律要求的法规是2000年7月实施的《会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