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市股份 > 大股东与地方国资联合出海

大股东与地方国资联合出海

发布时间:2023-06-16 16:56:07

『壹』 尹明善家族4人被查,吉利联手国资正式参与力帆重组!

力帆的僵局已经持续数月,其破产重组甚至已经算不上什么新闻了,不过在10月13日晚间,力帆股份发布的一则公告堪称重磅:力帆创始人尹明善、陈巧凤(尹明善第二任妻子)、尹喜地(尹明善之子)、尹索微(尹明善之女)被证监会立案调查,调查缘由为该4人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

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理解为吉利联手当地国资共同对力帆汽车进行重组,一旦重组成功,显然地方国资不会介入具体的汽车生产、销售等问题,因此力帆汽车很有可能成为吉利在西南的生产基地。

而国内另一自主品牌—长安汽车的大本营就在重庆,西南地区更是长安汽车的重中之重,此番吉利进入后,自主品牌的市场格局又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可以预知的是,力帆汽车已经成为“大洋彼岸的那只蝴蝶”,接下来必然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贰』 招商策略:股权转让激增的原因、影响和投资机会深度分析

2018年以来上市公司股权转让事件大幅增加,究其原因一方面在国有企业改革“两类公司”后国有股权无偿划转事件的增加,另一方面民企融资增速持续下行,股权质押枷锁下民企通过股权转让来寻求出路。股权转让事件大量发生也改变了股票市场的供求派宴关系, 减少了二级市场的抛售压力,而无偿划转的出现背后代表着国企改革“两类公司”政策的深入推进,此外在并购重组政策的放松的大背景下,部分资方会寻求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地位,从而为并购重组行情蓄力。

核心观点

2018年股权转让的四大特征:(1)整体股权转让的规模和次数明显增加。 2018年以来共发生518起股权转让事件,合计交易金额为5321亿元,大幅高于2016年的3500亿和2017年的4100亿的规模。 (2)民企股权转让的金额和事件大幅增加。 2018年至今,民营企业共272家存在股权转让,大幅高于2017年。其中,国有法人作为民营企业上市公司受让方的股权转让金额和上市公司数量大幅增加,2018年转让金额为317亿,转让家数为35家;远高于2011-2017年平均值。 (3)涉及控制权变更的股权转让事件数量增加。 2018年发生控制权变更的事件为87次,为2011年以来的最高值。 (4)股权折价转让的比例有所提升。近三年看,存在折价情况的股权转让事件大幅提升。 由2017年的80件折价转让事件上升至2018年的157件;折价比例也从56%上升至63%。

出现以上特征的原因及背景: (1)在信用收缩的背景下,上市企业大股东大量通过股权质押寻求融资,随着小市值上市公司股价持续下跌,质押风险的不断暴露, 大股东通过股权转让谋求化解质押风险。 (2)国企改革政策背景。“两类公司”带来大量无偿划转。随着改革深化, 国企改革“两类公司”的实施使得大量无偿划转的出现。(3)产业集中度提升。

股权转让事件大量发生对市场的影响: (1)改变了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 简而言之就是那些本来需要在二级市场抛售的股票被接盘方吸收,减少了二级市场的抛售压力,如化解强行平仓带来的卖盘压力以及减少因直接减持对股价的冲击。 (2)国企改革“两类公司”的实施使得大量无偿划转的出现,背后代表着国企改革“两类公司”政策的深入推进。(3)为新一轮的并购重组行情蓄力。 股权转让事件的大量发生有助于推动2019年中小市值行情。主要在于并购重组政策的放松的大背景下,2019年很可能是并购重组的大年,部分资方可能会寻求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地位。

股权转让事件大量发生可能带来的投资机会:(1)通过股权转让化解质押危机的公司可能迎来补涨。(2)更换实际控制人后可能面临主营业务的让皮变化。(3)“两类公司”的实施带来的投资机会。 受益“两类公司”改革,目前2家运营公司(诚通集团、中国国新)已经无偿划转了坦羡差超过20家上市公司的股权,以帮助优化国有资本运营,或将大大地提高上市公司经营效率。

风险提示:股权转让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

目录

01

2018年以来股权转让的四大特征

1、 整体股权转让的规模和次数明显增加

2018年以来,上市公司股权转让事件频频发生。据我们统计,自2011年以来,股权转让的交易金额和次数总体呈上升趋势;2018年以来共发生518起股权转让事件,合计交易金额为5321亿元,大幅高于2016年的3500亿和2017年的4100亿的规模。存在股权转让的上市公司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8年共有445家上市公司发生股权转让,占A股12.5%;大幅高于2017年的283家。

2、 民企股权转让的金额和事件大幅增加

2011年以来,民营上市公司转让金额和次数大幅提升。2018年至今,民营企业共272家存在股权转让,大幅高于2017年的160家;2018年转让金额为1927亿元,较2017年1616亿元上涨19%。

其中,国有法人作为民营企业上市公司受让方的股权转让金额和上市公司数量大幅增加,2018年转让金额为317亿,上市公司转让数量为35家;远高于2011-2017年61亿的年平均转让金额,8家的年平均转让上市公司数量。

3、 涉及控制权变更的股权转让事件数量增加

我们对所有股权转让事件进行统计整理,通过《权益变动报告》判断是否存在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的情况。(对于控股股东变更,但是实控人不变的情况,尤其是国有企业间的无偿划转,我们将其视为不存在控制权变更)

2018年发生控制权变更的事件为87次,为2011年以来的最高值,从占比上来看,发生控制权变更的占A股上市公司的比例为2.44%,是2015年以来的最高比例,因此2018年股权转让事件中涉及控制权变更的数量也属于近几年以来最多的一年。

4、 股权折价转让的比例有所提升

我们分析了股权转让的折价情况,对比2017年和2018年的股权转让数据。

对比规则:剔除未注明转让价格的数据,对比转让价格与首次公告日价格,判断是否存在折价出售情况。折价率=1 - 转让价格/首次公告日价格。

近三年看,存在折价情况的股权转让事件大幅提升。由2017年的80件折价转让事件上升至2018年的157件;同时2017年折价比例为56%,2018年折价比例上升至63%。对比2017和2018年的具体折价情况,2018年折价0-20%的事件个数远高于2017年。

02

股权转让“四大特征”出现的原因及背景

1、 市场走势和融资环境——股东通过出让股权寻求出路

2016年至2017年,市场风格偏向于大盘股。大盘指数(申万)从2016年初的2300点上涨至2018年初的3600点,涨幅超过56%;与之相反,小盘指数(申万)大幅调整,最高从5800点下跌至2018年10月的2900点。

小市值上市公司股价持续下跌,大股东股权质押不断触及平仓线。随着质押风险的不断暴露,大股东通过股权转让谋求化解质押风险。

另一方面,在去杠杆的大背景下,信用收缩。2017年12月到2018年1月期间,《资管新规》出台后,对银行资产端的监管逐渐从“查”正式转向“治”,开始实质性压缩刚性兑付的银行理财业务,部分社融项目开始转正为负。上市企业大股东只能通过股权质押寻求融资。

伴随“金融去杠杆”的常态化,政府开始施行结构性去杠杆。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只要还存在由于监管套利所形成的资金空转,金融去杠杆就仍需继续。因此在短期内,民营企业仍然较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另一方面,A股市场遭遇“黑天鹅”,股价受挫,导致大股东通过股权质押方式融资触及平仓风险。在质押风险叠加市场情绪低迷,A股持续下跌背景下,大股东只能通过股权转让寻求出路。

2、 国企改革政策背景——“两类公司”带来大量无偿划转

随着改革深化,国企改革“两类公司”的实施使得大量无偿划转的出现。国务院自2014年提出开展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建设以来,不断扩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范围。2017年下半年,地方国资委纷纷改建和组建国资投资、运营公司。2018年7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国有资产的改革方向,推进 “国有资本投资和运营公司”建设,明确国有资本投资和运营公司从“管资产”向“管资本”方向转变。

自2014年两类公司试点启动以来,已经在10家中央企业开展试点,同时在122家地方国有企业开展试点。目前的10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主要包括了2家运营公司(诚通集团、中国国新)和8家投资公司(开发投资公司、中粮集团、神华集团、宝武集团、中国五矿、招商局集团、中交集团和保利集团)。

从公司的运作模式来看,两大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均在打造自己的基金系,通过发起设立基金进行股权投资,并撬动社会资金参与到国有资本的投资和运营中,实现资源整合、结构调整及优化产业布局。目前两公司已经成立的基金总规模近9000亿元。这些基金为国企改革提供了融资的新渠道,同时通过参与中央企业的IPO、市场化债转股、股权运作及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提高了资本的运营效率。

尤其在A股下跌导致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暴露的情况下,各地国资运营公司对上市公司施以援手,以纾解上市公司流动性压力。

3、 企业经营环境——产业集中度提升

我们对比了统计局公布的利润总额累计同比和利用利润总额累计值计算的同比,在2017年8月以来,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累计同比”和“累计值同比”出现了严重的偏离,而且这一差值越来越大。2018年10月,利润总额累计同比为13.69%,而利润总额累计值同比为-11.59%。

事实上,统计局公布的利润总额累计同比是规模以上(年收入2000万以上)的工业企业,而随着企业盈利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情况的波动,部分营收规模降至规模以下的企业则被剔除了统计范围,而“累计同比”是按照可比口径计算,意味着可比口径下增速尚可,但大量退出统计范围的企业经营出现了恶化,背后代表着产业集中度的提升。

03

股权转让事件大量发生对市场的影响

1、 改变了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

股权转让为市场供求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式,从转让方角度,大股东减持或股权转让作为市场的供给端;从受让方角度,国资接盘或者引入战略投资者,作为市场新的需求端,而股权转让事件的大量发生使得微观股票供需出现了一些变化, 简而言之就是那些本来需要在二级市场抛售的股票被接盘方吸收,减少了二级市场的抛售压力。

(1) 化解强行平仓带来的卖盘压力

伴随“去杠杆”的不断深化,民营企业融资难导致大股东通过股权质押来获得融资,但受市场波动,出现了大量股权质押风险,而大股东一旦资金链紧张就会导致股权质押风险实质性暴露,带动股价下跌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大股东的资金压力,而在外部资金无法驰援的压力下,寻求股权转让来化解股权质押危机成为了为数不多的方法之一,并且通过这样的方法化解危机具有几大好处: 第一,市场因股权质押风险带来的抛售压力减少;第二,新的接盘方可以给市场带来新的想象空间。

2018年股权转让一共518起,其中大股东质押比例为100%的共30起,质押比例超过50%的共232起。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公司质押比例的提高,大股东的质押比例也通道上移。上市公司通过股权转让化解了部分质押风险,例如:

上市公司质押比例最高的为印纪传媒80.71%,其大股东质押比例为98.46%;2018年1月,印纪传媒控股股东将其部分股权转让给安信信托,以化解其面临解压的质押风险。

另一方面,地方国资接盘,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在“去杠杆”的大环境下,取得政府信用背书,方便企业融资。前文我们统计过,2018年民营企业转让给国有法人的股权转让事件共40起,大股东质押比例超过50%的35起。例如:

永清环保质押率为63.33%,大股东质押率为99.36%,其大股东通过向地方国资平台湖南金阳投资集团转让质押股权,一方面化解了部分股权质押风险同时并未改变公司大股东控股情况,另一方面为公司引入新的国有资本战略股东,从而优化和完善股东结构,提升公司治理能力,提高公司资信等级。

(2) 减少因直接减持对股价的冲击

除了因为股权质押风险暴露带来的被迫转让,对于那些具有资金需求而需要减持的重要股东来说,在今年的市场环境下,相比于二级市场直接减持,股权转让可能是更优的选择。 从数据上来看,2016年总减持规模为2597亿元,而2018年减持规模仅为1735亿元,如果股东在股价下跌的情况下进行减持,或将造成股价进一步下跌, 因此股东不如将股权折价转让给实力较强的受让人,资本市场反而会给出想象空间,对于转让方或者受让方可能是双赢的局面。

2、 “无偿划转”激发国有企业活力

2018年7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国有资产的改革方向,推进 “国有资本投资和运营公司”建设,明确国有资本投资和运营公司从“管资产”向“管资本”方向转变。目的就是要打破政府--企业的两层架构,变成政府--资本运营平台--实体企业的三层架构组织形式,实现政企分离。

受益于考核机制的转变,今年以来国资运作活跃,国资受让上市公司股权事件明显增加。

总体上看,从2017年初至今,以国有法人为受让人的股权转让事件,股权转让市值和事件数量在逐步提高,尤其是在2018年7月份之后,国有法人受让的事件大幅提高,仅11月就有23起。国资收购上市公司控制权的事件也大幅提升。国企改革“两类公司”的实施使得大量无偿划转的出现,背后代表着国企改革“两类公司”政策的深入推进。

同时,自今年9月以来,多地政府加快推进国企改革方案,各部委积极发声支持国企改革方案。

3、 为新一轮的并购重组行情蓄力

股权转让事件的大量发生有助于推动2019年中小市值行情。主要在于并购重组政策的放松的大背景下,2019年很可能是并购重组的大年,部分资方可能会寻求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地位。

今年以来,市场持续下调背景下部分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暴露,为缓解流动性压力,政策回暖。其中关于并购重组松绑的政策短期内密集出台,并且监管部门相关负责人在讲话中也多次明确表示要积极支持上市公司进行并购重组,充分彰显出监管层对并购重组市场的鼓励与支持。

近期并购政策的调整主要包括:支持上市公司在发新股份购买资产中通过价格调整机制保护公司利益;并购非金融类资产少数股权的,取消财务指标限制;为符合一定条件的并购重组开通快速通道(小额快审、新增符合条件的特定行业);放松对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同时募集配套资金的资金用途限制;缩短IPO被否企业筹划重组上市的时间期限;扩大并购重组参与主体范围(包括允许私募股权基金参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交易对方涉及200人公司的明确经中介机构合规性核查后可以依法参与并购重组活动)。

在2018年中,涉及控制权变更的股权转让事件共87起,市值主要分布于10-50亿区间:国有受让事件分布较为分散,而非国有受让事件主要集中于10-50亿区间。主要是因为伴随并购重组政策的放松, 中小市值企业作为“壳”的价值被重新考虑,部分资方可能会通过股权转让寻求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地位。

04

股权转让事件大量发生可能带来的投资机会

1、通过股权转让化解质押危机的公司可能迎来补涨

我们筛选了大股东通过股权转让,大幅降低了质押比例的上市公司:

2、 更换实际控制人后可能面临主营业务的变化

我们整理了实控人变化后可能面临主营优化或者改变的上市公司:

3、 “两类公司”的实施带来的投资机会

受益“两类公司”改革,目前2家运营公司(诚通集团、中国国新)已经无偿划转了超过20家上市公司的股权,以帮助优化国有资本运营,或将大大地提高上市公司经营效率。

(文章来源:招商策略研究)

『叁』 苏宁易购混改方案落地:深圳国资退出,江苏国资牵手接盘

7月5日晚间,苏宁易购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张近东先生及其一致行动人苏宁控股集团,公司持股 5%以上股东苏宁电器集团,西藏信托(以下合称“转让方”)拟将所持公司合计数量占上市公司总股本 16.96%的股份转让给新新零售基金二期(以下简称:基金二期)。

协议转让完成后,基金二期将获得苏宁易购16.96%股权,以支持苏宁易购应对流动性问题、稳定企业融资环境、促进企业稳定经营、持续发展。同时,苏宁易购将不存在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基金二期总规模88.3亿元人民币,由江苏省、南京市国资联合阿里巴巴、海尔、美的、TCL、小米等多方产业投资人参与。

公告显示的股权结构信息还显示,淘宝中国对苏宁易购的持股比例保持19.99%不变,而此前流传的“阿里将收购苏宁大部分股权”一说并不属实。

同一时间,苏宁易购与深圳国际分别公告称,深圳国际与苏宁易购股东方未能就商务合作条件达成最终协议,经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并通过审慎分析论证后,决定终止进行潜在收购事项,但双方将继续 探索 物流业务领域合作的机会。

新股东之变

苏宁易购公告显示,在最新的股份转让完成后,公司持股5%以上的四大股东将分别是:张近东及其一致行动人苏宁控股集团,持股比例20.35%;淘宝中国仍是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19.99%;江苏新新零售创新基金二期为新晋第三大股东,持股比例16.96%;第四大股东为江苏新新零售创新基金,持股比例5.59%。公告还表示,新新零售创新基金二期和淘宝中国、江苏新新零售创新基金均不存在一致行动关系。

具体的股权转让计划是,张近东、苏宁控股集团、苏宁电器集团、西藏信托分别将所持公司311,629,999股股份(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3.35%)、116,375,496 股股份(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1.25%)、864,489,565 股股份(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9.29%)、 286,201,086 股股份(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3.07%)转让给新新零售基金二期。

这是江苏国资的再次出手,在今年5月,苏宁易购宣布与江苏省国资等方成立江苏新新零售创新基金,该基金的股东分别为江苏省国信集团有限公司、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江苏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江苏高投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实控人均为江苏省政府。

6月2日公告称,苏宁电器集团将持有的苏宁易购5.2亿股(占总股本的5.59%)转让给了江苏新新零售创新基金,转让价款总额为31.82亿元,同时苏新新零售创新基金和张近东签订了回购协议日,需要在2022年4月1日前支付回购价款。

引入多方战投后,新的管理层如何助力苏宁易购进一步发展,也是外界关注重点。不论上市公司是否有实际控制人,大家关注的是,苏宁是否有利用这次危机来转型的决心;能否发现问题并团结一致解决问题,聚焦零售继续前行;投资方和管理层是否有决心,来共同制定转型战略。

深圳国际终止入股苏宁易购

7月5日晚间,苏宁易购与深圳国际分别公告称,深圳国际与苏宁易购股东方未能就商务合作条件达成最终协议,经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并通过审慎分析论证后,决定终止进行潜在收购事项,但双方将继续 探索 物流业务领域合作的机会。

根据苏宁易购的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张近东及其一致行动人苏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苏宁电器集团、西藏信托有限公司、深圳国际、鲲鹏资本,2月28日签署《股份转让框架协议》拟将所持公司合计数量占上市公司总股本23%的股份转让给深圳国际及鲲鹏资本或鲲鹏资本指定投资主体之后,各方就后续合作进行了积极地沟通,但各方未能就商业条款形成实质性正式协议,现根据实际情况,经协议各方协商一致,同意终止该协议。

公告还提到,终止该协议是协议各方协商一致的结果,协议各方无需对该协议的终止承担赔偿及法律责任。鉴于该协议终止,张近东与苏宁电器集团于2021年3 月11日签署的《一致行动协议》生效条件未能达成,《一致行动协议》将予以终止。

高和资本董事长苏鑫认为,深圳国际终止入股苏宁易购是一个“可理解的市场化决策”。他表示,深圳国际作为一家在境外注册、在香港整体上市的红筹公司,一直以来具有较为完善的法人治理体系和高度的市场化基因,公告所提及“未能就商务合作条件达成最终协议”的结果并不令人感到意外,苏宁易购近期股权重大变动事项频现和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一定程度上已为市场打了“预防针”。但这不代表双方合作的初衷是不合理的。深圳国际作为一家以物流基础设施投资运营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寻求与苏宁易购合作的最大诉求是 探索 通过资本工具引入商流和信息流,为其物流基础设施业务和综合物流服务业务赋能,这个业务 探索 方向是值得肯定的,相信不会因为此次合作的终止而停止往这个方向继续 探索 。这一点在双方的公告里也都有体现。

『肆』 什么叫“锦江模式”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问题描述:

听倒过这个名词,但不知道是什么个概念,有能人可以给解释一下吗,谢谢先。

解析握胡:

锦江系一年实现重组目标 “锦江模式”引人注目

--------------------------------------------------------------------------------
finance.tom 2004年08月19日07时32分来源:上海证券报

集团为龙头控股多家上市公司模式焕发生命力

就在整体上市炙手可热的时候,以集团为龙头控股多家上市公司的模式也有相当的生命力。

进入中国后频频并购资产的世界500强公司万豪国际集团全球CEO对锦江国际的重组充满期待,这是因为“锦江系”在最近交出了一份让人眼亮的答卷:实现了战略重组目标。

“锦江系”在重组中亮相

锦江国际集团系原上海新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上海新锦江股份有限公司、原上海中国国际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共持有3家上市公司粗并***********股国有股。其中,国有股股权比例分别为42.32%、40.48%及50.21%。

2003年8月为充分发挥证券市场筹融资功能和有效发挥国有资本的主导作用和控制力,加快实施集团资产整合,锦江国际集团在上海市国资委的领导下,结合集团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以上市公司产业整合与资产重组为突破口,统一筹划,规范运作,实施了大规模、全方位、多形式的战略性重组。3家上市公司先后于2003年9月、2004年元月和2004年2月公告更名,“新亚股份”更名为“锦江酒店”;“新锦江股份”更名为“锦江投资”;“国旅股份”更名为“锦江旅游”。一个全新的“锦江系”就这样在资本市场上粉墨亮相了。

而后,锦江国际紧紧围绕实现酒店、餐饮、旅游客运产业“三个全国第一”和加速实现与国际资本对接的战略目标,对3家上市公司实施大规模、全方位、多形式的资产重组。

锦江国际集团公司将持有的锦江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100%股权转让给“锦江酒店”,同时收购“锦江酒店”投资的与主业不相关的18家企业股权及1家分公司资产,使“锦江酒店”形成以酒店业及餐饮业为核心的产业架构。

锦江国际集团公司将经过剥离的上海锦江汽车服务有限公司95%股权(含汽车营运牌照)、上海锦海捷亚国际货运有限公司45%股权、大众新亚出租汽车公司49.5%股权与“锦江投资”的“新锦江大酒店”和“锦江之星”等资产、股权进行整体置换,以利“锦江投资”重点发展客运业和货运物流业,并确立客运与物流为核心的产业架构。“锦江投资”自去年10月启动重组以来,历时5个月,于2004年3月26日经中国证监会发审委正式审核通过,进入操作程序及办理相关手续阶段。

确立旅游主业的“锦江旅游”受让锦江国际集团公司持有的上海锦江旅游有限公司100%股权,同时向集团公司转让“锦江之星”25%股权。“锦江旅游”集中发展和经营旅行社业务,并确立以旅行社业为核心的产业架构。此议案经中国证监会2004年1月14日认可批复,并通过董事会和股东大会批准。

2004年5月25日,锦江国际重组相继完成法定程序和有关手续,资产运作总量达到31.1亿元、涉及31家企业,顺利实现了与酒店、餐饮、旅游板块等主营产业的衔接,奠定了实施集团发展战略的基础,也实现了集团战略重组的目标。

上市公司中报大丰收

资料显示,锦江国际集团的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是以优质资产或现金置换上市公司的存量资产,或以主营业务资产置换非主营业务资产,包括整体资产置换、部分资产置换、资产剥离和兼并收购。据统计,3家上市公司重组前,其主营业务收入15.57亿元,重组后达43.9亿元,岩皮迹增加28.33亿元,增幅为182%;重组前,其主营净利润5363万元,重组后达21116万元,增加15753万元,增幅为294%。

2004年8月9日、16日、17日,经重组的3家“锦江系”上市公司分别召开了董事会,发布了2004年中报。根据2004年中报,锦江国际集团控股3家上市公司的业绩较重组前有大幅提高。其中,“锦江酒店”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752万元,达到6150万元,每股收益为0.1019元,净资产收益率从去年同期的0.08%上升到3.43%;“锦江投资”净利润达到6313万元,每股收益0.114元,净资产收益率3.93%;“锦江旅游”净利润为1409万元,每股收益达到0.11元,净资产收益率3.30%。

“锦江模式”引人注目

上海交通大学郑新刚博士认为,“锦江国际的重组模式为地方国资委的重组探索了途径,目前地方国资委正在组建,但是因为历史渊源问题,地方国资委在行使职能方面还有所欠缺,特别是整合国有资产问题上一直没有进展,而锦江国际的重组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将分散的产业通过业务整合,向核心产业集中,发挥优质资产资源效应,提升上市公司资产质量;二是通过核心产业经营利润的大幅增长和净资产收益率的大幅提高,实现了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益的提升;三是主营业务的增长,使3家上市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大幅增加。锦江集团的重组模式就是突出主业,做强主业,这与国资委主辅分离策略是一致的。”

而证券研究人士余凯则表示:“现在国资言必称整体上市,连一些省市国资都要拉到海外整体上市,其实整合产业做强主业实现国资保值增值才是国资的根本目的。”(记者 李小宁)

“锦江系”上市公司2004年中期主要财务指标

公司名称 净利润(万元) 每股收益(元) 净资产收益率(% )

锦江酒店 6150 0.1019 3.43

锦江投资 6313 0.114 3.93

锦江旅游 1409 0.11 3.30

锦江之星旅馆有限公司系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旅游企业集团——锦江国际集团的子公司,是经营管理国内首创、中国最大的经济型连锁旅馆“锦江之星”的专业公司。公司创立于1996年,注册资本人民币17297万元。“锦江之星”商标为上海市著名商标,是中国经济型连锁旅馆的驰名品牌。

公司成立以来,以全心全意为客人、让客人完全满意为企业服务理念,以共商发展、共创双赢、回馈社会为企业经营宗旨,以创新发展、铸造细节、追求卓越为企业精神,创建了简约精致、品味高尚、凸显家居特征的第三代经济型旅馆;建立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独立预订系统和锦江之星网站及会员俱乐部;创编了系统并具有锦江之星特色的管理模式;组建了以专门培养经济型连锁旅馆各类管理人才的锦江之星旅馆管理学院。

公司通过锦江之星品牌经营的方式管理旅馆、出售特许经营权,并为加盟旅馆提供品牌、销售、管理、培训、技术等全面的支持及服务。为促进锦江之星品牌特许经营健康有序发展,公司经营管理的锦江之星旅馆按照经营项目统一、服务标识一致、管理标准规范、营销策略超前、操作系统便捷和连锁联网、资源共享的模式为客人提供具有锦江之星品质的服务,其特点为“清洁质优、经济舒适、安全便捷”。

多年来,公司以诚信务实的作风、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践着与世界同步的经济型连锁旅馆的经营理念,造就了今天的成就,得到了客户的满意、市场的认可和社会的尊重。如今,公司不仅拥有经济型连锁旅馆的驰名品牌“锦江之星”,而且拥有为满足一般商务客人和社会大众需求及以“营养、实惠、时尚”为特色的“锦江大厨”餐饮品牌。至2005年底,锦江之星规模总数达110家(含在建项目),拥有客房15475间,网点覆盖中国20个省市,分布在全国37个城市;经营管理的资产达15亿元。公司近期目标发展锦江之星200家,战略发展目标为1000家。

公司将继续以高起点、高目标、高水准、高速度和更加专业化的运作积极推进锦江之星战略发展的进程,为打造锦江之星成为一个消费者信赖和忠诚的连锁国际品牌扬帆远航、走向世界而不懈奋斗。

『伍』 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抱团出海”,谁来保驾护航

政府需要采用专利制度和其他适当方式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定的激励,这样才会有人愿意去冒风险,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活动才能开展。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288.3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47%;完成营业额242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54%。

阅读全文

与大股东与地方国资联合出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裕丰公司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浏览:263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存在不足 浏览:623
威海商行理财产品快乐宝 浏览:26
苏丹属于外汇管制 浏览:275
京东旗下的贷款 浏览:605
银行理财师总结报告 浏览:628
外汇street网 浏览:709
中行汇率621 浏览:307
深化金融机构支持民营企业 浏览:620
天津贵金属交易所会员名单 浏览:187
违规购买理财产品如何界定 浏览:74
我国金融机构的构成体系 浏览:537
迪拜机场美元汇率 浏览:891
预防蝗虫股票 浏览:835
新网银行有理财产品吗 浏览:682
银行2021没有保本的理财了吗 浏览:718
的方理财公司排名 浏览:942
境外汇款支行选择 浏览:752
有贷款能申请按揭吗 浏览:931
数据供应链金融服务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