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汇率佣金 > M2货币去杠杆

M2货币去杠杆

发布时间:2023-09-14 07:31:29

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以及杠杆率是什么意思

杠杆率,资产与银行资本的比率。“去杠杆化”是指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减少杠杆的过程。

当资本市场向好时,高杠杆模式带来的高收益使人们忽视了高风险的存在,等到资本市场开始走下坡路时,杠杆效应的负面作用开始凸显,风险被迅速放大。对于杠杆使用过度的企业和机构来说,资产价格的上涨可以使它们轻松获得高额收益,而资产价格一旦下跌,亏损则会非常巨大,超过资本,从而迅速导致破产倒闭。

金融危机爆发后,高“杠杆化”的风险开始为更多人所认识,企业和机构纷纷开始考虑“去杠杆化”,通过抛售资产等方式降低负债,逐渐把借债还上。这个过程造成了大多数资产价格如股票、债券、房地产的下跌。

综合各方的说法,“去杠杆化”就是一个公司或个人减少使用金融杠杆的过程。把原先通过各种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钱退还出去的潮流。

(1)M2货币去杠杆扩展阅读

金融机构去杠杆对中国的影响:

金融产品的去杠杆化对中国影响很小。

由于实行资本账户的管制,中国绝大多数的对外金融投资都是以中央银行外汇储备投资的形式进行。这类投资一向稳健保守,基本不会涉足高度杠杆化的金融产品,即使有所损失,也不能与其他类型投资者的损失相提并论。

其次,“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和“投资者的去杠杆化”对中国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❷ 货币市场基金纳入M2有什么意图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公布1月份金融数据的同时也调整了广义货币(M2)的统计口径。1月份,人民银行完善货币供应量中货币市场基金部分的统计方法,用非存款机构部门持有的货币市场基金取代货币市场基金存款(含存单)。

据介绍,这是1994年以来,央行第四次调整M2统计口径,也是央行首次纳入银行存款以外的项目。2011年,非银存款统计入M2后,M2主要由4个方面构成:流通中现金(M0)、企业存款、居民存款和非银存款。在经过上述调整后,未来非存款机构持有的货币市场基金将正式纳入M2的计算基础。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外汇研究员王有鑫认为,将货币市场基金直接纳入M2,有助于完善货币供应统计。近年来,我国货币市场基金规模迅速成长。根据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末,货币市场基金总规模为6.74万亿元,相当于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的4%左右。“货币市场基金流动性比较高,使用方便,对于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比较直接,同样具有货币创造的功能。”王有鑫说。

“随着货币市场基金规模持续升高,给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和央行货币政策调控带来较大影响。”王有鑫表示,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看,在各类货币市场基金出现之前,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相对简单,负债端主要是存款,资产端是各类贷款和债券。随着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负债端结构变得愈加复杂,部分活期存款从银行体系流失,转而购买收益率更高的货币市场基金,再通过协议存款或同业存单等渠道回流银行体系,拉长了负债链条,同时造成负债成本提高。将企业和个人持有的货币市场基金,直接算入M2的统计中,无疑有利于加强金融监管。

此外,这也符合当前市场主体资产配置形式多样化和支付手段智能化的变化趋势。业内人士认为,从货币属性和资金来源角度看,货币市场基金与银行存款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其主要是从居民和企业存款中分流而来,转而以新型金融产品的形式存在。对于居民和企业来说,只是持有形式发生了变化,本质上并无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口径调整扣减货币市场基金存款(含存单)后,并非加入全部货币市场基金规模,而是加入非存款类部门持有的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广发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这种方法有效避免了重复计算问题。也就是说,存款类金融机构持有货币市场基金,资金主要来自于居民、企业或者非银存款,已经在既有M2匡算范围内。

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按照新的统计口径,1月末M2余额扩大1.15万亿元,同比增长8.6%,而按照之前的方法统计,1月末M2增速为8.5%,前后变动并不是很大。“这更多的是表明监管层希望优化对货币市场基金的管理,使M2增速更好地反映货币供应量,以便更加精准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把握金融去杠杆的力度。”王有鑫表示。

货币市场需要调控的。

❸ 经济学杠杆_谈谈经济学中的杠杆的作用和去杠杆化

导 读

融资规划师”7月24日登了一篇文章

先来讲个故事,二千一百九十年前,在古希腊西西里岛的叙拉古国,出现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叫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年)。阿基米德曾发现杠杆定律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阿基米德定律。并利用这些定律设计了多种机械。阿基米德经过反复地观察、实验和计算,终于确立了杠杆的平衡定律。就是,“力臂和力(重量)成反比例。”换句话说,就是:小重量是大重量的多少分之一重,长力臂就应当是短力臂的多少倍长。阿基米德确立了杠杆定律后,就推断说,只要能够取得适当的杠杆长度,任何重量都可以用很小的力量举起来。阿基米德有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举起地球!”据说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豪言壮语:在力学里,典型的杠杆(lever)是置放连结在一个支撑点上的硬棒,这硬棒可以绕着支撑点旋转。古希腊人将杠杆归类为简单机械。并且严谨地研究出杠杆的操作原理。某些杠杆能够将输入力放大,给出较大的输出力,这功能称为“杠杆作用”。杠杆的机械利益是输出力与输入力的比率。

在经济学里,杠杆是一种金融工具,使用这个工具,可以放大投资的结果,无论最终的结果是收益还是损失,都会以一个固定的比例增加。杠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指“财务杠杆”。广义的杠杆其实与物理杠杆的原理相同,即涵盖所有“以小搏大”的经济行为,但核心还是借贷。宏观经济中的杠杆利用的是资金流动倍数产生作用。目前,许多投资银行为了赚取暴利,采用20-30倍杠杆操作,假设一个银行A自身资产为30亿,30倍杠杆就是900亿。也就是说,这个银行A以 30亿资产为抵押去借9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假如投资盈利5%,那么A就获得45亿的盈利,相对于A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的暴利。反过来,假如投资亏损5%,那么银行A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还欠15亿。

经济的杠杆作用简单理解就是"自有实物资本所撬动的交易资本总和"。

财务杠杆概念:无论企业营业利润多少,债务利息和优先股的股利都是固定不变的。

当息税前利润增大时,每一元盈余所负担的固定财务费用就会相对减少,这能给普通股股东带来更多的盈余。这种债务对投资者收益的影响,称为财务杠杆。财务杠杆影响的是企业的税后利润而不是息前税前利润。财务杠杆率等于营业利润与税前利润之比,反映由于固定的债务存在,财务费用(利息)对企业利润的影响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负债的程度和企业偿债能力,财务杠杆率越高反映利息费用越高,导致ROE指标越低。在微观层面,可以使用“债务/息税前利润”来衡量企业债务偿付的能力及其安全性。换言之,只要企业仍在创造利润,且其规模大于债务支付,该债务便具有可持续性,不存在到期无法偿还债务的危险。在宏观层面,一般用“债务/可付息收入流”来衡量债务的可持续性。最简化的衡量是“利率/经济增长率”,即将利息支付和经济增量相比较,这种分析认为,只要债务支付的利率水平低于经济增长率,使得运用债务所产生的现金流能够支撑利息偿还,债务便具有可持续性。

资金交易杠杆概念;简单的讲就是通过杠杆的原理把你的资金放大,这样的话你的资金成本就很小,同时你的滚岁风险和收益就放大了,因为大凳睁盈亏的百分比不是依据原来的资金,而是根据放大后的资金来衡量的。

杠杆是在炒股票,期货交易或外汇交易中,所用的保证金的杠杆比例。期货中的杠杆效应是期货交易的原始机制,即保证金制度。“杠杆效应”使投资者可交易金额被放大的同时,也使投资者承担的风险加大了很多倍。假设一个交易者一笔5万元的资金用于股票或者现货交易,交易者的风险只是价值5万元的股票或者货物所带来的。如果5万元的资金全部用于股指期货交易,交易者承担的风险就是价值50万左右的股票或货物所带来的,这就使风险放大了十倍左右,当然相应得利润也放大了十倍。应该说,这既是股指期货交易的根本风险来源,也是股指期货交易的魅力所在。

外汇交易的杠杆效应在国内也相当普遍,交易者只付出1%至10%的保证金,就可进行10至100倍额度的交易。更甚者保证金低至0.5%,进行高达200倍额度的交易。由于杠杆式外汇交易对投资者的资金要求甚低,可粗颤以无限期持有头寸;加上交易方式灵活,吸引了不少投资者。杠杆式外汇交易看似本小利大,实质属于一种高风险的金融杠杆交易工具。由于按金交易的参与者只支付一个很小比例的保证金,外汇价格的正常波动都被放大几倍甚至几十倍,这种高风险带来的回报和亏损十分惊人。杠杆式外汇交易保证金的金额虽小,但实际动用的资金却十分庞大,而且外汇价每日的波幅又很大,如果投资者在判断外汇走势方面失误,就很容易全军覆没。一旦遇上意料之外的市况而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不仅本金全部赔掉,而且还可能要追加差额。各投资者切不能掉以轻心。在决定杠杆倍数时,必须明白其中的风险。

由此可见,杠杆越大,风险也越大,当然利润也越大。高杠杆对投资是一把“双刃剑”:其在短期内能把股指和股价急速炒上去,也能让股指和股价暴跌。国内外资本市场的长期实践表明,大起大伏的股市行情是不可持续的,只是在特定时期和特别环境下的短期现象。

杠杆的优势

在市场经济尤其资本市场发展趋于成熟的过程中,加大资金杠杆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货币乘数实际上就是资金杠杆作用。企业通过融资扩大资金实力,促进企业发展也是杠杆作用。事实上我国证券市场上所进行的多项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围绕加杠杆进行的,如2010年以来开展的融资融券,还有质押式回购和约定式购回等,都是对股市投资的加杠杆行为。又如,备受推崇的分级基金,其实也是一种杠杆产品,它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聚集起大量的资金投放到某个板块之中推升行情;股指期货也有明显的杠杆效应,它最容易受到投资者的认可,而且一旦股指期货起来以后,又会对现货产生拉动作用。

杠杆的风险

资金的高杠杆在短期内快速推高股价和指数的同时,也隐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在高杠杆不能持续的情况下,稍有风吹草动,高杠杆的资金就会迅速从股市撤退,从而引起股价和指数的急剧下跌。因此,股市的火爆行情,有时与股市的暴跌甚至崩盘如影相随。借助于高杠杆来投资股市的交易模式和行情走势很难具有持续性。更何况,各路加杠杆或拆借入市的资金中难免有违规或打政策“擦边球”的情况存在,一旦强化监管,这类资金将不计代价撤离股市,加剧股市的大起大伏。企业如果融资不当,融资成本过高,资不抵债,利润率低于偿债率,对企业发展是个致命的危险。

什么是杠杆率

杠杆率一般是指资产负债表中总资产与权益资本的比率,。也有把债务对GDP之比称为全社会杠杆率,高杠杆率意味着在经济繁荣阶段,金融机构能够获得较高的权益收益率,但当市场发生逆转时,将会面临收益大幅下降的风险。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一般都采取杠杆经营模式。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商业银行的杠杆率一般为10-20倍,投资银行的杠杆率通常在30倍左右。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债务总额为168.48万亿元,全社会杠杆率(债务对GDP之比)为249%。与美、英、法、日等主要国家相比,这一水平并不算高。

杠杆率的优点

2008年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银行体系的表内外杠杆率的过度累积。杠杆率累积也是以前金融危机(例如1998年金融危机)的特征。危机最为严重时期,银行业被迫降低杠杆率,放大了资产价值下滑的压力,进一步恶化了损失、银行资本基础减少与信贷收缩之间的正反馈循环。引入杠杆率作为资本监管的补充手段,其主要优点为:一是反映股东出资的真金白银对存款人的保护和抵御风险的作用,有利于维持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水平,确保银行拥有一定水平的高质量资本(普通股和留存利润)。二是能够避免加权风险资本充足率的复杂性问题,减少资本套利空间。通过引入杠杆率,能够避免过于复杂的计量问题,控制风险计量的风险。三是有利于控制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过快增长。通过引入杠杆率,使得资本扩张的规模控制在银行有形资本的一定倍数之内,有利于控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过快增长。

巴塞尔银行管理委员会在汲取2008年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完善新资本协议时,提出杠杆率作为监管指标,设置下限为3%。

杠杆率=核心资本/表内表外总资产风险暴露。巴塞尔委员会将引入杠杆率要求,旨在实现以下目标:

(1)为银行体系杠杆率累积确定底线,有助于缓释不稳定的去杠杆化带来的风险以及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2)采用简单、透明、基于风险总额的指标,作为风险资本比例的补充指标,为防止模型风险和计量错误提供了额外的保护。

杠杆率计算在不同经济体之间应具有可比性,并调整会计准则方面的差异。某些表外项目将适用100%的信用风险转换系数。并且将测试杠杆率与风险资本比例之间的相互作用。巴塞尔委员会将杠杆率设定为风险资本要求的可靠的补充措施,基于适当的评估和校准,将杠杆率纳入第一支柱框架。

2011年,中国银监会颁布关于中国银行业实行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商业银行的杠杆率不得低于4%,比巴塞尔委员会的规定多一个百分点。

杠杆率也有其内在缺陷:一是对不同风险的资产不加以区分,对所有资产都要求同样的资本,难以起到鼓励银行有效控制资产风险的目的。二是商业银行可能通过将资产表外化等方式规避杠杆率的监管要求。三是杠杆率缺乏国际统一的标准和定义,同时对会计准则有很强的依赖性。由于杠杆率的相关项目主要来源于资产负债表,受会计并表和会计确认规则的影响很大,在各国会计准则有较大差异的情况下,该指标难以在不同国家进行比较。由于杠杆率具有以上内在缺陷,不可能简单替代加权风险资本充足率作为独立的资本监管手段,但其作为加权风险资本充足率的补充手段,可以从另一角度反映银行资本充足状况和资产扩张规模。

去杠杆化(De-leveraging)

简单来说,“杠杆化”指的就是借债进行投资运营,以较少的本金获取高收益。这种模式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为不少地方政府,企业和机构所采用,特别是投资银行,杠杆化的程度一般都很高。当经济繁荣,资本市场向好时,这种模式带来的高收益使人们忽视了高风险的存在,等到经济下滑,资本市场开始走下坡路时,杠杆效应的负面作用开始凸显,风险被迅速放大。对于杠杆使用过度,对债务依赖过大的企业和机构来说,资产价格的上涨可以使它们轻松获得高额收益,而资本价格一旦下跌,亏损则会非常巨大,超过资本,从而迅速导致破产倒闭。金融危机爆发后,高“杠杆化”的风险开始为更多人所认识,企业和机构纷纷开始考虑“去杠杆化”,通过抛售资产等方式降低负债,逐渐把借债还上。这个过程造成了大多数资产价格如股票、债券、房地产的下跌。

综合各方的说法,“去杠杆化”就是一个公司或个人减少使用金融杠杆的过程,把原先通过各种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钱退还出去的潮流,减少对债务的过度依赖。

单个公司或机构“去杠杆化”并不会对市场和经济产生多大影响。但是如果整个市场都进入这个进程,大部分机构和投资者都被迫或主动的把过去采用杠杆方法“借”的钱吐出来,企业减少投资,货币供应量减少,银行放贷谨慎,信用紧缩,那这个影响显然不一般。在经济繁荣时期,金融市场充满了大量复杂的、杠杆倍数高的投资工具。如果大部分机构和投资者都加入“去杠杆化”的行列,这些投资工具就会被解散,而衍生品市场也面临着萎缩,相关行业受创,随着市场流动性的大幅缩减,将会导致经济衰退。

“去杠杆化”下的抉择

那么面对“去杠杆化”,各路投资者的对策是什么呢?

部分机构投资者认为,考虑到去杠杆化导致的通货紧缩后果,在去杠杆化集中释放的阶段,应该尽量坚持“现金为王”的态度,如果要选择股票,也要尽量选择那些现金充裕,资产杠杆低的公司,因为,他们可能是未来兼并潮中的食人鲨。

还有投资者认为,要关注短期通缩后部分新兴地区的中长期通胀可能。当然,这是较长时期的一个考虑。而目前达成共识的是,资产价格将结束浩浩荡荡的上涨波段,转而进入下跌。

去杠杆有很多方面。

其一,从资本金要求率上来说,假如要投资一个项目,在对项目看好的前提下,融资分股权和债权。如果我出5元钱,然后借95元,就是用5元撬动了100元的投资,杠杆20倍。

这种情况下如果出风险的话,杠杆越大风险越高,波及面越广。于是贷款方开始不愿意给这么高比例的杠杆出资,要求借款方多出资本金。国家也对杠杆率上限作规定,比如规定给做保障房的项目做直接融资,最少资本金要是40%,就是最多2.5倍的杠杆。这样一来,从市场风险偏好和监管层面都在降低杠杆比率防范风险。

保证金制度也与这个类似:2013年6月的钱荒引起金融机构去杠杆化, 这是指某些企业用100万的权益借入300万甚至500万的负债进行经营,放大了自身经营风险。遇到流动性危机或者经营有问题的时候就很难应对,由于杠杆率高,影响也会很大。为了促使这些企业稳定的经营,不要太激进,一场钱荒,让他们开始收缩杠杆,也叫做去杠杆化,比如我只有100万,我就只借200万,别借多了,借多了危险。

其二,从社会融资结构上来说,我国目前间接融资比重大。间接融资将通过银行体系进一步放大货币量,这是货币乘数效应。举例:银行只有100元,你从银行贷款100元,然后存在银行。然后银行又多了100元可以贷给别人…… 这就是创造了广义货币供应M2。银行有一个准备金率,20%的准备金率,就是说 你存到银行100元,银行最多只能贷出去80元,这样就不能无限创造货币。然后这时候,在准备金率是20%的情况下,如果你自己有100元,存在银行,通过反复的借贷,最多可以创造100/20%=500元的货币。这就是间接融资的一个杠杆效应。如果是直接融资,你直接把100元借给企业。这并没有增加货币供应。目前我国社会融资结构正在从间接融资以往直接间接融资并重的情况发展,而且直接融资市场发展速度非常快。随着直接融资比重的增大,货币乘数效应将降低,从而是一个减少M2的方法。近两年国务院出台的多项政策中都提出,要“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例。这也是去杠杆化的一种解释。

去杠杆化,当前最常见的风险名词就是“债务”,就本质而言,债务其实就是对信用的一种过度透支,滥用信用就会造成债务风险,并最终导致债务危机。目前,虽然中国债务危机的风险不大,但是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增长非常之快,主要就是因为利率太高,也就是说,融资成本太高。融资成本太高,确实影响了企业的运营。

我国实体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产能过剩、房地产库存增加、企业困难加剧的风险将因此凸显。与之对应,我国主要的金融风险,集中体现为杠杆率攀升、债务负担加重和不良资产增加,(今年以来,国内债券违约状况频出,目前已有38只债券兑付违约,涉及18家发行主体,违约金额高达247.61亿元。不管是从违约债券数量还是违约金额,均已达到去年全年的2倍)。

如果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继续膨胀下去,总有难以支撑的一天。尽管目前来看不存在债务危机,不过债务问题也是必须要警惕的,如果任其蔓延会使得经济活力受到约束,对经济发展长期肯定不利。债务问题必须放在重要位置解决,而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某部门可以解决的,需要从整体上着眼。我们对问题已经有意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国债务问题和高杠杆问题。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去杠杆列为今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之一,去杠杆的含义就是要解决和处置债务问题。在5月初《人民日报》对“权威人士”的采访中,权威人士明确指出,各地要明确具体任务和具体目标……处理“僵尸企业”,该“断奶”的就“断奶”,该断贷的就断贷,坚决拔掉“输液管”和“呼吸机”。

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与世界六大经济金融机构负责人共同举行“1 6”圆桌对话会上表示,“中国将多措并举积极稳妥降低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引发市场关注。 7月26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提出,全面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要采取正确方略和有效办法推进五大重点任务,去产能和去杠杆的关键是深化国有企业和金融部门的基础性改革,去库存和补短板的指向要同有序引导城镇化进程和农民工市民化有机结合起来,降成本的重点是增加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抑制资产泡沫和降低宏观税负。因此,密切结合实体经济去产能、去库存和处理“僵尸企业”的步伐,以处理不良资产为抓手,稳步“去杠杆”,防止债务问题触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应成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金融工作的中心任务。

中国目前的债务问题,属于“成长的烦恼”。如果,中国能有章法地专业地解决债务问题,解决国企问题,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稳定房地产,培育新的支柱行业和经济增长点等等,中国就能避免金融风险,防止债务危机的出现。

【来源:中国企业金融研究院】

❹ M2增长目标是什么

北京时间25日路透社称,《中国日报》周一援引参与高级别政策讨论的经济学家的话称,中国可能将2018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目标设定在9%的创纪录低位,以遏制债务风险并控制资产泡沫。

过去一年,金融系统的去杠杆努力已将M2货币供应增速降至自1996年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

今年11月,M2同比增长9.1%,低于政府12%左右的全年目标。中国央行表示,随着政府打击风险更大的银行活动,M2增速放缓可能成为“新常态”。

过去10年,中国政府一直将年度M2目标设定在12%至17%之间。


总结:M2的增速目标是反映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也能有效的遏制债务风险并控制资产泡沫。

❺ 海外一直因为什么看空中国现在却改变了论调

杠杆率过高以及去杠杆力度过大对经济可能产生明显的收缩效应,一直是海外看空中国经济前景的重要理由之一。

但现在,他们的论调发生了改变

德意志资产管理公司称,从中国银行业近期发布的三季度业绩报告可知,中国政府推动金融体系内杠杆明显降低。

中国去杠杆已取得不小的进展。不仅用于购买高风险、高收益资产的理财产品存量下降,金融机构相互间拆借的增速也明显放缓。


赵锡军对记者表示,不管是“去”也好,还是“稳”也好,现在最重要的是精细化地区分杠杆。在新时代,去杠杆不是要强调规模和水平,而是杠杆要用在何处、资源配置在何处着力的问题。

他同时强调,未来的金融工作不是单纯地扩大规模、增加利润,更不是简单地通过加杠杆刺激投资和消费,更重要的着力点在于如何配置好资源,使经济社会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得到补充、均衡,形成高质量的供给体系。

“在应对金融危机期间,形成了大量的杠杆和债务,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在下一阶段金融领域的工作中,一方面要把杠杆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要化解好已经形成的高杠杆和杠杆风险”赵锡军说。

对于风险隐患,邓海清同样表示担忧。邓海清认为,银行机构之间的同业往来不应受到过多的监管压制,这与央行主导的“利率市场化”背道而驰。另一方面,如果“利率市场化”脱离银行体系,反而通过APP、互联网金融等来实现,将对金融系统产生严重后果,这同样也是未来监管思路里要做的修正。

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晓晶认为,通过杠杆转移,纠正杠杆错配,可以实现在保持总杠杆率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尽量将杠杆风险降到最低。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扬表示,今后一段时间,我国风险管理和加强监管的任务主要集中在去杠杆上,而增加GDP,即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也是去杠杆的治本之道。

见了成效了,肯定会转变看法了。

❻ 评论:去杠杆对汇率仍有信心 人民币贬值不值

6月6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即期汇价连续两日双双调升,其中在岸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收涨59个基点,连续三日上涨,摆脱了上周人民币连续下跌的趋势。一时间市场意见摆脱上周灰色论调,又开始集中认为人民币有望继续延续稳定,甚至有意见提出人民币应该成为避险货币。
近两年来,人民币币值变动一直是市场的关注点。相对来说,海外投机者看法摇摆比较快,从2014到2017年上半年看空到2017年下半年看多,再到现在相对中性。总结下来,主要有三个角度,金融体系崩溃论,货币超发论与海外分散投资论。崩溃论主要发自于对中国杠杆水平的担忧,超发论拿M2说事儿,而海外投资论基于中国居民金融资产的自发性全球配置叙述。
短期来看,因为巨大的外汇储备与并未全面开放的资本账户,人民币币值依然处于可控水平,但这显然不是大家最关心的。笔者试图从三个角度分析下,中长期来看人民币的走势可能也并不似上面三种论点所预期的弱势,相对每个论点都可以找到反例。笔者将这三个角度归纳为人民币(RMB)的利率(Rates)货币(Money)与信仰(Belief)。对应上述三个论点,可以理解为利率对应配置,货币对应超发,信仰对应崩溃。
中国利率配置的优势
首先谈利率(Rate)。影响汇率的因素很多,但不管业界还是学界,利率一直被认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可比利率水平上,近两年中国比美国高很多。这里面不仅有美国QE遗留下来的因素,也有中国为了去杠杆所执行的中性从紧货币政策的影响。
银行层面,中国三个月SHIBOR为4.35%而美国三个月LIBOR比中国要足足低两个百分点,只有2.31%。市场另外一个担心是美联储持续加息的影响。按现在的dot plot,联储利率会在3.375%见顶然后会下降,加上常态的libor-ois价差25bp,三个月LIBOR利率的顶点也不过3.625%,依然远远低于中国的SHIBOR或者AAA级NCD的利率水平。零售端,美国货币基金利率在1.8%左右,而中国的货币基金利率持续维持在4%附近。另外一个可比利率是美国10年联邦机构债的3.2%与国开债的4.45%(因税收差异国债不直接可比),利率相差1.25个百分点,中国债券依然具有明显优势。
人民币的利率优势不仅反映在名义利率差,同时也反映在实际利率差上。截至4月,美国CPI与核心CPI分别为2.5%与2.1%,而中国的对应数字仅为1.8%与2.0%。因此,人民币的实际利率优势比名义利率还要高上0.1到0.7个百分点。
利率吸引力之外,中国债券与其他国家的债券相关性也非常低,利率变化13周滚动相关性过去5年的时间里基本在-0.5到0.5之间震荡。而其他国家的债券相关性如此之高,有些机构去年甚至放弃了分散投资而专注于少数几个发达市场。同样的,中国股票与其他国家的股票相关性也非常低。金融学原理告诉我们,金融唯一的免费午餐就是风险分散。因为中国债券股票与其他国家相关性低,因为外资在中国债券股票市场占比低,随着中国资产规模的壮大(中国债券市场已经超过10万亿美元规模),随着中国资产逐步进入各种指数,外资对中国的资产配置会有相当大的增长。放眼望去,外资在开放的债券市场,如美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印尼,占比都在25%以上,最高甚至到70%。即使是日本欧元区这种零利率负利率的国家,外资占比也接近总市场的10%到20%,抛去日欧央行所持,外资占比更高。所以,中期的视角来观测,外资流入中国光是债券市场至少是万亿美元规模之上。此类配置型流入会对冲中国的配置型流出,对人民币形成支撑。
高M2并未导致通胀
第二个角度,货币(Money)。市场上流行的观点是,中国的M2如此巨大,按现汇价格,中国可以买下全世界,所以人民币必须贬值才行。这种说法虽然貌似有理,但更多是情绪化宣泄。同样的论述曾经应用到日本,但日本经济停止增长近30年,日元虽然大幅波动,但并没有趋势性贬值。
从中国台湾的角度来看,特别关注M2也没有道理。事实上,很多热衷于炒作中国M2/GDP比例2以上的人并不了解中国台湾的M2/GDP比例在2010年左右达到了2,现在已经上升到2.4。中国台湾的M2存量规模接近世界第十大经济体的加拿大的GDP规模,介于俄罗斯与澳大利亚之间。同期美元对新台币基本在29到33之间波动,一个多月前还曾回到了29。
货币贬值与否,相当程度上决定于新创货币是否带来足够的产出。一个简单的货币超发度量可以定义为M2增速——名义GDP增速。中国货币超发通常在正的2%,但去年是负数,年底8.1%的M2增速对应11%的名义GDP。按此指标,去年中国的货币超发速度远远低于美国,于是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也许并不完全出人预料。今年以来,美国的M2增速在下滑,名义GDP在回升,而中国的M2增速稳定,但名义GDP增速略有下滑,所以美元的回升从这个角度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在中国,货币发行带来的另一个担忧是很多人认为中国实际物价很高,出国对比觉得比发达国家都高。具体到某个特定产品上,这很有可能,比如说豪车,豪包,豪表。但这些观察都有明显的选择误差。这些偏差分为两类,一是税收效应,奢侈品中国的关税高。二是购买效应,出国旅游与媒体具有话语权的以高收入群体为主,而此类人群容易为高端品牌支付溢价。
两个观察点说明中国的整体物价虽然比以前上升了很多,但依然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第一个观察点是IMF、世行甚至CIA按PPP计算的中国GDP都远高于名义汇率计算的GDP;第二个观察点是最近UBS的一个报告,给77个全球大城市的物价与收入排名。物价方面,中国最贵的两个城市,北京与上海仅仅排在45到50之间,落在了后半段。
去杠杆对汇率仍然有信心
最后一点,信仰(Belief)。中国近些年最让人诟病的就是杠杆问题。这方面,经济体杠杆速度增长过快确实带来了更高的风险。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防范风险被列为三大攻坚战之首。但是,中国的杠杆水平是否一定必然会对汇率带来威胁,这点是值得商榷的。
日本,如此高的负债率,国际市场上有个风吹草动,大家第一想到的是买日元,看日元升值。
所以,这里的核心不是中国的绝对负债率高低,而是中国到底是个传统的新兴市场国家,还是一个跟美国一样“例外”的大国经济。按新兴市场国家经验,如此高负债率的国家最后都崩溃了。但按照发达国家经验,很多经济可以在高负债水平下稳定一个相当稳定的汇率。
这里澄清一个常见的错误概念,正如我们看股票除了看PE,更要看PEG一样,看一个国家,我们除了看其负债水平,更要看其增长水平。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中国的负债率与发达国家处于同等水平,但其名义增长至少为发达国家的2倍,那么为什么不是发达国家先出危机而一定要是中国呢?汇率是比谁更好同时也是比谁更烂,比烂的话,很多发达国家更不乐观,其债务率远高于新兴市场,但增长率却低很多。
过去很多年国际投资者豪赌做空人民币失败的一个核心原因并不一定完全是因为中国政府的干预,而是其屡试不爽的模型出了问题。传统的新兴市场危机演化路径是资产价格下跌带来资本外逃带来本币贬值带来通胀上升带来加息带来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的闭环。这个闭环应用在中国有两处链接被打断,一是资本外逃(法理上,中国的资本账户依然没有开放),二是汇率贬值并不必然地带来通胀,给了中央银行支持经济恢复信心的空间。
还有一个层面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含金量。传统的经济发展演化路径是第一到第二到第三产业,前两个占比越低,经济就越发达。但金融危机之后,很多国家在反思这个问题,美国与各国最近的贸易争端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美国希望制造业回归的举措。如果把制造业作为一个经济韧性的度量指标,那中国自加入WTO后的演化是惊人的。中国制造业附加值全球占比从2001年的7%不到上升到了2015年的近30%,几乎等于美国日本与德国的总和。全产业链结构,也使得中国可以更有效地抵御冲击。
制造业是中国汇率稳定的基础
最近的贸易争端还可以提供另一个角度来分析人民币的估值。自2005年人民币升值以来,中国出口产品占全球贸易份额一直在上升。直到今天,中国出口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产品没有竞争力,而是贸易壁垒。很多企业抱怨人民币升值导致利润缺失,但同时他们所面临的竞争对手经常不是邻国而是邻居。邻国与邻居有很大的不同,前者需要低汇率保持国家的竞争力,后者不用,只需要时间调整。
关注未来,全球对美国的“信”及对中国的“不信”也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个变化第一层面可能来自赤字。事实上,今年几乎所有的卖方经济学家都开始拿美国的双赤字说事,顺差逆差这个事实很难用来短期交易,很多分析师今天可能希望他们并没讲过美元弱的故事。但这个问题会一直存在:一个双赤字的货币其支撑或底气从哪里来?答案是:信则有不信则无。答案也可以反过来:有则信无则不信。反过来这个角度,中国是“有”的国家,一个制造业占比如此之高的国家生产出足够多的产品提供了让其他人持有其本币的“有”的基础。一个进口量最大的面对众多出口方的中国,也许不一定有原油定价权但有一定的买方货币选择权不足为奇。这里顺便提一下上海的人民币原油期货交易。短短的两个月,上海原油期货持仓量已接近纽约或者伦敦原油期货持仓量的2%,而其交易量已经达到了后两者的15%~20%。未来几年内,部分原油贸易的人民币化可能会让市场从“不信“到”信“,进而影响到美元与人民币的供需格局。
汇率水平一直是个多维度的难题,预测汇率跟预测很多金融产品的价格一样,通常结果是让人失望的。笔者的目的不是预测,而是想提供一个分析角度,讨论下为什么人民币贬值并不像近几年很多分析所讲的与很多人预期的那么必然。其实,贬值甚至不值得期待,就像人们不该期待其所持物产贬值而是应该把办公楼或者住宅装修得更有吸引力。天下国家,本同一理。

❼ 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以及杠杆率是什么意思

首先定义杠杆一词,个人理解来自于“财务杠杆”概念。当企业负债经营时,用较小的权益资产支持起了比较大的经营规模,由此产生“杠杆效应”。按这个逻辑,我理解的“去杠杆”就是指企业或经营主体主动降低资产负债率。如果这个理解从根本上就错了,请用力拍砖。
去杠杆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政府去杠杆,二是金融去杠杆,三是企业去杠杆。
一、政府去杠杆政府去杠杆,就是削减政府债务,对中国而言重点是地方政府债务。其实中国政府整体债务占GDP比重与美国、日本以及一些欧洲国家相比,还不算高,去杠杆的需求不是太迫切。主要问题是不透明,让中央领导、银行心里没底。所以我觉得与其说政府去杠杆,不如说是调结构更合适。
第一个问题经济界讨论的很多,见仁见智吧。我没有具体数据不做判断,但有一点很明确。
现存债务已是既成事实,投资项目有清偿能力还得上最好,还不上就从全国财政大盘子里找钱,实在还不上,就只能债务重组。
当然债务重组最好的办法不是像早先那样,再剥离几家不良资产管理公司,这样等于全国人民集体买单,效率不高且不公平。而是对银行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相关不良贷款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CLO),吸引投资者来买。悲观的投资者可以买优先级,低风险低收益。乐观的投资者可以买劣后级,高风险高收益。这样就把地方债务风险从银行体系转移到了广泛的投资人身上,也就盘活了债务存量。
关于第二个问题,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明确政府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建立规范的地方债、资产支持证券(注意,这里指狭义ABS!不是CLO)发行机制,让真正用钱的和投钱的直接见面,是为用好增量。这一点对承销商,如银行、券商们,是利好。
具体到银行,去杠杆不可能是减少存款,现在看来也只能压缩同业业务、表外业务了。银行是整个社会最大的资金来源,同业不让做,表外业务受限于资本压力短期内不可能全回到表内,这样看来全社会资金成本会上升。对银行而言利好利空很难判定,因为我不清楚同业、表外业务给银行带来的收益大还是风险大,请大家指教。但对依赖理财产品、同业业务等筹集资金的企业,短期内则是大利空。
有人认为信贷资产证券化是为了金融去杠杆,个人认为理解有误,应该是转移银行信用风险的举措。信贷资产属于银行资产,而卖资产无论如何不会降低银行的杠杆水平的。因为它和银行负债端的资金来源根本就是两回事。不过,如果CLO能够常规化、可盈利,债务风险就能有效转移,那长期来看对银行业确实是一个利好。需要说明的是,CLO的开展,给银行带来信贷额度,如果不对这部分信贷流向进行指导控制,很可能资金又会流向政府融资平台。这样的话,反而不利于政府去杠杆了。

❽ 商业银行为何加杠杆,现如何去杠杆

商业银行为何加杠杆,现如何去杠杆

商业银行加杠杆的大背景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大规模信贷投放结束后,2009年开始信贷收紧,不少项目后续资金紧缺,银行为规避监管指标考核,通过银信合作变相拓展信贷业务。
从2010年至2013年期间,一些商业银行为规避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通过同业业务和理财业务,借助银信、银保、买入返售等通道,通过受益权转让方式实现资产出表。
2013年,中国银监会出台8号文限制非标资产投向,同业和理财业务出现三新变化:一是资金开始由非标类资产转向债券等标准化资产,通过拉久期、降信用、加杠杆实现套利。二是理财资金通过配资进入二级市场,这一业务在2015年上半年达到顶峰。
2015年下半年股灾后规模略有下降,但至今仍是银行理财资金的重要投向。三是随着地方 *** 融资模式改变,大量 *** 引导基金、 *** 平台基金和PPP项目出现。银行理财产品进入 *** 引导基金、 *** 平台和PPP项目等。银行业从单纯的债权融资逐步股权融资或者类股权融资。银行通过理财产品已突破原有商业银行业务范围,进入更广阔市场。客观上,造成金融体系的复杂性、多样性明显提高,风险管理和监管的难度也随之升高。

海通宏观:为何去杠杆 如何去杠杆

杠杆资金需要缴纳融资费用,所以不会长期持有,而且,杠杆资金额度很大,股市的疯长疯跌多是杠杆资金的原因,所以只会扰乱证券市场。所以,必须去杠杆。
去杠杆不难,待杠杆资金入场后,大幅度砸盘,使杠杆资金爆仓。

2016去杠杆怎么去?地方 *** 和企业如何去杠杆

在经济领域,“杠杆”就是通过借债,以较小的投入撬动大量资金、扩大经营规模。例如个人融资融券、企业向银行借贷、 *** 发行国债、地方债等,都是“加杠杆”的行为。通俗地说,杠杆率就是债务负债率。适度的杠杆对经济有益,但如果杠杆率过高,债务增速过快,反而会拖累发展,产生巨大的债务风险。
“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实需要对过去放大了的过高的杠杆进行整治和调控,这也是通常所说的去杠杆。但去杠杆并不一定完全是做减法。在不同的产业领域要尽可能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以应对经济增长乏力和 *** 债务上升时期的发展局面。因此去杠杆本质就是去负债、去投资风险。”
供给侧改革的“去杠杆”,从大处看,指的是去除“僵尸企业”,进而降低公共部门整体的杠杆率;从小处看,去的是产能低效企业的杠杆,这主要指的是产能过剩的部分国企。对于市场化程度高、效益良好的民营企业或是已经基本完成市场化改制的国企,国家一直是支持在合理的范围内提升杠杆率的。
首先,地方移中央,这本质上是一个信用增级过程。中央 *** 的财权比较大,但是地方 *** 的事权又比较大,很多本来应该由中央 *** 承担的事权都交给地方 *** 。由于中央 *** 的资产负债表总体来看非常健康,它能够发行或者代理发行项目债或者特别国债,把一部分符合标准的地方债务承接过来,而且中央 *** 的信用等级最高,所以融资成本最低。因此,2016年3%的赤字率对于 *** 来说,加杠杆的空间就要大很多了。当然,也需要适时安排给地方更多自主可支配的财力,目的是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情况。
其次,平台移开行。其实地方 *** 之所以杠杆特别大,预算内的“吃饭财政”不是一个大问题,主要是它的城市化建设功能。融资平台就是以土地为资本金的杠杆操作,一旦抵押品价格下降,那么一端是长期才能有微薄回报的基础设施资产,一端则是短期的银行借贷和性价比更差的影子融资。因此,地方融资平台可以把债务转给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代表的政策性银行(最大的中央融资平台)。

中国的金融杠杆不足吗?应该如何实现杠杆化?有没有商业银行杠杆化这个说法。

中国金融市场的金融杠杆利用不足,主要从银行系统的存贷比,投资银行的杠杆率,商业银行的杠杆率与 *** 的国债与gdp比率与西方国家的金融体系的比较来说明。具体的,我想知道要实现一个金融体系的杠杆化或着说是更好的利用金融杠杆主要应从哪些方面入手?特别地,我想知道商业银行的杠杆化又该怎样实现?因为商业银行本身受巴塞尔协议的资本充足率约束,杠杆理论上不应高于12.5倍;同时我国在银行监管这块是比较严格的。要实现杠杆化,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有怎样的要求?具体起来又该是怎样操作呢?若说在中国,商业银行的杠杆化是个瓶颈。那对于其他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或者投资银行的杠杆化该如何进行呢?

中国股灾如何去杠杆

A股牛市因杠杆而生,最高上涨幅度超过150%,其间推动股市上涨的资金不少是杠杆资金。杠杆起初得到默许甚至鼓励,官方媒体亦鼓吹“国家牛市”,当更多散户以及资金涌入市场之际,监管层却在6月突然强力驱逐杠杆资金,预期骤然变化之下,指数急速下挫。这是一个负向正反馈过程,担心杠杆检查从而卖出,而卖出压力越大导致更多融资盘被迫平仓,平仓资金的卖出进一步导致股指下挫,于是股灾酝酿而成。
至于救市成败,也在于杠杆。如果要成功,很可能不得不维持加杠杆,若任由股市继续下挫,其实是在降杠杆。7月初那个周末人心惶惶,我周日午夜写下一则专栏《强力救市?还是末日清算?》,夜班伦敦同事看了说能否明确一下是否应该救市——问题确实很复杂,我的心态也很矛盾,其实救市与否并非一个道德选择,而是一个现实两难,不救融资盘层层杀出必然血流成河,救市的话则意味着吹大泡泡,权衡之下,忍痛不救或许最终更为正确,但我预计最终 *** 会在压力之下出手。
时到今日,国人已经无需朴素的市场常识启蒙。事后来看,虽然预测到压力之下必然救市,但未曾意识到国家队入场开头几天居然不支败落。只有当股市指数成为稳定首义之时,清算恶意做空以及民间自发停牌复牌甚至公安部出面等招数之后,股指开始稳定。令人感慨的是,几天上涨之后,又有改变人生观的散户蠢蠢欲动,关于短线交易盈利50%等帖子再度席卷社交媒体。
还是那句老话,最终人们还是会走上自己擅长的道路,哪怕这条道路暂时看不到尽头。至于中国经济,其实也是一样道理。
三周之内,中国股市跌去18万亿元有余,市值损失超过十个希腊。有资深财经媒体人私下问询,股市跌去的究竟是不是真财富?提出这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需要勇气,身边比比皆是一口斩钉截铁表示有或者没有的人,难免有理性的自负。谈股市是否蒸发财富,要点在于财富的定义为何。我认为财富本身是对资产的估值,上涨时刻的数字并非全是纸上富贵,下跌时刻的损失也不全都是真金白银,即下跌的损失与上涨的收益对应,资产或许依旧,但损失是确实是财富。人们通过价格代表集体判断,而价格在非常时刻往往由小部分边际买家决定——如同一座小区,哪怕一年只成交一套房屋,这套房屋的成交价很大程度就决定了其他房屋的价格,哪怕这些房屋的价值本身并没有任何变化,这就是财富的变化。
也正因此,说股市涨跌只是虚拟经济变化,未免太过武断。股市繁茂湮灭之间,不仅使得国家杠杆转移到居民端的想法落空,反而迫使居民甚至企业更多考虑人民币之外的资产配置,这方面如果成为趋势,将会对于人民币形成空前压力,这是未来需要警惕的方向。至于此前热炒的资本账户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可以预计在在这次股灾之后,步伐将会放慢。目前如果还期待通过股市上涨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路,甚至在泡沫中去杠杆,那么显然是镜花水月。
当下核心问题在于,股灾对于对于实际经济影响几何?既然财富损失切实存在,股灾当然会影响实体经济,那么影响多大。目前不少经济学家觉得影响不大,估算逻辑主要有三条,分别是针对金融机构、消费以及居民财富而言。首先对金融机构影响不大,目前市场大致估计场内外融资约在4到5万亿人民币,对比之下金融机构潜在损失有限,有分析师估算极端情况亏损4千亿,但对比商业银行总资产131万亿元,可谓“九牛一毛”。其次是股市财富效应对于消费的影响,考虑到中国消费驱动主要在于收入,从消费数据来说没有明显影响,股市的财富效应对于经济影响不大。第三则是觉得炒股人数而言,股民介入股市的比例有限,那么不会进一步影响房地产等重大因素,因此影响不大。根据中国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2015年一季度仅6%的中国家庭持有股票。
这三条理由代表了目前市场的主流逻辑,当然也不乏迷信唱空中国做空中国等惯性看法,价值不大,在此不做分析。上面三条理由,第二条成立,股市财富效应对于消费确实有限,虽然强调总需求的经济学家总是看重消费,其实从股市到消费的链条很长,亦如从消费到经济增长的链条很长一样。关于第一条与第三条,则需要仔细斟酌。
仅仅从数据层面看,银行资金直接入市确实不多,家庭层面持股看似不多(姑且不去质疑这一数据的准确性),这也使得多数人相信股灾不会蔓延到银行、房地产等领域,那么对于实体经济也影响不大。问题在于,经济是一个系统而不是各项简单加总等式,家庭和银行在实际经济之中并非分隔个体,家庭与银行资金间接进入股市的不可估算,经济体之间各个单元密切咬合,甲之支出即乙之收入,A之存款即B之负债;民间投资明显受到动物精神的驱动,而后者则与物质资产的财富估值密切相关。股灾消灭的财富不仅挫伤民间投资冲动,降低信贷抵押物价值,连带也压低未来投资回报预期,影响整体人民币资产的可能估值。更进一步,再加之金融体系风险厌恶程度上升、可预见性降低等等潜在影响,如此情况之下,单纯以直接进入股市数据考察股灾带来的损失,显得过于线性思维。
当极端情况爆发之际,惯常分析的逻辑就会出现漏洞。回看美国金融危机之前的2007年岁末,当时美国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危机迹象,但是多数经济学家在费城美联储一项调查中还是预计2008美国会实现2.4%增长,事实上当年美国经济是负的3.3%。直到今天,多数人都知道美国金融危机起源于高杠杆,对于各类高杠杆“毒资产”印象深刻,但是如果从非 *** 负债而言,目前中国经济的杠杆率整体水平并不低于美国。
不仅股市如此,经济也是如此,杠杆仍旧是核心问题。世界最大的对冲基金桥水公司(Bridge water)创始人雷?戴利奥(Ray Dalio)对于去杠杆颇有心得,桥水以宏观对冲见长,而且也挺过了美国金融危机以及其后的衰退。他认为去杠杆有四个方式:财富转移、减少支出,债务重组、债务货币化。去杠杆一般是四种方式并存,往往意味着痛苦的过程,但是也有“美丽的去杠杆”,四种方式达到平衡,使得经济重新回归接近潜在生产率的过程,至于“丑陋的去杠杆”则也不罕见,要么过分紧缩引发大萧条,那么是恣意印钞引发大通胀,哪一种后果都可能会引发社会动荡。
无论丑陋还是美丽,长痛还是短痛,减少杠杆其实就三个门路,要么转移杠杆,那么清算债务,那么通过通货膨胀来减少杠杆比例。数据很重要,但是数据背后经济逻辑更为更重要。随着经济走软,越来越多人关心宏观数据,但多数人并不明确宏观数据往往具有滞后性。刚刚公布中国二季度GDP同比增速为7.0%,高于市场平均预测为6.8%,这看起来类似复苏的迹象,但与实际情况感受已经是冰火两重天,当前工业增加值目前仅仅为6.8%,与以往两位数增速不可同日而语。
中国未来的去杠杆之路如何诞生?或许存在两种可能,要么类似80年代日本式的缓慢去杠杆,以漫长的低增长来熨平杠杆的伤害,要么类似90年代韩国式的通过金融危机方式,通过一次性清洗换得日后的重生。
无论哪一种道路,或许都不得不留意,日本韩国爆发危机之际的人均GDP以及人口结构都好于中国,具体分析可以看我两年前专栏《中国,下一站韩国》。
已经发生必然再发生,当股灾如预期爆发,当救市也如意料发生,当杠杆还没有完成清算之际,已经暴露的风险已经足以令人生畏,投资者应该更加小心没有完全暴露的风险。如同黑暗的剧院人头攒动,一旦突然有警报拉响,此刻应该如何做?逃走是一回事,搞清楚警报的原因也很重要,但没有明白状况就大呼别慌多少有点不负责任,至于抱怨拉响警报的人更是自欺欺人。在充分的信息没有暴露之前,不能抱怨人们做最坏的打算,此刻贸然断言乐观也可能带来误导。

中国银行业今年是如何去杠杆的

你可以带上本人身份证,在上班时间到中国银行柜台办理或查询,中国银行服务热线 95566

金融过度宽松结束 2017年银行业如何去杠杆

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的五个主要任务中,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和补短板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去杠杆方面的情况则稍显复杂。如何在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前提下,有序推进去杠杆的工作,将成为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心。

如果M2仍旧处于放大的态势,银行业去杠杆的意义能有多大?MPA考核,首先要搞定自家的事情。再去管别家的事情。

企业融资如何去杠杆降成本

融资能够降低成本吗?
能够分担公司的风险。
加入第三方监督,或许可以加强别人对企业成本运营的监管。
但不一定能够降低成本。

地方 *** 和企业如何去杠杆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古希腊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在发现杠杆原理后曾兴奋地写道。在经济领域,“杠杆”就是通过借债,以较小的投入撬动大量资金、扩大经营规模。例如个人融资融券、企业向银行借贷、 *** 发行国债、地方债等,都是“加杠杆”的行为。通俗地说,杠杆率就是债务负债率。适度的杠杆对经济有益,但如果杠杆率过高,债务增速过快,反而会拖累发展,产生巨大的债务风险。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巨大的背景下,地方 *** 和企业去杠杆势必会进一步加大经济下行压力,因此有必要适当提高中央和居民杠杆来平缓地方和企业去杠杆带来的经济波动。
“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实需要对过去放大了的过高的杠杆进行整治和调控,这也是通常所说的去杠杆。但去杠杆并不一定完全是做减法。在不同的产业领域要尽可能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以应对经济增长乏力和 *** 债务上升时期的发展局面。因此去杠杆本质就是去负债、去投资风险。”
供给侧改革的“去杠杆”,从大处看,指的是去除“僵尸企业”,进而降低公共部门整体的杠杆率;从小处看,去的是产能低效企业的杠杆,这主要指的是产能过剩的部分国企。对于市场化程度高、效益良好的民营企业或是已经基本完成市场化改制的国企,国家一直是支持在合理的范围内提升杠杆率的。

阅读全文

与M2货币去杠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外汇平台周六周日可以出金吗 浏览:962
法院审理泛亚金融有限公司 浏览:486
不终止确认的金融资产 浏览:337
中金所期权产品多少杠杆 浏览:425
长春市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 浏览:528
尼日利亚奈拉汇率美元黑市 浏览:660
欧元与美金汇率 浏览:787
大淘客改佣金 浏览:323
同方股份2018第四季度业绩 浏览:383
哪项不是邮储银行个人客户理财产品系列 浏览:55
深圳中赢财富金融公司 浏览:694
济南金融机构 浏览:870
银行间理财区别 浏览:972
兰州黄河000929股票 浏览:983
财政部干预汇率的方式 浏览:798
金融服务质量的构成要素 浏览:473
9月5日汇率日元 浏览:957
日币兑换怎么兑换人民币汇率 浏览:462
网络开户怎么调佣金 浏览:140
起步股份涨幅预计 浏览: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