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汇率佣金 >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报告单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报告单

发布时间:2024-08-25 08:07:25

杠杆平衡实验报告单

目的: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器材:等臂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
原理:F1*L1=F2*L2
步骤:1先将等臂杠杆调至平衡。2先称出一个钩码的质量。在分别挂在离支点的不同的距离挂上钩码,使天平平衡,记录数据。
结论:平衡条件 F1*L1=F2*L2
误差:可能是一开始没有调平衡,在读数时没有读正确

② 杠杆平衡实验报告单实验误差及分析是什么

动力臂和阻力臂(动力和阻力之间存在的平衡关系)
动力乘以动力臂=阻力乘以阻力臂
误差控制在5%的范围之内,误差分析存在刻度尺的精确程度。

③ 杠杆平衡实验报告单怎么写 要有实验目的 原理 器材 步骤和注意事项

实验目的
1、通过本次实验中,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了解到设计实验探究的科学思想.
2、获得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
3、能够理解杠杆平衡状态的基本含义.
实验器材:杠杆、支架、一盒钩码、固定在杠杆上的挂物环、弹簧测力计.
实验要求:1、会组装杠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步骤:
第一步、把杠杆安装在支架上,使其能灵活地绕支点转动,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处于水平静止状态,使杠杆水平静止.
第二步、先在支点左侧,20cm处挂一个0.5N的钩码,试一试需要在指点的右侧10cm处挂几个钩码,能够使杠杆再一次水平静止,杠杆水平静止后,将实验所测数据填入实验记录的表格内,将作用在杠杆左边的力,作为动力F1,则F1=0.5N,动力臂L1为20cm,F1×L1=10
作用在杠杆右侧的力为F2,F2=1N,阻力臂L2为10cm,F2×L2=10
(改变钩码的位置和钩码的个数,再做一次实验,)
第三步、将支点左侧,距支点5cm处,挂3个钩码,试试看,在支点右边15cm处,需要挂几个钩码可以使杠杆再次水平静止.
待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把实验数据填入记录表格内,动力F1,F1=1.5N,动力臂L1为5cm,F1×L1=7.5,作用在杠杆右侧的力为F2,F2=0.5N,阻力臂L2为15cm,F2×L2=7.5.
第四步、通过两次记录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知道: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x09
结论:a、杠杆的平衡状态是指杠杆处于匀速转动状态,或者静止状态,静止时的位置不一定是在水平位置.
b、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附表:
实验次数\x09动力(N)\x09动力臂(M)\x09动力×动力臂\x09阻力(N)\x09阻力臂(M)\x09阻力×阻力臂

④ 适合初二学生制作的物理小实验

平面镜成像 凸透镜成像 光的色散等

⑤ 河北中考理化生实验考什么

秦皇岛市的习题是:2012年中考物理、生化实验操作试题说明

根据秦教[2011]年324号文件要求,市里统一考试试题。现发给各个县区,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1、 根据现行教材,本着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的原则,试题尽可能概括教材内容,又考虑了安全操作等因素,适度控制了难易程度,不出偏题难题。
2、 本次考虑是我市恢复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的第一年,考虑到教材的实际情况,物理涉及到电学、力学光学等内容的12道试题。
3、 生物、化学由于是一个考场进行的生化合一考试,考虑到生物学科内容及初二结课的情况,本次考试化学的8道题和生物的4道题组成12道生化试题。
4、 试题中有需要学生填写实验报告记录的,要根据每个试题要求,印制报告记录单,在考试前由监考教师发给学生,由学生做好相应试题的实验记录及结论。
5、 由于教材要求的探究性实验较多,在平时学生实验操作中出现设想情景模式,考虑到考试的严肃性,在这次试题中没有涉及。本次试题难免有不足或疏漏之处,不妥之处请上报市仪器站。各个县区可组织教研部门人员对试题及评分标准进行分析,如有必要,可在原试题的基础上做适度微调,作为本县区独立使用。
物理实验操作考试试题

一、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的密度
实验要求:
1、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的质量。
2、用量筒测出固体的体积。
3、计算出固体的密度。
实验器材:
托盘天平(处于不平衡状态)及砝码一套、量筒一个(100ml)、小石块(拴好细线)一块、烧杯一个(盛有适量的水)、干布一块

实验记录单
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的密度
姓名: 考号:
水的体积 石块的质量 石块的体积 石块的密度

实验操作规则及评分标准

实验步骤及评分标准 细则
1、检查器材是否齐全。 (1分)
2、将天平放平稳,取下托架下的橡皮垫。用镊子将游码归零,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1分) ①未用镊子将游码归零、未取下橡皮垫、未调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扣1分;
3、将石块轻放在天平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砝码,并调节游码,使天平平衡。 (1分) ①不用镊子添加砝码、未平衡扣1分;

4、计算天平右盘砝码总质量和游码所对的刻度值的和,记录石块的质量。 (1分) ①记录质量不正确、无单位扣1分;

5、用镊子将砝码按由小到大的顺序从天平上取下放回砝码盒。 (1分) ①未将砝码按顺序放回、不用镊子扣1分;
6、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此时水的体积并记录。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1分) ①读数时视线未与量筒内水的液面最低处相平,记录不正确、无单位扣1分;
7、将石块缓慢放入量筒中按6步的方法读出此时石块和水的总体积,并计算出石块的体积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2分) ①未把石块缓慢放入扣1分;
②计算石块体积不正确扣1分;

8、计算石块的密度并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1分) ①密度计算错误、无单位扣1分;

9、整理器材:擦拭器材并将器材恢复到实验前的状态。(1分) ①未擦拭器材,未把器材放回原处扣1分;
二、探究照相机的成像规律
实验要求:
1、 组装实验装置。
2、 使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移动光屏找到蜡烛的像,记录像的大小、正倒、虚实情况。
3、总结照相机的成像规律。
实验器材:
凸透镜(f=10cm)、 蜡烛、火柴、光具座、光屏

实验记录单
探究照相机的成像规律
姓名: 考号:
实验次数 物距 像的大小 像的正倒 像的实虚 像距
1
2
照相机的成像规律:

实验操作规则及评分标准

实验步骤及评分标准 细则
1、 检查器材是否齐全 (1分)
2、组装实验装置,在光具座上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 (1分) ①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位置放错扣1分;

3、点燃蜡烛,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1分) ①未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高度扣1分;
4、将蜡烛移动到离凸透镜距离远大于2倍焦距的地方,固定好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蜡烛的像。记录此时物距、像距、像的大小、正倒、虚实情况。 (3分) ①蜡烛和凸透镜的距离未超过2倍焦距、未固定好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扣1分;
②成像不明亮、不清晰扣1分;
③记录错误、未记录完整、无单位扣1分;

5、将蜡烛移向凸透镜,但距离仍大于2倍焦距,固定好蜡烛的位置,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蜡烛的像。记录此时物距、像距、像的大小、正倒、虚实情况。 (2分) ①成像不明亮、不清晰扣1分;
②记录错误、未记录完整、无单位扣1分;

6、得出照相机的成像规律。 (1分) ①未将规律总结正确完整扣1分;

7、将蜡烛熄灭,拆除实验装置,整理器材,将器材恢复到实验前的状态。 (1分) ①未将器材恢复到实验前的状态扣1分。

三、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要求:
1、 在支点两侧悬挂钩码,两侧悬的钩码数量不得相等。
2、 在实验记录单中正确记录以下数据:(力臂长度精确到1厘米)动力臂长度、阻力臂长度、动力、阻力。
3、 改变力和力臂的数值,再做一次实验将数据添入实验记录单。
4、 分别求出两次实验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数值,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并记录。
实验器材:
杠杆一个(处于不平衡状态),杠杆支架一个(或用铁架台并组装好),木直尺一把,50g×10钩码一盒(每个钩码按0.5N计算)

实验记录单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姓名: 考号:
实验次数 动力 F1 动力臂 L1 动力×动力臂 阻力 F2 阻力臂 L2 阻力×阻力臂
1
2
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操作规则及评分标准
实验步骤评分标准 细则
1、 检查器材是否齐全 (1分)
2、把杠杆组装在支架上,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1分) ①未调整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扣1分;
3、在支点两侧挂数量不等的钩码,改变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平衡。 (1分) ①在两侧挂钩码相同扣1分;

4、用刻度尺测量力臂的长度并记录。 (1分) ①记录不正确无单位扣1分;

5、记录两侧钩码的个数,并以每个钩码为0.5N计算动力和阻力。 (1分) ①记录、计算不正确或力的单位出现克扣1分;
6、求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数值并记录。(1分) ①记录不正确、计算不正确或扣1分;

7、改变力和力臂的数值,按3-6步的方法再做一次实验,将结果添入实验记录单。 (2分) ①只改变力或力臂其中之一变量扣1分;
②记录结果错误、无单位扣1分;

8、根据实验结果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1分) ①结论不正确扣1分;

9、整理器材,将器材恢复到实验前的状态。 (1分) ①未将器材恢复到实验前的状态扣1分。
四、探究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实验要求
按电路图,连接电路。
1、 用电压表测L1两端电压、L2两端电压、L1L2串联后总电压。
2、 在记录单上记录数据,并得出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实验器材
电池组(6v)一个、小灯座(2.5v)两只、单刀开关(闭合状态)一个、电压表一个、导线若干根

实验记录单
探究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姓名: 考号:
L1两端电压 L2两端电压 L1L2串联后总电压

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实验操作规则及评分标准
实验步骤及评分标准 细则
1、检查器材是否齐全,检查电压表指针是否在“0”位。 (1分)
2、按电路图连接电路(开关断开)。 (1分) ①开关未断开或电路连接错误扣1分;
3、闭合开关,检查电路,电路正常再断开开关。 (1分) ①开关未断开扣1分;

4、将两根导线的一根接电压表负接线柱上,另一根接电压表正接线柱(15v)上。 (1分) ①接线错误扣1分;

5、将电压表与L1并联,并联前必须用试触法选择电压表的量程。 (1分) ①未用试触法选择电压表的量程或方法不正确,电压表反偏扣1分;
6、闭合开关,观察电压表的示数并记录。 (1分) ①记录不正确或无单位扣1分;

7、断开开关,将电压表取下,按上述要求分别测出L2两端电压、L1L2串联后总电压并记录。 (2分) ①未用试触法选择电压表的量程或测量方法不正确扣1分;
②记录不正确或无单位扣1分;

8、断开开关,得出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1分) ①结论不正确扣1分;

9、整理器材,拆除电路,将器材恢复到实验前的状态。(1分) ①未将器材恢复到实验前的状态扣1分;
五、探究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实验要求
1、 按电路图,连接电路。
2、 用电流表测量A、B、C三处的电流。
3、 在记录单上记录数据,并得出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实验器材
电池组(3v)一个、小灯座(2.5v)两只、单刀开关(闭合状态)一个、电流表一个、导线若干根

实验记录单
探究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姓名: 考号:
A处电流 B处电流 C处电流

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实验操作规则及评分标准

实验步骤及评分标准 细则
1、检查器材是否齐全,检查电流表指针是否在“0”位。 (1分)
2、按电路图连接电路(开关断开)。 (1分) ①开关未断开扣1分;

3、闭合开关,检查电路,电路正常断开开关。 (1分) 电路连接错误、开关未断开扣1分;
4、测A处电流:断开干路连接导线,将断开的线接到电流表接线柱上(正负接线柱要判断正确)在干路断开的接线柱上接一根导线,闭合开关,用新接上的导线头试触电流表,选择适当的量程后断开开关,将电流表串接好,闭合开关,观察电流表示数并记录。 (2分) ①不用试触法选择电流表的量程或方法不正确,电流表反偏扣1分;
②记录不正确扣1分;

5、按第4步方法测量B、C两处的电流并记录。 (2分) ①未用试触法选择电流表的量程或测量方法不正确扣1分;
②记录不正确扣1分;

6、断开开关,得出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2分) ①未断开开关扣1分;
②结论不正确扣1分;

7、整理器材,拆除电路,将器材恢复到实验前的状态。
(1分) ①未将器材恢复到实验前的状态恢复扣1分。

六、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实验要求
1、 按电路图,连接电路。
2、 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为其额定电压。
3、 测量此时通过小灯泡的电流。
4、 计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实验器材
电池组(4.5v)一个、小灯座(2.5v 0.3A)一只、单刀开关(闭合状态)一个、电流表一个、电压表一个、滑动变阻器(20Ω,滑片处于中间位置)、导线十根

实验记录单
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姓名: 考号:
小灯泡的额定电压 小灯泡的额定电流 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实验操作规则及评分标准

实验步骤及评分标准 细则
1、检查器材是否齐全,检查电流表、电压表指针是否在“0”位。 (1分)
2、按电路图连接电路,电压表选择0~3V量程,电流表选择0~0.6A量程。(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要判断正确),连接时应保证开关断开,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置于阻值最大的位置。 (4分) ①开关未断开或电路连接错误扣1分;
②电压表和电流表的量程选择错误扣1分;
③电压表和电流表反偏扣1分;
④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未置于阻值最大的位置扣1分;
3、检查电路是否正确。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2.5V,并记录。 (2分) ①操作不正确扣1分;
②记录不正确不得分;

4、观察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并记录。 (1分) ①记录不正确无单位扣1分;

5、断开开关,计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1分) ①计算错误、无单位扣1分;

6、整理器材,拆除电路,将器材恢复到实验前的状态。(1分) ①未将器材恢复到实验前的状态扣1分。

七、用电流表测并联电路电流

实验要求
1、 按电路图连接电路。
2、 检查电流表指针是否在“0”位。
3、 测量干路总电流,并记录。
实验器材
电池组(3V)1个,小灯座(2.5V)1只,定值电阻(10Ω)一只,单刀开关(闭合状态)一只、电流表一个、导线若干根、螺丝刀一把。

实验记录单
用电流表测并联电路电流
姓名: 考号:
电流表所选量程 干路电流

实验操作规则及评分标准
实验步骤及评分标准 细则
1、检查器材是否齐全,检查电流表指针是否在“0”位。 (1分)
2、断开开关,按电路图,从电池正极(或负极)顺次连接各元件,组成并联电路检查电路是否正确。 (2分) ①未断开开关,扣1分;
②未按图连接扣1分;

3、闭合开关,灯泡发光再断开开关。 (1分) ①连成串联电路或短路的或不操作此项扣1分;
4、测干路电流:断开干路的连接导线,将断开的线接到电流表的接线柱上(正、负极要判断正确);在干路断开的接线柱上接上新的一根导线;闭合开关,用新接上的线头试触电流表选择量程(由大至小);确定量程后,断开开关,将电流表按选择好的量程串联到电路中;闭合开关。
(3分) ①电流表正负极在试触时接错,又改正的扣1分;
②不用试触法或方法不对或未按要求断开或闭合电键的扣1分;
③电流表串联位置不对,扣1分;

5、正确观察电流值,断开开关,填写实验报告单,数据单位要正确。 (2分) ①观察后未断开开关扣1分;
②记录数据不正确无单位扣1分 ;

6、整理器材,将器材恢复到实验前的状态。 (1分) ①未将器材恢复到实验前的状态扣1分
八、探究二力的平衡条件
实验要求:
1、能够正确组装实验装置;
2、能够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3、能够正确分析受力并结合其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正确得出结论。
实验器材:
小车,两端带有滑轮的光滑木板(带固定支架),线,钩码等

实验记录单

姓名: 考号:
小车所受拉力大小(相同、不相同) 拉力方向(相同、相反) 拉力方向是否在同一直线上 小车的状态(静止、运动)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结论

实验操作规则及评分标准
实验步骤及评分标准 细则
1、检查所用器材是否齐全。 (1分)
2、将带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将小车放在长木板上。 (1分) ①未正确操作扣1分;

3、两侧用细线系上两组相同的钩码,分析小车所受拉力大小及方向,观察小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并记录。 (2分) ①未正确操作扣1分;
②漏记或错记一项扣1分;

1、 在小车左边或右边增加钩码,小车会向左或右移动,分析小车所受拉力的大小及方向并记录。
(2分) ①未正确操作扣1分;
②漏记或错记一项扣1分;

5、两边悬挂相同钩码,将小车扭转一个角度,放手瞬间观察分析小车所受拉力及运动情况并记录。
(2分) ①未正确操作扣1分;
②漏记或错记一项扣1分;

6、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出二力平衡条件。 (1分) ①未将平衡条件总结完整扣1分;
7、整理器材,并将器材恢复到实验前的状态。 (1分) ①未将器材恢复到实验前的状态扣1分。
九、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实验要求:
1、能够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2、能够正确读数
3、能够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研究分析并得出正确结论
实验器材:长木板,木块,平板测力计(5N),钩码,棉布

实验记录单
姓名: 考号:
接触面(木板、棉布) 钩码个数 弹簧测力计示数(N)

实验结论

实验操作规则及评分标准

实验步骤及评分标准 细则
1、检查所用器材是否齐全,检查测力计指针是否在0刻度。 (1分)
2、将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木块放在长木板上,用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其在木板上匀速水平滑动,测力计示数稳定时记录数据 。
(2分) ①不匀速拉动木块扣1分;
②漏记或错记一项扣1分;

3、将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木块放在长木板上,在木块上加放钩码,用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其在木板上匀速滑动,记录测力计示数。
(2分) ①不匀速拉动木块扣1分;
②漏记或错记一项扣1分;

4、将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木板上平铺一块棉布并固定,用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其在木板上匀速滑动,记录测力计示数。
(2分) ①不匀速拉动木块扣1分;
②漏记或错记一项扣1分;

5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出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2分) ①未将结论总结完整扣1分;

6整理器材,并将器材恢复到实验前的状态。 (1分) ①未将器材恢复到实验前的状态扣1分。

十、探究液体内部压强
实验要求:
1、能够正确使用液体压强计
2、会根据压强计两个管中水位的变化判断压强大小
3、会通过探头橡皮膜方向的变化判断所测的压强方向
实验器材:
液体压强计,微小压强计(U形管与铁架台组装好),500ml大烧杯(2个),水,盐水、刻度尺

实验记录单
姓名: 考号:
实验次数 水、 盐水 探头深度 橡皮膜方向 压强计U型管液面高度差
1 水 相同 朝上
2 水 相同 朝下
3 水 相同 朝侧面
4 水 加深 任意
5 水 更深6厘米处 任意(方向同上)
6 盐水 深度6厘米处 任意(方向同上)
实验结论
实验操作规则及评分标准
实验步骤及评分标准 细则
1、检查所用器材是否齐全。 (1分)
1、 把探头放进盛水容器中观察液体内部是否存在压强。
(1分) ①不能够正确使用压强计扣1分;
3、把探头固定在某一深度处,分别改变橡皮膜方向(向上、下、侧面)观察液体内部统一深度处各个方向压强的特点,做好记录。(3分) ①未固定某一深度扣1分;
②未改变探头方向扣1分;
③未正确记录扣1分;

4、改变探头深度,观察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变化,做好记录。(1分) ①漏记或错记一项扣1分;

5、固定探头深度,改变液体密度,观察液体压强随液体密度的变化并记录。
(2分) ①测量水深6厘米处压强的操作或记录不正确扣1分;
②测量盐水深6厘米处压强的操作或记录不正确扣1分;
6、正确得出实验结论。 (1分) ①未将结论总结完整扣1分;

7、整理器材,并将器材恢复到实验前的状态。 (1分) ①未将器材恢复到实验前的状态扣1分。
十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要求:
1、能用正确的方法找到平面镜所成的像的位置
2、能正确测量像距及物距
3、能根据实验数据正确得出结论
实验器材:
带支架的玻璃片,刻度尺,白纸,蜡烛两只(大小相同)

实验记录单
姓名: 考号:
物体的高度(厘米)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厘米) 像的高度
(厘米)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厘米)

实验结论
实验操作规则及评分标准

实验步骤及评分标准 细则
1、检查所用器材是否齐全。 (1分)
2、在桌面铺一张白纸,纸上垂直竖立一块玻璃板,标出玻璃板的位置。 (1分) ①未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扣1分;
3、在玻璃板前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并观察它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 (1分) ①未操作正确扣1分;

4、拿另外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看上去与像重合,此重合位置就是点燃蜡烛所成的像的位置。 (1分) ①未操作正确扣1分;

5、分别标出物、像的位置,比较物与像的大小。
(2分) ①未正确标出物、像的位置扣1分;
②未正确测量物像高度扣1分;

6、实验后,把玻璃板和蜡烛移开,连线物象位置点,比较物距与像距以及物像的位置连线与玻璃板的关系。
(2分) ①准确量取物距和像距得1分;
②正确画出物像的位置连线并标出位置连线与玻璃板的关系得1分;
7、正确得出实验结论。 (1分) ①未将结论总结完整不得分;

8、整理器材,并将器材恢复到实验前的状态。 (1分)
①未将器材恢复到实验前的状态扣1分

十二、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实验要求:
1、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准确读数
2、正确使用刻度尺,准确读数
3、会正确计算有用功、总功、机械效率
实验器材:
斜面、平板测力计(5N)、刻度尺、小车

实验记录单
姓名: 考号:
小车重力(N) 斜面高度(m) 沿斜面的拉力(N) 小车运动距离(m) 有用功(J) 总功(J) 机械效率

实验操作规则及评分标准

实验步骤及评分标准 细则
1、检查所用器材是否齐全,检查测力计指针是否在0刻度。 (1分)
2、把小车放到斜面上,用测力计匀速拉动,使其从低端运动到顶端。 (2分) ①未将测力计沿与斜面平行方向拉动扣1分;
②未将测力计匀速拉动扣1分;

3、测出拉力、小车重力并记录。 (2分) ①未正确测出并记录拉力扣1分;
②未正确测出并记录重力扣1分;

4、测量斜面的长以及斜面的高度并记录。 (2分) ①未正确测量并记录斜面的长扣1分;
②未正确测量并记录斜面的高扣1分;

5、计算有用功、总功、机械效率并记录。 (2分) ①未正确计算并记录有用功、总功扣1分;
②未正确计算并记录机械效率扣1分;

6、整理器材,并将器材恢复到实验前的状态。 (1分) ①未将器材恢复到实验前的状态扣1分;

⑥ 急求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大全!

物理量 单位 公式
名称 符号 名称 符号
质量 m 千克 kg
温度 t 摄氏度 ℃ m=pv
速度 v 米/秒 m/s v=s/t
密度 ρ 千克/米³ kg/m³ ρ=m/v
力(重力) F 牛顿(牛) N G=mg
压强 P 帕斯卡(帕) Pa P=F/S
功 W 焦耳(焦) J W=Fs
功率 P 瓦特(瓦) w P=W/t
电流 I 安培(安) A I=U/R
电压 U 伏特(伏) V U=IR
电阻 R 欧姆(欧) Ω R=U/I
电功 W 焦耳(焦) J W=UIt
电功率 P 瓦特(瓦) w P=W/t=UI
热量 Q 焦耳(焦) J Q=cm(t-t0)
比热 c 焦/(千克·摄氏度)J/(kg·℃)
………………………………………………………………………………
………………………………………………………………………………

初中物理公式总结

初中物理公式总结

看样子上面是高中的,我发个初中的,但不多
物理量(单位) 公式 备注 公式的变形
速度V
(m/S) v=
S:路程
t:时间
重力G
(N) G=mg m:质量
g:9.8N/kg或者10N/kg
密度ρ
(kg/m3) ρ=
m:质量
V:体积
合力F合
(N) 方向相同:F合=F1+F2
方向相反:F合=F1-F2 方向相反时,F1>F2
浮力F浮
(N) F浮=G物-G视 G视:物体在液体的重力

浮力F浮
(N) F浮=G物 此公式只适用
物体漂浮或悬浮
浮力F浮
(N) F浮=G排=m排g=ρ液gV排 G排:排开液体的重力
m排:排开液体的质量
ρ液:液体的密度
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
(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 F2L2 F1:动力 L1:动力臂
F2:阻力 L2:阻力臂
定滑轮 F=G物
S=h F: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
G物:物体的重力
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h:物体升高的距离
动滑轮 F= (G物+G轮)
S=2 h G物:物体的重力
G轮:动滑轮的重力
滑轮组 F= (G物+G轮)
S=n h n:通过动滑轮绳子的段数
机械功W
(J) W=Fs F:力
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有用功W有
总功W总 W有=G物h
W总=Fs 适用滑轮组竖直放置时
机械效率 η= ×100%

功率P
(w) P=
W:功
t:时间
压强p
(Pa) P=
F:压力
S:受力面积
液体压强p
(Pa) P=ρgh ρ:液体的密度
h:深度(从液面到所求点
的竖直距离)
热量Q
(J) Q=cm△t c:物质的比热容 m:质量
△t:温度的变化值
燃料燃烧放出
的热量Q(J) Q=mq m:质量
q:热值
常用的物理公式与重要知识点
一.物理公式
物理量(单位) 公式 备注 公式的变形

串联电路
电流I(A) I=I1=I2=…… 电流处处相等
串联电路
电压U(V) U=U1+U2+…… 串联电路起
分压作用
串联电路
电阻R(Ω) R=R1+R2+……
并联电路
电流I(A) I=I1+I2+…… 干路电流等于各
支路电流之和(分流)
并联电路
电压U(V) U=U1=U2=……
并联电路
电阻R(Ω) = + +……

欧姆定律 I=
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
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电流定义式 I=
Q:电荷量(库仑)
t:时间(S)

作者:222.216.2.*2006-6-16 13:59 回复此发言

--------------------------------------------------------------------------------

2 初中物理公式
电功W
(J) W=UIt=Pt U:电压 I:电流
t:时间 P:电功率
电功率 P=UI=I2R=U2/R U:电压 I:电流
R:电阻
电磁波波速与波
长、频率的关系 C=λν C:波速(电磁波的波速是不变的,等于3×108m/s)
λ:波长 ν:频率
二.知识点
1. 需要记住的几个数值:
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40m/s b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108m/s
c.水的密度:1.0×103kg/m3 d.水的比热容:4.2×103J/(kg•℃)
e.一节干电池的电压:1.5V f.家庭电路的电压:220V
g.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2. 密度、比热容、热值它们是物质的特性,同一种物质这三个物理量的值一般不改变。例如:一杯水和一桶水,它们的的密度相同,比热容也是相同,
3.平面镜成的等大的虚像,像与物体 关于平面镜对称。
3.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4. 超声:频率高于2000的声音,例:蝙蝠,超声雷达;
5. 次声:火山爆发,地震,风爆,海啸等能产生次声,核爆炸,导弹发射等也能产生次声。
6.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小孔成像,曰食,月食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7. 光发生折射时,在空气中的角总是稍大些。看水中的物,看到的是变浅的虚像。
8.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9.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体在2倍焦距之外成缩小、倒立的实像。在2倍焦距与1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在1倍 焦距之内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10.滑动摩擦大小与压力和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
11.压强是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12.输送电压时,要采用高压输送电。原因是:可以减少电能在输送线路上的损失。
13.电动机的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而转动。是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
14.发电机的原理:电磁感应现象。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话筒,变压器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
15.光纤是传输光的介质。
16.磁感应线是从磁体的N极发出,最后回到S极。
注意 :铭牌中有电压,电功率 时,先计算出R,(R= )另外,如果题目中有“正常工作 ”就隐含着条件。
由于篇幅有限,知识点就罗列了一些,剩下的自己去完成

………………………………………………………………………………

初中物理公式表物理量单位及公式

初中物理公式表
物理量单位及公式

………………………………………………………………………………
物理量 单位 公式
名称 符号 名称 符号
质量 m 千克 kg m=ρv
温度 t 摄氏度 ℃
速度 v 米/秒 m/s v=s/t
密度 ρ 千克/米3 kg/m3 ρ=m/v
千克/米3 kg/m3
力(重力) F 牛顿(牛) N G=mg
压强 P 帕斯卡(帕) Pa P=F/S
功 W 焦耳(焦) J W=Fs
功率 P 瓦特(瓦) w P=W/t
电流 I 安培(安) A I=U/R
电压 U 伏特(伏) V U=IR
电阻 R 欧姆(欧) Ω R=U/I
电功 W 焦耳(焦) J W=UIt
电功率 P 瓦特(瓦) w P=W/t=UI
热量 Q 焦耳(焦) J Q=cm(t-t0)
比热 c 焦/(千克·摄氏度)J/(kg·℃)
真空中光速 3×108米/秒
g 9.8牛顿/千克
15°C空气中声速 340米/秒
安全电压 不高于36伏
1,液体压强P= gh ; 2、阿基米德原理 F浮=G排液= 液gV排 ;3、杠杆平衡
条件:F1l1=F2l2 ; 4、机械效率 = ×100% ; 5、 焦耳定律:Q=I2 R t
(若电路为纯电阻电路则:Q=W); 6、 若知道某用电器的额定电压U额和额定
功率P额,以及实际电压U实,则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阻R= P实=( )2P额
;7、功率P=FV;8、串联电路的特点:I=I1=I2;U=U1+U2;R=R1+R2;
。并联电路的特点:I=I1+I2;U1=U2=U

m排:排开液体的质量
ρ液:液体的密度

作者:222.216.2.*2006-6-16 13:59 回复此发言

--------------------------------------------------------------------------------

3 初中物理公式
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
(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 F2L2 F1:动力 L1:动力臂
F2:阻力 L2:阻力臂
定滑轮 F=G物
S=h F: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
G物:物体的重力
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h:物体升高的距离
动滑轮 F= (G物+G轮)
S=2 h G物:物体的重力
G轮:动滑轮的重力
滑轮组 F= (G物+G轮)
S=n h n:通过动滑轮绳子的段数
机械功W
(J) W=Fs F:力
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有用功W有
总功W总 W有=G物h
W总=Fs 适用滑轮组竖直放置时
机械效率 η= ×100%
功率P
(w) P=
W:功
t:时间
压强p
(Pa) P=
F:压力
S:受力面积
液体压强p
(Pa) P=ρgh ρ:液体的密度
h:深度(从液面到所求点
的竖直距离)
热量Q
(J) Q=cm△t c:物质的比热容 m:质量
△t:温度的变化值
燃料燃烧放出
的热量Q(J) Q=mq m:质量
q:热值
常用的物理公式与重要知识点
一.物理公式

物理量(单位) 公式 备注 公式的变形
串联电路
电流I(A) I=I1=I2=…… 电流处处相等
串联电路
电压U(V) U=U1+U2+…… 串联电路起
分压作用
串联电路
电阻R(Ω) R=R1+R2+……
并联电路
电流I(A) I=I1+I2+…… 干路电流等于各
支路电流之和(分流)
并联电路
电压U(V) U=U1=U2=……
并联电路
电阻R(Ω) = + +……
欧姆定律 I=
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
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电流定义式 I=
Q:电荷量(库仑)
t:时间(S)
电功W
(J) W=UIt=Pt U:电压 I:电流
t:时间 P:电功率
电功率 P=UI=I2R=U2/R U:电压 I:电流
R:电阻
电磁波波速与波
长、频率的关系 C=λν C:波速(电磁波的波速是不变的,等于3×108m/s)
λ:波长 ν:频率
二.知识点
1. 需要记住的几个数值:
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40m/s b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108m/s
c.水的密度:1.0×103kg/m3 d.水的比热容:4.2×103J/(kg?℃)
e.一节干电池的电压:1.5V f.家庭电路的电压:220V
g.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2. 密度、比热容、热值它们是物质的特性,同一种物质这三个物理量的值一般不改变。例如:一杯水和一桶水,它们的的密度相同,比热容也是相同,
3.平面镜成的等大的虚像,像与物体 关于平面镜对称。
3.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4. 超声:频率高于2000的声音,例:蝙蝠,超声雷达;
5. 次声:火山爆发,地震,风爆,海啸等能产生次声,核爆炸,导弹发射等也能产生次声。
6.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7. 光发生折射时,在空气中的角总是稍大些。看水中的物,看到的是变浅的虚像。
8.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9.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体在2倍焦距之外成缩小、倒立的实像。在2倍焦距与1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在1倍 焦距之内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10.滑动摩擦大小与压力和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
11.压强是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12.输送电压时,要采用高压输送电。原因是:可以减少电能在输送线路上的损失。
13.电动机的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而转动。是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
14.发电机的原理:电磁感应现象。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话筒,变压器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
15.光纤是传输光的介质。
16.磁感应线是从磁体的N极发出,最后回到S极。
注意 :铭牌中有电压,电功率 时,先计算出R,(R= )另外,如果题目中有“正常工作 ”就隐含着条件。

⑦ 有关物理杠杆的专题报告

http://www.white-collar.net/02-lib/01-zg/03-guoxue/%C6%E4%CB%FB%C0%FA%CA%B7%CA%E9%BC%AE/%D7%A8%CC%E2%C0%E0/%CE%C4%BB%AF/%D6%D0%B9%FA%B9%C5%B4%FA%BF%C6%BC%BC%B3%C9%BE%CD/Resource/Book/E/JXCKS/TS011100/0017_ts011100.htm
三物理学

中国古代的力学知识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戴念祖

力学是研究力和机械运动的科学。一个物体在时间、空间中的位置发生变动,就叫机械运动。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在作机械运动,即使表面看来静止的桌椅、不动的教室,也时刻在随地球一起转动。力是物质间的一种相互作用,机械运动状态的变化就是这种相互作用引起的。静止的或运动的状态不变化,都意味着其中各种力的相互平衡。力学知识起源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生产劳动。在中国古代有丰富的力学知识。

简单机械

杠杆、滑轮和斜面,物理学上称作简单机械。

杠杆的使用或许可以追溯到原始人时期。当原始人拾起一根棍棒和野兽搏斗,或用它撬动一块巨石,他们实际上就是在使用杠杆。石器时代人们所用的石刃、石斧,都用天然绳索把它们和木柄捆束在一起;或者在石器上凿孔,装上木柄(如图左)。这表明他们在实践中懂得了杠杆的经验法则:延长力臂可以增大力量。

杠杆在中国的典型发展是秤的发明和它的广泛应用。在一根杠杆上安装吊绳作为支点,一端挂上重物,另一端挂上砝码或秤锤,就可以称量物体的重量。古代人称它“权衡”或“衡器”。“权”就是砝码或秤锤,“衡”是指秤杆。迄今为止,考古发掘的最早的秤是在长沙附近左家公山上战国时期楚墓中的天平。它是公元前四到三世纪的制品,是个等臂秤。不等臂秤可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使用了。古代中国人还发明了有两个支点的秤,俗称铢秤。使用这种秤,变动支点而不需要换秤杆就可以称量比较重的物体。这是中国人在衡器上的重大发明之一,也表明中国人在实践中完全掌握了阿基米德杠杆原理。

《墨经》一书最早记述了秤的杠杆原理。《墨经》是战国时期以鲁国人墨翟(约前468-前376)为首的墨家著作。墨翟和他的弟子们以刻苦耐劳、参加生产、勇敢善战著称。因此,他们的著作中留下了许多自然科学知识。

《墨经》把秤的支点到重物一端的距离称作“本”(今天通常称“重臂”),把支点到权一端的距离称作“标”(今天称“力臂”)。《墨经·经下》中说:第一,当重物和权相等而衡器平衡时,如果加重物在衡器的一端,重物端必定下垂;第二,如果因为加上重物而衡器平衡,那是本短标长的缘故;第三,如果在本短标长的衡器两端加上重量相等的物体,那么标端必下垂。(“衡,加重于其一旁,必垂。权、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两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墨家在这里把杠杆平衡的各种情形都讨论了。他们既考虑了“本”和“标”相等的平衡,也考虑了“本”和“标”不相等的平衡;既注意到杠杆两端的力,也注意到力和作用点之间的距离大小。虽然他们没有给我们留下定量的数字关系,但这些文字记述肯定是墨家亲身实验的结果,它比阿基米德发现杠杆原理要早约二百年。

桔槔也是杠杆的一种。它是古代的取水工具。作为取水工具,一般用它改变力的方向。为其他目的使用时,也可以改变力的大小,只要把桔槔的长臂端当作人施加力的一端就行。春秋战国时期,桔槔已成为农田灌溉的普通工具。

滑轮,古代人称它“滑车”。应用一个定滑轮,可改变力的方向;应用一组适当配合的滑轮,可以省力。至少从战国时期开始,滑轮在作战器械、井中提水等生产劳动中被广泛应用。传说公元前四世纪,巧匠公输般为季康子葬母下棺,创制了转动机关(见《礼记正义》卷十),可能就是指的滑轮。汉代画像砖和陶井模型都有滑轮装置。

滑轮的另一种形式是辘轳。把一根短圆木固定于井旁木架上,圆木上缠绕绳索,索的一端固定在圆木上,另一端悬吊水桶,转动圆木就可提水。只要绳子缠绕得当,绳索两端都可悬吊木桶,一桶提水上升,另一桶往下降落,这就可以使辘轳总是在作功。辘轳大概起源于商末周初(公元前十一世纪)。据宋代曾公亮(998-1078)著《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一《水攻·济水府》,周武王时有人以辘轳架索桥穿越沟堑的记载。唐代刘禹锡(772-842)描写了他亲自所见的一种叫“机汲”的提水机械,它是把辘轳和架空索道联合并用,以便把山下流水一桶桶地提上山顶,既浇田地又省力(《刘梦得文集》卷二十七《机汲记》)。

最早讨论滑轮力学的还是《墨经》。《墨经·经下》把向上提举重物的力称作“挈”(qí),把自由往下降落称作“收”,把整个滑轮机械称作“绳制”。《墨经》中说:以“绳制”举重,“挈”的力和“收”的力方向相反,但同时作用在一个共同点上。提挈重物要用力,“收”不费力,若用“绳制”提举重物,人们就可省力而轻松。(“挈与收反。”“挈,有力也;引,无力也。不必所挈之止于施也,绳制之也。”)又说:在“绳制”一边,绳比较长,物比较重,物体就越来越往下降;在另一边,绳比较短,物比较轻,物体就越来越被提举向上。(“挈,长重者下,短轻者上。”)又说:如果绳子垂直,绳两端的重物相等,“绳制”就平衡不动。(“绳下直,权重相若则正矣。”)如果这时“绳制”不平衡,那么所提举的物体一定是在斜面上,而不是自由悬吊在空中。我们对于墨家的丰富的力学知识就不能不赞佩!

尖劈能以小力发大力。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所打磨的各种石器,如石斧、石刀、骨针、镞等等,都不自觉地利用了尖劈的原理。墨家在讨论滑轮的功用说到它省力时,就把它比喻作“锥刺”。汉代王充说:“针锥所穿,无不畅达;使针锥末方,穿物无一分之深矣。”(《论衡·状留篇》)墨家和王充等人清楚地知道尖劈原理的经验法则。

在日常生活中常应用的尖劈之一是楔子,木楔或金属楔。人们常用它加固各种器具。唐代李肇讲过这样的故事:

在苏州建造重元寺时,工匠疏忽,一柱未垫而使寺阁略有倾斜。若是请木工再把寺阁扶正,费工费事又费钱。寺主为此十分烦恼。一天,一外地僧人对寺主说:不需费大劳力,请一木匠为我作几十个木楔,可以使寺阁正直。寺主听他的话,一面请木工砍木楔,一面摆酒盛宴外地僧人。饭毕,僧人怀揣楔子,手持斧头,攀梯上阁顶。只见他东一楔西一楔,几根柱子楔完之后,就告别而去。十几天后,寺阁果然正直了。(李肇:《唐国史补》卷中)

小小几个尖劈,作用却这样巨大!

斜面的力学原理和尖劈相同。人们在推车行平地和上坡时发现用力不同。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考工记·辀(zhōu)人》中说:“登阤者,倍任者也。”这就是说,推车上坡,要加倍费力气。用双手举重物到一定高度和用斜面把同样的重物升到同一高度,自然后者容易得多。《荀子·宥坐》中说:“三尺之岸而虚车不能登也,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人们不能把空车举上三尺高的垂直堤岸,却能把满载的车推上百仞高山。这是为什么?因为高山的路面坡度斜缓(“陵迟”)。这正是斜面物理功用的最好总结。

重心和平衡

要使物体平稳地置于桌面上,就要考虑它的重心和平衡的问题。从物理学观点看,通过物体的重心和桌面垂直的线(或面)要维持在这一物体的支持面里;否则,这一物体就很容易倒下。在日常生活中涉及重心和平衡的例子随手可拾。商代的酒器斝(jiǎ)有三足,它的重心总是落在三足点形成的等边三角形里。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朱雀铜灯,体现了工匠关于重心的巧妙构思。东汉铜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落地。但是它的重心刚好落在支撑足上,因此,即使支撑面很小,看来好像容易倾倒,其实是稳定平衡的。在杂技表演中走绳的演员手握长杠或持雨具;单臂撑的演员,他的两腿总要弯过自己的头顶。这些道具或造形,不仅在于美和险的结合,让人惊心动魄,更重要的是演员必需采取的安全措施:保持自己的重心和平衡。

大概在西周时期,聪明的工匠制造了一件盛水的“欹器”。“欹”(qī)的意思是倾斜。它可以随盛水的多少而发生倾斜变化。不装水时,它成倾斜状态;装上一半水时,就中正直立;装满水时,它就自动翻倒,把所盛水倒出。《荀子·宥坐》把它描写作“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欹器的重心随盛水的多少而发生变化的缘故。有一天,孔子(前551-前479)在鲁庙中见到这种欹器,立即让他的弟子们注水实验。然后,他感慨地说:“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意思是告诫弟子,要谦虚,切戒自满。汉代以后,不断地有人制造各种欹器,充分体现中国人掌握了有关的力学知识。

隋唐时期,或许由于饮酒之风盛行,人们制作了一种劝人喝酒的玩具,经匠心雕刻的木头人,称作“酒胡子”。把它置于瓷盘中,“臲(niè)卼(wù)不定”、“俯仰旋转”、“缓急由人”。(见王定保著:《唐摭言》卷十二《海敍不遇》)也有用纸制作的,“糊纸作醉汉状,虚其中而实其底,虽按捺而旋转不倒也。”(见赵翼(1727-1814)著:《陔余丛考》卷三十三)现在把这些玩具叫不倒翁。另一种劝酒器,虽叫不倒翁,但转动摇摆后最终会倒下。宋代张邦基说:“木刻为人,而锐其下,置之盘中,左右欹侧,僛(qī)僛然如舞之状,久之力尽乃倒。”(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八)这种玩具指向某人或倒向某人,某人当饮酒。

从这些历史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前一种不倒翁的重心略低于木头人下半圆的中心,后一种略高于下半圆的中心,由于它们重心位置不同,造成它们左右摇摆后的不同后果。而古代人把它们制成半圆形下身,并且“虚其中而实其底”,正说明他们有意识地利用重心位置和平衡的关系。

西汉初年(公元前二世纪)成书的《淮南子·说山训》曾就本末倒置而造成不平衡的现象总结说:“下轻上重,其覆必易。”

东汉王充对平衡问题作了极好的论述:“圆物投之于地,东西南北无之不可,策杖叩动,才微辄停。方物集地,一投而止,及其移徙,须人动举。”(《论衡·状留篇》)“策杖”是赶马用的木棍。圆球投落地面,东西南北随遇滚动,只有用棍子制止它,它才会静止一会儿。方形物体投落地面,立即就静止在那儿。如果要它移动,就需要施加外力。这些现象正是力学中随遇平衡和稳定平衡的典型例子。



力是物理学中很重要、很基本的概念,它的形成在物理学史上经过了漫长的时间,直到十七、十八世纪,物理学家才对它作出准确的定义。

在甲骨文中,“力”字像一把尖状起土农具耒。用耒翻土,需要体力。这大概是当初造字的本意。

《墨经·经上》最早对力作出有物理意义的定义:“力,刑之所以奋也。”“刑”通“形”,表示一切有生命的物体。“奋”的原意是鸟张开翅膀从田野里飞起,墨家用它描述物质的运动或精神的状态改变,如同今日常用词“奋飞”、“奋发”“振奋”等含义一样。由此可见,墨家定义力是指有形体的状态改变;如果保守某种状态就谈不上奋,也就无需用力了。《墨经》还举了一个例子,从地面上举起重物,就要发“奋”,需要用力。(力,重之谓。下,与,重奋也。”“与”是“举”的省文。)墨家定义力,虽然没有明确把它和加速度联系在一起,但是他们从状态改变中寻找力的原因,实际上包含了加速度概念,它的意义是极其深刻的。

在浩瀚的中国历史典籍中记述了各种各样的力,其中人们对惯性力和重力的认识是值得称道的。

战国初期成书的《考工记·辀人》最早记述了惯性现象。它描述赶马车的经验,说道:“劝登马力,马力既竭,辀犹能一取焉。”“劝登马力”就是赶马车,劝马用力。辀指小车。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驾驶马车过程中,即使马不再用力拉车了,车还能继续往前一小段路。

对重力现象最早作出描写的是《墨经·经下》。它指出,凡是重物,上不提挈,下无支撑,旁无力牵引,就必定垂直下落。(“凡重,上弗挈,下弗收,旁弗劫,则下直。”)这就是说,当物体不受到任何人为作用时,它作垂直下落运动。这正是重力对物体作用的结果。

在力学中有一条法则:一个系统的内力没有作用效果。饶有趣味的是,中国人发现和这有关的现象惊人地早。《韩非子·观行篇》中最早提出了力不能自举的思想:“有乌获之劲,而不得人助,不能自举。”乌获,据说是秦武王宠爱的大力士,能举千钧之重。但他却不能把自己举离地面。

东汉王充也说:“古之多力者,身能负荷千钧,手能决角伸钩,使之自举,不能离地。”(《论衡·效力篇》)似乎很可悲,一个身能负千钧重载、手能折断牛角、拉直铁钩的大力士,却不能把自己举离地面。然而,这正是真理所在。再大力气的人,也不能违背上述那条力学法则。因为当自身成为一个系统时,他对自己的作用力属于内力。系统本身的内力对本系统的作用效果等于零。否则,今天就不会有这样的口头禅来嘲讽一个人的能耐是有限的:“你有本事,你也不能揪着自己的头发使自己离地三寸。”

刻舟求剑

船、河岸和水三者之间谁在运动?天和地、月和云谁在运动?这是古代人最关心的运动学问题。这里既涉及参考坐标的重要性,也和相对运动问题有关。

船、河岸和水三者谁在运动的问题,曾经几乎同时困扰了古代东西方的哲人。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曾经提出,停泊在河中的船实际上处于运动之中,因为不断有新水流和这船接触。“不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的命题就是由此而来的。古代中国人以自己的思考方式回答这些问题。

晋代天文学家束皙(xī)解释“仰游云以观月,月常动而云不移”的现象说:“乘船以涉水,水去而船不徙矣。”(见《隋书·天文志上》)这个立论方式恰和亚里士多德相反。束皙认为,运动着的船实际上是不运动的,如果过江时一直保持船和河岸垂直指向对岸,船和河床的相对位置就不改变。把参考坐标取在过江线或河床上这时就得出“水去而船不徙”的结论。另一种看法是,让船和水同速漂流,把参考坐标取在整个水流上,船对于水也不发生位置移动。

从物理学看,决定空间位置或物体运动与否必需有一个参考系。否则,就会“东家谓之西家,西家谓之东家,虽皋陶(yáo)为之理,不能定其处。”(《淮南子·齐俗训》)连古圣皋陶都不能断定是非。不清楚参考坐标的人,就像“刻舟求剑”一样胡涂。

刻舟求剑的故事出于战国末期吕不韦(?-前235)主持编纂的《吕氏春秋》。它所包含的物理意义是极其深刻的。这个故事说:有一个楚国人乘船过江,他身上的佩剑不小心掉落江中。他立即在船舱板上作记号,对他的船友说:“这是我的剑掉落的地方。”到了河岸,船停了,他就在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篇》)这样找自己的剑,不是犯胡涂吗?从故事编纂者的口气看,他是知道怎样找到掉落江中的剑的。从物理角度看,找到这把剑有几种办法:第一,记下掉落位置离岸上某标志的方向和距离。这就是说,以河岸作为参考坐标。第二,在船不改变方向和速度的情况下,记下剑掉落时刻、船速和航行时间,据此求出靠岸的船和剑掉落地点的距离。这就是说,以船作为参考坐标。

参考坐标选取适当与否,对解决运动学和动力学中的问题是很重要的。在相对运动中,选取不同的坐标就有不同的运动结论。

前面提到过的束皙曾说:“仰游云以观月,月常动而云不移。”(《隋书·天文志上》)晋代葛洪(283-363)说:“见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抱朴子内篇·塞难》)南朝梁元帝萧绎(508-554)的诗《早发龙巢》提到在行船舱板上人们的感觉说:“不疑行舫动,唯看远树来。”(见丁福保编:《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下册《全梁诗》卷下,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57页)敦煌曲子词中有句:“看山恰似走来迎”(见王重民辑《敦煌曲子词集》(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第31页)。由于参考坐标的关系,原来不动的物体都成为运动的了。这是并不奇怪的。令人惊奇的是,这些极其典型的相对运动的事例,很早就成为中国文人笔下的力作佳句。

然而,古代人在判断“天”和“地”的相对运动时,并不像上述事例那么简单明了。在古代人看来,“天左旋,地右动。”(《春秋纬·元命苞》)也就是说,以天上星体的东升西落(左旋)来证明地的右旋运动。汉代王充在《论衡·说日篇》中提出了另一种看法:日月星体实际上是附着在天上作右旋运动的,只是因为天的左旋运动比起日月星体的右旋运动来要快,这才把日月星体当成左旋。这种情形就像蚂蚁行走在转动着的磨上,人们见不到蚂蚁右行,而只看见磨左转,因此以为蚂蚁也是左行的。(“当日月出时,当进而东旋,何还始西转?系于天,随天四时转行也。其喻若蚁行于硙上,日月行迟天行疾,天转日月转,故日月实东行,而反西旋也。”)《晋书·天文志》中也说:“天旁转如推磨而左行,日月右行,随地左转,故日月实东行,而天牵之也西没,譬如于蚁行磨石之上,磨左旋而蚁右去,磨疾而蚁迟,故不得不随磨以左回焉。”我们暂且不管“天”是什么,是否在运动,仅从物理学看,王充等人的思想是高明的,他们不仅看到了相对运动,而且还企图以相对速度的概念来确定运动的“真实”情况。

在历史上,许多人参加了这场左右旋的争论。到了宋代,由于理学大师朱熹的名气,他所坚持的“左旋说”又占了上风。这场争论,长达二千多年。直到明代,伟大的科学家朱载堉作出物理判决之后,还争论未了。朱载堉说:“左右二说,孰是耶?曰,此千载不决之疑也。人在舟中,蚁行磨上,缓速二船,良驽二马之喻,各主一理,似则皆似矣。苟非凌空御气,飞到日月之旁,亲睹其实,孰能辨其左右哉?”(《律历融通》卷四《黄钟历议·五纬》,载《乐律全书》)天和地、人和舟、蚁和磨、快慢二船、良驽二马,如果没有第三者作参考坐标,就很难辨明它们各自的运动状态。从物理学看,两个彼此作相对运动的物体A和B,既可以看作A动B不动,也可以看作B动A不动。这两种看法都有效。若要争论它们的运动方向或谁动谁静,那真是“千载不决之疑”。朱载堉的回答完全符合运动相对性的物理意义。然而,朱载堉不明白,即使飞到日月旁,也不能“辨其左右”,而只能回答“似则皆似矣”。

以相对运动的观点来解释天地的运动,在古代的东西方都是一致的。但像朱载堉那样对相对运动作出物理判决的人,在西方只有比朱载堉稍后的伽利略算是最早的。

要解决地静还是地动的问题,关键是要提出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地动的不可觉察性。这样,才能牢固地确立地动的观念。完成这任务,在近代物理学史上是伽利略的功劳。然而,古代中国人却从经验事实中总结出这一伟大的发现。

早在汉代成书的《尚书纬·考灵曜》中说道:“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闭牖(yǒu)而坐,舟行而人不觉也。”关闭的船舱,在物理学著作中被看成是最普通、最易被理解的近似的惯性系统。在一个封闭的惯性系统里,无论什么样的力学实验都不能判断这一系统是处在静止状态还是在作匀速直线运动。这个原理又称“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可是,在伽利略之前大约一千五百年,中国人就提出了这个原理的最古老的说法。这是中国科学史上最伟大的理论成就之一。

浮 力

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的浮举作用。在中国关于浮力原理的最早记述见于《墨经·经下》,大意说:形体大的物体,在水中沉下的部分很浅,这是平衡的缘故。这一物体浸入水中的部分,即使浸入很浅,也是和这一物体平衡的。这种情况就像市上的商品交易,一件甲种商品可以换取五件乙种商品一样。(“荆(形)之大,其沈(沉)浅也,说在具(衡)。”“沈(沉)、荆(形)之具(衡)也,则沈(沉)浅,非荆(形)浅也。若易五之一。”)

《墨经》的这段文字,对浮力原理表达不确切。它没有看到浮体沉浸水中的部分正是这一物体所排开的液体,所排开的液体重量恰好等于浮力;是浮力和浮体平衡,而不是沉浸水中的部分和整个浮体平衡。但是,纵观整段文字,表明墨家已懂得这种关系。他们是阿基米德之前约二百年表达这一原理的。

浮力原理在我国古代得到广泛应用,史书上也留下了许多生动的故事。

三国时期有个早卒的神童叫曹冲(196-208),他是曹操的儿子。他曾经提出“以舟称象”。没有现代的衡器而要称量几吨重的大象是令人为难的。曹冲说:把大象赶到船上,记下船在河中下沉的位置。然后,把大象拉上岸,把石头陆续装入船中,直到装载石头的船下沉到刚才那个记号为止。再分别称出船中石头的重量,石头的总重就是大象的重。(《三国志》卷二十《魏书·邓哀王冲传》)

曹冲称象的方法,正是浮力原理的具体运用。在中国历史上,据记载,有比曹冲更早的类似故事。东周燕昭王(?-前279)有一大猪,他命司衡官用杆秤称它的重量。结果,折断十把杆秤,猪的重量还没有称出来。他又命水官用浮舟量,才知道猪的重量。(见《玉函山房辑佚书》卷七十一《苻子》)

除了用舟称物之外,用舟起重也是中国人的发明。据史籍记载,蒲津大桥是一座浮桥。它用舟做桥墩,舟和舟之间架板成桥。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修理这桥时,为加固舟墩,在两岸维系巨缆,特增设铁牛八只作为岸上缆柱。每头铁牛重几万斤。三百多年后,到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年到1048年),因河水暴涨,桥被毁坏,几万斤的铁牛也被冲入河中。这桥毁后二十多年,真定县僧人怀丙提出打捞铁牛、重修蒲津桥的主张。他打捞铁牛的方法是:在水浅时节,把两只大船装满土石,两船间架横梁巨木,巨木中系铁链铁钩,用这铁钩链捆束铁牛。待水涨时节,立即把舟中土石卸入河中。本来就水涨船高,卸去土石后船涨得更高,于是铁牛被拉出水面。(见《宋史·僧怀丙传》)另一记载和这方法稍有不同:在一只船上架桔槔,桔槔短臂端用铁链系牛,长臂端系在另一巨船上。待水涨时,在另一船上装满土石。这样,铁牛被桔槔从河底拉起并稍露水面。(见吴曾著《能改斋漫录》卷三《河中府浮桥》)

可能怀丙打捞铁牛用了这两种方法。怀丙是中世纪伟大的工程力学家。他创造的浮力起重法,曾在十六世纪由意大利数学家卡尔达诺(1501-1576)用来打捞沉船。怀丙打捞铁牛(两种方法)。

液体的表面张力现象

表面张力是发生在液体面上的各部分互相作用的力,它是液体所具有的性质之一。表面薄膜、肥皂泡、球形液滴等都是由于表面张力而形成的。

宋代张世南在《游宦纪闻》卷二中曾记载了一种检验桐油好坏的方法。他说:“验真桐油之法,以细篾一头作圈状,入油蘸。若真者,则如鼓面挽(mán)圈子上。渗有假,则不着圈上矣。”这种用竹蔑圈试桐油好坏的方法,虽然见于宋代的书籍,在这以前人们一定早已在应用了。

我们现在知道,液体能不能附着在这样的竹蔑圈上,和它的表面张力大小有关。而表面张力也和液体里含的杂质有关。液体含杂质,会使液体表面张力大大减小。因此,如果桐油里含的杂质比较多,它的表面张力比较小,就不能在竹篾圈上形成一层鼓面状薄膜。我国古代测试桐油好坏的方法,表明人们在实践中掌握了关于表面张力的科学道理。今天学校里给学生演示表面张力现象的常用仪器,也就是一个圆圈,只是一般不用竹篾而用铁丝做成的罢了。

据载,明熹宗朱由校(1605—1627)玩过肥皂泡。当时人称它“水圈戏”。方以智(1611—1671)说:“浓碱水入秋香末,蘸小篾圈挥之,大小成球飞去。刘若愚言,熹宗能戏,以水抛空中成圈。”(《物理小识》卷十二《水圈戏》)

水的表面张力虽然不算大,但是如果把像绣花针那样的比较轻的物体小心地投放水面(特别是布满气泡的水面),针也能由于水的表面张力而不下沉。我国古代的妇女们就利用这种现象于每年七月七日(农历)进行“丢针”的娱乐活动。明代刘侗(约1594—约1637)、于奕正合写的《帝京景物略》一书卷二《春场》中在记述“丢针”时写到,由于“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这些话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提出了表面张力的物理效应的问题。

虹吸管和大气压力

虹吸管,在古代叫“注子”、“偏提”、“渴乌”或“过山龙”。东汉末年出现了灌溉用的渴乌。北魏道士李兰做称漏,也用了渴乌。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用一根去节弯曲的长竹管饮酒,也是应用了虹吸的物理现象。宋代曾公亮在《武经总要前集》卷六《寻水泉法》中,有用竹筒制作虹吸管把被峻山阻隔的泉水引下山的记载。

在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我国古代还应用了唧筒。唧筒作为战争中一种守城必备的灭火器,在军事书中经常讲到。宋代苏轼(1037—1101)的《东坡志林》卷四中,曾经记载四川盐井中用唧筒来把盐水吸到地面,它说,以竹为筒,“无底而窍其上,悬熟皮数寸,出入水中,气自呼吸而启闭之,一筒致水数斗。”明代俞贞木的《种树书》中也讲到用唧筒激水来浇灌树苗的方法。

我们知道,虹吸管一类的虹吸现象是由于大气压力的作用而产生的。唧筒也是这样。正是由于广泛使用了虹吸管和卿筒一类器具,有关它们吸水的道理也就引起了古代人的探讨。

南北朝时期成书的《关尹子·九药篇》中说:“瓶存二窍,以水实之,倒泻;闭一则水不下,盖(气)不升则不降。”这里讲的有两个小孔的瓶子能倒出水,闭住一个小孔就倒不出水,这个现象

⑧ 给个物理实验单格式为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谢谢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

实验一、测固体的密度

一、 实验目的:掌握测密度的一般方法
二、 实验器材:托盘天平、滴管、细线、固体、烧杯、量筒、水
三、 探究过程:
1、 检查器材是否完全、完好
2、 用天平测固体的质量
①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②观察天平的最大量程 g,分度值 g
③取下保护圈
④用镊子将游码归零
⑤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衡量平衡
⑥将物体轻放在左盘,估计被测物体质量,然后在右盘按由大到小的原则舔家砝码和移动游码使天平再次平衡
⑦读出被测物体质量(注意游码读数)
3、 向量筒内倒入适量水(1/2)以下,读出此时水的体积(视线齐平)并记录
4、 用细线将物体拴好,轻放入量筒内,读出此时的总体积并记录;算出物体的体积
5、 利用公式ρ=m/v算出物体的密度
数据记录:

项目

物体质量
m/g

水的体积
V1/mL

物体和水的总体积
V2/mL

物体的体积
V3/mL

物体的密度
ρ/(Kg/m3)

数据

6、实验完毕,整理器材保持桌面清洁
四、评估与交流(略)

评分点

操作考试内容

满分值

1

正确安装天平并调零。

3

2

物体和砝码放法正确。

2

3

用镊子取放砝码与移动游码。

2

4

量桶内倒入适量的水,水不溅出。记下刻度。

2

5

用细线栓住塑料球要全部浸没在水中,水不溅出,记下刻度。

2

6

正确读出塑料块的质量与体积。

3

7

整理器材,保持清洁。

1

合计

15

实验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学号: 姓名: 得分:
一、实验目的:
①粗测凸透镜焦距
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二、 实验器材:光具座及光学元件1套、手电筒、蜡烛、火柴
三、探究过程:
1、 检查器材是否完全、完好
2、 测焦距
①安装凸透镜于光具座中间并固定,同时安装光屏
②调节手电筒,使之发出平行光
③用手电筒远离凸透镜照射,并移动光屏,直至光屏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
④在光具座上读出焦距f= cm
⑤记住f、2f的位置
3、 点燃蜡烛(火柴梗放入废液缸),放于凸透镜另一测,调节三者高度,力求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
4、 将蜡烛移到u= cm > 2f处,移动光屏找到一个明亮、清晰的像,像的特点是
,此时像距v= cm (思考像距的范围)
5、将将蜡烛移到f<u= cm < 2f处,移动光屏找到一个明亮、清晰的像,像的特点是 ,此时像距v= cm (思考像距的范围)
6、将蜡烛移到u= cm <f处,移动光屏找像,若观察不到,从另一侧向透镜观察,此时像的特点是
7、 你归纳凸透镜成像规律

8、实验完毕,整理仪器保持桌面清洁
四、评估与交流(略)

评分点

操作考试内容

满分值

1

粗测凸透镜焦距

2

2

光具座上蜡烛、凸透镜、光屏安装顺序正确

2

3

调节凸透镜、光屏、蜡烛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

4

确认像距大小时,像应是明亮、清晰的

2

5

正确找出u>2f时,像的性质

2

6

正确找出f<u<2f时,像的性质

2

7

正确找出u<f时,像的性质

2

8

整理仪器,保持整洁

1

合计

15

实验三、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号: 姓名: 得分:
一、实验目的:通过探究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二、实验器材:杠杆及支架1套、钩码1盒
三、探究过程:
1、 检查器材是否完全、完好
2、 杠杆平衡要满足一定条件,你的猜想是
3、 正确安装杠杆,并使杠杆缓慢转动以检查杠杆是否灵活
4、 调节两端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5、 向杠杆左端挂适量钩码。扶住杠杆,在右端悬挂钩码并合理移动,使杠杆再次水平平衡(注意:杠杆一端只能有一个悬挂点)
6、 改变钩码个数和悬挂位置,使杠杆再次平衡
7、 重复步骤6
表格绘制:

次数

动力
F1/N

动力臂
L1/cm

阻力
F2/N

阻力臂
L2/cm

动力×动力臂
N*m

阻力×阻力臂
N*m

1

2

3

8、实验完毕,整理仪器保持桌面清洁
四、评估与交流(略)

评分点

操作考试内容

满分值

1

正确安装杠杆,检查杠杆转动情况

2

2

调节杠杆不挂钩时的平衡

2

3

在杠杆两端挂钩码时,能合理移动悬挂位置

2

4

通过移动钩码,使杠杆重新平衡

2

5

重复实验,要改变钩码数量

2

6

正确记录重复实验的有关数据

2

7

通过分析,得出合理结论

2

8

整理仪器,保持清洁

1

合计

15

四、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
学号: 姓名: 得分:
一、 实验目的:①考查学生电路连接、电压表的使用相关技能。
②探究 串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二、 实验器材:电压表一只、小灯泡2只、电池组、开关1个、导线若干。
三、 探究过程:①检查实验器材是否完全、完好。(电压表指针是否归零)
②猜想你认为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是什么?并联电路中电压规律是什么?
③画出实验电路图:

④将所有 的导线两端拧成一股
⑤严格按照串联电路图摆放好仪器。
⑥断开开关,从电源的一极开始顺次连接(注意导线的绕向)
⑦用电压表分别测出两灯泡两端的电压总电压(注意电压的使用:量程、正负接线柱)
8、 断开开关,拆除电路。
9、 你的猜想和实验结果是否一致?实验有什么新发现?至少写一条。
4、记录数据

5、 整理仪器保持桌面清洁。
四、评估与交流(略)

评分点

操作考试内容

满分值

1

检查并调整电压表的零点。

1

2

根据电路图正确连接串连电路。

2

3

电压表的量程选择,正负接线柱接入正确。

3

4

测串连电路中的三次电压时,电压表接入正确。

2

5

根据电路图,正确连接并联电路。

2

6

测并联电路中的三次电压时,电压表的接入正确。

2

7

连接与调整电路时,开关断开。

2

8

整理器材,保持清洁。

1

合计

15

实验五:测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
学号: 姓名: 得分:
一、实验目的:
①练习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
②学会用伏安法测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
二、实验器材:干电池3节、开关1个、电压表1只、电流表1只、小灯泡1只
小灯座1只、滑动变阻器1只、导线若干
三、探究过程:
1、 如何测小灯泡正常发光是的电阻? 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使之达到额定电压,测出此时的电压和电流,再利用欧姆定律就可以算出电阻

2、 检查器材是否完全、完好(观察小灯泡的额定电压、变阻器铭牌、各接线柱情况以及给电压表、电流表校零)
3、 画出实验电路图
4、按电路图摆放好仪器
5、将导线拧成一股
6、断开开关,从电源一极开始顺次连接
(注意电表的量程和正、负接线柱,绕线
顺时针)
7、连好电路检查一遍,将滑动变阻器置于阻值最大处,再闭合开关试触
8、移动滑动变阻器,同时观察电压表示数至额定电压,停止华东,断开开关,记下此时电压表电流表读数
9、实验完毕,断开开关(先拆电源)拆除电路
10、利用R=U/I,算出阻值
11、整理仪器

项目

电压
U/V

电流
I/A

电阻
R/Ω

1

2

四、评估与交流(略)

评分点

操作考试内容

满分值

1

检查并校正电压表,电流表零点。

2

2

正确选择量程,正负接线柱接线正确。

2

3

正确连接滑动变阻器。

2

4

连接电路时,开关断开。

2

5

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处于最大阻值位置。

2

6

正确读数,正确记录。

2

7

书写实验报告,并进行有关计算,开关断开。

1

8

实验完毕,断开开关,从电源拆线。

1

9

整理器材,保持清洁。

1

合计

15

实验六、探究斜面机械效率
学号: 姓名: 得分:
一、实验目的:探究斜面机械效率与斜面倾斜程度的关系
二、实验器材:长木板、垫木、弹簧测力计、小车、刻度尺
三、探究过程:
1、检查器材是否完全、完好
2、检查弹簧测力计的灵活性并校零
3、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的重量
4、把长木板一端垫高,搭建一个稳固的斜面
5、用弹簧测力计沿斜面将小车从底端匀速拉到某一高度,记下测力计的读数和小车到达的位置(注意起点和终点)
6、用刻度尺分别测出斜面长S和斜面高h
7、改变木板倾斜程度,再测量两次
实验记录:

斜面

小车重
G/N

斜面高
h/m

拉力
F/N

斜面长
s/m

有用功
W有/J

总功
W总/J

机械效率η

较缓

较陡

最陡

分析与论证:


8、 实验完毕,整理仪器保持桌面
四、 评估与交流(略)

评分点

操作考试内容

满分值

1

搭建一个稳定的斜面。

2

2

检查弹簧秤的灵活性并调零。

2

3

正确测出斜面长与不同倾斜程度时斜面的高。

3

4

用弹簧秤正确测出物块重。

1

5

用弹簧秤拉着物块匀速上升并正确读出三次的拉力。

3

6

通过移动垫板,改变斜面的高度,使斜面越来越陡,每次斜面搭建都要稳固。

3

7

整理仪器,保持清洁。

1

合计

15

参考吧

阅读全文

与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报告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桌子股票 浏览:41
股票出了利空 浏览:807
沈阳国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浏览:513
复兴集团总裁陈 浏览:335
度小满金融信贷服务有限公司 浏览:486
中如建工股票 浏览:52
特斯拉新浪股票 浏览:190
借贷名义从国外汇钱 浏览:196
惠州证券公司电话 浏览:184
生产电解锰上市公司 浏览:194
恒生金融财富公司 浏览:193
70年代英镑兑港元汇率港 浏览:802
3000韩币汇率多少人民币多少人民币 浏览:705
江苏省亚邦涂料股份有限公司 浏览:405
九州证券金融市场部 浏览:824
银行对金融机构授信额度 浏览:483
华西证券非现场开户佣金 浏览:910
香港天风股份有限公司 浏览:346
华闻传媒股东结构 浏览:580
外汇管理局申报收到境外非居民 浏览: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