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底层逻辑》读后感之三:个人进化永不止步
阅读刘润老师的书《底层逻辑》的第三章:个体进化的底层逻辑。
个体进化应该是每个渴望进步成长的人都关心的一个话题。在这一章的内容中,刘润老师依然用干货满满的总结和生动的讲解为我怎样推动个体的进化。
针对“个体进化”,刘润老师在他的另一本书《进化的力量》的序言中有非常好的诠释:
有人说:“进化论可能是地球上唯一可靠的成功学。”
在这个看似越来越“卷”的当下,总有各种那个样的力量有意无意地推动着我们。想躺平,也会有有各种因素让我们或主动、或被动地支棱起来。
今天在和一位得到同学聊天时,她说在她的行业里,你不努力有的是人努力。
各行各业何尝不是如此呢?
躺着啥也不干,那肯定不是应对这个不断进化的世界的方法。最好的方法,可能是我们自己,我们作为个体,找到自己的生态位,并在这个位置上不断进行个体的进化。而不仅仅是和别人斗个你死我活。
因此,与其与随大流、不分青红皂白地和别人卷起来、大乱斗,不如找到自己的热爱,并不断提升、进化自己。
刘澜老师在他的领导力课程中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擅长、热爱和机会,这三个环你能选一个,你选哪一个?”
关于这个问题,我他多次拿到线下领导力课堂上讨论。一般学员会分成三派,并激烈辩论。
而刘澜老师为了找到答案,专门去研究了管理大师、成功人士们的答案。他发现,这些大咖、大牛、大神的答案惊人的一致——热爱!
“德鲁克、乔布斯、巴菲特、稻盛和夫……他们都说——热爱优先。”
管理学大师柯林斯说过:“要成就伟业,你要从热爱出发。”
带着这样的认知,再来读刘润老师关于个人进化的底层逻辑就会对自己更具指导意义和针对性。
特别是老师提到的可怕的勤奋、高效的可怕的勤奋。
看看那些已经聪明到顶点的人,他们往往还非常勤奋、努力。当资质比我们好的人还比我们用功、勤奋、努力时,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连站的地方都没了?
我想不是的。我们要在找自己热爱、擅长、机会的同时,花时间、花精力去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有一技之长,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有价值。
我们要把时间精力放在提高自己上、自我增值上,而不是患得患失、与人纠结、和人八卦上。
我们要通过与优秀的人链接、共事来倒逼自己成长进步。
要看书、学习不断拓宽认知的边界、拓展观察的视角,挖掘思想的深度。
我们要学习并时间管理,找到、学习并践行对自己有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论和工具。
如刘润老师所说:“选择做那些对你来说最最重要的事情。然后,使用更高效的方法、更称手的工具。……最可怕的能力是获得能力的能力。最可怕的效率是伸缩时间的效率。最可怕的杠杆是撬动人心的杠杆。”
无戒学堂2022年日更第150天
B. 为什么成功的外汇交易员都不建议别人做交易
很多新手觉得交易非常容易,不就是一买一卖,钱就到手了,不要说10%的盈利,可能瞬间赚到200%,或者300%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如果你到现在还是这么认为,劝你往下看。
交易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首先:交易规则。
200倍杠杆,多空交易,5x24小时不间断的行情。只要你想交易市场从来都不缺少机会。很多交易品种的波幅巨大;黄金原油是公认的凶险的商品。
其次:交易反人性,交易行为难以掌控。
人心比市场更凶险。这个问题真的不需要刻意的去说太多,因为没有经历交易中失败的人听不懂。而因为人性不可控错过和做错行情的人不说也会懂。在交易中你真的对手不是市场,不是行情,其实是你自己。
再次:交易的惯性。
我做全职交易这些年见过很多交易多年却因为同样的原因稳定亏损的交易员。
身边一位交易员7年时间依然做不到严格止损。每次在进场之前都能想好止损点,甚至都挂好止损单,但是价格逼近止损价时候,就会手动撤掉止损单;之后会补仓。很多时候这样补仓都是对的。但只要有一次遇到单边行情一夜回到解放前。
另外一位朋友频繁交易,止损很严格,但是不停的在小级别找方向。止损设置的很小,设置在分钟的级别,却是奢望拿住日线级别的趋势。并不是这样不可以,而是成功率太低,频繁止损之后,交易心理发生变化进入频繁交易的状态。
这些人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吗?不持仓的时候都知道,一旦持仓都管不住自己的手,越亏越多。
越错越做,越做越错;恶性循环。
我全职交易的10年时间,深深懂得市场中亏损的最终的源泉就是贪欲。很多人都觉得市场200倍的杠杆,动不动就想在市场中翻倍,贪欲。很多人不想止损不舍得止损,贪欲。很多人每天都待在市场中频繁交易,贪欲。很多人奢望不切实际的以小博大,贪欲。
交易考验的不是你是否是一个极度聪明,学习能力强的人,考验的是你对自己欲望的把控。学习交易技术这件事情,只要花费时间都能完成,但如果你是一个无法控制住自己欲望的人,建议你慎重考虑。
交易难:看得破,忍不住;想的到,做不来。(以上内容来源于汇乎用户【八位数花园】)
C. 中国股灾如何去杠杆
你好,“杠杆”是指负债经营,“杠杆率”是指负债率,“去杠杆”是指避免企业负债经营或尽量降低企业负债率,“去杠杆化”是指用股权融资代替债权融资作为企业融资的主导方式乃至唯一方式。
D. 经济下行为什么坚持去杠杆
经济下行情况下,去杠杆是因为过去经济结构扭曲。不过,去杠杆重点应该是产能过剩行业。所以,去杠杆就是要使一些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会活的转型转出去,不会活的死去,即可获得产需新的平衡。如果产能过剩行业继续靠杠杆继续维持下去,经济结构难以得到捋顺,只会加大企业库存,不但产效低,而且对整体经济转型升级无益。
但实际问题往往是要看到两方面的。事实上,国家不再拿“4万亿”投资拉动经济,存款利率却一降再降,存款利率收益跟不上物价上涨时,老百姓不能眼看着手中所存的钱在银行存着不断贬值,就不得不想办法去投资做大众创业,争取保值增值。只要这些钱投到经济领域,三驾马车之一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就会保证一定动力。只是股票不行,就去投实业;实业不赚钱,就最终流向房地产。然后,导致保值可能性高的一线城市房价暴涨时,再发限令抑制房价。
经济问题,真的很复杂,经济学家真的没有开出多少灵丹妙药。况且以医理看,“西药”可能速效,但伤胃;“中药”治病比较温和,但药效较慢,经济政策也有有类似的选择,看谁喜欢哪一口了。但不管采取什么政策,一是不能让人民的收入下降,二是不能造成失业大问题,脱离这两个目标,失去人心,政策实施就难以为继。
E. 世界上最老的中心银行
“我站起来了,站在广阔的地平线上,再没有人,能把我重新推下去。”诗人舒婷,曾这样讴歌奔涌澎湃的20世纪80年代——那时候,百废待兴,但处处是青春的活力和追逐梦想的身影。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三十五年前,作为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代表——中信银行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应运而生。
缘起:有担当的开始
这家银行的故事要从35年前北京国际大厦一间小小的会议室说起。
1987年4月14日,在北京国际大厦,时任名誉董事长荣毅仁先生主持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信银行的前身——中信实业银行成立。这是改革开放后成立的第一家全国性综合性商业银行。
作为我国较早参与国内外金融市场融资的商业银行,成立伊始,年轻的中信银行就走向国际,积极参与境内外金融市场竞争,并代表中信集团在东京、纽约、伦敦等资本市场上成功地发行了一笔又一笔债券,多次作为国际银团参与行和牵头行参加对国内外企业的银团贷款,为改革开放前期我国大力引进外资发挥了重要作用,书写了中国金融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
进入新世纪,以“入世”为起点,国内商业银行跟随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脚步获得了飞速发展,其结果就是:我国银行业规模不断壮大,并逐步实现从小到大,由大到强的变革,并在全球金融市场有了自己的位置。期间,作为重要一员的中信银行经历了正式更名、改制上市,于2007年成功IPO,并在资本市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奠定了如今股权多元化、经营特色化和治理现代化的基础。
历经三十五载芳华,初创时的企业牌匾依旧伫立在中信银行行史展厅当中,但中信银行如今的模样和内在都已然发生了“巨变”:截至2022年6月末,中信银行资产总额超过8.2万亿元,存、贷款规模双双突破5万亿元大关,并在国内153个大中城市设有1,423家营业网点,拥有员工人数近6万名。同时不良贷款持续保持“双降”,拨备覆盖率继续提升,资产质量持续向好。在近期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全球银行1000强中,中信银行一级资本攀升至全球排名第19位,在所有上榜中资银行中增长规模排名第一,稳健与杠杆情况位居股份行第二。
换挡价值赛道
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在过去5-10年的计算周期里,从追求“规模”增长转变到探求“价值”突破,成为银行从业者们的努力方向。这对于以往习惯于垒大户、赚快钱的机构而言,放弃“规模情结”很难,“降速换挡”到新的价值赛道更不容易——这意味着放弃简单粗放的“赚钱”模式,需要时刻以客户为中心、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目标,统筹分配对公与零售、信贷与中收、传统业务与金融科技等资源和能力,为市场、客户和社会创造价值。
但形势逼人——在经济结构转型、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及我国金融体系向直接融资转化的长期趋势下,尤其是后疫情时代市场环境出现一系列新的变化,社会各相关方对银行业在支持实体经济、共同富裕以及加强风险管理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传统上“得零售者得天下”的观点深入人心,但随着疫情反复以及稳增长的压力,需要在零售业务增长放缓的压力下寻求对公等其他板块弥补。如何进行价值创造,实现银行持续稳健发展,这考验着银行管理层经营智慧。
回顾中信银行发展历程的一些重要时刻——2015年,中信银行开始制定、实施三年战略规划,在连续两季三年规划的实施中,中信银行实现了对公、零售、金融市场业务从“一体两翼”到“三驾齐驱”的业务结构转变。2021年,在集团战略领导下,中信银行发布了最新的三年规划,主动布局制定了“342强核行动方案”。该方案聚焦打造“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三大核心能力,形成了以财富管理为主体的“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价值链和互促体系。其背后就是要通过条线、业务、客户、产品、服务以及内外部资源的协同联动,形成对客户全链条全维度的服务能力。
事实上,源于轻资本、弱周期的特性,近年来财富管理已经成为各家银行的战略业务、赛道业务。但中信银行的特色路径是从个人客户和公司客户的财富管理需求出发,寻求资产管理解决方案;继而通过资产管理有效衔接资金端与资产端,促进综合融资服务能力提升,形成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三个齿轮的互相促进,共生共荣。同时,依托中信银行素有的“对公优势”以及与中信集团的“协同优势”,三大齿轮的正向运转更是获得持续的“润滑剂”和“加油站”。
数据进一步佐证价值赛道生长力,根据2022年中期业绩显示中信银行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三大核心业务能力建设效果显著。在财富管理端,在外部市场承压的大环境下,中信银行以财富管理为核心牵引打造“新零售”构建起“三全、四环、两翼、五主”的战略体系,截至2022上半年,中信银行个人客户管理资产余额(含市值)达3.70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49%;在资产管理端,中信银行理财总规模1.65万亿元,其中新产品规模占比提升至93.92%;非货币固收类产品规模增长3,318.07亿元;在综合融资端,融资余额达12.1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9%,已构建起完善的生态圈价值体系。
可以说,中信银行通过三十五载的积累,尤其是近年来规划和行动方案的战略指引下,已经走上价值银行的赛道。
特色经营
成功换挡价值赛道,除了中信银行人自身的努力之外,还离不开“集团的协同”。
不同于一般的商业银行,中信银行35年的发展史从来不是“孤军作战”,更像是兄弟姐妹齐心协力的家族奋斗史。
在十八岁的“成年礼”之前,呈现于银行业和客户面前的中信银行,一直名为中信实业银行;即使十八岁成年“更名”之后,中信银行在面对客户时,还可以拉上自己的大家族——中信集团、中信证券、中信建投证券、中信信托、中信保诚以及更多实业兄弟公司等。
在中信集团“一个中信、一个客户”的原则下,中信银行可以依靠集团“金融全牌照”和“产业全覆盖”的差异化优势开展特色经营,创新服务产品,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从同质化竞争中突围。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在中信银行成立35周年的特别节点,也成为中信金控元年。伴随中信金控的成立,将带来“三个有利于”,助力识别大风险,发现大机遇:一是有利于做强综合金融服务,比如由各家金控子公司共同参与设立了财富管理委员会,群策群力,共同制定方案推进营销;二是有利于做优客户服务体系,提升客户体验,逐步形成团队融合模式;三是做实全面风控体系,包括在更大范围内更早地捕捉风险点,并且协同处置已经存在的问题等。
设想一个典型的场景:一位中信银行的业务经理对接了一家科技企业的金融需求,除了常规的信贷融资外,他们还希望更进一步开拓在资本市场和产业生态的合作。对此,在融融协同方面,中信银行可借助各子公司牌照优势,补齐经营短板,推动在财富管理、资本市场、资产托管、不良处置四大领域实现协同新突破;在产融协同方面,中信银行可依托集团在先进智造、先进材料、新消费、新型城镇化四大实业板块子公司的业务,与中信集团资本投资平台、资本运营和战略投资平台强化联动。
在“金融脱媒”与“去中介化”的趋势下,中信银行努力整合各种融资渠道和产品,综合运用“商行+投行”“股权+债权”“境内+境外”“批发+零售”等模式,实现由传统“信用中介”,向聚合型“服务中介”的升级蝶变。同时,借助中信集团在实业领域多年深耕的宝贵经验,为客户提供专业的行业洞见,更好地赋能客户发展,让“不止于金融”的服务不断延伸,这也是中信银行特色经营的应有之义。
根据2022年中报数据显示,中信银行依托集团的协同优势,对战略客户逐户定制综合金融服务方案,让存款日均余额达13,296.09亿元;又例如,中信银行上半年通过集团协同拉动托管规模新增7,794.49亿元,协同资产托管规模近2万亿元。可以说,中信协同之下的特色经营,成果颇丰,也让中信银行获得更为持久的发展动能。
有温度的传承
金融背后站立的是千家万户,坚持金融为民,永远是其初心和使命。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金融建设和发展的重大命题。
在此背景下,作为我国金融体系核心的商业银行将肩负“新金融”的更大使命——广度上,要覆盖最广泛的大众,包括传统金融可能忽略的普惠和弱势群体;温度上,不只是考虑“商业利润”,还要转向“人本”,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跳出金融做金融”,用“金融+社会”的双重视角去审视所有的金融服务,去满足大众对金融服务和美好生活的期待。
回望中信银行35年的发展史,服务大众的新金融理念一开始就植入在其基因中,并在时代发展中始终保持初心和温暖,并在金融科技等力量的加持下,愈发具有影响力。
在零售领域,近年来,中信银行在保持对公优势的前提下,零售业务突出温度“异军突起”,构建了特殊的客户分层体系,在出国、养老、高净值客户、信用卡等细分客群市场上另辟蹊径,并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与合作伙伴一起构建了能够满足用户不同需求的生态圈。
在普惠金融领域,面对全球性的小微金融服务难点、痛点,中信银行以科技能力为支撑,建立起一套贯穿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营销获客精准化、产品服务人性化、风险管理智能化和运营管理数字化,借助于手上“温柔的手术刀”去解决社会难点,让自己变身一位有温度的“社会医者”。
实际上,有温度从成立之初,便是中信银行发展的底色——作为社会财富的汇聚平台,银行既要为经济社会“供暖”,挺起民族复兴的脊梁,也要为全行业“供暖”,以资产配置拓展财富管理的宽度,还要为全行员工“供暖”,将自身发展与员工的幸福感紧密结合。恰如中信银行的创始人、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荣毅仁先生一生心怀祖国、心系人民的情怀以及回报社会、造福人民的崇高品质,这份对人民和社会的拳拳之心,在中信银行的发展中得以薪火相传。
结语:让信任有传承,让财富有温度
守初心、让信任有传承;铸伟业、让财富有温度。
回顾历史,世界银行业300多年来历经多次兴衰沉浮,才得以成长出一些百年老字号。从中国银行业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史还非常短暂。展望未来,只有不片面追求规模和利润的最大化并积极进行价值创造,把自身的发展融入时代的潮流,时刻响应人民的呼应,才能迸发出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中信银行35年的发展之路,就是这样的历程。
面向未来,面对共同富裕的时代考题、多元市场的个性需求以及协同发展的业务机遇,中信银行近日发布了全新品牌口号“让财富有温度”——将继续以“有温度”的服务提供客户全方位体验,以“有温度”的管理凝聚内部发展合力,以“有温度”的品牌塑造值得托付未来的“价值银行”。中信银行35年的蝶变之路,也证明了这条道路,可以越走越远。
F. 中国的金融创新现状如何
浅谈中国金融市场由于创新过度,而造成“脱实入虚”
我认为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这个例子来看,金融市场过度创新是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造成的偏离实体经济最具有论证的经验教训。从金融危机中汲取经验教训的角度,应重视以下问题:一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克服市场自身的缺陷;二是要摆正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三是要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四是外汇储备多元化和人民币结算逐步走向国际化。
中国金融业发展或许已经过度——中国社科院
长期以来,金融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认识深入人心。但是,随着金融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当金融体系脱离抑制进入深化甚至变得过于发展之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究竟如何呢?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被普遍认为是金融过度发展的结果。以此为转折点,对金融发展有利于经济增长的质疑和批判之声变得响亮起来。比如克鲁格曼就认为“金融业的过度发展弊大于利”,“金融吸纳了整个社会太多的财富与人才”,不少实证研究结论也转而支持这一判断。对此,我觉得,无论是美国名目繁多的衍生产品,还是中国日益“创新”的影子银行体系,都意味着金融发展或许已经过度了。
近几年来,中国金融业快速增长,工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快速下滑,表现为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我认为,这种现象反映出金融运行效率的低下,威胁着金融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预示着风险爆发的可能性正在提高,也暗示着金融市场存在创新过度偏离了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的方向。要从根源上防范这一风险,需要强化金融竞争,完善宏观调控,控制资产价格泡沫,改革金融监管体系,让金融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
最后我想借此文章引申出自己的几点建议:
1. 稳步推进金融去杠杆,并与实体经济的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相结合,才能有效消除金融市场创新过度的风险。
2.要向政府谏言改进和完善宏观调控协调。推进金融领域的监管、改革与开放。
3.增加金融机构与产品供给,通过强化竞争来降低金融业的利润率
4.遏制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严密防控资产价格泡沫,扭转持有资产比投资实业更赚钱的局面;进一步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让金融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
G. 炒股能用杠杆吗
可以使用杠杆,当然也是有几个条件的:
1.你必须有比较稳定的现金流来源。这是你的胆。有经验的人都知道,没有胆,在股票上是赚
不了钱的。要是你没有稳定的现金流来源,你就不可能有胆,你用了杠杆很容易心态失衡,导
致盈利变亏损。
2.本次康波的确定性有多大?行业和个股的困境反转是不是100%确定?
3.是否有能力进行简单的估值?能判断股价是在价值期内还是已经进入了泡沫区?当股价进入
泡沫区的时候,一定要先卸掉杠杆。
4.对于稳定增长型的估值不算低估的股票,哪怕它的向上趋势走得很好,坚决不用融资杠杆。
比如现在的价格融资去买茅台的,或者是现在的价格仍然没有去掉茅台的融资杠杆的,那绝对
是赌徒、赌博鬼,而且是赌红眼的。
5.下跌趋势的股票绝不用杠杆去押,不管它将来有怎样的利好。
6.系统性风险出现的时候,第一时间去掉杠杆。
(包括整体泡沫严重而开始崩塌式下跌,包括
大的政策转向一
重大的货币政策、行业政策、监管政策等转向负面。)
H. 杠杆解,就是要站在更长远的立场看问题,然后回到当前提升执行力,所以什么
长远考虑是杠杆解的关键。
有些人说,活在当下是无斗志,没有长远追求的人
可是换个角度想,如果连当下的问题都没有解决,如何去考虑长远的问题。
有时候还是需要把当下最紧急,最关键解决的问题处理好了,才有心思考虑长远的问题。
因为很多远虑必须是近忧处理解决好了,才能一步步靠近。
就像建房子一样,虽然我们都知道最终的目的是房子,但是基底的基础都没有稳健扎实,就算建造起来的房子也是危危可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要急功近利,有些时候物必极反,脚踏实地一步一脚印,把当下的事做好,才有更多的空间及时间考虑长远的计划与目标。
俗话说:“先小人,后君子”、“亲姐妹明算账”,合伙公司的存在,主要是建立在各合伙人的口头或书面协议上。为了日后合伙人之间减少不必要的纠纷与麻烦,合伙协议最好以白纸黑字的形式写好,并进行法律公证,如遇到业务、利润分配等问题上的重大分歧,合伙协议是唯一可以遵循的根本大法。
大家在一起就是一种缘分。合伙做生意就和谈恋爱一样,既不可能没有争执,也不会一帆风顺,更不会天天过年,只要各合伙人都时刻牢记要宽容对方、体谅对方,知道怎么样去修补彼此间的矛盾、怎样去弥补工作上的失误,这才是最重要的。再说,既然哥儿几个有缘在一起合作,总归是一种缘分,“和气生财”嘛,最好还是大家齐心协力赚大钱。
当然,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如果出现严重的分歧,各合伙人实在无法继续合作下去,那就好合好散,若是勉强维持合作关系,不仅对公司效益没有帮助,还可能加深甚至激化各合伙人之间的矛盾,到那时就会形成无法收拾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