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想知道人民币对美元的k线趋势图
2014/11 — 2016/01/26
美元/人民币(在岸)
Ⅱ 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包括哪六种货币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7月21日起,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版基础,参考一篮子货权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从原本紧盯美元的汇率制度,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
2017年1月1日起,按照CFETS货币篮子选样规则,CFETS货币篮子新增11种2016年挂牌人民币对外汇交易币种,CFETS篮子货币数量由13种变为24种,有:美元、欧元、日元、港元、英镑、澳元、纽元、新加坡元、瑞士法郎、加元、马来西亚林吉特、俄罗斯卢布、泰铢、南非兰特、韩元、阿联酋迪拉姆、沙特里亚尔、匈牙利福林、波兰兹罗提、丹麦克朗、瑞典克朗、挪威克朗、土耳其里拉、墨西哥比索。
Ⅲ 为什么要让汇率自由浮动
1. 各种汇率制度,优劣不同。
现在多数发达国家实行自由浮动汇率。我国现行汇率有两大不利因素。
(1)可通过再岸、离岸汇率差、利率差套利。
(2)为稳定汇率,消耗大量外汇储备。2016年为稳定汇率,消耗了3000多亿美元。为了平抑,离岸美元比在岸美元贵。就要在离岸市场卖出美元。为此16年在离岸市场卖出了3000多亿美元,买回来两万多亿人民币。而买回来的两万多亿人民币,要由央行封存,它的价值等于零。也就是说为了稳定汇率,16年损失了3000多亿美元。其实汇率的高低,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它可能带来好处,也可能带来风险和损失。
2. 无论采取哪种汇率制,都不能改变升值和贬值预期。
只有当影响升值贬值预期的因素改变后,这种预期才会相应改变。货币有大的贬值后,对经济会有大的冲击,产生诸多不良后果。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肯尼斯、罗格夫认为:货币危机(贬值超25%时)会产生四大问题,银行资产负债表币种错配,主权债务危机,企业外债危机和通货膨胀。我国,进出口总额占GDP 30%以上。如果本币贬值,对物价的影响会更大。
3. 现有两大不利因素
(1)出口总额15年下降1.8%,16年下降7%,外储从14年6月到现在下降了近1万亿美元。应收出口顺差1万多亿美元,没有收到。两项合计,两万多亿美元。我国石油60%以上靠进口,能源工业原料,农产品等。对国外依赖较大,需要大量外汇,受国际价格变动影响较大。
(2)国外需求减少,贸易保护等因素,直接影响出口量。美国可能提高关税至45%。美国可能对中国打贸易战。因为15年中国对美顺差3657亿美元,所以打贸易战对中国不利。美国不从中国进口这3000多亿美元的货物,对它影响不大,反而可以提高本国的生产能力,增加就业率。吸引世界各大企业去美国投资建厂,达到特郎普振兴美国经济减少逆差的目的。现在在中国的外企已达20多万家,资产总值超两万亿美元。近日全球最大硬盘制造商希捷宣布关停苏州工厂,并裁员2000人。 苹果公司也或多或少的露出撤离迹象。如果撤出,影响是比较大的。境外企业的撤离这样的资本流出是难以控制的。美国可能到2019年,每年都会有几次加息。人民币贬值预期加大。我们不能用美好的期待和想象应对多变的世界。我们要防范于未然,要有应变的措施。
4. 为什么要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如果发生货币危机怎么办?
201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有30105亿美元。16年9月末,全口径外债是14320亿美元,实际可支配的外汇储备有1.57万亿美元。我们实行自由浮动汇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保住外储。保住几十年来用资源、环境、青春换来的财富。不能再为保汇率花一分钱。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后美元高位时,央行可卖出美元,低位时买进美元,既可稳定汇率也可以增加外汇储备。现在每年还有近5000亿美元的顺差,所以外汇储备还可以增加。这样我们也更有能力应对外企撤资造成的资本流出,及打贸易战的威胁。如果还有人说,外汇储备太多,那也可以多进口些能源类商品,减少些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由进口代替。本文最重要的观点是解决汇率自由浮动后,本币对美元贬值十倍百倍也不会发生货币危机,对经济也没有影响的方法。前面提到不论采取哪种汇率制度,当货币有较大贬值预期时,尤其是人为控制的汇率制变成自由浮动汇率之后,更可能发生货币危机。那采取什么措施能在本币大幅贬值后不发生通货膨胀,经济还能稳步发展?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我们设立一个专门管理进出口企业的部门,对他采取闭环管理。对以美元计价的出口企业的出口收入的税后利润,由企业支配(美元)。收入除利润外,全部结汇。结汇汇率按现在汇率计算。(6.9:1这个结汇价,主管部门可以根据物价的变动做相应调整。)因为其它因素都没有变化,只是汇率有变化,所以对企业没有不良影响。如果当时汇率变成14:1. 那企业净利润收入还能增加一倍多。对以美元计价的进口企业按现在的汇率(6.9:1)购汇。进口的商品,按现在的价格出售。这类企业除了在闭环内购汇,没有任何变化。所以对其经营及物价也没有影响。尽管当时的汇率,可能是14:1,但是也没有丝毫影响。对有进口也有出口的企业可以分开计算。主管部门对进出口企业要严加监管。对作假企业要严查严办!这个政策执行后不论本币贬值多少,对企业的影响都很小。在本币大贬值的情况下经济仍然可以稳定发展。国内物价不受影响。采用本办法后,可以有力的打击金融大鳄和做空大师。能将汇率稳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我们要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果我们能制定出有理有利的货币政策,严管严控资本流动,实行配合相应措施的自由浮动汇率制,就能让经济稳步发展,人民富足 安康,国家发达强盛,这样才能自如应对风云变幻的世界,我们将立于不败之地,无往不胜。
Ⅳ 我国的汇率政策
一、我国汇率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
1、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
2、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
3、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二、中国汇率制度的调控:
1、方式。
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进行浮动。这里的"一篮子货币",是指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篮子内的货币构成,将综合考虑在我国对外贸易、外债、外商直接投资等外经贸活动占较大比重的主要国家、地区及其货币。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货币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这将有利于增加汇率弹性,抑制单边投机,维护多边汇.
2、中间价。
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0.3%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3%的幅度内浮动率稳定。
3、调整。
2005年7月21日19时,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这是一次性地小幅升值2%,并不是指人民币汇率第一步调整2%,事后还会有进一步的调整。
因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重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而非人民币汇率水平在数量上的增减。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
Ⅳ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现状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就是如何选择以及如何制定汇率制度的问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亦简称汇率制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加强和成熟,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对汇率波动承受力的要求,尤其在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的资本市场日益开放的大势下,也迫切要求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
关键词:汇率 外汇市场 弹性 政策敏感性
我国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从1994年元旦开始实行的。这是我国人民币汇率的生成逐步向市场化靠拢的开始。以外汇市场供求为基础,允许市场汇率在一定范围内围绕基准汇率上下浮动这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核心。这个核心所规定的汇率形成机制是非常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的,20年来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然而,客观上来说,目前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也存在着的诸多的缺陷,需要我们进一步改革加以完善。
1、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被歪曲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和银行结售汇制的建立,一直是我国人民币外汇体制改革的十分重要的一面。同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现行基础包括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和银行结售汇制。从理论上来看,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反映的是市场供求关系。然而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却存在着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其一是是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封闭性,其二是银行结售汇的强制性。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扭曲以上两点有不可忽视的贡献。由此可以看来人民币汇率在是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汇率的,而相反却可以基本上体现的是政府意志。
(1) 银行间外汇市场具有封闭性
所谓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它的建立初衷是为了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以改进,但是实践来看,初衷并没有达到这一目标并未达到,反而暴露了银行间外汇市场自身存在的缺陷这:
第一,封闭性的市场。在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实行的是会员制,作为外汇市场的主体,首先银行必须是中央银行指定的,确定银行获得了会员资格,然后要报送中央银行或外汇管理局审批。这样严格的市场准入规则,自然就使这个市场失去了开放性。
第二,被动干预的市场。在外汇市场上,中央银行会弥补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不完全匹配的头寸。为了保证外汇市场的“出清”,保证外汇市场的有效运转,中央银行就处在了被动干预的角色上。这种迫不得已,不仅限制了央行干预的灵活性,而且使外汇市场的人民币汇率趋于僵化,浮动空间非常狭窄。显而易见,这种扭曲的人民币汇率制约了市场的外汇资源配置,大大降低了外汇的使用效率。
第三,严格管制的市场。不仅在市场准入上非常严格,在外汇的持有额度上,中央银行也有严格的规定,这样外汇指定银行也不能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持有外汇,更难以进行资产的收益最大化和规避汇率风险,比如依据人民币与外币资产的合理组合。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所有交易当中,处于垄断地位的是中央银行,外汇银行的持有额度,控制权在于中央银行。与此同时庞大的外汇储备与货币供应这三者使得中央银行拥有了绝对的垄断地位,人民币汇率的形成具有非常强的政府意志。
第四,单调的市场。在我国目前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上,交易的币种尚且只有美元、欧元等几种外国货币,其中,成交量也主要以美元为主。人民币的外汇远期交易,只有极少几家银行有资格办理,根本没有外汇的期货交易等丰富的汇率衍生工具,使得外汇市场显得没有生机。交易种类的单调与稀少,严重制约了形成多层次的外汇市场结构。
(2) 具有强制性的银行结售汇制
我国的结售汇这种制度安排本身就具有挺大程度上的强制性。在这种制度下,所有的出口企业因出口所得的外汇,必须毫无条件的卖给外汇银行。出口企业不可以自己持有单独的外汇账户,以后虽然允许大型的外贸企业持有部分的外汇,但是要受到非常严格的限制,根本不能依据企业自身对未来的外汇需求和对未来的汇率走势预期,自行选择适宜的数量和出售时间。但是出口企业的非贸易用汇则受到了比较严格的人民币外汇审批的制约。这样一来,出口企业就没有办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持有外汇。所以说,这样的“强卖”所形成的人民币汇率不会是真实的市场汇率。
2、人民币汇率缺乏应有的弹性
没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弱化了企业的风险意识。人民币汇率长期在很小幅度内的波动,导致整个外汇市场忽视了汇率风险,导致企业在自身经营当中,在进行融资活动当中,很少考虑到风险,这样就累积了一定的风险。
没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使得人民币的名义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之间产生了差距。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盯住美元的单一汇率制度,所谓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也只是浮动在很窄的范围之内,这样其他货币间的汇率变化就让人民币汇率不好及时调整。近年来,由于欧元对美元的汇率,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不太稳定,美元处于不断贬值的趋势,导致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下降。结果就使名义汇率表面上保持稳定,其实早就与实际有效汇率发生了差距。
1994年我国人民币实行并轨制,人民币的汇率波动每天就只有几个基本点。究其原因是中央银行每天都参与外汇市场,市场有买卖差额,央行就进行平补。这种制度造成了人民币汇率的政策敏感性。长期的结果就是向市场传达一个信号,汇率的大幅度波动是政府允许或者说意愿的。这样一来,汇率政策的操作弹性就大大降低了以至于没有了弹性。
3、人民币汇率调整没有准确的依据
我国是在1996年实现了人民币的可兑换,但只限于经常项目。在资本项目下,仍然实行严格的管制。这样银行间的外汇市场,外汇的供给与需求就取决于贸易项目。但是,在国际贸易中,与贸易有关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货币的购买力。所以,购买力平价理论就有必要成为人民币汇率形成的理论依据。这就与已经逐步成为固定汇率制度的人民币汇率相悖。在目前的情况与条件来看,购买力平价的理论适用条件几乎通通不可以满足,比如信息充分,交易成本为零,关税为零等等。但是,在购买力平价的理论下,一般物价水平的计算包括贸易品和非贸易品,这样的结果是存在很大的偏差的。这样,从理论上看,人民币的汇率调整的真实依据也不充足。
4、维持现行汇率制度成本高
就目前的趋于固定汇率制度的汇率制度,维持它需要付出的代价也很大。
首先是加大操作货币政策的难度。在资本流动的条件下,固定的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政策,其唯一用途是维持本国货币的稳定;而在资本管制的条件下,资本不能自由流动,不能进行资本套利,利率平价理论也发挥不了作用,固定的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政策,也因此又获得了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其次增加了财政负担。在美元强势的趋势下,若继续维持人民币对美元的比例,我国的出口将受到冲击。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步伐,我国外汇市场相比以前,已经日趋活跃了,但是与此同时也给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有一种市场倒逼改革的趋势。所以人民币汇率改变的步伐迫在眉睫,完善人民币的汇率的形成机制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