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宏观审慎管理的最新进展
在政策工具方面,二十国集团(G20)于2010年末批准了巴塞尔协议Ⅲ的基本框架,包含了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增强逆风向调节的诸多进展。一是在最低监管资本要求之上增加基於宏观审慎的资本要求。要求银行保留2.5%的资本留存缓冲,以更好地应对经济和金融冲击。各国可根据“信用(贷)/GDP”超出其趋势值的程度等要求银行增加0%-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以保护银行体系免受信贷激增所带来的冲击,起到逆周期调节的作用。系统重要性银行还应在上述最低资本要求的基础上具备更强的吸收损失能力。二是加强对流动性和杠杆率的要求。提出了流动性覆盖比率(LCR)和净稳定融资比率(NSFR)两个标准,以提升金融机构管理流动性风险的能力。作为最低资本要求的补充,新的杠杆率测算纳入了表外风险,以一级资本占表内资产、表外风险敞口和衍生品总风险暴露来计算杠杆水平。
在国际金融管理改革实践方面,表现出由中央银行主导宏观审慎政策的趋势。根据金融改革法案,美国建立了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负责
识别和防范系统性风险。法案强化了美联储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授权美联储负责对大型、复杂金融机构实施监管,并对金融市场清算、支付、结算体系进行监管,发现、衡量并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英国政府授权英格兰银行负责宏观审慎管理,通过在英格兰银行内设立金融政策委员会来制定宏观审慎政策,并把金融监管权从金融服务局转移到央行。英国将金融监管职责重新归入中央银行,表明其金融管理理念发生了重要变化。2011年9月新修订的《韩国银行法》也进一步强化了韩国银行的宏观审慎职能,赋予其维护金融稳定的必要工具和手段。日本银行通过多种方式履行宏观审慎职能,包括定期评估金融体系稳定性,将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层面的现场检查、非现场监测相结合,发挥最後贷款人职能为金融机构提供必要的流动性支持,从宏观审慎视角出发制定货币政策,监测支付结算体系等。国际清算银行(BIS)在有关央行治理和金融稳定的报告中指出,宏观审慎职责更适于划归央行,这主要是因为央行更适于承担宏观和系统性分析责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在反思宏观政策框架的报告中也指出,中央银行具有理想的能力来监测宏观经济的变化,同时由於货币政策可能对杠杆和风险行为产生影响,因此也有必要把宏观审慎职责集中在中央银行。
作为G20成员,中国正在着力加强和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
当前,中国实行数量型和价格型相结合的金融宏观调控模式,中央银行既重视利率等价格型指标变化,也重视货币信贷增长状况,并运用信贷政策、差别准备金、调整按揭成数等手段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注重通过窗口指导等方式加强风险提示,取得了较好效果。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後,按照中央有关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部署,中国人民银行从2009年年中即开始研究进一步强化宏观审慎管理的政策措施,2011年通过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把货币信贷和流动性管理的总量调节与强化宏观审慎政策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了货币信贷平稳增长,提升了金融机构的稳健性。下一阶段,将在借鉴国际金融危机教训和国际上有效做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进一步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建立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协调配合、互为补充的体制机制,发挥中央银行在加强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完善相关管理手段。
② 2020年央行如何宏观调控经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2020年宏观经济怎么走?财政政策如何与货币政策更好地协同发力?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日前在发布的报告中表示,2020年仍需要科学稳健把握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以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顺利实现“决胜小康”目标。同时,报告还指出,要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体现稳增长的底线是防风险。
专项债仍是财政政策的主要抓手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1月,全国财政收入累计增长3.8%,增幅同比回落3.0个百分点。财政支出方面,1-11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6463亿元,增长7.7%,高于收入增幅3.9个百分点。
“未来财政政策发力的主要抓手仍为地方政府专项债,预计2020年专项债限额在2.8-3万亿之间。”报告指出,2019年9月4日,国务院提前下达了2020年专项债新增额度。今年年初专项债发放额度将会大幅超过去年。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副教授颜色表示,虽然今年为“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但是由于从2019年七月份开始中央就一直强调储备一批大项目,因此预计今年便会有部分已准备好的战略性项目提前落地,专项债规模扩张叠加专项债作为重大项目资本金比例下调政策的影响,其对基建投资的撬动作用将显著加强,对经济拉动作用或于今年二季度开始见效。
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稳增长
货币政策方面,报告认为,2020年央行货币政策风格或将有所转换,宽松信号也将更加明确。
一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到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与之前的“松紧适度”有所不同。这意味着货币政策的定调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经济下行与通胀压力并存下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度调节。另一方面,对于通胀,由于结构性通胀扩散能力有限,预计物价虽然在今年上半年仍会维持高位,但下半年有望回落,因此为货币政策风格的调整提供了空间。
报告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对流动性的表述仍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并对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提出要求,要“同经济发展相适应,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另外,国常会明确提出2020年要实现普惠小微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再降0.5个百分点,加之我国中小银行风险上行,均为央行进一步降准提出了要求。
颜色也表示,相较于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经济体,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较高,因此仍有较大降准空间。除此之外,今年财政政策稳增长的发力点为专项债,规模较大,货币政策需要通过降准来保障流动性充裕,从而配合财政政策的实施。
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需持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报告还提出,中长期看,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面临诸多挑战。中国经济能否完成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尤为重要。
“而全要素生产率能否继续提高,取决于能否找到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以及如何有效释放新动能。”报告进一步指出,中国在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过程中仍有很多有利的结构性力量。
第一,中国经济的“再工业化”,进行“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利用互联网大数据驱动产业的变革,可以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空间。
第二,“新基建”——“再工业化所需的基础设施”。围绕产业变革、产业互联网所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如5G基站、云计算设备等将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第三,大国工业还有发展空间。未来诸如民用航空、飞机发动机、集成电路等的发展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注入可能。
第四,更彻底的改革、开放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除技术外,“制度改革”和“进一步的改革开放”能形成制度红利空间,让全要素生产率保持较高增速
③ 未来三年有关部门将如何控制宏观杠杆率
据报道,国家发复展和改革委负责制人在1月24日会议上表示,在中国面临的各类风险中,金融风险尤为突出,中国将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
中国将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针对影子银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突出问题,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金融结构适应性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系统性风险得到有效防范,经济体系良性循环水平上升。
分析人士表示,打好这场攻坚战,中国有诸多有利条件:中国经济出现企稳向好的态势,基本面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中国未来发展有巨大的潜能,既包括城市化的潜能,也包括改造传统产业和创新发展的潜能等;中国金融体系总体健全,储蓄率较高。
希望中国经济可以持续实现高质量发展!
④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是哪三大
三大攻坚战是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是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新表述。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2018年3月5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将三大攻坚战“作战图”和盘托出:推动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取得明显进展、加大精准脱贫力度、推进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
(4)实现宏观杠杆率的有效管控扩展阅读: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必须迈过的三道关口。2019年以来,三大攻坚战针对突出问题,打好重点战役,纵深推进各项任务部署,不断闯关夺隘,取得一系列关键进展。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1660万人,累计减少8239万人,连续6年每年减贫规模都在1000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1.7%。预计到2019年底,全国95%左右现行标准的贫困人口将实现脱贫,90%以上的贫困县将实现摘帽。
⑤ 宏观杠杆率是什么,它与融资有什么关系
你的具体融资是微观行为,而杠杆是指宏观经济调控方面的利率、准备金率等宏观经济调控内手段。容
因此二者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仅有间接关系。间接关系是当降低准备金率时获得贷款稍微容易一点,毕竟货币有效流通量增加了。而降低利率,关系是你的融资成本可以低一点。
⑥ 国家审计如何推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建立
自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主要经济体和国际组织都在着力加强以宏观审慎监管为重要内容的金融监管改革,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也正式提出要“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逐步展开以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为核心内容的金融监管改革。而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环节,在开展重大金融监管改革的背景下,理应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从而推动建立有效金融宏观审慎监管制度,实现其抵御、改进和预防等“免疫系统”功能。
一、我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一)我国缺乏混业经营的金融监管经验,监管难度越来越大。
尽管我国仍然实施严格的分业经营体制,并形成了以一行(中国人民银行)、三会(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为主体的较为完整的分业监管体系。但目前在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的实践中已经出现了一些混业经营性质的金融服务项目,混业经营已经萌芽,这对先行的分业经营监管体制造成了强大压力。不同监管部门既按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又按金融业务进行监管,交叉监管的现象突出,不仅制约了金融业务的创新活动,也经常给市场发出互不协调、相互矛盾的信号,极大的影响了金融监管的成效和金融改革的进程。随着中国未来逐渐融入国际金融体系,许多国内现有的管制或规定将被强行突破,金融分业监管的难度将越来越大。
(二)逆周期操作将对资本充足率有更高要求。
金融风险的发生会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金融机构应该在经济繁荣时期储备更高水平的资本,以便在经济萧条时期拥有更大的缓冲余地。提高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作为一个典型的宏观审慎工具,就是逆周期操作的体现。特别是当借贷总额超过经济上或某个领域上应有的平均值时,由于用于购买资产的借贷不断增大,将导致资产价格上升从而引起系统性危险的持续扩大。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虽然不能结束繁荣衰退周期,但将有助于减少幅度。
在人民银行2009
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提出,“只有银行在经济高涨时计提充足的损失准备,在衰退到来时才不至于因准备不足而被迫紧缩贷款。”这意味着,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标准很可能提高,以限制杠杆率。
(三)我国宏观审慎监管的重点应放在对系统风险的预警,强调“市场准入”、“过程监管”和“市场退出”的监管。
由于欧美国家混业经营、金融控股公司大量存在,系统风险主要存在于风险在金融市场间的传播,而中国的系统性风险主要是由金融体制的“信贷配给异化”(间接融资市场更发达且信贷资源主要投向国有大中型企业)造成的宏观经济周期引发的。因此,对系统风险的防范上,与欧美国家将防范重点放在对“系统性重要机构施加额外资本”和“破产隔离机制”上不同,我国应放在对“宏观系统风险”的预警上。同时,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模式是保证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有力支撑,中国金融体系要重视的不是美国“大而不能倒”的问题,反而是太多的“小而不倒”的问题。中国应加强“市场准入”和“市场退出”的监管,允许国内民营资本自由进入各类金融机构,建立国有金融机构的有效退出机制,并加强“过程监管”,防止监管黑洞。此外,与传统金融风险预期模型不同,宏观审慎风险预警的重点应放在分析金融体系的信贷增长、资产价格和杠杆率等指标相互影响的机制、主要特征及演变趋势,以及宏观经济大幅波动对金融体系可能造成冲击的渠道,并进一步分析金融体系之间如何反作用于宏观经济等。
二、国家审计如何推动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宏观审慎监管最直接的目标是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防止金融系统对经济体系的负外部溢出而采取的一种自上而下的监管模式。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的推动我国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建立,国家审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国家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助力。
(一)强化宏观意识,关注金融监管体系中重复监管与监管缺失并存的问题,促进建立各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逐渐推进一体化监管体制。
此次金融危机表明,宏观审慎监管只有在央行和其他金融监管机构保持密切联系的情况下,才能在承受压力时有更迅速的反应并做出更好的决策。因此,国家审计应该关注“一行三会”重复监管和监管缺失的问题,及时予以反映,促进金融监管部门对各自现有的金融统计数据库结构和统计网络进行改造,建立统一的、独立的、可自动生成统计指标和金融监管指标的宏观审慎监管共享数据库,形成统一、集中、高效的金融信息来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从而避免监管不协调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审计还可采取审计调查的方式,探讨逐步推进一体化监管的可能性。因为一体化监管不仅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可以节约监管成本,消除监管真空并避免监管套利,更好地适应混业经营的要求;还能更加迅速的发现金融系统风险并对风险做出高效反应,及时采取逆周期的货币和财政政策。
(二)将银行业包括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资本金充足情况和不良贷款比率作为一项常规审计内容,及时反映银行业潜在系统风险,充分发挥审计免疫功能。
我国银行体系的高脆弱性主要表现在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和不良贷款比率过高,但由于银行受到政府的隐性担保、高储蓄率和高经济增长速度的原因,使得商业银行体系并未出现大规模的挤兑风险。但随着证券市场以及其他资本市场对储蓄的分流,银行体系的风险将逐渐显露。特别是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调查结果显示,资本金缺位是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主要风险。
因此,将银行业包括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资本金充足情况和不良贷款比率作为一项常规审计内容,重点揭示资本金“名存实亡”的问题,可以为逆周期政策的选择和决策提供依据,也可以补充监督金融行业的运营安全,降低金融系统风险。
(三)国家审计通过对金融监管机构的审查和监督,对于完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审计对金融监管机构的审查监督,对于促进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具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家审计可以发现各种不利于宏观逆周期政策执行的问题和隐患,并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为实施恰当的政策提供基础的、可靠的信息,促进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建立;其次,国家审计对于“准入监管”、“过程监管”等政策的执行情况和效果进行审查和监督,为政府提供合理建议,促进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完善;最后,国家审计对于金融监管机构及其相关工作进行审查和监督,可以提升金融监管机构的信息质量和管理水平,从而协助其实现宏观审慎监管。(孟岭)
⑦ 中国经济杠杆率处于稳定状态吗
据报道,随着去杠杆进程的推进,我国总体杠杆率虽然保持基本稳定,但国有企业版杠杆率权和地方政府债务依然是当前我国最突出的债务问题和去杠杆工作的重点领域。
据悉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央企、国企去杠杆确实已取得积极成效。数据显示,2017年国企资产负债率为65.7%,相比上一年下降0.4个百分点。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5%,相比上一年下降0.3个百分点。
目前国资委已制定了中央企业降杠杆、减负债、控风险的指导意见,并明确到2020年前中央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要再下降2个百分点。
⑧ 宏观杠杆率上升势头明显放缓带来的积极意义
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去杠杆
一系列政策在多个领域共同发力。市场化债转股、处置僵尸企业、调整考核评价标准……多措并举之下,截至今年6月末,中央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6%,较年初下降0.3个百分点。
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为去杠杆、防风险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6月末,我国M2余额177.02万亿元,同比增长8%,增速较上年同期低1.1个百分点。
一系列旨在遏制资金脱实向虚的强监管政策出台,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大幅萎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等去杠杆重点领域的不规范融资减少。上半年房地产贷款增加3.54万亿元,占同期贷款比重较上年低1.9个百分点。
“随着金融监管加强,影子银行等导致杠杆率上升的状况将有较大改变,对地方政府隐形债务的清理、整顿和规范力度也在加大,预计未来我国杠杆率将总体趋稳,并逐步有序降低。”刘世锦说。
风险可控 去杠杆深刻影响中国经济金融
随着去杠杆工作稳妥有序推进,风险防范的藩篱正在逐步筑牢。
一度持续攀升的银行业不良贷款出现企稳向好的态势。5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9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9%,远低于国际水平;贷款损失准备余额3.5万亿元,拨备覆盖率183%,风险抵补能力充足。
资金脱实向虚势头得到遏制,截至5月末,银行业在保持12%以上信贷增速的同时,总资产规模少增20多万亿元;同业理财在上年减少3.4万亿元的基础上,继续缩减1.2万亿元,已累计削减三分之二以上。
一头连着企业,一头连着金融机构,去杠杆,正对中国的经济金融产生深刻影响:越来越多的资金从传统产能过剩领域逐步退出,向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动能聚集。
“我们对钢铁、水泥、煤炭等五大产能过剩行业融资余额较2013年末高峰时点下降近五成。与此同时,近两年来对先进制造业贷款增长超过10%。”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有关负责人表示。
从全国情况看,6月末,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1%,比同期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高5个百分点。
“集中抽贷和蜂拥授信都容易产生信用风险,吸取前些年的教训,虽然我们的资源在往新兴产业方面转,但也不能一哄而上。”一家城商行行长助理表示。
去杠杆,也正在潜移默化影响企业的发展理念。
“国家去杠杆的决心和力度很大,不会是一阵风,企业应适应形势,先把自己的‘泡沫’挤掉。”人福医药融资主管李阳帆告诉记者,今年公司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做资产剥离,把精力聚焦在发展医药主业上,出售资产带来的收益改善了公司的资产结构和现金流,公司发展更有底气了。
根源治理 牢牢守住风险底线
尽管已初见成效,但去杠杆不能毕其功于一役,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需要通过有力但有序的措施,使宏观杠杆率逐步回落到合理水平。
去杠杆,国有企业是重中之重。但高杠杆的国企集中在钢铁、煤炭、电力等行业,去杠杆与去产能、补短板等任务相交织,情况复杂。
“市场化债转股和兼并重组应成为重点攻坚方向。目前已有部分企业陆续开展市场化债转股,未来应扩大到更多负债率较高、产品有市场、有竞争能力的企业。”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学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去杠杆,要发挥企业自身的积极性。“如果企业自身不走出过度扩张、过度负债的传统路子,不主动聚焦核心业务,那么去杠杆就成为金融企业的独角戏,成效不会明显。”一名银行业人士表示。
高杠杆的形成,与我国的金融、财税和国企等体制机制紧密相关。去杠杆要坚持着眼长远、深化改革,强化根源治理。
在金融领域,要丰富金融市场体系,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在财税领域,明确地方政府财权事权;在国企领域,要深化国企改革优化资本结构……从根源上去杠杆、防风险,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去杠杆从本质上来说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经济金融生态,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董希淼表示。
守住底线,才有底气。只要我们直面挑战,主动作为,就一定能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为经济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来自新华网
⑨ 央行允许宏观杠杆率提升对股市利好吗
央行允许宏观杠杆率提升对股市利好。
在杠杆率调整和资产价格变化的相互作用下内,金融周期容的波动容易被放大。当资产价格上升时,由于金融机构采取以市定价的会计方法,资产负债表增强,杠杆率下降,金融机构一般不愿意持有过多的权益资本,他们会努力地把杠杆率恢复到原位。
因此,需要购入资产以期提高杠杆率,对资产的需求增加,会促使其价格进一步上涨;相反,当资产价格下跌时,杠杆率上升,这时需要出售资产来降低杠杆率,这一行为可能加剧资产价格的下降。
(9)实现宏观杠杆率的有效管控扩展阅读:
股市靠资金带动的,CPI过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市场上的资金太多,所以要提高准备金和加息来收紧流动性,这样的话也会影响到投入到股市的资金量。
由于杠杆率的相关项目主要来源于资产负债表,受会计并表和会计确认规则的影响很大,在各国会计准则有较大差异的情况下,该指标难以在不同国家进行比较。
由于杠杆率具有以上内在缺陷,不可能简单替代加权风险资本充足率作为独立的资本监管手段,但其作为加权风险资本充足率的补充手段,可以从另一角度反映银行资本充足状况和资产扩张规模。
⑩ 央行最新报告如何定调中国货币政策的走向
中国货币政策将如何走向?央行这个最新报告定调。
央行: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
如何加强宏观审慎管理?
要进一步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完善宏观审慎评估,拟于2019年第一季度评估时将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下金融机构发行的同业存单纳入MPA考核。
如何进一步深化利率、汇率改革?
探索利率走廊机制,增强利率调控能力;加强对金融机构非理性定价行为的监督管理,采取有效方式激励约束利率定价行为;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接下来怎么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
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优先序,集中力量,优先处理可能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和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问题。抓紧补齐监管制度短板,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和重点领域风险,积极化解影子银行风险,等等。
来源:网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