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实验前,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左端下沉
(1)杠杆的左端低,说明这一侧力与力臂的乘积大,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以减小这一侧的力臂.因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杠杆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时,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才正好在杠杆上,也就是正好等于相应杠杆的长,这样测量起来会比较方便.
(2)设杠杆分度值是L,一个钩码重是G,所以2G×2L=nG×L,所以n=4(个).
如果再在A、B两处各加挂一个钩码,3G×2L>5G×L,所以杠杆左端下沉.
由多次实验可以得出杠杆平衡条件:F 1 L 1 =F 2 L 2 .
(3)当斜向下拉时,阻力和阻力臂一定,动力臂变小,由杠杆平衡条件F 1 L 1 =F 2 L 2 可知,动力变大,所以,测力计的示数将大于1N.
(4)要使翘翘板转动,可采取的做法是:男孩不动,女孩向远离支点方向移动(或者女孩不动,男孩向靠近支点方向移动;或者女孩不动,男孩蹬地,减小男孩对跷跷板的压力).
故答案为:(1)右;便于测量力臂;(2)4;左;F 1 L 1 =F 2 L 2 ;(3)大于;(4)向远离支点方向移动.
㈡ 实验前杠杆静止时左低右高,此时杠杆处于什么状态
(1)实验前,杆杠静止但右端低左端高,此时杆杠处于平衡状态;杠杆右端低,应将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节,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测量力臂;
(2)如图甲所示,设一个钩码的重为G,一格为L,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得:4G×3L=4L×nG,解得n=3,所以应在杠杆右边B处挂3个钩码;
杠杆的平衡条件为:F 1 L 1 =F 2 L 2 ;
实验次数太少,得出的结论具有偶然性,应该多测量几次,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3)如乙图,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杠杆时,拉力力臂为OC,当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斜时,拉力的力臂小于OC,拉力力臂变小,拉力变大,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
故答案为:(1)平衡;左;便于测量力臂;(2)3;F 1 L 1 =F 2 L 2 ;不合理;次数太少,结论具有偶然性;(3)变大.
㈢ 杠杆平衡实验前调节什么
水平位置平衡,
如果帮到您的话,可以好评吗?谢谢了!!!(右上角采纳)
㈣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实验前,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右端下沉.此时,应把
(1)杠杆右端下沉,为了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节;使杠杆平衡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避免杠杆重力对杠杆转动的影响;二是便于测量力臂的长度;
(2)设杠杆每一个小格代表L,一个钩码的重力为G,则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得,4G×3L=G′×2L,则G′=6G,因此需在B处悬挂6个相同钩码.
(3)“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是在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且动力和阻力的方向都是竖直向下的条件下得出的,此时的力臂正是支点到力作用点的距离.为得出普遍结论,应改变力的方向使力臂不等于支点到力作用点的距离,多做几次实验,得出实验结论,故正确的实验操作应该是B、去掉一侧钩码,换用弹簧测力计斜向下拉;故选B.
故答案为:(1)左:水平;力臂;(2)6:(3)B.
㈤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1)实验前应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发
解(1)杠杆不在水平位置,左端偏高,则重心应向左移动,故应向左调节左端或右端的平衡螺母.
(2)实验中,如图所示的方式悬挂钩码,杠杆平衡是杠杆的左侧在多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采用这种方式是不妥当的.这主要是因为杠杆的力和力臂数目过多.
(3)不改变支点O右侧所挂的两个钩码及其位置,将左侧另外两个钩码改挂到第三个钩码的下方,即左侧的力是三个钩码,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F1×L1=F2×L2,2个×3格=3个×n格,n=2;即保持左侧第2格的钩码不动.
(4)不能得出探究结论;因为一次实验获得的数据有偶然性,不能反映普遍规律.
(5)杠杆在水平位置的方案好;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杠杆在倾斜一定角度的位置进行实验,力臂不在杠杆上,不方便测量;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力臂在杠杆上,便于测量力臂大小.
故答案为:(1)左;(2)D;(3)2;(4)不能;一次实验获得的数据有偶然性,不能反映普遍规律;(5)水平;便于测量力臂,同时又可以消除杠杆自重的影响.
㈥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1)实验前应先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其目的是______.(2)杠杆平
(1)杠杆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时,杠杆本身才与竖直方向下的重力方向垂直,此时的力臂正好在杠杆上,是杠杆的长度,测量起来非常方便,同时,重力作用线过支点,还可以消除杠杆重力对杠杆平衡的影响;
(2)设每只钩码的重力G,杠杆每一格的长度为s,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得,2G×2s=nG×s,解得,n=4,则在杠杆b处应挂的钩码数是4个;
(3)斜向下拉,力臂变小,力变大.
(4)反向延长动力的作用线,从支点O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就是力臂.如下图所示:
故答案为:
(1)便于在杠杆上直接读出力臂大小;4;
(3)大于;
(4)如图所示
㈦ 在杠杆平衡实验前,为什么要先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平衡为什么不能先放上钩码以后,再调节平衡这样不
在杠杆平衡实验前,为什么要先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平衡?为什么不能先放上钩码以后,再调节平衡?
这是操作规范,为了减小误差,测量结果更准确。
如果不先调节平衡,那么接下来的实验,就没必要做了,得不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在杠杆不平衡时,会受到自身重力的影响吗?
只要支点选择在均匀杠杆的中点,就不用考虑自重对平衡的影响
㈧ 实验前将杠杆调至水平平衡的原因
(1)图甲中是杠杆的左端低,说明这一侧力与力臂的乘积大,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
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并且力竖直作用在杠杆上,力的力臂在杠杆上,便于测量力臂大小;
(2)设每个钩码的重力是G,
杠杆每格的长度是L,由图示可知,动力F 动 =2G,动力臂L 动 =3L,阻力臂L 阻 =2L,由杠杆平衡条件得:F 动 ×L 动 =F 阻 ×L 阻 ,即2G×3L=F 阻 ×2L,
所以F 阻 =3G,则在C处应挂3个钩码;
(3)用实验来探究物理规律时,要采用多次实验,用多组实验数据来总结实验结论,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如果只有一次实验数据,总结的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所以不能用一次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
故答案为:(1)便于测量力臂;右;(2)3;(3)不能;实验次数太少,得出的结论具有偶然性.
㈨ 实验前把杠杆调平的好处 两点
1避免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2便于测量力臂的大小
㈩ 杠杆在实验前为什么要保持平衡
1 便于直接读出力臂
2 克服杠杆自重的影响
3 支点:选在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