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加息”对于市场利率有什么影响
央行上调政策利率,一方面出于抑制国内银行加杠杆“冒险行为”的考虑,当前DR007稳定高于7天OMO利率,商业银行对于央行逆回购的需求处于高位,政策利率的上调有助于引导商业银行适度控制杠杆。并且当前不管是二级市场利率债还是资金成本均处于高位,政策利率的上调带来的冲击较小,具有现实操作的基础。
此外,利率的上行已逐步影响实体经济。国开行2016年年报中显示其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为3.94%,而当前10年国开活跃券收益率在4.8%左右,国开行通过置换、停发等手段控制市场上长债的持有量也从侧面验证了高利率已成为政策性银行不可承受之重。
覃汉:我们认为当前利率走势处于历史最长熊市中途的反弹期,长端利率的拐点可能在本周已经出现,但是这个还需要事后再做验证。未来1-2个季度,长端利率下行的趋势将会越来越明确,10年国债有望回落至3.7%以下,10年国开有望回落至4.5%附近。但是,明年长端利率的高点大概率要高于今年,预计明年10年国债的高点在4.3%以上,10年国开的高点在5.5%附近。(本文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嘉宾所在单位立场。)
12月14日,央行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5BP,紧跟美联储加息步伐,但调整幅度小于前次。今年以来,海外加息此起彼伏,全球货币政策渐入紧缩周期,明年人民银行是否可能加息?加息会否推动市场利率进一步走高?如何判断当前利率走势所处的进程?围绕这些市场关心的话题,本次邀请长江证券固定收益总部副总经理孙超和国泰君安证券固定收益研究首席分析师覃汉展开讨论。
稳定本国国情才是最重要的。
⑵ 为什么通货膨胀要加息,而经济衰退要减息
1、通货膨胀表现为价格的持续上涨,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过大,市面上流动的钱多,经济发展过热,加息限制货币供应量和流通速度,表现为投资的减少。
2、经济衰退则是投资不足,减息可以提高货币供应量和流通速度,从而提高投资,促进经济的发展。
通货膨胀是由大量的印刷币流入市场,从而造成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物价上涨钱币贬值,大部分商品物价下调,原因是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了,意味着百姓不愿意花钱。
(2)未来一旦加息加杠杆的就惨了扩展阅读:
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的区别
1、含义和本质不同: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是指在经济相对萎缩时期,物价总水平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
2、表现不同:通货膨胀最直接的表现是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降低。通货紧缩往往伴随着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利润率降低,生产投资减少,以及失业增加、收入下降,经济增长乏力等现象。主要表现为物价低迷,大多数商品和劳务价格下跌。
3、成因不同: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货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通货紧缩的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长期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形成买方市场及出口困难。
4、危害性不同: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如果居民的收入没有变化,生活水平就会下降,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不过在一定时期内,适度的通货膨胀又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
5、治理措施不同:治理通货膨胀最根本的措施是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同时要采取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等措施。治理通货紧缩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正确的消费政策,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
⑶ 中国未来会大幅加息吗
不仅不可能大幅加息,由于经济基本面走弱制约,甚至有降准的可能性。
⑷ 居民加杠杆买房还有很大空间是什么意思
关于居民个人、企业和政府三个部门在中国经济中的杠杆率(债务/GDP比重),因为统计数据等原因,难有一个精确的数字。但基于公开信息,在两个方面是有共识的:一是全社会杠杆率超过200%,在全世界居前列;二是,在三个部门之间,企业杠杆率最高,政府次之,居民的杠杆率最低。
具体说来,企业杠杆率被认为在120%~170%,领先于很多大经济体;政府杠杆率在30%~70%(如果算上更多隐性债务,可能更高);居民杠杆率在40%以内,落后于主要国家。
从上述数字上看,三个部门中,居民加杠杆的空间最大;且居民杠杆形成的银行资产,质量优于企业部门,是银行偏爱的安全产品。央行行长周小川在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记者会上的表态,正应和了这一现实:“从宏观层面看,中国如果想控制杠杆率,应掌握好整个杠杆率,关键还是要如何应对企业杠杆率过高的问题。也有一部分人比较关注地方政府的杠杆率是否偏高的问题,从总量上讲个人消费贷款的杠杆率不太高”。
分析造成三个部门之间杠杆率差别的原因,有助于判断居民的杠杆空间到底有多大。
三个部门之间的杠杆率差别如此之大,特别是企业部门如此之高,笔者认为根本原因是企业代替政府和居民部门,提高并维持了其部门的杠杆率(当然,2009年之后企业贷款增加的直接原因在于政府刺激经济的政策);而不在于中国企业主要依赖于间接融资、不像美国有那么发达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同样不如美国发达的其他几个金砖国家,企业杠杆率甚至不及中国的一半。
如果只考虑政府认可的账面的债务,政府杠杆率在30%左右,低于60%的国际警戒线。相信这是各种分析认为政府仍有加杠杆空间的理由。但如果考虑到地方政府的各种融资平台债务及全国范围内社会保障的隐性负担,情况显然不容乐观。也因为此,中央对地方债务扩大比较谨慎,在推出地方债务置换的同时,力保全国地产市场不大幅下跌,因为后者是维系地方乃至全国债务状况稳定、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基础。
同样,企业的杠杆率帮助降低了居民的杠杆水平。不是每个居民都有资格加杠杆。稳定的现金收入应是首要条件。因此,对于加杠杆,占全国人口一半以上的农民是被排除在外的(包括被寄予厚望的农民工)。周小川行长希望鼓励的群体,应是大部分工薪收入阶层。而他们的收入均直接、间接来自于企业。可在经济不景气、PPI连续几年负增长的情况下,企业要保证不亏损已经很难,维持运营、缴上税费、发下工资,银行贷款是最优选择。
企业部分承担政府和个人的杠杆率的成本有多高呢?其每年银行贷款利息支出在6万亿元左右(如计算上银行外的融资,成本会更高),超过名义GDP的年度增加额;货币供应量(M2)增量的近一半要用于支付这些利息。就是说,贷款的利息,也要用贷款来还了。经济疲弱、企业无现金利润、亏损,滚雪球般的债务模式不可持续。
是否可以不维持这种模式呢?那就是企业去杠杆(破产,退出市场),对上述的逻辑做一个调整,企业的杠杆率降下来、政府的杠杆率上升。个人的杠杆率也会下降,因为该破产的企业破产了、有些个人收入下降甚至没有了收入,就失去了承担债务的条件,其历史债务将转嫁给银行。最后的债务接盘者仍是政府,但真正的损失者是居民个人:如果不让银行破产,那债务只能通过全社会通胀的方式消化;如果允许银行破产,通胀的幅度稍小,银行的储户损失更大。同时伴随的,将是GDP萎缩,资产价格暴跌。
两害相权无轻者。这恐怕也是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自去年起就吹风降低企业社会负担(五险一金)的原因。
周小川行长在前述会议上同时提及:“从中国的情况看,个人住房贷款占银行贷款中的比重还是相对偏低的,有很多国家个人贷款特别是住房贷款可能占总贷款的40%~50%,中国只有百分之十几,比例比较低。”不难理解,政府希望通过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
要实现这个预期,须考虑三个问题:房地产行业是否能发挥期望的作用?居民的杠杆空间是否足以满足政府期望?期望房地产引领的经济增长是否能在未来维持居民的杠杆水平?同时,这种具有明显选择性的政策暗示,也应考虑其他因素,比如中国企业经营性现金流是否可与这些国家比?中国是否有这些国家差不多比重的收入稳定、可加杠杆的居民群体?中国是否能承受大量的企业破产?
⑸ 经济学里的“杠杆”和“去杠杆化”是什么意思求解释
【经济学术语】
在经济学里,杠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指“财务杠杆”。一个企业在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借贷筹集资金,投入生产,获得更多的收益。就是用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但这样风险也大,如果生意赔了,亏损大过自有资金的量,就成了资不抵债。一般企业都会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既能多挣钱,又保证可控的风险,指标就叫做“资产负债率”。
广义的杠杆涵盖所有“以小搏大”的经济行为,但核心还是借贷。比如在期货市场,你有一块钱,但市场允许你下十块钱的单。期间如果亏损到了一块钱,你就强制退出。
宏观经济中的杠杆利用的是资金流动倍数产生作用。比如加息减息。加减0.1%的利息率看起来是很少的,但资金流动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反复多次的,所以效用会放大很多倍。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张三从银行借十万块钱,可能马上去商场购物,而商场到了晚上就把钱又存进了银行。银行又把钱借给李四,李四开公司,钱借出来了可还存在银行户头里。银行的钱还是那么多,只是多了两层债务关系而已。
当政府提高或者降低利息时,会同时对多层借贷关系起到作用,从而产生放大效应。
改变银行准备金率也类似。
“去杠杆化”(Deleveraging),综合各方的说法,“去杠杆化”就是一个公司或个人减少使用金融杠杆的过程。把原先通过各种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钱退还出去的潮流。
当资本市场向好时,这种模式带来的高收益使人们忽视了高风险的存在,等到资本市场开始走下坡路时,杠杆效应的负面作用开始凸显,风险被迅速放大。对于杠杆使用过度的企业和机构来说,资产价格的上涨可以使它们轻松获得高额收益,而资产价格一旦下跌,亏损则会非常巨大,超过资本,从而迅速导致破产倒闭。金融危机爆发后,高“杠杆化”的风险开始为更多人所认识,企业和机构纷纷开始考虑“去杠杆化”,通过抛售资产等方式降低负债,逐渐把借债还上。这个过程造成了大多数资产价格如股票、债券、房地产的下跌。
单个公司或机构“去杠杆化”并不会对市场和经济产生多大影响。但是如果整个市场都进入这个进程,大部分机构和投资者都被迫或主动的把过去采用杠杆方法“借”的钱吐出来,那这个影响显然不一般。
在经济繁荣时期,金融市场充满了大量复杂的、杠杆倍数高的投资工具。如果大部分机构和投资者都加入“去杠杆化”的行列,这些投资工具就会被解散,而衍生品市场也面临着萎缩,相关行业受创,随着市场流动性的大幅缩减,将会导致经济衰退。
⑹ 加杠杆和减杠杆的好处坏处是什么我明天得上黑板去说,请告诉我好一点,谢谢!
加杠杆和减杠杆的好处分别是什么?通俗点说,加杠杆就是花少的钱办大的事,四两拨千斤;加了杠杆,放大了收益的同时也意味着放大了风险,所以降低杠杠也就是降低了风险。
⑺ 如果央行连续加息对高杠杆的炒房者意味着什么
首先,央行不会连续大幅加息。
其次,一旦央行加息,就会造成楼市杠杆成本提高,影响房地产供求平衡,造成房价下降。
⑻ 银行加息是把双刃剑 对普通老百姓有何影响
加息对于老百姓而言,有好处也有坏处。温和的加息能抑制通胀,稳定物价,激进的加息则会抬高咱们老百姓的贷款、按揭等成本。
1、最直接的,咱们的存款利息会提高,这点不用多讲。同理,银行相关的理财产品、以及宝宝类货币基金的收益也会上升,因为总体来说资金的成本上升了,如果你还没有更具诱惑力的收益率的话,是吸引不到资金的。
2、对于普通购房老百姓来说,加息则会增加其购房成本。众所周知,住房抵押贷款利率是浮动利率,加息会增加已购房者的每月房贷利息支出,整体上增加还款额,持币者的购房欲望也会下降。而对炒房客来说,加息还会增加其加杠杆的融资成本。
3、增加工商企业的成本。中小企业对于资金的成本非常敏感,因为很多时候它们都主要靠贷款来维持正常运营。加息的话,贷款利息上浮,成本上涨,而如果此时市场需求不足的话,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是致命的。对于大房企来说,加息在短期内影响不大,因为它们的融资渠道有很多,有永续债、资管甚至部分银行的委外等等。但对于那些小房企来说,因为它们本身就急于回笼资金,加息后,购房者少了,贷款渠道又少了,利息还在增加。
4、对于那些以房养房的人来说,贷款月供的利息增加,而如果房租不能涨价的话,那么净收益将会减少。因此,微信公众号(小白读财经)认为:部分人将有可能选择出售,这样的话就会增加了二手商品房房源的供给。
5、对于国债投资的人来说,是个好事。因为债券的价格和收益率是负相关的,而加息会引导国债收益率向上,比如像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它的收益率上升,意味着所有资产的收益率都要跟着同步上升。收益率上去了,收益不变,资产价格也就下跌,因此投资国债的成本也就更低了。
6、激进的加息会利于促进物价保持稳定甚至微降,当利息大幅上涨后,大量的资金会涌进资本市场投资,甚至直接放银行或货币基金吃利息,从而使消费欲望下降,从供求关系上看,需求减少了,自然物价就没有了上涨的基础。正因为近几年内需增长如此之快,不仅仅是国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高了,更重要的是钱的时间价值和贬值速度超出预期。
总之,加息是把双刃剑,把握的好能维持经济的健康稳定,反之则会造成重大的不利影响。
⑼ 如果杠杆炒股一夜之间亏掉十年工资,炒股心态会怎么样
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炒股永远记住不要借钱炒股,最可怕的不是股市风险大,更不是怕在股市踩雷,买到退市股,真正最怕的是借钱炒股,杠杆炒股。
杠杆炒股可以让人倾家荡产,可能让人妻离子散,可以让人负责累累等等,这就是借钱炒股最可怕的悲剧事件。
2015年就是最典型的例子,2015年是杠杆牛,但随着大盘涨到6124点的时候,已经意识这样持续放开杠杆资金入市不是办法,只会更快的把股市推上泡沫。
永远都要记住两点:
第一,不要借钱炒股
第二,在股市风险放首位
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长久的活在股市,才有可能成为股市最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