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汇率佣金 > 资产端去杠杆

资产端去杠杆

发布时间:2021-09-20 11:12:21

1. 货币政策如何去杠杆

1)控制基础货币,目前来看央行以稳定资金为主;2)准备金率调节货币乘数,加准可能性不大,但非银和银行同业存款暂不缴准,后续需关注;3)收窄利差,抬高负债成本。措施包括上调逆回购、SLF、MLF等流动性工具利率,拉长投放久期等,这是央行自16年3季度至今一直在做的操作,从负债端倒逼市场去杠杆。4)风险准备金制度与规范杠杆率,16年一行三会也出台了相应政策。5)MPA直接控制规模扩张,使得表内和表外资产负债扩张可控。

2. 去杠杆化是什么意思

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在生活中根据需要,杠杆可以做成直的,也可以做成弯的。
阿基米德[1]在《论平面图形的平衡》一书中最早提出了杠杆原理。他首先把杠杆实际应用中的一些经验知识当作"不证自明的公理",然后从这些公理出发,运用几何学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得出了杠杆原理。这些公理是:(1)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相等的距离处挂上相等的重量,它们将平衡;(2)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相等的距离处挂上不相等的重量,重的一端将下倾;(3)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不相等距离处挂上相等重量,距离远的一端将下倾;(4)一个重物的作用可以用几个均匀分布的重物的作用来代替,只要重心的位置保持不变。相反,几个均匀分布的重物可以用一个悬挂在它们的重心处的重物来代替;似图形的重心以相似的方式分布……正是从这些公理出发,在"重心"理论的基础上,阿基米德又发现了杠杆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时,它们离支点的距离与重量成反比。"
费力杠杆例如:剪刀、钉锤、拔钉器……杠杆可能省力可能费力,也可能既不省力也不费力。这要看力点和支点的距离:力点离支点愈远则愈省力,愈近就愈费力;还要看重点(阻力点)和支点的距离:重点离支点越近则越省力,越远就越费力;如果重点、力点距离支点一样远,如定滑轮和天平,就不省力也不费力,只是改变了用力的方向。
省力杠杆例如:开瓶器、榨汁器、胡桃钳……这种杠力点一定比重点距离支点近,所以永远是省力的。
“去杠杆化”是从“金融产品的去杠杆化”开始的。金融创新繁荣时期,在众多证券化的资产基础上,产生了大量衍生结构性金融产品,如CDO、CDS等,这就是“金融产品的杠杆化”。当美国房地产价格开始下行、房贷违约率上升时,其影响首先体现在各种建立在次级按揭房贷基础上的衍生产品的价格上。这是由于杠杆化操作,衍生产品能够放大内在资产价值的变化。“金融产品的去杠杆化”就是此类衍生性金融产品市场灰飞烟灭的过程。
“去杠杆化”的第二阶段,是“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一段时间以来,不仅投资银行,连商业银行都购买了大量杠杆化的金融产品。这些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包括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和投资银行在短期资金市场(如票据)上的融资。低利率和充裕的流动性大大降低了融资成本。然而,由于投资衍生产品造成的巨大损失,迫使银行减记不良资产,并大幅减少其资产负债表整体对风险类资产的暴露。这就是“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
“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大大消弱了金融机构的中介功能。具体表现在信贷成本大幅上升,借贷条件变得异常苛刻。这使那些长期依赖金融机构,获得部分短期资金来源的各类机构投资者(如对冲基金),成了无源之水,从而不得不出售其所持资产(尤其是风险较高的资产)来保持足够的现金水平,以备不时之需(如投资者的赎回)。这就是“去杠杆化”的第三阶段——“投资者的去杠杆化”。
“去杠杆化”的第四阶段,是“消费者的去杠杆化”。投资者出售资产,加剧了各类资产(尤其是房地产)价格的缩水并产生负财富效应,这使以英美家庭部门为代表的消费者所能做的惟一选择,就是增加净储蓄,以缓冲家庭净财富的萎缩,而这只能通过减少举债或提高储蓄率来实现。以消费的放缓为代价的储蓄增加,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实体经济基本面恶化的速度和程度。
面临经济基本面的恶化,各国政府纷纷出台刺激经济的政策方案。政策的效果不仅是政府主导的支出规模的函数,而且也取决于其“乘数效应”的大小。如果要放大“乘数效应”,则要求有关政府的支出,尽量用于购买在本国制造的产品。否则,刺激效应会通过进口而“漏出”到本国经济系统之外,不能使本国经济受益。这就为贸易保护提供了堂而皇之的理由。各国政府“各扫门前雪”的结果,就是导致“去杠杆化”的第五阶段,也是其最高阶段:“全球经济的去杠杆化”,或称之为“去全球化”。

3. 金融去杠杆对P2P有什么影响

一场金融去杠杆的持久战,清理整顿的不只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在夹缝中求生存的P2P平台来说,资金端和资产端的不匹配程度将进一步加大。P2P在经历一系列的监管高压之后,这场淘汰战役显然会更加激烈,倒下的很有可能就是你投资的平台。

5月7日,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在其公众号发文指出,当前的金融去杠杆在主观上是为了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客观上也正在对实体经济产生一定压力。在此背景之下,

在夹缝中求生存的P2P平台将会受到很大影响。

“根据《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单一网贷平台个人最多借款20万元,企业法人最多借款100万元,所以现在互金平台借贷基本上都以个人或小微企业为主,但是实体经济在受到冲击后,很多平台将面临资产荒问题,资产端坏账率也会不断攀升。”深圳一大型P2P平台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金融去杠杆,P2P平台面临资金端、资产端双重压力


P2P模式的核心逻辑在于一个互联网平台通过网络一端对接有借款需求的个人或小微企业,另外一端对接有理财需求的投资者,如果把这两端拆成两个平台,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线上理财资金端和线下资产端。

互联网金融平台一旦难以获取优质资产,将会对线上理财资金端造成压力。因为P2P线上理财平台募集来的资金并没有很好的去向,从而形成资金站岗,还要支付投资者利息的局面。

互联网金融业内资深人士向记者表示,按照政策监管要求,P2P只能是信息服务中介平台,赚取业务差价。但这一行业目前面临的现状则是,很少的平台有充足的风险准备金进行刚性兑付,大家玩的实质是空手套白狼的生意,所以需要引入资金来覆盖之前的坏账对平台形成的经营压力,一旦坏账超过平台风险准备金,行业随时都可能爆雷。这种击鼓传花似的游戏核心在于必须有源源不断的资金进入才得以持续。

因此,这就很容易理解为何不少P2P平台都会有新手专享标,而这个新手专享标的收益率通常以短期标的1个月为主,并且收益率基本上都高于同期收益率一倍以上。

以小牛在线为例,小牛在线新手专享标期限1个月,收益率高达12%,并且注册就有3次购买机会。而同属于短期理财产品的天天牛收益率仅5%。

网贷之家4月份的报告显示,截至4月底,P2P行业历史累计成交量达4.33万亿元,过去一年累计成交量增长近2.5万亿元。与此同时,P2P网贷行业的贷款余额增至9576.2亿元,环比小幅增长3.98%。

不过,即便P2P网贷成交量持续增长,上市公司和券商对于P2P的热情也在逐渐消退。

Wind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已过去近4个半月,仅有3份关于P2P的券商研报,而2016年全年有33篇为主题的券商研报,2015年则有77篇。

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金融热潮进军P2P行业的上市公司也正在陆续退出。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以来,誉衡药业、益民集团、冠城大通、盛达矿业、匹凸匹、高鸿股份、东方金钰、新纶科技、奥拓电子、华鹏飞、佳士科技和天源迪科等12家上市公司剥离了P2P业务。

4. 国企去杠杆最大的困难在哪

我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上升趋势已出现改变,但国企高杠杆问题依然突出。专家认为,国务院常务会议的有关部署,方向明确,对象具体,将会加速国企降杠杆进程。

另一方面,国企负债主要对应着国有银行资产。国有企业通过处置资产而承受的损失,有相当部分要传导到国有银行部门,形成不良贷款。当前,在金融监管强化的背景下,大型国有银行承担着较大的资本金压力。国有银行部门为了规避不良贷款,很难积极配合国有企业去杠杆。

在降杠杆的过程中,很多企业寄希望于“债转股”。国家发改委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各类实施机构已与钢铁、煤炭、化工、装备制造等行业中具有发展前景的70余家高负债企业积极协商谈判达成市场化债转股协议,协议金额超过1万亿元。

从目前情况看,“债转股”落地状况并不理想。一位不愿具名的银行人士表示,落实债转股的资金都是通过市场化筹集的,本身就有利息成本,银行也得有收益的考虑。同时,对于钢铁等周期性行业的发展前景,仍需谨慎观察。

如何可持续发展才是重要的。

5. 2016去杠杆怎么去地方政府和企业如何去杠杆

在经济领域,“杠杆”就是通过借债,以较小的投入撬动大量资金、扩大经营规模。例如个人融资融券、企业向银行借贷、政府发行国债、地方债等,都是“加杠杆”的行为。通俗地说,杠杆率就是债务负债率。适度的杠杆对经济有益,但如果杠杆率过高,债务增速过快,反而会拖累发展,产生巨大的债务风险。
“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实需要对过去放大了的过高的杠杆进行整治和调控,这也是通常所说的去杠杆。但去杠杆并不一定完全是做减法。在不同的产业领域要尽可能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以应对经济增长乏力和政府债务上升时期的发展局面。因此去杠杆本质就是去负债、去投资风险。”
供给侧改革的“去杠杆”,从大处看,指的是去除“僵尸企业”,进而降低公共部门整体的杠杆率;从小处看,去的是产能低效企业的杠杆,这主要指的是产能过剩的部分国企。对于市场化程度高、效益良好的民营企业或是已经基本完成市场化改制的国企,国家一直是支持在合理的范围内提升杠杆率的。
首先,地方移中央,这本质上是一个信用增级过程。中央政府的财权比较大,但是地方政府的事权又比较大,很多本来应该由中央政府承担的事权都交给地方政府。由于中央政府的资产负债表总体来看非常健康,它能够发行或者代理发行项目债或者特别国债,把一部分符合标准的地方债务承接过来,而且中央政府的信用等级最高,所以融资成本最低。因此,2016年3%的赤字率对于政府来说,加杠杆的空间就要大很多了。当然,也需要适时安排给地方更多自主可支配的财力,目的是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情况。
其次,平台移开行。其实地方政府之所以杠杆特别大,预算内的“吃饭财政”不是一个大问题,主要是它的城市化建设功能。融资平台就是以土地为资本金的杠杆操作,一旦抵押品价格下降,那么一端是长期才能有微薄回报的基础设施资产,一端则是短期的银行借贷和性价比更差的影子融资。因此,地方融资平台可以把债务转给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代表的政策性银行(最大的中央融资平台)。

6. 我国股市里的术语“去杠杆”是什么意思

“去杠杆化”是指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减少杠杆的过程,而“杠杆”指“使用较少的本金获取高收益”。

当资本市场向好时,高杠杆模式带来的高收益使人们忽视了高风险的存在,等到资本市场开始走下坡路时,杠杆效应的负面作用开始凸显,风险被迅速放大。

对于杠杆使用过度的企业和机构来说,资产价格的上涨可以使它们轻松获得高额收益,而资产价格一旦下跌,亏损则会非常巨大,超过资本,从而迅速导致破产倒闭。

去杠杆并不是不要杠杆。杠杆是经济、金融和信用发展的必然产物。只要发展市场经济,只要存在信用制度,杠杆就不可能消除。去杠杆指的是将杠杆降到合理的程度,这既包括杠杆的水平合理,也包括杠杆的结构合理。

(6)资产端去杠杆扩展阅读

当政府要打造股市的牛市,但牛市又成为疯牛时,政府自然会对股市融资的杠杆进行监管、规范及限制。这就意味着股市的的去杠杆化。当一个完全由高杠杆推升的牛市要降低融资杠杆时,或去杠杆化时,那么这个市场投资者的预期可能立即改变,股市的暴跌也就不可避免。

而股市的暴跌不仅会让投资者的赚钱效应立即消失,让投资者股市无风险套利的幻想破灭,更是会让股市的预期突然逆转,从而使得采取更高杠杆进入投资者可能会不顾一切逃出市场。这时股市羊群效应会导致股市对价的人踩人,股市的对价跌了再跌也就不可能避免。

要让股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就得降低股市融资的杠杆率或去杠杆化,就得让股市的疯狂平静下来。

7. 资金端和资产端是什么意思麻烦具体解释下

资金端就是出借人一方,也就是投资挣利息收益的一方,资产端对应的是资金需求方、融资方等等。
以上意见,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0-12-23,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8. 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以及杠杆率是什么意思

首先定义杠杆一词,个人理解来自于“财务杠杆”概念。当企业负债经营时,用较小的权益资产支持起了比较大的经营规模,由此产生“杠杆效应”。按这个逻辑,我理解的“去杠杆”就是指企业或经营主体主动降低资产负债率。如果这个理解从根本上就错了,请用力拍砖。
去杠杆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政府去杠杆,二是金融去杠杆,三是企业去杠杆。
一、政府去杠杆政府去杠杆,就是削减政府债务,对中国而言重点是地方政府债务。其实中国政府整体债务占GDP比重与美国、日本以及一些欧洲国家相比,还不算高,去杠杆的需求不是太迫切。主要问题是不透明,让中央领导、银行心里没底。所以我觉得与其说政府去杠杆,不如说是调结构更合适。
第一个问题经济界讨论的很多,见仁见智吧。我没有具体数据不做判断,但有一点很明确。
现存债务已是既成事实,投资项目有清偿能力还得上最好,还不上就从全国财政大盘子里找钱,实在还不上,就只能债务重组。
当然债务重组最好的办法不是像早先那样,再剥离几家不良资产管理公司,这样等于全国人民集体买单,效率不高且不公平。而是对银行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相关不良贷款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CLO),吸引投资者来买。悲观的投资者可以买优先级,低风险低收益。乐观的投资者可以买劣后级,高风险高收益。这样就把地方债务风险从银行体系转移到了广泛的投资人身上,也就盘活了债务存量。
关于第二个问题,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明确政府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建立规范的地方债、资产支持证券(注意,这里指狭义ABS!不是CLO)发行机制,让真正用钱的和投钱的直接见面,是为用好增量。这一点对承销商,如银行、券商们,是利好。
具体到银行,去杠杆不可能是减少存款,现在看来也只能压缩同业业务、表外业务了。银行是整个社会最大的资金来源,同业不让做,表外业务受限于资本压力短期内不可能全回到表内,这样看来全社会资金成本会上升。对银行而言利好利空很难判定,因为我不清楚同业、表外业务给银行带来的收益大还是风险大,请大家指教。但对依赖理财产品、同业业务等筹集资金的企业,短期内则是大利空。
有人认为信贷资产证券化是为了金融去杠杆,个人认为理解有误,应该是转移银行信用风险的举措。信贷资产属于银行资产,而卖资产无论如何不会降低银行的杠杆水平的。因为它和银行负债端的资金来源根本就是两回事。不过,如果CLO能够常规化、可盈利,债务风险就能有效转移,那长期来看对银行业确实是一个利好。需要说明的是,CLO的开展,给银行带来信贷额度,如果不对这部分信贷流向进行指导控制,很可能资金又会流向政府融资平台。这样的话,反而不利于政府去杠杆了。

9. 去杠杆是指降低财务杠杆吗如果不是,那是指降低什么

首先定义杠杆一词,个人理解来自于“财务杠杆”概念.当企业负债经营时,用较小的权益资产支持起了比较大的经营规模,由此产生“杠杆效应”.按这个逻辑,我理解的“去杠杆”就是指企业或经营主体主动降低资产负债率.如果这个理解从根本上就错了,请用力拍砖.
去杠杆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政府去杠杆,二是金融去杠杆,三是企业去杠杆.
一、政府去杠杆政府去杠杆,就是削减政府债务,对中国而言重点是地方政府债务.其实中国政府整体债务占GDP比重与美国、日本以及一些欧洲国家相比,还不算高,去杠杆的需求不是太迫切.主要问题是不透明,让中央领导、银行心里没底.所以我觉得与其说政府去杠杆,不如说是调结构更合适.
第一个问题经济界讨论的很多,见仁见智吧.我没有具体数据不做判断,但有一点很明确.
现存债务已是既成事实,投资项目有清偿能力还得上最好,还不上就从全国财政大盘子里找钱,实在还不上,就只能债务重组.
当然债务重组最好的办法不是像早先那样,再剥离几家不良资产管理公司,这样等于全国人民集体买单,效率不高且不公平.而是对银行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相关不良贷款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CLO),吸引投资者来买.悲观的投资者可以买优先级,低风险低收益.乐观的投资者可以买劣后级,高风险高收益.这样就把地方债务风险从银行体系转移到了广泛的投资人身上,也就盘活了债务存量.
关于第二个问题,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明确政府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建立规范的地方债、资产支持证券(注意,这里指狭义ABS!不是CLO)发行机制,让真正用钱的和投钱的直接见面,是为用好增量.这一点对承销商,如银行、券商们,是利好.
具体到银行,去杠杆不可能是减少存款,现在看来也只能压缩同业业务、表外业务了.银行是整个社会最大的资金来源,同业不让做,表外业务受限于资本压力短期内不可能全回到表内,这样看来全社会资金成本会上升.对银行而言利好利空很难判定,因为我不清楚同业、表外业务给银行带来的收益大还是风险大,请大家指教.但对依赖理财产品、同业业务等筹集资金的企业,短期内则是大利空.
有人认为信贷资产证券化是为了金融去杠杆,个人认为理解有误,应该是转移银行信用风险的举措.信贷资产属于银行资产,而卖资产无论如何不会降低银行的杠杆水平的.因为它和银行负债端的资金来源根本就是两回事.不过,如果CLO能够常规化、可盈利,债务风险就能有效转移,那长期来看对银行业确实是一个利好.需要说明的是,CLO的开展,给银行带来信贷额度,如果不对这部分信贷流向进行指导控制,很可能资金又会流向政府融资平台.这样的话,反而不利于政府去杠杆了.

阅读全文

与资产端去杠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股东 浏览:364
纳米比亚汇率图 浏览:550
两会招商局集团 浏览:674
银行理财产品结构单一 浏览:896
002638历史最高价格 浏览:420
潍坊银行贷款业务员的佣金 浏览:509
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 浏览:347
华电国际股份沪港通 浏览:556
保险佣金收入计税方法 浏览:191
黄金人民币贵金属质押融通 浏览:695
温室股份业绩 浏览:90
华锦股份公司 浏览:738
深兰科技历次融资 浏览:208
青岛小桥金融公司招聘 浏览:281
australia与cny的汇率 浏览:83
资本杠杆比率 浏览:219
金融机构法律界定 浏览:999
币诺交易所 浏览:184
长安银行的理财怎么样 浏览:415
第一家开展网上个人理财业务的银行 浏览: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