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汇率佣金 > 国际金融汇率理论

国际金融汇率理论

发布时间:2021-09-22 14:41:18

① 几种国际收支理论怎么理解(学经济或金融的进)

吸收分析法
国际收支吸收分析法(absorption approach)指从支出(或吸收)与收入的角度来分析一国的国际收支差额是如何出现的、汇率水平是如何决定的。认为如果一国的实际收入超过了它对商品和劳务的吸收量,该国就会出现贸易顺差。1952年有詹姆士·爱得华·米德和S·亚历山大提出,从国民收入和总需求的角度,系统研究货币贬值政策效应的宏观均衡分析。

核心观点
该理论建立的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分析,他把经济活动视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最重要的分析指标是总供给、总需求、国民收入和就业总量。

吸收分析法的表现形式:贸易差额B=国民收入Y-总吸收A
即一国的国际收支差额就是国民收入与国内吸收的差额。国际收支平衡就是总收入等于总吸收。国际收支顺差意味着总收入大于总吸收。调节国际收支逆差就是要增加收入,即通常说的支出转移政策;或减少支出,即通常说的支出减少政策,简称吸收政策。
转换政策和吸收政策的相互配合运用,是一国经济实现内外部平衡的主要条件。

现金余额效应
是最重要的一种吸收效应。假定货币供应一定,货币持有者总想将自己的实际资产的一部分,以货币形式占有,这样,随着国内物价的上升,他们名义上持有的现金量就变得更多,结果一方面可减少他们的实际支出,另一方面又可通过出售他们的其他资产持有更多的现金,从而使其他资产价格下跌。其他资产下跌意味着利率上涨,这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消费与投资。故现金余额效应可直接影响收入──支出,也可通过利率影响收入──支出。

货币错觉
使货币贬值人们重在注视物价而忽视货币收入,尽管货币收入也可能按比例上升,但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人们总是减少需求和消费。这亦有利于改善贸易差额。

收入再分配效应
这种效应一般有以下四个表现:第一,物价上涨先于工资的提高,使物价转变为企业家的利润;第二,物价上涨使收入从某些集团转移到其他集团手中;第三,物价上涨使实际收入的一个更大部分转变为政府的税收;第四,在收入从高边际吸收倾向朝低边际吸收倾向移动的状况下。
其他效应
这些效应很多,对国际收支的改善可能有利,也可能不利,如对物价上升的预期,在短期内会导致吸收的增加,不利于外贸差额的改善。

评价
吸收分析法是建立在宏观的、一般均衡的基础上的,比微观的、局部的弹性分析法有所进步,并强调了政策配合的意义,不过,它仍有不足之处,表现在:
第一,两点假设(贬值是出口增加的唯一因素、生产要素转移机制平滑)不切实际。
第二,倾斜地以国际收支中的贸易项目为研究对象,而忽视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资本项目,从而使其理论无法完。

② 关于国际金融汇率制度的题

By forcing all foreign exchange to go through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Foreign Exchange (SAFE), China has successfully shielded itself from adverse exchange rate fluctuations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In addition, by limiting the free settlement ability of the currency to a selected few countries, on top of putting a cap on the daily change on exchange rate,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is able to stabilize the rate in the short term.

China should continue the current practice until RMB becomes a major settlement currency. By limiting the flow of incoming and outgoing foreign currency within China, China can have a stable foreign currency reserve that provides a safety cushion for future economic calamities.

③ 请问<国际金融>这门课主要包括那些内容最基本、最经典的理论是什么

我现在大二,正在学这门课程。
国际金融学,研究的对象是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包括国际货币流通与国际资金融通两个方面。
国际金融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国际收支与国际储备。具体而言,有:国际收支的概念;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与编制原理;国际收支调节与外汇管制;国际储备的构成、作用和管理方法等。
2.国际货币流通。具体而言,有:外汇,汇率,国际结算,外汇市场与外汇交易等。
3.国际资金融通方面。包括:国际借贷与资金转移;国际金融市场等。
4.国际货币制度与国际金融机构方面。包括:国际货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国际金融机构的性质与作用。

④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以来,试结合国际金融学的理论分析(1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前后汇率。。

既然是国际金融就不能单单就中国的内政制度来看,而且中国政府做出的制度性调整也是符合世界金融秩序的大背景的!新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发生和很多变化,世界金融秩序也在改变。战后签订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金融秩序,而改革之前正式基于这样一种秩序人民币和美元直接挂钩。人民币汇率随着美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人民币兑美元一直维持在8点多。但是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破裂和世界格局的变化人民币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由原来的以美元挂钩改革为随市场经济自由变化的机制。但是不要忘了这是在中国,在中国就要考虑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政府就不会完全放开汇率的市场化。但是迫于外交压力和各种其他国际形式,人民币汇率不得不走入到升值区间。升值——其实很简单啊就是人民币越来越值钱,等价的商品人民币的购买力越来越强,同样外国人想买中国的商品需要付出的钱就多了。所以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型企业的影响比较大,出口商品成本提高不利于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

⑤ 国际经济学的国际金融理论和政策

1997年发生在东亚地区并波及到整个世界的金融危机,推动国际经济学界对国际金融一体化发展、国家货币政策、国际资本流动、汇率制度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国际金融和政策理论有国际金融安全、克鲁格曼的货币汇率理论、国际货币一体化等。 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趋势已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出一个重要特征,世界金融一体化则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分工的发展,经济国际化对世界金融一体化提出了客观要求。随着电讯技术的普及和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跨国银行空前的海外扩张,国际银行业竞争加剧发达国家积极开拓、控制新兴市场等等,国际金融一体化发展迅速。此外,各国金融管制不断放松,国际投机活动的加剧,以及为逃避各国政府种种限制以取得自由化的举措国际金融一体化趋势经过80年代的发展,到了90年代已形成了国际金融一体化一个高潮,对促进世界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般认为,世界经济一体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出了国界,使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进而形成世界范围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整体。或者说,是指世界各国均参与全面的经济合作并到任何一国或经济领域的变动均会引起世界经济整体动状态。世界金融一体化是指各国或地区在金融业务金融政策等方面互相依赖、影响而产生的逐步联合成为一个整体的趋势。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表现是:各国金融政策倾向一体化;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重点是离岸金融市场与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证券投资国际化);资本流动自由化、国际化,这是世界金融一体化最突出的表现,它
包括货币兑换自由、资本在行业间转移自由和资金进出自由。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对国际经济体系构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世界金融一体化使得主权国家金融政策的独立性受到削弱,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国际金融一体化加深了世界各国在经济领域内的相互依存,各国所执行的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和国际储备的管理营运,都将对其他国家产生较大的影响,这已经成为各国中央银行不得不共同处理的问题。其次,国际资本力量的强大于国家主权的相对弱化,冷战后,国际市场的统一、金融自由化的加快、技术革命的促动,使国际资本空前扩张。在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场合下,资本力量已经超越了国家力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巨额资本高速游走,瞬息万变,资本的扩张和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改变了政府发挥作用的环境,增加了政府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数,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自主性被严重削弱(如国际资本流动的“溢入溢出效应”对主权国家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
这些巨额流动资本完全是在任何单个民族国家的管辖的范围之外发挥作用。而民族国家,包括是最发达的国家,无论从实力、理论、法律还是从技术上都无法做到防范于未然,都无从控制国际游资的冲击。最后世界金融一体化提升了国际金融组织在全球政治经济中的权力地位,在特定的时期对于民族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主权提出了挑战(如IMF亚洲金融危机中的表现)。由于金融活动的全球化与金融监管国别化之间的矛盾加剧,呼唤全球性的金融体制,监管体系与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这必将导致各个民族国家金融决策主权的某种弱化,必须肯定,从长远看来,这种弱化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但是这种主权的让渡必须是相互的和对等的,不能被某种强权,尤其是金融霸权所利用和滥用。 首先,国际金融市场上巨额游资的存在对于民族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提出了挑战。表现在①巨额资本快速的流入流出对于主权国家经济的巨大影响。②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战略上的失误及经济结构上的缺陷,成为易受国际游资冲击的对象。其次,金融创新促进了世界金融一体化,也对民族国家的经济安全提出挑战。①金融创新加剧了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由于国际金融传导机制的存在,使得民族国家面临着日益增大的国际金融风险。②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不仅为国际游资对主权国家进行冲击提供了手段,而且使得通过国际金融市场直接掠夺一国的财富成为可能。
再次,国际金融体系内的权力分配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随着世界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国际金融体系中的权力分配更加有利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操纵着国际金融体系中游戏规则的制定,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领域内对发达国家的依赖不断加深。在国际金融体系存在着巨大的结构性缺陷的前提下,发展中国家将始终面临着金融风险对于经济安全的挑战。 二战结束以来,金融霸权已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冷战时期,两弹一星,亦即核子工程、宇航工程曾是世界强国争霸的战略领域。在冷战之后,特别是在实际之交的今天,信息业与金融业则成为全球战略的基础。今天,世界上所有的经济发达国家,无不力图抢占现代金融的制高点。前美国政治学会会长、哈佛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亨廷顿在《文明冲突与重建世界秩序》一书中列举了西方文明控制世界的14个战略要点,其中第一条“控制国际银行系统”、第二条“控制全部硬通货”、第五条“掌握国际资本市场”都与国际金融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冷战后,由金融霸权所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呈现两种趋势,一是发达国家内部对金融权力的争夺日趋激烈,另一方面,西方金融霸权又联合起来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控制。70年代末,以格拉斯为首的一批美国左派经济学家首先提出了“金融霸权”的概念,所谓金融霸权是指以大银行家和大机构投资者为核心的金融寡头及其政治代表,通过控制经济活动施以重大影响并以此牟取暴利或实现其他政治、经济目的的一种社会关系。金融霸权理论认为,金融霸权的权力主要在于①控制货币资本或其他信用工具;②利用金融衍生物;③金融行业趋于垄断。金融霸权控制企业的两种工具是控制资本流动并设置金融市场各种参数。金融霸权对国际关系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控制国际资本流动,二是进行国际金融投资,三是操纵各种国际经济组织。
随着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发展,金融霸权所造成的社会经济后果日趋凸现。从对国内经济结构影响来看,金融霸权通过控制资本流动,不仅可以改变左右一国的产业结构对各个部门的经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还会促成泡沫经济的形成,降低政策的效力并影响政府的行为。从对国际经济影响看,金融霸权控制国际资本流动的直接后果是加剧国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金融霸权会以通过各种形式从发展中国家抽走极为稀缺的资金,同时又会扭曲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模式,使其经济与社会失衡加剧,最终导致南北国家经济差距不断扩大。 保罗·克鲁格曼在最新出版的《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一书中指出,我们不应以短期的救火态度来看待1997年以来的危机,而应认识到一个国家经济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的两难选择的三个方面,即“三难选择”是当今国际经济体系的内在特性。所谓“三难选择”,即克鲁格曼早些时候所说的“永恒的三角形”。它指的是下述三个目标中,只能达到两个,不能三个目标同时实现:①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②汇率的稳定性;③资本的完全流动性。
例如,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得到实现,但“资本流动”受到严格限制。而1973年以后,“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得以实现,但“汇率稳定”不复存在。“永恒的三角形”的妙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一目了然地划分国际经济体系各形态的方法。
克鲁格曼认为欧洲货币联盟和历史上的金本位制,均选择“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牺牲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而中国大陆则是选择“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放弃“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即只开放“经常帐户”,不开放“资本帐户”。
克鲁格曼认为,“三中择二”是国际经济体系内在的“三难选择”的体现,可追述到国际经济学中著名的蒙代尔──弗莱明定理。因此,不顾其它两个目标,单追求一个目标(如发达国家近年来向发展中国家所推销的“资本完全自由流动”),在理论上是占不住脚的。那么,为什么西方发达国家在1973年以后选择了“资本自由流动”和本国“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两个目标呢?克鲁格曼认为,这是因为它们对“汇率不稳定”的承受力较大,而这又是由于国际资本市场对发达国家的信心较大,使发达国家贬值幅度可以恰到好处,不至于过度。
相反,国际资本市场对发展中国家信心不足,结果造成发展中国家贬值往往在资本外逃压力下过度。因此,克鲁格曼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三中择二”,应是选择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而放弃“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他高度赞赏中国中央银行近来连续降低利率的政策,认为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其他亚洲危机国家所不具备的,其原因正在于中国没有开放“资本帐户”,没有实行人民币的完全可兑换。他说,中国的选择,对于防止世界重演1930年代的大萧条,意义重大。

⑥ 国际金融(第二版)这门课程第三章外汇与汇率的知识点有哪些

国际金融(第二版)这门课第三章外汇与汇率的知识点包含章节导引,第一节外汇与汇率概述,第二节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第三节外汇汇率理论,讨论活动,。

⑦ 国际金融问题。汇率升水贴水。无风险套利。

1、即期汇率GBP/USD=2,期初1英镑等价于2美元,1英镑存3个月,本息为1×(1+12%/4)=1.03英镑,2美元存3个月,本息为2×(1+10%/4)=2.05美元,根据利率平价原理,3个月后的1.03英镑和2.05美元等价,3个月远期GBP/USD=2.05/1.03=1.9903,远期掉期点=1.9903-2=-97点。
1、GBP/USD远期贴水,贴水点为97点,贴水比例=0.0097/2=0.485%
2、期初GBP/USD=2,按市场利率差计算,3个月理论远期汇率=1.9951,实际汇率为1.99,3个月远期英镑被低估。投资者可采用即期卖出英镑,远期买入英镑的方式,进行套利。投资者按2的汇率即期卖出英镑买入200万美元,进行美元存款,3个月后可得本息2O2万美元,同时按1.9940的汇率买入3个月远期英镑,到期交割时,可得英镑=202/1.9940=101.303912万英镑。如果100万英镑直接存定期,可得101.25万英镑,无风险套利收入=101.303912-101.25=539.12英镑

⑧ 结合国际金融理论与实际,评价一下中国目前的汇率政策

中国目前宏观经济领域最关键的可能是汇率政策。不可否认中国的人民币升值采取缓慢爬行的方式是可取的,这种方式很好地保护了一大批出口企业。但时至今日,这种缓慢爬行的升值方式也暴露出其缺点,使得中国的汇率政策进入了一个艰难而尴尬的境地。人民币缓慢升值的汇率政策,延长了境外资金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使得国际热钱近两年来一直虎视眈眈,并在人民币缓慢爬行升值的强烈而明确的预期下陆续地蜂拥而入,潜伏在中国经济的各个领域,一旦某一天形势发生逆转,资金的出逃将对中国的经济和金融安全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另一方面,从全球经济来看,中国国内经济政策处于加息周期,而美国进入降息周期,国际流动性依然泛滥,这使中国本来就严峻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变得更加严峻;其结果无疑是国内热钱的增多,资产价格的泡沫风起云涌。鉴于此,中国目前宏观经济领域最关键的可能就是汇率政策,预期加剧人们的经济行为,而经济现象的发生又反过来加剧人们的预期,逐步将中国人民币缓慢升值的汇率政策带入困难的境地,这应引起各界特别是决策层的重视。

阅读全文

与国际金融汇率理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温室股份业绩 浏览:90
华锦股份公司 浏览:738
深兰科技历次融资 浏览:208
青岛小桥金融公司招聘 浏览:281
australia与cny的汇率 浏览:83
资本杠杆比率 浏览:219
金融机构法律界定 浏览:999
币诺交易所 浏览:184
长安银行的理财怎么样 浏览:415
第一家开展网上个人理财业务的银行 浏览:171
山东中小企业融资 浏览:893
雷亚尔对美元远期汇率 浏览:672
首开股份2015年中报 浏览:103
炒期货的人多么 浏览:489
信贷杠杆 浏览:318
外汇余额2017 浏览:290
支付宝中基金和理财区别 浏览:544
浮动汇率下的减税 浏览:635
沈阳五金股份有限公司 浏览:152
资产负债表中外汇储备 浏览: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