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初中物理杠杆
物理和化学很多重要的实验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是考试必考重点内容,占分也多。要真正理解这些抽象的实验背后的现象及原理,必需要学生亲自做实验,在实验中理解,在课后结合做一些题目进行总结和分析,才能真正消化和理解,考试的时候才能运用自如,举一反三。
B. 初中物理,杠杆
(1)第一空你填对了,第二空:使力臂沿着杠杆,便于测量力臂长度;
第三空:使杠杆的重心通过支点,从而可以不考虑杠杆的重力对其转动的影响。
(2)A处离杠杆的支点O有3 个单位长度,B处离支点O的4个单位长度;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F1=4,L1=3、L2=4,F2=4*3/4=3,所以在B处挂同样的钩码3个。
(3)变大,因为当弹簧秤向右倾斜时,力的方向变了,力的力臂变小(如图)所以拉力变大,即弹簧秤示数变大。
C. 初二物理杠杆简单实验题
好明显用杠杆原理:把米尺在中间用手指支起来,左边距支点L1远挂书包,在右边距支点L2远绑细绳,下绑弹簧测力计,G书包*L1=F*L2 即可求得书包重。考虑弹簧测力计量程,L1要远小于L2,如果L2=50cm,L1不要超过7cm。
D. 初中物理杠杆问题
原因是支点位置发生了变化。实验用的杠杆不是理想杠杆,它既有几何形状又有重量,重心在几何中心,支点与杠杆接触点也不是理想中的几何点,而是一个面积很小的面。在水平位置时杠杆平衡,当杠杆倾斜时,支点有一个很小的位移从而破坏杠杆平衡。支点总是向着下降的一方移动,使下降方力臂减小,因而自然回到水平位置平衡。
E. 初中物理 杠杆 要有具体过程
已知:l=2.2m F1=680N F2=420N
求:(1)G (2)木料距离细端的长度l1
解:根据杠杆平衡条件
2.2×680=G×l1
2.2×420=G×(2.2- l1)
解得l1=1.36m G=1100N
F. 急求:初三物理"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报告
某同学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设计了一份探究性实验报告,报告的内容如下:
探究目的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器材 杠杆(含支架)、钩码盒一套、弹簧测力计、细线、和 A 。
探究假设 杠杆的平衡可能与“动力和动力臂的乘积”、“阻力和阻力臂的乘积”有关。
实验方案
设计 步骤1.调节杠杆两端的 B ,使横梁平衡。
步骤2.在杠杆的左右两端分别用细线依次悬挂个数不同钩码,(假设左端砝码的重力产生的拉力为阻力F2,右端钩码的重力产生的拉力为动力F1,)先固定F1大小和动力臂l1的大小,再选择适当的阻力F2,然后移动阻力作用点,即改变阻力臂l 2大小,直至杠杆平衡,分别记录下此时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和阻力臂l 2的数值,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步骤3.固定F1大小和动力臂l1的大小,改变阻力F2的大小,再移动阻力作用点,即改变阻力臂l 2大小,直至杠杆平衡,记录下此时的阻力F2和阻力臂l 2的数值,并填入到实验记录表格中。
步骤4.改变动力F1的大小,保持动力臂l1的大小以及阻力F2大小不变,再改变阻力F2作用点,直至杠杆重新平衡,记录下此时动力F1大小和阻力臂l 2的大小,并填入到实验数据记录表。
步骤5.改变动力臂l1的大小,保持动力F1和阻力F2不变,移动阻力作用点,直至杠杆重新平衡,记录下此时动力臂l1、阻力臂l 2的数值,并填入到实验数据表中。
步骤6.整理实验器材。
数据记录 实验数据记录表如下:
动力F1
(N) 动力臂l1
(cm) 动力×动力臂
(N•m) 阻力F2
(N) 阻力臂l2
(cm) 阻力×阻力臂
(N•m)
1 10 C 2 5 0.1
分析论证 根据实验记录数据,探究结论是: D 。
(1)依次完成上述探究报告中的A、B、C、D四个相应部分的内容:(每空1分)
A ; B ;
C ; D ;
(2)在上述探究实验中,为什么每次都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
。
(3)在探究报告中,该同学所设计的实验数据记录表是否存在一些缺陷,如何改进?
1)A、B、C B、螺母
C、0.1 D、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便于在杠杆上测量力臂(读取力臂)(3)记录数据只有一组,应多测多记几组数据
(你自己想一下吧)
G. 初中物理杠杆实验研究和实验步骤和各部实验目的。
研究杠杠的平衡原理
H. 初中物理。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忽略杠杆自身重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