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西非的货币联盟
西非货币联盟(Union Monétaire Ouest Africaine, UMOA),最初建立于1962年5月12日,当时由非洲西部的塞内加尔、尼日尔尔、贝宁、科特迪瓦、布基纳法索、马里、毛里塔尼亚等7个成员国组成。1963年11月,多哥加入了该联盟。西非货币联盟成员国原系法国的领地或殖民地,是法郎区的一部分,这些国家在独立前后的一段时期,使用的货币为 “法属非洲法郎”,1962年11月1日,西非货币联盟成立了“西非国家中央银行”,作为成员国共同的中央银行,总行设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在各成员国设有代理机构,总行负责制定货币政策,管理外汇储备,发行共同的货币“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供各成员国使用。 西非货币联盟现为西非经济货币联盟(1994年1月10日成立)。 西非货币联盟的根本宗旨是建立稳定的、有助于成员国经济发展的货币和金融环境。它的基本职能有以下四项:
第一,创建统一货币,即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f CFA--le franc de la Communauté Financière Africaine ),俗称“西非法郎”或“西非郎”。
第二,建立共同中央银行,负责发行货币,即西非国家中央银行(BCEAO--Banque Centrale des Etats de l’Afrique de l’0uest)。
第三,建立统一的监督机构,即银行委员会。
第四,建立、执行共同的银行政策。 1、西非货币联盟的规则规定,成员国之间无论是经常项目还是资本项目的资金流动不受限制,但联盟以外的任何资金转移必须事先审批。
2、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外国居民,要设立外汇账户必须报经西非国家中央银行同意,由驻在国财政部颁发批准文件。
3、外汇进入外商在多哥的银行账户,不能提现,必须按当时官方汇价卖给银行。 联盟拥有统一货币西非法郎(FCFA)和共同的中央银行,即西非中央银行(BCEAO)。
按现行的《西非货币联盟银行条例》的规定,联盟银行系统包括两类金融机构:银行和专门金融机构。保险公司、退休金管理机构、证券经纪人等不属于上述两类机构。西非中央银行、国际金融机构、外国在区内的有关援助与合作的公共管理机构,以及邮政部门等也不在《条例》规定的联盟银行系统范围内。
金融共同体法郎
非洲法郎区包括西非经货联盟的8个成员国(贝宁、布基纳法索、科特迪瓦、几内亚比绍、马里、尼日尔、塞内加尔及多哥)与中非经货共同体的6个成员国(喀麦隆、中非、刚果、加蓬、赤道几内亚与乍得)以及科摩罗。西非经货联盟的统一货币称为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简称为西非法郎(FCFA)。
法国银行和西非有关各国银行是西非法郎的共同发行部门。西非法郎是法国和西非8国之间金融、经济合作的重要工具。1960年新的法国法郎开始流通使用,一个新法郎兑换50个西非法郎,直到1994年1日12日西非法郎贬值时。
为保证西非法郎的价值稳定和与法国法郎的可兑换性,法国财政部为其开设了专门账户。这样法国财政部就起到了联邦银行的作用。法国对西非法郎的发行严格保护。1994年西非经济货币联盟成立,西非国家中央银行和西非开发银行成为该联盟的有自主权的专门金融机构。
西非法郎和法国法郎的历史和法国弁弃法郎而使用欧元的现状,使得西非法郎和法国法郎的100:1的固定比价也演变成为西非法郎和欧元的656:1的固定比价了。一盎司黄金价格约为219876.32西非法郎;1欧元兑换656西非法郎;1美元兑换548.32西非法郎;1瑞士法郎兑挨426.99西非法郎(上面所说金价及欧元、美元、瑞士法郎与西非法郎的比价仅供参考,以当日银行牌价为准)。由于美元大幅度贬值,美元对欧元,美元对西非法郎的汇率比价下跌己成定局。 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区是根据一系列经济和金融协定建立的,法国曾通过这些协定对它的殖民地实施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法属殖民地都把它们自己的货币以平价牢牢与法国法郎挂钩。战后,货币体制大为简化,太平洋地区殖民地的货币合并为一种单一货币,称为法属太平洋殖民地法郎(CFP),其余所有国家(绝大部分在非洲)的货币合并为法属非洲殖民地法郎。这两种货币都能以固定的平价自由兑换成法国法郎。各参加国的中央银行在法国财政部设立了“业务账户”,把它们的大部分外汇存入该账户。如有必要,可对此账户进行透支,这些规定保证了货币的可兑换性。这一体制允许资本在该法郎区流动,并通过制定共同的贸易和金融政策,鼓励扩大国际贸易。这些原则至今仍通行于法属非洲殖民地法郎区。
法属非洲殖民地法郎区最引入注目的特点是40多年来与法国法郎的汇率一直没有变动。战后立即出现了一些早期的不稳定因素,那时的汇率被确定为0.5法属非洲殖民地法郎兑换1法国法郎。1968年,法国实行了货币改革,发行了新法郎,规定每100旧法郎兑换1新法郎;而法属非洲殖民地法郎的价值则保持不变,因此,汇率变成50法属非洲殖民地法郎兑换1新法郎,并一直保持到1992年。
然而,在过去几年中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制度变化,反映了世界这个地区经历的政治和经济动荡。首先,成员国的数量有所变化。在头30年中,几个国家——主要是与别国不相邻的国家(如马达加斯加和吉布提)脱离了该法郎区,建立了独立的货币或采用法国法郎。然而到80年代,成员国数量有所回升,这是因为马里在脱离 22年后于1984年重新加入,赤道几内亚也在1985年成为该法郎区第一个与法国没有殖民联系(甚至没有密切的经济联系)的成员国。自那以后,该区横跨中、西非赤道地区的13个成员国形成了一个连成一片的集团。(第14个与法国法郎挂钩的国家是科摩罗,它自己有独立的货币,以与法属非洲殖民地法郎相同的比价与法国法郎固定在一起;此外,法属波利尼西亚、新喀里多尼亚、瓦利斯群岛和富图纳群岛也使用法属太平洋殖民地法郎,但与法国法郎的比价各不相同。)
第二个重要变化是这一体制越来越不依靠法国。各成员国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相继取得独立,重要的“非洲化”改革也于1974年完成。这些改革加强了各成员国对中央银行的控制,同时保留了由法国任命的中央银行总裁的参与权。作为对这些变化的反映,法属非洲殖民地法郎的殖民地货币概念被废止。今天,有两种不相干的货币人们都称之为CFA法郎,但其全称已发生变化。西非的7个成员国——贝宁、布基纳法索、科特迪瓦、马里、尼日尔、塞内加尔和多哥——使用的货币称之为“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它们已成立了一个地区性组织——西非货币联盟,并授权一个共同的中央银行——西非国家中央银行——指导货币政策。中非6 个成员国——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赤道几内亚和加蓬——使用的货币称之为“中非金融合作法郎”,并建立了它们自己的中央银行——中部非洲国家银行。
随着这些政治和制度的变化,经济多样化的程度日益增加。从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该法郎区与法国的国际贸易额占国际贸易总额的比例从近50%降到大约30%,但与其他欧洲国家的贸易填补了大部分空白。在上述20年里,该地区出口中的食品和农业原料的份额,从75%降到不足50%,石油和其他矿产品填补了上述空白。9种不同的产品构成了13个国家的主要出口商品。有7个国家的矿产品是最大宗的出口商品,5个国家的农业原料(棉花和木材)是最大宗的出口商品。在80年代中期,只有两个国家主要出口食品:科特迪瓦出口可可,塞内加尔出口鱼。由于经济状况不同,人均产值变得十分悬殊,生产棉花的乍得,每年不足200美元,而石油丰富的加蓬每年则超过3000美元。
在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区,有三项基本机制控制货币的增长。第一,业务账户透支要收取利息(按信贷平衡支付利息)。第二,业务账户平衡低于规定目标时,要求有关中央银行采取限制信贷膨胀的政策。限制措施要着重提高与中央银行进行票据再贴现的费用,并限制流入其他再贴现机构。强调再贴现既反映了国内金融市场的有限发育,也反映了银行储备必要条件的缺乏。为了实施限制信贷的规定,各中央银行业务账户的盈余从理论上讲是在成员国之间分配的,余额归银行自己。第三,中央银行对各国公共部门的信贷,最高不得超过前一年财政收入的20%。这些规定虽未严格确定国内信贷总额增长的最高限额,但却是一项有力的金融纪律措施。
Ⅱ 欧洲货币联盟的内部经济
在联盟的前两年,联盟国家取得平均年2.8%和3.6%的良好增长率,是90年代以来最好的。令人失望的是2001和2002年增长率停滞在 1%左右,缓慢增长几乎与美国平行。所以希望欧元国发展与美国脱离的愿望没有实现。联盟启动以来失业率有所回落,但仍明显比美国高。国际比较看,联盟的前四年欧元国的平均增长率为略高于2%,比美国(2.5%)低,也比英国和瑞典低。
2000年3月欧盟里斯本首脑会议的战略目标——至2010年把欧盟建成世界上最具竞争力和活力的知识基础上的经济区,对欧元国并不适宜。这与欧盟国经济政策问题相关,与欧元国无关。相反,至少从长远看。联盟明显改善了欧洲的增长条件。首先,企业由于取消汇率风险在贸易和投资方面赢得更多安全性,节省了汇率费用。其次,联盟提高了价格透明度,由此增加了竞争。在信息技术全球化和飞速进步的同时,联盟显示出是企业结构调整和重新定位的重要催化剂;就像2000年前出现了众多企业兼并现象。第三,联盟向相对低利率的德国持续的利率趋同化,为高利率国家持续带来低利率,从而促进投资和刺激增长。这一点尤其是对爱尔兰、西班牙、希腊和葡萄牙有作用。
1999-2001年的欧元低汇率对增加景气的作用受到欢迎。不利方面是欧元低汇率使各国政府视之为依赖而不急于采取结构性改革行动。这至少可以部分解释和证明,为什么期望欧元区加剧的竞争将加速必要的联盟国家结构性改革进程为时尚早的。虽然多数联盟国家2000年和2001年都降低了收入税和企业所得税,但中期税收减负计划(如在德国)并未持续贯彻。继续促进增长的税收减负是必要的。从里斯本会议的目标看,需要对社会保障体系及劳动市场进行重大改革,特别在最大三个国家——德国、法国和意大利。
德国(约占联盟30%的经济潜力)统一以来持续的增长弱势也令人失望,并拖累了欧洲的增长速度。德国的增长问题与联盟的建立无关,首先是内部因素造成的。德国增长弱势部分要用德国统一负担和建筑业结构危机来解释。德国需要更多的灵活性、更少的官僚主义和降低过高的财政支出负担。那种希望联盟的建立自动给德国带来结构改革的愿望没有实现。德国过高的出口依赖性并不能解释其经济增长弱势与缺少行动的德国经济政策无关。德国自己手中有改革动员内部经济增长力的钥匙,也应对欧洲承担责任。
货币联盟前四年各国增长的区别是明显的。2000年增长最高的爱尔兰(11.5%)和增长最低的德国(2.9%)相差8.6个百分点。2002 年总体增长放缓,这个差距缩小到4.5个百分点。小的联盟国家间增长率很不同,而德、意之间相对较低,比较接近。法国不仅在1998-2000年以3%- 4%的增长率明显高于德国,而且在2001年和 2002年也高于德国。货币联盟内增大的差异原因很多。对低增长国家应利用时机,通过改革供给政策促进增长。
Ⅲ 两张钱,不知道是哪国的,只知道是西非货币联盟的
是西非法郎,共有贝宁、布基纳法索、科特迪瓦、几内亚比绍、马里、尼日尔、塞内加尔及多哥8国使用,收藏价在10到20元左右
Ⅳ 货币联盟的介绍
货币联盟(Currency Union/Monetary Unions)是指一国使用与其邻国相同的货币,包括统一货币(如欧元)和美元化两种形式。美元化使一国放弃了铸币税收入,丧失了货币政策的主权,是固定汇率制度中的一种极端形式。
Ⅳ 主要外汇货币对有哪些
主要外汇货币对有以下货币:
1、美元():是美国的货币单位。国际贸易与外汇交易中有80%以上使用美元作为计价货币。美元是最活跃的货币,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占绝对重要的地位。
2、欧元(EUR):是欧洲货币联盟的统一货币。这个联盟体拥有十几个成员国以及3亿多的人口,具有比美国更高的出国供应能力,因此欧元具备与美元同等的实力。
3 、英镑(GBP):是英国的货币单位。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后,美元取代了英镑的世界金融霸主地位,现在英镑变成了居于世界第三位的储备货币。
4、日元(JPY):是日本的货币单位。在经贸关系上,日本的贸易收支顺差主要来自美国,而美国的外贸主要得自日本。日元现在仍是亚洲最重要的货币。
(5)货币联盟汇率扩展阅读:
普遍分类:
按受限程度:分为自由兑换外汇、有限自由兑换外汇和记帐外汇。
自由兑换外汇,就是在国际结算中用得最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在国际金融中可以用于偿清债权债务、并可以自由兑换其他国家货币的外汇。例如美元、港币、加拿大元等。
有限自由兑换外汇,则是指未经货币发行国批准,不能自由兑换成其他货币或对第三国进行支付的外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凡对国际性经常往来的付款和资金转移有一定限制的货币均属于有限自由兑换货币。世界上有一大半的国家货币属于有限自由兑换货币,包括人民币。
记账外汇,又称清算外汇或双边外汇,是指记账在双方指定银行账户上的外汇,不能兑换成其他货币,也不能对第三国进行支付。
Ⅵ 为什么货币联盟能减少交易成本
汇率机制不同,比如欧元结算体系,泛欧国家就减少了汇率浮动带来的隔夜息差
Ⅶ 货币和汇率的关系是什么啊
一国货币对其他国家的货币要规定一个兑换率,即汇率。以前中国外汇市场上专 美元1=人民币8.0
现在.变为 美元1=人民币6,8 问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是上生还是下降
1.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是下降了,因为原来1美元可以换8元人属民币,现在可以换6,8元,少了2元,说明美元降了,人民币升值了.。
Ⅷ 中非货币联盟2000兑换人民币多少
中非货币联盟制度由喀麦隆、乍得、刚果、赤道几内亚、加蓬和中非共和国6个成员国组成,这些成员国原来亦系法国殖民地,也是法郎区的一部分,与西非货币联盟成员国一样,独立前后使用的货币也是法属非洲法郎,1973年4月1日,中非货币联盟成立了共同的中央银行,称为“中非国家银行”,总行设在喀麦隆首都雅温得,发行共同的货币“中非金融合作法郎”。
中非法郎和人民币的汇率大概是100:1.17,所以2000中非法郎兑换人民币23块多一点。
Ⅸ 货币联盟的什么是货币联盟
货币联盟是指使用一种具有计价单位、交换媒介和价值储藏三大职能的货币的地理区域。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建立和欧元的诞生是一个历史性的创举。世界上还从未出现过独立国家放弃本国货币组成基于同一个货币当局领导下的使用同一货币的货币联盟,同时,各国在政治上保持各自的独立性,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除货币政策外的经济政策并通过磋商、谈判等协调各国的经济政策。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均采用一个共同货币,或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各自保有独立的货币并采固定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