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杆秤是利用杠杆原理来称物体的 下图是一个杆秤已知ab=30cm bc=1.5cm 秤砣500克 D重多少克
A*AB=D*BC
500*30=1.5*D
D=10000 g=10 kg
D重10千克!
⑵ 杆秤是利用了什么的平衡原理来称量物体的。
杠杆原理,力矩平衡。
⑶ 杆秤 认法
杆秤是利用杠杆的平衡原理制作的,杆秤的认法要领是:
1、找准定盘星。秤杆靠近秤钩方向有一个提手,提起提手,秤钩上不放任何重物,这里,能让秤杆保持平衡的放置秤砣点,叫做定盘星。
2、看最大称重范围。就是该秤的最大称重范围是多少。
3、认准刻度。要看在秤杆上,每个刻度是多少,认准之后,就能认准所称重物是多少了!
此外,要注意,杆称往往有两个提手,一个是称较重物品的,一个是称较轻物品的,称较重的物品时,用靠近秤钩的那个提手,称较轻物品时,用远一点的那个提手,当然,这时的刻度起点是不同的,称上都有标识,一般是逢五、十进位的。
需要注意一点:早期的杆秤通常是用市斤作单位的,即500克,而不是公斤,这些早期的杆秤并未完全淘汰,有的还在继续使用,而现在大多数则是以公斤为计量单位,所以,需要使用者凭感觉与经验与辨认。
⑷ 杆秤也是利用杠杆的原理制成的,它的支点在()1.秤钩2.秤盘3.秤砣4称的提
4.称的提
因为杠杆支点的定义是:使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所以想判断支点的话,让杠杆转起来,再找那个位置始终不变的点,就是支点啦.
⑸ 如图所示,老百姓经常用这种“杆秤”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它是利用杠杆原理来制作的.称量是把货物挂在A点
(1)使用杆秤时,动力臂CD大于阻力臂CA,故杆秤为省力杠杆;
(2)使用杆秤时的力和力臂的图示如下图,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
杠杆秤砣一端的力m2g不变,力臂变大,力和力臂的乘积变大,重物一端的力和力臂的乘积也会相应变大,提钮从C换到B时,力臂减小,力一定增大,称得的质量会增大,因此为了称量质量较大的货物,手应该提着B点的绳子.
(3)在买东西的时候,有的商贩为了招揽顾客,会故意在称量货物的时候使D点的秤砣向下垂一些,其力臂l2会减小,同时l1也变小,两力臂减小的比例是相等的,秤砣对秤杆的力F2不变,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可知F1也不变,所以在称量货物的时候使D点的秤砣向下垂一些,这样称量得到的货物不会比秤杆上的读数多.
故答案为:(1)省力;(2)B;(3)不会.
⑹ 杆秤是利用杠杆原理来称物体的,已知AB=30cm,BC=1.5cm。秤砣E重500克,物体D重多少
10000克
⑺ 杆秤的工作原理
杆秤的工作原理是称重时根据被称物的轻重,使砣与砣绳在秤杆上移动以保持平衡。根据平衡时砣绳所对应的秤杆上的星点,即可读出被称物的质量示值。
精确的杆秤必须满足秤砣的质量×每增加1千克的刻度间的距离=提纽与秤盘悬挂点的距离。
杆秤的结构和制作工单,轻小,携带使用方便,造价低廉,但准确度较低。按照中国国家标准的规定,允许误差最大为满量程的10%。
(7)杆秤是利用杠杆原理来称物品扩展阅读
在中国湖南长沙东郊楚墓出土的公元前7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种精制的砝码、秤杆、秤盘、系秤盘的丝线和提绳等。中国汉墓出土的公元前2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种规格的杆秤砣。
1989年,在中国陕西眉县常兴镇尧上村的一座汉代单窑砖墓中,发现完整的木质杆秤遗物,其制作时间约在公元前1~公元1世纪。
古代杆秤的发展,长期停留在采用绳纽、非定量砣和木、竹、骨秤杆的基础上,并由手工制作。直到20世纪,杆秤才由传统的绳纽结构,逐渐改变为外刀纽与刀承或内刀纽与刀承结构。1949年后,中国为了加强计量法制管理,先后制订了杆秤检定规程和国家标准。
1985~1987年,中国对杆秤结构作了一次重大改革,将原来的木质杆改为金属杆,从而解决了木质杆的计量准确度受地区及天气影响的弊病,并适应了半机械化、标准化、通用化的需要。但杆秤因其计量准确度低,已渐趋淘汰。
⑻ 杆秤是利用杠杆原理来测量物体质量的测量工具.利用以下材料制作小杆秤
懒人们,无可奉告
⑼ 杆秤是利用杠杆原理来称物体的,下图是一个杆秤,已知AB=30厘米BC=1.5厘米秤砣E 重500克
啊无法色过生日嘎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