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1994年至今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分析其中原因
经过人民币较大幅度的升值,中国的对外贸易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首先看出口方面。从大类商品(根据SITC分类准则)来看,我国出口结构正朝着优化的方向发展。2000年以来,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增速一直快于初级产品,正因为如此,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例从2000年的90%增加到95%。
从小行业分类(HS准则)来看,2007年我国出口总值前四位的行业为机械电气(简称,HS分类十六类,以下同)、纺织(十一类)、贱金属(十五类)和车辆及其他运输设备行业(十七类),它们占2007年总出口的比重分别为43.4%、13.6%、9.5%和4.5%,这四个行业的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达71%。
不难发现,贱金属行业出口增速具有大起大落的特征,而其他三个行业出口增速有缓慢回落趋势。这种现象也符合我们的直觉,因为:第一,经过了连续快速增长,这三个行业出口基数较大;第二,毕竟人民币对美元到2007年底已累计升值13%。
2007年,增速最低的纺织行业出口增长也达20%。这种增速是相当可观的,它意味着,即使增速有所回落,2008年我国出口增速也有望保持在20%左右。
那么,是否存在某种可能性,即主要行业的出口增速较快下降呢?我们从行业的盈利情况寻找答案。按照正常预期,2008年人民币有7%-10%的升值幅度,这一升值幅度对行业出口的盈利会有多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如果现有的成本结构和成本控制水平不变,2008年四大行业的出口利润将被人民币升值所抵消,四大行业的出口将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
我们认为,如果2008年人民币对外升值7%-10%,这种升值幅度对出口利润率的侵蚀将是实质性的,出口增速回落的可能性较大。这一判断基于以下假设:第一,本轮经济增长已到周期性顶点,行业增长不再享有周期性红利;第二,产品出口基于成本优势,而不是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第三,人民币对主要贸易结算货币,而不仅仅钉住美元升值;第四,中国的出口企业和外国企业面临相同的国际市场,国际需求处于一个稳定水平。
再看进口方面。我国进口产品结构也有所优化。根据SITC分类准则,2000年以来,初级产品的出口增速大部分时间内快于工业制成品,导致了工业制成品进口比重从79%下降到75%。出口结构和进口结构的变化表明,我国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有所表现。根据权威判断,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我们预期这种趋势将延续。在具体行业上(HS分类准则),2007年我国进口金额排名前四的行业是机械电气、矿产品、贱金属和光学等仪器行业,它们占进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40%、16.9%、8.1%和7.4%,合计占总进口的72.4%。
有意思的是,机械电气行业和贱金属行业的出口也名列前茅,光学等仪器行业也是2007年第六大出口行业,这显然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内分工发展的结果。我们预期,虽然前两个行业的进口增速平缓,光学等仪器行业的进口增速波幅较大,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人民币升值,至少在中短期内,这三个行业的进口增速有望继续保持。矿产品行业进口是由我国的资源禀赋和工业化进程所决定,该行业进口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因此,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的工业化背景下,随着人民币升值,进口至少可以保持原有的较快增长速度。
外贸的产品结构分析表明,出口增速很有可能回落,而进口增速至少将继续保持,因此我们预期,最近出现的进出口增速的剪刀差有望延续。
在进出口的主要行业中,我们观察纺织业出口增速缓慢回落,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行业,人民币现有的升值幅度已经对其出口有了实质性的负面影响。
但在其他行业,仍然看不出人民币升值的显著影响。我们认为其中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虚假贸易,即高报出口和低报进口现象,在自处理设备的进出口中,我们估计出口高报6%,进口低报10%。进出口增速差虚增16%的幅度是惊人的。第二,人民币只对美元较大幅度升值,对美元汇率的关注使我们忽略了人民币升值的全貌,因为人民币对欧元和日元升值幅度并不大。这使得我们有必要分析进出口的币种(区域)结构,考察人民币对主要货币的不同升值幅度对进出口的影响。
进出口因人民币对不同货币升幅不同而各异
我们选取美国、日本、欧盟和香港作为贸易区域结构分析的对象。选取这些经济体的理由是:与中国经济关系紧密、贸易额大、主要国际货币的发行国(区)。2007年,这些经济体都是我国排名前五的贸易伙伴。
进出口的剪刀差只是在2008年1-2月才出现,以如此短期的数据推断中长期趋势,需要更多方面的理由。而且,其中还有春节和雪灾等临时性因素,这种趋势的持续性就更值得推敲。既然人民币对不同货币有不同的升值幅度,那么中国与不同货币发行国(区)的贸易增长变化情况如何?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对2008年的进口、出口和贸易顺差的预测就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随着人民币对美元和港币的持续升值,中国出口美国和香港的增速也持续下降,2008年2月中国出口美国增速甚至接近0。但中国对日本和欧盟的出口增速从2006年开始就处于缓慢上升过程中,这是因为,2006年以来人民币对日元和欧元实际上有所贬值,而不是升值。也就是说,我国出口总体上快速增长是因为人民币有效汇率升幅不大。对于不同货币,人民币升值则出口增速下降(如美国和香港),没有升值甚至贬值的,出口则有上升趋势(如日本和欧盟)。
在对香港和美国的出口中,2008年2月的雪灾加速了出口的下降趋势,而在对欧盟和日本的出口中,临时性的雪灾改变了出口的缓慢增长趋势。汇率变动和出口增速变化有一定的正相关,我们认为雪灾只是临时性地缩小了出口规模,不会改变受汇率变动影响的出口增速的基本趋势。
理论上,进口增长与本币升值负相关。在人民币与美元和港币的显著升值过程中,这一规律得到了验证。2005年以来,中国从美国和香港的进口增速明显大幅增加。这个趋势也可以从日本和欧盟的进口中得到体现,只是增速的上升相对缓慢,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人民币对欧元和日元没有明显升值。如果考虑雪灾对经济规模的紧缩性影响,进口增速上升的趋势应该更明显。
通过对进出口的区域结构分析,我们发现两个值得注意的结论:
第一,人民币的汇率变动确实对中国的进出口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这表现在,当人民币对某一货币明显升值时,中国与该货币发行国(区)的出口增速就明显下降,而进口增速明显上升,这主要发生在美国和香港方面。而对日本和欧盟,由于人民币对日元和欧元汇率变化不大,中国与日本的进口和出口增速都缓慢上升。这主要是由中国工业化加速、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所决定的。
第二,综合看来,出口增速将继续下降,进口增速将继续上升,我国贸易顺差快速增长的趋势难以延续。这主要基于上面分析到的理由:首先,随着人民币对美元继续升值,中国对美国和香港出口增速将继续下降,对日本和欧盟的出口增速即使上升也较为缓慢;其次,中国从美国和香港的进口增速将继续快速上升,从欧盟和日本的进口也将不会下降;最后,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日益加深,外部需求下降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2008年贸易顺差将下降
按汇率变化的常规估计,2008年顺差将达2500亿美元,同比减少超过4%。预测2008年的贸易顺差关键在于判断人民币的汇率走势,但2008年全球经济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国际主要货币之间的比价关系可能会发生难以预料的变化,我们按照一种保守的情形,即人民币只对美元和港币常规性升值8%,对欧元和日元汇率维持2007年走势。我们估计:我国2008年对四个经济体的出口将增长14.9%,进口增长20.2%,而2007年的增速分别为20.9%和18.5%。其中,对美贸易出现逆差,对日贸易逆差扩大,对欧盟和香港的贸易顺差增长35%和14%。如果2008年我国出口增长14.9%,进口增长20.2%,则我国2008年的贸易顺差为2506亿美元,同比减少4.4%。
美国经济疲软将使中国整体出口下降2%左右。美国是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经济大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增收的首要引擎。美国经济增长的变动对世界出口将产生重要影响。美国经济增速的涨落对美国消费和进口有着明显的拉动作用,从而与世界贸易的增长变化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利用1990-2007年来的年度数据进行回归,我们发现,如果美国经济增速降低1个百分点,美国消费增速将降低0.77个百分点,进口增速降低3.41个百分点,世界市场需求增速将降低1.36个百分点。
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已经把美国经济拉近衰退的边缘。2月20日,美联储再次调低美国2008年经济增长率至1.3%-2%。相对于官方预期,市场人士更为悲观,许多分析家认为美国经济已经步入衰退。而且,无论在官方还是民间,这种预期恶化的趋势还在延续。
美国2007年的GDP增长率为2.2%,保守估计,2008年美国GDP增速将减少1-2个百分点。这样,2008年美国消费增速减少0.8-1.6个百分点,进口增速减少3.4-6.8个百分点,世界需求将减少1.4-2.8个百分点。因此,合理估计,美国的次贷危机将在2008年使中国出口降低1.4-2.8个百分点。即使中国进口增速不再上升,这也将进一步减少中国的贸易顺差。
『贰』 时寒冰 人民币贬值趋势下怎么办
汇率的支撑是实体经济,美国经济好所以美元升值,人民币下跌是因为实体经济。只有关注点放到中国的实体经济发展,中国经济才能真正稳定,人民币汇率也才能真正稳定。而人民币汇率贬值将有利于降低出口的压力,有利于经济复苏。因此,实体经济有望在三季度逐步向好。
因此目前普遍认为的是,人民币大幅贬值难成趋势。
人民币贬值战术性的可能性大,趋势性的可能性小。不太可能把中间价做成趋势线,战术性手法的可能性要大些。
从另一个层面讲,如果央行没有控制好贬值预期,则人民币的贬值速度和幅度可能难以控制,而在国内资产价格泡沫较大情形下,人民币贬值、资金外流、资产价格泡沫破灭这样的循环体带来的后果是难以承受的。并且,人民币国际化仍在推进中,央行也需要维稳汇率。
『叁』 时寒冰《经济大棋局,我们怎么办》
赵汀阳说,思想的主体部分虽然是知识,但思想的奠基部分却是智慧,尽管我们无法保证那些代表智慧的观念是真理。① 全球化时代,智慧的稀缺使得信息爆炸与思想贫乏成为最具讽刺意义的矛盾,而中国的现状尤为突出。时下,主旋律的和谐之音,左派救亡图存的革命论调,右派改革体制的变法主张,由“左右之争”②衍生出的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意识形态以及专靠胡说八道混饭吃的砖家叫兽的大放厥词③,可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④。可见,比通货膨胀更可怕的是信息爆炸和思想贫乏导致的大脑膨胀,我们需要用智慧来稀释膨胀。 《时寒冰说:经济大棋局,我们怎么办》透过政治、经济、金融、军事等纷繁复杂的乱象,紧扣全球范围内货币迅猛膨胀与资源日益减少所造成的“资源为王”和债务危机并存这一条主线,指出经济大棋局的本质就是主要经济体转嫁债务危机的博弈,这既是经济大棋局的结论,也是趋势分析的起点。在此基础上,作者给出了“我们怎么办”的答案。具体而言,对于国家,只有贯彻“资源为王”和“藏富于民”的战略才可化解危机,对于个人,只有“固化财富”才可避免财富的不断缩水。本书中,时寒冰将“良性的制度”纳入“资源为王”的战略之中,这样以来“资源为王”战略包括了保护现有资源,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的附加值,通过优良的制度和环境确保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效用三个方面,依次涵盖了资源命脉、技术创新、制度保障三个层面,由此可见,时寒冰的思想体系已初具雏形。虽然该书尚算不上纯正的思想之作,但这种先融天地于一炉⑤,再抽丝剥茧,化繁为简,进而窥透大棋局的才华和境界,非大智慧者不能有。这种大智慧不仅体现在作者对各种知识和多家思想的驾驭上,更体现在作者用绝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常识完成了对大棋局的推理和演绎。 在经济大棋局中,货币战争、石油战争、粮食危机,中东危机、朝韩危机、人民币升值、汇率操纵、贸易战只是大棋局中居于不同节点的一个个棋子。美国不仅因为其经济军事势力,更因为深谙“资源为王”之道,因此在整个大棋局中,始终掌握着主动权。虽然,美国是世界上债务危机最严重的国家,但每当危机出现时,要么引爆欧元区某个主权国家的债务危机,要么制造中东危机,操纵国际油价,要么通过压迫人民币升值或汇率战,迫使中国政府送上采购订单,这些屡试不爽的招数,既转移了视线,也转移了危机,更重要的是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争取了时间,如金融危机后奥巴马政府的新能源战略,既是稀释美元泡沫的“海绵”,也是美国主导下一轮经济周期的货币之锚。相反,西班牙等“笨猪五国”自身经济的脆弱,日本巨额债务的内生性及社会的老龄化,中国的体制弊端和内需不足,都成为悬挂在各自债务危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因此,未来的变数必然发生在这些国家。正因为大智慧窥透了大棋局的本质,因此,时寒冰在解读已经发生的事情时总是得心应手,在预测即将发生的事情时绝不模棱两可,这是智者和学者的区别,前者有卓越的智慧,后者只有渊博的知识。 在对经济大棋局分析论证的逻辑体系中,地缘政治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国家主义、民族主义、体制改革、“阴谋论”则成为时寒冰演绎利益分析法的一个个“棋子”。近年来“阴谋论”甚嚣尘上,何新⑥、刘军洛⑦、郎咸平⑧等人从不同角度阐述华尔街和美国政府合谋控制全世界特别控制中国的阴谋,而布热津斯基早在10多年前就提出建立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战略大棋局的构想⑨。但如果回归常识,战略和阴谋不过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大棋局中,掌握主动权者,棋局只是自己的战略,而被动承受者,棋局则是别人的阴谋。但无论阴谋还是战略,我们所能做的只有反省自身的不足并加以修正,唯有此才可能绝处逢生,这也是时寒冰贯穿全书的基本格调,正是这种超越利益,尊重常识的智者情怀,才有本书中对各种思想批判吸收后让其成为利益分析的一道道工具,也才有用常识还原真相的启蒙意义。比如,作者对“破窗理论”的批判,对美国在对外扩张中兼顾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分析,对民主体制有利于促进财富创造的论断,都是超越意识形态和利益羁绊的常识启蒙。 智者总是独孤悲壮的,当抽丝剥茧后发现中国的经济问题并不在经济本身,而在经济之外,这对一个智者而言,是一种既尴尬又无奈的结果,或许只有在字里行间对民主制度不吝赞美,对领导人政治智慧满怀期望,对人应常怀爱心、公心大声呼唤。权力至上,蔑视常识与规则,缺乏信仰,投机盛行,这是中国国家性、国民性的基本“土壤”,我非常赞同乔良将军关于土壤的改造重于制度移植的观点⑩,但对制度的批判,对常识的启蒙本身就是对土壤的改造,所以,当时寒冰用他的智慧窥透经济大棋局,并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办的时候,作为一名先知,他的使命就已经完成了,剩下的就是接受启蒙的每个人的行动。正如作者书中所言:“良性机制是大棋局中至关重要的保障。如果我们的制度也完善起来,中国将不惧怕任何挑战和博弈,而这,需要每个个体的努力。” (by 留给历史) 经济大棋局+怎么办
『肆』 如何用汇率决定理论对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变动情况进行分析
可以用购买力评价、利率评价、生产力评价等方面来做对人民币的汇率变动情况做实证分析……
『伍』 有人说汇率是把双刃剑,请分析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答:
中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贸易对中国经济的作用占比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汇率升值无疑会影响中国外贸出口企业的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出口的商品多以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属于低端商品,其利润比较低。例如纺织品出口占比20%,其市场近似于完全竞争市场,厂家基本在“临界点”进行维持,一旦汇率稍有风吹草动,盈利可以瞬间变成亏损。
另一方面,汇率提升会降低我们国人的在外国消费的能力。我们购买外国商品,出国等会更加便宜,这是汇率带来的好处。
总的来说,一国的经济不应仅仅关注经济增长,福利水平的提升才是根本。国际上有流行的说法是“美国不储蓄,中国不消费”,我国长期有过高的储蓄,包括过大的贸易顺差,说的形象一点就相当于一个人明明有钱,却把钱做了投资,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以期将来更有钱。但是一个人的终极目标不是拥有多少钱,而是花多少钱。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里提到,“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构成社会物质财富的基础”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有钱”又是“有钱花”的基础。所以就像经济学面临的诸多的两难选择一样,汇率调整也是双刃剑,人民币升值会使外贸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另一方面国民购买外国商品会更加便宜。
现实的例子是:日本在上世纪的广场协定中让日元升值造成了其10多年的经济衰退,是活生生的教训。但是我们通常忽略的是,由于日币升值促使日本成功的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使日本由原来的生产初级产品的国家逐步变成生产高科技产品的国家,人民的收入和福利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总之,经济学的基本思想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凡是有利必有弊。应该分开来看这个问题。但是整体来说,我国的低收入,收入不均的问题使现在升值显得不合时宜,通俗来说就是:一个人在攒钱,当还没有攒到一定程度时,不应该改变策略,变得喜欢享受。本质上,美国在逼中国“享受生活”,中国不干,非要受苦,但这是必须的。
『陆』 金融危机后中国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
可以稳步上涨,不会让我们措手不及。
『柒』 人民币汇率影响因素分析
去看《国际金融》,知道不,汇率是最最难预测的金融变量之一,因为几乎和所有的变量都有关系,尤其的短期变量。我在做CPI的论文,也挺头大的,打算今夜把它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