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股权质押是不是下一个“杠杆炸弹”
“水能载舟,水也能覆舟”。融资高杠杆既是当前中国股市与以往中国股市最大不同的点,也是推动这一轮股市飚升及疯狂的动力,同时也是当前中国股市暴跌的主因。当前中国股市之所以会越跌越是严重,即使是政府出来救市也效果不佳,原因就是在于融资高杠杆的的强制平仓。
我们可以看到,在股市上涨时,两融余额成几何级数地快速增加。而在股市暴跌时,两融余额也在快速减少。截至7月6日上海深圳两市两融余额1.7万亿元,较前一个交易日减少1,300亿元,降幅为6月19日首次下降以来最大,且连续11个交易日下降,及两融余额累积减少了近5000多亿元。如果股市价格再下跌,两融余额仍然会减少,目前已经到了一个重要的节点。
至于场外融资的暴仓,估计现有的风险已经释放得差不多。但实际结果如何,由于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要准确地来估计其风险仍然是不确定。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已经不是影响股市暴跌的主要因素了。
不过,从这两天中国股市出现史上最大的上市公司停牌潮来看,股权质押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融资杠杆强制平仓的主要风险点。这两天,中国A股持续多日千股跌停,许多上市公司为了“自救”“自保”,纷纷停牌“自救”。截至7月7日晚11时30分,已停牌及拟于今日停牌的股票数目达1241只,占全市2808家上市公司超过44%,单日急增477股停牌。也就是说,每7家上市公司便有3家停牌。如此大规模上市公司停牌的异象,令让市场感觉到十分诧异。这也是中国股市又一大奇观。
那么,国内这些上市公司为何纷纷都打出停牌这一招?其实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许多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都把其手中的股票作为一种重要的融资工具,即股权质押,以便手上获得更多的流动性,但这些流动性会干什么是不定,或许还是在金融市场循环。
所谓的股权质押就是指出债权人以持有的股票作为融资的抵押物,当债务人到期不能够如约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就可把股票折价获得赔偿,或将作为抵押的股票卖出作为优先赔偿的一种担保方式。
今年3月11日至6月15日,上海综合指数累积上涨54%,上市公司大股东参与股权质押融资的热情高涨,这个区间股权质押融资占年内总额60%以上。6月15日以来上海综合指数累计下跌27%以上,30%以上的股票价格下跌50%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债权人可能会要求大股东补仓,有的甚至会抛售质押股票以避免借贷损失。
如果质押率为30%,预警线150%,那么一旦质押股票跌幅超过了50%,股价就会逼近预警线。目前,在今年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中,有37家公司股票的价格跌幅已经超过50%预警线。如果这些公司的股票价格继续下跌,这些以股票质押融资公司的股票就有可能被强制平仓库,从而引爆又一波股票暴跌。
有市场分析指出,上周五(7月3日)的大跌,不少股票价格已经逼近到1:1杠杆的融资盘,有些临近强制平仓线。如果股票价格再下跌,这些融资盘就面临着爆仓的极高风险。无论是两融业务还是股权质押都是如此。这就是为何最近,两融余额快速减少。这就是一些高杠杆的投资者在补仓或正在退出市。
根据中国经济网报道,仅是5月上市公司的股权质押就达到366次,56%质押给券商,17%质押给银行。如果这些公司的股市下跌超过50%,就面临的强制平仓的巨大的风险。以上市公司股权质押融资的规模也不会太小,如果股票再下跌,国内股票市场同样面临暴仓的巨大风险。而且,这些上市公司能够躲过初一,却躲不了十五。投资者及监管者对此得密切关注。
(来自网络百家)
❷ 是金融去杠杆 还是实体去杠杆
关于金融加杠杆和去杠杆的问题,市场讨论的非常的多,不过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和相对完整的分析,市场的解读也比较混乱,为了帮助投资者理解和跟踪这个体系,我们撰写了这个报告。
思路上主要是基于债券市场,对金融加杠杆的过程进行了三个层次的简单拆分:
1)负债端套利过程的持续,即理财与委外的扩张;
2)央行利率走廊维持货币市场流动性的稳定与宽松;
3)实体的刚兑,因为金融加杠杆,最终对应了实体信用的扩张。
而这三个层次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比如理财与委外的扩张,在同业资金端,大致可以看成是金融机构之间的“广义拆借”变多,它与货币市场流动性的松紧会有密切的关系,而货币市场流动性的宽松与否也会影响到理财委外扩张的可持续性,因此未来这两个过程如何演变,是非常值得重视和研究的,流动性创造机制的变化将对债券市场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而就第三个层次,金融加杠杆最终加在实体上,因此实体经济的刚兑是非常重要的条件,如果实体开始去杠杆,信用条件恶化,也会影响到负债端的问题,比如今年4月份等。但之后刚兑持续,是债市上涨的重要条件,当然,房地产的上涨,也是金融加杠杆过程中的重要话题。
当下的债券市场,最关键和最重要的一个逻辑,是“钱多+资产少”。钱多的含义,市场普遍认同的是理财(委外)资金多,而资产少,则是指满足收益率要求的安全的债券资产。
如果理财资金主要是来自于企业和居民的收入,那么从宏观上来说,“钱多、资产少”大致可以看成是“货币多,经济差”的代名词。这里的货币,不是基础货币,而是指广义货币,而从货币银行学的角度,我们知道广义货币,是通过基础货币派生的,而这个过程,需要实体经济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贷行为,或者金融机构之间的信贷行为来实现,所以基础货币环境,也就是货币市场流动性环境的松紧,会对这个派生过程有重要的影响,而央行正是通过调控货币市场流动性,来影响这个派生过程,从而达到调控金融机构行为和实体经济的目的。
回到债券市场,当下普遍的模式是理财资金持续扩张,并且委外的动力很强,非银行金融机构拿到这一笔钱,买入债券资产,再在货币市场上进行加杠杆,这应该是一个相对简明的完整的过程。
当下金融加杠杆和去杠杆,是市场讨论的最为热烈的名词,但什么是金融的加杠杆和去杠杆,却没有非常明确的定义,这里我们不妨基于这个过程,对金融加杠杆的概念进行一些总结,我个人倾向于,这个过程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个层次,大致可以理解成为回购市场的融资层面。即金融机构买入债券,然后以债券作为质押,到回购市场上进行融资,这可能也是债券和贷款两者之间的一个关键区别,即同样作为企业的融资工具,但债券可以通过回购市场来提升杠杆。当下,回购市场的融资规模迅速扩张,并且金融机构多缩短负债的久期来进行杠杆操作,就是这个层面的加杠杆行为的体现。
❸ 股权质押融资怎么办
1、申请人签字或者盖章的《股权出质设立登记申请书》、;
2、申请人签字或者盖章的《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证明》及指定代表或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件复印件;应标明委托代理人的办理事项、权限、授权期限;
3、记载有出质人姓名(名称)及其出资额的有限责任公司腾讯众创空间股东名册复印件或者出质人持有的股份公司股票复印件(均需加盖公司印章);
4、股权质押合同;
5、出质人、质权人的主体资格证明或者自然人身份证明复印件
6、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要求提交的其他材料。
股权出质登记事项如下:
股权出质登记事项有三项,即出质人和质权人的姓名或名称;出质股权所在公司的名称;出质股权的数额。出质人和质权人的姓名或名称事项,出质人和质权人是自然人的,是指其法定身份证件上记载的姓名。
出质人和质权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是指其登记证书或者合法成立证明上记载的名称,如企业营业执照上记载的企业名称、事业单位登记证书上记载的事业单位名称等。
出质股权所在公司的名称事项,是指公司营业执照上记载的公司名称。出质股权的数额事项,是指质权合同中记载的出质股权财产的数量。
(3)质押融资去杠杆扩展阅读:
股权出质流程
1、 可以申请股权出质的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及未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
2、 填写表格等材料(填写《股权出质设立申请表》等表格:提交执照复印件,质权合同,质权人、出质人身份证明等文件、证件。)
3、 现场材料提交(携带齐所有提交的材料,预约成功后于电话提示的受理时间到投资服务大厅取号办理。)
4、 领取股权出质通知书(受理后取得股权出质通知书。您的登记申请材料被受理后,请按工作人员的提示到投资服务大厅一层发照窗口领取股权出质通知书。)
❹ 融资融券和质押融资的区别
你好,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一、融得的标的物不同融资融券顾名思义,可以融版得资金,也可以融得权证券,融得的资金再买股票就增强了多方力量,融券则增强了空方力量,因此融资融券是一种即可做多也做空的双刃剑。股票质押融资只能融得资金,无法做空。二、融得资金的用途不同这点可能是两者最大的区别。三、担保物不同融资融券和股票质押融资都是是对融入方的授信,故都需要担保物。四、资金融出主体不同融资融券在各国采取了不同的运作模式。五、杠杆比例与风险控制不同一般而言,融资融券相比股票质押融资而言,风险可控程度更高。六、产品属性不同融资融券是一种标准化的产品,在交易规则和合约细节上,都有比较明确具体的安排或规定。七、对机构投资者的影响不同就个人投资者而言,如果融资的目的是用于购买股票,融资融券和股票质押融资都可以取得相同的效果,但两者对机构投资者的影响就不一样了。
❺ 股权质押融资,融来的钱要干什么,质押率是多少
质押融资主要是以取得现金为目的,公司通过实物资产、股票及有价券质押融资取得的资金通常用来弥补流动资金不足。
以股票质押融资为例:股票质押融资不是一种标准化产品,在本质上更体现了一种民事合同关系,在具体的融资细节上由当事人双方合意约定。正常情况下,无论股票是否处于限售期,均可作为质押标的。限售股质押,在限售期先于行权时间结束的,应当认定质押合同有效。
质押价不会高于净资产。
所谓质押率,就是融资额和质押股票市值的比例。质押率越低,对投资人越安全。由于每一股融到的资金越少,意味着在将来必要的时候,每股可以收回的资金都应该有保障。
在股权收益权的信托产品中,所质押股权一般分为上市公司流通股和非上市股权,后者因尚未解禁,风险较前者更大一些。
❻ 股权质押是加杠杆风险最大的妖孽
在去杠杆声声紧的情况下,金融企业去杠杆异常重要。决策层紧紧扭住金融企业、产品等核心加大金融去杠杆力度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中国银监会力主整顿金融乱象的思想与做法都是完全正确的。
金融去杠杆必须抓住核心和重点,抓住眼前就可能导致市场风险的环节和重点领域与金融产品。比如银行同业业务、存贷款账外的理财产品乱象、银行与信托保险证券相互“勾结”倒腾空转金融资源的监管套利行为,特别是银行与信托公司的信托买入返售产品等。值得庆幸的是,监管部门正在有条不紊地清理整顿,并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在金融去杠杆中,有一个加杠杆危害性较大的产品必须给予重点“关照”。这就是股权质押融资,银行业叫做股权质押贷款。
股权质押是指股东将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作为质押担保,从债权人处融资的行为。股权作为一个质押品或者融资的第二第三信用背书与保证,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问题出在循环加杠杆风险上。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案例是此前包括宝能、恒大利用股权质押加杠杆融资的问题。初次利用保险产品吸收的资金或者发债融资融来的资金,在股市二级市场举牌购买上市公司股份,然后利用这些股份抵押到证券公司再融资再举牌,循环往复,其杠杆率可以无限放大。一旦股市出现下跌,疯狂加杠杆的企业与个人资金链条就可能断裂。逻辑是,股市下跌到平仓线时,受质方就会果断平仓收回资金,导致质押方链条断裂,流动性雪崩,甚至引爆市场风险。
中证登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5月20日,A股市场共有4847.93亿股上市公司股份被质押,占A股市场股份总数的约一成,上述被质押股份目前市值合计达5.45万亿元。这么大的股权质押加杠杆规模,对市场影响非常之大。一旦市场出现“雪崩、闪崩”现象,这5.45万亿元规模的股权质押绝对是A股市场的一颗核弹头,非常之危险。
近期,A股出现跌跌不休行情,一些股权质押品种已经出现风险征兆。2017年5月25日,多家上市公司“扎堆”发布补充质押公告,股权质押风险警报再次拉响。5月25日,兴业皮革、金杯电工、能科节能、高伟达、诺力股份等上市公司发布补充质押公告披露,股东对前次股票质押进行补充质押。当股价出现大幅下跌后,上市公司股东需被动增加质押股票提供更多抵押担保,以防止被强行平仓,这种行为称为补充质押。
截至5月26日,今年以来有104家公司合计发布了170份补充质押公告,其中有141份来自4月份之后,值得注意的是,在这104家公司中,上市不足三年的次新股超过30家,占比约三分之一。风险信号就像闷热天气的热风在干草地里悄悄的吹着。
从目前受质结构分析,证券公司、银行、信托公司、其他,其对应的质押股权规模分别为2.11、0.72、0.49、0.65万亿元,分别占质押股权规模的53.1%、18.2%、12.4%、16.3%。
证券公司是股权质押大户,占质押总市值的50%以上。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券商在拓展股权质押融资业务时,客户早已不仅仅局限于控股股东,5%以上的股东、前十大股东甚至单只股票持股市值达到500万元的股东,都是其潜在的客户对象。
券商股权质押的优势在于其本身或没有多大风险,因为一般券商设置的平仓线都安全保守,同时券商有及时平仓的业务能力,一般不会把风险砸在自己手上。但对市场与投资者的影响非常之大。
集中对股权质押进行平仓时,将导致股市集中卖出,引发市场大跌的大利空。随着近期A股市场整体走弱,部分股票“闪崩”不断,股权质押这把锋利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又开始摇摇欲坠。5月23日(周二)A股再现“闪崩潮”。早盘,洪汇新材、西部资源、农发种业盘中直线下挫,股价快速跌停。朗迪集团、百傲化学、大唐电信、艾迪精密等股盘中“闪崩”。午后次新股再掀跌停潮,碳元科技、丰元股份、天域生态、中持股份、美力科技、博迈科、华锋股份等多只次新股跌停。股权质押被认为是诱发近期“闪崩潮”的一大诱因。特别是次新股流通性差,在市场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下,向下修正的杀伤力更大,股权质押风险也相对较大。
因此,对股权质押融资必须进行彻底清理整顿,迅速出台管理规范,在股权质押融资规模、杠杆率、平仓线、融资对象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比如,一个企业只能进行一次股权质押操作等。
特别要规范券商的行为,大幅度压缩股权质押融资的规模,大幅度提高券商股权质押的平仓线,收紧券商本身的贷款等融资行为。
总之,必须尽快降服过度股权加杠杆融资这个妖孽!
❼ 股票质押融资风险有多大
股票质押融资实质是质押贷款,其资金用途虽然可能会有限制,但监控难度显然大得多,当股票市值下跌时,借款债权的风险就随之增加。
股票质押融资一般由银行、典当行等机构办理,资金融出主体与融资融券有明显区别。融资融券在各国采取了不同的运作模式。例如,在美国市场化分散授信模式和日本专业化模式下,融出资金的中介有证券公司和证券金融公司,但最终的资金融出方通常是银行。我国采取的运作模式则规定资金融出的直接主体是证券公司,即证券公司以自有资金、证券向客户融资融券;同时,确立了证券金融公司向证券公司提供转融通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