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为什么香港的房价没有崩盘
香港并非没有崩盘。香港的房价曾经崩盘过,而且一崩就好几年,经济也完蛋了,要不是中央补贴政策,香港可能不会有今天的繁荣,早就和泰国越南差不多了。楼市有涨就有跌,根据全世界各地的统计,不买房真的不会死,但是加杠杆买房最后供不起跳楼的,真的会死。楼市是有风险的,这也是全世界各地都没有像中国这样的楼市的主要原因。平头老百姓是怕死的。
但是我想说中国的房价不太可能崩盘。不少人每年说崩溃,然而中国从来就没崩溃过。这里面除了阴谋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忽视了中国人的储蓄。中国经济不是一点问题没有,中国经济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一样,都存在很大的问题,但是中国人的储蓄是抵抗经济泡沫的最大保障。无论是香港的楼市崩盘,还是美国的金融危机,还是亚洲的经融危机,中国其实没出什么特别有用的招数,就是把大泡沫切成小泡沫,分散风险。
无论存在多么大的泡沫,分摊到14亿人口身上,都会变成小泡沫。其实要知道房价会不会崩,看你身边的人就行了,看看他们最近有没有消费?没有找不到工作的。有没有整天上班闲着没事做的。如果有大量这样的人,说明经济不行了,就算房价还在涨,也是要崩了的最后一跃了。只要大家还是在忙得不要不要的,放心好了,房价不会跌的。也许你买不起,但是能买得起房子的有钱人太多了,房价还没涨到一个合适的位置。
❷ 普通人没钱如何通过杠杆买房逆袭
使用-杆买房是有风险的,普通人最好不要这么做,万一失败了那就可能要负债。
❸ 如果房价崩盘会导致通货膨胀吗
兄弟。你遇到我算是有缘了!
房价崩盘会导致大量中产阶级财富缩水,甚至变为负翁,消费不振,社会会进入长久的通缩阶段。看看日本,房价跌了二十年了,现在的房价不到高峰期的30%,有的甚至不到20%了,可是房价还没有见底。如果作为长期的投资,现在千万不要买房,会套牢一辈子的。房地产和股市有些类似,但是房市场的规模和牛市周期要长的多,平均牛市能长达17年左右,香港的记录最长,长达23年,但自从98年泡沫破灭后,至今仍未回复到前期高价。房地产牛市长,但一旦进入熊市,周期也会非常长。如果又赶上人口老龄化,没有足够的年轻一代接盘,房地产就会进入长期熊市,日本就是很好的例子。很多人觉得日本的房子有投资价值,租金回报比银行利息高,2000后年大举杀入,结果惨套。每年的租金回报还抵不上房价的跌幅。中国的房价之所以没有崩盘是因为地产还处于牛市中后期,牛市不结束,价格是不会跌的,全世界调控房地产都是失败的,调控只能改变短期走势,不能改变长期趋势。同样地产一旦进入熊市,怎么救都救不起来,即使强大如美国,2008年印了那么多钞票,又是减税,又是降息,仍然阻止不了房价下跌,至今有500万间房屋因无力偿还被收回。日本那是更惨,跌了二十年还在跌。中国从1998年房改算起,以18年的牛市计算,牛市要到2015年才结束,而2015年又正好是中国人口进入负增长的第一年,不知是天意还是巧合。投资送你一句巴菲特的名言:“如果你没有参加一个人的婚礼,那么也请你不要参加他的葬礼!”
要避免通胀,最好的方法是买指数型基金,从全球的历史经验看,能长期跑赢通胀!
❹ 有个日本华裔在日本杠杆并购,后来崩盘了,叫啥来着
涨到60%以上的人买不起房子了,就崩盘了,炒房客之间是不会互相赚利润的,他们都精明,就转买房住的人,也就是希望崩盘的人的钱,其实崩不崩盘,是买房住的穷人决定的,买不起房子了,七大姨八大姑的凑钱,银行贷款成奴隶,一边喊着崩盘,一边到处看房,准备买,怕再涨了买不起了,这就是一直不崩的原因,有你们这帮笨猪在支持着楼市呢,穷死活该,3个月都不买房,看看会不会崩,不崩的话。你抠我眼珠子,
怪不得我那个哥们手里弄了9套房子再炒,我说会崩盘的,他却说,和一帮只会叫嚷没脑子的猪较量咱还会输?!现在我觉得他的话有道理,穷人,就是希望天上掉馅饼,活在梦想里,期待天王老子给你们做主,其实你们自己就能左右市场,让它崩,必须崩,作出实际行动,为什么穷?因为,又懒,又怕事,又不团结,就希望别人都去强银行,被打死几个,后来银行良心发现给大家降息,给大家发钱,你做享其成,没事还嚷嚷几句,这事可能发生吗
❺ 居民加杠杆买房还有很大空间是什么意思
关于居民个人、企业和政府三个部门在中国经济中的杠杆率(债务/GDP比重),因为统计数据等原因,难有一个精确的数字。但基于公开信息,在两个方面是有共识的:一是全社会杠杆率超过200%,在全世界居前列;二是,在三个部门之间,企业杠杆率最高,政府次之,居民的杠杆率最低。
具体说来,企业杠杆率被认为在120%~170%,领先于很多大经济体;政府杠杆率在30%~70%(如果算上更多隐性债务,可能更高);居民杠杆率在40%以内,落后于主要国家。
从上述数字上看,三个部门中,居民加杠杆的空间最大;且居民杠杆形成的银行资产,质量优于企业部门,是银行偏爱的安全产品。央行行长周小川在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记者会上的表态,正应和了这一现实:“从宏观层面看,中国如果想控制杠杆率,应掌握好整个杠杆率,关键还是要如何应对企业杠杆率过高的问题。也有一部分人比较关注地方政府的杠杆率是否偏高的问题,从总量上讲个人消费贷款的杠杆率不太高”。
分析造成三个部门之间杠杆率差别的原因,有助于判断居民的杠杆空间到底有多大。
三个部门之间的杠杆率差别如此之大,特别是企业部门如此之高,笔者认为根本原因是企业代替政府和居民部门,提高并维持了其部门的杠杆率(当然,2009年之后企业贷款增加的直接原因在于政府刺激经济的政策);而不在于中国企业主要依赖于间接融资、不像美国有那么发达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同样不如美国发达的其他几个金砖国家,企业杠杆率甚至不及中国的一半。
如果只考虑政府认可的账面的债务,政府杠杆率在30%左右,低于60%的国际警戒线。相信这是各种分析认为政府仍有加杠杆空间的理由。但如果考虑到地方政府的各种融资平台债务及全国范围内社会保障的隐性负担,情况显然不容乐观。也因为此,中央对地方债务扩大比较谨慎,在推出地方债务置换的同时,力保全国地产市场不大幅下跌,因为后者是维系地方乃至全国债务状况稳定、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基础。
同样,企业的杠杆率帮助降低了居民的杠杆水平。不是每个居民都有资格加杠杆。稳定的现金收入应是首要条件。因此,对于加杠杆,占全国人口一半以上的农民是被排除在外的(包括被寄予厚望的农民工)。周小川行长希望鼓励的群体,应是大部分工薪收入阶层。而他们的收入均直接、间接来自于企业。可在经济不景气、PPI连续几年负增长的情况下,企业要保证不亏损已经很难,维持运营、缴上税费、发下工资,银行贷款是最优选择。
企业部分承担政府和个人的杠杆率的成本有多高呢?其每年银行贷款利息支出在6万亿元左右(如计算上银行外的融资,成本会更高),超过名义GDP的年度增加额;货币供应量(M2)增量的近一半要用于支付这些利息。就是说,贷款的利息,也要用贷款来还了。经济疲弱、企业无现金利润、亏损,滚雪球般的债务模式不可持续。
是否可以不维持这种模式呢?那就是企业去杠杆(破产,退出市场),对上述的逻辑做一个调整,企业的杠杆率降下来、政府的杠杆率上升。个人的杠杆率也会下降,因为该破产的企业破产了、有些个人收入下降甚至没有了收入,就失去了承担债务的条件,其历史债务将转嫁给银行。最后的债务接盘者仍是政府,但真正的损失者是居民个人:如果不让银行破产,那债务只能通过全社会通胀的方式消化;如果允许银行破产,通胀的幅度稍小,银行的储户损失更大。同时伴随的,将是GDP萎缩,资产价格暴跌。
两害相权无轻者。这恐怕也是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自去年起就吹风降低企业社会负担(五险一金)的原因。
周小川行长在前述会议上同时提及:“从中国的情况看,个人住房贷款占银行贷款中的比重还是相对偏低的,有很多国家个人贷款特别是住房贷款可能占总贷款的40%~50%,中国只有百分之十几,比例比较低。”不难理解,政府希望通过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
要实现这个预期,须考虑三个问题:房地产行业是否能发挥期望的作用?居民的杠杆空间是否足以满足政府期望?期望房地产引领的经济增长是否能在未来维持居民的杠杆水平?同时,这种具有明显选择性的政策暗示,也应考虑其他因素,比如中国企业经营性现金流是否可与这些国家比?中国是否有这些国家差不多比重的收入稳定、可加杠杆的居民群体?中国是否能承受大量的企业破产?
❻ 房贷加杠杆是什么意思
一,异地购房是指购房者的户口所在地和要购房屋的所在地不在同一个省份回。二,异地购答房所需材料:1,借款人夫妻身份证原件、户口本原件、结婚证原件、2,借款人收入证明、连续一年以上的养老保险缴存单,或者和是满一年以上的纳税证明。三,异地购房政策:4月17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要求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这意味着异地购房客利用信贷杠杆炒房的可能性已不存在。异地购房者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全额付款,要么在当地纳税1年后拿到证明或提供社会保险缴纳证明。如果证明齐备,首付比例30%,利率执行85折。
❼ 什么是买房杠杆什么是房价杠杠
买房杠杆简单来说就是买自己卖不起的东西,比如说一套房100万,但是你只有回30万怎答么办,没事银行能给你贷款70万,你只要付个首付30万就能成为百万富翁了,这就是买房杠杆。指房地产首付降低。以较低的首付获得其产权。引用股市名词房地产加杠杆
❽ 加杠杆买房是什么意思
指房地产首付降低。以较低的首付获得其产权。引用股市名词房地产加杠杆
买房条件
1、年满18周岁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
2、贷款到期时男士年不超过60岁,女士年龄不超过55岁;
3、有稳定合法的职业和收入来源,有还本付息能。
❾ 点评:股市楼市加杠杆,玩殘股市玩楼市:不知千城崩盘何时出现
中国居民房贷占比显著低于发达国家,恐怕有三个原因:
1、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居民金融意识不够强。也就是银行不敢贷,居民不想借。
2、贫富差距过大,形象地说,美国的一半房子靠贷款,中国只有10%的房子靠贷款。可见,中国住宅总市值尽管已经超过美国,但中国房东们几乎都不欠债,比美国人有钱多了。但美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大概是中国人的9倍啊,这意味着,中国购房者大部分属于富人阶层,且其中一批持有大量房产者的富裕程度难以想象。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进城农民工购房的,仅占2.75亿农民工中的1%,几乎可以忽略。
3、民间房屋抵押融资规模未纳入统计。过去几年来,民间融资发展迅猛,不仅有个人之间的抵押融资合约大量增加,更有各类理财机构也以此来开展P2P业务。
政府希望居民加杠杆来摆脱经济困局
如果我们把投资或消费主体分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国企、非国企和居民这四大主体,并编制这四大主体的资产负债表,就不难发现,中央政府的债务率比较低,占GDP大约20%多些,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较重,狭义的大约22%,广义的应该在30%左右。
国企的债务负担更重,超过100%。民企的债务率应该低于国企,但透明度不够,债务成本较高,也容易引发债务危机。但所有企业的债务占GDP比重估计在170%左右,超过美国的一倍,全球最高。
相比之下,中国居民的债务率较低,大约不到GDP的50%,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但考虑到中国贫富差距过大这一独特因素,中国居民中具备加杠杆的人口其实很少。但政府今年提出了去杠杆、去库存等五大任务,如果老百姓不加杠杆,那么,如何完成任务呢?
因此,去年中央就提出要解决“三个1亿人”问题,即促进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故小川提到的降低购房首付比例有空间,无疑可以刺激居民住房消费的需求。
原本以为这样情况下,政府的意愿很难会有大家积极去相应。但这些天,随着不少城市房价的大涨,真的有很多人想去加杠杆了。微信朋友圈里,均在热议房价和买房。房产交易中心也被挤得水泄不通。
此刻加杠杆:赢面大还是输面大
本人曾在10年前,也就是06年写过《买自己买不起的东西》,实际上就是提倡个人投资加杠杆。但10年之后的今天,还要不要加杠杆,或杠杆加在哪个品种上,需要三思。
从06-16年,过了10年,重工业化结束了,粗钢产量从近30%的增速变为负增长;人民币汇率升势结束了,流动人口数量减少了,城镇化到后期了。但是,M2却从34.6万亿(06年年末)增加到155.6万亿(今年年末按12%增速预估),10年增加了3.5倍。同时企业与地方政府已经负债累累,居民债务率虽然低,但这几年也是快速上升。
15年的股市泡沫破灭还历历在目,主要原因也是由于居民投资加杠杆,一个是通过两融的场内加杠杆,另一个是通过场外配资加杠杆,但由于市场整体股价水平过高,又没有盈利支撑,即便是后来国家队在4000点左右大力度救市,也力不从心,目前股指只有2760多点。可见,无论是政策救市还是真金白银救市,在估值水平大幅偏离的情况下,都是无效的。
目前,中国的房市也同样存在泡沫,尽管泡沫很难衡量,但如果股市和债市均有泡沫的话,那无孔不入的资金流也应该会导致房价泡沫。而且,以往房价指数的年涨幅与GDP增速是正相关,如今则是负相关。
过去,房价上涨是人口现象,与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大城市人口更加集聚有关。如今,人口流入城市的数量大幅减少,只有货币增量在大幅增加。故这些年的房价与去年的股价一样,似乎都是货币现象,或“水牛”行情。
目前,上海、北京的房价已经接近纽约或东京的水平,不排除超越。原因可能在于富人阶层的人数和财富总额超过纽约或东京。此外,中国的大城市化进程还没有结束,大东京的GDP占日本的30%,人口占比也接近30%,纽约的GDP也要占美国的10%左右,人口占8%左右。而上海与北京的人口占全国人口均不到2%,GDP占比也不足4%。
但对于其他三、四线城市而言,货币现象就不会阳光普照了。这与过去三年的股市类似,创业板指数涨了3倍,而上证综指却只涨了50%左右。因为人口不再流入,货币则主要流向一、二线城市。
因此,我的观点是,如果买房加杠杆,也要加在一线城市,或杭州、广州等有钱人多的二线城市,或赌限购未放开,或赌资金还在集聚。
但既然是货币现象,那么,去年股市的教训应该吸取,千股跌停对于加杠杆的投资者而言,惨不忍睹。这些热钱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因此,货币现象就是泡沫现象。股市没有盈利支撑,房价则没有人口支撑。
房地产市场已经走了16年牛市,这个牛市越延缓一年,下跌的概率就增加一点。美国的房地产投资增速见顶是2000年,房价则是06年开跌,次贷危机是08年爆发。中国的房地产投资增速是2010年见顶(33%),房价下跌的时间恐怕也不会滞后太久吧?
真要关注通胀:考虑在商品领域加杠杆
美国1月份总体CPI同比上涨1.4%,比上月增长0.7%;核心CPI同比上涨2.2%,升幅为2012年6月以来最大。同时,1月份中国的CPI涨至1.8%,PPI涨幅也收窄,估计2月份CPI会到2%。此外,最近大宗商品价格也出现了反弹。
最近发现,大家讨论的热点越来越多地在黄金价格、钱币邮票价格。而有几位做实业的朋友也打电话来询问我对于大宗商品价格的看法。所以,在PPI已近4年为负的情况下,在M2的长期远超名义GDP的背景下,新一轮通胀或在酝酿中。
从历史看,中国的M2高增长在很多时候都没有导致物价上涨,这被称之中国货币之谜。本身很不正常。但我的解释是,通过资产价格的上涨而部分消化了M2。CPI涨幅少,与中国这个制造业大国有关,与贫富差过大有关。因此,房价指数是富人指数,股价指数是中产指数,物价指数是平民指数。M2 过多地流向富人,故房价涨幅大。
但物极必反,大宗商品价格已经沉寂多年,资源国的货币也经历了长期贬值,有见底迹象。而央行为了防通胀,必然会收紧货币。目前来看,确实有货币脱虚向实迹象。
此外,需要关注的是,两会即将召开,政府工作报告中一般会提出M2增速目标,去年是12%,今年不可能高于该目标,因为今年的GDP增速目标略低于去年。也就是说,降准几乎不可能了,因为目前的M2是14%,理论上讲,需要通过上调准备金来实现12%的目标。
鉴于此,我觉得配置黄金等贵金属的赢面可能大些。理由是,1)相对于全球货币的超发,黄金理应上涨;2)中国的货币供给相对于全球的货币供给,更是惊人扩张,这是人民币贬值的理由。那么,用人民币买黄金等贵金属,也是应对人民币贬值的一个手段,尤其在货币管制的情况下。
此外,铁矿石、煤炭、石油等大宗的价格也需要关注了。
总体而言,在连续经济高增长30多年之后,经济终于面临多重困境,工具箱里的工具,真的不太多了。剩下的是中央政府加杠杆和居民加杠杆,而后者,是残局中的一着险棋。对政府而言,下不好会有危机;对大众而言,一旦失误,将有负资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