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央行为什么上调MLF利率的最新相关信息
中期借贷便利(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MLF)。于2014年9月由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中期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对象为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可通过招标方式开展。发放方式为质押方式,并需提供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优质债券作为合格质押品。
通俗一点说,就是符合条件的银行缺钱了,拿点质押品,央行临时给钱,以解燃眉之急。这个钱,可以看做是老子救儿子的,所以利息不高,帮忙的因素更大。MLF的特殊性质,决定了MLF还是引导金融机构调整贷款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的风向标。所以,有人评论,春节前上调MLF利率,是加息的前奏。
Ⅱ 为什么在这个时间降准
央行在这个时候选择降准,原因不外乎三点:
一是加大政策力度遏制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刚刚在上海闭幕的G20央行行长和财长会议通过的公报,谈及2016年全球经济面临的形势,毫不隐晦的指出:“资本流动出现波动,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地缘政治风险加剧,英国可能脱离欧盟以及一些地区存在大量难民且人数仍在增加将对经济造成冲击。在此背景下,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和脆弱性加大。此外,对全球经济前景进一步向下修正风险的担忧日益增加。”受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1月份的主要宏观经济数据仍然不容乐观,中国经济仍然面临极大的下行压力。
二是受资本流出的影响,流动性仍然偏紧。笔者注意到,很多人对1月份信贷新增2.51万亿元给予了很多解读,这个数字远超2015年1月的1.47万亿元和“四万亿”后首年的1.62万亿元,为单月历史最高位。但考虑到春节因素,1月份的数据尽管创了历史记录,但基于此判断货币政策已经放水并不准确。这次选择降准,其实是在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对冲外汇占款的减少。人民币贬值加速了资本流出的速度。央行的数据显示, 2016年1月央行口径外汇占款下降6445亿元人民币,至24.2万亿元人民币,创历史第二大降幅,仅次于2015年12月7082亿元的降幅。这已经是外汇占款连续三个月下降,合计达到了1.6万亿元。尽管之前央行通过MLF、SLF等工具进行对冲,但这依然无法替代降准的作用。
三、对抗通缩的压力。笔者2014年以来一直提醒,在中国经济引擎转换的过程中,最担心的问题是通缩问题,2016年中国经济的头等大敌是通缩。2015年CPI下降到1.4%的低位,1月份的PPI仍然为负的5.3%,已经连续47个月为负数。中国经济事实上已经陷入了典型的通缩状态。对于长期以来和通胀做斗争的中国货币政策而言,似乎对通缩的反应有点过于缓慢。再加上民意对货币政策宽松的天然的警惕,导致我们的货币政策总是瞻前顾后,希望能够让所有人满意,这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在某种程度而言,通缩会引发企业债务实际负担的上升,导致信心的低迷。相对于产能过剩、杠杆等问题,通缩的问题对经济整体的影响更大。
Ⅲ 政策利率全面上调、货币政策明确去杠杆是怎么回事
简介:
鸡年首个交易日,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进一步验证了春节前的市场预期。继春节前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上调后,春节后,央行又把各期限逆回购利率较节前上调了10个基点。同时,自2月3日起上调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
同时,央行表示,自2月3日起上调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调整后隔夜、7天、1个月利率分别为3.1%、3.35%和3.7%,此前利率分别为2.75%、3.25%、3.6%。
Ⅳ mlf为什么不会增加基础货币供给
货币供应量M=基础货币B*货币乘数m
而商业银行准备金是基础货币的主要构成部分,商业银行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增加,从而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应量也通过乘数效用增加
Ⅳ 人民银行投入5020亿MLF目的是什么
2018年7月23日,人民银行开展5020亿元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补充中长期流动性,操作利率持平于3.3%。鉴于当日有1700亿元7天逆回购到期,人民银行在全口径统计下净投放3320亿元。
这笔MLF投放有些出乎意料之外。
意外之一在于,这是一笔新增MLF。当日并无MLF到期,且人民银行已全额续作了本月到期的MLF,按以往操作惯例,无需再额外投放MLF。意外之二在于,近期货币市场流动性并不紧张。得益于人民银行上周以来的大额投放,货币市场利率连续多日快速下行。7月23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继续整体回落。隔夜Shibor虽小幅上行,但仍处于2.362%的历史低位,其余期限Shibor下行1.7个至3.3个基点。再加上本月非季末或半年末的关键时点,资金面没有特别大的压力。
在这一背景下新作MLF,在业内看来,是再次确认了流动性从“合理稳定”转向“合理充裕”。
年初以来货币政策边际放松在流动性环境的逐步纾解过程中被不断确认,本次人民银行大额超预期新作MLF再次确认了这一事实。
从6月至今,人民银行已连续两个月新作MLF,通过MLF操作已累计净投放9055亿元,短期流动性环境持续宽松。
并不是所有一级交易商都收到了此次人民银行窗口指导,收到窗口指导的主要以大型和中型的中资行为主。落实方向上,应该是对接下来的新增信用债投资给予新的资金支持,不包括存量信用债配置。
从信号释放,到政策落地再到市场执行,这中间还有一段路要走。以人民银行此前宣布扩大MLF担保品范围来看,不少银行由于利率债配置较为充足,所以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拿低评级信用债进行抵押。
从窗口指导到23日的MLF操作,都让信用债市场预期回暖。上周以来,信用债收益率已开始出现明显下行,交投也相对活跃。Wind统计显示,AA级3年期信用债收益率从6月下旬的7.475%高点降至目前的6.495%。
信用债市场接下来将如何演变值得关注。华创证券债券研究团队认为,随着MLF资金的到位,后续中低评级信用债的需求有望显著上升,从而带动中低评级信用债的回暖。从近期监管对非标态度的缓和以及对中低评级信用的鼓励来看,前期的“宽货币、紧信用”有向“宽货币、宽信用”转变的趋势。这一趋势一旦确立,一方面经济基本面和社融的下行压力将显著缓和,另一方面市场风险偏好的回升将更有利于中低评级信用债。
人民银行此举显示去杠杆正向稳杠杆过渡。人民银行在2018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透露的“去杠杆初见成效,稳杠杆成为下一阶段主要目标”正逐步得到贯彻。此外,本次MLF放量操作提升了MLF存量,为下一次降准置换打开空间。参考今年4月份降准的经验,预计三季度有可能再次降准。
Ⅵ 为何说央行超量续做MLF
10月13日,央行暂停逆回购操作,同时开展MLF操作4980亿元,提前一次性对冲全月4395亿元MLF到期,并向市场净投放585亿元中长期资金。至此,国庆节后首周(10月9日至13日),央行累计开展800亿元逆回购、4980亿元MLF,对冲3200亿元逆回购和840亿元MLF到期后,当周实际净投放1740亿元。
至于央行货币政策,九州证券认为,无论是央行货币政策、公开市场操作、市场资金面走势,都仍然以“稳”字为核心,“不松不紧”才是主基调。一方面,9月30日央行公布“定向降准”政策及10月13日超额续做MLF,均反映出央行对于货币政策的维稳态度,货币政策不存在进一步收紧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棚改、基建投资等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使得经济下行压力并不明显,货币政策也不存在“大水漫灌”的可能性。因此,在“稳健中性”的总基调下,央行通过预调微调与预期管理来调控资金面,使得市场处于“不松不紧”,资金面的持续“紧”、持续“松”均不会出现。
Ⅶ 央行还放水怎么去杠杆
央行的抄MLF操作是否是放水,关袭键看的是借出的资金与到期资金的差额。比如某个月,央行MLF操作是1万亿,但当月到期的MLF是1.5万亿,通过常识就会知道,不是央行“放水”,而“抽水”了,因为放出的钱还没回笼的钱多。
Ⅷ 中小企业融资难MLF会产生作用吗
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货币政策目标应该包括金融稳定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除了劳动力供给收缩实现充分就业难度下降的原因之外,资产价格泡沫和企业债务高企同样成为掣肘央行全面宽松的重要原因。经过数轮稳增长之后,非金融企业的债务率已升至123%,已高于国际警戒线90%的水平。
增量杠杆的运用效率不高也制约了货币宽松的空间。考虑到私营部门在去杠杆,如果国企和地方政府两类负债主体能够提高杠杆运用效率,那么货币全面宽松促使其加杠杆拉抬经济也是完全可行的。因此,打开货币全面宽松的引擎需要靠国企改革和约束地方融资平台的举债行为来实现。
当预期经济前景恶化,银行出于风险控制会收缩信贷规模,而这种收缩大部分会加载到没有政府信用背书的中小企业身上,因为他们的坏账风险更高。在这一假设下,银行信贷投放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过去银行在风险规避时期会规避中长期期限贷款,加大短期贷款资产的配置;如今当短期贷款的运用主体是中小企业,中长期贷款运用主体是具有政府背书背景的公共部门,可以看到银行风险偏好下降却与短期信贷收缩相伴而生。
货币定向宽松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一方面,总量宽松恐使得杠杆运用效率不高的公共部门过快加杠杆,导致潜在的金融风险积聚。另一方面,当银行对中小企业信用收缩,企业融资成本高企,央行确实需要通过稳定的流动性预期和激励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杠杆到中小企业,降低流动性停留在基础货币停留的时滞,以达到稳增长、调结构和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
传闻本轮宽松要求对股份制银行降低放贷利率,才能续期,该激励机制会对中小企业融资难产生作用吗?基于以下两点,我们认为该作用即使有也是十分有限的。
一方面,从宽裕的银行间流动性看,银行体系并不缺钱,可以轻松在银行间市场获得拆借资金。因此,一笔大概率有去无回的新增贷款导致资产质量恶化才是银行首要考虑的问题,这个时候让银行主动降低贷款利率并不现实。即使央行将续期资金利率降至银行间交易的拆借利率之下,但相比于潜在贷款损失,我们认为这点“优惠”也是微不足道的。
另一方面,私营部门正处于去杠杆之中,即使银行真的按照央行指示将信贷资金配给到中小企业,仍可能只产生投机性融资需求,资金会通过息差或监管套利再度流入传统部门。
望采纳,谢谢!
Ⅸ 为什么要进行逆回购和mlf操作
增加商业银行自身货币持有量,和市场货币保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