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历史演变
1、人民币从1949年到1952年用浮动汇率制度。从1953年到1973年,以计划经济制度,人民币与美金有正式的挂钩,汇率保持在在1美元兑换2.46元人民币的水平上。但是在这时代中国大陆的外国贸易很少,所以人民币汇率意义不是很大。
2、1973年,由于石油危机,世界物价水平上涨,西方国家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汇率波动频繁。
为了适应国际汇率制度的这种转变与现实中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动带来的不利影响,根据有利于推行人民币计价结算,便于贸易,为国外贸易所接受的原则,人民币汇率参照西方国家货币汇率浮动状况,采用“一篮子货币”加权平均计算方法进行调整。
为此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1973年的1美元兑换2.46元逐步调至1980年的1.50元,美元对人民币贬值了39.2%。
3、从1980年到1994年,中国大陆有双重汇率制度。1981年至1984年,初步实行双重汇率制度,即除官方汇率外,另行规定一种适用进出口贸易结算和外贸单位经济效益核算的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格,该价格根据当时的出口换汇成本确定,固定在2.80元的水平。
人民币官方汇率因内外两个因素的影响,其对美元由1981年7月的1.50元向下调整至1984年7月的2.30元,人民币对美元贬值了53.3%。
4、1991年4月至1993年底。这一阶段对人民币汇率实行微调。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官方汇率数十次小幅度调低,但仍赶不上出口换汇成本和外汇调剂价的变化。到1993年底,人民币对美元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分别为5.7和 8.7。
5、2005年7月21日,人民银行突然宣布,经国务院批准,人民币汇率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改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变相升值2%,并且不再与美元挂钩。
6、2007年5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自21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三扩大至千分之五。
受隔夜美元大涨影响,2010年8月12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及即期汇价双双创下一个半月的新低。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12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8015元,即期市场开盘报6.7958元。
7、2015年11月2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3154,较前一交易日(10月30日)中间价6.3495升值341点,创2005年7月以来最大百分比升幅。
2015年12月10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设于6.4236元,较前一日下调96基点,并再度刷新2011年8月以来最低水平。
8、2016年2月15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5118,较前一交易日上涨196个基点,涨幅达0.30%。与此同时,在岸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当日收盘价报报6.4944,较上个交易日收盘价大涨751基点,创下2005年7月汇改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
⑵ 求:人民币汇率历史走势图(六十年代至今)
2015年9月18日最新汇率:1美元=6.3628人民币
人民币汇率历史走势图:
1949年1美元兑换2.3 元人民币
1950年1美元兑换2.75 元人民币
1951年1美元兑换2.238 元人民币
1952年1美元兑换2.617 元人民币
1953年1美元兑换2.617 元人民币
1954年1美元兑换2.617 元人民币
1955年1美元兑换2.4618元人民币
1956年1美元兑换2.4618元人民币
1957年1美元兑换2.4618元人民币
1958年1美元兑换2.4618元人民币
1959年1美元兑换2.4618元人民币
1960年1美元兑换2.4618元人民币
1961年1美元兑换2.4618元人民币
1962年1美元兑换2.4618元人民币
1963年1美元兑换2.4618元人民币
1964年1美元兑换2.4618元人民币
1965年1美元兑换2.4618元人民币
1966年1美元兑换2.4618元人民币
1967年1美元兑换2.4618元人民币
1968年1美元兑换2.4618元人民币
1969年1美元兑换2.4618元人民币
1970年1美元兑换2.4618元人民币
1971年1美元兑换2.2673元人民币
1972年1美元兑换2.2401元人民币
1973年1美元兑换2.0202元人民币
1974年1美元兑换1.8397元人民币
1975年1美元兑换1.9663元人民币
1976年1美元兑换1.8803元人民币
1977年1美元兑换1.7300元人民币
1978年1美元兑换1.5771元人民币
1979年1美元兑换1.4962元人民币
1980年1美元兑换1.5303元人民币
1981年1美元兑换1.7051元人民币
1982年1美元兑换1.8926元人民币
1983年1美元兑换1.9757元人民币
1984年1美元兑换2.3270元人民币
1985年1美元兑换2.9367元人民币
1986年1美元兑换3.4528元人民币
1987年1美元兑换3.7221元人民币
1988年1美元兑换3.7221元人民币
1989年1美元兑换3.7659元人民币
1990年1美元兑换4.7838元人民币
1991年1美元兑换5.3227元人民币
1992年1美元兑换5.5149元人民币
1993年1美元兑换5.7619元人民币 (迅速贬值到8.600)
1994年1美元兑换8.6187元人民币
1995年1美元兑换8.3507元人民币
1996年1美元兑换8.3142元人民币
1997年1美元兑换8.2898元人民币
1998年1美元兑换8.2791元人民币
1999年1美元兑换8.2796元人民币
2000年1美元兑换8.2784元人民币
2001年1美元兑换8.2770元人民币
2002年1美元兑换8.2770元人民币
2003年1美元兑换8.2774元人民币
2004年1美元兑换8.2780元人民币 (2004年开始前后开始缓慢升值)
2005年1美元兑换8.1013元人民币
2006年1美元兑换7.8087元人民币
2007年1美元兑换7.3872元人民币
2008年1美元兑换6.85 元人民币
2009年1美元兑换6.81 元人民币
2010年1美元兑换6.622 元人民币
2011年1美元兑换6.61 元人民币
2012年1美元兑换6.25 元人民币
2013年1美元兑换6.07 元人民币
2014年1美元兑换6.05 元人民币
2015年1美元兑换6.396 元人民币
⑶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是人民币内部结算价与官方汇率并存时期(1981~1984年)。改革以前,人民币汇率长期低于出口创汇成本,但高于国内外消费物价之比。为了扩大出口,人民币需要贬值,不过人民币贬值对非贸易外汇收入不利。从兼顾贸易和非贸易两方面的需要出发,1979年8月政府决定自1981年1月1日起在官方汇率之外实行贸易内部结算汇率,它以全国出口平均换汇成本加一定幅度的利润计算出来,明显低于官方汇率。
第二阶段是取消内部结算汇率,进入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时期(1985~1993年)。双重汇率体制明显调动了出口企业的积极性,国家外汇储备也有所增加。但是这种安排存在明显的问题:第一,从对外关系来看,IMF将双重汇率看作是政府对出口的补贴,发达国家威胁要对我国出口商品征收补贴税。第二,从国内角度来看,双重汇率造成外汇管理工作中的混乱,而且它在外贸部门仍然吃大锅饭的情况下不能有效抑制进口。所以,从1985年1月1日起取消了内部结算价,人民币又恢复到单一汇价。
为了配合外贸改革和推行承包制,我国逐步取消财政补贴,从1988年起增加外汇留成比例,普遍设立外汇调剂中心,放开调剂市场汇率,形成官方汇率和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局面。 第一阶段
汇率并轨与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时期(1994~2005年7月)。1994年国家外汇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的货币”。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1994年1月1日实行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并轨。第二,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第三,建立全国统一的、规范的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央行通过参与该市场交易管理人民币汇率,人民币对外公布的汇率即为该市场所形成的汇率。1996年12月我国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从而实现了人民币自由兑换的重要一步。
1994年以后,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但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除了在1994年1月到1995年8月期间小幅度升值外,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由于人民币与美元脱钩可能导致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出口增长,中国政府进一步收窄了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1999年,IMF对中国汇率制度的划分也从“管理浮动”转为“钉住单一货币的固定钉住制”。
第二阶段
2005年7月21日,我国对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人民币总体小幅升值。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中国人民银行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自2006年1月4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每个工作日上午9时15分对外公布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和港币汇率中间价,作为当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含OTC方式和撮合方式)以及银行柜台交易汇率的中间价。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新人民币汇率制度平稳实施充分证明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符合我国汇制改革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要求。人民币汇率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⑷ 建国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历史汇率
1:1,即使按今年的量,中国的经济总量是美国四五倍了,人均也超过了。意味着中国实力在世界范围内全盘碾压。美国经济优势不复存在,也意味着不会有大量富豪和科技人才留在那里,美国已不是现在强大的美国了,现在美国境内会陷入动荡和混乱,因为债务危机肯定是暴发了,随着富人外流,所谓人均收入更是雪上加霜。美国国家陷于破产,中央控制力弱会导致地方分裂,双方不妥协意味着战争和分裂。世界势力的真空会造成短暂的混乱和革命。
国外混乱中国国内相对安全,海外华人政治地位显著提高,国人购买力提升。国家会扩大进出口力度,培育良好的国内市场。也有更多财力开发西部国土,分配水资源治理沙漠。既拉近了到欧洲中东的距离也平衡了东西部发展,建立可靠的大粮仓。改善和亚洲各国的关系和交通,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和海外利益。中国周边国家和非洲长期保持安全稳定发展,欧洲各国因自身革命陷入混乱,中东各国矛盾可能通过战争得到释放。
对普通老百姓,手里钱值钱了,不再有外国品牌歧视,各国都会优先重视中国市场。网络上没有美分支持,喷子会少很多。出国游增加,但会避免欧洲北美和中东的战火。出国直接用人民币,不需要兑换,过关不需要给小费,有不满随时投诉,人身安全也更有保障。有了国家做后盾,在哪里都有尊严。
附:不可能突然人民币升值,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伴随着gdp继续增加,国力继续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币升值我认为影响最大的是在剧烈的汇率变动中企业因为持有贬值的货币或货物带来的损失。长期看人民币和美元同价,人民币有足够强的购买力,意味着大量国外有价值的公司被收购,有价值的资源也被收购,顶级的科技人才为我所用。这意味着我们在全世界有更多企业和单位,提供更多的岗位。不能只想着中国生产的东西相对贵了卖不出去,国内的通货膨胀。实际上全球一体化,产品价格很大程度上受成本影响,包括原材料,人工,物流,科技投入,规模等。除了人工物流基本上都是全球适用的统一价。并不是说只有通货膨胀还会有通货紧缩,产品降价也是可能的,参考近几年钢材波动和钢材相关产品机械价格波动。
赚钱就要往外看,往家外,国外看,不要只守着一亩三分地,分家产,分国产,那是相对有限的,只会越来越穷。眼界放开了,财富就多了。
附图中可以看到80年到94年的贬值周期中国占美国gdp的比例是减少的,94年之后是升值周期,中国gdp占比是显著增加的。对比两个时期,生活水平和国家实力,大家怎么看?
⑸ 90年代至今人民币汇率变化历程
下表列出了1971年至2015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变化:
注:年平均值,1美元兑换人民币金额。特别说明:1949年-1952年采用浮动汇率换算,53-71年都是2.462。
率是指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或比价,或者说是用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汇率变动对一国进出口贸易有着直接的调节作用。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使本国货币对外贬值,即让汇率下降,会起到促进出口、限制进口的作用;反之,本国货币对外升值,即汇率上升,则起到限制出口、增加进口的作用。
影响汇率变化因素:
(1)国际收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一国国际收支为顺差,则外汇收入大于外汇支出,外汇储备增加,该国对于外汇的供给大于对于外汇的需求,同时外国对于该国货币需求增加,则该国外汇汇率下降,本币对外升值;如果为逆差,反之。
需要注意的是,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不断增加,但美元却保持长期的强势,这是很特殊的情况,也是许多专业人士正在研讨的课题。
(2)通货膨胀率。任何一个国家都有通货膨胀,如果本国通货膨胀率相对于外国高,则本国货币对外贬值,外汇汇率上升。
(3)利率。利率水平对于外汇汇率的影响是通过不同国家的利率水平的不同,促使短期资金流动导致外汇需求变动。如果一国利率提高,外国对于该国货币需求增加,该国货币升值,则其汇率下降。当然利率影响的资本流动是需要考虑远期汇率的影响,只有当利率变动抵消未来汇率不利变动仍有足够的好处,资本才能在国际间流动。
⑹ 人民币汇率的发展史
建国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大致经过了下列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汇率波动频繁时期(1949—1952年)。这一阶段的汇率主要根据当时国内外的相对物价水平来制定的,并随着国内外相对物价的变动不断的进行调整,人民币汇率调整频繁,波动变化比较剧烈。直到,我国财政经济工作开始步入正轨,国内物价逐步下降,而同期外国物价迅速上升。
第二阶段:汇率保持基本稳定时期(1953—1972年)。这一时期我国实行计划体制,物价由国家控制,长期保持稳定,而西方工业国家的物价迅速上升,因此对外贸易实行内部结算,官方汇率仅用于非贸易外汇的结算,从此人民币汇率对进口不再起调节作用。人民币官方汇率坚持稳定的方针,在原定的汇率基础上,参照西方各国公布的汇率进行调整,逐渐同物价脱离。
第三阶段:1973—1980年。这一时期由于1973年石油危机,世界物价水平上涨,西方主要国家普遍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为了避免受西方工业国家汇率波动的影响,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在制定人民币汇率的方法上原则上采用钉住货币篮子的汇率制度,根据货币篮子平均汇率的变动情况来确定本国的汇率,大体上和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的货币贬值相一致。
第四阶段:1981—1984年。这一时期出口亏损,严重地影响了出口的扩大。为了发展对外贸易,奖出限入,促进企业经济核算,适应外贸体制改革的需要,1979年8月国务院决定改革汇率制度。从1981年起,除保留官方汇率外,对外贸易实行内部结算汇率,即根据当时的出口换汇成本确定,一定四年不变。官方汇率还是沿用原来的一篮子货币加权平均的计算方法。由于美国自1981年起采取赤字政策,实施紧缩通货和高利率、低税收政策,使美元不断升值。
第五阶段:1985—1991年4月。这一时期由于第四阶段双重汇率出现了一些问题,同时1980年我国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合法地位,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关规定,会员国可以实行多种汇率,但必须尽量缩短向单一汇率过渡的时间。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又恢复到单一汇率。但同时对原来的官方汇率作了较大幅度的下调。汇率调整的依据是全国的出口换汇成本,由于1985年以后国内物价大幅度上涨,出口换汇成本迅速上升,使人民币汇率不断下跌。随着留成外汇的增加,调剂外汇的交易量越来越大,价格也越来越高,因此这一时期名义上是单一汇率,实际上又形成了新的双重汇率。
第六阶段:1991年4月—1993年底。这一阶段对人民币汇率实行微调。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官方汇率数十次小幅度调低,但仍赶不上出口换汇成本和外汇调剂价的变化。结果,外贸出现逆差;外汇储备下降,同时全国平均生活费用指数上升了。
第七阶段:1994年以后。
1、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从1994年1月1日起,取消外汇调剂市场和人民币外汇调剂市场汇率,人民币汇率实行以外汇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2、人民币实现经常项目下自由兑换。在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取得成功的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在1996年宣布了一系列外汇体制改革措施,以尽快、平稳地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改革的目标。
⑺ 有谁知道1990年至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每个季度数据!
原则上讲,这种数据的权威发布机构应该是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上确实有“汇率报表”,在“统计数据”(http://www.pbc.gov.cn/publish/diaochatongjisi/133/index.html)中,各年度数据的“汇率报表”中,例如:http://www.pbc.gov.cn/publish/html/1999-S5c.htm。但是,
1. 最早的数据只是1999年
2. 只有年度数据,没有季度数据
也许你可以尝试直接联系中国人民银行,说明你的目的和用途,也许真的可以得到答复。毕竟中国人民银行肯定有你需要的数据。
祝好运!如果你得到了,烦请发给我一份:[email protected]
⑻ 人民币汇率的大事记
焦点:人民币汇率涨跌有迹可循市场化波动反令投资者变冷静
路透香港5月27日 - 市场从疯狂到理性,只需一个811汇改的洗礼。是的,尽管目前美元加息预期再起、人民币贬值压力仍在,但在人民币兑美元逼近前期低点的当下,整个市场却表现冷静,不得不令人感叹:811汇改惊险一跳的人民币,目前已冲过险滩步入市场化波动的另一重天地。
恰如一位中资大行交易员所描绘的:人民币目前可谓轻舟已过万重山。汇改前的人民币,只是围着美元这颗恒星旋转的行星;现在,已经变成与美元、欧元等保持相对平衡状态的恒星了。
而这种变化,则令市场对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势的预期更依赖于宏观基本面,从而使投资者保持更多理性,大幅减弱了汇改之前的迷茫与汇改伊始的情绪化影响因素。
“说实话,境外的贬值预期并没有消退,但更加理性了。因为市场是可预期的,至少预测人民币中间价更精准了。”华侨银行资深人民币投资分析专家谢栋铭就表示。
花旗银行中国区资金交易部主管姚振华则指出,811汇改以后,该行对人民币中间价的每日测算跟央行公布的实际值吻合度很高,而市场价与中间价的偏离也很小。
“今年以来,央行确实是根据与市场沟通的规则,要求报价行来计算和发布中间价的。”他称。
“这表明了中间价对即期价格的联动和指导效应。”姚振华称。
央行在本月公布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称,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
**市场化反而更利人民币汇率的稳定预期**
另有美资投行的交易员也表示,目前的人民币市场相当淡静,在整个市场弄清楚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后,海外市场的疯狂炒作热情反而偃旗息鼓了。
“兑美元的单边不太好炒了...,一篮子汇率里有美元、欧元、日圆,以及新兴市场货币,中间价的变化显得更复杂,市场化程度太高了。”他称。
在中间价符合央行提出的形成逻辑后,美元对人民币中间价与即期汇率的相关性就成为市场关注的另一个问题。简单说,即期价格与中间价的偏离度,就变成中间价是否有效的重要衡量因素。
根据花旗银行的数据纪录,自3月份至今的61个交易日中,有35个交易日美元对人民币中间价处于当日即期交易价格区间内;有59个交易日中间价不偏离当日即期交易价格区间0.1%。
“这足以证明中间价对即期价格的联动和指导效应。”姚振华称。
**兑美元贬值幅度温和**
在人民币汇率的涨跌有迹可循之后,市场对其未来的走势则更多地集中在了基本面的分析上。特别是对美元的走势分析,则成为金融市场重点关注的对象。
“现在市场不再会像1月份那次,觉得人民币会大幅贬值或者一次性贬值,比较接受目前这种兑美元温和贬值。”谢栋铭称。
他称,人民币和其他亚洲货币没啥区别,属于跟着美元大趋势变化。目前总体还是看多美元,所以今年相对应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可能会到6.6-6.7之间。
对于美元未来的走势,香港中文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前美联储达拉斯高级经济学家王健在接受路透专访时则表示,美元目前处在第三个升值周期,已经达到上一个周期的高位,也算是历史高位,而且美元升值的影响已经传导到实体经济,所以继续大幅升值的动能不足。
“我上周在美国很很多海外基金经理聊过,他们认为中国经济虽然放缓,但是即便增速下滑到5%-6%,依然高于世界大多数国家,美国近几年的经济增速只有2%左右。”他称,“所以他们认为,如果此时撤出中国,会丧失比较好的机会。”
而对于人民币汇率今年波动引发的换汇潮,王健认为,目前人民币是从固定汇率向浮动汇率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可能还不习惯波动,稍微贬值一点,就导致国内很多人把人民币换成美元。
“但像美国和加拿大,汇率波动非常大,人们并没有频繁的把资产从一种货币换成另一种货币,因为他们都习惯了。”他称。(完)
⑼ 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查询历史查询
请您登录中国银行官方网站(www.boc.cn),点击首页中间右侧的“金融数据 ”-“ 中国银行外汇牌价”,选择“起止日期”、“货币”进行查询。
以上内容供您参考,业务规定请以实际为准。
如有疑问,欢迎咨询中国银行在线客服或下载使用中国银行手机银行APP咨询、办理相关业务。
⑽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发展史
没有官方的公开数据。 但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从05汇改开始,人民币逐渐升值,至今以升值百分之25-30。 这给国内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小的障碍,大陆私营企业的成本上升,加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泛滥。以出口为主营的企业生存压力增加。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 中国进入10年之后,社会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消失,导致原先中国引以为自豪的廉价劳动力走向下坡路。 现今中国的金融系统逐渐与国际接轨,大量的国际热钱迅速抓住此次机遇,入主中国淘金。加之美元贬值,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上扬,国内经济过热 通货膨胀的影响日益加深,政府只能采取提高利率,收缩银根的方法,国内以进出口为主的行业,将会进行一次大的洗牌。 不知道LZ为什么要知道汇率的变化记录,我只能以05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利率大致变化以及其影响来解答,如果有什么不清楚的,可以追加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