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形成背景
1994年以前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币汇率由国家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需要,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汇率体制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49~1952年)、五六十年代的单一固定汇率制(1953~1972年)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后以“一篮子货币”计算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73~1980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为鼓励外贸企业出口的积极性,我国的汇率体制从单一汇率制转为双重汇率制。经历了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1981~1984年)和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1985~1993年)两个汇率双轨制时期。其中,以外汇留成制为基础的外汇调剂市场的发展,对促进企业出口创汇、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收支平衡和中央银行调节货币流通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的人民币双轨制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一方面多种汇率的并存,造成了外汇市场秩序混乱,助长了投机;另一方面,长期外汇黑市的存在不利于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人民币的信誉。外汇体制改革的迫切性日益突出。1994~2005年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改革外汇体制,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1993年12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通知》,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具体包括,实现人民币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价格并轨;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取消外汇留成,实行结售汇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外汇交易市场等。
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中央银行设定一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1997年以前,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海内外对人民币的信心不断增强。但此后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防止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货币轮番贬值使危机深化,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动收窄了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步减弱,近几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外汇管制进一步放宽,外汇市场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创造了条件。
党中央、国务院于2005年7月21日出台了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改革的内容是,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人民币对美元即日升值2%,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两个多月来,人民币汇率制度有序过渡,平稳运行。
2. 什么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则是一个兼而有之的包容性概念,它首先是一个大的制度方向的选择,即政府和市场谁在汇率形成中起基础性作用;其次是汇率制度模式的战略选择,即选择哪一种汇率制度模式;第三是具体制度安排及其联动问题。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机制,选择了不同的模式,就选择了不同的具体制度安排及其联动机制。
3. 简述目前人民币汇率形成与运行的机制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则是一个兼而有之的包容性概念,它首先是一个大的制度方向的选择,即政府和市场谁在汇率形成中起基础性作用;其次是汇率制度模式的战略选择,即选择哪一种汇率制度模式;第三是具体制度安排及其联动问题。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机制,选择了不同的模式,就选择了不同的具体制度安排及其联动机制。
所谓参考一篮子货币,是指某一个国家根据贸易与投资密切程度,选择数种主要货币,不同货币设定不同权重后组成一篮子货币,设定浮动范围,该国货币就根据这一篮子货币并在范围内浮动。
说白了,就是一个国家对外经济交往中比较重要的货币按照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组合,形象地表示成篮子。在我国,本币盯住这一篮子货币进行有管制的浮动。
2005年8月10日电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10日在上海阐述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新机制所参考的“一篮子货币”的组成原则,并首次透露美元、欧元、日元、韩元等是主要的篮子货币。周小川指出,篮子货币的国家和地区覆盖了中国对外贸易总量相当大的部分,因此,针对一篮子货币的人民币汇率将比针对美元的人民币汇率更好地反映人民币的价值变化和中国面临的总体贸易条件,对实现商品和服务贸易基本平衡有重要参考意义。
参考资料:新华网
4. 什么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人民制币汇率形成机制(The RMB rate forms the mechanism ;RMB exchange rate formation mechanism),简称汇率机制,实际上就是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完善汇率机制是我国自主的选择,必须要充分考虑我国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避免汇率大幅波动。在我国加入WTO后新的开放形势下,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必要性彰明较著。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核心内容至少包括五个方面,即完善汇率的决定基础、矫正汇率形成机制的扭曲、健全和完善外汇市场、增加汇率的灵活性、改进汇率调节机制。完善汇率机制的实质是提高汇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而不是简单调整汇率水平。
5. 人民币汇率发展特点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以市场为基础的汇率制度、单一汇率制度、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现阶段的人民币汇率政策,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过去10年里,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同时也为维护亚洲乃至世界金融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贡献。中国经济金融稳定发展,将为周边地区和世界各国提供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投资机会,为全球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事实证明,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既有利于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又有利于亚洲地区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第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符合我国实际,应当长期坚持。我国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在深化金融改革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增强汇率杠杆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略有节余。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贸易放开经营比较充分,服务贸易比较开放。二是资本项目过度管制得到消除。三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
第三,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与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是国家四大宏观调控目标。我们的方针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略有节余。因此,必须认真落实“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在继续扩大内需、加快结构调整的同时,加大涉外经济政策的调整力度,改善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6.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形成与运行机制
一、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7月21日出台了新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即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盯住美元为主的相对固定的汇率安排。这一新汇率制度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国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为保障和维护我国人民币汇率的正常浮动以及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另外,中国人民银行还宣布,在根据市场发育状况和经济金融形势,适时调整汇率浮动区间的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动,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截至2008年6月6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兑人民币6.9238元,仅2008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幅度已近5.5%[1]。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特点第一,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汇率。新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以市场汇率作为人民币对其他国家货币的唯一价值标准,这使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求状况成为决定人民币汇率的主要依据。根据这一基础确定的汇率与当前的进出口贸易、通货膨胀水平、国内货币政策、资本的输出输入等经济状况密切相连,经济的变化情况会通过外汇供求的变化作用到外汇汇率上。第二,是有管理的汇率。我国的外汇市场是需要继续健全和完善的市场,政府必须用宏观调控措施来对市场的缺陷加以弥补,因而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必要的管理是必需的。主要体现在面:国家通对外汇市场进行监管、国家人民币汇率实施宏观调控、中国人民银行进行必要的市场干预。第三,是浮动的汇率。浮动的汇率制度就是一种具有适度弹性的汇率制度。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0.3%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3%的幅度内浮动率稳定。第四,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一篮子货币,是指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篮子内的货币构成,将综合考虑在我国对外贸易、外债、外商直接投资等外经贸活动占较大比重的主要国家、地区及其货币。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货币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这将有利于增加汇率弹性,抑制单边投机,维护多边汇。三、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人民币的升值预期,有利于缩小国际收支差距,对于我国金融市场的维护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一些层面方面看,这一汇率制度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比如人民币汇率因素贸易巨额顺差关系太过密切,“外需”变身为“内需”将推动国内资产泡沫迅速形成,还有一旦人民币汇率出现拐点,升值预期的消失将导致投机人民币升值的外资大量出逃等[2],这些问题都需逐步加以完善。从长远来看人民币汇率应适用浮动汇率安排,而近中期内应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是我国人民币改革的方向所在,也是中心所在。首先,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市场环境。现今,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机制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比如目前中央银行处于频繁入市干预和托盘的被动局面,银行还未建立做市商交易制度等。在改革的道路上,我们应当尝试建立市场化条件下的央行外汇市场干预模式,改进央行汇率调节机制,建立一套标准的干预模式,给市场一个比较明确的干预信号,尽量减少直接干预,让市场主体通过自主交易形成公平价格,强化央行的服务职能。其次,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性。中国自1996年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后,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人民币资本项目仍不可兑换,这样以来,在外汇市场上,人民币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兑换,这是与我国的经济实力所不吻合的。再次,合理拓展外汇储备的功能。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我国具有大规模的外汇储备,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我国的经济实力,但是也为我国增加聚集了大量的外汇风险。对于一些财政资金属性的外汇储备,可将其用来调节当前宏观经济中的失衡问题,盘活外汇储备,降低其风险的积聚。最后,舒缓人民币升值预期,降低以投机人民币升值为目标的外资流入。现今,公众对人民币升值预期过高,对于这一点,国家有必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可以考虑实施更加灵活的汇率政策,适度调整人民币汇率的货币篮子或设定阶段性升值上限,影响升值预期。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政策措施制定上应当保有灵活性,即面对汇率形势的变化,在人民币汇率没有完全市场化之前,不至于造成外汇出口打得开关不掉的被动局面,一旦人民币汇率预期掉头,大量的外资流出将是十分危险的。总体来看,我国汇率制度改革正在也应该朝着更加具有弹性和灵活性的方向稳步推进,只有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发挥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金融市场才会变得安全。
7.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汇率形成了一个机制,就是加入世贸组织才有的。
8.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概要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核心内容至少包括五个方面,即完善汇率的决定基础、矫正汇率形成机制的扭曲、健全和完善外汇市场、增加汇率的灵活性、改进汇率调节机制。完善汇率机制的实质是提高汇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而不是简单调整汇率水平。
9.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时间有哪些阶段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核心阶段包括五个方面,即完善汇率的决定基础、矫正汇率形成机制的扭曲、健全和完善外汇市场、增加汇率的灵活性、改进汇率调节机制。完善汇率机制的实质是提高汇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而不是简单调整汇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