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开放经济弹性汇率下贸易管制的后果是什么
第十章开放经济下的内外均衡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在上一章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考察内外均衡的含义,以及不同汇率制度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以IS-LM-BP模型为核心,正确评价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学习重点和难点:本章的学习重点是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以及它的政策的含义,难点是IS-LM-BP模型的推导和变形。第一节IS-LM-BP模型的推导一、内外均衡的含义1.在开放的经济中,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2.经济增长是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三个。对内均衡指内部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状态;对外均衡指国际收支达到均衡。二、开放条件下IS曲线的推导根据国民收入均衡条件求出IS曲线的几何和代数推导。进出口变化、汇率的变化会引起IS曲线的移动。三、开放条件下LM曲线的推导根据货币市场均衡条件求出LM曲线的几何和代数推导。汇率变化会引起LM曲线的移动。四、国际收支平衡线——BP曲线的推导根据国际收支均衡的条件求出BP曲线的几何和代数推导。BP曲线表示国际收支平衡的利率和收入组合。五、IS-LM-BP模型将BP曲线引入到IS-LM模型中,从而形成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是我们研究开发经济下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的重要工具。第二节固定汇率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一、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因为要维持汇率稳定,货币政策很难同时兼顾内外两个政策目标,政府运用货币政策的能力会受到限制。二、固定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若国际资本流动对利率变化反应比较敏感的话,扩张性财政政策对刺激就业、提高国民收入比较有效;反之,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三、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是以资本具有完全流动性为假设前提的开放经济模型,该模型系统阐述了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短期效应问题,政策的效果直接取决于国际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和汇率制度的安排。第三节浮动汇率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一、浮动汇率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与目标由于浮动汇率可以使一国经济自动达到对外均衡,因此,在浮动汇率制下,政府的政策目标只有一个,即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达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实现对内均衡。二、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固定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作用不通,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对国内生产与收入有较强的影响力。三、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的有效性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受国际资本流动性的影响,国际资本流动利率弹性越大,财政政策的作用效果就越有限。四、资本完全流动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当国际资本完全流动时,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则是有效的,即一国货币当局在浮动汇率制下可以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主要参考书目:1.[美]托马斯·A·普格尔,彼得·H·林德特:《国际经济学》(第11版),国外经济学教材库,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2.薛敬孝:《国际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3.Meade,J.E.:.London:OxfordUniversityPress.4.向松祚译:《蒙代尔经济学文集》(第三卷)(国际宏观经济模型),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5.向松祚译:《蒙代尔经济学文集》(第二卷)(一般货币与宏观经济理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核心概念内外均衡BP曲线IS-LM-BP模型米德冲突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思考题1.试述宏观经济目标的主要内容以及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主要政策工具。2.试推导IS-LM-BP模型。3.试述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重要内容。4.试比较在固定汇率制下,资本完全不流动、资本不完全流动和资本完全流动三种情况下货币政策的效果。5.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资本完全不流动、资本不完全流动和资本完全流动三种情况下,试比较:(1)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短期内(国内货币供给尚未来得及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效果(假设最初国际收支是均衡的);(2)扩张性财政政策在长期内(中央银行为维持固定汇率采取干预措施之后)对国内实际收入水平的影响效果。6.浮动汇率制度下的政策目标与固定汇率制下有什么区别?7.比较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下的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并对之加以解释。8.试分析在浮动汇率制下,资本完全不流动情况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9.试分析在浮动汇率制下,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
2. 开放经济中的固定汇率制度下的短期政策 效应( )
货币政策、贸易政策无效,财政政策有效
3. 固定汇率下开放经济自动平衡机制是怎样的
1、运用货币政策 运用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调整贴现率使利率发生变动 , 引起本国币值发生变动和刺激国际资本流动 , 以引起外汇供求状况改变 , 进而引起汇率变动。当汇率上升,有超过汇率波动上限趋势时,该国货币当局常常提高贴现率 , 带动利率总体水平的上升。这一方面使通货收缩 , 本币实际币值提高;另一方面吸引外国资本流入 , 增加本国的外汇收入 , 从而减少国际收支逆差 ,使本币汇率上升、外币汇率下降 , 使汇率维持在规定的波动范围之内。当汇率下跌、低于规定下限时 , 则降低贴现率、带动利率总体水平的下降 , 使国内货币供给增加、本币对内价值降低、资本外流,本国外汇需求增加, 最终使汇率在规定的幅度内变化。 2、调整外汇黄金储备 一国为了满足其对外政治、经济往来需要,都必须保有一定数量黄金和外汇储备,黄金和外汇储备不仅是国际交往的周转金,也是维持汇率稳定的后备力量,还是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的手段之一。管理当局经常利用所掌握的黄金和外汇储备 , 通过参与外汇市场上的交易(买卖外汇)平抑外汇供求关系 ,以维持汇率在规定的上下限内波动。 3、实行外汇管制 一国国际收支状况异常严峻和国际收支长期恶化, 黄金外汇储备不足 , 无力在外汇市场上大量买卖外汇以进行干预, 则借助于外汇管制手段 ,如直接限制外汇支出、 甚至直接控制汇率的变动。 4、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借款 一国出现暂时国际收支逆差而且有可能导致汇率波动超过规定幅度、同时动用外汇黄金储备不足以干预外汇市场时 , 就可以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借款。这将减轻或避免为纠正国际收支不平衡而匆忙对本国货币宣布贬值、 或采取紧缩性宏观政策、或诉诸管制等非常措施给经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5、实行货币法定升值或贬值 当国际收支长期存在巨额顺差时 , 一般会导致该国货币汇率大幅度上浮 , 超过规定上限,货币管理当局应对本国货币进行法定升值,但是尽管顺差国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容易引起通货膨胀,可政府能够采用冲抵政策减少顺差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 其结果是顺差国货币法定升值的内在压力被严重削弱。而当国际收支长期存在巨额逆差、通过上述 1—4 种手段不能使汇率稳定时,货币当局就常常实行货币法定贬值 ( 以法令明文宣布降低本国货币的含金量 ) , 当货币贬值后与其他货币之间就形成了新的黄金平价 ,表现为外汇汇率上升。这样可以减少由于维持原来汇率而使本国外汇黄金储备流失 , 还可以提高本国商品出口竞争力, 增加出口收入 , 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也有利于维持新的汇率稳定。例如在 20 世纪60 年代以后 , 日本、联邦德国等国家经常存在巨额贸易盈余, 往往不愿及时使其货币升值以减少或消除国际收支顺差 , 实际上被迫采取汇率干预措施的绝大多数国家都是逆差国。据统计在 1947—1970 年间 , 共发生过 200 多次货币法定贬值 , 而货币升值仅有5 次。
4. 在开放经济与固定汇率体系下实施货币政策是否有效
你好,网络团队为你解答:
你所提的问题可以用蒙代尔的不可能三角理论解释,根据蒙代尔的三元悖论,一国的经济目标有三种:①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②汇率的稳定性;③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但是 一国不可能同时实现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以及资本自由流动三大金融目标,只能同时选择其中的两个。也就是说,资本完全流动(也就是开放经济)的固定汇率之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和限制。进一步说,货币政策的效果也受了很大的削弱。例如,在通货膨胀情况下本国应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但这会使国外资本流入,央行为维持汇率固定需要投放资金去冲销外汇,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很容易获得国外热钱,这将导致无法达到收缩银根的目的。也就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效果。因此开放经济下固定汇率实施的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也可以看成是无效甚至适得其反
5. 1在开放经济下,试分析固定汇率制度下财政、货币政策的相对有效性. 2在开放经济下,试分析浮.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有效。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刚好相反。
6. 罗伯特·芝德对不同汇率体系下货币与财政政策的分析是怎样理解的
罗伯特·亚历山大·芝德因为对于不同汇率体系下的货币与财政政策的分析以及对于最适宜的货币流通区域的分析而获得1999年度诺贝尔奖。
芝德最重要的贡献是在20世纪60年代完成的。60年代早期,芝德发展了用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稳定经济的货币与财政政策。芝德把反映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汇率这些因素的国际收支曲线BP引入了希克斯IS-LM模型,使得IS-LM模型里两条曲线交叉构成均衡变成了三条曲线交叉构成均衡,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芝德-弗莱明模型。特别地,他论证了汇率体制的重要意义:在浮动汇率下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更有威力,在固定汇率下则相反。他的分析是建立在这样的假设前提下的,即国际资本可以在国家之间自由流动。在这个假设前提下,他进而分析到,在固定汇率体系下,由于汇率不能自由地变化以调节对于货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因此,政府必需出面人为地干预货币市场以使得这一关系保持平衡。如果此时国外和国内的利率不一致,那么必有大量的(在理论上是无穷无尽的)货币流人(当国内利率高于国际利率水平时)或流出(当国际利率水平高于国内利率时),直至到最后国内外利率趋于一致时。因此,在最后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时,固定的汇率以及国内外相同的利率已经确定了货币的流通量,或者说IS、BP两条曲线的位置已经决定了LM的位置,用更专业化的术语说此时LM的位置是一个内生变量,而不是外生变量。所以说政府无法再用货币政策对经济施行干预。因此,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相对于固定汇率体系而言,浮动汇率体系下的汇率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在浮动汇率体系下,政府可以完全控制货币的流通量。此时,政府的行为决定了LM的位置。而国际市场利率又决定了BP。这两条位置已固定的曲线的交叉点就决定了国民经济的规模。如果此时政府试图采取某项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继续发展,例如,增加政府支出等,则增加的政府支出将导致对货币的更大需求并由此推高利率。而高利率又必然吸引国外资本的流入,这就会导致国内货币的升值,从而影响到出口。当出口降低后,政府试图通过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措施就失效了。所以说,在浮动汇率体系下,财政政策是无效的。
根据同样的分析原理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固定汇率体系下,财政政策是有效的;在浮动汇率下,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7. 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制度下 减税对一个效果开放经济的汇率和产出的影响
我国减税对于汇率的影响,对人民币而言是降低了汇率。对于经济的开放效果贸易额越大,当然损失就越大,这是理论计算。但是,就产品的价格而言,中国的产品相对于美国产品,资本价格不能够准确体现相互产品的实际价格。在许多意义上,除了贸易资本共赢之外,中国产品的劳动价值含量要远低于美国产品的劳动价值含量,也就是说生产一个节能灯泡中国花人民币1元,美国要花最少2元的人民币。这是由社会制度决定的效果。这个产出的汇率效果资本主义国家无论如何都改变不了。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从贸易的实际意义上,都利于中国的开放经济。中国还是吃小亏而沾大便宜。这一点,美国人无法理解。西方经济学家们怎样算也算不出来。
8. 汇率和经济开放程度的关系
一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一国经济对外依赖程度较深,进出口贸易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较大者,汇率变动对该国经济进程影响就较大:反之,则较小。一国商品生产是否多样性。汇率变动对生产单一商品的国家的经济影响较大;对商品生产多样化的国家影响较小。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程度。联系密切的国家影响就较大,对较少参与国际金融市场活动的国家影响就较少。通货的兑换性。一国货币完全自由兑换、在国际支付中使用较多者,影响就较大;否则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