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汇率佣金 > 不同汇率制度的宏观政策效应

不同汇率制度的宏观政策效应

发布时间:2021-11-06 04:49:36

『壹』 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中,可变汇率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考察的是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形,资本完全流动意味着资产所有者认为国内证券与国外证券之间可以完全替代。因此,只要国内利率超过国外利率就会吸引资本大量流入;或者只要国内利率低于国外利率,就会使资产所有者抛售国内资产,引起大量资本外流。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着重分析了在资本完全流动的前提之下财政、货币政策的不同效应。引入浮动汇率制下的情形(1)货币政策-无论在哪种资本流动性假设下,货币政策在提高收入方面都比固定汇率制下更加有效(P624-625图)。(2)财政政策-在资本完全不流动的情形下,浮动汇率下收入的增长大于固定汇率下的收入增量;在有限资本流动性的情形下,财政政策的扩张性影响仍然有效,但是收入的增长幅度小于固定汇率制下情形;在资本具有完全流动性的情形下,财政政策对于刺激收入增长是无能为力的。

『贰』 宏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什么区别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作政府需求管理两大政策,其运作通过增加或者减少货币供给来调节总需求。调节货币供给角度来说,们区别于货币政策通过银行系统,运用金融工具,由金融传导机制使之生效;而财政政策则通过财政系统,运用财税工具,又财政传导机制使之生效。

财政政策指通过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宏观经济政府行。在短期中,财政政策 主要影响物品和劳务总需求,刺激或减缓经济发展直接方式。政府经常通过同财政政策工具操作来影响经济走向。政府预算支出状况、预算赤字与GDP比值、税种与税率变动等都理财规划师所需要密切关注经济指标。比如兴建公共工程,增加政府支出,减少出口税,增加出口贸易量等!

货币政策指政府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来影响宏观经济行为。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影响利率来实现的。货币量增加会使短期利率下降,并终刺激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使总需求曲线发生位移。再贴现率市场经济国家基准利率,其升降直接影响各类市场利率走向。同时法定准备率调整及公开市场业务操作都会影响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利率水平。理财规划师判断各种金融工具利率走势基础于根据货币政策操作对基准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变化做出预测。比如提高银行存款、贷款利率,从而影响人民的消费行为,或者向市场增加或减少人民币总量,改变市场通胀或通缩的状况!

『叁』 开放经济中的固定汇率制度下的短期政策 效应( )

货币政策、贸易政策无效,财政政策有效

『肆』 针对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情况,央行采取了哪些宏观货币政策你认为效果如何

央行主要了采用了加息提准等货币紧缩政策,效果有 但是还没有很好的体现。经济是降温了;

『伍』 (宏观经济学)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为什么要假设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是同比例的

20世纪60年代,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和J.马库斯·弗莱明(J.Marcus Flemins)提出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模型,简称M-F模型),即通常所说的经典M-F模型。 该模型扩展了对外开放经济条件下不同政策效应的分析,说明了资本是否自由流动以及不同的汇率制度对一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其目的是要证明固定汇率制度下的“米德冲突”可以得到解决。

模型假定:

1.假定价格在短期内是不变的;

2.假定经济中的产出完全由总需求决定;

3.假定货币是非中性的,货币的需求不仅与收入相关,而且与实际利率负相关;

4.假定商品和资本可以在国际市场完全自由流动,资本的自由流动可以消除任何国内外市场的利率差别。

模型结论摘要

1. 在没有资本流动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下在影响与改变一国的收入方面短期是有效的,但长期来看是无效的,在浮动汇率下则更为有效;

2. 在资本有限流动情况下,整个调整结构与政策效应与没有资本流动时基本一样;

3. 而在资本完全可流动情况下,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时在影响与改变一国的收入方面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但在浮动汇率下,则是有效的。

两国模型(一般讨论两国模型为例)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适用范围蒙代尔自己认为,要对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应用有所限定,模型的结论并非不可避免,它们并不适用于所有国家。……供参考。

『陆』 人民币汇率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冲突

我国现在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所以分析如下,你可以试着画图看:
浮动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先看财政政策的作用,浮动汇率制下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作用过程:政府扩大公共支出或降低税率,IS曲线向右移动至IS′,内部均衡点相应的移动至e1点,实际收入水平向右移动至Y1,交易性货币需求增加,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本国利率水平上升。收入的增长使进口需求上升,经常项目赤字;利率上升使外国资本流入,资本项目顺差。只要e1点所对应的本国利率水平高于国际收支平衡所需的利率水平,外国资本就会持续流入,外汇市场上形成对本币的过度需求,在浮动汇率制条件下就会导致本币升值,BP曲线向上移动至BP′。本币升值导致出口需求减少,IS曲线向左移至IS〞,与LM和BP′曲线相交于e2,本国经济恢复到稳定均衡状态,本国收入水平下降至Y2,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受到了削弱,本币升值对财政政策的效力产生挤出效应。
在资本不完全流动的情况下,浮动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只产生了部分的挤出效应,而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条件下则会产生完全的挤出效应。在资本不完全流动条件下,BP曲线越平缓,挤出效应就越强;BP曲线越陡峭,挤出效应就越弱。当实行资本管制时,本国利率上升后外国资本无法流入本国,扩张的财政政策也就不存在因本币升值而产生的挤出效应。
再看货币政策的作用,浮动汇率制下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将导致LM曲线向右移动至LM′,本国实际利率下降至i1,产出增加至Y1,新的内部均衡点位于e1,利率下降导致资本外流,国际收支出现赤字,本币贬值,导致BP曲线向下移动,本币贬值刺激本国出口需求的上升,IS曲线向右移动,本国产出水平进一步上升,导致利率水平回升,当BP和IS曲线同时移动到BP′和IS′时,与LM′曲线相交于e2点,本国经济恢复到均衡状态,对应的均衡利率和均衡产出水平分别为i2和Y2,在资本不完全流动的情况下,浮动汇率制下扩张的货币政策使产出水平从Y0经过Y1达到Y2,因此浮动汇率和货币政策的配合仍然是有效的。
BP曲线越平缓,资本流动性越强,货币扩张后导致本币贬值的幅度就越大,政策效果就越强;BP曲线越陡峭,资本的流动性越弱,货币扩张后导致本币贬值的可能性主要就由经常项目来决定,货币政策的效果也就相应的受到削弱。
同理分析可以得出,在资本不完全流动与浮动汇率制条件下,紧缩性财政政策基本无效,紧缩性货币政策基本有效,政策作用的效力主要受BP曲线斜率的影响。

『柒』 今年以来宏观调控政策效应及货币政策取向变化后对经济金融产生的影响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演变对兰州经济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25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市场调节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应有发挥,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实现了以经济"短缺"为基本特征的供给约束型,向以市场需求约束为主转变,增长方式也由粗放经营开始向集约经营转变,人民生活已告别短缺,跨越温饱,步入小康。与此同时,国家宏观调控机制也能动地作用于经济运行,有效地确保了国民经济由大起大落转向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兰州经济25年来也经历了一个波浪式跌荡起伏的周期增长发展过程,呈现出自身的特殊性。
我国的宏观调控与市场化过程相伴随,先后经历了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背景下的抑制需求型和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背景下的扩大需求型两个阶段。其中1997年以前,面对卖方市场的情形,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来实现经济总量的平衡。1997年以后,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扩大,形成了买方市场的情形,政府实施了更具有市场经济意义的一系列财政和货币政策。具体说来,根据经济运行态势和体制环境不同,我国的宏观调控主要经历了六个阶段:①1979-1981年;②1985-1986年;③1988-1990年;④1993年下半年-1996年;⑤1998-2003年上半年;⑥2003年下半年-至今。本文着重从后四个阶段谈谈国家宏观调控对兰州经济的影响。

一、1988-1990年治理整顿时期

(一)国家宏观调控的背景及措施

始于"六五"中后期全国出现的经济高速增长,在"七五"中期其所日趋积聚的诸多问题显露出来,信贷投资和消费失控,通货膨胀加剧,经济秩序混乱。为此, 从1988年10月开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治理整顿的方针, 把稳定通货、物价作为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首要目标,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大力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努力增加有效供给,整顿商品流通秩序。在货币政策方面,提高利率,实行保值贴补,稳定存款;适当收缩信贷规模、控制货币发行、控制职工货币收入的增长。在财政政策方面,开征特别消费税、征收预算外调节资金、延期归还企事业单位的国库券本息等。在行政手段方面,对涨价过猛的商品(如农业生产资料)实行专营,对部分商品实行控购(如控制社会集团的商品购买)、清理公司、凭证供应;冻结部分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并相应增加国家的物价补贴。通过治理整顿,使居高不下长达20个月的零售物价指数从1989年4月起开始回落,治理整顿初见成效。这个时期宏观调整和紧缩政策的手段主要是国家行政措施和增加物价补贴,以直接调控为主。

(二)兰州的背景及调控效果

与国家治理整顿背景"高增长、高通胀"略有不同,兰州市呈现"低增长,高通胀"局面,即所谓的"滞胀"。自1979年开始的三年调整整顿期和党的十二大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后,全市经济在1982年逐渐步入正轨,1983-1985得GDP每年增速均在11%-17%高位运行,1984年达到高峰,除1985年与全国持平外,1983、1984年分别高出全国0.5个和1.8个百分点。进入"七五"时期,受"六五"中后期出现的经济高速增长影响,"七五"初期,兰州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就已开始急剧膨胀,增长率突破26%,高于全国4-5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受1987年一产下滑12.4个百分点,1988年三产又滑落10.2个百分点影响,呈逐年下滑之势,GDP增长率由1985年的13.5%、1986年的12.3%、1987年的7.8%,滑落至1988年的3.8%;物价上涨指数从1987年始逐步回升,由9.8%上升到1988年的25.1%。

国家紧缩政策实施后,对兰州市经济产生了以下影响:

1、一定程度上初步控制了兰州市总需求的膨胀,投资、消费全面下降,市场极度疲软。198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急剧下滑,仅为8.13%,比1987年下跌18.14个百分点,1989年呈现负增长,比全国下降7.2%的降幅还低4.23个百分点;消费活动由非理性的抢购迅速降温,消费水平增速由1988年的36.82%滑落至1989年的11.48%,1990年出现负增长,下降13.15%。

2、供需总量失衡的矛盾大大缓解,出现部分商品的买方市场,物价上涨得到遏制,通货膨胀势头得到缓解。物价上涨指数从1989年开始由1988年的上涨25.1%快速回落,1989年物价指数为116.3%,到1990年出现负增长。

3、本已低速运行的经济急剧滑入低谷。由于采取"急刹车"力度过大,经济增长率在"七五"后三年都在低于5%的水平上运行,1991年经济增长跌至2.2%。整个"七五"时期经济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波动,年均增速仅为6.41%,分别低于同期全国、全省1.46和3. 15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后几个五年计划期的最低点。

二、1993-1996年适度从紧时期

(一)国家宏观调控的背景及措施

经过三年治理整顿,1991年我国经济开始逐步走出低谷。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我国经济再次进入高速增长期,"八五"时期除1991年外,其它4年全国经济增长都在两位数以上,伴随经济的高增长,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房地产业严重膨胀,开发区盲目扩张,信贷投资猛增。面对再次过热的国民经济,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加强了宏观调控。以整顿金融秩序为重点、治理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采取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和改进调控方式等经济政策,出台了宏观调控16条措施,加强和稳定农业基础,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政策方面,强化交通运输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工业的发展,重点是煤炭、电力、钢铁、建筑材料和石化工业的发展;大幅度地增加农业优质品种的产量;按照规模经济、合理布局和突出重点的原则,积极发展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在财政政策方面,通过税制改革、清理预算外资金、增收节支等手段,将财政赤字控制在预算规模之内。在货币政策方面,央行运用多种手段改进金融调控方式,注重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整,改变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和货币结构不合理的局面,采取"对冲"措施,收回央行再贷款减少基础货币投放,通过两次利率下调,调整了货币结构,通过控制固定资产和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将现金发行控制在预定的调控目标之内,为抑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软着陆"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国家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是坚持以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为主,再辅之以产业政策、外贸政策以及利率、汇率、价格、关税等经济杠杆,国民经济调控方式实现了由直接调控为主向间接调控为主的转变。

(二)兰州的背景及调控效果

本轮调控中兰州与国家的背景基本一致,都出现了"高增长,高投资,高膨胀",但受地处西部内陆边远地区限制,兰州市经济发展与国家宏观政策等因素影响明显滞后,存在着一个政策时滞期。全国经济1991年就已开始回升,GDP增长率由1990年的3.8%上升到9.2%,1992年达到高峰期,为14.2%;兰州经济则从1992年开始逐步回升,由1991年的3.4%上升到6.4%,1994年达到高峰期,增幅为12.6%。投资增速全国1990年开始回升,1993年达到高峰;兰州则从1992年开始回升,1994年达到高峰。1993年全国经济就已开始回落,兰州则从1995年开始回落。

经过三年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兰州经济逐步走出低谷,1996年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

1、以重工业、基础原材料产品为主的工业格局相应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空间,生产开始得到有效调整,扭转了1992年以前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步下滑的局面。1993-1995年工业增加值以9-15.3%的高速运行,占GDP的构成由1992年的45.85% 逐步上升到1993、1994、1995年的50.91%、51.51%、52.02%。

2、投资结构得到大幅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迈出重要一步。1994年国务院五部委确定建设兰州商贸中心后,为了改善投资硬环境,政府加大了对旧城区的改造,进行了几条主干线道路的拓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1993-1995年基建投资中用于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均超过了50%,改变了过去投资主要以二产,尤其是工业为主的格局。在国家1994年投资逐步回落时,兰州市则受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1993-1995年投资年均增速达37.31%,高于全国1.97个百分点,使整个"八五"时期投资年均增速达26.56%,成为兰州市各个五年计划中重点建设搞得最好、增长最快的时期。投资结构方向的调整,同时也加快了兰州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八五"时期全市三产年均增速达8.81%,比"七五"提高了4.25个百分点。

3、物价指数逐渐回落,总体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在控制物价指数方面,市上通过加大实施各项宏观调控和平抑物价的力度,加强对直接影响人民生活的粮油、肉、菜等商品的最高限价、差率控制,同时大力组织供给,物价上涨指数在1996年由1994、1995年的21.9%、15.5%回落到5.7%。在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同时,经济增长幅度由1994年的12.6%逐步回落到1996年的9.1%,实现了"软着陆",使"八五"时期成为兰州市改革开放20多年中(除"十五"前三年)的顶峰期,GDP 年均增速达9.12%。

三、1998-2003年上半年扩大内需时期

(一)国家宏观调控的背景及措施

1997年,为巩固前三年"软着陆"成果,中央在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同时,针对通货膨胀水平不断下降的新情况,实施稳中求进的政策,两次下调利率,使经济运行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1998年由于遭受国内特大洪涝灾害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体制转轨,经济转型和经济国际化进程加快,国内商品供求矛盾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党中央、国务院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由"适度从紧"、"稳中求进"转向了"扩大内需",从反通货膨胀转为防止出现通货紧缩趋势,主要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还辅之以产业和贸易等各种政策工具。积极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增发长期建设国债,扩大政府支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五年中,又推出了一些其他配套政策,如:增发国债用于企业技改贷款贴息;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国企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以及城镇居民低保对象等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增加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调整抑制消费需求的税收政策,开征利息所得税、鼓励消费信贷、延长法定节假日等;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加大退税力度,支持出口;对高新技术产业给予税收优惠,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国债投资向中、西部倾斜,支持西部大开发等等。此外,财政政策还进行了分税制和税制改革,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加快"费改税"步伐,扩大中央财政收入,强化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社保基金的支持。在货币政策上,目标是稳定币值,支持增长,对内保持物价稳定,对外保持汇率稳定。一是通过取消贷款规模限额管理,代之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二是注重运用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再贷款等多种手段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积极试点公开市场业务,灵活运用利率手段,自1996年以来连续8次降息,以刺激消费和投资,拉动市场需求;三是发行特别国债充实银行资本金,降低不良资产,防范金融风险。从这一时期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表明国家宏观调控水平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从以前注重追求增长速度,转变为既注重增长速度又注重提高增长质量和结构优化升级上来。

(二)兰州的背景及调控效果

与国家本轮宏观调控背景一致,"九五"初期兰州经济"软着陆"后,到1998年经济一直呈下滑态势,由1996年的9.1%下滑至1997、1998年的8.7%和8.3%,增长率一年滑落0.4个百分点。物价上涨指数也逐年下滑,由1996年的5.7%滑落至1997年的1.5%,98年出现负增长。1999年兰州经济发展出现拐点,自2000年起,一路稳定走高。

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五年来,兰州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

1、基建投资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一、三产升,二产降,城市基础设施状况得到大大改善。基建投资结构在"八五"得到调整的基础上,"九五"初期又回复到以二产投资为主的局面,1996、1997年其比重达到62.37%和57.23%,三产投资比重下滑至37.63%和42.76%,一产维持在0.01%以下。随着国债投资向西部的倾斜,尤其是农林水利、铁路、通讯、环保和城市基础设施的重点加强,兰州市基建投资中用于三产的比重稳步提高, 1998年上升至57.68% ,1999-2003年为69-77%之间,交通运输邮电业投资占三产比重达到33-45%之间,用于一产的比重上升至1.3-5.9%之间。二产比重下降至20-29%之间,投资乘数效应的释放,使1999-200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0.42%,超过同时期全市GDP增速0.78个百分点。

2、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得到进一步加大,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型的外延增长逐步向集约型的内涵增长转变。以高新技术对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轻纺、仪器机械、建材等传统产业进行的升级改造,为兰州市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新的经济效益和实力。2000-2003年全市用于工业技术改造的投资占技改投资的比重逐年上升,由35.43%上升到75.05%。四年累计投入141.07亿元,年均增长23.23%。工业技改为新一轮经济加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工业增加值增速在"九五"末期止跌回升,由1998年的5%上升至1999、2000年的7.01%和7.9%,进入"十五"时期摆脱前两年的弱势增长,呈现出逐年加快发展的好势头,2001-2003年工业增速分别达到10.1%、10.84%和11.9%,促使1999-2003年年均增速达9.53%。

3、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有力的拉动了经济的全面增长,避免了兰州市经济增长率持续下跌的趋势。2000-2003年经济增长率逐步反弹,2003年达到11%。"九五"时期GDP年均增速8.58%,"十五"前三年达到10.48%,为最高期。三次产业结构也由1999年的5.7:51.7:42.6调整到2003年的4.2:52.8:43,总体上呈现一产降,二、三产升,产业间及产业内部结构更趋合理,增强了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四、2003年下半年以来冷热兼治、双向使劲时期(一)国家宏观调控的背景及措施

面对经济在"十五"前三年连续"加速增长"之后,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片面追求增长速度、部分行业盲目重复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货币信贷增长偏快、以及乱占滥用耕地、粮食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等问题,继发了部分行业、部分地区工业、投资"过热",农业、服务业"偏冷"的"结构性失衡",出现了一定范围的"油荒"和"煤荒",煤电油运等供应全面紧张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同时为了抑制高耗能产业的盲目发展,从2003年8月起,以央行提高商业银行准备金率为标志,国家逐渐加大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转型力度。特别是从今年4月份以来,面对物价上涨逼近5%的临界线,国家果断地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财政政策由前几年的"积极"取向逐渐向"中性"方向转变,货币政策由前几年的"稳健"逐步转向"适度从紧",并对市场机制还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如土地管理等,适当运用一些行政手段。具体包括:

一是加强货币信贷投放调控。央行在去年8月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1个百分点的基础上,今年4月又提高了0.5个百分点。同时,央行加强公开市场操作,向贷款增加较多的商业银行发行500亿元定向票据,收紧放贷能力。出台了加强窗口指导和银行监管的措施,将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配合起来,要求商业银行一方面严格控制对钢铁等过热行业的信贷投放,另一方面支持有利于调整结构、扩大消费和增加就业的项目资金需要。

二是围绕产业政策准入,严格用地管理。开展了土地市场特别是开发区的清理整顿。从5月份开始冻结土地审批半年,农转非用地半年内停止审批。停止对钢铁、水泥、电解铝和高档别墅、高尔夫球场等房地产开发的土地供应。配合做好制止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盲目投资工作,严格加强用地管理,防止突击批地。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的建设项目,一律不批准用地。对违法违规占地严重的地方,暂停土地使用审批。坚决收回违规多占或占而未用的土地。

三是全面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对在建和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和审核,对国家明令禁止的、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不符合环保规定、城市规划、信贷管理和项目审批程序等有关规定的在建项目停建缓建,并视情况进行处理。暂停审批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办公楼、培训中心和各类会展中心、大学城等项目。

四是提高建设项目市场准入标准。将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经济实用房除外)等部分行业建设项目资本金比例提高了15个百分点,其中钢铁项目资本金比例由25%提高到40%以上;水泥、电解铝、房地产开发项目资本金比例由20%提高到35%以上。并相继制定出台了一些相关产业政策和行业标准,切实按照产业政策和环保、安全、能耗、技术、质量等市场准入标准,从严审核新建项目。

五是强化经济运行调节。加大煤电油运协调力度,促进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需衔接,限制不符合产业政策、没有达到市场准入条件企业的用电用油用煤额度。加快能源、电网建设,制定有序供电方案,优先保证城乡居民生活和重点单位的用电需求,充分挖掘煤电油运企业的生产潜力,努力保障重要物资运输。调整煤价和电价,实行新的用电政策。全国范围内提高电价,取消地方出台的优惠电价,对高耗能行业实行差别电价,积极疏导矛盾。组织开展全国资源节约活动,号召把节能特别是节约用电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六是鼓励和扶持粮食生产。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包括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购买农机补贴、农资价格管理、农业税减免、对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等。
这一时期国家运用了"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宏观调控主要向两个方面侧重,既 "防热",控制部分行业投资过快增长,适时适度调控回升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苗头性问题,防止局部过热现象蔓延;又"升温",加大对农业、交通、能源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避免大起大落,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与前三次宏观调控不同,本次调控充分体现了适时适度,区别对待,不"急刹车",不"一刀切",注重实效的方针。1至5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34.8%,增幅比前4个月回落8个百分点,其中5月份比上年同期增长18.3%,增速比4月份和3月份分别回落16.4和25.2个百分点,投资增长过快势头有所遏制,房地产等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的势头开始回落,粮食价格趋稳,重要生产资料价格涨势减缓。财政支出增速成明显减慢,银行信贷有所控制,贷款余额比上月回落1.3个百分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1%,增速比前4个月回落0.1个百分点。

(二)兰州的背景及调控效应

这一时期兰州与国家宏观调控背景略有不同,结构性失衡问题表现的不明显,也未出现过热现象,但宏观政策影响已开始显现。"十五"前三年兰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一直保持在9.9-12.85%之间,2003年仅为9.97%,均低于全国,且差距日渐拉大,2003年相差16.74个百分点,年均增幅低于全国7.07个百分点,尚未出现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现象。2001-2003年全市工业年均增速与三产年均增速相差仅0.26个百分点,2003年相差0.9个百分点,二、三产同步协调发展,而同时期全国工业与三产年均增长相差3.03个百分点,2003年差距高于3年年均增速2.87个百分点,三产增速仅为6.7%,低于三产年均增速0.83个百分点。与全国27省会城市对比分析,2003年除第三产业处于中下游序列,兰州GDP、二产增加值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处于下游位置,也未出现"过热"的迹象。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逐步到位,尤其是兰州市经济发展受政策影响明显滞后特点,省市早动手,防患与未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为缓解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和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措施。如安排粮食生产直接补贴资金,继续推进税费改革,降低和取消了农业税,加大对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为严格控制部分行业出现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兰州市对有关行业的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认真清理检查,从产业政策、行业规划、市场准入、环境保护、土地管理等方面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为切实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工作,从严控制农田转为建设用地的审批。从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看兰州市上述宏观调控效应已初步显现。

1、银行贷款大幅回落,新增贷款短期化特征明显。自4月份起贷款增量减缓,增幅回落逐月加大。上半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78.21亿元,较上年同期少增31.81亿元,比年初增长8.17%,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5.74个百分点,回落幅度比1-4月落差拉大3.66个百分点。5-6两月环比增加贷款同比减少27.89亿元,占上半年新增贷款的35.60%,而上年同期为47.21%。从贷款结构看,六月底工业短期贷款比年初新增27.65亿元,同比增长34.22%,比前4月增幅回落15.92个百分点;中长期新增贷款28.24亿元,主要重点支持电力、公路、电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市居民住宅开发项目等,同比下降37.62%,比前4月增幅回落8.1个百分点,其中基建贷款上半年降幅比前4月扩大43.37个百分点,技改贷款增幅比前4月回落5.72倍,增加额度占新增贷款比重比前4月回落1.53个百分点。技改贷款大幅回落将会给企业今后结构调整带来资金约束。

2、土地市场严格审批,主要影响全市基本建设和房地产开发项目,尤其是后期影响较大。截至5月底,全市各类开发园区由22个撤消、合并为6个,使违规设立、违法圈地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但同时,作为建设项目载体的土地,今年缩减用地规模,半年内停止土地审批,对于对土地依赖程度较大的基本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影响较大。2003年,在全市土地购置费中,基本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分别占33.63%和45.36%,更新改造仅占15.76%。上半年基建和房地产开发的土地购置费分别占全市的31.89%和58.77%,更新改造与2003年持平。基本建设购置费同比下降33.13%,房地产开发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30.37%。土地规模的缩小影响了全市投资规模。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比前4月回落15.29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回落21.87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回落7.36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中住宅和办公楼投资比重比上年略有下降;更改投资上升1.58个百分点。土地市场的从严审批,对于下半年即将举办的"兰洽会"和以项目促发展的兰州而言,会导致部分新增项目无法立项,部分招商引资项目无法签约,影响新开工项目上马和后期项目储备,进而影响全市后期投资与经济增长。

3、宏观调控的重点工业行业增速减缓,产成品库存上升。受国家宏观调控直接和间接影响的有色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建材制造业上半年同比增长13.85%,低于全市限上工业增速6.2个百分点,比1-5月回落4.03个百分点。1-5月产成品库存45.03亿元,比上年同期上升15.49%,其中主要集中在有色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2.28倍和50.56%。从短期看,受煤电油运及资金紧张和国家对部分原材料能源的调价因素影响,部分企业的生产、销售及效益会受到一定制约,但从远期看,部分行业市场准入门槛的提高以及对能源的加快建设,将会抑制产品结构不合理,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以及产能盲目扩张的企业,减缓企业竞争力,对于以重型、资源型、基础产业型为主体的兰州工业而言,优势企业规模将会得到扩大,结构会得到优化,效益也会得到进一步提高,上游产品原材料供应紧缺状况会得到大大缓解,全市工业发展前景看好。

4、部分生产资料价格逐月下降。在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兰州市钢材、水泥等部分生产资料供需矛盾得到缓解,出厂价格开始逐月回落。上半年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7.34%,涨幅比1-5月份回落1.11百分点。但部分生产资料价格涨幅仍然较高。1-6月普通大型钢材、焊接钢管和电炉硅铁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5.66%、12.95%和48.63%。

5、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农民现金收入呈现两位数增长。粮食播种面积受蔬菜、瓜类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上升的结构调整和建设征地等影响有所下降。据统计,2004年兰州市夏粮播种面积为125.39万亩,与上年的127.8万亩相比,减少2.4万亩,减幅1.88%。为了弥补夏粮播种面积减少的损失,加快了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的开发,优质高效农作物比重提高。今年兰州市完成优质农作物播种面积 77.93万亩,占已播农作物面积比重28.58 %,比上年提高4.11个百分比。其中优质粮食播种面积55.98万亩,同比增长20.13%。由于今年优质专用小麦、优质加工型马铃薯售价高,比较效益较好,农民种植积极性较高,两者的播种面积大幅上涨,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了30%(增幅分别为37.42%和42.84%);优质专用玉米6.63 万亩,同比增长15.3%。预计夏粮总产可达23.18万吨,增长3%左右。夏粮平均亩产184.86公斤,与去年相比单产增加8.76公斤,增长4.97%。由于积极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同时农副产品价格的全面上扬也激发了农民种养殖的积极性,确保了农民的增产增收。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996元,同比增长10.5%,为近几年来最高。伴随"三补一减"措施效应的逐步显现,预计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会有一个快速增长。
.
.
.
参考资料:http://www.gsjsw.gov.cn/html/rkzlyj/21_19_01_68.html

『捌』 请运用两国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分析不同汇率制度下财政、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

0世纪60年代,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和J.马库斯·弗莱明(J.Marcus Flemins)提出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模型,简称M-F模型),即通常所说的经典M-F模型。
该模型扩展了对外开放经济条件下不同政策效应的分析,说明了资本是否自由流动以及不同的汇率制度对一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其目的是要证明固定汇率制度下的“米德冲突”可以得到解决。

『玖』 国际收支平衡的效应分析

当一国国际收入等于国际支出时,称为国际收支平衡。一国国际收支的状况主要取决于该国进出口贸易和资本流入流出状况。
一国国际收支处于不平衡状态时,市场机制可以进行某种程度的调节,但这种调节的力度有限,特别是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的管理者,在很多情况下要实施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弥补市场对国际收支平衡调节力度的不足。但是在不同的汇率制度下,其所实施的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收到的效果也不同。下面分别分析在浮动汇率制度和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国际收支平衡的调节机制与政策效应。
一、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平衡的调节机制与政策效应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由于汇率是随着市场变化自动调节的,因此,无论国际收支是处在顺差还是逆差状态,市场机制都会自动对国际收支进行调节。这种调节机制可从下面的分析中看出。
在图1中,由曲线LM和曲线ISo的交点Eo决定了初始的均衡产出为Yo,均衡利率为io。
均衡点位于国际收支平衡曲线BP的左上方,说明出现国际收支顺差。
在浮动汇率的情况下,如果国际收支是顺差,本币价格(即汇率)就会提高。本币价格提高,又会引起出口减少进口增多,ISo曲线会向左移。由于这一点,经常项目这一块的顺差会减少,或逆差增加。要实现国际收支均衡,就要使资本项目中的外资流入增加,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提高国内利率水平,这样BPo曲线不断上移。当顺差不断缩小时,均衡点和BP曲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不断接近直到最后这一距离消失。这时新的均衡点出现,亦即是IS1、LM、BP1三条曲线交于E1。在这一点上,货币和产品市场以及国际收支实现均衡。
在图2中,均衡点Eo处于国际收支平衡曲线BPo的右下方,这表明该国经济出现了国际收支逆差。国际收支逆差会使汇率下降,从而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状况改善,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出口增加,顺差增加或逆差减少。由此,达到国际收支平衡的利率水平会下降,BPo向右下方移动。曲线移动使均衡点靠近国际收支均衡曲线。这个过程继续进行下去,ISo曲线移至IS1,BPo曲线移至BP1,国际收支平衡实现,新的均衡产生,新的均衡点为E1。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市场机制发挥着自身的正面作用,有效地进行着自动调节,使国民经济增长的同时又使国际收支不断保持平衡。但在有些情况下,如经济过冷或过热,政府也会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加以主动调节, 以使国民经济按合理的速度发展。政府采取的主要政策有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这两种政策的作用过程,都会引起利率的变动,从而使得BPo曲线产生上下移动,其作用的效果要比封闭经济中的情况复杂一些。如果设定政府无论是采取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为了使国民经济进一步增长,那么,在浮动汇率下,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所呈现的效果则大相径庭。
一国采用积极财政政策,一般是在国际收支处于顺差时,而且这种顺差主要是由净出口增加而引起的。政府增加支出,需求扩大,IS曲线右移,收入水平增加,价格上升,出口下降;在货币供给量不变时, 国内利率上升,BP曲线向上方移动;价格上升和收入持续增加会导致进口持续增加,进而使外贸出现逆差:与此同时,在国际资本高度流动的条件下,利率上升会导致国外资本大量流入,在此期间外资流入额往往大于进口增加额,国际收支仍出现顺差。顺差不断增加,会使本币供不应求,本币出现升值压力。由于汇率是自由浮动的,本币汇率上升,出口竞争力减弱,Is曲线向左移。这表明在浮动汇率条件下,财政政策的效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此外,在开放条件下,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乘数放大效应会比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小一些,这是由于在开放经济中乘数效应中的一些环节会通过贸易或投资转移到国外去。例如,政府投资几十亿元建一座发电站,但部分设备、材料、技术从国外进口,那就会增加国外的总需求,使得政府增加的开支对本国经济的刺激作用减弱。如果一国处于经济过热阶段,政府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其收效也不大,只是作用过程与上面所述过程相反。
在浮动汇率下,政府使用货币政策,其作用过程为:政府如果增加货币,利率下降,资本外流增加,逆差增加:利率下降,投资增加,收入增加;进口增加,逆差增加。但由于逆差太大会导致本国货币贬值,进而导致出口增加,外贸状况得到改善,IS曲线向右移,国民收入增加,同时BP曲线会下移,这个过程持续一定时间,新的均衡就会实现,经济以更快速度增长。当然,这种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作用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一个国家金融市场成熟程度,外贸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外贸结构等。不同的国家在这些方面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所以在浮动汇率下采取货币政策的效果也不一样,但总体来说,调节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如果是经济处于过热阶段,政府采取紧缩货币政策,过程与上所述相反,效果一般是会比较明显的。
二、固定汇率制度下国家收支平衡的调节机制与政策效应在固定汇率制度条件下,汇率主要不是由市场来调节的。在本币波动较大时,政府为维护固定汇率,都会主动采取干预措施,下面看看在固定汇率下,在一国分别存在国际收支顺差和逆差时,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调节机制是如何运行的。在图3中, 曲线ISo和曲线LMo的交点决定的初始均衡点Eo(io,Yo)在初始时表明国际收支是顺差。而顺差使本币在外汇市场上供不应求,面临升值的压力。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为了维护固定的汇率,政府的主要办法是增发货币,使名义货币供给量增加。从图形上看,名义货币供给量增加使曲线LM0右移至LM1位置。在一般情况下,名义货币供给量增加会提高本国绝对价格水平。其他与本国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绝对价格水平不变或提高幅度小于本国绝对价格水平提高幅度时,这会使出口需求会下降,ISo曲线左移, 同时BPo曲线向上移动,从而使均衡点和国际收支平衡曲线接近。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此时恰好所有与本国有外贸业务的国家物价水平也上升且大于本国物价水平上升的幅度的时候,则这一结论不成立。国外需求减少的这一结果,会使国际收支中顺差减少;当ISo移至IS1,BPo移至BP1时, 曲线LM1与曲线IS1的交点恰落于BP1曲线上,国际收支平衡得以实现。交点E1成为新的均衡点(虚线为调整后的情况)。
在图4中,初始均衡点Eo处于初始平衡曲线BPo的右下方,说明经济发生了国际收支逆差,逆差导致对国外货币需求的增加。为了维护固定的汇率,政府出售外汇储备购买本国货币,从而导致本国名义货币供给量减少,在图形上表现为LM曲线向左移至LM1(虚线)。在一般情况下,本国名义货币供给量减少会导致国内绝对价格水平下降。与本国有贸易业务关系的所有国家综合绝对价格水平不变或下降幅度小于本国下降幅度时,需求增加,IS曲线右移,BP曲线也会向下移动。当ISo移至IS1(虚线),BPo移至BP1(虚线)时, 曲线LM1与IS1的交点恰落在BP1之上。新的国际收支平衡形成,E1点为新的均衡点。
以上两种情况只表明在固定汇率条件下,政府被动运用货币政策后,新的均衡是如何实现的,这只反映了部分状态下的调节机制,并不能说明这种政策就是有效的。事实上,在固定汇率条件下, 由于汇率的自动调节机制不存在了,政府为维护固定汇率所实施的货币政策,尽管不能说一点效果也没有,但从普遍和长期的角度来看,其作用是很小的。所以,一般而言,在经济衰退时,就不能依靠增加货币供应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在经济过热时,也不能依靠减少货币供应的办法来控制通胀。设想在经济不太景气或者在上面图形中反应出的新的均衡点仍然达不到政府所期望的发展速度时,政府为了刺激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便采取扩大货币供给的办法,货币增加,LM曲线右移,利率下降, 资金外流;利率下降和货币供给量增加,导致收入增加,收入增加会使进口增加。上述变化又会使国际收支出现逆差,造成本币贬值。在固定汇率下,货币当局必须抛出外汇,购买本币,从而减少货币供给量,但这个过程继续下去,LM曲线回复原位,显示货币政策无效或效果不大,所以其对经济的整体调节作用就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再设想在经济过热时,政府采取紧缩货币的办法,货币供应减少,利率上升,外资流入,顺差增加;收入下降,进口下降,顺差增加;价格水平下降,出口增加,顺差增加; 以上因素推动本币面临升值压力,为维护固定汇率,政府又不得不注入本币,买进外币,政府紧缩货币政策失败。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的财政政策一般会取得好的效果。其原因是:政府实施增加支出的财政政策,支出增加,IS曲线右移,收入水平上升,在货币供应量不增加的情况下,利率必然上升,外资流入增加;收入增加,进口增加,但由于外资对利率反应的弹性大,利率下降会使外币流入数量很大。所以,一般来讲,政府支出增加到一定的幅度,顺差会增加很多,于是本币面临升值压力。为维护固定汇率,政府买进本币,卖出外币,LM曲线向右移。结果,一方面是官方外汇储备增加,另一方面是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加,经济可加速增长。如果该国是处于经济过热阶段,为减缓经济发展速度,政府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一般也会取得预期效果。其中主要原因是减少支出,在货币供给量不变时,利率会下降,外资大量流出,逆差最后会很大,本币面临贬值压力,政府为维护固定汇率,会买进本币,卖出外币。本币供应减少,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正是由于以上原因,所以对于国内金融市场尚不完善、货币政策效果本来就不明显的发展中国家来讲,采用固定汇率制度可以使政府能更加有效地使用财政政策去调节经济运行。而对于金融市场成熟的发达国家来讲,由于货币政策在此汇率制度下起不到好的调节经济的效果,所以都转而采用浮动汇率制度,在此汇率制度下,政府的货币政策会取得好的调节效果。

『拾』 国际收支反映的是一定时期的流量

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由对外经济往来、对外债权债务清算而引起的所有货币收支。它有狭义与广义两个层次的含义。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经济、文化等各种对外经济交往而发生的,必须立即结清的外汇收入与支出。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内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所有经济活动的货币价值之和。它是一国对外政治、经济关系的缩影,也是一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及其升降的反映。国际收支状况通常是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来反映,它是系统地记录该国在一定时期内国际收支项目及金融的统计表,这一统计表是各国全面掌握该国对外经济往来状况的基本资料,是该国政府制定对外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亦是国际营销者制定营销决策必须考虑的经济环境。[1]

中文名
国际收支
外文名
International balance of payment
性质
交易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
释义
经济主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交易
快速
导航
账户结构

账户关系

调节理论

产生发展

调节政策

经济影响

其他信息
概述
国际收支(International balance of payment)
国际收支
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的净金融交易的帐目表。通常被分成经常帐,它包含有形贸易(净货品的出口和进口之间的差异)和无形贸易差额(如航运,银行和旅游服务的支出和收入);资本帐,该帐户的短期和长期资本的流入和流出(如来自直接投资、证券、地产等收入)。有形及无形贸易、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都有机会出现盈余(如出口大于进口)或赤字(如进口大于出口),但原则上整体国际收支则应该没有盈余或赤字。
概念发展
早在17世纪初叶的重商主义时代就有了国际收支概念。当时的葡萄牙、法国、英国等一些国家的经济学家在提倡“贸易差额论”即通过扩大出口限制进口的方式积累金银货币的同时,就提出了国际收支的概念,并把它作为分析国家财富积累、制定贸易政策的重要依据。但由于当时的国际经济仍处于发展阶段,国际收支被解释为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的差额。
随着国家经济的交往不断扩大,国家收支的含义也不断发展和丰富。在金本位制度崩溃后,国际收支的含义逐渐被扩展为反映一国外汇收支。凡是涉及一国外汇收支的各种国际交易都属于国际收支的范畴,并把外汇收支作为国际收支的全部内容,这是国际收支就是人们所称的狭义国际收支的概念。这一定义以现金支付为基础,即只有以现金支付的国际经济交易才能计入国际收支,对其他的债权债务则不予理会。但是,一国在对外交易中,并非所有的交易都涉及货币的支付,如补偿贸易。其中有些交易根本不需要支付,如以实物形式提供的无偿援助和投资等。这些不涉及货币支付的对外贸易中在国际交易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国际资本流动日益频繁。在这种情况下,国际收支的概念又有了新的发展,由狭义的概念逐步发展为各个国家使用的广泛概念,即IMF制定的概念。
定义
IMF在《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中规定:国际收支(BO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全部对外经济往来的系统的货币记录。它包括:一、一个经济体和其他经济体之间的商品、劳务和收益交易;二、一个经济体的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的所有权的变动和其他变动,以及这个经济体和其他经济体的债权债务的变化;三、无偿转移以及在会计上需要对上述不能相互抵消的交易和变化加以平衡的对应记录。[2]
国际收支(Balance of Payments)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体(通常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与世界其他经济体之间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的货币价值之和。它有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的含义。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经济、文化等各种对外经济交往而发生的,必须立即结清的外汇收入与支出。

阅读全文

与不同汇率制度的宏观政策效应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西方金融机构区别 浏览:216
招联金融租赁公司 浏览:443
有什么投资理财产品 浏览:638
常山股份股票怎么样 浏览:369
通达信指标抓大牛 浏览:387
广西今日废铜价格最新行情 浏览:675
易方达基金易理财和余额宝 浏览:311
股票季度价格 浏览:202
中国黄金的导购上班时间 浏览:477
豆粕期货投资报告 浏览:813
埃夫股票 浏览:554
股票王国强博客 浏览:903
通达信股东户数公式 浏览:225
股权融资审批部门 浏览:674
塑料行业佣金怎么拿 浏览:497
西安艾润物联网融资 浏览:422
澳大利亚币汇率 浏览:212
金如意投资理财 浏览:803
湖南汉方集团领导 浏览:82
投连险可以投信托吗 浏览: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