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1994年人民币的通货膨胀率24%,美元通货膨胀率只有6%,诶什么人民币没有贬值反而升值1%
通货膨胀就是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实际需求量,表现在现实中就是物价普遍上涨,用同样数量的钱只能买到比通胀前少的货物。国际金融的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两国间的汇率决定于各自货币在国内的购买力水平,如果相同数量的两种货币在各自国内可以买到相同数量的两种商品,则表明两种货币购买力基本相同,汇率为1:1。在直接标价法下,如果一国货币能买到的商品数量少则表明该国货币相对于另一国货币价值低,反之为价值高。
通货膨胀对于两国汇率的影响为:如果两国国内通胀率处在同一水平则汇率不变或变动较小,如果一国国内通胀高于另一国则该货币贬值,直接标价法下表现为该国汇率上升。简单地讲,在它国通胀率不变而本国通胀上升的情况下本币对外贬值。
在加入经济政策的分析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如果一国通胀增加,政府出于控制通胀的目的会减少货币供应即提高国内银行利息,利息的提高会吸引国际资金进入国内,从而增加对本币的需求,导致本币暂时升值。
『贰』 1994到2005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有什么变化
变化挺大吧
『叁』 1994年至2015年间,人民币为什么会升值
目前人民币升值压力主要缘于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外汇储备持续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上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14日公布数据,截至2009年三季度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22726亿美元,同比增长19。
26%。9月份的外汇储备增加618亿美元。这显示了外汇市场上外汇供给大于外汇需求,人民币升值压力上升。
二是美元持续下滑,人民币升值预期上升。最近美元不断贬值,美元指数先后突破77、76两大关口,美元贬值短期内可能会成为一种趋势。
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压力和升值预期将增加,由于美元贬值,人民币对欧元也相应贬值,最近欧元区也要求人民币对欧元升值。
三是西方国家不断施压,使
得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问题格外关注。 实际上,早在今年年初,美国新任财政部长盖特纳在参议院金融委员会为其举行的提名听证会上就表示,美国总统奥巴马相信中国正在“操纵”人民币汇率。
最近西方七国集团在土耳其城市伊斯坦布尔举行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时,再次要求人民币升值。不仅仅是美国,欧洲也开始对人民币汇率施压。
人民币升值利弊分析
1、人民币升值利于进口,不利出口,对外贸企业的影响冰火两重天。
出口型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将减弱,尤其是初级产品出口。而进口产品的在国内的竞争力将明显提升。如价值8000元的产品出口价可能是1000美元,而人民币升值后同样的产品出口价将为1111美元,上涨11%,原有的低成本优势将丧失怠尽,单纯依靠价格优势的产业将受极大的冲击。
进口产品的竞争优势将提高,以比较火爆的轿车为例,原价10万美元的进口车国内价格将从80万元降为72万元(均未考虑税费影响),比价效应非常明显。同样对进口原材料依赖度比较大的企业来说,成本降低将直接增加企业的赢利能力。
另外目前最热的话题就是原油价格的飙升,03年我国进口原油9000万吨,今年估计将超过1亿吨,升值10%(以平均价40美元/桶计算)将节约资金近240亿元。
2、吸引外资能力减弱而会有更多的国内企业走出去,到国外去投资建厂。
虽然人民币升值将增加在华外资企业的赢利能力(以美元计算),但相应的新增投资成本上升,原有的外资企业会继续留守而新增资金回转向其他国家投资;但国内企业去国外投资的成本将降低,会促使大量企业走出去,尤其是饱受反倾销之苦的家电业,去美国建场就成就。
3、外债还本付息压力减轻,一批依靠外资贷款的项目的赢利能力将得到改善。以几个上市公司为例,从2003年的年报发现,漳泽电力、上海电力、辽通化工的汇兑损失都在5000万元以上,尤其是漳泽电力的日元汇兑损失更是超过1。
8亿元,以前年度提取的汇兑损失将有机会逐步冲回记入利润。
4、中国GDP国际地位将提高,03年我国的GDP是1。4万亿美元,世界第七,如果人民币升值再加上今年9%以上的增长,04年我国有望超过意大利和法国,上升到第五位。
此外,在出国培训和学习、增加国家税收收入和提该人民的实际购买力方面是利好;而弊端是可能增加市场投机行为、出口减少可能导致国内就业压力加大、可能导致出现通货紧缩、可能出现“暴富效应”、可能加剧低收入群体的支出负担等。
综合分析,人民币升值有利有弊,就目前来看,应该是利大于弊。
『肆』 为什么在94到95年中美的汇率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下,汇率变动直接与基础货币的投放相连接。 目前的汇率形成机制是由企业结售汇、银行外汇结算头寸限额和中央银行市场干预三位一体构成的。94年后,对于经常项目的管制逐步放松,并将于96年底前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的可兑换。同时对于企业实行了强制结售汇制,企业持有的外汇资产的比例下降;商业银行由于受到外汇结售汇头寸限额的限制和企业结售汇的影响,减少了外汇资金来源。由于企业与商业银行缺乏在外汇资产上的调节能力,而中央银行为了将汇率稳定在目标水平上,当外汇供大于求时,就必须以托盘性买入美元方式投放基础货币来干预外汇市场以稳定汇率。目前,中央银行实际上采用了钉住名义汇率的政策,为了实现这一政策,央行频繁干预外汇市场;而这一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为了防止汇率波动对外贸的冲击和稳定物价。94年的外汇改革是宏观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消除了多重汇率的弊端,推动了我国出口连续两年的高速增长,促进了金融和物价的稳定。但是,94年以来,随着经济中许多条件的变化,汇率政策的效果也开始有所不同。在这些变化的条件中,重要的有:①经济开放程度和对外依存度的提高;②人民币可兑换性在逐步提高;③国内外利率差别加大;④国外资本流入增多。由于上述条件的变化,使得目前以钉住名义汇率的政策,越来越难以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二 、钉住汇率制与国际收支平衡1、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目前,钉住名义汇率的首要政策目标是保证出口能力。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人民币兑美元的汇价确定为8.7元。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干预的直接目的是将汇率稳定在这一水平上下。94年以来,中央银行外汇占款大幅度增加的主要效果是稳定了名义汇率。 但是,决定出口能力的不是名义汇率,而是实际有效汇率。实际汇率的贬值将改变国内需求与国外需求的比例,促使出口的增加,而实际汇率的升值将导致出口能力的下降。 所谓实际汇率是指扣除国内外通货膨胀因素后的汇率水平;而有效汇率是指将出口的不同地区和结算币种加权平均后的汇率水平。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我国95年底的名义有效汇率基本保持在94年底的水平上,而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了近5.5%,1994年初汇率并轨以来的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了30%以上。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下,影响我国实际汇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1、进出口的变动;2资本净流入;3、国内出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特别是工资性支出变化的因素;4进出口税率;5国内外通货膨胀的相对变化。人民银行在外汇市场的干预,基本上保证了名义汇率的稳定;但是,人民银行无法直接控制上述影响实际汇率的其它因素的变动。94年以来,国外资本流入,出口部门工资过快的增长,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和国内较高通胀水平,都形成了推动实际汇率的上升的压力。在实际汇率上升的条件下,从今年起,进出口形势,从总量和结构上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总量上看,对外贸易由较大顺差转为基本平衡;从结构上看,一般贸易出口下降,外商投资企业的加工贸易出口增加。上述进出口形势的变化,对国际收支带来的重要影响是:首先,由于贸易收支在国际收支中比例的下降,将使资本帐户对国际收支和汇率的影响加大;其次,一般贸易下降说明国内可贸易品部门的相对萎缩;第三,加工贸易比例扩大,将使价格转移的可能性增加,资本管制难度增大。 94年以来,人民银行中和操作的主要形式是收回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同时,中央银行还采取了办理特种存款,发行中央银行融资券。在外资引进方面,开始有选择的引入项目投资,并加强了资本项下的管制;在外债管理方面,95年开始不再增加境外中长期商业贷款,而以外汇储备转存款的政策替代,并提前偿还部分利息较高的国外借款。上述措施,缓解了由于国际收支盈余给货币供给带来的压力。94年以来,我国采取收回再贷款作为主要的中和操作手段是由我国目前的金融结构所决定的。目前的存款准备金水平较高,不适宜再提高准备金率;由于财政性分权的现实,将财政性存款集中转存中央银行的可能性也比较小。中央银行虽然可以通过央行融资券来对冲外汇占款,但也受到财务成本上的限制。中央银行以收回再贷款作为主要的中和手段的原因是,1再贷款在中央银行资产中比例较高; 2 相对于财政借透支和政策性贷款,再贷款的可调控性强,弹性较大。但是,除了再贷款这一政策工具本身的特点不适宜作为中和政策手段外,中和政策能否有效主要要取决于财政政策能否相应的调整。
『伍』 谁能告诉我大概在1994年的时候美金对人民币的汇率
是1:5.几具体记不清楚了.
『陆』 1994年至今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分析其中原因
经过人民币较大幅度的升值,中国的对外贸易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首先看出口方面。从大类商品(根据SITC分类准则)来看,我国出口结构正朝着优化的方向发展。2000年以来,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增速一直快于初级产品,正因为如此,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例从2000年的90%增加到95%。
从小行业分类(HS准则)来看,2007年我国出口总值前四位的行业为机械电气(简称,HS分类十六类,以下同)、纺织(十一类)、贱金属(十五类)和车辆及其他运输设备行业(十七类),它们占2007年总出口的比重分别为43.4%、13.6%、9.5%和4.5%,这四个行业的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达71%。
不难发现,贱金属行业出口增速具有大起大落的特征,而其他三个行业出口增速有缓慢回落趋势。这种现象也符合我们的直觉,因为:第一,经过了连续快速增长,这三个行业出口基数较大;第二,毕竟人民币对美元到2007年底已累计升值13%。
2007年,增速最低的纺织行业出口增长也达20%。这种增速是相当可观的,它意味着,即使增速有所回落,2008年我国出口增速也有望保持在20%左右。
那么,是否存在某种可能性,即主要行业的出口增速较快下降呢?我们从行业的盈利情况寻找答案。按照正常预期,2008年人民币有7%-10%的升值幅度,这一升值幅度对行业出口的盈利会有多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如果现有的成本结构和成本控制水平不变,2008年四大行业的出口利润将被人民币升值所抵消,四大行业的出口将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
我们认为,如果2008年人民币对外升值7%-10%,这种升值幅度对出口利润率的侵蚀将是实质性的,出口增速回落的可能性较大。这一判断基于以下假设:第一,本轮经济增长已到周期性顶点,行业增长不再享有周期性红利;第二,产品出口基于成本优势,而不是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第三,人民币对主要贸易结算货币,而不仅仅钉住美元升值;第四,中国的出口企业和外国企业面临相同的国际市场,国际需求处于一个稳定水平。
再看进口方面。我国进口产品结构也有所优化。根据SITC分类准则,2000年以来,初级产品的出口增速大部分时间内快于工业制成品,导致了工业制成品进口比重从79%下降到75%。出口结构和进口结构的变化表明,我国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有所表现。根据权威判断,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我们预期这种趋势将延续。在具体行业上(HS分类准则),2007年我国进口金额排名前四的行业是机械电气、矿产品、贱金属和光学等仪器行业,它们占进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40%、16.9%、8.1%和7.4%,合计占总进口的72.4%。
有意思的是,机械电气行业和贱金属行业的出口也名列前茅,光学等仪器行业也是2007年第六大出口行业,这显然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内分工发展的结果。我们预期,虽然前两个行业的进口增速平缓,光学等仪器行业的进口增速波幅较大,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人民币升值,至少在中短期内,这三个行业的进口增速有望继续保持。矿产品行业进口是由我国的资源禀赋和工业化进程所决定,该行业进口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因此,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的工业化背景下,随着人民币升值,进口至少可以保持原有的较快增长速度。
外贸的产品结构分析表明,出口增速很有可能回落,而进口增速至少将继续保持,因此我们预期,最近出现的进出口增速的剪刀差有望延续。
在进出口的主要行业中,我们观察纺织业出口增速缓慢回落,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行业,人民币现有的升值幅度已经对其出口有了实质性的负面影响。
但在其他行业,仍然看不出人民币升值的显著影响。我们认为其中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虚假贸易,即高报出口和低报进口现象,在自处理设备的进出口中,我们估计出口高报6%,进口低报10%。进出口增速差虚增16%的幅度是惊人的。第二,人民币只对美元较大幅度升值,对美元汇率的关注使我们忽略了人民币升值的全貌,因为人民币对欧元和日元升值幅度并不大。这使得我们有必要分析进出口的币种(区域)结构,考察人民币对主要货币的不同升值幅度对进出口的影响。
进出口因人民币对不同货币升幅不同而各异
我们选取美国、日本、欧盟和香港作为贸易区域结构分析的对象。选取这些经济体的理由是:与中国经济关系紧密、贸易额大、主要国际货币的发行国(区)。2007年,这些经济体都是我国排名前五的贸易伙伴。
进出口的剪刀差只是在2008年1-2月才出现,以如此短期的数据推断中长期趋势,需要更多方面的理由。而且,其中还有春节和雪灾等临时性因素,这种趋势的持续性就更值得推敲。既然人民币对不同货币有不同的升值幅度,那么中国与不同货币发行国(区)的贸易增长变化情况如何?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对2008年的进口、出口和贸易顺差的预测就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随着人民币对美元和港币的持续升值,中国出口美国和香港的增速也持续下降,2008年2月中国出口美国增速甚至接近0。但中国对日本和欧盟的出口增速从2006年开始就处于缓慢上升过程中,这是因为,2006年以来人民币对日元和欧元实际上有所贬值,而不是升值。也就是说,我国出口总体上快速增长是因为人民币有效汇率升幅不大。对于不同货币,人民币升值则出口增速下降(如美国和香港),没有升值甚至贬值的,出口则有上升趋势(如日本和欧盟)。
在对香港和美国的出口中,2008年2月的雪灾加速了出口的下降趋势,而在对欧盟和日本的出口中,临时性的雪灾改变了出口的缓慢增长趋势。汇率变动和出口增速变化有一定的正相关,我们认为雪灾只是临时性地缩小了出口规模,不会改变受汇率变动影响的出口增速的基本趋势。
理论上,进口增长与本币升值负相关。在人民币与美元和港币的显著升值过程中,这一规律得到了验证。2005年以来,中国从美国和香港的进口增速明显大幅增加。这个趋势也可以从日本和欧盟的进口中得到体现,只是增速的上升相对缓慢,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人民币对欧元和日元没有明显升值。如果考虑雪灾对经济规模的紧缩性影响,进口增速上升的趋势应该更明显。
通过对进出口的区域结构分析,我们发现两个值得注意的结论:
第一,人民币的汇率变动确实对中国的进出口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这表现在,当人民币对某一货币明显升值时,中国与该货币发行国(区)的出口增速就明显下降,而进口增速明显上升,这主要发生在美国和香港方面。而对日本和欧盟,由于人民币对日元和欧元汇率变化不大,中国与日本的进口和出口增速都缓慢上升。这主要是由中国工业化加速、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所决定的。
第二,综合看来,出口增速将继续下降,进口增速将继续上升,我国贸易顺差快速增长的趋势难以延续。这主要基于上面分析到的理由:首先,随着人民币对美元继续升值,中国对美国和香港出口增速将继续下降,对日本和欧盟的出口增速即使上升也较为缓慢;其次,中国从美国和香港的进口增速将继续快速上升,从欧盟和日本的进口也将不会下降;最后,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日益加深,外部需求下降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2008年贸易顺差将下降
按汇率变化的常规估计,2008年顺差将达2500亿美元,同比减少超过4%。预测2008年的贸易顺差关键在于判断人民币的汇率走势,但2008年全球经济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国际主要货币之间的比价关系可能会发生难以预料的变化,我们按照一种保守的情形,即人民币只对美元和港币常规性升值8%,对欧元和日元汇率维持2007年走势。我们估计:我国2008年对四个经济体的出口将增长14.9%,进口增长20.2%,而2007年的增速分别为20.9%和18.5%。其中,对美贸易出现逆差,对日贸易逆差扩大,对欧盟和香港的贸易顺差增长35%和14%。如果2008年我国出口增长14.9%,进口增长20.2%,则我国2008年的贸易顺差为2506亿美元,同比减少4.4%。
美国经济疲软将使中国整体出口下降2%左右。美国是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经济大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增收的首要引擎。美国经济增长的变动对世界出口将产生重要影响。美国经济增速的涨落对美国消费和进口有着明显的拉动作用,从而与世界贸易的增长变化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利用1990-2007年来的年度数据进行回归,我们发现,如果美国经济增速降低1个百分点,美国消费增速将降低0.77个百分点,进口增速降低3.41个百分点,世界市场需求增速将降低1.36个百分点。
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已经把美国经济拉近衰退的边缘。2月20日,美联储再次调低美国2008年经济增长率至1.3%-2%。相对于官方预期,市场人士更为悲观,许多分析家认为美国经济已经步入衰退。而且,无论在官方还是民间,这种预期恶化的趋势还在延续。
美国2007年的GDP增长率为2.2%,保守估计,2008年美国GDP增速将减少1-2个百分点。这样,2008年美国消费增速减少0.8-1.6个百分点,进口增速减少3.4-6.8个百分点,世界需求将减少1.4-2.8个百分点。因此,合理估计,美国的次贷危机将在2008年使中国出口降低1.4-2.8个百分点。即使中国进口增速不再上升,这也将进一步减少中国的贸易顺差。
『柒』 1994年人民币通货膨胀高达24%美元的通货膨胀率只有6%,为什么1995年人民币对美元没有贬值反
国内通胀与汇率不直接挂钩
『捌』 这是93年至94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化,1993=5.7619 ,1994=8.6187 ,人民币为何突贬值
当时中国采取的是联系汇率,也就是说当时的汇率是我国自己确定的一个固定汇率,与美元挂勾,然后就不变了。因为93、94年期间国内通胀非常厉害,经济出现较大的停滞。为了扩大对外贸易,政府采取了一步到位的人民币贬值措施,形成了上述现象。现在看来,是一个非常英明的决策,不然就没有后面的高速发展,也不会为现在的人民币升值留出空间。祝你进步。
『玖』 93-94年为什么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升幅这么大
因为那时候是中国通货膨胀的高企时期,而美国正在进入经济旺盛时期,美元又作为国际通用的货币,随着美国经济的走好美元也幅度的走强,而通货膨胀高企的中国只能兑换美元处于贬值状态,所以汇率就高.升幅也大.
『拾』 为什么1993年的时候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表暴跌
1993年以前,特别是1990年以前,人民币对美元,官方汇率4.4到5.4,但是没有“本事”的人按这个汇率是换不到美元的,黑市美元的汇率是8到10人民币比1美元。那些能搞到美元的人活得比较滋润(按那个时候的标准)。
1993到1996高盛GSDEER模型对人民币的估值为什么从5.5涨到了8.3?
因为1993年到1996年这3,4年中国通货膨胀很厉害,人民币的购买力不行了,人民币不值钱了,3,4间年人民币购买力下降了不止50%。但是那个时候人民币的存款利率高,最高的时候高到12%到18%,老百姓的存款加上利息后,3,4年也有30%以上的利息收入,所以加上利息收入的老百姓的存款,购买力基本保住了。
1994年汇率改革,把人民币官方汇率一下子从5.5贬值到8.7.黑市无钱可赚,美元外汇黑市基本消失。
1994年到1996年,人民币处于超贬状态,即一美元其实只能换7.7美元左右,却让进来投资的外商换8.3人民币,外商自然大举进入,涌入中国买土地,开厂,国内的外贸经济大发展,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这给东南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东南亚的货币那个时候应该贬值。如果他们的货币那个时候是浮动了,该贬值的时候就由市场去贬值,那么1997,1998年就不会受那么大冲击。
那么,为什么那么多东南亚国家都没有贬值呢?因为贬值后,他们进口的东西按本国货币算,会涨价,涨价就必须想办法控制通货膨胀,就要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一紧缩,经济下滑了,政绩没有了。所以他们那个时候在zz上做贬值的决定不容易。
1997年,东南亚金融经济危机,人民币按高盛GSDEER模型算也该贬值到8.6,8.7,但是因为人民币压力不太大,也为稳定东南亚经济,人民币没有贬值。另一方面,东南亚一片zz动荡,人民币即使高估了一点,但起码有稳定zz环境,所以这段时期,人民币现实中得益于东南亚危机,中国不但得到了很多外资投资,外资进来兑换人民币,中国不但不像95,96年那么“吃亏”(本该给他7.7人民币的,却给了8.3人民币),反倒占了些便宜(他们本该换8.6人民币,却只能换8.3人民币,因为东南亚动荡,只能投资到大陆)。
2000年以后,人民币官方汇率高于高盛GSDEER估值,中国出口迅猛增长。
2004年写“大排面离30元一碗还有多远”的作者是很牛的。
2005年7月人民币开始升值后,你看那个时期,两条线的差距,那就是巨大的套利空间。今天中国的土地超级值钱,与2005年7月到2007年12月间,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均衡汇率差距巨大这一点,有很大关系。这两年半的汇率差,造成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悲欢故事。今天2010年为什么是这样的经济情况,已经以后相当长时间内中国经济的走势,都源于2005年7月到2007年12月。2005年7月到2007年12月,中国的股市,楼市发生了什么?中国的货币供应情况发生了什么?
2008年以后,只要把外汇汇入中国兑换人民币就能赚钱的时代过去了。
2009年以后,人民币已经不再怎么低估了。
2010年3月,人民币的GSDEER估值在6.65左右。
2010年6月3日,人民币的GSDEER估值在6.93左右。(因为那个时候美元值钱)
2010年9月23日,在新加坡人民币NDF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越6.65.
至此,人民币对美元单向升值过程基本结束。以后就是双向浮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