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杠杆平衡的条件的实验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动力臂与阻力臂的长短
是支点到力的方向的垂线
动力臂*动力=阻力臂*阻力
Ⅱ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左 左
右 右
一般规律,比如,左端下倾,说明左端重了,此时,将两个平衡螺母都向右调节,相当于使右端也变重,才能平衡。
也可以用平衡条件解释,左端下倾,说明左端力太大,需要减小左端的力臂,故螺母要向右调节。
做题的时候,可以这样记:“高调” 哪边高就往那边调节。
Ⅲ 跪求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具体步骤。先后顺序分好
探究目的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器材
杠杆(含支架)、钩码盒一套、弹簧测力计、细线、和
A
。
探究假设
杠杆的平衡可能与“动力和动力臂的乘积”、“阻力和阻力臂的乘积”有关。
实验方案
设计
步骤1.调节杠杆两端的
B
,使横梁平衡。
步骤2.在杠杆的左右两端分别用细线依次悬挂个数不同钩码,(假设左端砝码的重力产生的拉力为阻力F2,右端钩码的重力产生的拉力为动力F1,)先固定F1大小和动力臂l1的大小,再选择适当的阻力F2,然后移动阻力作用点,即改变阻力臂l
2大小,直至杠杆平衡,分别记录下此时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和阻力臂l
2的数值,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步骤3.固定F1大小和动力臂l1的大小,改变阻力F2的大小,再移动阻力作用点,即改变阻力臂l
2大小,直至杠杆平衡,记录下此时的阻力F2和阻力臂l
2的数值,并填入到实验记录表格中。
步骤4.改变动力F1的大小,保持动力臂l1的大小以及阻力F2大小不变,再改变阻力F2作用点,直至杠杆重新平衡,记录下此时动力F1大小和阻力臂l
2的大小,并填入到实验数据记录表。
步骤5.改变动力臂l1的大小,保持动力F1和阻力F2不变,移动阻力作用点,直至杠杆重新平衡,记录下此时动力臂l1、阻力臂l
2的数值,并填入到实验数据表中。
步骤6.整理实验器材。
数据记录
实验数据记录表如下:
动力F1
(N)
动力臂l1
(cm)
动力×动力臂
(N•m)
阻力F2
(N)
阻力臂l2
(cm)
阻力×阻力臂
(N•m)
1
10
C
2
5
0.1
分析论证
根据实验记录数据,探究结论是:
D
。
(1)依次完成上述探究报告中的A、B、C、D四个相应部分的内容:(每空1分)
A
;
B
;
C
;
D
;
(2)在上述探究实验中,为什么每次都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
。
(3)在探究报告中,该同学所设计的实验数据记录表是否存在一些缺陷,如何改进?1)A、B、C
B、螺母
C、0.1
D、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便于在杠杆上测量力臂(读取力臂)(3)记录数据只有一组,应多测多记几组数据
Ⅳ 杠杆平衡的条件的实验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动力臂与阻力臂的长短
是支点到力的方向的垂线
动力臂*动力=阻力臂*阻力
Ⅳ 做杠杆平衡条件实验前先调至水平位置平衡目的是否可写方便测量可的
(1)杠杆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时,杠杆本身才与竖直方向下的重力方向垂直,此时的力臂正好在杠杆上,是杠杆的长度,测量起来非常方便,同时,重力作用线过支点,还可以消除杠杆重力对杠杆平衡的影响; (2)设每只钩码的重力G,杠杆每一格的长度为L,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得,2G×3L=nG×2L,解得,n=3,则在杠杆B处应挂的钩码数是3个; (3)反向延长动力的作用线,从支点O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就是力臂.如下图所示: 故答案为: (1)测量力臂; (2)3; (3)见解答图.
Ⅵ 杠杆平衡条件实验
http://www.chinesejy.com/Soft/download.asp?softid=26360&down=0
用这个地址直接下载
我用迅雷可以的。
Ⅶ 我们都做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1)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应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
(1)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应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力臂恰好沿着杠杆的方向,便于测量力臂;
杠杆左端偏高,则应将右端或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2)①第1次实验中:F1L1=F2L2=1.5N×10cm=15N?cm;
L2=
F1L1 |
F2 |
15N?cm |
1N |
F1L1 |
L2 |
20N?cm |
10cm |
实验次数 | 动力F1/N | 动力臂L1/cm | 阻力F2/N | 阻力臂L2/cm |
1 | 1.5 | 10 | 1 | 15 |
2 | 1 | 20 | 2 | 10 |
3 | 1 | 20 | 1.5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