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哪四项是汇兑损益形成的原因
1、交易损益
在发生以外币计价的交易业务时,因收回或偿付债权、债务而产生的汇兑损益,称为“交易外币汇兑损益”。
2、兑换损益
在发生外币与记账本位币,或一种外币与另一种外币进行兑换时产生的汇兑损益,称为“兑换外币汇兑损益”。
3、调整损益
在现行汇率制下,会计期末将所有外币性债权、债务和外币性货币资金账户,按期末社会公认的汇率进行调整而产生的汇兑损益,称为“调整外币汇兑损益”。
4、换算损益
会计期末为了合并会计报表或为了重新修正会计记录和重编会计报表,而把外币计量单位的金额转化为记账本位币计量单位的金额,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汇兑损益,称为 “换算外币汇兑损益”。
交易损益、兑换损益和调整损益通常进入利润表,以“汇兑损益”的形式影响当期损益;而换算损益(“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作为“以后将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中的一种。
按照会计准则暂不影响当期损益,在合并报表资产负债表中与资本公积并列列示(“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异”只在合并报表中列示,母公司不涉及)。
(1)汇率波动产生损益可能在扩展阅读
1、在双向波动市场中,如将时间轴放长,不管是否采用汇率管理手段,如果各外币项目在年度间变化不大,最终汇兑损益的结果相差不大。但汇率不可预测,不做任何汇率管理,将会加大汇兑损益的波动,使当期经营结果变得极不稳定。
2、对于外币存款,在公司留足经营性用款后,宜尽早结汇,避免汇兑损益波动增大;
3、根据不同的币种,配置一定的外币借款能起到与外币资产的汇率风险对冲作用。外币借款额度可根据公司实际情况测算后确定:
①测算当年不同币种的外币收入;
②计算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应付账款周转次数,得出全年外币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外币应付账款平均余额;
③综合对在手美元的交易性需求,区分币种测算出应配置的外币银行借款;
4、使用外汇远期结售汇工具,该工具能在即期对外币预期收款日汇率进行锁定。好处是能提前锁定所得,在外币汇率下行时保证收益,但锁定也意味着在外币汇率上行时损失外币资产的上涨收益。
5、对于外币资产的汇率风险,可将外汇远期结售汇和外币借款配合使用,各覆盖掉外币资产的一部分风险。但不宜扩大化,同一部分风险如果两种工具同时使用,将会造成新的汇率风险。
B. 会计为什么会产生汇兑损益
每月做汇兑损益是因为每月汇率有变动,如果有外币记账的会计科目有余额就会产生汇兑损益。如果有外币记账的会计科目没有外币和人民币的余额,就不会产生汇兑损益。
C. 每月结转汇兑损益可以做多次吗
汇兑损益属于财务费用下的科目。在企业实际做账的时候,会把财务费用--汇兑损益,细分为财务费用--已实现汇兑损益和未实现汇兑损益。
已实现汇兑损益是指,债权债务或者货币资金,在交易完成后,也就是实际收到或者付出,结算的时候,因币种不同导致的汇兑损益。
未实现汇兑损益,通俗的讲,是指债权债务或者货币资金没有结算前,因每个月都要对这些外币项目计算不同币种利率导致的汇兑损益,计入未实现汇兑损益。
举个例子,比如企业2020年1月有一笔200万的外币应收账款。那2020年1月底,要根据利率算出这笔外币应收账款的汇兑损益,计入未实现汇兑损益,借:财务费用--未实现汇兑损益,贷:应收账款,借贷也可以相反。此外,企业也不一定用 财务费用--未实现汇兑损益这个科目,有可能会用一些其他的科目,比如财务费用--债权债务损益调整,财务费用--银行存款损益调整等等。
那如果这笔应收账款在2020年2月收到了,那收到结算的时候,因汇率产生的汇兑损益,就是计入已实现汇兑损益了。
汇兑损益也称汇兑差额,就是由于汇率的浮动所产生的结果。企业在发生外币交易、兑换业务和期末账户调整及外币报表换算时,由于采用不同货币,或同一货币不同比价的汇率核算时产生的、按记账本位币折算的差额。简单地讲,汇兑损益是在各种外币业务的会计处理过程中,因采用不同的汇率而产生的会计记账本位币金额的差异。
在一些外贸企业中,汇兑损益必然会发生。正常来说每个季度处理一次,但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有时汇率变动可能会比较快,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外币业务较多的企业,最好是一个月处理一次。在实务中一般企业通常会把月初第一天的汇率作为当月做帐时用的汇率,再到月末时按月底最后一天汇率调整(有些企业也会采用下月初第一天汇率进行调整)。我们也发现有些企业会按每笔实际报关当天的汇率作为每笔当月入账的汇率。不同的企业都有不同的汇率标准,但最终都要计算相应的汇兑损益,本人建议定了一个标准后不要随意更改。
具体的帐务处理方式如下:
1、收汇时(即外币应收账款收回)
借:银行存款-外币
贷:应收账款
2、结汇时(即外币兑换人民币)
借:银行存款-人民币
财务费用-汇兑损益
贷 银行存款-外币
3、购汇时(即人民币兑换外币)
借:银行存款-外币
财务费用-汇兑损益
贷 银行存款-人民币
注:当后期汇率上升时,意味着本国货币贬值,外币增值,产生汇兑损失;当后期汇率下降时,意味着本国货币增值,外币贬值,产生汇兑收益。
例1:国内甲公司2019年2月1日向境外进口一批货物已入库,价格1000美元,当日汇率1美元=6.8元人民币,2月28日支付货款,当日汇率1美元=6.9元人民币。
2月1日账务处理:
借:库存商品 6800(1000*6.8)
贷:应付账款 6800
2月28日账务处理:
借:应付账款 6800
财务费用-汇兑损失 100
贷:银行存款-美元 6900(1000*6.9)
若当日汇率1美元=6.9元人民币改为6.7元人民币,则:
借:应付账款 6800
财务费用-汇兑收益 -100
贷:银行存款-美元 6700(1000*6.7)
例2:甲公司2019年2月1日以公司外币存款1000万美元购入按年付息的美元债券并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当日汇率为1美元=6.8元人民币,面值为1000万美元,票面利率为8%。2019年2月28日公允价值为1200万美元,当日汇率1美元=6.9元人民币。
要求:1、编制甲公司购入债券和期末计息时的会计分录;
2、计算2019年2月28日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和汇兑差额,并编制相关的会计分录。
1、购入和期末计息时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美元) 6800(1000*6.8)
贷:银行存款-美元6800
借:应收利息552(1000*8%*6.9)
贷:投资收益552
2、2月28日计算公允价值变动和汇兑差额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美元)1380(1200-1000)*6.9
贷:其他综合收益1380
借:财务费用-汇兑损失1001000*(6.9-6.8)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美元)100
D. 汇率变动损益什么意思
打个比方啊,公司有外币业务,比如有美元账户。之前美元兑人民币是6.8,现在是6.5,那么中间的这个差额就是公司的汇兑损失,虽然还是那么多美元,但是要在公司的资产账户中对这个损益进行做账,反映在帐面上才行。
E. 对外币交易金额因汇率变动而产生的汇兑损益,在"财务费用"科目核算.对还是错
错,如果是项目用的是外币,那么损益计入项目成本,也就是资本化。
F. 汇兑损益怎么调整
一、汇兑损益可以在期末进行调整(月末、季末或年末)
分录
1、汇兑损失
借:财务费用—汇兑损溢
贷:银行存款(外币账户)
2、汇兑收益
借:银行存款(外币账户)
贷:财务费用—汇兑损益
二、到了期末,到银行查询当日汇率,以这个汇率为基准调整汇兑损益。
(6)汇率波动产生损益可能在扩展阅读:
不同性质的汇兑损益,应当计入不同的会计报表,影响财务报表上的不同内容。
对于交易损益来说,由于它是随着外币业务的产生而产生的,而外币业务由通常对应着一定的货币兑换行为,所以交易损益会真正发生。
即交易损益的产生会最终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入流出量。因此,交易损益应当计入企业的损益表,影响企业的应税收益。
对于换算损益来说,它只是换算外币财务报表的过程中,由于使用的汇率不一致而产生的一个差额数字,它是永远不会真正产生的,即换算损益的产生不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入、流出量。
因此,换算损益不应当计入公司的损益表而对企业的应税收益产生影响,它应当在资产负债表的“股东权益”项目下,单独列示“换算损益”进行反映。
从处理的时间来看,可以分为两种方法:
一种是把汇兑损益计入当期会计报表,进行立即认定。
一种是根据各种不同的规则进行递延处理。
对于“已清算交易的汇兑损益”,应当计入清算当期的损益表,影响当期的损益;而“未清算交易的汇兑损益”项目,则应递延至其发生,即递延至交易实际清算时,再列入损益表。
总之,对于交易损益而言,只有当其实际发生时,才会对企业的应税收益产生影响,应当计入损益表。此外,某些与取得长期资产或产生长期负债有关的汇兑损益。
如果数额较大,则应当在长期资产的使用期或长期债务的有效期内进行摊销。换算损益由于不涉及不同的会计期间,所以不存在递延与否的问题。汇兑收益时,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财务费用”科目。
G. 汇兑损益的汇率如何确定
汇兑损益产生于以下两种情形:一种是在进行货币交易(即外汇兑换业务)时所产生的汇兑损益;另一种是在持有外币货币性资产和负债期间,由于汇率变动而引起的外币货币性资产或负债价值发生变动所产生的损益。
1.剔除分算法。即逐笔核算货币性外币账户上汇率发生变动的外币金额的价值变动额,而对汇率没有发生变动的外币金额则不予考虑。其计算公式是:某个货币性外币账户发生的汇兑损益=该账户期初的外币金额×(期末汇率-期初汇率)+该账户本期增加的外币金额×(期末汇率-业务发生时的市场汇率)-该账户本期减少的外币金额×(期末汇率-业务发生时的市场汇率),上述结果若为正值,表示外币货币性资产账户发生的是汇兑收益,外币货币性负债账户发生的是汇兑损失;反之,则相反。
2.综合差额法。这种方法须先计算出货币性外币账户的期末余额,并按期末市场汇率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再将其与该外币账户上的每笔外币金额按业务发生时的市场汇率折算的记账本位币金额进行比较,得出的差额就是该账户本期发生的汇兑损益。其计算公式是:某个货币性外币账户发生的汇兑损益=该外币账户的期末余额×期末汇率-(该外币账户期初的外币金额×期初汇率+该账户本期增加的每笔外币金额×业务发生时的市场汇率-该账户本期减少的每笔外币金额×业务发生时的市场汇率),其结果若为正值,外币货币性资产账户发生的是汇兑收益,外币货币性负债账户发生的是汇兑损失;反之,则相反。
H. 汇率变动发生汇兑损益金蝶K3怎么做账务处理
1、汇率变动发生汇兑损益金蝶K3的账务处理是:
(1)如果产生汇兑损失时:
借:财务费用-汇兑损益
贷:应收账款
(2)如果产生汇兑收益时:
借:应收账款
贷:财务费用-汇兑损益
2、汇兑损益亦称汇兑差额,就是由于汇率的浮动所产生的结果。企业在发生外币交易、兑换业务和期末账户调整及外币报表换算时,由于采用不同货币,或同一货币不同比价的汇率核算时产生的、按记账本位币折算的差额。简单地讲,汇兑损益是在各种外币业务的会计处理过程中,因采用不同的汇率而产生的会计记账本位币金额的差异。
I. 由于汇率变动导致资本金不等怎么做账务处理
由于汇率变动导致资本金不等,不等的差额计入“财务费用---汇兑损益”
汇兑损益亦称汇兑差额,就是由于汇率的浮动所产生的结果。企业在发生外币交易、兑换业务和期末账户调整及外币报表换算时,由于采用不同货币,或同一货币不同比价的汇率核算时产生的、按记账本位币折算的差额。简单地讲,汇兑损益是在各种外币业务的会计处理过程中,因采用不同的汇率而产生的会计记账本位币金额的差异。
汇兑损益分类
(一)按业务归属划分
企业经营期间正常发生的汇兑损益,根据产生的业务,一般,可划分为四种:
1、交易损益
在发生以外币计价的交易业务时,因收回或偿付债权、债务而产生的汇兑损益,称为“交易外币汇兑损益”;
2、兑换损益
在发生外币与记账本位币,或一种外币与另一种外币进行兑换时产生的汇兑损益,称为“兑换外币汇兑损益”;
3、调整损益
在现行汇率制下,会计期末将所有外币性债权、债务和外币性货币资金账户,按期末社会公认的汇率进行调整而产生的汇兑损益,称为“调整外币汇兑损益”;
4、换算损益
会计期末为了合并会计报表或为了重新修正会计记录和重编会计报表,而把外币计量单位的金额转化为记账本位币计量单位的金额,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汇兑损益,称为 “换算外币汇兑损益”。
企业除了上述四种正常经营期间内发生的一般外币业务汇兑损益以外,还有非正常经营期间发生的汇兑损益和经营期间特殊外币业务发生的汇兑益。包括企业开办期间收到外币性投资而产生的资本折算差额的汇兑损益;企业筹建期间由于外币收付业务产生的汇兑损益;企业清算期间由于企业各项资产及外币性长短期债权、债务的调整和结算处理而产生的汇兑损益;企业经营期间发生的特殊外币业务,如外币性长期投资、外币性长期负债、外币性的风险规避措施等经济业务也都会产生汇兑损益。
一般认为,只要汇率发生变动,就应在期末确认其汇兑损益实现,而不管其实实际的业务是否已经发生。也有人认为,本期汇兑损益的确认,应以实现为准,即以实际的外币买入卖出已经发生,外币性的债权、债务在本期已经结算,以此作为确认汇兑损益的依据,未实现的汇兑损益要递延到以后会计期间,即当实际业务发生或已经结算完成后,才能作为已实现汇兑损益,计入该期的损益表。
(二)按本期实现与否划分
汇兑损益按其是否在本期实现,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已实现的汇兑损益
已实现的汇兑损益,是指产生汇兑损益的外币业务在本期内已经全部完成所产生的汇兑损益。
2、未实现的汇兑损益
未实现的汇兑损益,是指产生汇兑损益的外币业务尚未完成。
J. 为什么外币兑换业务发生时就会产生汇兑损益怎么理解呢
有2种可能,一是:在外币兑换过程中,币种之间的汇率在不停的变动,这是造成损失的主要原因。二就是:在交叉换外币的同时会有手续费的产生
,如果在北京,可以找我,正规的货币兑换公司,外汇管理局特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