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请帮忙详细介绍下财政杠杆的作用
财政杠杆是指国家运用财政分配的利益机制调节社会经济生产的基本手段。包括国家税收、财政补贴、投资包干以及其他各种财政收支包干等,是经济杠杆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主要的财政杠杆包括:
1.国家预算是主导杠杆,它既控制了财政支出的规模,又有效地促进了财政收入的增长;
2.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重要杠杆;
3.国债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种补充形式;投资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果的合理方式;
4.补贴是财政支出的一种补充形式;
5.贴息是对国家鼓励其发展的对象给予照顾的一种措施。
在我国,财政杠杆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广泛的作用范围,它可以根据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令及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要,随时作出相应的规定。
② 杠杆的作用和特点
杠杆的作用是省力或省距离。特点是杠杆上的动力与阻力分别与其力臂的乘积是相内等的,省容力必费距离,省距离必费力。
杠杆的支点不一定要在中间,满足下列三个点的系统,基本上就是杠杆:支点、施力点、受力点。
支点到受力点距离(力矩) * 受力 = 支点到施力点距离(力臂)* 施力,这样就是一个杠杆。杠杆也有省力杠杆跟费力的杠杆,两者皆有但是功能表现不同。
(2)预算的杠杆作用扩展阅读:
杠杆的性质
1、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叫做支点
2、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做动力,(施力的点叫动力作用点)
3、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做阻力,(施力的点叫阻力用力点)
3、当动力和阻力对杠杆的转动效果相互抵消时,杠杆将处于平衡状态,这种状态叫做杠杆平衡,但是杠杆平衡并不是力的平衡。
③ 财政杠杆作用
财政杠杆在经济杠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主要反映在:
1、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平衡。
财政分配是调节控制社会总需求、总供给的一个“闸门”,财政收支的增减变化将引起社会总供求的增减变化,尤其是财政收支的平衡状况,或赤字,或结余,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社会总供求的平衡状况。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国家调节社会总供求所通常运用的紧缩性或扩张性财政政策,实际上就是通过收支增减变化及平衡状况来实现的。
2、调节社会经济结构。
即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对社会经济结构中的所有制结构、地区结构、产业结构、部门和行业结构、企业规模结构、产品结构、投资结构、流通结构、社会事业结构等进行调节,使之协调发展。
3、调节各种利益关系。
即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调节各种所有制之间、企业之间、地区之间、职工与农民之间、各阶层之间的收益分配,使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国家、企业、个人利益统筹兼顾,实现积累与消费比例及各种分配关系的协调。 财政杠杆的运用是人们自觉认识和运用客观经济规律的过程,即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人们对经济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全面,财政杠杆的运用也就越能发挥效益,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目的也就越易实现。为了提高财政杠杆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总体效果,不仅要注意各种财政调节手段之间的协调配合,特别是相互之间力度和目标的协调,而且要注意同价格、信贷、利率、汇率、工资等其他经济杠杆之间协调配合,使之形成合力,避免发生相互掣肘的“逆调节”现象。
④ 杠杆的作用是什么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杠杆原理亦称“杠杆平衡条件”。要使杠杆平衡,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的大小跟它们的力臂成反比。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数式表示为F1· l1=F2·l2。式中,F1表示动力,l1表示动力臂,F2表示阻力,l2表示阻力臂。从上式可看出,欲使杠杆达到平衡,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在使用杠杆时,为了省力,就应该用动力臂比阻力臂长的杠杆;如果想要省距离,就应该用动力臂比阻力臂短的杠杆。因此使用杠杆可以省力,也可以省距离。但是,要想省力,就必须多移动距离;要想少移动距离,就必须多费些力。要想又省力而又少移动距离,是不可能实现
⑤ 什么是杠杆作用
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一根结实的棍子,就能当作一根杠杆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 动力臂越长越省力,阻力臂越长越费力. 省力杠杆费距离;费力杠杆省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