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是需求理论还是也包含了供给理论
蒙代尔-弗莱明-多恩布什模型(Mundell-Fleming-Dornbusch Model,简称MFD Model)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系统地分析了在不同的汇率制度下,国际资本流动在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分析中的重要作用,它是凯恩斯的收入-支出模型和米德(Meade 1951)的政策搭配思想的综合。蒙代尔(1963)在他的论文“固定和浮动汇率制下资本流动和稳定政策”,弗莱明(1962)在他的论文“固定和浮动汇率制下国内金融政策” 中,利用了凯恩斯理论的扩展宏观分析框架,即由美国经济学家汉森和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在凯恩斯《通论》基础上创立的IS-LM模型,融入国际收支的均衡,研究了开放经济条件下内外均衡的实现问题。该模型假定短期内价格水平不变,这是对凯恩斯刚性价格思想的继承。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是宏观经济的一般均衡分析模型,它包括三个市场即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在这里外汇市场的均衡不仅仅是经常项目的均衡,而是随着二战后国际资本流动的增强,加入了资本项目的分析,其假定资本流动是国内和国外利差的函数。在均衡状态的条件下,经常项目的盈余或赤字由资本项目的赤字或盈余来抵消,即模型不仅重视商品流动的作用,而且特别重视资本流动对政策搭配的影响,从而把开放经济的分析从实物领域扩展到金融领域。该模型重点研究了在不同的汇率制度下和不同的资本流动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效果。
该模型的重要性在于它的政策含义,即一国怎样通过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实现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它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度的条件下建立的理论模型,同样也适用于浮动汇率制条件下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搭配,这也是该模型生命力长期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是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学的优秀模型,它对理论界的贡献是巨大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多恩布什(Dora-busch)继承了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中不变价格的特点,融入到货币模型的短期分析中,建立了汇率决定的粘性价格货币模型(Dorn-busch 1976)。1976年多恩布什在他的论文“预期和汇率动态” 中提出了汇率的超调理论(overshooting)。多恩布什的超调模型放弃了弹性价格的假设,继承了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中固定价格的分析,假定在短期内价格粘性,并采取了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中的商品和货币市场均衡的分析,即IS-LM的均衡曲线,超调模型是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一种扩展。同时他对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进行了修正,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中,假定是静态预期,而多恩布什引入了理性预期的分析。但长期内仍然假定购买力平价假说是存在的,即在长期内此模型又符合弹性价格货币模型的特征。
粘性价格介于不变价格和弹性价格之间,它假定商品市场的价格变化是缓慢的,滞后于资产市场的调整。在弹性价格的货币模型的分析中,假定利率平价和购买力平价都是成立的,也就是说商品市场和资产市场的调整都是瞬时的,不存在时滞,但实际上在短期内不同的市场对外部冲击反应的调整速度可能是不同的。不同的调整速度导致商品市场和资产市场并不是同时达到均衡,资产市场调整的速度通常要快于商品市场的调整速度,即短期内商品价格是粘性的,价格的调整是滞后的,因此在短期内利率平价是存在的,但是购买力平价是不成立的。
多恩布什的超调分析可用下图表示。
图1中的MM曲线是货币市场的均衡曲线,表示汇率和价格水平是反向变化的; riangle p=0曲线表示商品市场的均衡,当超额需求不存在时,汇率和价格水平同方向变动,它的斜率为正;45度线表示价格水平和汇率水平的长期均衡,即购买力平价曲线。如果货币供应量增加,货币市场的均衡曲线MM右移到MM1,在短期内,价格粘性,商品市场不能立即出清, 而实际货币存量增加,货币市场均衡则实际货币需求必须增加,这样在短期产出水平一定的条件下,货币市场出清的唯一方式是利率下降,利率下降,资本外流,汇率由Sa上升至Sc,即由A点移到C点。从长期来看,商品市场的缓慢调整,价格将相应上升,这将逐步消化掉部分货币存量的增加,实际货币供应量将下降,利率上升,汇率下降,直到新的均衡点B,经济体系又恢复到长期均衡状态,其中SbSc。是短期内汇率超调的部分。多恩布什提出的汇率超调思想是开创性的,它的贡献在于充实了对汇率变动的短期分析,总结了汇率超调这一重要的经济现象。超调分析的理论前提是商品市场与资产市场存在着不同的调整速度,后者快于前者。这一理论前提假定具有其客观合理性,因为在现实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金融要素的流动性要大大强于实物要素的流动性,金融市场的调整速度要快于商品市场的调整速度。
多恩布什模型和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是一脉相承的,是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的重要理论模型,共同形成了Mundell-Fleming-Dornbusch模型的分析框架。
供参考。
B. 汇率超调为什么会发生 国际金融
开放经济浮动汇率下,当采取货币扩张政策,使得LM曲线向右移动,使得国内利率下降,资本流出,本币贬值,于是IS曲线向右内生移动与LM,CM线交于一点。但还没完,因为前面的过程使得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在基本凯恩斯情况下,价格水平会上升,因此LM曲线会向右移动,同时IS曲线内生移动。然后因为产量仍然高于充分就业时产量,使得名义工资增加,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直至产出恢复充分就业时的水平。最终如古典框架语言的,价格水平和汇率等名义变量与开始的货币供给同比例增加,产出等实质变量不变。
上面说为使第一次IS曲线移动到与LM,CM线交于一点,汇率上升可能超过最终的汇率水平,短期汇率变化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长期变化,这取决于产量对实质汇率变化做反应的灵敏度。如果总需求对实质汇率贬值的反应不太灵敏,那么汇率的初始贬值幅度就可能比较大。
C. 汇率超调的核心思想
当市场受到外部冲击时,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调整速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多恩布什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商品市场因其自身的特点和缺乏及时准确的信息。一般情况下,商品市场价格的调整速度较慢,过程较长,呈粘性状态,称之为粘性价格。而金融市场的价格调整速度较快,因此,汇率对冲击的反应较快,几乎是即刻完成的。汇率对外部冲击做出的过度调整,即汇率预期变动偏离了在价格完全弹性情况下调整到位后的购买力平价汇率,这种现象称之为汇率超调。由此导致购买力平价短期不能成立。经过一段时间后,当商品市场的价格调整到位后,汇率则从初始均衡水平变化到新的均衡水平。由此长期购买力平价成立。
D. 汇率超调发生的重要条件是
汇率超调(Sticky-Price Monetary Approach/Overshooting)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鲁迪格·多恩布什(Rudiger·Dornbusch) 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又称为汇率决定的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所谓超调通常是指一个变量对给定扰动做出的短期反应超过了其长期稳定均衡值,并因而被一个相反的调节所跟随。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起因在于商品市场上的价格存在“粘性”或者“滞后”的特点。 所谓粘性价格是指短期内商品价格粘住不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价格水平会逐渐发生变化直至达到其新的长期均衡值。
汇率超调模型假定货币需求不变,这就意味着货币需求不会对汇率产生影响,但在实践中,常常由于实际汇率的短期波动而影响到经常账户,这又会进一步影响到一国的资产总量,从而对货币需求产生影响,进而导致汇率的相应变化。但建立在货币模型分析基础上的超调模型却没有分析这一问题。
作为存量理论,它忽略了对国际收支流量的分析。因此,在用超调模型分析实际问题时,也应注意采用国际收支流量分析,通过这两个方法的互补作用,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超调模型暗含着这样的假定:资本是完全自由流动的,汇率制度是完全自由浮动的。在这种条件下,汇率的超调引起的外汇市场过度波动必然会给一国经济乃至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冲击和破坏。为了避免冲击和破坏,政府必然会对资金的流动和汇率的波动加以管理、干预。因此,上述的假设条件在现实中不能完全实现。
E. 《国际金融》谁能给我讲讲本国货币供给增加时汇率超调过程。
增加之后,汇率的最初贬值会大于汇率的长期贬值,即本币会“超跌”。这种汇率对于货币波动的即刻反应超过了长期反应的现象,称为“汇率超调”。
汇率超调是一种重要现象,因为它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汇率的日常波动可以有如此之大。汇率超调的经济解释来自于货币平价条件。
如果我们假定在货币供给增加之前,人们没有预期到美元/欧元汇率的变动,汇率超调现象将比较容易理解。在这种情况下,美元利率与某一给定的欧元利率相等。
美国货币供给的永久性增加对欧元的利率不产生影响,但会使美元利率下降,并低于欧元利率。货币供给增加后的美元利率会一直低于欧元利率,直到美国的价格水平完成长期调整。
但是为了使外汇市场在这一调整过程中保持均衡,欧元存款的利率优势必须被美元相对于欧元的预期升值所抵消。
简单说,在美国货币供给增加以后,利率和汇率会立即下跌,但是美国国内的商品价格并不会立即下跌,而是缓慢的下跌。商品价格的下跌会使美元相对于欧元的汇率有上升趋势。
所以从长期来看,美元对欧元的汇率应该是先跌后升。
而只有当美元/欧元汇率过度时,市场参与者才会预期到美元相对于欧元将出现升值。
汇率超调是短期价格水平刚性的直接后果。如果假设当货币供给增加之后,价格水平能够立即调整到新的长期水平并使得实际货币供给并不增加,那么,美元利率就不会下降。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必要以汇率超调来维持外汇市场的均衡。只要汇率立即跳到新的长期水平,市场就会继续保持均衡状态。
(5)汇率超调变化图扩展阅读:
汇率决定的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 所谓超调通常是指一个变量对给定扰动做出的短期反应超过了其长期稳定均衡值,并因而被一个相反的调节所跟随。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起因在于商品市场上的价格存在“粘性”或者“滞后”的特点。 所谓粘性价格是指短期内商品价格粘住不动。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价格水平会逐渐发生变化直至达到其新的长期均衡值。
基本因素
货币供应量调控机制的基本因素也有三个:一是基础货币,二是超额准备金,三是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
在中央银行体制下,中央银行提供基础货币为商业银行所持倍数放大效应
商业银行扣除规定的存款准备金(法定准备)后,形成了超额准备金,通过其在整个商业银行系统中的反复使用便产生倍数放大效应,使1 元的中央银行负债。
经过商业银行系统的资产业务运用后,变成了几元的商业银行负债。在商业银行系统内放大了的银行负债。
与中央银行向公众提供的部分现金一起,构成了整个货币供应量,提供给非银行经济部门。
F. 高手指点:为什么会有“汇率超调”现象
汇率超调
汇率超调(Sticky-Price Monetary Approach)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鲁迪格·多恩布什(Rudiger·Dornbusch)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又称为汇率决定的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
所谓超调通常是指一个变量对给定扰动做出的短期反应超过了其长期稳定均衡值,并因而被一个相反的调节所跟随。汇率超调的前提条件是商品价格具有粘性。
所谓粘性价格是指短期内商品价格粘住不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价格水平会逐渐发生变化直至达到其新的长期均衡值。
基本假设:
①在短期内购买力平价不成立,即由于商品市场和资产市场的调整速度不同,商品市场上的价格水平具有粘性,调整是渐进的,而资产市场反应却极其灵敏,利息率将迅速发生调整,使货币市场恢复均衡;②从长期来看,购买力平价能够成立;③无抛补利率平价始终成立;④以对外开放的小国为考察对象,外国价格和外国利率都可以视为外生变量或假定为常数。
核心思想:
当市场受到外部冲击时,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调整速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多恩布什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商品市场因其自身的特点和缺乏及时准确的信息。一般情况下,商品市场价格的调整速度较慢,过程较长,呈粘性状态,称之为粘性价格。而金融市场的价格调整速度较快,因此,汇率对冲击的反应较快,几乎是即刻完成的。汇率对外部冲击做出的过度调整,即汇率预期变动偏离了在价格完全弹性情况下调整到位后的购买力平价汇率,这种现象称之为汇率超调。由此导致购买力平价短期不能成立。经过一段时间后,当商品市场的价格调整到位后,汇率则从初始均衡水平变化到新的均衡水平。由此长期购买力平价成立。
G. 汇率超调理论的汇率超调理论核心思想
当市场受到外部冲击时,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调整速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多恩布什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商品市场因其自身的特点和缺乏及时准确的信息。一般情况下,商品市场价格的调整速度较慢,过程较长,呈粘性状态,称之为粘性价格。而金融市场的价格调整速度较快,因此,汇率对冲击的反应较快,几乎是即刻完成的。汇率对外部冲击做出的过度调整,即汇率预期变动偏离了在价格完全弹性情况下调整到位后的购买力平价汇率,这种现象称之为汇率超调。由此导致购买力平价短期不能成立。经过一段时间后,当商品市场的价格调整到位后,汇率则从初始均衡水平变化到新的均衡水平。由此长期购买力平价成立。
H. 汇率超调理论的汇率超调与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
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县一级的基层单位构成了我国的经济基础。因此,我国商品市场仍然是一个分割程度相当高的市场,分割走向统一需要较长的历程。在分割的市场中,信息的流动不是充分的,且是有成本的,一价定律不成立。这样商品价格的调整速度就具有更大的滞后性和迟缓性。而我国的金融市场,其生成和发育是一个全新的过程,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引进先进技术设施的基础上更易于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目前,中国已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统一竞价的证券市场、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虽然整个市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规范发展,还不是一个有效的市场,但信息的流动相对充分,且成本较小,一价定律基本满足,价格的调整也就相当迅速。所以,在统一市场中资产价格的调整速度要大于商品市场价格的调整速度,可能产生汇率超调。
当前我国与美国还存在一定的利差,国际收支“双顺差”,外汇供给持续增加,市场预期人民币将保持小幅升值 。国内金融市场为套利资本流入所提供的风险报酬是本、外币利差扣除汇率预期变动的那部分,导致了“国际热钱”的大量流入。随着热钱的内流,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给进一步增加,人民币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我国的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利率尚未市场化,而人民币升值会给国内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中央银行采取措施进行抑制,致使人民币汇率对外汇供需的变化缺乏弹性。因此,人民币汇率不可能在瞬间实现充分的升值以令市场形成对人民币汇率将要贬值的预期,来抵消国内利率水平上升所形成的风险报酬。
汇率超调模型说明,均衡汇率的形成符合购买力平价理论。人民币汇率面临升值压力和升值幅度的讨论同样可以认为升值幅度可以由购买力平价理论来决定。从长期看,均衡汇率的决定取决于相对经济实力。而我国GDP 虽然稳步增长,但国情决定我国的经济实力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因此,由人民币随预期浮动升值为时尚早。可见,多恩布什的标准汇率超调理论并不能解释人民币汇率目前的情况。但其揭示的汇率超调并不是源于市场中的群体效应,而是由于国内商品市场的价格粘性在当今社会的存在。因此在我们探讨人民币汇率变动时,多恩布什关于汇率超调和商品市场价格粘性,资本市场价格弹性的思想仍然在起作用,并且对我国如何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中短期应对策略:目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既非完全意义上的固定汇率制,也非真正意义上的浮动汇率制,而是政府根据市场变动状况相机抉择的浮动汇率制度。这种机制虽考虑了市场因素,但最终决定汇率的过程非常复杂。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其根本目的在于更为市场化的形成机制。
1、维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2、逐步过渡到自由结售汇制
3、慎重处理好各种关系
4、稳定市场环境
5、健全金融体系
长期规划:一是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二是实行汇率目标区制度。
I. 汇率超调的介绍
汇率超调(Sticky-Price Monetary Approach/Overshooting)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鲁迪格·多恩布什(Rudiger·Dornbusch) 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又称为汇率决定的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 所谓超调通常是指一个变量对给定扰动做出的短期反应超过了其长期稳定均衡值,并因而被一个相反的调节所跟随。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起因在于商品市场上的价格存在“粘性”或者“滞后”的特点。 所谓粘性价格是指短期内商品价格粘住不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价格水平会逐渐发生变化直至达到其新的长期均衡值。
J. 关于汇率超调现象的疑问,懂汇率的亲们帮忙指点下谢谢啊
我也看不懂这段莫名其妙的话……
能再给我上下文吗?结合上下文可能好理解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