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教:关于二战时期主要各国汇率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几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是指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1944年7月,西方主要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确立了该体系,因为此次会议是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的,所以称之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关税总协定作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构成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以及制度本身不可解脱的矛盾性,该体系于1971年被尼克松政府宣告结束。
B. 二战前的英镑比二战后的英镑值钱吗
英镑为英国的本位货币单位,由成立于1694年的英格兰银行(Bank of England)发行。辅币单位原为先令和便士,1英镑等于20先令,1先令等于12便士,1971年2月15日,英格兰银行实行新的货币进位制,辅币单位改为新便士,1英镑等于100新便士。流通中的纸币有5、10、20和50面额的英镑,另有1、2、5、10、20、50新便士及1英镑的铸币。
英国于1821年正式采用金本位制,英镑成为英国的标准货币单位,每1英镑含7.32238克纯金。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废除金本位制,金币停止流通,英国停止兑换黄金。1925年5月13日,英国执行金块本位制,以后又因世界经济大危机而于1931年9月21日被迫放弃,英镑演化成不能兑现的纸币。但因外汇管制的需要,1946年12月18日仍规定英镑含金量为3.58134克。
到20世纪初叶,英镑一直是资本主义世界最重要的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镑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趋于衰落,逐渐被美元所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期,英国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将英镑汇率固定在1英镑兑换4.03美元的水平上。1947年7月15日,英国宣布英镑实行自由兑换,由于外汇储备迅速流失,于同年8月份又恢复外汇管制。
1949年9月,英国宣布英镑贬值30.5%,将英镑兑美元汇率贬到2.80美元,
1967年11月18日,英镑再次贬值,兑美元汇率降至2.40美元,英镑含金量也降为2.13281克。
1971年8月15日美元实行浮动汇率后,英镑开始以不变的含金量为基础确定对美元的比价。同年12月18日美元正式贬值后,英镑兑换美元的新的官方汇率升值为1英镑兑换2.6057美元。实际汇率可在1英镑兑换2.5471美元至2.6643美元的限度内浮动,波幅为4.5%左右。
1973年3月19日,西欧八国组成联合浮动集团,英国未参加,继续单独浮动。翌年1月,英镑实际汇率制成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同年,英镑区缩小,仅包括英国、爱尔兰、开曼群岛和海峡群岛。英镑发行的黄金准备至少相当于26.5亿英镑以上。
1990年10月8日,英镑加入欧洲货币体系,其对货币体系内各种货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为6%。
C. 二战前美元可以兑换黄金吗
这个问题要根据具体时间段来分析,有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一、一战前,英镑、美元都可以与黄金自由兑换
3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爆发,给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创伤,银行倒闭、生产下降、工厂破产、工人失业,号称为资本主义世界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经济大危机。
美国等国的国际贸易量大的幅度下降,国内纸币严重通货膨胀,纸币的严重贬值引发了货币信仰危机,黄金再度成为国际公认的硬通货,鉴于保护自身经济安全和本国黄金储备的安全,英国率先放弃了金本位制,美国人紧跟其后也放弃了金本位制,美元与黄金脱钩,完全停止了美元与黄金之间的自由兑换,此时,若想再兑换黄金,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D. 想问一下二战时德国的货币有哪些
帝国马克,
当时主要货币汇率:
1939年的大致汇率,以美元为基准,一盎司(31.1035克)黄金价格是35美元
帝国马克兑美元:2.5:1
英镑兑美元:
0.25:1
法郎兑美元: 5:1
里拉兑美元: 18~20:1
日元兑美元: 4.3:1(1940)2:1(20年代)
8:1(金融危机)
法币兑美元: 4.15:1(战前)20:1(1942)
E. 二战时美元和日元,中国钱币兑换比例
汇率是不断变化的,无法估计怎么兑换是最划算的,使用时请参考自身所需当日当时汇率,在银行柜台和网银上兑换时依据的是当时的实时报价。参考当前的汇率(2015-09-15):1日元=0.0530人民币元,1人民币元=18.8516日元;1日元=0.0083美元。途径:网络输入"兑换人民币汇率",即可直接看到最新兑换比例;
F. 在二战前各国没有规定汇率时,为什么还有汇率出现呢
汇率作为不同货币间交易的兑换关系,其实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比较早的时候,是由商人根据物品交易的情况,自行约定俗成,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和不稳定性,而二战后,通过官方机构将其统一和制度化后,更加的严谨了而已。
G. 二战时美金和中国货币对换汇率
只知道1935年中国法币发行初期是与英镑挂钩的,1元法币可以兑换1.25先令(当时的1英镑=20个先令,1个先令等于12个便士)法币可以无限制的在银行兑换英镑现钞。
1936年法币又改挂美元,执行100元法币兑换30美元的固定汇率。后来抗战全面爆发,大量出现了日伪人员用沦陷区搜刮来的法币拿到国统区的银行兑换美元的现象,所以法币从1938年3元起法币就不能在随意兑换美元了。
H. 二战时金价汇率
1944年,一盎司黄金的官方比价是35美元!
1吨黄金等于35273盎司
1吨黄金也就等于123.45万美元
二战后美国实行金本位
体系规定了用美元来确定国际金价,即一盎司黄金官方价格为35美元,一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671克黄金(这就是为什么美元又叫美金),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按官价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为使黄金官价不受自由市场金价冲击,各国政府需协同美国政府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维持这一黄金官价。 其他国家货币通过黄金与美元挂钩,即其他国家政府规定各自货币的含金量,通过含金量的比例确定同美元的汇率。
这些规定对美国的影响是:确立了美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体系内的国家间贸易需要用美元结算,没有美元怎么办?用黄金和美国换或是通过贸易手段从美国获得美元,体系外的国家想和体系内的国家做生意怎么办?还得用美元,因为人家体系内的国家只认美元,没有怎么办,还得是用黄金换或是通过贸易获得,体系内的国家有多少呢?几乎全部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每个国家的外汇储备中必须是美元占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这个体系的建立等于是把世界经济命脉牢牢的握在了美国手中,其它国家要想保证自己的利益必须要保障美国的经济稳定,因为一旦美国经济崩溃了,自己手中的美元就要贬值,这也就是美国的目的,美国为了推行这个体系也是下了不少力气的,因为首先要保证别的国家手里有美元,因为要用钱来生钱嘛,于是有了欧洲经济援助计划(马歇尔计划),通过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给欧洲合计130亿美元,好像不太多?好吧,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按2006年的美元市值,大约是在后面加一个0,还不太多?按目前的水平,再乘以2就差不多了,2600亿,注意,是无偿的!!!这就像是种子,只有种下种子,美国才会有回报,欧洲是世界的主要资本主义市场,而且还连带着大片的殖民地、源料产地市场,不把欧洲救活,美国怎么挣钱?
固定汇率的问题很好解释:比如德国马克想兑换成日元,那就要先算一下一马克合多少美元,再算一下一美元合多少日元,然后算出一马克合多少日元。
你问消极还是积极是指固定汇率吧?积极意义是:有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对战后的经济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汇率的相对稳定,避免了国际资本流动中引发的汇率风险,有利于国际资本的输入与输出,为国际间融资创造了良好环境,有助于金融业和国际金融市场发展,也为跨国公司的生产国际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消极意义是:由美元这种单一货币承担了维持金汇兑平价的责任。当人们对美元充分信任,美元相对短缺时,这种金汇兑平价可以维持;当人们对美元产生信任危机,美元拥有太多,要求兑换黄金时,美元与黄金的固定平价就难以维持。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各国不能利用汇率杠杆来调节国际收支,只能采取有损于国内经济目标实现的经济政策或采取管制措施,以牺牲内部平衡来换取外部平衡。当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美元汇率下跌时,根据固定汇率原则,其他国家应干预外汇市场,这一行为导致和加剧了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若这些国家不加干预,就会遭受美元储备资产贬值的损失。
I. 二战前一百五万日元值多少钱
几个阶段
有据可查的第一阶段是20年代,井上的财政改革,搞金本位,决定日元和国际货币接轨
当时井上决定的汇率是100日元兑49美元,可这个高于实际汇率,于是金融大鳄兴风作浪,大量套购,然后换取黄金,日本亏了3亿日元(当时1日元等于750毫克黄金),日元只能脱落金本位,回到浮动汇率,日元与美元的比价是100比21,比接轨时跌掉了一半。
到了31年918之后,日本获得了东北,纺织业大发展,一举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纺织国,经济好转,汇率开始上升
在二战爆发前,日元和美元的比率大致维持在2:1之间
J. 美元为什么以前叫美金,二战时一盎司黄金等于多少美元
35美元1盎司
二战后实行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
美元地位堪比黄金。
随着特里芬难题的出现,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浮动汇率时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