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关于经济方面的 最好有外汇储备内容的 读后感
30万字的《中国的非均衡金融》是作者易秋霖在北京大学上学期间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由经济管理出版社于2004年10月出版。该著作的出版不仅标志着一个研究空白被填补,更重要的是,作者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具有开创性意义,给相关的中国经济与金融研究以有益启示。
一般意义上的非均衡是指需求与供给之间的非均衡或不相等,这种非均衡相对来说较简单,
而易秋霖博士基于中国金融的现实状况提出了“复合非均衡”范畴,它是指实际需求、意愿需求、有效需求与实际供给、意愿供给、有效供给之间的非均衡关系。由于现实中这三种需求与供给之间可能同时表现出多种非均衡关系,因此作者将这种现象称为“复合非均衡”。有了“复合非均衡”这一新范畴作为基础,作者对中国信贷市场非均衡的特点、原因及其影响的分析也就颇具独到之处。比如,作者认为,中国的金融深化既不同于麦金龙(Ronald I. Mckinnon)所说的金融深化,也不同于斯蒂格利茨(StiglitzJ.)等人所说的金融深化,中国的金融深化源于“信贷软约束”,在金融机构的“信贷软约束”与企业的“预算软约束”共同作用下,信贷市场长期处于“复合非均衡”状态,由此导致信贷规模扩张,进一步导致中国独特的“复合非均衡下的金融深化”。在分析中国的经济货币化、国有企业与国有金融机构的资金利润率下降、中国的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等问题时,“复合非均衡”也被作为分析工具。
创新是学术研究的首要价值,学术在创新中才得以发展,而最难得、最有价值的创新可能是范畴创新,因为在一个新范畴的基础上可能建立起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中国的非均衡金融》正是通过范畴创新,即提出“复合非均衡”范畴,而获得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从而使整部著作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在作者所得出的一系列新结论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有关中国储蓄增长及外汇储备增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的结论。中国自1979年后储蓄持续高速增长,但作者通过数学模型与统计数据证明,中国的储蓄增长中存在虚化的成分,这种虚化源于利率变化率与商品价格、劳动价格(工资)变化率之间的不一致,当这种不一致满足恰当的数学关系时,就会出现虚化的储蓄。同样是通过严谨的分析,他得出结论说,简单地断言外汇储备增加会或不会导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均不正确,正确的结论是,当外汇汇率高于均衡汇率时外汇储备增加将成为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因素,相反,低于均衡汇率时则成为物价下降、通货紧缩的因素。这一结论不仅对于分析汇率、外汇储备与物价、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之间的关系是个新的启示,对于政府决策部门具有重要的价值。
1979年之后,中国逐渐建立起完整的金融体系,在此过程中,中国对金融市场的交易价格与交易数量一直实行较严格的控制,至1998年,这种控制才逐渐放松,因此,作者认为,中国金融的市场化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相比落后了约20年。与目前学术界的普遍观点不同,他认为,中国金融的市场化转型并不是始于1979年,而是始于1998年,1979年只是中国建立完整的非市场化或计划的金融体系的起点。这一新观点不仅为研究中国经济与中国金融的相互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而且也是《中国的非均衡金融》逻辑分析的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必然的结论就是:市场化是中国金融走向均衡的条件。
在现代经济学研究中,数学方法已经被证明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恰当地运用数学研究方法有时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新发现,易秋霖博士在《中国的非均衡金融》中所作的工作也表明了这一点。他在书中较多地运用了包括计量分析、数学模型在内的数学研究方法。正如他所说的,数学方法的优点是通过假设将与问题无关的因素分离出去,避免无关因素的干扰,将相关的因素置于更纯粹的状态下,如此得到的结果就更加显著,但缺点是将实际上存在的因素分离出去了,使得结果并不与实际情况完全一致。因此,要使得通过数学方法得到的结论更加符合实际,其前提是不仅要有较好的运用数学方法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扎实的、系统的理论基础及对现实的深刻理解。可以看出,作者较好地实现了这几方面的结合,从而使得其通过数学方法得到的结论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30万字的《中国的非均衡金融》是作者易秋霖在北京大学上学期间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由经济管理出版社于2004年10月出版。该著作的出版不仅标志着一个研究空白被填补,更重要的是,作者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具有开创性意义,给相关的中国经济与金融研究以有益启示。
一般意义上的非均衡是指需求与供给之间的非均衡或不相等,这种非均衡相对来说较简单,
而易秋霖博士基于中国金融的现实状况提出了“复合非均衡”范畴,它是指实际需求、意愿需求、有效需求与实际供给、意愿供给、有效供给之间的非均衡关系。由于现实中这三种需求与供给之间可能同时表现出多种非均衡关系,因此作者将这种现象称为“复合非均衡”。有了“复合非均衡”这一新范畴作为基础,作者对中国信贷市场非均衡的特点、原因及其影响的分析也就颇具独到之处。比如,作者认为,中国的金融深化既不同于麦金龙(Ronald I. Mckinnon)所说的金融深化,也不同于斯蒂格利茨(StiglitzJ.)等人所说的金融深化,中国的金融深化源于“信贷软约束”,在金融机构的“信贷软约束”与企业的“预算软约束”共同作用下,信贷市场长期处于“复合非均衡”状态,由此导致信贷规模扩张,进一步导致中国独特的“复合非均衡下的金融深化”。在分析中国的经济货币化、国有企业与国有金融机构的资金利润率下降、中国的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等问题时,“复合非均衡”也被作为分析工具。
创新是学术研究的首要价值,学术在创新中才得以发展,而最难得、最有价值的创新可能是范畴创新,因为在一个新范畴的基础上可能建立起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中国的非均衡金融》正是通过范畴创新,即提出“复合非均衡”范畴,而获得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从而使整部著作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在作者所得出的一系列新结论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有关中国储蓄增长及外汇储备增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的结论。中国自1979年后储蓄持续高速增长,但作者通过数学模型与统计数据证明,中国的储蓄增长中存在虚化的成分,这种虚化源于利率变化率与商品价格、劳动价格(工资)变化率之间的不一致,当这种不一致满足恰当的数学关系时,就会出现虚化的储蓄。同样是通过严谨的分析,他得出结论说,简单地断言外汇储备增加会或不会导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均不正确,正确的结论是,当外汇汇率高于均衡汇率时外汇储备增加将成为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因素,相反,低于均衡汇率时则成为物价下降、通货紧缩的因素。这一结论不仅对于分析汇率、外汇储备与物价、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之间的关系是个新的启示,对于政府决策部门具有重要的价值。
1979年之后,中国逐渐建立起完整的金融体系,在此过程中,中国对金融市场的交易价格与交易数量一直实行较严格的控制,至1998年,这种控制才逐渐放松,因此,作者认为,中国金融的市场化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相比落后了约20年。与目前学术界的普遍观点不同,他认为,中国金融的市场化转型并不是始于1979年,而是始于1998年,1979年只是中国建立完整的非市场化或计划的金融体系的起点。这一新观点不仅为研究中国经济与中国金融的相互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而且也是《中国的非均衡金融》逻辑分析的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必然的结论就是:市场化是中国金融走向均衡的条件。
在现代经济学研究中,数学方法已经被证明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恰当地运用数学研究方法有时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新发现,易秋霖博士在《中国的非均衡金融》中所作的工作也表明了这一点。他在书中较多地运用了包括计量分析、数学模型在内的数学研究方法。正如他所说的,数学方法的优点是通过假设将与问题无关的因素分离出去,避免无关因素的干扰,将相关的因素置于更纯粹的状态下,如此得到的结果就更加显著,但缺点是将实际上存在的因素分离出去了,使得结果并不与实际情况完全一致。因此,要使得通过数学方法得到的结论更加符合实际,其前提是不仅要有较好的运用数学方法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扎实的、系统的理论基础及对现实的深刻理解。可以看出,作者较好地实现了这几方面的结合,从而使得其通过数学方法得到的结论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㈡ 西方经济学汇率及弹性计算的公式!急!
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价格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某种商品在价格由10元下降为6元时,需求量由20单位增加为40单位。用中点法计算这种商品的需求弹性,并说明属于哪一种需求弹性。答:1、已知P1=10,P2=6,Q1=20,Q2=40。将已知数据代入公式: ΔQ/(Q1+Q2)/2 20/30 0.67Ed=───────— = ———— = ——— = -1.34 ΔP/(P1+P2)/2 -4/8 -0.5 2、根据计算结果,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的比率,故该商品的需求富有弹性。
㈢ 分析汇率对一个国家或世界经济的影响,可以用到哪些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
《汇率经济学——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 ISBN号 978 7 5092 0523 5 这里面很有些金融模型~~
㈣ 宏观经济学 汇率问题
这位童鞋 ,你的汇率上升的对象没搞对。
$1=¥8 变成 $1=¥6 是汇率上升还是下降?
人民币升值,对人民币来说是汇率上升。
$1=¥8 人民币变成, $1=¥10 这又是汇率上升还是下降呢?
人民币贬值,对人民币来说是汇率下降
㈤ 货币狼烟读后感
请参考这个:
我国缺乏独立的经济学家,谁来对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进行道德追问?在《货币狼烟》中,我读到了牛刀先生的忧心。对中国民间资本的重视与研究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事实上,我们甚至完全可以预见,对中国民间资本的深度有创见的研究,是未来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敏感领域。
当日本人的左脸是索尼,右脸是松下的时候,中国人的脸上画的是什么?我们的民族资本在哪里?如何抵制神通广大的中国民间资本,保护弘扬民族资本?“中国经济界对积极的财政政策,集中理解为政府投资,这是对凯恩斯理论的极大误解。”在凯恩斯理论中,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以下三项内容:勤俭治国、均衡税负、社会保障,这三点做好了才叫真实力。我们哪一项做好了?我们的真实力在哪?在连续多年的超10%的GDP增长?在越来越壮观的圈地运动?在日益增多的鬼城?
读本书,读出了货币的背景是政治与经济的纠结。前苏联的解体,并不完全是政治因素,也与当时的经济衰退有关,是美国以军备竞赛的方式一手把苏联拖入了经济的绝境。而受拘于规律性和周期性的经济推手,下一个指向将很有可能就是中国。当依靠房地产泡沫存活的土地财政轰然倒塌后,巨额地方政府债务将彻底使房地产泡沫催发出银行债务危机。到时,一贯依赖于以存钱方式存未来的中国人,还敢存钱吗?买房子?房子缩水一半!怎么办?牛刀先生在此提出了令人痛心疾首的建议:买黄金、买外汇吧!
但与其说这是对人民币崩溃之后的调整药方,不如说是对现今政治经济体制的严正警告。与其坐等国际上各种资本势力围剿人民币使其崩溃,不如及早通过体制改革,使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使人民币自由兑换。没有一个发达国家是靠货币扩张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因为货币扩张是没有尽头的,一旦中止扩张,资金链必然断裂,再度印钞,则必将导致泡沫破灭,这是一条死胡同。
金融危机使美国经济复苏缓慢,这本来是中国可以通过刺破房价泡沫而使经济软着陆的一个机会,然而,现实是,中国却继续放大房价泡沫,名曰稳增长,实质上错过了触底翻身的最佳机会。本书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同一个经济周期内,如果一半经济体在通胀,那么必有另一半经济体在通缩。如果认识不到美元在这其中的幕后推手性质,也就看不清人民币未来的正确走向。实现人民币的价值回归,中国经济才有未来,而“加大波幅”这种所谓的战略方案,只是央行的一厢情愿。
㈥ 宏观经济学汇率
欧元兑美元的汇率为0.3333
㈦ 西方经济学-汇率
答案应该是b
㈧ 关于国际经济学汇率计算的问题。求大神进
(1)根据利率平价理论,利率高的货币远期贴水,美元利率高于瑞士法郎,远期美元贴水,瑞士法郎升水,瑞士法郎升水的幅度与两种货币的利差一致,升水率8.26%-4.04%=4.22%。
瑞士法郎升水后,根据利率平价理论,抛补利率平价汇率应该为0.8275*(1+4.22%/4)=0.8362,与瑞士法郎升水幅度不一致(与0.8319比较)。
(2)同理,以日元标价,远期美元贴水,贴水幅度(年率)为8.26%-1.875%=6.385%
美元贴水后,根据利率平价理论,抛补利率平价汇率应该为120.06*(1-6.385%/4)=118.14,与美元贴水幅度不一致。
㈨ 货币战争读后感
这本书我在阅读时,正值金融危机在全世界蔓延,之后又陆续在网上看到宋鸿兵先生的一些访谈,对其能在2007年初就预见到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无比钦佩,与此同时,也引发了我对金融领域一些问题的深度思考。比如,宋鸿兵先生对金融危机的看法主要是一种阴谋论,这点我并不赞同。我认为,这次危机的本质是“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而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创新放大了这次“次贷”危机,进而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风暴。
西方国家房地产市场周期性的涨跌,本来是很正常的市场表现,但此次引发如此严重的金融危机,与金融创新密切相关。贷款机构将其放出去的贷款进行资产证券化,变成证券产品后销售给投资银行。投资银行再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进行打包、分割、组合,变身成新的金融产品,出售给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在创新的旗号下,投机行为一波一波地被推向高峰,金融日益与实体经济脱节,虚拟经济的泡沫被金融创新越吹越大。当这些创新产品的本源——次级住房信贷资产出现问题时,经过放大十倍甚至几十倍的金融杠杆效应后,金融市场就会发生剧烈动荡。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的调查,美国次贷总额为1.5万亿美元,但在其基础上发行了近2万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进而衍生出超万亿美元的担保债务凭证(CDO)和数十万亿美元的信贷违约掉期(CDS)。
㈩ 成也汇率败也汇率安倍经济学还能赌多久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公布的一份报告中称,日本的“安倍经济学”复蘇正在失去动力。有趣的是,IMF给予日本的建议,与它在警告中国经济时所说的如出一辙:将结构性改革贯彻到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报告中说,总的来说,IMF对亚太地区的展望显示出对该地区经济增长前景的乐观态度,但日本的“安倍经济学”复蘇正在失去动力,除非日本政府将自己承诺过但缺乏明确定义的结构性改革贯彻到底,否则可能会面临失败。其中减少贸易壁垒和放宽解雇工人的限制等结构性改革对安倍计划的长期成功至关重要。许多私营部门的经济学家和投资者也持相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