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汇率佣金 > 银行表外业务杠杆

银行表外业务杠杆

发布时间:2022-01-01 02:08:28

1. 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以及杠杆率是什么意思

首先定义杠杆一词,个人理解来自于“财务杠杆”概念。当企业负债经营时,用较小的权益资产支持起了比较大的经营规模,由此产生“杠杆效应”。按这个逻辑,我理解的“去杠杆”就是指企业或经营主体主动降低资产负债率。如果这个理解从根本上就错了,请用力拍砖。
去杠杆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政府去杠杆,二是金融去杠杆,三是企业去杠杆。
一、政府去杠杆政府去杠杆,就是削减政府债务,对中国而言重点是地方政府债务。其实中国政府整体债务占GDP比重与美国、日本以及一些欧洲国家相比,还不算高,去杠杆的需求不是太迫切。主要问题是不透明,让中央领导、银行心里没底。所以我觉得与其说政府去杠杆,不如说是调结构更合适。
第一个问题经济界讨论的很多,见仁见智吧。我没有具体数据不做判断,但有一点很明确。
现存债务已是既成事实,投资项目有清偿能力还得上最好,还不上就从全国财政大盘子里找钱,实在还不上,就只能债务重组。
当然债务重组最好的办法不是像早先那样,再剥离几家不良资产管理公司,这样等于全国人民集体买单,效率不高且不公平。而是对银行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相关不良贷款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CLO),吸引投资者来买。悲观的投资者可以买优先级,低风险低收益。乐观的投资者可以买劣后级,高风险高收益。这样就把地方债务风险从银行体系转移到了广泛的投资人身上,也就盘活了债务存量。
关于第二个问题,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明确政府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建立规范的地方债、资产支持证券(注意,这里指狭义ABS!不是CLO)发行机制,让真正用钱的和投钱的直接见面,是为用好增量。这一点对承销商,如银行、券商们,是利好。
具体到银行,去杠杆不可能是减少存款,现在看来也只能压缩同业业务、表外业务了。银行是整个社会最大的资金来源,同业不让做,表外业务受限于资本压力短期内不可能全回到表内,这样看来全社会资金成本会上升。对银行而言利好利空很难判定,因为我不清楚同业、表外业务给银行带来的收益大还是风险大,请大家指教。但对依赖理财产品、同业业务等筹集资金的企业,短期内则是大利空。
有人认为信贷资产证券化是为了金融去杠杆,个人认为理解有误,应该是转移银行信用风险的举措。信贷资产属于银行资产,而卖资产无论如何不会降低银行的杠杆水平的。因为它和银行负债端的资金来源根本就是两回事。不过,如果CLO能够常规化、可盈利,债务风险就能有效转移,那长期来看对银行业确实是一个利好。需要说明的是,CLO的开展,给银行带来信贷额度,如果不对这部分信贷流向进行指导控制,很可能资金又会流向政府融资平台。这样的话,反而不利于政府去杠杆了。

2. 有些产品结构复杂,杠杆倍数怎么来查

首先定义杠杆一词,个人理解来自于“财务杠杆”概念.当企业负债经营时,用较小的权益资产支持起了比较大的经营规模,由此产生“杠杆效应”.按这个逻辑,我理解的“去杠杆”就是指企业或经营主体主动降低资产负债率.如果这个理解从根本上就错了,请用力拍砖.去杠杆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政府去杠杆,二是金融去杠杆,三是企业去杠杆.一、政府去杠杆政府去杠杆,就是削减政府债务,对中国而言重点是地方政府债务.其实中国政府整体债务占GDP比重与美国、日本以及一些欧洲国家相比,还不算高,去杠杆的需求不是太迫切.主要问题是不透明,让中央领导、银行心里没底.所以我觉得与其说政府去杠杆,不如说是调结构更合适.第一个问题经济界讨论的很多,见仁见智吧.我没有具体数据不做判断,但有一点很明确.现存债务已是既成事实,投资项目有清偿能力还得上最好,还不上就从全国财政大盘子里找钱,实在还不上,就只能债务重组.当然债务重组最好的法不是像早先那样,再剥离几家不良资产管理公司,这样等于全国人民集体买单,效率不高且不公平.而是对银行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相关不良贷款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CLO),吸引投资者来买.悲观的投资者可以买优先级,低风险低收益.乐观的投资者可以买劣后级,高风险高收益.这样就把地方债务风险从银行体系转移到了广泛的投资人身上,也就盘活了债务存量.关于第二个问题,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明确政府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建立规范的地方债、资产支持证券(注意,这里指狭义ABS!不是CLO)发行机制,让真正用钱的和投钱的直接见面,是为用好增量.这一点对承销商,如银行、券商们,是利好.具体到银行,去杠杆不可能是减少存款,现在看来也只能压缩同业业务、表外业务了.银行是整个社会最大的资金来源,同业不让做,表外业务受限于资本压力短期内不可能全回到表内,这样看来全社会资金成本会上升.对银行而言利好利空很难判定,因为我不清楚同业、表外业务给银行带来的收益大还是风险大,请大家指教.但对依赖理财产品、同业业务等筹集资金的企业,短期内则是大利空.有人认为信贷资产证券化是为了金融去杠杆,个人认为理解有误,应该是转移银行信用风险的举措.信贷资产属于银行资产,而卖资产无论如何不会降低银行的杠杆水平的.因为它和银行负债端的资金来源根本就是两回事.不过,如果CLO能够常规化、可盈利,债务风险就能有效转移,那长期来看对银行业确实是一个利好.需要说明的是,CLO的开展,给银行带来信贷额度,如果不对这部分信贷流向进行指导控制,很可能资金又会流向政府融资平台.这样的话,反而不利于政府去杠杆了.

3. 去杠杆是指降低财务杠杆吗如果不是,那是指降低什么

首先定义杠杆一词,个人理解来自于“财务杠杆”概念.当企业负债经营时,用较小的权益资产支持起了比较大的经营规模,由此产生“杠杆效应”.按这个逻辑,我理解的“去杠杆”就是指企业或经营主体主动降低资产负债率.如果这个理解从根本上就错了,请用力拍砖.
去杠杆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政府去杠杆,二是金融去杠杆,三是企业去杠杆.
一、政府去杠杆政府去杠杆,就是削减政府债务,对中国而言重点是地方政府债务.其实中国政府整体债务占GDP比重与美国、日本以及一些欧洲国家相比,还不算高,去杠杆的需求不是太迫切.主要问题是不透明,让中央领导、银行心里没底.所以我觉得与其说政府去杠杆,不如说是调结构更合适.
第一个问题经济界讨论的很多,见仁见智吧.我没有具体数据不做判断,但有一点很明确.
现存债务已是既成事实,投资项目有清偿能力还得上最好,还不上就从全国财政大盘子里找钱,实在还不上,就只能债务重组.
当然债务重组最好的办法不是像早先那样,再剥离几家不良资产管理公司,这样等于全国人民集体买单,效率不高且不公平.而是对银行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相关不良贷款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CLO),吸引投资者来买.悲观的投资者可以买优先级,低风险低收益.乐观的投资者可以买劣后级,高风险高收益.这样就把地方债务风险从银行体系转移到了广泛的投资人身上,也就盘活了债务存量.
关于第二个问题,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明确政府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建立规范的地方债、资产支持证券(注意,这里指狭义ABS!不是CLO)发行机制,让真正用钱的和投钱的直接见面,是为用好增量.这一点对承销商,如银行、券商们,是利好.
具体到银行,去杠杆不可能是减少存款,现在看来也只能压缩同业业务、表外业务了.银行是整个社会最大的资金来源,同业不让做,表外业务受限于资本压力短期内不可能全回到表内,这样看来全社会资金成本会上升.对银行而言利好利空很难判定,因为我不清楚同业、表外业务给银行带来的收益大还是风险大,请大家指教.但对依赖理财产品、同业业务等筹集资金的企业,短期内则是大利空.
有人认为信贷资产证券化是为了金融去杠杆,个人认为理解有误,应该是转移银行信用风险的举措.信贷资产属于银行资产,而卖资产无论如何不会降低银行的杠杆水平的.因为它和银行负债端的资金来源根本就是两回事.不过,如果CLO能够常规化、可盈利,债务风险就能有效转移,那长期来看对银行业确实是一个利好.需要说明的是,CLO的开展,给银行带来信贷额度,如果不对这部分信贷流向进行指导控制,很可能资金又会流向政府融资平台.这样的话,反而不利于政府去杠杆了.

4. 实在搞不清银行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区别

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主要有本质、业务内容、风险三种区别。

1、两者的本质不同:

中间业务本质:指商业银行为客户收取支付手续费等委托事项的业务的总称。

表外业务的本质:是指商业银行按照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未纳入资产负债表,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够影响企业当期损益的业务活动。并改变银行资产收益率。

2、业务内容不同:

中介业务的业务内容:在汇款业务中,客户将现金划入银行,银行将现金划入异地第三人。代收业务中,银行代理客户收取各项款项,接受客户买卖证券、贵重金属和外汇佣金信托业务,银行代为管理财产,转移继承,保管证券、贵重物品等。

表外业务的业务内容:信托咨询服务。支付结算。贷款相关服务,如贷款机构、贷款审批、银团贷款代理,代理服务、贸易报告、出口保险等进出口业务。

3、风险不同:

中介业务风险:

绝大多数中间业务不需要相应的资本金储备,导致部分商业银行委托和自营中间业务过度扩张,给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潜在风险。由于高杠杆的作用,在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中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利润和损失。

中介业务涉及多个环节。银行的信贷、资本、会计和计算机部门都与之相关。很难预防风险和明确责任。中介业务主要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许多企业不能真正反映在财务报表中。股东、债权人和金融监督管理机构等财务报表的外部使用者很难理解其整个经营范围,并对其经营成果进行评估。运营透明度下降,影响了市场对银行的影响。

表外业务风险:

担保中,担保人因破产不能履行债务,由银行作为担保人承担责任。由于市场条件的变化,银行对客户的担保成为银行实物资产的配置。在期权、期货交易所交易中,银行的风险更加不确定。

5. 为什么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长期作为表外业务处理这会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长期作为表外业务处理,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财务会计理论的束缚。
(一)衍生金融工具不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
FASB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5号《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与计量》中提出了确认财务报表项目的四条标准: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其中“可定义性”就是指符合财务报表的要素定义,这是经济事项进入会计报表进行确认的首要条件。按照FASB的概念框架,资产的定义是:“特定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获得或控制的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而负债的定义是:“特定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在现在承担的将在未来向其他主体交付资产或提供劳务的义务”。IASC关于资产与负债的定义也与FASB的类似。总的来说,无论是资产还是负债,其定义核心都是会计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在将来必然要引发的经济利益或资产、劳务的流入或流出。
而衍生金融工具则不同,它表现为一种远期合约,即一种待履行或履行中的合约。长期以来人们并不认为这种待履行或履行中的合约属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因为实现合约的交易要在将来发生,其结果也有两种可能:一是这项交易有可能永远不会发生;二是即使合约履行,由于衍生金融工具本身的风险性,它可能引起的未来经济利益或资源的流入或流出,在时间与数量上都不可能事先确定,自然也就无法可靠地计量。因此,衍生金融工具所产生的权利与义务和现行资产和负债的定义是矛盾的,充其量也只能把它当做或有资产或或有负债进行处理。然而,按照稳健性原则,大部分的或有资产和负债还是得不到确认。要使衍生金融工具名正言顺地得以在财务报表中确认,就必须修订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
(二)确认衍生金融工具所带来的损益不符合实现原则
早期收益实现原则强调,只有在收入的赚取过程已经完成,并且收入已实现时才予以确认。已实现是指企业实际已经取得现金或现金要求权。后来,FASB在SFACNo.5(1984)中把“已实现”扩展为“可实现”。“可实现”是指企业获得随时可以转化为已知金额的现金或现金要求权。而IASC则着重从所售资产在所有权上的重要风险和报酬是否实质上转移给对方,作为收入确认的一项主要标准(IAS18,1982)。但它依然强调“收入的金额、已发生或将要发生的费用能够可靠地予以计量”,“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虽然实现原则的限定条件有放宽的迹象,但其影响依然根深蒂固。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给企业带来的收益或损失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此它无法满足实现原则。这也是它迟迟没有进入财务报表的原因之一。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我也想知道

6. 分别解释什么是乱搞同业,乱加杠杆,乱做表外业务

集团企业:用友NC中大型企业:用友U 中型企业:U allinone用友ERP用友CRM用友PLM用友OA用友HR用友网络分销与零售小型企业:T系列产品用友T 用友T 用友T G系列产品用友G 用友G 用友G 用友税务至于你说到的模块,每个产品的模块都是大同小异,只是针对的客户群不一样所以模块和功能上有一些差异。财务模块在用友中一般是指:总账、报表、应收、应付、出纳、固定资产、工资,T 中还有成本管理,U 中还有专家财务评估(基础版)、网上银行、现金流量表、报账中心、网上报销希望以上解答能对您有所帮助。您如果还有其它疑问或想了解的用友产品和服务情况,可以随时关注我的网络空间。祝好!

7. 政府加杠杆化是什么意思

政府杠杆化是指政府参与金融、经济的调剂作用。杠杆作用的原理与其他一些乘数理论如消费乘数理论、投资乘数理论、出口乘数理论的原理类似。作为社会消费的一部分,政府每增加一定量的政府购买,就会增加社会生产部门的收入,这收入还可以继续用来生产和消费,从而对经济的长期贡献可能会达到政府所增加购买的数倍。
但是与其他乘数理论相比,政府购买的杠杆作用的地位比较尴尬,因为政府部门作为公共服务部门而非生产部门,它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如果政府不增加政府购买但是少收税,那么这些钱一样会用于生产和消费,一样会有乘数效用。究竟一个国家应该增加政府购买,还是降低国家税赋涉及到政府与市场的边际效率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8. 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区别

一、性质不同

1、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为客户办理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而收取手续费的业务的总称。

2、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的经营活动。

二、具体业务不同

1、中间业务:汇兑业务,客户将现款交给银行,由银行汇给住在其他地方的第三者; 信用证业务,客户委托银行向异地卖主支付货款的商品信用证业务,和客户将一定现款交与银行换取一种凭证,用于在该行其他城市的分支机构或往来银行汇兑现金的货币信用证业务等。

2、表外业务:贷款承诺,这种承诺又可分为可撤销承诺和不可撤销承诺两种;担保;金融衍生工具,如期货、互换、期权、远期合约、利率上下限等;投资银行业务,包括证券代理、证券包销和分销、黄金交易等。

(8)银行表外业务杠杆扩展阅读:

表外业务的分类:

1、在担保中,被担保人由于破产而无法履约,银行作为担保人就要承担债务。

2、客户违约。

3、由于市场条件的变化,银行对客户的保证变为银行实际资产的配置。

4、在期权、期货和调换交易中,银行的风险的不确定性更大。

阅读全文

与银行表外业务杠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信托资管税 浏览:968
信托银行的日语 浏览:223
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宣传活动 浏览:555
理财中属于基金公司的 浏览:830
适合新手的基金理财 浏览:770
paypal付美元汇率 浏览:548
平安鑫诚理财有限公司 浏览:274
期货计算题视频百度云 浏览:881
大陆去香港做外汇 浏览:756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融资困境 浏览:64
河南环境能源交易所 浏览:246
哥尔股份股票 浏览:336
反收购和融资手段 浏览:240
天津交易所现货铂金手续费 浏览:500
2014年全国融资担保行业 浏览:58
葡币对港币币汇率计算 浏览:678
通常股票讲的杠杆是什么 浏览:116
同花顺我的持仓在哪里 浏览:103
下列关于交易性金融资产说法不正确的是 浏览:218
初学者适合买什么理财产品 浏览: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