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清朝的白银对汇率是怎么样的
当时流行的货币,有银两,有铜钱,各地银两和铜钱的成色不一,分量不一。一直到民国,人们拿上银元还要吹口气听听响声,就是在辨认成色。如清晚期,南京的顷化银含银量达97.3%,而上海的豆规银含银量只有73%。于是,在南京票号存100两银子,到上海兑现就可能要支付110两。而这一兑现标准,必须兼顾客户的满意程度和票号的赢利,要害在于公正与利润兼顾。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在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博弈。票号既然专门做汇兑生意,就必须要在公平上做足功夫,不然就没有客户上门;同时又要保证自己的赚头,不然铺子就得倒闭。这就需要一个统一的汇率标准,用不同汇率来保证各地银两成色的平均,即“平色”,平色兑现后给票号留下的赚头,叫“余利”。确立“平色余利”的恰当标准,占到票号总赢利的四分之一(票号的利润,主要有三大部分:利息、汇水、平色余利)。用现代银行业的术语来表达,这就是典型的套利业务(arbitrage)。
⑵ 我非常想知道,清朝末期 白银对世界货币的汇率是多少当时清朝的GDP未必就是世界第一
当时没有通用的世界货币,没有固定的标准,对于每个国家的汇率不同。而且你思想出现误区,谁说经济第一就一定能解决温饱问题,就一定能打胜仗。他所有的失败是政治原因,腐朽的封建统治。国家就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农民是被统治的,那苏联当年还是经济世界第二呢,照样不是粮食供应不足,这是与制度,生产力等多种因素有关系;就是提高军备,成为亚洲第一,不还是打败仗吗,与日本打仗,明显的优势,清政府下令不出站,站在那里让人打,归根还是制度问题。就是提高军备,也会有义和团太平天国,你还不清楚太平天国与义和团兴起的背景,了解之后你在考虑你的论文吧
⑶ 清朝的银子和人民币大概怎么个换算啊
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000左右。
按照购买力来说,清朝的一两银子能够兑换1000文铜钱,一旦米需要600到700文钱,按照现在的米价3块钱一斤,一旦米需要510块钱,也就是说一两银子不到1000块钱。
而现在的银价在3.5元左右,一两银子才170块钱,这样对比下来,生活成本可比古代高多了,当然清朝采用16两,采用的是10两制,所以用现在银价去比较古代是很不合适的。
实际上古代人的收入也就在一个月二两银子到三两银子之间,所以银子的购买力肯定是能远超于现在的,普通家庭月入二三两还能有结余。我们现在一家人的入按两个人八千到一万来算,银子的价值在每两3000元左右,而按照古代物价来计算比较合适的是每两银子在1000元左右。
唐朝银子换算人民币:
。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
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2065元人民币。最大的问题出在宋朝,主要原因是宋朝的钱币制度极其混乱,而其记载也矛盾重重。
⑷ 汇率怎么换算
汇率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即本币汇率和外币汇率。本币汇率和外币汇率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它们的升降所产生的经济现象正好相反。
1、本币汇率
以单位数量的本国货币所能兑换的外币数量来表示,称为本币汇率。在我国称之为人民币汇率,即用外币表示的人民币价格,其公式为100¥=x外币。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单位数量的人民币能兑换更多的某种外币,则表示人民币汇率上升,人民币相对于某种外币升值,而外币贬值,外汇汇率下跌,此时有利于我国的进口不利于出口。
反之,单位数量的人民币若能兑换较少的某种外币,则表示人民币汇率下降,人民币相对于某种外币贬值,而外币升值,外汇汇率上升,此时有利于我国的出口不利于进口。
2、外汇汇率
以单位数量的外币所能兑换的本国货币数量来表示,称为外汇汇率。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外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即用人民币表示某种外币的价格,其公式为100单位外币=x¥
当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时,外汇汇率上升,外币相对于人民币升值,而人民币贬值,即用人民币表示的外币价格上涨,此时有利于我国的出口不利于进口;反之,则说明外汇汇率跌落,外币相对于人民币贬值,而人民币升值,此时有利于我国的进口不利于出口。
(4)清朝会计算汇率吗扩展阅读
我国的汇率制度
1、单一制
单一浮动汇率制(1949年-1952年)、单一固定汇率制(1953年-1972年)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一篮子货币计算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73年-1980年)。
2、双轨制
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1981年-1984年)和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1985年-1993年)。
3、并轨制
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1994年-2005年)
4、现行制度
2005年07月21日:央行宣布废除原先盯住单一美元的货币政策,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美元兑人民币官方汇率即由8.27调整为8.11,此后根据市场情况不断调节。
⑸ 清朝中外经商钱怎么结算
清朝的外贸结算很有意思,其实是民间带动官方的。
起初,官方严禁海外贸易,当然没有结算制度。但是,民间的外贸活动频繁,主要结算方式就是原始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即为当场交易。交易的场所往往在偏远边境、远离中国岸边的海上、或者日本、南洋等地的码头。主要结算货币为单纯的金银(可以使用本国金银币,但全部折算为等重黄金或者白银)。
中期,清政府在民间海事商务日益繁华的情况下,为增加国家收入,不得已开始一些外贸管理实践,于是,在中俄边境、沿海城市中,开始制定规则,其中包括外贸规则。政府的外贸规则偏重于税收,几乎没有涉及商人之间的结算方式。而此时民间外贸的实际情况已经非常活跃,一些起源于西方,流行于现代的结算方式逐步被采用。这个时期结算的货币仍然以金银为主,但更加偏向白银。
后期,列强逐步侵入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中清政府几乎完全丧失了发言权。此时的外贸结算完全按照西方方式进行,近现代的多种交易付款方式都已出现。此时的结算货币不再局限于白银,汇率概念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完全形成,多个国家的多种货币涌入中国。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民国。
⑹ 清朝末年,一美元等于多少两白银
楼上误人子弟,你查过资料了吗?
金本位时代,1933年前 一美元价值1.505克黄金,一英镑价值7.322克黄金(一战时有波动)。
20世纪10年代,国际金银比率为37.32。一美元等于56.2克白银。
1908年,清朝农工商部和度支部拟订了统一的度量衡制度,规定库平一两为37.301克。
因此,清朝末年(1911年辛亥革命),一美元=1.51库平银
⑺ 清朝货币兑换法
这个没法确切计算,类似金银之类自古至今一直在贬值,而纸币也大多处于在缓慢贬值的状态。再有从购买力来说各朝各代都不一样,金银是硬通货,耐用金属,不会消失而不断开采必然是处于缓慢贬值的状态。而有时的一些历史事件也会导致金银升值,例如清朝后期白银大量外流(鸦片战争)导致白银价值猛增。
我们常常看到古装戏里用银两做钱的单位,那么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呢?我也很想知道,于是到网上查了一下,得出了初步的答案。不过,这里声明,笔者不是学历史的,只是利用从网上查到的讲历史的文章,做一个大致的推算,获得一个感性认识罢了。
基本单位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 九钱五分
⑻ 古代,清朝为例子,一两黄金能兑换多少银子
古代,清朝为例子,通常情况下,一两黄金需要十两银子才能兑换,一两黄金也就是50克的重量,十两银子则是500克的重量,但是还要看银子的具体成色,成色如果低的话,数量就不止十两,有时候可以兑换十二两白银,但是其品质肯定要打折扣的。
长期来看,黄金相对其他金属的贵重程度呈现出一种明显的上升趋势。西汉时,一两黄金的价值或者购买力只是一两白银的三倍,到了唐朝就变成十五倍,而在今天,这个比率是四十倍以上。
(8)清朝会计算汇率吗扩展阅读:
我国古代金银产量较少,只能起部分货币职能作用。在古代金银比价大部分时间一直是比较稳定,维持在1:5左右,至宋初为一比六点五二。
但是随着欧洲人在新大陆上发现储量丰富的银矿,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银价暴跌。明中期为一比七到八,明末为一比十左右,清乾隆时为一比十四左右,到19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银元也是十九世纪北京的常见货币,满清政府铸造银元较晚,当时中国的银元主要靠“进口”。
⑼ 清朝的钱币的换算单位是什么样的那时苹果多少钱一斤
1两 = 10 钱 基本单位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 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 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 八钱三分 白面(斤) 九文 银每两换钱 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2元 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 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 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 3 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 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钱 1文钱 = 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验证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 = 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 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 = 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希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