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哪位大神知道钢琴的发展史给解答下,谢啦谢啦…
最讨厌回答这类问题 不过还是把资料复制给你 慢慢看 不懂的可以问我QQ
钢琴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古埃及与古希腊的弦什(一弦琴)。将弦什的琴弦不断增加,逐渐形成了多弦乐器。进而多弦乐器又演变成两种演奏形式的乐器。一是以手指拨动琴弦发音的多弦乐器。后与键盘结合成为拨弦古钢琴。另一种是以手指拨动琴键,装置于键尾的小槌击弦发音的古钢琴。这两种乐器都是现代钢琴的鼻祖,故统称之为古钢琴。
1.拨弦古钢琴
拨弦古钢琴——哈普西科德(Harpsichord)在音源与演奏形式这两大特征上,都与击弦古钢琴有着完全相同的特征。就是外型上也基本一致,乃至今天我们仅从外型上难以分辨它们是哪一种琴。两种古钢琴在外型、音源、演奏特征上是一致的,但它们演奏所发出的声音效果则完全不同。这是由于激发琴弦方式的不同使然。拨弦古钢琴是在键盘的尾端装有拨弦的装置,其拨弦的拨子是以金属薄片包裹皮革制成,也有使用禽鸟的羽翎作为拨片,故也称这种琴为羽管键琴。按动音键而拨弦,十指可同时并用,弹奏出各声、复调音乐。这种激发音弦的方式有其不可克服的缺点。首先,拨弦的方式使其音量、音色难以变化,且不可克服在拨动弦时产生拨动噪音。又由于拨片在琴弦上停留的时间不可能如击弦弦槌在琴弦停留的时音那样短促(0.3秒),所以琴弦不能充分振动,声音较弱而短促。这些缺点决定了它音乐表现力的不足。但其纤细而韵味十足的音色自有其独特之处,在古代的宫廷室内乐为代表的音乐形式盛行时,这种独具特色的音质有着无可替代的功能,其能在音乐历史舞台中风光300来年就证明了这一点。
2.击弦古钢琴
击弦古钢琴称为科拉维科德(Clavichord),它无论从音源、演奏形式、激发琴弦的方式都更接近现代钢琴。但是由于它的结构过于简单,一没有三级杠杆的传动方式;二没有击弦后立即脱离琴弦的装置;三不能快速连续弹奏;四没有现代钢琴所具有“软中硬”的弦槌。以上4个方面正是现代钢琴击弦机键盘的主要特征。由于上述原因,击弦古钢琴的音量小而纤细,具有一种恬淡的金属音色,有些像敲击钢片琴的声音特色,听起来也有其迷人之处。在小范围的室内乐作品中有着其它乐器所难以替代的声音效果,乃至在1709年现代钢琴问世后仍在欧洲乐坛上活跃了100多年。随着现代钢琴的不断完善、社会生活的快节奏而出现的爵士乐、摇滚乐的需要,古钢琴——似柔弱纤细而又羞涩的贵妇人——也只能归隐于现代社会舞台的大幕之后了。 自19世纪中、末叶欧洲又兴起了复古之风,欧洲各大中城市保存完好的辉煌古建筑群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美术、音乐……等古典文化艺术长久的生命力使古钢琴又再着盛装,走上舞台。这正是我们人类在快速前进的路途之中回首望去所发现的不该丢弃的宝贵财富。于是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重新奏响,古钢琴又翻开了新的篇章。诚然它不占据现代音乐舞台的主流,但是我们相信,它将为我们的精神生活增添晚霞的壮美。这些古老的文化遗产当然不应被遗弃,因为它不仅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夕阳的壮美,使我们看到人类的先祖们所创造的文化,同时我们也更清醒地看到了现代乐器之丰富,现代乐器之王者——钢琴,那时,如日中天的辉煌。
编辑本段发展过程
17世纪到18世纪间,拨弦古钢琴在当时的音乐生活中有着相当显赫的位置,可以说是它的全盛时代。至18世纪初,欧洲大陆音乐迅速发展,音量弱小的拨弦古钢琴已不能满足当时音乐家们的需要,因而逐渐被音量洪大的钢琴所取代。 钢琴的发明者是巴尔托洛奥.克里斯托福里,他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的一位乐器制作师。1709年,他以拨弦古钢琴为原形,制作出一架被称为具有“强弱音变化的古钢琴”他在钢琴上采用了以弦槌击弦发音的机械装置,代替了过去拨弦古钢琴用动物羽管波动琴弦发音的机械装置。从而使琴声更富有表现力,音响层次更丰富,并能通过手指触键来直接控制声音的变化。在克里斯福里的第一架钢琴出现后的一百年里,拨弦古钢琴仍为人们所应用,但更多地是为演奏特定作品而使用。故以弦槌代替拨弦发音就成为当时键盘乐器的主要特色,亦是钢琴的标志与象征。 1709年后,克里斯托福里又进一步改革了原来击弦机的结构,他在这部机械中安装了一种与现代击弦机的复震杠杆系统近乎完全一致的起动杠杆,使击弦速度比原来加快了10倍,而且可以快速连续弹奏;音域也增加为4组;可以说这就是现代钢琴的雏形。他的这一发明为以后的钢琴制作师们打开了通往成功之路的大门。但遗憾的是,克里斯托福里的发明并没有得到他的意大利同行们及当时演奏家们的注意,却在异乡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德国管风琴师、制作师戈特弗里德.西尔伯曼,在1730年根据一份绘制极不准确的意大利钢琴草图,借鉴克里斯托福里的发明,制造出德国第一架钢琴。他把这架琴送到音乐大师巴赫那里鉴定,巴赫却不屑一顾,只是说道:“触键太重,高音音色太弱。”,但他还提出了一些建议。在采用了巴赫的建议之后,于1747年又加以革新。同年,巴赫在波茨坦进宫晋见腓特烈大帝时弹奏了西尔曼的新型 钢琴。 西尔曼对钢琴改革的主要贡献在于对钢琴制音器的运用。他利用手动音拴使全部制音器离弦,以使钢琴的音响效果更丰富并具有一种神秘的色彩。对于我们今天的演奏家来说,这种性能在现在钢琴中是用脚迅速而敏捷地控制着,很难想象当时是用手来操作的。 钢琴虽诞生在意大利,却在德奥和英国得以发展成长。至18世纪中叶,人们对钢琴的制作工艺实行革新,以使其演奏性能日益完善。这一时期,西尔伯曼及其子弟在钢琴的变革中起着主导作用。 西尔伯曼的名徒被称为“十二弟子”,他们分别制造出两种不同风格的钢琴,即“维也纳式击弦机钢琴”和“英国式击弦机钢琴”。他们具有不同的机械性能和不同的音响效果,由此形成两大不同的钢琴制作流派。这两种流派,也对当时的音乐家们产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影响。 “维也纳式击弦机钢琴”的键盘触感较轻,能够弹出快速的音符,音色变化细微,在与管弦乐队协奏时,音色对比清晰。这正符合莫扎特温文尔雅又富有歌唱性的快板的音乐需要。 约翰内斯.楚姆佩是西尔伯曼的名徒之一,他于1760年来到英国,成为著名钢琴制作师;他的产品被称为“英国式击弦机钢琴”。这种钢琴触键感觉较重,但声音浑厚深沉,正适合于克莱门蒂那坚实有力的音乐风格。 莫扎特和克莱门蒂当时是名声同噪的钢琴演奏家,由于他们演奏风格的不同,他们分别使用结构各异的维也纳式和英国式钢琴。1789年1月,莫扎特和克莱门蒂在维也纳奥国国王的王宫里举行了世界上第一次钢琴演奏比赛,成为轰动一时的大事。这次比赛对提高钢琴在诸乐器中的地位起了重要的作用。 钢琴在它诞生的头一个世纪中经历多次改良。虽然开始它被形容为是锅炉工制造出的粗陋机械,少有优雅之色,在表现细腻的情感上逊于拨弦古钢琴和击弦古钢琴;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音乐由巴罗克风格向古典主义演变,声音尖锐、古板、缺乏生机的拨弦古钢琴被音响丰富、细腻、洪亮的钢琴所替代。到18世纪后期钢琴已登上“乐器之王”的宝座。 3.现代钢琴 现代钢琴主要有两种形式:一为直立式钢琴(upright piano),一为三角平台式(grand piano)。直立式里有标准尺寸及小号直立琴,三角平台琴则有许多尺寸,从最小到演奏会使用的大型平台钢琴。早期钢琴中还有一种长的四方形样式及直立起来的三角形钢琴。钢琴基本上有八十五至八十八个琴键,钢琴有二至三个踏板,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在右,叫强音踏板,促使所有断音装置被解除,令任何弦被击时能自由地震动,直到踏板被解放;在左边的叫柔音踏板,是一个能造出柔和的声音的踏板。 4 自动钢琴 自动钢琴最初形式(出现在19世纪末)是在普通钢琴前加用一部可移动的“演奏器”(player),外形极似一架小型足踏簧风琴,有一排65-88个“木手指”置于普通钢琴键盘上方。演奏器用打孔纸卷(打孔位置与钢琴谱相符)操纵;用足踏风箱鼓风,风通过纸卷缓缓转动的纸卷上的孔位,驱动机械连动相应的“木手指”击琴键奏出音乐。此后又有设计将外附的演奏器直接装置于钢琴内部,并可控制速度、力度、踏板等。自动钢琴在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曾广为流行于家庭娱乐,有过两年内生产50万台的纪录;至30年代由于无线电及唱机的兴起,才渐被淘汰。但因为纸卷打孔在数量上不受人手十指的局限,钢琴上的音数和音域都可尽量发挥运用,故自动钢琴仍受现代作曲家的青睐。拉赫玛尼诺夫、德彪西、马勒、格什温、施
特劳斯都曾为这一乐器写作乐曲,制成纸带,供演奏使用。 现代自动钢琴(出现在本世纪80年代)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用集成电路和CPU控制钢琴自动演奏装置成为可能。用此基本原理投入钢琴自动演奏器的世界知名企业有美国的PIANODISC、日本的YAMAHA以及美国的QRS公司。其原理是利用计算机MIDI信号原理,把钢琴键盘的速度和力度信号以及记谱法转换成特定让自动钢琴CPU能识别的信号,驱动40V电力信号,让安装在键盘底端的动力部分推动钢琴的榔头发出声音。随着采样率的进一步提高,钢琴演奏的表现力大大丰富。在推动自动钢琴中国本土化的进程中,上海泛音钢琴技术中心、北京乐器研究所等企业,为自动钢琴的本土研发、技术引进做出了努力。
Ⅱ 关于钢琴的!!!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就是手段的完善和目的的混乱。"我们想,这句话用于描述我国目前钢琴考级的现状,也是非常合适的。当初举办考级的目的很明确,是要普及和推广钢琴教育,让更多的人接受音乐的熏陶,并通过级别的鉴定,促进学习者提高演奏水平,从而达到提高全民族音乐素质的目的。十多年以来,钢琴考级在制度的制定、级别的设置、曲目的选择、评判的准则等等各方面,都在日臻详尽和规范,唯有开设考级之初的目的却离我们越来越遥远和模糊了。是为了发展热爱的事业?是为了提高自身修养?是为了更容易出名、赚钱?是为升学可以加分?都是,又都不是!
一位学生家长就很明确和坦率地自己的女儿说:"我让你学钢琴,就是为了考重点中学能加几十分,不然我让你学来干嘛!"话虽说得很露骨,可能会令人不齿,但这却代表了时下一种非常普遍的想法,只是别人会含蓄些表达罢了。众所周知,许多知名大学、重点中学都有为特长生加分开绿灯的制度,钢琴通过某个级别的考试,就可以相应加多少分。说是全面发展也好,说是投机取巧也好,这些制度的确很诱人,吸引和刺激了大批学生投入到学习钢琴的行列,当然,这其中也包括许多在望子成龙的父母的强迫下学习钢琴的学生。
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或他们的父母)对学习钢琴持这样的观点,相比那些枯燥、寂寞、深奥、复杂的文、理科,学钢琴似乎更容易成材、成名(其中的艰辛他们暂时是看不到的),只要参加一、两次比赛,能获个奖,便能功成名就了;即便不成名,学好了钢琴,赚钱也会比其他文、理科学生快得多、多得多。要达到这个目的,通过考级当然就是必要途径了。持这种观点的人恐怕也不在少数。
在教学方面,培养学生考级,让学生取得一些成就感,其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考级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少教师却喧宾夺主,将考级视为提高自己知名度的途径,他们一味地拔高学生的程度,以证明自己的教学实力,另一方面,因此而获得的经济效益则不言而喻了,但这种做法使得浮夸风在钢琴教学中甚为普遍,其最大受害者,只能是那些学生了。
钢琴艺术毕竟是纯净、圣洁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出人头地,教师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出类拔萃,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怀着这样功利性的目的去教和学习钢琴,就会显得动机不纯了。以这样的目的来学习钢琴,能掌握钢琴的内涵吗?能感受音乐的真谛吗?我们深表怀疑。据我们所知,欧美等发达国家并无考级,但他们音乐教育仍然十分普及和广泛,人们的艺术修养也很深厚,这很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钢琴来发展自己的事业,但切不可本末倒置。当然这绝不是一、两个人或一部分人的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包括制度的制定、舆论的导向、教育的方法、以及媒体的宣传等方面,都要为之作出努力。
但愿有一天,我们不再是为了某种功利的目的而学习钢琴,让我们的手指下流出纯真而感人的音乐直指人心,让我们在琴键上用执着而热烈的激情燃烧生命。
方法之质疑--考级能在多大程度上证明学生的实际演奏水平?
既然要考级,那么每一个级别的证书都应该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有力地证明学生的实际演奏水平,但实际情况并不尽然。我们一直以来都对考级的方法,或者说是级别的界定上存有一些质疑。再具体一点说,就是对目前考级曲目的划分,我们有不同的看法。是否高级别的学生就一定比低级别的学生水平高,而低级别的学生就一定比高级别的学生水平低呢?
我们认为,根据现行的考级方法,是很难证明这一点的。考级中的各个级别都规定有相应的曲目,但是将这些曲目界定为不同级别的标准是什么呢?仅仅是技巧的难易吗?而这些曲目的技巧又有多大的代表性呢?
音乐有着广阔而深刻的内容,不同的作品有着不同的背景、内涵、风格、情感,演奏方法也就有着千差万别,是不能简单的地以演奏技巧的难易来加以区分的,而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又何止千万,且都各具特色,实在是很难想象能将它们都一一量化成不同的级别。而目前考级所规定的那些有限而狭窄的曲目范围,能在多大程度上证明学生的实际演奏水平呢?
例如柴可夫斯基的《四月--松雪草》和门德尔松的《猎歌》,中央音乐学院的考级将前者定为五级,将后者定为九级,相差悬殊;而《高等师范院校钢琴基础教程》将二者同时归于具有相当难度的第四册,也就是高年级学生演奏的曲目,而在我们个人看来,高师教材的编排似乎更合理。再例如莫扎特的作品,专业人士都知道,莫扎特的作品在大的技巧方面并无太多难处,而要真正弹好,表现出莫扎特音乐独特的内涵和情感,尤其是那些精致而细微的处理,却有着相当大的难度,那又该如何给它定级呢?
另外,由于上文所述的原因,许多学生考级带有太多的功利性,为了尽快达到高级别,他们一级一级艰苦地过关斩将,甚至拔高跳级。或许他们能如愿以偿地达到最高级别,但回头再看他们的学习历程,他们所弹过的,几乎仅限于那些考级曲目,而考级曲目之外的作品则极少甚至根本就没有涉及,因为他们需要的只是级别证书,而不是音乐,这不能不说是考级的一个悲哀。而另外一些学生,或许他通过的级别并不很高,但他却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弹奏了大量考级曲目以外的作品,而且无论是演奏技巧、风格把握和音乐处理都能做到很到位,而且开拓了较为广阔的艺术视野。那么这二者之间的实际水平孰高孰低,又将如何鉴别呢?
我们认为,在音阶、琶音、和弦、练习曲等基本训练上,当然可以、也必须循序渐进,逐级上升,以严格考核各级别考生的的基本功,而在乐曲的选择上,则应更具包容性和灵活性,可考虑给考生相对自由和广阔的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充分的展现自己的才华和水平。更重要的是,应该以某种适当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对考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必要的评估,使考级成绩能更公平和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这样,那张考级证书的含金量才会更高,更具说服力。
标准之质疑--是"独尊儒术",还是百花齐放?
这可能是一个很敏感,很具争议性的问题,但我们还是要斗胆提出来,因为近几年某些地方的钢琴考级在评判标准上的唯一性和刻板性,实在让我们越来越多地想起旧时的八股科举考试。自古以来,就存在有许多不同的钢琴学派,正是这些不同学派、不同风格各具特色的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才使得钢琴艺术异彩分呈,魅力无穷。但为什么在我们的钢琴考级中却感受不到这一点呢?一些地方的考级评委把自己的方法视为正统,将其定为唯一标准,否定其他的演奏风格,排斥演奏风格的多样化,所有考生都必须遵循他的标准弹奏,否则就不合格。这已绝不是个别现象。我们归纳一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片面强调手指。无论弹什么乐曲,都过度强调手指的主动性和音色的颗粒感。我们认为,钢琴虽属敲击乐器,但其真正魅力并不在于敲击,而在于在演奏中使听众产生对音的连续的想象;我们也不否认手指在钢琴演奏中的作用是首位的,它是钢琴演奏的主要载体;但手指毕竟不是全部,必要时也应充分运用手腕或手臂力量,可使音色更为柔和、圆润、通透,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音乐的流线感和连贯性,这种效果是光靠手指的独立敲击所不可能达到的。我们认为,在音阶、琶音等基本功方面,可以强调手指的训练以加强基本功,但弹奏具体作品时,则应该根据音乐表现的要求,例如"小步舞曲"等很典雅的具有古典气质的作品,或"夜曲"等很深情的饱含抒情情绪的作品,适当地运用手腕和手臂,弹奏出音乐的内在张力,以增强音乐的美感。然而这一切都被一些考级评委排除在外了。
2、盲目追求速度。为了达到锻炼手指的目的,无论演奏什么作品,都一律以快为准,以快为本,完全不理会作品的内涵对速度的要求。如中央音乐学院考级的七级曲目--门德尔松《无词歌》(Op38.No2.),其谱面速度标记为"不太快的快板"(Allegro non troppo),这个"不太快"是一个很有弹性的表述,不应断章取义地将其就视作"快板",而实际上这是一首颇为抒情的作品,其音乐情绪还略带悲伤(该作品有一标题为"失去的欢乐"),如以中速偏快的速度演奏似乎更符合音乐的要求。我们认为,快速地弹奏固然是技巧高超的表现,但光是快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关键是要能快能慢,快慢自如,无论快慢都能很好地驾驭音乐的表现,这才能体现出演奏者的真正实力,是一位合格的钢琴演奏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由于一味地快速弹奏,最终反而慢不下来了,一慢下来便无法控制,无所适从,这能说是全面而扎实地掌握了钢琴演奏技巧了吗?
3、漠视音乐表现。由于上述原因,一些考官在考试时,只注重考生的技术,而不注重考生对音乐的表现,致使许多考生的演奏几乎成了"砸琴"般的炫技,演奏出的音乐却是生硬且粗糙,毫无音乐的美感。更可悲的是,许多考生弹完一首作品,对该作品的作曲家、所属时代、风格内涵等相关知识毫不知晓,只是按要求将乐谱上的音符准确无误的敲出来而已,把学生培养成演奏机器,将鲜活生动的音乐变成呆板僵化的音符,这难道就是我们考级的初衷吗?另外,作为二度创作的演奏者,所谓音乐表现也是见仁见智的,不应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确的标准(当然,一个时代和流派的大体风格是要把握住的),而应鼓励考生演奏出个人的理解和个性。
而遗憾的是,由于一些考官对于演奏标准的绝对化和权威化,使得许多教师和考生为了顺利过关,只好放弃自己原有的风格和个性,而投其所好,这样的考级与科举考试有何分别?不客气地说,这是对学生艺术灵性的粗暴扼杀,是对艺术多样风格的无理干涉,无论是对考生的音乐素质的培养,还是对他们学习经历的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常此下去,也将影响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
以上提出的对钢琴考级的一些质疑,仅仅是我们作为一名基层的普通钢琴教师和音乐工作者,对考级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做出的个人的思考和见解,绝非对考级的全盘否定。我们提出这些问题,是希望能引起同行的共识和重视,并希望能够通过全社会的努力,进一步完善和促进考级,从而推动我国的钢琴事业的稳步健康发展。至于我们的观点是否正确,也欢迎同行们共同商榷和指导。
Ⅲ 钢琴的问题
钢琴的发明
现代钢琴的发明者是意大利人克利斯托弗利。他原是一位羽管键琴制造者,有着丰富的造琴经验,在总结了羽管键琴的优缺点后,于1709年,在羽管键琴上安装了用槌击弦的键盘机械,奠定了现代钢琴的基础。由于这一改进,弥补了古钢琴和羽管键琴几乎无法调节音量的缺点,这种钢琴在演奏时,随着对键子敲击力的变化来改变音量的大小,音量也比古钢琴和羽管键琴大得多。
钢琴的发展历程
18世纪初,钢琴已经盛行于欧洲,但它还在不断的改进中
1766年 约翰.宗帕在伦敦发明一台方形钢琴
1770年 约翰.安德烈亚斯.斯坦完成了“威尼斯”大三角琴
1771年 阿梅里卡斯.巴克尔制造出一台英国大三角琴
1775年 约翰.贝伦德特在费城制造出一台钢琴
1780年 瑞士的舒迪创造了制音踏板,从而提高了音乐的和弦连接能力,增强了共鸣效果,同时也使得音乐获得清晰的顿音效果
1784—1786年 莫扎特创作出钢琴奏名曲第1425
1794年 约翰.布罗德伍德在伦敦制造出5组半的大三角琴
1800年 霍金斯和马勒最小的竖式钢琴出现
1809年 法国人埃拉尔改进了钢琴机械,可以使小缒迅速地重复击弦,在这样的钢琴上就能弹奏比较复杂的乐曲了,这种结构形成至今还使用于三角琴上
1821年 伊拉尔德以“复奏 性能”的机械装置、现代钢琴机械装置原理获得专利
1826年,美国工程师霍金斯采用了轴钉、轴架和攀带改进了击弦机构。在这一时期内还有不少制造者对钢琴的支撑结构、弦列的安排以及小追材料等进行了改进。
1850年,支撑结构、弦列的交叉和排列和复震式击弦机三要素相结合,从此确立可现代钢琴最理想的基本形式.从那时开始到现在的100多年,钢琴的内部结构几乎没有作过多少改动.
1853年 斯坦威、贝歇斯坦、布吕特内尔钢琴厂建立李斯特创作出B小调奏鸣曲。
1859年 小亨利.斯坦威为三角琴设计出交叉琴弦,取得专利。
1890年代----1913年 机械自动钢琴开始发展。
1919年 美国制造商生产的机械自动钢琴数量超过一般钢琴。
约1960年 哈罗德.罗德斯发展电子钢琴。
1970年代---1980年代 电子键盘乐器在美国和日本问世。
1990年 用可塑性材料的新方法制造钢琴外壳,实验性机械装置设计,立式琴有了新形象。
Ⅳ 钢琴击弦机不是一套杠杆系统对吗
这个要也问一下修理钢琴的人他们清楚的。
Ⅳ 钢琴的构造和原理是什么
钢琴的构造:钢琴由88个琴键(52个白键,36个黑键)和金属弦音板组成。
钢琴的原理:钢琴的前身是拨弦古钢琴,也称作羽管琴键。它与钢琴的内部原理大致相同,都是在琴体内部装有音板和许多拉紧并列的琴弦。不同的是钢琴的弦槌击弦发音,拨弦古钢琴用羽管制的拨子拨弦发音。
此外,还有一种与它们同一血统的键盘乐器—击弦古钢琴,它同样是一种装有击弦装置的乐器,用铜制的形槌击弦发音;它的应用范围不如拨弦古钢琴广泛,主要用在当时的贵族家庭中演奏。
(5)复震杠杆系统钢琴扩展阅读:
钢琴的发明者是巴尔托洛奥·克里斯托福里,他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的一位乐器制作师。1709年,他以拨弦古钢琴为原形,制作出一架被称为具有“强弱音变化的古钢琴”他在钢琴上采用了以弦槌击弦发音的机械装置,代替了过去拨弦古钢琴用动物羽管波动琴弦发音的机械装置。
从而使琴声更富有表现力,音响层次更丰富,并能通过手指触键来直接控制声音的变化。在克里斯福里的第一架钢琴出现后的一百年里,拨弦古钢琴仍为人们所应用,但更多地是为演奏特定作品而使用。故以弦槌代替拨弦发音就成为当时键盘乐器的主要特色,亦是钢琴的标志与象征。
1709年后,克里斯托福里又进一步改革了原来击弦机的结构,他在这部机械中安装了一种与现代击弦机的复震杠杆系统近乎完全一致的起动杠杆,使击弦速度比原来加快了10倍,而且可以快速连续弹奏;音域也增加为4组;可以说这就是现代钢琴的雏形。
他的这一发明为以后的钢琴制作事们打开了通往成功之路的大门。但遗憾的是,克里斯托福里的发明并没有得到他的意大利同行们及当时演奏家们的注意,却在异乡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Ⅵ 钢琴的总音域是
钢琴音域范围从A2(27.5Hz)至
C5(4186Hz)。
相关介绍
钢琴音域是七个完全音组和两个不完全音组;完全音组是大字一组、大字组、小字组、小字一组、小字二组、小字三组、小字四组,不完全音组是大字二组和小字五组,大字二组有A2、bB2和B2三个音,小字五组只有c5一个音。
钢琴是除了管风琴以外音域最广的乐器。钢琴普遍用于独奏、重奏、伴奏等演出。
(6)复震杠杆系统钢琴扩展阅读
相关背景:
1709年后,克里斯托福里又进一步改革了原来击弦机的结构,他在这部机械中安装了一种与现代击弦机的复震杠杆系统近乎完全一致的起动杠杆,使击弦速度比原来加快了10倍,而且可以快速连续弹奏;音域也增加为4组;可以说这就是现代钢琴的雏形。
钢琴的音域宽广,现代钢琴一般为88键,可达7个多八度,音量宏大,音色变化丰富,可以表达各种不同的音乐情绪,或刚或柔,或急或缓均可恰到好处。钢琴的发展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精神生活不断发展的状态。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网络-钢琴
Ⅶ 钢琴是通过手指弹奏琴键引起的吗
钢琴是通过手指弹奏琴键引起琴槌敲击琴弦而发音的键盘乐器。
由88个琴键(52个白键,36个黑键)和金属弦音板组成。意大利人巴托罗密欧·克里斯多佛利(Bartolomeo Christofori),(1655-1731)在1709年发明了钢琴。
钢琴音域范围从A2(27.5Hz)至 C5(4186Hz),几乎囊括了音乐体系中的全部音乐,是除了管风琴以外音域最广的乐器。钢琴普遍用于独奏、重奏、伴奏等演出。
(7)复震杠杆系统钢琴扩展阅读:
钢琴的发明者是巴尔托洛奥·克里斯托福里,他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的一位乐器制作师。1709年,他以拨弦古钢琴为原形,制作出一架被称为具有强弱音变化的古钢琴。
他在钢琴上采用了以弦槌击弦发音的机械装置,代替了过去拨弦古钢琴用动物羽管拨动琴弦发音的机械装置,从而使琴声更富有表现力,音响层次更丰富,并能通过手指触键来直接控制声音的变化。
在克里斯福里的第一架钢琴出现后的一百年里,拨弦古钢琴仍为人们所应用,但更多的是为演奏特定作品而使用。故以弦槌代替拨弦发音就成为当时键盘乐器的主要特色,亦是钢琴的标志与象征。
1709年后,克里斯托福里又进一步改革了原来击弦机的结构,他在这部机械中安装了一种与现代击弦机的复震杠杆系统近乎完全一致的启动杠杆,使击弦速度比原来加快了10倍,而且可以快速连续弹奏,音域也增加为4组,可以说这就是现代钢琴的雏形。
他的这一发明为以后的钢琴制作师们打开了通往成功之路的大门。但克里斯托福里的发明并没有得到他的意大利同行们及当时演奏家们的注意,却在异乡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Ⅷ 钢琴的由来
钢琴已有200年以上的历史。最初,它只是一部可以改变 力度的键盘乐器
(这对於大键琴来说是很难表现)。
它与更早的击弦键琴在机械装置方面的主要不同点在於钢琴的琴槌击弦后被弹回,
这就使得各种力度对比成
为可能,并因此而获得Pianoforte(意思是能发出弱音Piano和强音Forte的)之名。
由於这件乐器既能发出弱音,又能发出强音,能掌握小锤敲击琴弦的力度。
才有了这样一个形象的名字。
但是后来,西班牙语却采用不正确的缩写字piano(即今译钢琴),
将表示强音的“forte”略去,只保留表示
弱音的“piano”,而沿用至今。
而保留至今的全名则用来称呼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初期的古钢琴(德国人称
之为Hammerklavier)。
钢琴虽诞生在义大利,却在德奥和英国得以发展成长。
钢琴是在17世纪末1709年由制作家巴尔托洛奥.克里斯托夫里(Bartolomeo Cristofori)
所发明的键盘乐器,
并取名为(gravicembelo colpiano e forte),
他是义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的一位乐器制作师。
1709年,他以拨弦古钢琴为原形,
制作出一架被称为具有“强弱音变化的古钢琴”他在钢琴上采用了
以弦槌击弦发音的机械装置,
代替了过去拨弦古钢琴用动物羽管波动琴弦发音的机械装置。
从此使琴声更富有表现力,音响层次更丰富,
并能通过手指触键来直接控制声音的变化。
在克里斯福里的第一架钢琴出现后的一百年里,拨弦古钢琴仍为人们所应用,
但大多是为演奏特定作品时而使用。
故以弦槌代替拨弦发音就成为当时键盘乐器的主要特色,
亦是钢琴的代表象徵。
1709年后,克里斯托福里又进一步改革了原来击弦机的结构,
他在这部机械中安装了一种与现代击弦机的复震杠杆系统近乎完全一致的起动杠杆,
使击弦速度比原来加快了10倍,而且
可以快速连续弹奏;音域也增加为4组;可以说这就是现代钢琴的雏形。
他的这一发明为以后的钢琴制师们打开了通往成功之路的大门。
但遗憾的是,克里斯托福里的发明并没有得到他
的义大利同行们及当时演奏家们的注意,却在异乡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最早的钢琴具有从键盘伸展的许多弦,如直大键琴和现代平台钢琴等类型,
或(就方形钢琴而言)与琴键成直角,如击弦键琴。
钢琴的前身是拨弦古钢琴,也称作羽管琴键。它与钢琴的内部原理大致相同,
都是在琴体内部装有音板和许多拉紧并列的琴弦。不同的是钢琴的弦槌击弦发音,
拨弦古钢琴用羽管制的拨子拨弦发音。此外,还有
一种与它们同一血统的键盘乐器----击弦古钢琴,
它同样是一种装有击弦装置的乐器,用铜制的 形槌击弦
发音;它的应用范围不如拨弦古钢琴广泛,主要用在当时的贵族家庭中演奏。
德国管风琴师、制作师戈特弗里德.西尔伯曼,
在1730年根据一份绘制极不准确的义大利钢琴草图,
借鉴克里斯托福里的发明,制造出德国第一架钢琴。
他把这架琴送到音乐大师巴赫那里鉴定,巴赫却
不屑一顾,只是说道:“触键太重,高音音色太弱。”,
但他还提出了一些建议。在采用了巴赫的建议之后,於1747年又加以革新。
同年,巴赫在波茨坦进宫晋见腓特烈大帝时弹奏了西尔伯曼的新型钢琴。
西尔伯曼对钢琴改革的主要贡献在於对钢琴制音器的运用。\r
他利用手动音拴使全部制音器离弦,
以使钢琴的音响效果更丰富并具有一种神秘的色彩。
对於我们今天的演奏家来说,这种性能在现在
钢琴中是用脚迅速而敏捷地控制著,很难想象当时是用手来操作的。
至18世纪中叶,人们对钢琴的制作工艺实行革新,以使其演奏性能日益完善。
这一时期,西尔伯曼及其子弟在钢琴的变革中据有著主导带领的作用。
西尔伯曼的名徒被称为“十二弟子”,他们分别制造出
两种不同风格的钢琴,即维也纳式击弦机钢琴和英国式击弦机钢琴。
他们具有不同的机械性能和不同的音响效果,由此形成两大不同的钢琴制作流派。
这两种流派,也对当时的音乐家们产生了具有历史
意义的影响。
维也纳式击弦机钢琴的键盘触感较轻,能够弹出快速的音符,音色变化细微,
在与管弦乐队协奏时,音色对比清晰。
这正符合莫扎特温文尔雅又富有歌唱性的快板的音乐需要。
约翰内斯.楚姆佩是西尔伯曼的名徒之一,他於1760年来到英国,
成为著名钢琴制作师;他的产品被称为英国式击弦机钢琴。
这种钢琴触键感觉较重,但声音浑厚深沉,正适合於
克莱门蒂那坚实有力的音乐风格。
在19世纪中,直立式钢琴得到发展,
借以满足人们对声音响亮、全音域、并能放置於小屋中的要求。
现代钢琴装有两个踏板控制的机械装置,左踏板使声音变轻,
另一踏板则使声音在键释放后仍能延续。
某些现代平台钢琴还有第三个中间踏板,
表演者用以保持某些音符而减弱其他音符。
在现代钢琴中除最低音区是一个音一根弦外,
其余的都改为两弦或三弦为一个同音弦组。
这主要是考虑到流行音乐的现代要求,
为此钢琴经常被调音成为略带同度音和感觉得出的变音,
以便得到鲜明乡土音乐的音色。
钢琴的发明,最初颇不为人们重视,
因为对它复杂的机械结构的必要性了解不多。
巴哈(Johnn Sebastian Bach)曾拥有过一架钢琴,
但他却没有使用它,而宁可弹奏大键琴。
此外,在十八世纪中期,
巴瓦拉.德.布拉甘萨王后也拥有三架钢琴,也置之不用,而改用大键琴,
其缘由是他不喜欢钢琴的音色。
第一个推广钢琴作曲家兼演奏家是巴哈。1762年前后,
他在伦敦的某些音乐会公开演奏了钢琴;
而自那时起,在他的创作生涯中,
也有一段重要时期是用来谱写一些钢琴奏鸣曲和协奏曲。
后来,莫札特也跟著仿效了他的作法,巴哈将钢琴乐器引进乐坛之时结识他的。
在以后的岁月裏,由於像席尔贝曼(Silbermann)
等一批钢琴制作家和作曲家们的努力,而使这种乐器得以改进逐步趋於完善。
作曲家们在创作钢琴曲时,又不知不觉地采用了同样的艺术创作手段,
以达到大键琴的音响效果....
可是这些手段,对於钢琴曲的创作来说是不必要的
(如此冗长的震音、重复的敲击的和弦等)。
海顿,特别是莫札特,始终关注於钢琴的革新,
同时也比其同时代的音乐家们更适应此一新乐器的风韵。
(如果伦敦的布洛伍德(Broadwood))和演奏艺术家们
(如克莱曼悌(Muzio Clementi)或费尔特(John Field))的努力,
也推广流传到其他的一些国家。钢琴逐渐地扩大了他的音域和影响力。
后来艾拉尔(Ssbastien Erard)引进了一种叫作(双向滑动double escapamiento)
的结构后,更加快的钢琴在运键上的速度...即移动的小锤立刻回到原位,
也加强的同一键子持续跳动的力度。
17世纪到18世纪间,拨弦古钢琴在当时的音乐生活中有著相当显赫的位置,
可以说是它的全盛时代。至18世纪初,欧洲大陆音乐迅速发展,
音量弱小的拨弦古钢琴已不能满足当时音乐家们的需要,因而
逐渐被音量洪大的钢琴所取代。
19世纪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钢琴制造家,
其中有布罗德伍德(J.Broadwood,1732-1814)、
埃拉尔(S.Erard,1752-1831)、贝希施坦(K.Bechstein,1826-1900)、
布吕特纳(J.R.Bluthner,1824-1910)和史坦威(H.E.Steinway,1797-1871)。
他们在许多方面改进了钢琴,增加音量和连续演奏的能力,
扩展了音域,并改善了钢琴的机械装置(尤其是在快速发音方面)。
莫扎特和克莱门蒂当时是名声同噪的钢琴演奏家,由於他们演奏风格的不同,
他们分别使用结构各异的维也纳式和英国式钢琴。1789年1月,
莫扎特和克莱门蒂在维也纳奥国国王的王宫里举行了世界上第一
次钢琴演奏比赛,成为轰动一时的大事。
这次比赛对提高钢琴在诸乐器中的地位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法国,新钢琴的伟大推广者,有李斯特及其支持者艾德拉等人
(他们在上层社会推广这种乐器)和萧邦--伟大作曲家和
制作家浦雷尔(Ignaz Pleyel)之子卡米莱(Camille)的好友。在德国,
史坦威(Steinweg)的钢琴曾名噪音一时,后来传到美国,
却被译为Steinway--他的金属框架和响亮的音色引人们的注意。
在1850至1860年期间,以及以后的的时间内,钢琴业已趋成熟,
它可以演奏任何乐曲。钢琴的演奏技巧,又是多方面的。
在钢琴将近三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世界各国还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演奏流派,
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西班牙最大的钢琴流派的代表人物,
是葛拉纳多斯(Ennque Granados);
这是流派至今还在巴塞隆那的法兰克马歇尔音乐学院中,
继续发展扩大。
钢琴诞生的头一个世纪中....曾经历许多次改良。
虽然刚开始它被形容为是锅炉工制造出的粗陋机械,
少有优雅之色,在表现细腻的情感上逊於拨弦古钢琴和击弦古钢琴许多;
但是随著时代的变迁,
音乐开始由巴洛克风格向古典主义演变,
声音尖锐、古板、缺乏生机的拨弦古钢琴,被音域丰富宽广;
音色细腻、洪亮的钢琴所替代。一直到18世纪末期,
钢琴到19世纪钢琴乐器终於傲居群雄登上“乐器之王”的宝座.
Ⅸ 钢琴的来历,以及背景。
1698年,意大利管风琴制作师巴尔托洛梅奥·克里斯托福里为佛罗伦萨的贵族菲迪南德·梅迪契制作了一架与羽管键琴的外形和结构相似的钢琴。1709年,克里斯托福里又制作了一架能同时演奏弱音和强音的钢琴,从此开始了钢琴艺术的历史纪元。在意大利语中,“钢琴”就是指能同时发出强音和弱音的羽管键琴。后来,克里斯托福里将闲暇时间完全投入在钢琴的革命性发明中,从1709年到1732年逝世为止,他一共做出了25架钢琴。
着社会文明的发展,钢琴在上流社会越来越受欢迎,新的钢琴品牌应运而生。19世纪后半叶,美国的亨利·斯坦威成为令人瞩目的钢琴制造商。工业革命推动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钢琴制作技术又有了新的改进。19世纪中期,德国的钢琴制造业发展迅速,一些历史悠久的钢琴品牌也在积极地进行技术革新,他们制作的钢琴占领了欧洲大大小小的音乐厅。直到1914年,美国的斯坦威钢琴进入欧洲市场之后,才结束了德国钢琴的垄断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德国制造的钢琴以优良的质量闻名于世,英国人则擅长制作用于教学的钢琴,法国的埃拉尔和普莱耶尔两大品牌制造商则主要生产用于演出的钢琴。在那个时代,乐器制造商们不遗余力地改进制作技术,为钢琴注入了更丰富的音色。
20世纪是一个分水岭,在进入20世纪的同时,钢琴进入了现代化阶段。与众多的音乐家相比,一位法国的音乐家在20世纪初创立了一套新的作曲体系,他就是克劳德·德彪西。德彪西不仅是一流的钢琴演奏家,同时又是杰出的钢琴作曲家。他在音乐创作中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把钢琴当作一种可以制造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音响效果的调色板,激进的和声语言是他为20世纪音乐创作带来的最大礼物。
答题不易,麻烦点下右上角【满意】以兹鼓励,谢谢!!
Ⅹ 最早的钢琴制造于
第一架钢琴的制造者
钢琴的发明者是巴尔托洛奥.克里斯托福里(Bartolommeo Cristofori),他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的一位乐器制作师。1709年,他以拨弦古钢琴为原形,制作出一架被称为具有“强弱音变化的古钢琴”他在钢琴上采用了以弦槌击弦发音的机械装置,代替了过去拨弦古钢琴用动物羽管波动琴弦发音的机械装置。从而使琴声更富有表现力,音响层次更丰富,并能通过手指触键来直接控制声音的变化。在克里斯福里的第一架钢琴出现后的一百年里,拨弦古钢琴仍为人们所应用,但更多地是为演奏特定作品而使用。故以弦槌代替拨弦发音就成为当时键盘乐器的主要特色,亦是钢琴的标志与象征。 1709年后,克里斯托福里又进一步改革了原来击弦机的结构,他在这部机械中安装了一种与现代击弦机的复震杠杆系统近乎完全一致的起动杠杆,使击弦速度比原来加快了10倍,而且可以快速连续弹奏;音域也增加为4组;可以说这就是现代钢琴的雏形。他的这一发明为以后的钢琴制作事们打开了通往成功之路的大门。 德国管风琴师、制作师戈特弗里德.西尔伯曼,在1730年根据一份绘制极不准确的意大利钢琴草图,借鉴克里斯托福里的发明,制造出德国第一架钢琴。他把这架琴送到音乐大师巴赫那里鉴定,巴赫却不屑一顾,只是说道:“触键太重,高音音色太弱。”,但他还提出了一些建议。在采用了巴赫的建议之后,于1747年又加以革新。同年,巴赫在波茨坦进宫晋见腓特烈大帝时弹奏了西尔曼的新型 钢琴。 西尔曼对钢琴改革的主要贡献在于对钢琴制音器的运用。他利用手动音拴使全部制音器离弦,以使钢琴的音响效果更丰富并具有一种神秘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