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对领域内重大风险预判不足应该怎么办
摘要 “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正在牢牢守住。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落实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当前财政金融风险主要在哪些领域?上半年防范化解风险是否有力有效?下半年又该如何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针对这些问题,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Ⅱ 中美贸易战房价会涨吗
中美贸易战对房价的影响有哪些?
1、首先,中美贸易大战如果开打,那无论是美国这边,还是中国这边的物价水平都会上涨。可能中国受到物价影响还要大一些。因为中国提高关税的商品主要是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比如猪肉、鲜水果、葡萄酒等)。而农产品占中国CPI比重又是较高的,所以贸易大战一旦持续下去,中国的物价水平肯定会上升。
2、物价水平上涨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中国央行要收紧货币,控制流动性。届时不管存贷款基准利率是否会上调,但是起码银行间货币市场的利率还有上升空间。目前部分国内银行首套房贷利率已是基准利率上浮20%至30%。如果中国的物价持续上涨,那么房贷利率也会跟着一起水涨船高。
3、再者,中国的降杠杆之路是否还会持续?现在有观点认为,中美贸易战大响后,中国为了稳定经济增长,必会放宽房地产调控政策,届时投机炒房者的春天又来了。但事实并非如此,目前房价处于高位,而居民部门杠杆率也处于历史高位,国内经济也处于高风险阶段,所以防风险去杠杆才会被一次次重申,才会让高层格外重视。
4、事实上,我国居民部门和开发商的杠杆率已经很高,已经没有多少可以上调空间。对于中国来说GDP能够稳定在6.5%-6.8%区域就已经可以解决每年新增劳动力就业问题了。但如果不把房地产风险给控制下来,我国的系统性风险隐患始终难以排除。所以,后续国内房价难以大涨,即使打响贸易之战,也不会为保经济增长,而放松对房地产调控政策。
5、最后,贸易战开打,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危矣!中美贸易战如果开打,国内投资市场的风险加剧,那么国内外投资内地的资金会减少,甚至于大量抛售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而流出。
Ⅲ 房地产行业的杠杆率是怎么回事
房地产行业的杠杆率从主体上看,分企业、机构、组织和个人等,其中企业也就是开发商的资金杠杆率和个人的房贷对行业影响比较大。
大家都知道,房地产行业中平均负债率水平在70%~80%,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粗浅的数字,它还是一个必须出现在财务报表里的数字,所以各家房企都有自己的办法把这个数字做的可以接受,但实际情况不一定每家房企的资金杠杆都很舒服。
证监会强调的禁止再融资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银行贷款现象,普遍存在于各家房企,比如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多家房企发布低息公司债,在资金使用说明中都明确表示部分资金用于偿还银行贷款,这说白了就是拆东墙补西墙。
不久前的新华社文 章中就点名提到,今年在北京昌平豪掷62亿元拿地的招商蛇口背后就隐现再融资身影:去年,招商蛇口吸收合并招商地产上市,募集资金118亿元,基本上全部投入公司的房地产项目。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涌现205宗地王,地王的出现无疑将推高房价,而房价整体水平的提高又必将推高个人房贷比,这与上文巴曙松先生的分析又能结合起来,可以分析预测,如果任由地价高涨推动房价高涨,最后个人房贷比升到很高的水平,那么房贷风险的爆发可能性也就更高。
目前,证监会等部门的表态,至少说明下半年融资环境将趋紧,也有分析认为,国家的政策将进一步降低房企资金杠杆率,从而减少高价地频出的情况。
(以上回答发布于2016-08-13,当前相关购房政策请以实际为准)
搜狐焦点网,为您提供房产信息,房产楼盘详情、买房流程、业主论坛、家居装修等全面内容信息
Ⅳ 美元指数再创新高人民币汇率该往哪儿走
美元近期连续上涨,最大的助推器是美国国债收益率持续上升。而欧债等货币的下跌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美元走势。后市美国通胀预期的上升,以及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收紧,都将成为美元能否走强的关键。
而我们认为美元指数近期的走强,主要有三方面因素:首先,中美贸易争端已经达成共识,从中美联合声明中可以看出,中国将承诺增加对美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来缩短美中两国的贸易逆差。这将对美国的就业和经济复苏有利。而美国经济的利好消息到来,剌激了美元指数的走强。
再者,欧元近期跌迭不休也是美元走强的重要原因。由于一系列欧元区经济数据低于预期叠加意大利政坛危机发酵,欧元兑美元自4月下旬以来已下跌近5%。欧元是美元指数一篮子货币中权重最大的品种,与其说是美元走强,倒不如说是欧元太弱。未来如果欧元区经济持续低迷,则会进一步推动美元走高。
最后,国际油价最近突破了80美元/桶,投资机构也纷纷调高了对油价后市预期。而油价上涨势必会提升美国的通胀率,于是美债利率也将上调,这会提高在美联储后续的加息的频率,这将进一步推动美元指数。
就在美元指数屡创阶段性新高之际,离岸、在岸人民币均下跌。截至发稿,离岸人民币报6.3806,跌181个点子,跌幅为0.28%;在岸人民币报6.3922,跌128个点子,跌幅为0.2%。市场预计人民币汇率在当前位置窄幅波动,隐中有降。
事实上,美元指数的走强,对于新兴市场国家就是剪羊毛。前几天,南美国家阿根廷比索惨遭“汇债双杀”,接下来,接着土耳其货币里拉也重挫至历史最低。不仅如此,土耳其10年期国债收益率当日大涨91个基点,录得2014年以来最大涨幅。
更可怕的是,就连经济相对发达的香港,也因近期港币的连续触近联系汇率的下线,香港金管局被迫抛售外汇储备,以稳定港币的汇率。就在上周,因港元兑美元汇价多次触及弱方兑换保证水平,金管局再度分多次购入港元,港元保卫战正在激烈的进行当中。
相对于中国来说,由于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抵御外界冲击的能力要比其他经济体要强一些。目前人民币汇率只是小幅贬值,还看不出多大冲击。事实上,我们也不必为人民币汇率贬值有太大担忧:
一方面,我国资本项目并未开放,国内外游资要想短期内大规模的离开中国并不容易。另一方面,中国也有3.1万亿的外汇储备,可以足够应对所有国际上的金融风暴来袭。
但是,如果要算人民币的中长期稳定,那就主要有这几方面因素:一是央行货币政策不可宽松。试想,全球央行货币政策都在紧缩,如果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偏向宽松,那么人民币贬值将是趋势性的。
举个例子,在4月中旬央行宣布定向降准,向市场投放了4000亿流动性,之后又进行了数次逆回购、MLF(中期便利)的操作。从表面上看,现在要比之前的大水漫灌要好得多。但货币政策增加的流动性,会使人民币汇率受到连续贬值的影响。
二是,银行的信贷投放步伐并没有减弱。近日央行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18年前4个月新增人民币信贷共计6.0393万亿元,平均每月1.5万亿元,同比2017年前4月5.32万亿元多增7200亿元左右。所悉,在新增的贷款中有四成贷款流向房地产领域。
这加剧了人们对房地产泡沫破裂的担忧。每月新增信贷1.5万亿,这是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而且还有四成流向房地产领域,难怪国内二三线城市房价涨势如此威猛,房地产调控形同虚设。
现如今,大量信贷资金流入房地产业,这与决策层要求金融“去杠杆,控风险”的调控目标“背道而驰”,而中国房地产处于最后的疯狂阶段,这将使人民币汇率长期承受较大下行压力。
三是,中国经济下行趋势明显,尽管高层提出要“扩大内需,剌激经济”,但是一季度GDP还是6.8%,预计二季度GDP很难超越前期。从目前情况看,因为靠基建项目投资来支撑,经济大幅下行压力不大,但是如何促进民间消费和投资依然没有实质性进展。在中国经济没有特别起色的情况下,当前人民币汇率还是存在一定的泡沫,上涨空间已经被封杀。
事实上,人民币汇率中长期能否走好,主要看中国经济能否走势平稳健康,并不是看短期的GDP增速,而是要看GDP质量。从目前情况看,由于居民、企业、地方政府的杠杆率都处于历史高位。中国再走2008年大规模经济剌激计划已行不通了。所以,只有加强经济结构改革,拿出一系列剌激民间消费和投资政策来,彻底摆脱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这样中国经济才可能重新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上来。
美元持续走强,人民币略显疲弱,其他非美货币却处于一片哀嚎声中。从短线来看,人民币汇率因有资本项目管制、大量外储护卫,难有大幅贬值的可能。但长线看人民币汇率是否存在泡沫,就要看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房地产泡沫风险能否化解,甚至是货币政策和信贷投放是否得到有效约束。如果再搞大水漫灌,且没有经济面作为后盾,人民币汇率就会步入下降通道。
Ⅳ 杠杆率较高影响了房企的利润率,房地产板块未来会如何呢
从股市来看,未来房地产市场会持续走低。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去年全年商品销售面积增长了8%,销售额也同比出现增长,但该向好的数据,却并没有在股市引起反响。房地产板块依旧股价低迷,市盈率低下。有相关人士表示,主要还是因为监管单位收紧了银行对房企的贷款额度,而且再加上头部的房企财务状况都不乐观,杠杆率太高,所以投资者普遍对房地产板块不看好。其实从去年的三道红线政策开始,到后来的银行房贷集中管理,房企的贷款额度都受到了不小的影响,投资者也是基于对其长期的考量,所以才保持谨慎的。
有分析人士表示,今年房企到期的债务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是去年的一倍多,高昂的债务,导致房企的利润被大量消耗,而国内借新还旧的渠道又被管控,所以房企的债务问题,更加令人担忧,相信未来这一年,房地产板块的走势也不会太好,相关基金的收益可能会更低。
Ⅵ 美元指数再创新高 人民币汇率该往哪儿走
我们认为美元指数近期的走强,主要有三方面因素:
首先,中美贸易争端已经达成共识,从中美联合声明中可以看出,中国将承诺增加对美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来缩短美中两国的贸易逆差。
这将对美国的就业和经济复苏有利。而美国经济的利好消息到来,剌激了美元指数的走强。
再者,欧元近期跌迭不休也是美元走强的重要原因。由于一系列欧元区经济数据低于预期叠加意大利政坛危机发酵,欧元兑美元自4月下旬以来已下跌近5%。
欧元是美元指数一篮子货币中权重最大的品种,与其说是美元走强,倒不如说是欧元太弱。未来如果欧元区经济持续低迷,则会进一步推动美元走高。
最后,国际油价最近突破了80美元/桶,投资机构也纷纷调高了对油价后市预期。
而油价上涨势必会提升美国的通胀率,于是美债利率也将上调,这会提高在美联储后续的加息的频率,这将进一步推动美元指数。
就在美元指数屡创阶段性新高之际,离岸、在岸人民币均下跌。截至发稿,离岸人民币报6.3806,跌181个点子,跌幅为0.28%;
在岸人民币报6.3922,跌128个点子,跌幅为0.2%。市场预计人民币汇率在当前位置窄幅波动,隐中有降。
事实上,美元指数的走强,对于新兴市场国家就是剪羊毛。
前几天,南美国家阿根廷比索惨遭“汇债双杀”,接下来,接着土耳其货币里拉也重挫至历史最低。
不仅如此,土耳其10年期国债收益率当日大涨91个基点,录得2014年以来最大涨幅。
更可怕的是,就连经济相对发达的香港,也因近期港币的连续触近联系汇率的下线,香港金管局被迫抛售外汇储备,以稳定港币的汇率。
就在上周,因港元兑美元汇价多次触及弱方兑换保证水平,金管局再度分多次购入港元,港元保卫战正在激烈的进行当中。
相对于中国来说,由于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抵御外界冲击的能力要比其他经济体要强一些。
目前人民币汇率只是小幅贬值,还看不出多大冲击。事实上,我们也不必为人民币汇率贬值有太大担忧:
一方面,我国资本项目并未开放,国内外游资要想短期内大规模的离开中国并不容易。另一方面,中国也有3.1万亿的外汇储备,可以足够应对所有国际上的金融风暴来袭。
但是,如果要算人民币的中长期稳定,那就主要有这几方面因素:一是央行货币政策不可宽松。
试想,全球央行货币政策都在紧缩,如果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偏向宽松,那么人民币贬值将是趋势性的。
举个例子,在4月中旬央行宣布定向降准,向市场投放了4000亿流动性,之后又进行了数次逆回购、MLF(中期便利)的操作。从表面上看,现在要比之前的大水漫灌要好得多。
但货币政策增加的流动性,会使人民币汇率受到连续贬值的影响。
二是,银行的信贷投放步伐并没有减弱。
近日央行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18年前4个月新增人民币信贷共计6.0393万亿元,平均每月1.5万亿元,同比2017年前4月5.32万亿元多增7200亿元左右。所悉,在新增的贷款中有四成贷款流向房地产领域。
这加剧了人们对房地产泡沫破裂的担忧。每月新增信贷1.5万亿,这是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而且还有四成流向房地产领域,难怪国内二三线城市房价涨势如此威猛,房地产调控形同虚设。
现如今,大量信贷资金流入房地产业,这与决策层要求金融 “去杠杆,控风险”的调控目标“背道而驰”,而中国房地产处于最后的疯狂阶段,这将使人民币汇率长期承受较大下行压力。
三是,中国经济下行趋势明显,尽管高层提出要“扩大内需,剌激经济”,但是一季度GDP还是6.8%,预计二季度GDP很难超越前期。
从目前情况看,因为靠基建项目投资来支撑,经济大幅下行压力不大,但是如何促进民间消费和投资依然没有实质性进展。
在中国经济没有特别起色的情况下,当前人民币汇率还是存在一定的泡沫,上涨空间已经被封杀。
事实上,人民币汇率中长期能否走好,主要看中国经济能否走势平稳健康,并不是看短期的GDP增速,而是要看GDP质量。
从目前情况看,由于居民、企业、地方政府的杠杆率都处于历史高位。中国再走2008年大规模经济剌激计划已行不通了。
所以,只有加强经济结构改革,拿出一系列剌激民间消费和投资政策来,彻底摆脱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这样中国经济才可能重新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上来。
美元持续走强,人民币略显疲弱,其他非美货币却处于一片哀嚎声中。从短线来看,人民币汇率因有资本项目管制、大量外储护卫,难有大幅贬值的可能。
但长线看人民币汇率是否存在泡沫,就要看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房地产泡沫风险能否化解,甚至是货币政策和信贷投放是否得到有效约束。如果再搞大水漫灌,且没有经济面作为后盾,人民币汇率就会步入下降通道。
Ⅶ 三季度居民购房杠杆率下降 房产金融政策短期难松绑
中新经纬客户端10月31日电
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2019年三季度全国居民购房杠杆研究》报告。报告显示,三季度,个人房贷余额同比增速回落至16.8%,连续10个季度回落;全国居民购房杠杆率为31.3%,环比降0.5个百分点,同比降0.1个百分点。
易居研究院研究员沈昕表示,730政治局会议首次明确提出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市场预期随之转变,全国首套房贷平均利率连续4个月上升,三季度杠杆率和房价指数涨幅同步下行。若年内5年期LPR不调整,预计全国首套房贷平均利率将继续横盘小幅震荡,部分城市房贷利率还有可能进一步小幅上行,四季度居民购房杠杆率还将下降,百城房价指数环比涨幅也将继续收窄。同时需要注意到,我国住户部门杠杆率不断创新高,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这也预示着房产金融政策短期内仍难松绑。
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走势
报告称,从人民银行季度公布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走势来看,近年来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数据显示,2019年三季度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29.05万亿元,同比增长16.8%,增速比上季度末低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1.1个百分点。
观察历史数据,2004年四季度-2014年四季度的10年间,个人住房贷款余额由1.6万亿元上升至11.5万亿元,期间新增房贷余额约9.9万亿。2015年-2017年四季度,短短3年时间,贷款余额迅速攀升至21.9万亿元,期间新增贷款余额约10.4万亿。对比2004-2014年间的9.9万亿余额新增可以看出,本轮仅用了30%的时间却增加了105%的贷款。
回顾过去13年数据,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同比增速最高点出现在2009年四季度(60%),这与四万亿刺激有关。此后2010-2011年间,中央相继出台了“国十一条”、“国十条”、“9.29新政”、“新国八条”等调控政策,大幅提高了二套房的首付比例以及贷款利息,个人房贷余额增速随之回落,2012年二季度回落至11%。2012年三季度个人房贷余额同比增速开始回升,2013年四季度达到21%后重新回落。2014年-2015年二季度间,个人房贷余额同比增速一直在17-18%区间内盘整。2015年三季度开始,个人房贷余额同比增速快速提升,加上国家不断出台的一系列去库存利好政策,2017年一季度超过了之前5年的增速水平达到35.7%。
2017年二季度,个人房贷余额同比增速出现回落(30.8%),此后8个季度继续保持回落态势,2018年二季度以来回落速度有所趋缓,2019年三季度回落至16.8%。四季度来看,预计短期内全国性的调控政策不会放松,商品房销售难有大起色,个人房贷余额同比增速还将进一步小幅回落。
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新增额走势
报告对人民银行季度公布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做差估算出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季度新增额走势。数据显示,2019年三季度,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新增10900亿元,环比持平,同比增长5%,房贷余额新增额目前绝对值仍处于历史较高位。
报告称,观察历史数据,2016年四季度以来,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新增额连续回落。2017年四季度,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新增额进一步降至8000亿元,同比下降33%。2018年前三季度连续反弹,四季度下降至8700亿元。2019年一季度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新增额反弹至11200亿元,这是由于央行2019年1月份全面降准1个百分点后,流动性较为充裕,商业银行放贷意愿较强。二季度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新增额环比一季度小幅下降,三季度与二季度持平。
从全国人民币新增贷款中个人房贷占比来看,2019年三季度,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新增额占新增境内贷款比例为28%,环比下降0.6个百分点,同比上升2.4个百分点。
观察历史数据,该指标大致出现三个高点(30%以上),分别发生在2007、2009年和2016年。2016年三季度,该指标连续刷新历史最高值,达到53%。也就是说,新增境内贷款中有将近一半流向了住户按揭贷款。2017年,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新增额占新增境内贷款比例连续两个季度下降,三四季度重新回升。2018年一季度该指标回落,此后三个季度小幅上升。2019年一季度该指标回落,二季度再次上升,三季度小幅下降。从绝对值来看,该指标已经回到2016年初水平,但仍高于2008年以来平均值较多,说明住户部门房贷去杠杆未来仍有空间。
全国居民购房杠杆率走势
报告将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新增额占全国一、二手房成交总额的比重与9%公积金贷款占全国住宅成交总额比重的历史平均值加总,估算出全国居民购房杠杆率。
数据显示,2019年三季度,全国居民购房杠杆率为31.3%,环比下降0.5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观察历史数据,从2015年三季度开始,居民购房杠杆快速上升,2016年四季度达到2010年以来最高位,为44.6%。2017年一季度,该指标小幅回落至44.4%,此后7个季度连续下行,2019年一二季度小幅上升,三季度再次下行。
报告指出,今年上半年居民购房杠杆率上行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其一,央行2019年1月份全面降准1个百分点后,流动性较为充裕,商业银行放贷节奏加快。其二,全国首套房贷利率2018年12月-2019年5月连降6个月,居民贷款意愿增强。但三季度部分热点城市首套房贷利率纷纷上调,6月份以来全国首套房贷平均利率已连续4个月上升。这使得居民贷款意愿减弱,三季度居民购房杠杆率小幅下降。国庆长假后,全国住房按揭贷款市场执行了新的LPR定价机制,但从各地的执行情况来看,与之前的贷款利率相比基本保持稳定。若年内5年期LPR不调整,预计全国首套房贷平均利率将继续横盘小幅震荡,这将制约居民贷款意愿进一步增强。
此前央行发布消息称,要求保持个人住房贷款合理适度增长,严禁消费贷款违规用于购房,加强对银行理财、委托贷款等渠道流入房地产的资金管理。9月监管严查信用卡资金流入楼市情况,包括境内房地产类商户、房产相关契税等,多家银行信用卡中心下调房地产类商户交易限额,并限制在住宅、地产中介等商户刷卡交易。当前全国居民购房杠杆率连续2个季度回升后有所下降,目前来看短期内房贷政策很难全面放松,预计2019年四季度全国居民购房杠杆率还将继续小幅下降。
全国居民购房杠杆率与百城房价指数关系
报告比较全国居民购房杠杆率与百城房价指数季度环比涨幅走势发现,房价涨幅与居民杠杆率总体呈现正相关关系。2015年一季度开始,居民购房杠杆率和房价指数同时出现大幅攀升态势,房价指数季度环比涨幅在2017年二季度见顶,居民购房杠杆率在2016年四季度见顶,主要原因是2016年底开始越来越多的城市收紧信贷政策。2018年一季度,杠杆率和房价指数涨幅同步下行。二季度杠杆率进一步下行,房价指数涨幅扩大,这主要是二季度部分二线城市楼市有升温迹象,三四线城市还在轮动上涨。7.31政治局会议后,市场明显降温,三四季度杠杆率和房价指数涨幅同步下行。
2019年一二季度,杠杆率和房价指数涨幅同步上行。730政治局会议首次明确提出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市场预期随之转变,全国首套房贷平均利率连续4个月上升,三季度杠杆率和房价指数涨幅同步下行。若年内5年期LPR不调整,预计全国首套房贷平均利率将继续横盘小幅震荡,部分城市房贷利率还有可能进一步小幅上行,四季度居民购房杠杆率还将下降,百城房价指数环比涨幅也将继续收窄。
全国住户部门杠杆率走势
从历史数据来看,2007–2008年,我国住户部门杠杆率保持在20%以下的较低水平,2008年末为17.9%。2009年初至2010年二季度,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随着“四万亿”刺激政策的推出,房地产市场快速回暖,住户部门杠杆率快速上升,此后至2012年底,上升趋势减缓。2013年一季度,住户部门杠杆率达到31%,首次突破30%,此后连续快速上升至今。2018年底,我国住户部门杠杆率为53.2%,相比2008年底增长了35.3个百分点。2019年三季度,我国住户部门杠杆率继续上升至56.3%,环比上季度上升1个百分点,同比去年同期上升4.1个百分点。
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末,所有统计国家的住户部门平均杠杆率为59.7%,发达国家为72.1%,新兴市场国家为39.9%。目前我国住户部门杠杆率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但高于新兴市场国家平均水平。但需要看到的是,在我国住户部门杠杆率快速上升的同时,其他主要经济体的住户部门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去杠杆。例如,美国住户部门杠杆率从2008年末的95.4%显著降至2018年末的76.3%,同期日本住户部门杠杆率从59.5%降至58.1%,欧盟从60.4%降至57.7%。且近年来我国住户部门杠杆率增速较快,如果不加以控制,未来几年有可能超越欧盟和日本。
全国住户部门贷款余额/存款余额走势
全国住户部门贷款余额和全国住户部门存款余额的比值变化,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住户部门的资金杠杆走势。2007年一季度-2009年一季度,住户部门贷存款余额比例在20%-30%之间小幅波动。2009年二季度开始,住户部门贷存款余额比例基本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2016年以来呈加速上行趋势,这与2016年以来住户部门贷款余额增速较高有关。住户部门贷存款余额比例从2008年末的25.3%上升至2018年末的66.1%,期间上升了40.8个百分点。2019年三季度,住户部门贷存款余额比例上升至66.2%,创历史新高。
近年来住户部门贷存款余额比例持续上升,与存款余额增速持续下行,贷款余额增速持续高于存款余额增速有关。住户部门存款余额增速持续放缓,可能有多方面原因。一是与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有关,过去大多数居民的节约型消费方式已不再是主流,与之相应的高储蓄率也逐渐降低。
二是与居民代际更迭有关,目前,80后、90后已逐渐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力,他们不再像父辈、祖辈那样热衷于储蓄。
三是理财方式发生了变革,银行理财产品、互联网理财产品等分流了一部分的银行存款。
四是实物类资产住房正在成为中国家庭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居民热衷于将货币类资产的储蓄存款和理财产品转化为房产。
住户部门贷款余额增速持续高位也与住房贷款持续高增长有关,从央行公布的数据来看,2008-2018年,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在住户部门贷款余额中的占比为45%-54%,即个人住房贷款占住户部门总贷款的一半左右,是居民负债的最主要组成部分。随着近日央行强调,要保持个人住房贷款合理适度增长,严禁消费贷款违规用于购房,预计下半年住户部门贷款余额增速将会有所放缓,住户部门贷存款余额比值的上升趋势也将趋缓。
(来源:中新经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