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汇率与通胀是什么关系
通货膨胀和汇率的关系非常复杂,因为存在着理论和现实不符的事实。
首先说说通货膨胀和汇率的负相关关系。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通胀水平高的国家其货币必然对通胀水平低的国家的货币贬值。但是购买力平价理论有两个不足,其一在于其假设商品能被自由交易,并且不计关税、配额和赋税等交易成本;其二是它只适用于商品,却忽视了服务,而服务恰恰可以有非常显著的价值差距的空间。
通货膨胀和汇率的负相关关系主要是因为实际汇率和名义汇率的关系。假设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A国流通货币为X,B国流通货币为Y,其中A国的通胀水平高于B国的通胀水平。这里不妨再假设A国的通胀率为20%/年,B国的通胀率为0%/年,目前X对Y的汇率为1:5。若有一种商品M,在第一时期在A国的价格为20单位的X,在B国为110单位的Y,那么按照名义汇率计算,从A国进口M时,只要用100单位的Y换成20单位的X就可以以比国内的价格低的价格得到商品M,那么进口比使用国内的要合算,因此B国的贸易商就会选择进口M,使得资本比B流到A,使X升值。但随着通胀,1年后,商品M在A国的价格变成24单位的X而在B国的价格不变还是110单位的Y。再假设汇率在1年的变动又回到X:Y=1:5,那么在B国从A国进口M时,就要用120单位的Y换24单位的X,因此进口M的价格比国内价格要高,但反过来看,在A国向B国进口M就变得有利可图,因为只要用22单位的X就可以换到110单位的Y,比国内价格要低,从而资本向B国流动,使得X对Y贬值。
这里说一下实际汇率的计算方法:实际汇率=名义汇率*P^/P,其中P^为以外币表示的外国商品价格水平,P为以本币表示的本国商品价格水平。在上例中,第一时期X:Y的实际汇率e*=5*20/110=0.909,第二时期X:Y的实际汇率e*=5*24/110=1.091,可见本国通货膨胀上升可使实际汇率上升,从而不利本国商品在国际中的竞争力。相对于名义汇率,国际贸易中更看重的是实际汇率,根据公式,当外国的通胀水平高于本国时,*P^/P大于1,外币实际汇率上升,刺激本国商品出口,使本国货币升值;当本国的通胀水平高于外国时,*P^/P小于1,外币实际汇率下降,刺激本国进口,使本国货币贬值。
以上是通货膨胀和汇率的负相关,但通常通货膨胀的发生会让该国的央行制定严厉的货币政策,通常的表现形式为高利率。在国际资本自由流动的环境下,若本国利率高于外国而存在利差则会吸引资本大量涌入,从而推高本国汇率。
其实这说到底就是贸易帐和资本帐的问题,若资本流入大于贸易逆差,则货币依然可以稳定升值,正如美国和英国的情况一样。反观日本,这个国家是最能证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局限性的。日本10多年来的通货紧缩,理应使日元强势。然而实际汇率的低迷而带来顺差的好处因为日本低利率政策所引起的流动性陷阱所抵消,造成日本资金结构性外流,从而使日元长期处于低位。通货膨胀只有引起实际汇率变化才会影响净出口.不能想当然认为只要有通货膨胀就会使变贸易比价线朝有利的方向变动,从而引起出口增加.
固定汇率下.
国内价格水平增高,一般情况是净出口会减少而不是增加.直观的解释是,国内的钱买不到国内的东西,由于汇率还没有变,买国外的东西更划算.理论证明用IS-LM-BP模型的净出口函数一看就知道了.
但也有一种情况则刚好相反. 若两国生产率增长存在差异,通货膨胀国的通涨原因是由于贸易部门的生产率提高迅速而引起的全社会的工资水平普遍提升,进而引起全社会价格水平的增高,那么通涨国由于贸易品的生产率的增长快于国内价格水平增长而引起竞争力依然是增强,净出口反而会增加.理论上可以用弱购买力评价来解释.
浮动汇率下,如果资本不可流动,为保持经常项目的平衡,在物价水平升高时要提高名义汇率.根据平价公式,名义利率要调整为E=P/Pf,名义利率的提高正好和价格水平提高相抵消,出口进口无影响.这也就是经常项目差额模型第一定理.
如果资本有限流动,通货膨胀引起实际利率降低,进而资本流出.此时出口做何变动就要考虑经济的初始情况是存在逆差还是顺差或者是均衡?初始的逆差存在贬值压力再加上现在的双重贬值压力,汇率贬值很可能会超过价格上涨,出口增加.初始顺差存在升值压力现在资本流出,压力缓解,汇率贬值不一定超过价格,出口不一定增加.初始是均衡的更加需要具体条件具体分析.
如果资本无限制流动,如果货币财政政策不动作,那么只有狂贬值一条路可以走.注意这里都只是被动的分析通货膨胀的影响 ,而对货币财政手段都按兵不动,形象的说,把其他的门都关闭了,让通货膨胀只冲着出口来侃侃究竟有多大能耐,考虑的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事实上在汇率剧烈变动之前就会运用货币和财政手段把它控制住了,否则对于金融体制不健全的国家来说后果就严重了.
总而言之,通货膨胀对于出口的促进作用并不是很明显的,它要求特定的条件,而且即使达到条件了,也难有起用的机会(有其他的更有效率的经济手段的约束).
引发出口的增加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国内的一些政策鼓励了出口(如出口补贴,税收倾斜),或者国外的需求增加(消费者改变了偏好,企业转型留下市场空间等),或者是产品的竞争力增强了(如规模经济降低了成本,技术进步提高了质量,,等).
在汇率变化之前,一国的高通胀会造成高进口,而不是楼主所说的高出口:从微观决策主题来看,一国的高通胀相对于别国而言意味着商品更为昂贵,本国进口商更愿意进口,外国出口商也更愿意向该国出口商品。这种情况会一直持续到该国货币贬值到均衡水平为止(不考虑人为设置的关税或其它贸易壁垒的存在的影响)。或者说,通胀造成了净进口的上升,在外汇市场上对外币的需求增加,本币趋于贬值。一言蔽之,通胀造成本币贬值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❷ 通货膨胀对汇率有什么影响
通货膨胀后的结果会导致两大事件的发生,一个是普通商品和不动产价格上升,第二种国家宏观调控抑制通胀会进行银行加息,通货膨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常有的显现,普通的通胀不会立刻对市场汇率造成影响,只有高出了世界的平均水平,才会引起贵哦及上的炒家关注,并且引起国际市场汇率的变化。
❸ cfa 汇率 什么时候乘 什么时候开放
CFA经济学涉及的主要是微观,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些皮毛。微观主要关于需求,供给间的关系。什么因素能够促进经济增长,3 个经济学理论。宏观强调政府行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货币政策财务政策的影响等等。
二级中涉及到一块关于利率,通货膨胀,以及汇率之间的关系的内容,比如中国Inflation 高,央行要控制,就要加息,利息高了,国外热钱进,赚利差,并在外汇期货市场上锁定汇率卖空RMB,导致RMB 贬值。把这个基本思想量化就够成了PPP,IRP 以及Fish 理论。
关于外汇这块还涉及到一个三角套利的内容,简单的说就是通过三种外币汇率之间有无Risk-Free 套利的关系,比如 8RMB/US, 1.2US/Euro, 10RMB/Euro 3 个外汇牌价,1 个US 可以通过转换为Euro 先,在通过Euro 转为RMB,最后通过RMB 换美子获得套利机会。这里我一直有个疑问,现实中的中国市场是否存在多家银行间不同外汇牌价进行三角套利的机会那?
简单的看过几个银行的外汇牌价,检验过一些货币间的关系,目前还没有看到过有套利的机会。总体来看,经济学的课程有些不够深入。不过即将到来的MBA学习,经济学占了大头,到时候可以恶补下。财务主导的框架是CFA考试中的重点。如果有财务背景的同志们,考CFA就会得心应手顺利的多了。
❹ 汇率,利率,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关于三者的研究有很多,说法也不太一致。我把我知道的一些可能算是最基础的知识说一下吧。
总体来说,通胀率高时,往往意味货币供应多,利率降低;汇率取决于两国间的利率的对比,因此要看两国利率的变化。
几个公式:
关于利率与通货膨胀。有名的是费雪效应和泰勒规则。
根据费雪效应:i=r+βp。
其中i为名义利率,r为实际利率,p为通货膨胀预期,β为名义利率因通货膨胀预期而做出的反应。
根据泰勒规则:i=π+gy+h(π-π‘)+i’。
其中,i为短期利率,π为通货膨胀(相当于P的百分比),y为实际收入对其预期的偏离程度的百分比,π‘和i’为常数,前者一般是人们计划实现的通胀目标,后者为估计得均衡利率水平。利率对通货膨胀的斜率为(1+h)。
泰勒规则很明确地显示了利率与通胀的关系,往往被用来作为货币政策的指导性公式。
关于利率与汇率。比较有名的是以一价定律为基础。
由于一价定律,实际收益在交易后各国应趋同。不考虑通货膨胀的情况下:
则Y(1+Rh)=Y*E0(1+Rf)/Et
其中,Y表示货币量,Rh为本国利率,E0为本国当期汇率,Rf为外币利率,Et为远期汇率。
整理得:Et/E0=(1+Rh)/(1+Rf)。
关于汇率与通货膨胀。有很多理论,其中购买力评价说和货币分析说比较有名。
绝对购买力平价:r=Pa/Pb。
其中r为汇率,Pa为A国物价总指数,Pb为B国物价总指数。
相对购买力平价:r1=r0*【(Pa1/Pb1)/(Pa0/Pb0)】。
其中r1为远期汇率,r0为基期汇率。Pa1、Pb1、Pa0、Pb0分别为AB两国远期和基期物价总指数。
物价总指数与通货膨胀密切相关,因此上述公式就将汇率与通货膨胀联系起来。
货币分析说是在购买力评价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进一步强调了货币供给(通胀)对汇率的影响。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
或许关于三者还有其他公式证明其关系,但俺就不知道了。。。
上述内容仅做参考。
❺ 通货膨胀对外汇汇率有什么影响
这个问题太复杂了。其实,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没影响:通货膨胀在封闭经济体或者,管制严格的经济体中,对外汇汇率没有影响。比如,中国现在有明显的通货膨胀问题,但因为中国管制汇率,所以外汇市场并不受本币在国内情况的影响。中国外汇水平完全有国家通过市场买卖进行操控。
货币贬值(汇率下降):这个是很多经济学家都推到出来的。在完全开放经济中,通货膨胀意味着本币贬值,而本币贬值的话,汇率自然会下降。很多中小型开放经济体都会存在这种问题。一旦本国通货膨胀严重,外汇汇率也会跟着降低。
货币升值(汇率上升):这个是比较诡异的情况。但确实在2000-2012年之间,发生在全球最大最主要的货币 —— 美元。尽管美国是开放市场经济,但因为美元同时还是世界主要流通货币,海量商品、金融产品都用美元作为计价单位。因此,当美联储超发货币的时候,美元的流通性增加,从而美元的价值增加,货币反而会升值。当然,这种反常情况在金融危机后期,美国QE3之后就消失了。一种说发是,美元超发带来的货币贬值效应,最终超过了美元流通性增强的效应。所以在2012年以后,美国每次QE都会造成美元的贬值。
❻ 汇率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通货膨胀率(Inflation Rate)是货币超发部分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之比, 用以反映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程度。通货膨胀率=(现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其中基期就是选定某年的物价水平作为一个参照,这样就可以把其他各期的物价水平通过与基期水平作对比,来衡量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
依据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划分,可以将通货膨胀分为公开型通货膨胀和隐蔽性(或抑制性)通货膨胀;依据通货膨胀的程度划分,可以把通货膨胀分为爬行式、温和式、奔腾式和恶性通货膨胀;依据通货膨胀的原因划分,可以将通货膨胀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和混合型通货膨胀;
依据采取的政策措施的不同来划分,可以把通货膨胀分为财政型通货膨胀、信用型通货膨胀和外汇收支型通货膨胀。
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由于物价是一国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通货膨胀也就意味着该国货币代表的价值量下降。在国内外商品市场相互紧密联系的情况下,一般来说,通货膨胀和国内物价上涨,会引起出口商品的减少和进口商品的增加,从而对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发生影响,导致该国汇率波动。同时,一国货币对内价值的下降必定影响其对外价值,削弱该国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信用地位,人们会因通货膨胀而预期该国货币的汇率将趋于疲软,把手中持有该国货币转化为其他货币,从而导致汇价下跌。
国内外通货膨胀率的差异是决定汇率长期趋势的主导因素,在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条件下,两国货币之间的比率,是由各自所代表的价值决定的。在实际应用中, 一般不直接、也不可能计算通货膨胀率, 而是通过价格指数的增长率来间接表示的。具体而言,衡量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指数主要有三个:生产者价格指数、消费者价格指数和零售物价指数。
❼ 通货膨胀率和汇率的变化关系
通货膨胀和汇率的关系非常复杂,因为存在着理论和现实不符的事实。
首先说说通货膨胀和汇率的负相关关系。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通胀水平高的国家其货币必然对通胀水平低的国家的货币贬值。但是购买力平价理论有两个不足,其一在于其假设商品能被自由交易,并且不计关税、配额和赋税等交易成本;其二是它只适用于商品,却忽视了服务,而服务恰恰可以有非常显著的价值差距的空间。
在我的理解角度,通货膨胀和汇率的负相关关系主要是因为实际汇率和名义汇率的关系。假设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A国流通货币为X,B国流通货币为Y,其中A国的通胀水平高于B国的通胀水平。这里不妨再假设A国的通胀率为20%/年,B国的通胀率为0%/年,目前X对Y的汇率为1:5。若有一种商品M,在第一时期在A国的价格为20单位的X,在B国为110单位的Y,那么按照名义汇率计算,从A国进口M时,只要用100单位的Y换成20单位的X就可以以比国内的价格低的价格得到商品M,那么进口比使用国内的要合算,因此B国的贸易商就会选择进口M,使得资本比B流到A,使X升值。但随着通胀,1年后,商品M在A国的价格变成24单位的X而在B国的价格不变还是110单位的Y。再假设汇率在1年的变动又回到X:Y=1:5,那么在B国从A国进口M时,就要用120单位的Y换24单位的X,因此进口M的价格比国内价格要高,但反过来看,在A国向B国进口M就变得有利可图,因为只要用22单位的X就可以换到110单位的Y,比国内价格要低,从而资本向B国流动,使得X对Y贬值。
这里说一下实际汇率的计算方法:实际汇率=名义汇率*P^/P,其中P^为以外币表示的外国商品价格水平,P为以本币表示的本国商品价格水平。在上例中,第一时期X:Y的实际汇率e*=5*20/110=0.909,第二时期X:Y的实际汇率e*=5*24/110=1.091,可见本国通货膨胀上升可使实际汇率上升,从而不利本国商品在国际中的竞争力。相对于名义汇率,国际贸易中更看重的是实际汇率,根据公式,当外国的通胀水平高于本国时,*P^/P大于1,外币实际汇率上升,刺激本国商品出口,使本国货币升值;当本国的通胀水平高于外国时,*P^/P小于1,外币实际汇率下降,刺激本国进口,使本国货币贬值。
以上是通货膨胀和汇率的负相关,但通常通货膨胀的发生会让该国的央行制定严厉的货币政策,通常的表现形式为高利率。在国际资本自由流动的环境下,若本国利率高于外国而存在利差则会吸引资本大量涌入,从而推高本国汇率。
其实这说到底就是贸易帐和资本帐的问题,若资本流入大于贸易逆差,则货币依然可以稳定升值,正如美国和英国的情况一样。反观日本,这个国家是最能证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局限性的。日本10多年来的通货紧缩,理应使日元强势。然而实际汇率的低迷而带来顺差的好处因为日本低利率政策所引起的流动性陷阱所抵消,造成日本资金结构性外流,从而使日元长期处于低位。
经济学的
❽ 通货膨胀与汇率
通货膨胀引起本国货币贬值,相对汇率上升(以美元为基币)
❾ 通货膨胀、利率与外汇汇率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利率与汇率是资金的两个价格,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利率的走势也是外汇市场的焦点。但是,通货膨胀、利率与汇率的关系相对要复杂一些,不象经济增长、外贸赤字与汇率的关系那么简单,因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把握住汇率的波动趋势。如果美国物价不断上涨,美国的中央银行联储就会提高利率以对抗潜在的通货膨胀,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美国的货币美元就由于和其他国家货币的利率差扩大,在资金市场上的吸引力相对提高,资金就会从欧元、日元等其他货币流向美元,使美元受到追捧而升值,从这方面看美国提高利率对美元的汇率有支持;但是,提高利率会引起美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下跌,表明在美国金融市场进行投资的收益率下降,由于国际游资是要寻找投资回报的,面对一个开放的国际金融市场,这些游资在美国不能获得理想的回报,必然要离开美国,到别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诸如欧洲、日本、东南亚等去寻找新的投资机会,这样又会对美元的汇率构成贬值的压力。另外,利率的上升会对经济的增长产生阻碍作用,从这些方面看,加息最终使汇率受到损害。最明显的例子是在1995年,美国因为担心经济过热而提高利率,导致道琼斯股票指数的暴跌,最终使美元的汇率在当年创下历史最低记录。
以上信息由EFD为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