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近十年的宏观经济数据包括GDP增长率
GDP增长率(按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后修正的历史数据):
1993:14.0%
1994:13.1%
1995:10.9%
1996:10.0%
1997:9.3%
1998:7.8%
1999:7.6%
2000:8.4%
2001:8.3%
2002:9.1%
2003:10.0%
2004:10.1%
2005:9.9%(初步数据)
② 我国宏观杠杆率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我国宏观杠杆率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进行宏观调控。扩大内需。抑制物价。
③ 我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GDP GTP
2007 246619
2006 209407
2005 182321
2004 159878
2003 116694
2002 102398
2001 95933
2000 89442
1999 82067
1998 78345
1997 74772
1996 67795
1995 57733
1994 43800
1993 31380
单位:亿元(人民币) 答案补充 这个我没找到
④ 中国近五年经济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一个由计划经济国家逐步向市场经济国家转轨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经济体制还远远没有建立起来,转型期需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用物价指数等经济指标这套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熟市场经济理论来衡量和评价中国经济的宏观形势,并以此为依据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判断,虽然也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但却很容易产生误导和偏差。这也是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分歧巨大的原因所在。中国尝试运用货币政策和货币手段来干预宏观经济发展态势,屡屡收效甚微和近乎失灵,最终都不得不以来行政手段解决问题,其原因就在于完全市场化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学理论,由于中国的具体国情不同,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前提条件和假设条件不一样,照本宣科的结果,不仅说明和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将问题更加复杂化,陷入迷茫和争论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对于这一点的感性认识,在国际油价近年来处于高价位运行,并不断创出新高的时候,对中国经济宏观形势的影响就看得十分明显。
中国如果完全放开油价,与国际油价接轨,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模型,很容易得出将使中国的物价指数上涨2至3个百分点的结论,现实的反应也会很快体现出来,那么自然就是一种通货膨胀的态势,远远不是如今有许多经济学家所担心的通缩阴影。所以说,中国的物价指数并非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情况,加上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的区域状况的严重不均衡,统计数字的误差就将放大到失真的程度。
中国无论是在客观上还是主观上,都不存在经济发展拐点和通缩的问题。城乡的巨大差别,以及中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都使得中国高速发展的势头难以扭转。即使一时的有可能出现的通缩情形,也是由于社会基础公共消费品(水、电、油等)的政府管制所掩盖下出现的问题,并非投资下降所导致。中国在宏观经济领域出现一些所谓的?论,虽难以理喻但却不难理解。由于社会基础公共消费品的政府严格管制,使得这些特殊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市场化程度很低,企业和相关部门的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十分缓慢,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无法通过市场机制产生作用,依然是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管理方式,所以才会出现非供求关系真实状况反映下的“油荒”,煤电油运的瓶颈。
政府和经济学家们的分析十分谨密与客观,从局部和细节问题的解决上,方法和措施也是十分到位,但对于宏观经济态势的把握总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原因就在于改革的全局观在现实中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缺少经验和深刻理解,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的未来发展缺少底气和科学的指导。加息和人民币升值,只不过是一种局部和细节的经济关系调整,构建和谐社会,以及社会的均衡发展,需要的是统筹兼顾。油价的上涨,消费者自然不会满意,但炼油企业亏损四百多亿难道就是合理的吗?方方面面都不满意,实质上就是中国社会的社会生产关系没有完全理顺的现实反映,还没有完全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宏观调控看到和抓住这一点,才是真正找到了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症结。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不加快,力度不加大,行政管理宏观经济的方式和现状就无法改变,市场经济体制就很难建立。经济学家们一方面不希望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又担心市场经济发展的失控,需要依赖政府的管制。就经济说经济,割裂了经济与政治的辨证关系,以及相互作用和影响。
分析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不能简简单单地就事论事,依赖某个经济指标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政治因素,地域环境,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与走向,中国的社会结构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都会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同作用。
中国的奋斗目标和理想是民族崛起和实现强国梦,那么在宏观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客观实践过程中,完全西化就是十分不足取的,一定要采取“扬弃”的态度。世界的发展,向全球化和不断的加深加大社会分工的方向演变,中国一方面要在世界大分工中找准找好自己的位置,同时,国内的分工和细化也要同步进行。要同时发挥宏观与微观两个积极性,解放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切束缚。充分发挥市场手段和计划手段的各自优越性,保障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健康。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宏观经济形势的研判也不能割裂开来进行。
⑤ 什么是宏观杠杆率宏观杠杆率和金融、实体经济以及收入、财富分配有何关系推导宏观杠杆率演化条件
宏观调控的杠杆利率和实体经济的收入重建一个正比例的关系。
⑥ 最近几年中国的经济走势
被称为“一号提案”的《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税收政策》已经向中国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提交。该提案认为,资本市场的税收政策应以合理投资为导向,倡导长期投资、抑制短期投机、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扶持中介机构健康发展为政策取向,建立起多层次、多环节、协调征管、体现公平的资本市场税制。 针对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税收政策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提交一号提案的民建中央认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相关的配套税收政策。当前资本市场税收政策的不完善之处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对资本市场的税收管理只有零星的条例或临时性的规定,不完整也不够规范;课税覆盖面有限,对一级市场的投资行为、二级市场上的交易差价收入、国家股和法人股的投资所得、场外交易、有价证券的继承和转赠等,缺少税收约束,特别是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的税制基本是空白;税收政策调节分配的功能比较弱;存在重复课税现象;税赋不均和资本市场税制不公平;税收政策导向不明显,对个人投资者从上市公司分配到的收益要征收所得税,而对买卖差价收入未征税。 对此,一号提案提出了四条有针对性的改善建议:完善证券交易印花税征收方式。重新设计差别比例税率,税收应充分考虑投资者交易额的大小和持有时间的长短,以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和鼓励中长线投资;税收政策应鼓励集中交易,对场内交易实行较低税率,对场外交易实行较高税率;另外,税收政策还应考虑改买方纳税为卖方纳税,适时开征证券所得税。税收应考虑对长期投资者的所得实行较低的税率,对短期投资者的所得按照一般所得征税,并允许全额扣除费用,包括手续费、印花税。解读:请注意该提案的一个关键性用语:完善。在如此重大的会议中,任何提案、建议,首先以国家繁荣昌盛为重,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并非直接提议降低印花税,以公平、公开、公正为主。 二、发改委提出今年八项任务措施 发改委5日分别向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提交关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0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在报告中,发改委明确了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的8项任务和措施。在完善和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方面,发改委建议,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减少财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过快增长;继续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拓展外汇储备使用渠道和方式;加强宏观调控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协调配合与信息共享,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继续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严控新开工项目。 全面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仍然是今年发改委工作重点之一。报告表示,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创新金融体制。深化中国农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国家开发银行改革,在全国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加强证券、保险、期货等金融市场制度建设。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以及资源补偿、环保收费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继续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解读:八项措施中,首先提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创新金融体制,将保证国有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保障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市场准入机制、制度建设、稳妥推进各项改革措施,进一步支持市场经济的全面繁荣。 三、央行:08年将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 人民银行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发布的新闻稿显示,2008年将继续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认真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增强调控的预见性和有效性,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将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科学把握调控的节奏和力度,适时适度 总之,经济向好。
希望采纳
⑦ 中国经济杠杆率处于稳定状态吗
据报道,随着去杠杆进程的推进,我国总体杠杆率虽然保持基本稳定,但国有企业版杠杆率权和地方政府债务依然是当前我国最突出的债务问题和去杠杆工作的重点领域。
据悉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央企、国企去杠杆确实已取得积极成效。数据显示,2017年国企资产负债率为65.7%,相比上一年下降0.4个百分点。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5%,相比上一年下降0.3个百分点。
目前国资委已制定了中央企业降杠杆、减负债、控风险的指导意见,并明确到2020年前中央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要再下降2个百分点。
⑧ 中国经济的杠杆率为何会上升那么快
据报道,日前有经济学家表示,应该将GDP增速从宏观调控目标改为预测指标,以避免过度追求GDP所导致的地方过度负债、宏观杠杆率上升、经济结构扭曲、数据作假等一系列问题。
由于考核机制涉及到提拔升迁,而许多地方政府并没钱做大GDP,所以必须要靠负债投资,各种隐性地方债务不断变着花样做大,宏观上就体现出很高的杠杆率,而且过去十几年,中国在所有大国中宏观杠杆率上升速度是最快的。
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应该将GDP指标从宏观调控的核心目标改为预测指标,保留其对预期的引导和其它工作的指导参考作用,而弱化其业绩考核的功能。也有专家认为,弱化GDP作为核心调控目标的第一步可以考虑采用一个较宽的GDP增速目标区间并显著降低GDP增速目标。
希望中国经济可以实现健康发展!
⑨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宏观杠杆率呈什么态势
1:产业结构落后。
2:就业形势严峻。
3:中小企业贷款难。
我觉得如果中小私营企业能活的良好发展的话,可以快速解决就业问题。就业问题能解决,内需问题也就解决了,教育也就能扩招,教育扩招了,劳动力素质就会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高端行业的成本就会降低,中国的产业结构就能快速调整。中国的经济也就能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提高了,福利保障也就会提高,医疗保障也会提高。但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就业。公司太少,劳动力太多。
⑩ 宏观杠杆率是什么,它与融资有什么关系
你的具体融资是微观行为,而杠杆是指宏观经济调控方面的利率、准备金率等宏观经济调控内手段。容
因此二者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仅有间接关系。间接关系是当降低准备金率时获得贷款稍微容易一点,毕竟货币有效流通量增加了。而降低利率,关系是你的融资成本可以低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