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国家跟国家之间货币的汇率是怎么记算的
各个国家的货币分成可自由兑换和不可自由兑换,
可自由兑换的是外汇市场说了算,市场的需求决定汇率的走势和价格
不可自由兑换是各个国家或者各个国家的央行制定,围绕小幅度波动
各国间的经济交往形成外汇了供给与需求,外汇的供给与需求导致外汇交易。我觉得汇率是根据各自国家的经济实力,为了自身的利益自定的,所以才造成各币种汇率的不同。
同时汇率是把双刃剑,超出了一定范围,损害了本国利益这个国家就要干预。虽然理论上讲没有一个国家有实力能干预的了汇市,但汇市往往会被“狼来了”所左右,这也是造成各币种汇率的不同、波动的原因。政治是一个主要原因。
『贰』 国家间汇率怎么计算出来的
正常的市场即期汇率不是算出来的,而是两个货币在市场中的供求关系来决定的。
汇率是货币的价格,跟普通商品的价格决定机制基本都是相同的,指不过这个商品是货币而已。
如欧元对美元,你可以将欧元看成商品,美元看成是货币,在这种情况下,出售商品的投资者会对自己的商品定一个心理价格,购买商品的投资者同样会对商品价格定一个价,如果卖出欧元的客户将欧元的价格定在1.40,而买入欧元的客户只愿意出1.20,两者就无法成交,只有卖出客户将价格降至1.30,同时买入欧元的客户将出价也定到1.30,就有成交,确定市场愿意接受的价格,就是即期汇率。
因此汇率是交易出来的,而不是算出来的。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国家汇率政策是政府或者央行指定的,它们可能规定这个国家的货币汇率。但是实际市场汇率还是由交易决定的。
『叁』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货币汇率是如何换算的
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是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由于世界各国货币的名称不同,币值不一,所以一国货币对其他国家的货币要规定一个兑换率,即汇率。从短期来看,一国的汇率由对该国货币兑换外币的需求和供给所决定。外国人购买本国商品、在本国投资以及利用本国货币进行投机会影响本国货币的需求。本国居民想购买外国产品、向外国投资以及外汇投机影响本国货币供给。在长期中,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主要有:相对价格水平、关税和限额、对本国商品相对于外国商品的偏好以及生产率。
确定方法
汇率的确定方法随国际货币制度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金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决定与变动
金本位制度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包括金币、金块和金汇兑本位制。一次大战前,盛行典型的金币本位制,特点是金币为本位币;自由铸造和溶化;金币与银行券自由兑换;金币作为世界货币自由输出入。各国规定了每一金铸币单位包含的黄金重量与成色,即含金量Gold Content,货币间的比价以含金量来折算,两国本位币的含金量之比即为铸币平价(Mint Par)。例如:1英镑铸币的含金量为113.0016格令,1美元铸币含金量为23.22格令,铸币平价为113.0016÷23.22=4.8665,即1英镑约折合4.8665美元。 如此规定的汇率可能出现波动,但波幅有一定界限。这个界限称为黄金输送点(Gold Transport Points),黄金输送点等于铸币平价加上从一国输出或从另一国输入黄金需要支出的费用,包括包装、运输黄金的费用和运输保险费。如果汇率的波动使得两国间在进行国际结算时直接使用黄金比使用外汇更为合算,则贸易商宁可直接运送黄金。通过这一机制,汇率的波动可自动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纸币流通制度下汇率的决定与变动
在纸币制度下,各国发行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的代表,并且参照过去的作法,以法令规定纸币的含金量,称为金平价,金平价的对比是两国汇率的决定基础。但是纸币不能兑换成黄金,因此,纸币的法定含金量往往形同虚设。所以在实行官方汇率的国家,由国家货币当局(财政部、中央银行或外汇管理当局)规定汇率,一切外汇交易都必须按照这一汇率进行。在实行市场汇率的国家,汇率随外汇市场上货币的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化。 汇率对国际收支,国民收入等具有影响。
西方汇率决定理论
西方汇率决定理论主要有国际借贷说、购买力平价说、汇兑心理说、货币分析说和金融资产说,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汇率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分析。 国际借贷说是英国经济学家葛逊在1861年提出的,他以金本位制度为背景,较为完善地阐述了汇率与国际收支的关系。他认为,汇率的变化是由外汇的供给与需求引起的,而外汇的供求主要源于国际借贷。国际借贷可分为流动借贷和固定借贷。流动借贷是指已经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借贷;固定借贷是尚未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借贷。只有流动借贷才会影响外汇的供求。在一国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流动借贷中,如果债权大于债务,外汇的供给就会大于外汇的需求,引起本币升值、外币贬值。相反,如果一定时期内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债务大于债权,外汇的需求就会大于外汇的供给,最终导致本币贬值、外币升值。 购买力平价说是20世纪20年代初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率先提出的。其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人们需要外币是因为外币在其发行国国内具有购买力,相应地人们需要本币也是因为本币在本国国内具有购买力。因此两国货币汇率的决定基础应是两国货币所代表的购买力之比。购买力平价理论是最有影响的汇率理论,由于它是从货币基本功能的角度分析货币的交换比率,合乎逻辑,表达简洁,在计算均衡汇率和分析汇率水平时被广泛应用,我国的换汇成本说就是 购买力平价说的实际应用。 汇兑心理说是1927年由法国巴黎大学教授艾伯特·阿夫塔里昂根据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思想提出的。他认为,汇率取决于外汇的供给与需求,但个人之所以需要外汇不是因为外汇本身具有购买力,而是由于个人对国外商品和劳务的某种欲望。这种欲望又是由个人的主观评价决定的,外汇就如同商品一样,对各人有不同的边际效用。因此,决定外汇供求进而决定汇率最重要的因素是人们对外汇的心理判断与预测。 货币分析说认为汇率变动是由货币市场失衡引发的,引发货币市场失衡有各种因素:国内外货币供给的变化、国内外利率水平的变化以及国内外实际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化等等,这些因素通过对各国物价水平的影响而最终决定汇率水平。货币分析说最突出的贡献是它对浮动汇率制下现实汇率的超调现象进行了全面的理论概括。 金融资产说阐述了金融资产的供求对汇率的决定性影响,认为一国居民可持有三种资产,即本国货币、本国债券和外国债券,其总额应等于本国所拥有的资产总量。当各种资产供给量发生变动,或者居民对各种资产的需求量发生变动时,原有的资产组合平衡就被打破,这时居民就会对现有资产组合进行调整使其符合自己的意愿持有量,达到新的资产市场均衡。在对国内外资产持有量进行调整的过程中,本国资产与外国资产之间的替换就会引起外汇供求量的变化,从而带来外汇汇率的变化。
『肆』 直接标价法下两国之间的汇率计算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但在人民币发展成全球性货币的漫长征程上,中国仍在系鞋带。
这种怀疑论的观点认为,人民币成长为完全可兑换的货币,与欧元和美元比肩还需要一代人的时间。但另一种乐观一些的解读认为,中国在扩大人民币境外使用的过程颇为顺利,显示了该国在国际金融事务上加强人民币影响力的决心。
6月17日的一条消息让看好人民币的人士为之一振。国务院近日已经批准,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试点地区扩大到20个省份,并将试点涉及的境外地域扩展到所有国家和地区。3月底到5月底之间,人民币结算的贸易总额翻了一番,达446亿元人民币。
向中国出口的企业普遍认为,人民币升值是持有该币种的一大动力。不过,台币对人民币汇率,除非有渠道进行投资,否则,外汇知识,仅将人民币储存在中国香港——人民币结算的主要平台——的收益是十分微薄的。幸运的是,扩大人民币在中国内地投资范围的计划已在规划之中,宏观经济学读后感。
合和公路基建有限公司周日宣布,在中国香港发行首支非金融人民币债券。以人民币计价的保险产品不久也将推出。北京当局还在拟定计划,允许海外券商储备人民币并投资于内地资本市场。 但一切进程将秉承中国金融自由化的一贯风格,保持适度步伐,不会进展太快,而且对入选的海外券商可投资的额度进行严格限制。
“在汇率机制更具弹性的情况下,我们预计资本项目也会进一步放开,由此看来,中国增加外汇储备的必要性减弱了。”野村证券(香港)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表示,丹麦克朗对人民币汇率。
这触摸到了中国政治意图的核心。
美国在发行美元这种全球储备货币上享有“过高特权”令中国不快,中方希望在全球其它地区提高对人民币的需求,而不是依赖它并不信任的美元。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09年3月曾描述过一项长期规划,用一种类似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的超主权货币来取代美元。他暗示人民币将成为SDR的组成部分,而目前SDR由美元、欧元、日圆和英镑组成。
很多评论家认为周小川的提议太想当然了,但在新兴市场实力不断增强而富国负债累累之际,他更容易获得政治上的支持。 IMF总裁施特劳斯-卡恩就希望在SDR中纳入其它货币,并首先从人民币开始。他在6月29日说:“我认为,在人民币真正获得市场价格、成为一种自由浮动的货币之前,很难将其放入SDR当中。但是,越快越好,陈微,我等你。”通过将香港培养为离岸人民币中心来提高人民币地位,与放松资本管制,6月23日金融市场早盘参考(财经要闻+大盘技术解读——华晨投资),允许海外投资者自由进入中国内地金融市场相比,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这只是蹒跚起步,步子并不大。”摩根士丹利亚洲区非执行董事长罗奇在谈及中国当局计划时表示,“但所有这些措施都在朝着将人民币打造成与中国全球地位相称的国际化货币、开放资本项目和可自由兑换的方向迈进。”
『伍』 两国汇率是怎么计算出来的根据什么计算出来的
从短期来看,一国的汇率由对该国货币兑换外币的需求和供给所决定。
外国人购买本国商品、在本国投资以及利用本国货币进行投机会影响本国倾向的需求。本国居民想购买外国产品、向外国投资以及外汇投机影响本国货币供给。
从长期来看,汇率主要取决于商品在本国的价格与在外国的价格的对比关系。以一种商品为例,如果1单位商品在美国生产需要5美元,在中国生产需要50元人民币,则就这单位商品而言,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就是5:50,即1美元兑换10元人民币。汇率则是所有进出口商品本国价格与外国价格的相对比价。在长期中,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主要有:相对价格水平、、关税和限额、对本国商品相对于外国商品的偏好以及生产率。
参考资料:http://ke..com/view/387.htm
『陆』 汇率怎么换算
汇率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即本币汇率和外币汇率。本币汇率和外币汇率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它们的升降所产生的经济现象正好相反。
1、本币汇率
以单位数量的本国货币所能兑换的外币数量来表示,称为本币汇率。在我国称之为人民币汇率,即用外币表示的人民币价格,其公式为100¥=x外币。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单位数量的人民币能兑换更多的某种外币,则表示人民币汇率上升,人民币相对于某种外币升值,而外币贬值,外汇汇率下跌,此时有利于我国的进口不利于出口。
反之,单位数量的人民币若能兑换较少的某种外币,则表示人民币汇率下降,人民币相对于某种外币贬值,而外币升值,外汇汇率上升,此时有利于我国的出口不利于进口。
2、外汇汇率
以单位数量的外币所能兑换的本国货币数量来表示,称为外汇汇率。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外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即用人民币表示某种外币的价格,其公式为100单位外币=x¥
当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时,外汇汇率上升,外币相对于人民币升值,而人民币贬值,即用人民币表示的外币价格上涨,此时有利于我国的出口不利于进口;反之,则说明外汇汇率跌落,外币相对于人民币贬值,而人民币升值,此时有利于我国的进口不利于出口。
(6)两国贸易互利的汇率范围怎么算扩展阅读
我国的汇率制度
1、单一制
单一浮动汇率制(1949年-1952年)、单一固定汇率制(1953年-1972年)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一篮子货币计算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73年-1980年)。
2、双轨制
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1981年-1984年)和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1985年-1993年)。
3、并轨制
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1994年-2005年)
4、现行制度
2005年07月21日:央行宣布废除原先盯住单一美元的货币政策,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美元兑人民币官方汇率即由8.27调整为8.11,此后根据市场情况不断调节。
『柒』 汇率计算。已知两国与美金的汇率,求两国之间的汇率
7.9克朗=92.6日元
1克朗=92.6/7.9日元≈11.7日元/克朗
『捌』 不同国家之间的货币汇率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呢
本人并不是专业人士,但是我见到过这样一段文章,觉得他说的和LZ提问的关联比较大,也是我了解这方面只是的一个起点。
在1997年中国银行独家推出了远期结售汇业务的时候,对外公布远期四个月美元的结汇价格高达8.4以上,甚至有达到8.5的时候,比正常的8.27左右的结汇价格高出了许多。当时正值亚洲金融危机开始,亚洲许多国家的货币受到冲击而大幅度贬值,人民币贬值的谣言四起,中国银行公布了如此高的远期结汇价格,许多不明白远期价格形成机制和计算方法的公司都不理解,担心这是人民币贬值的前奏,或代表了人民币贬值的趋势,因为他们认为,如果人民币不贬值,今天结汇价是8.27,四个月后也是8.27,那么中国银行能提供四个月期的结汇价为8.4,到时如果市场价格低于8.4,中国银行肯定会亏钱,银行又肯定不会做亏本生意,说明四个月后人民币的汇率起码要贬值到8.4以上。其实这是由于许多公司不理解远期外汇买卖价格是怎么样形成和计算的。
比如说在三个月后要将美元兑换成日元,要怎么样做呢?方法有两个,一个是现在将美元兑换成日元,把日元存定期三个月,另外一个方法是现在先将美元存三个月定期,到期后再连本带息兑换成日元。这两种方法获得的日元一定是一样的,否则市场就会出现套利的机会。但是美元和日元的利率是不同的,所以两种方法所使用的汇率水平也不同,第一种方法使用了即期汇率,而第二种方法使用的是远期汇率。所以远期价格主要是即期汇率加减两种货币的利率差所形成的。如果把美元(即第一个货币或数值不变的货币)当作是A货币,而把日元(即第二个货币或数值变化的货币)当作是B货币,它们的远期计算公式是:
远期汇率=即期汇率+即期汇率×(B拆借利率-A拆借利率)×远期天数÷360
从这个计算公司可以看出,在即期汇率确定的情况下,远期汇率主要与这两种货币的利率差和远期的天数有关。而远期汇率如果B货币的利率高于A货币的利率,公式中的中括号值为正数,远期汇率就高于即期汇率,称为升水,中括号值称为升水点;如果B货币的利率低于A货币的利率,中括号值为负数,远期汇率就低于即期汇率,称为贴水,中括号值称为贴水点。而在两种货币的利率都确定的时候,远期期限越长,升水点或贴水点就越大,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的价差也越大。
比如说美元一个月期的同业拆借利率为2.46%,日元的利率为0.11%,美元/日元的即期汇率为120.45,用这些因素就可以计算出一个月期美元/日元的远期汇率了:
一个月期美元/日元汇率=120.45+120.45×0.11%-2.46%×30÷360=120.45+-0.24=120.21也就是说,美元/日元一个月期贴水24点。
同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1997年时中国银行的远期结汇价格高达8.4以上了。当时人民币资金市场紧缺,人民币同业拆借利率高达两位数(假设为13%),而美元的同业拆借利率不到5%,以此计算四个月期美元/人民币的远期汇率为
四个月期美元/人民币汇率=8.27+8.27×13%-5%×120÷360=8.27+0.22=8.49
所以,当年确信人民币汇率不会贬值的进出口公司,利用中国银行公布的较高的远期结汇牌价,纷纷将未来出口收入的外汇与中国银行签定远期结汇协议,在别的公司还只能用8.27的即期牌价结汇时,他们已经可以享受到8.3、8.4甚至高达8.5的远期结汇牌价办理出口结汇,不到一亿美元的出口收汇,这些公司通过中国银行“外汇锦囊”中的远期结汇业务额外获得了数百万元人民币的汇兑收入。同样,在1999年,由于担心美国经济出现通货膨胀,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多次提高了美元的利率,使美元的同业拆借利率高达6.5%,而人民币的同业利率大幅度下降到3%左右,使中国银行的远期结售汇牌价由大幅度的升水变为大幅度的贴水,四个月期的远期售汇价格不到8.2,较近8.3的即期售汇牌价贴水了01,许多需要购买美元支付进口需要的公司又纷纷与中国银行签定远期售汇合同,同样的售汇金额,节省了数百万元人民币的购汇费用,极大改善了公司的经营效益。
远期汇率的计算公式是国际金融市场上比较重要和有用的一个计算公式。通过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发现:A/B货币对于远期汇率与A、B这两种货币汇率的未来变动趋势没有一点关系,远期汇率贴水(低于即期汇率)并不代表这两种货币的汇率在未来一段时间会下跌,只是表明A货币的利率高于B货币的利率;同样,远期汇率升水也不代表货币汇率在将来要上升,只是表明A货币的利率低于B货币的利率。远期汇率只是与A、B这两种货币的利率和远期的天数有关。掌握这点对我们运用远期业务防范汇率风险十分有用。
『玖』 如何计算汇率
比如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就是1元人民币等于多少美元!
我们平时从报纸上读到的都是名义汇率-E.
名义汇率是一国货币跟另一国货币的价格之比.比如美元对德国马克是1.43DM/$或0.70$/DM.简单地说,就是一个美元可以换算成多少个马克.我们平时到银行去兑换就是按照名义汇率折算. 在本节及以后的章节中,我们通常以一单位外国货币换多少本国货币的形式来表示名义汇率.比如 8.26Yuan/$等. 这样的话, 如果E上升,也就意味着一单位外国货币可以兑换更多本国货币,那么我们说本国货币贬值;反之如果E下降,本国货币升值.
名义汇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但是这里我们想讨论的是汇率跟宏观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从名义汇率里我们看不到什么关系,所以对于宏观经济学学生而言,名义汇率并不是我们特别关心的. 国家之间发生贸易的时候进出口商关心的不仅仅是我的钱能换成国外多少钱,更在于我的钱能从你那儿买多少东西.如果我1块钱可以兑换成你100个外币,但是你国内的东西价格比我国内贵200倍,那我还是不能从你那儿进口东西.所以国内国外的价格在这里必须考虑进去. 怎么考虑? 假如我现在手里有1块钱人民币,国内价格是P,那么我可以买 1/P 个单位的中国货物. 如果我兑换成美元, 那么我可以得到 1/E 美元. 国外价格是P*,那么我可以买 1/EP* 个单位的美国货物. 换句话说, 中国 1/P单位的货物可以换得 1/EP*个单位的美国货物. 那也就是说, 1个单位的美国货物可以换成 EP*/P 个单位的中国货物. 这个概念就是十分重要的实际汇率 RER.
另一个角度看实际汇率: 同样一件货物,中国卖P/单位,美国卖P*/单位,换算成人民币就是EP*/单位.那么实际汇率其实就是同一件货物外国用本国货币衡量的价格与本国价格之比.这样进出口商就容易比较了:比如,汽车进口商需要决定是否进口汽车.他先看本国汽车市场价格P,然后看美国汽车市场价格P*,并将之换成EP*人民币,与本国价格P对比,如果高于本国价格,那么就不进口.如果实际汇率上升,意味着1单位外国货物换的本国货物多了,那么自然本国汇率贬值;反之RER下降本国汇率升值. 这个跟名义汇率一样. 用我们的第二个角度考虑,如果实际汇率上升,那么同一样东西外国卖得价格更高了,进口商利润空间减小,从而进口数量减少, 所以对本国进口商来说实际汇率贬值有害,而反之对本国出口商有利. 注意: 1. 我们讨论汇率对进出口的影响,都是谈的实际汇率,而不是名义汇率,理由开篇已经说过; 2. 虽然实际汇率贬值使进口数量Q(m)减少,但反映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下的进口总额V(m)=Q(m)EP*=Q(m)*RER*P.现在Q下降,但RER上升,所以难以判断进口总额的变化方向.事实上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在本国货币贬值期间,出口总额固然上升,但与之同时进口总额也有所上升.这就是因为Q(m)并没有减少太多,由于这些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进口依赖度很高.
以上的实际汇率是两国之间的汇率,我们称之为"Bilateral Real Exchange Rate".但是我们知道,客观世界中一个国家在跟许许多多国家进行贸易,那就有许许多多个双边实际汇率.这对我们的经济分析是十分麻烦的.能不能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多边实际汇率 Muitilateral Real Exchange Rate 呢? 我们说可以. 比方说建立一个中国跟其贸易伙伴之间的多边实际汇率. 中国跟美国之间有一个双边实际汇率可以根据RER(US)=EP*/P计算得到,同样中国跟英国之间的双边实际汇率RER(ENG)也可以计算出来,跟印度RER(IND),跟韩国RER(KOR),跟伊拉克RER(IRA)等等都可以计算.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货物占中国向世界总出口的a%,出口到英国的占总出口b%,出口到印度的占c%,韩国的d%,伊拉克的e%.那么中国对世界的双边实际汇率(其实就是中国的多边实际汇率MRER,衡量的是一个单位世界货物可以换成多少单位的中国同样的货物)就是加权平均:
MRER=RER(US)a%+RER(ENG)b%+RER(IND)c%+RER(KORE)d%+RER(IRA)e%
这样算出的是出口方面的多边实际汇率,进口同样可以算出.为了方便起见,经济学家取进口多边实际汇率和出口多边实际汇率的平均作为最终一个国家的多边实际汇率.
总结: 实际汇率上升,说明国外货物贵了,本国汇率贬值,对出口有利,对进口有损;实际汇率下降,说明本国货物相对贵了,本国汇率升值,对进口有利,对出口有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