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汇率自由化在我国实施的对策分析
汇率市场化是指市场机制在人民币汇率的形成过程里发挥基础性作用,地参照国际货币市场的供求情况,依据市场供求灵活确定人民币与各种外币的比价。汇率市场化将使进出口地反映我国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使我国外部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配合以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制度,将增加居民的投资选择,大幅减少国家层面的金融风险。
㈡ 什么叫做贸易自由化和货币自由化
所谓贸易自由化就是各成员方通过多边贸易谈判,降低和约束关税,取消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扩大本国市场准入度。实现上述目标的途径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进行贸易自由化。自由贸易政策允许货物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在国际价值规律作用下,可以刺激竞争,鼓励发展,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世界性的分工和贸易发展,扩大市场;同时使消费者得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服务。
㈢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什么不能自由化
中国是外汇管制国家。
任何一个国家多多少少都存在管制自己货币汇率的行为,例如最近的日本,安倍政府多次干预汇市。
美联储也多次关于美元走势,所以人民币也不可能完全自由化,目前中国已经在人民币自由化上作了很多,完全自由化是不可能的。
㈣ 什么是汇率市场化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在利率市场化的前提下,将汇率浮动权交给市场,由市场自行决定汇率的过程,但央行有一定的浮动汇率管理制度
㈤ 什么是汇率自由化
汇率自由化 指的是在浮动汇率制度下 分为
1 自由浮动(自由浮动) 2 管理浮动(肮脏浮动)
前者是指货币当局对外汇市场不加任何干预,完全听任外汇供求关系影响汇率的变动即完全实现汇率自由化,不过这只是理想的状态 ,现实中不存在的,
㈥ 汇率市场化的什么是汇率市场化
如果说利率市场化是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在国内资金市场上的必然反应,汇率市场化则是我国主动参与国际范围内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新中国成立后先是学习苏联采用了依靠要素投入,首先是资本要素(投资)驱动经济的粗放增长模式,改革开放后是模仿日本的出口导向型模式,采取“出口导向”的国家对外经济政策,用出口需求弥补由要素驱动造成的消费和内需不足,总体上是以投资和出口驱动的粗放增长方式。
要素价格的严重扭曲鼓励高资源投入、低经济效率项目的扩张。要素价格定得过低;为了支持出口导向的政策,本币的汇率由进口替代时的本币高估转为低估。如果说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以偏离市场供求的汇率政策支持特定的经济发展目标还可以理解的话,在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这种政策无论如何已经难以为继。国际金融危机更是使我国的出口导向政策既不可能(需求限制),也缺乏吸引力(外汇储备缩水)。
实际上我国的汇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开始。2012年央行把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浮动幅度由5‰扩大至1%,并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人民币对日元直接交易。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已经累计升值超过30%,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率由2007年峰值的10%降至目前的不到3%的水平。
㈦ 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是一个什么概念
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意思是能自由兑换成其他货币。
相关介绍:
可兑换货币在对外贸易和非贸易经济往来中用作国际结算支付手段的货币。可兑换货币的发行国通常对其货币用于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支付不采取限制性或歧视性措施,不实行多重差别汇率制。
在其他国家的要求下,有义务随时以对方可以接受的货币或黄金换回对方经常项目往来中所结存的本国货币。
(7)汇率自由化概念扩展阅读
可兑换货币的发行国通常对其货币用于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支付不采取限制性或歧视性措施,不实行多重差别汇率制,并且在其他国家的要求下,有义务随时以对方可以接受的货币或黄金换回对方经常项目往来中所结存的本国货币。
金本位制度下,各国货币一般都可以自由兑换。金本位制崩溃以后,由于出现国际收支危机,许多国家对本国货币的兑换加以限制。
可兑换货币的核心问题是货币兑换权。货币兑换权是无限制的。货币兑换权是国家有关法律保证的权利。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可兑换货币
㈧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什么不能自由化
中国是外汇管制国家。
任何一个国家多多少少都存在管制自己货币汇率的行为。
例如最近的日本,安倍政府多次干预汇市。
美联储也多次关于美元走势。,
所以人民币也不可能完全自由化,目前中国已经在人民币自由化上作了很多,完全自由化是不可能的。
你可以看下外汇基础知识栏目,里面对很多货币都有趣闻。
㈨ 论文 汇率自由化和利率自由化有什么关系
发在邮箱了
㈩ 什么是金融自由化
金融自由化亦称金融深化。美国学者萧(E.S.Shaw)在《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倡导的一种理论。
发展中国家要想使经济得到发展,就应重视金融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发挥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放弃他们所奉行的“金融压制”政策,实行“金融深化”或“金融自由化”。
这就要求国家放弃对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过分的行政干预,放开利率和汇率,让其充分反映资金和外汇的实际供求情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
如此,整个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体系便能大量吸收储蓄存款,并以适当的放款利率来满足经济各部门对资金的需求。
这样,金融体系本身可以得到扩展,并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金融自由化能够扩大金融中介作用,降低国家对外债和外援的依赖,汇率由市场决定会使黑市活动消失。金融管制放松后,民间金融机构也能合理发展,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之间会出现良性循环的局面。
(10)汇率自由化概念扩展阅读:
在我国金融改革进程中,金融进行更加自由化地推进一直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回顾五年前,“十二五”规划对此的阐述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从表面看来,“十三五”规划对利率和汇率市场化着墨不如“十二五”规划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其重要性的下降。实际上,在经历了上个五年相关基础制度的建设之后,金融改革在“十三五”期间将步入更为关键和充满挑战的五年攻坚期。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可以看到,“十二五”规划所提及的金融自由化方面的改革在这一年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从利率市场化看,经过此前多轮、渐次放开之后,央行在10月23日宣布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利率在名义上已经摆脱行政限制;从汇率市场化来看,央行今年8月推进了人民币中间价市场化定价,被业内称为“二次汇改”。
可以预期的是,在“十三五”期间,金融自由化将会在前期制度改革基础上,进一步在内涵和实质上进行推进。以利率市场化为例,虽然存款利率上限已经放开,但是市场并未完全摆脱对央行基准存贷款利率的依赖。
下一步,推进SHIBOR、短期回购利率、国债收益率、基础利率等市场利率作为产品定价的基础将成为改革重中之重。央行要建立健全与市场相适应的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从这个角度看,真正的利率市场化应该说才刚刚起步。
同样的,汇率市场化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在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境内外市场的联通,让人民币汇率的浮动更能体现市场的意志,也将是未来五年改革的重大课题。
在《建议》关于推进汇率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表述之后,专门谈及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无疑,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自由化本质上能够推进金融资源在不同的主体中进行更有效的市场化配置。
金融朝着更加自由化的目标进一步推进可发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作用,释放改革红利,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这种红利的释放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由于金融自由化程度不够,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价格会出现扭曲,不能体现市场真实供需,因此金融资源不能以最合适的价格流入到它最该流入的领域。而以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为代表的金融自由化改革,能够校正这种扭曲,更好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
二是以利率市场化改革为代表的金融自由化能够进一步解决央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梗阻问题,能够让未来的政策利率更加有效地影响各种存贷款利率和债券收益率,从而更有效地发挥货币政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为企业减负。
三是以汇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为代表的金融自由化,也能够最大程度消除境内外市场的价格差,企业融资的便利程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