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定义分别是什么
经典性条件反射是建立原无关的信息联系并由此产生原不会产生的反应。
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
巴甫洛夫称这种反射为条件反射或条件作用。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反射或经典性条件作用。
而操作性条件反射所谈到的是行为后果对于原有行为模式、习惯的影响。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的某种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的几率就会提高。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反射形式。
(1)白鼠按压杠杆负强化物扩展阅读
条件反射理论是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核心内容,指在一定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
后天形成,有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两种形式。非条件反射是条件反射形成的基础。
条件反射在解剖生理学上又称前馈控制系统。
两样本来没有任何联系的东西,因为长期一起出现,以后,当其中一样东西出现的时候,便无可避免地联想到另外一样东西。
Ⅱ 激励强化理论的强化分类
强化作用离不开强化物。所谓强化物(reinforcer)不一定是实物,也可以是行为、表情等等。只要在某种行为之后,这种行为本身或者由它带来的后果可以刺激该行为的再次出现,就属于强化物。强化物在塑造人们的行为上有着极大作用。 一般来说,强化有两种:正强化和负强化。通过某种强化物,能使管理者期望的行为发生概率增大,行为者受到这种强化物的激励,其积极性会得到提高,这就是正强化。反过来,通过某种强化物,能使管理者期望的行为发生概率减小,行为者受到这种强化物的激励,其积极性会消退甚至丧失,这就是负强化。由此出发,斯金纳把强化物分为两种:正强化物(positive reinforcers)和负强化物(negative reinforcers)。 对正强化物的效用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个层面是某一行为如果会带来行为者的愉快和满足,如给予食物、金钱、赞誉和关爱等,行为者就会倾向于重复该行为;另一个层面是某一行为如果能减少和消除行为者的不快和厌恶,如减少噪声、严寒、酷热、电击和责骂等,行为者也会倾向于重复该行为。 与此类似,对负强化物的效用照样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惩罚性强化物和消退性强化物。惩罚性强化物是指会给行为者带来不快的东西,能使行为者的行为倾向减弱;消退性强化物是指减少或取消令行为者愉快的东西,也能使行为者倾向于终止或避免重复该行为。 对正强化物与负强化物的区分,不能想当然,而要以其效果确定。比如,限制一个孩子获得某种玩具的欲望,其效果很可能是极大地激发了这个孩子获得这种玩具的行为。现实中某些东西,越禁止反而越流行,实际上这种禁止就起着正强化作用。而不恰当地对某种行为进行言过其实的赞扬,很有可能引起反感而削弱这种行为,赞扬起的是负强化作用。有时候官方树立的先进模范反而收不到正面效果,就是这种机制。一个部下过于明显地逢迎上司,有可能会引起这个上司的反感。这些,都是值得激励研究注意的。更有意思的是,有些表面上截然相反的强化物,其强化作用却高度一致。如果对赌博进行强化分析,就不难发现,不论是输是赢,都会起到强烈的正强化作用。赢了,会刺激赌徒继续;输了,还会刺激赌徒继续。所以,单靠赌博本身的输赢,很难消退赌博行为。公司经营中,有些人偏爱投机方式,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因为投机方式不论后果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会产生类似赌博的正强化效应。 从强化物效用的大小和重要程度来讲,还可以进一步将强化物划分为初级强化物和条件强化物。初级强化物对有机体来说,往往是无条件的,它能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如食物、水、安全、温暖、性等。条件强化物需要通过初级强化物才能产生作用。任何一个中性刺激物,如果与初级强化物反复联合,它就能使自身获得强化物性质。它是初级强化物的附属品。例如金钱,对小孩它不是强化物,但当小孩知道钱能换糖时,它就能对儿童的行为产生强化效果。在这个例子中,糖果就是初级强化物,而金钱则是条件强化物,金钱的强化作用是由于与糖果的结合才获得的。作为管理者应该注意,初级强化物是最基本的,然而条件强化物是最常用的。二者的匹配和结合方式值得进行深入探讨。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强化物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是非理性的,斯金纳把这种强化行为称为“迷信”(superstition),也称为“非相倚强化”。在斯金纳的实验中,假如把给白鼠喂食的方式改为不是按压杠杆引发,而是每隔15秒固定送食一次,那么,白鼠在首次喂食之前的偶然动作就会形成“迷信”。如果白鼠正在作揖,它就会在此后不断作揖以求得食物;如果白鼠正在嗅通气孔,它则会不断嗅通气孔以求得食物。人类这种情况也十分多见,比如,天旱引发的祈雨行为,某个运动员对某种动作、某种服饰与获胜之间的看法以及由此而采取的行为等等,都属于迷信。迷信只有在多次无效的情形下,才会逐渐产生操作性消退。但是,只要有偶然性存在,迷信就不能彻底根除。 要使正负强化能达到各自预期的效果,对强化物的恰当选择是很重要的。一般而言,在使用强化理论之前,首先要弄清是要对行为进行正强化还是进行负强化,然后针对行为者的特点选择恰当的强化物。在选择时,并不是强化物的数量越多越好。斯金纳认为,由于强化物的数量与对行为的强化效果不一定成正比例,真正的强化物也可能被误用,因此,合理安排强化措施,比单一追求强化物数量更为重要。这里实际上涉及到了强化物的合理配置问题。为此,斯金纳设计了“强化表”,对强化物合理安排做出了有益尝试。对于现实中的管理者来说,更为重要的不是照搬斯金纳的强化表,而是参照和借鉴斯金纳的思路,根据自己所处的实际情况,尤其是考虑各种特定的环境因素,对强化物的选择、搭配和使用作出符合理性的科学安排。 此外,强化物效用的大小还与其接受者有关。一种强化能否起到应有的作用,取决于强化物运用是否恰当,而强化物运用是否恰当,又取决于强化物的作用对象接受与否。因此,在选择强化物时必须考虑到行为者的自身特征。比如,提升职务一般能够起到正强化作用,但是,在霍桑实验中曾经发现,某个女工拒绝了上级提升其职务的安排。理由很简单,在这个女工看来,提升职务有可能会破坏她同工友们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这个女工而言,工友之间的人际关系,远远要比职务提拔更重要。所以,在多数人身上能起到强化作用的提拔方式,对于这个女工却不是合适的强化物。当然,这个女工对强化物的认知,并不是心血来潮的怪癖,而是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在她身上的反应。所以,管理中采用强化措施时,要以对员工状况的科学分析为前提。
Ⅲ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他创制了研究动物学习活动的仪器――斯金纳箱。1950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8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奖。
斯金纳最大的贡献在于他所提出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该理论起源于他做的一个实验——迷箱实验。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是在他设计的一种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箱内放进一只小白鼠,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小白鼠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按压杠杆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小白鼠就能吃到食物。因此他提出了人和动物的学习行为:(R-S)。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分成两种:一种是应答性行为(S-R),一种是操作性行为(R-S)而斯金纳坚持学生的学习不应该是应答性行为,而应该是操作性行为。根据斯金纳的实验,他提出了强化理论。首先,他把行为分成四个部分,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和消退。正强化是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加强行为的反应。例如在实验中当小白鼠无意中按到杠杆,就会掉下一个食物,多次反复之后小白鼠学会了按杠杆的行为,在实验中,食物是愉快刺激,通过按杠杆给予愉快刺激,这就是正强化。负强化是撤销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加行为的反应。例如:在实验中斯金纳进行了加强版的练习,在箱子底部安装了电击板,当小白鼠按下杠杆时就会撤销电击,因此小白鼠会经常按电击板从而摆脱电击的痛苦,从而学会了按压杠杆,这就是负强化。惩罚是给予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减少行为的反应。例如在实验中,斯金纳为了让小白鼠不再出现按杠杆的行为,只要当小白鼠按杠杆,就会电击它,因此小白鼠减少了按杠杆的行为。而消退是没有给予任何刺激,最终的行为反应下降,消退主要是用来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在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提出之后,他提出了程序教学:程序教学,是一种使用程序教材并以个人自学形式进行的教学。其程序教学模式可分经典型直线式程序、优越型衍枝式程序和莫菲尔德程序。但是教师要实施程序教学必须借助于程序式的教材或者进行机器教学。以上是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下面我们来做一道题巩固一下:
【单选题】班级里有几个同学总是养不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当同学们都在认真朗读时,他们都会在一边摆弄小东西,或者独自做其他事情。老师观察到这种情况之后宣布,如果被老师发现你没有读书,就会在下课时取消课间休息时间,抄写课文的规定段落。而且不和学生讨价还价,一旦发现,课下及时进行惩罚,多次之后,这些学生为了逃避课下的段落抄写,课堂上读书的自觉性和意识逐渐提高(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答案】B。
Ⅳ 心理学上第一个以动物为被试开展研究的是谁
心理学研究的 原则分以人为被试还是以动物为被试。前者是知情同意、退出自由与保密、保护被试、。后者是3R原则:rection减少使用动物被试、replacement尽量使用其他来替代动物被试、refinement尽可能人道使动物无痛苦。心理学研究方法有很多种,但其基本的方法主要有四种,即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测验法。 一、观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 观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中或预先设置的情境中,有系统地观察记录并分析人的行为,以期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运用观察法时,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的关系有两种方式: 1、参与观察者:观察者是被观察者活动中的一个成员。 2、非参与观察者:观察者不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 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原则上是不使被观察者发现自己的活动被他人观察,否则就会影响他们的行为表现。 观察法是对被观察者行为的直接了解,因而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 这些收集到的资料必须具有准确性和代表性,因此如何避免观察者的主观臆测与偏颇是观察法使用的关键。 观察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和记录人在活动中表现的心理特点,以利科学地解释行为产生的原因。 观察法的优点是保持被观察对象的自然流露和客观性,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 观察法的缺点是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只能消极等待被观察者的某些行为表现,是一种较缓慢的进程。 二、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 实验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最广泛,也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实验法是指人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使被试产生所要研究的某种心理现象,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性的结果。 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三项变量: 1、自变量:实验者安排的刺激情境或实验情境。 2、因变量:实验者预定要观察、记录的变量,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 3、控制变量:实验变量之外的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实验法的主要目的是,在控制的情境下探究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 实验法有两种,即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三、调查法survey method 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其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 实施时虽然是以个人为对象,但其目的是借助许多个人的反映来分析和推测社会群体的整体心理趋向。 调查法又分为问卷法和访谈法。 四、测验法metric method 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量化研究的方法。 通常用来确定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的存在水平。 测验法是个体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的量化研究的主要工具,应用范围很广。 上述四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各有其独自的优点,但同时也都存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人的心理千变万化,心理活动非常复杂,因此,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不能仅凭某一种方法,应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选用多种方法,使之互相补充。
Ⅳ 普雷马克原理的心理依据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斯金纳(B·F·SKinner,1938)曾在特制的实验箱内研究了白鼠的学习。箱内装有一个杠杆,杠杆与传递食物的机械装置相联,只要杠杆一被压动,一颗食丸便滚进食盘。白鼠被放进箱内,自由活动,当它踏上杠杆时,有食丸放出,于是便吃食物。它一旦再按压杠杆,食丸又滚出,反复几次,白鼠就学会了按压杠杆来取得食物的条件反射。斯金纳将这种条件反射命名为操作性条件反射(以区别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或应答性条件反射)。由操作性条件反射所构成的行为叫操作行为。操作行为的形成过程叫操作学习。斯金纳认为强化是操作性行为形成的重要手段并进一步提出操作学习的基本规律即: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则这个操作的强度(反应发生的概率)就增加。在白鼠的学习实验里,食物是一种强化物,它总是伴随着白鼠按压杠杆的行为反应之后出现,并使白鼠按压杠杆的行为不断被增强。可见,强化总是伴随着反应之后而出现,强化与反应之间的这种依随关系被称之为强化的依随性。
与强化的依随性密切相关的一个现象由普雷马克(D·Premack,1965)提出,叫做普雷马克原理,即一个经常出现的或较喜爱的活动可以作为强化物去强化一个较少出现的或较不喜欢的活动。普雷马克原理也被叫做“奶奶的规则”即“先吃了你的蔬菜,然后你就可以吃甜点。”
Ⅵ 负强化和惩罚的区别
负强化和惩罚的区别?负强化和惩罚的区别
1 操作与未操作:负强化是去掉一个刺激,惩罚是给予一个刺激。
2 刺激的性质:负强化是去掉的往往是好的刺激(能使行为发生率增加的刺激),惩罚给予的是坏的刺激(能使行为发生率减少的刺激)。
相同点:都能使减少不好的行为的发生率。
拼音:fù miàn qiáng huà ;chéng fá
造句:
负面强化
1、只喜欢听员工汇报公司的正面消息,而不愿意听公司的负面情况。这是一种微妙的心理,一方面老板不愿意也不相信自己的企业会运作不佳,另一方面又害怕真的出事。最终的结果是人人报喜不报忧,中干会上歌舞升平,企业根基渐渐糜烂。
2、没有敌人能比自己的贪婪,憎恨,妒忌,沮丧,恐惧等负面情绪更能伤害自己的。
3、这个世上,胜者生,而败者亡,在世事的胜负面前,生与死不过是必然的因果。
4、有时候,负面情绪会突然排山倒海地汹涌而至,似乎要把你湮没,千万不要试图阻挡这些情绪,这样反而会让你备受煎熬。正确的做法是,坦然接受这些情绪所携带的能量,利用它来强化求生的决心。贝尔·格里尔斯
5、如果你发现你内心的对话偏向负面发展,你会有能力改变对话的主题,将它导向正面。
惩罚
一、他打碎了玻璃还向妈妈撒谎,受到了加倍的惩罚。
二、你不要到处惹事生非,否则会受到惩罚。
三、他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应该受到惩罚。
四、爱撒谎的小明受到了爸爸严厉的惩罚。
五、歪曲事实的人终将受到事实的惩罚。
Ⅶ 激励强化理论的条件反射
斯金纳的操作性反射是针对人的行为的控制而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的行为总有它产生的原因,通过发现和分析这些原因,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因此,只有了解和掌握影响行为的所有变量和原因,才能形成对行为的有效控制。他认为,任何行为的因果链都包括三个环节:①从外部对有机体进行的操作,如剥夺饮食;②内部状态,如饥饿;③行为,如觅食。斯金纳认为,当时的心理学试图从内部状态即心理感受上寻找行为原因,但是,这种内部状态是无法用科学加以测量和验证的,而内部状态依赖于外部操作,所以,科学的心理学应该避开无法测度的第二环节,直接建立起第一环节和第三环节之间的函数关系。从这种科学思维出发,斯金纳强调人的行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行为取决于环境所给予的强化,人们完全可以通过改变环境和运用各种强化手段来改造和控制人的行为。正是在这种科学信念上,斯金纳继承了华生的观点。华生曾经提出,心理学要彻底摒弃意识、意志之类词汇,放弃一切对内在心理的猜测,而只对可测量的外显行为进行研究。尽管华生由于“不爱江山爱美人”,因婚变而离开了学界。但斯金纳继承了他的衣钵,并用“斯金纳箱”进行的白鼠实验,证实了行为可以由外界因素加以塑造。 所谓“斯金纳箱”,是一个高约1尺的长方形箱子。它一面是单向玻璃,用来观察动物而不惊扰它。箱内有照明小灯,并有一根连接着食物台的杠杆或踏板,当动物按压杠杆时,它可以得到食物。里面的记录装置可以把动物的按压反应记录下来。在实验中,要求排除一切外来刺激,让动物自由活动。 斯金纳箱的实验,与巴甫洛夫有着明显不同,它可以全面显示出动物的学习行为(斯金纳自己很少使用“学习”这一词汇,因为他反感这一词汇含有的内在性,通常他只用“强化”来表达人们常说的“学习”)。白鼠在箱子内自由活动,会偶然发现按压杠杆能得到食物,于是,白鼠就可能调正或改变自己的行为。它会再次按压杠杆,试图获得更多的食物。有意思的是,如果调整强化物的提供方式,白鼠的行为也会产生“聪明”的变化。比如,如果按压杠杆后必须间隔1分钟才再次供给食物,那么,白鼠在多次重复后,会把自己的行为调整为间隔1分钟左右才再次按压杠杆。如果每按压10次才掉下来一次食物,那么,白鼠也会逐步摸索,形成10次按压后停下来去取食物的行为惯性。由此可以说明,学习的本质不是刺激的替代或内心的追求,而是反应的改变。显然,斯金纳已经超越了巴甫洛夫的应答式条件反射,进而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所谓操作性条件反射,不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而是由主体行为触发的。只要出现相应的条件,即强化物和行为之间形成了明显的相倚关系,那么,相应的行为就会出现。斯金纳认为,某人之所以产生某一行为,是由于想得到过去同类行为所产生的某种结果,而不能说是由于想得到该行为将要产生的结果。这话听着拗口,但不这样说就弄不清两种条件反射的差别。归根到底,操作性行为最明显的特征是自发的,而不是诱发的。 那么,这种操作性行为能否得到维持,维持的时间长短,就成为激励重要内容。斯金纳认为,这取决于行为结果。想要一种行为长久维持下去,就必须给这个行为予以强化。换句话说,就是要使行为者感觉到这个行为是与一定的强化物相联系的。如果自己想要得到这种强化物,或者通过这种强化物来获得别的东西,从而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就必须做出这种行为。反之,则要避免这种行为。可见,只有把行为与一定的强化联系起来,才能达到预定的目的。这种联系就是强化与反应之间的相倚性联系。 对行为的强化是通过强化物来起作用的,要选择适当的强化物就需要辨明哪种事物能对行为产生有效的作用。如果某种东西在使用前和使用后能够观察到反应频率的变化,这种东西就具有强化作用。人的行为是一个“习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定的强化激励来暗示或明示这种行为是否正确,那么行为者就没有评判标准。当某种强化物在行为者行为发生后给予相应的激励刺激,那么行为者就会认识到自己行为能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进而决定是否需要维持下去。偶然一次的激励,不能形成相倚性联系。只有行为结果出现后能得到持续(或递增或递减或随机或间隔,随机和间隔也是持续的表现方式)的强化,如此反复,行为就会与强化物形成紧密的相倚性联系。这种联系的强弱会影响以后行为维持的程度和时间的长短。相倚性联系越强,则行为维持的程度越强,时间越长;相倚性联系越弱,则行为维持的程度越弱,时间越短。
Ⅷ 幼儿心理学书中的强化物是什么意思,求解答
你可以了解一下阳性强化治疗法。 阳性强化法或称正性强化法,应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强调行为的改变是依据行为后果而定的,其目的在于矫正不良行为,训练与建立某种良好行为。即运用正性强化原则,每当儿童出现所期望的心理与目标行为,或者在一种符合要求的良好行为之后,采取奖励办法,立刻强化,以增强此种行为出现的频率,故又称奖励强化法。 正强化法是行为矫正中最基本的方法,又称阳性强化法或积极强化法。简单的说,当孩子某一行为不出现(也既正常行为出现)时,立即给予“奖赏”,以建立正常行为。比如,矫正功能性遗尿。白天,当孩子出现尿意时,鼓励他暂时不排尿,每次控制成功后,均给予奖赏。每日延长2-3分钟,直至出现尿意后能控制45分钟。一般需经三个月治疗。 在矫正中,家长要用好奖赏品(也称“强化物”)强化物一般分五类: ①消费性强化物:如糖果、饮料等一次性消费物品。 ②活动性强化物:如看电视、过生日、郊游等活动。 ③操作性强化物:如涂颜色、跳绳、游戏等。 ④拥有性强化物:指在一段时间内孩子拥有享受的东西(如穿自己喜欢的衣服、有属于自己的小红旗、玩具等“私有财产”)。 ⑤社会性强化物:指孩子喜欢接受的语言刺激或身体刺激(如赞扬、点头、微笑)。 操作要领: 在进行正强化矫正时,家长要选择孩子喜欢、需求的强化物。“奖赏”时要立即兑现,要说明出现了哪一种“行为”后得到的奖励。强化物的数量不宜多。当达到期望的行为时,应逐步取消物质奖励,以赞扬、微笑代替。
Ⅸ 斯金纳的条件反射是
一、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理论
1.斯金纳的经典实验:迷箱实验
斯金纳是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的理论也是建立在动物学习实验的基础之上的。斯金纳改进了桑代克的猫开笼取食实验,创建了“斯金纳箱”。在斯金纳箱内装上一个操纵杆,操纵杆与另一提供食丸的装置连接。饥饿的白鼠经过几次尝试,会不断按压杠杆,直到吃饱为止。这时我们可以说,白鼠学会了按压杠杆以取得食物的反应。
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1)强化
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
正强化: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负强化: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3)消退
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
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例如:教师要求学生应用业余时间完成额外的数学和阅读作业。几周后发现只做数学作业,没有完成阅读任务。于是老师改变了规则,只让学生在业余时间阅读,其结果是,学生很快就少做数学而多看语文了。这里,教师应用消退取消对完成数学作业的强化。
(4)惩罚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
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