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准备金利率变动会对均衡联邦基金利率产生什么影响
货币政策的工具有两个利率和法定准备金率。这些工具是影响货币供应量的重要因素。
联邦基金Fed Funds Lianbang jijin指美国的商业银行存放在联邦储备银行(即中央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包括法定准备金及超过准备金要求的资金。这些资金可以借给其他成员银行,以满足他们对短期准备金的需求,拆借的利率版称为联邦基金利率。该利率是美国两大基准利率之一,另一基准利率是贴现率。
下面阐述影响:
市场利率高,联邦基金利率一样高;市场利率低,联邦基金利率一样低。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市场资金变少,利率提高,联邦基金利率也走高。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市场资金变多,利率降低,联邦基金利率也走低。
㈡ 联邦基金利率上升,为什么会引起支票存款的下降
都去买基金了,存款自然少了
㈢ 看货币金融学不明白 为什么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会提高联邦基金利率(同业拆借利率)法定准备金率
一年定期存款利率相对货币基金的收益要低一些.原因如下: 1.货币基金不扣利息税,银行扣.银行现在好像是不扣了,但以前扣,也可能以后经济好起来以后还会扣,这个不好说. 2.定期存款是单利,而货币基金收益是复利.每月...
㈣ 准备金需求量为什么会随着联邦基金利率下降而增加
理解的角度就错了。
你只要知道联邦基金利率决定了一切的利率。
联邦基金利率下降,自然银行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也下降(虽然接近0,但美国的商业银行仍然有微量存款利息),大家存在银行里的钱就变少了——也就是说银行欠的外债就变少了——就不需要那么多的准备金来准备应付这些“外债”了
因为本质上,银行存款就是银行借储户的钱,是银行的债务;准备金是为了应付这些随时有可能兑付的债务而按照一定比例准备在那里的现金。
㈤ 联邦基金利率
联邦基金利率 美国联邦基金利率(Federal Funds Rate)
是指美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其最主要的隔夜拆借利率。这种利率的变动能够敏感地反映银行之间资金的余缺,美联储瞄准并调节同业拆借利率就能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并且将同业拆借市场的资金余缺传递给工商企业,进而影响消费、投资和国民经济。尽管,对联邦基金利率和再贴现率的调节都是由美联储宣布的,但是,其方式则有行政规定和市场作用之分,其调控效果也有高低快捷等差别,这也许正是联邦基金利率逐渐取代再贴现率、发挥调节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
作为同业拆借市场的最大的参加者,美联储并不是一开始就具有调节同业拆借利率的能力的,因为它能够调节的只是自己的拆借利率,所以能够决定整个市场的联邦基金利率。其作用机制应该是这样的,美联储降低其拆借利率,商业银行之间的拆借就会转向商业银行与美联储之间,因为向美联储拆借的成本低,整个市场的拆借利率就将随之下降。如果美联储提高拆借利率,在市场资金比较短缺的情况下,联邦基金利率本身就承受上升的压力,所以它必然随着美联储的拆借利率一起上升。在市场资金比较宽松的情况下,美联储提高拆借利率,向美联储拆借的商业银行就会转向其它商业银行,听任美联储的拆借利率孤零零地“高处不胜寒”。但是,美联储可以在公开市场上抛出国债,吸纳商业银行过剩的超额准备,造成同业拆借市场的资金紧张,迫使联邦基金利率与美联储的拆借利率同步上升。因为,美联储有这样干预市场利率的能力,其反复多次的操作,就会形成合理的市场预期,只要美联储提高自己的拆借利率,整个市场就会闻风而动,进而美联储能够直接宣布联邦基金利率的变动,至于美联储是否要辅之以其它操作手段也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相比较而言,再贴现率的变动只能影响那些要求和符合再贴现资格的商业银行,再通过它们的超额准备余额影响同业拆借利率,因为能够获得再贴现资金的商业银行有限,且从理论上讲,这些资金不能拆出牟利,这就阻断了再贴现率下降的扩张性效应。同样再贴现率的上升,还款的商业银行未必很多,商业银行超额准备的紧张也比较有限,其紧缩性效应也难以完全作用到位。在这个意义上,美联储运用再贴现率不免有些隔靴搔痒,远不及调节联邦基金利率那样直接有效。这就给我国以重要的启示,完善我国中央银行对同业拆借利率的干预、调节乃至决定,在调控,而不是稳定金融的意义上,甚至比发展再贴现还要重要。
㈥ 联邦基金利率上调怎么影响实际利率
影响很小,主要是资金外逃会带来影响,美联储加息周期一般为2年,如果在这期间,中国经济下滑将会加大影响
㈦ 联邦基金利率是什么意思呢
同学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您所说的这个词语,是属于CFA词汇的一个,掌握好CFA词汇可以让您在CFA的学习中如鱼得水,这个词的翻译及意义如下:一家存托机构利用手上的资金向另一家存托机构借出隔夜贷款的利率
希望高顿网校的回答能帮助您解决问题,更多CFA问题欢迎提交给高顿企业知道。
高顿祝您生活愉快!
㈧ 自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共加息多少次。联邦基金利率提高到了百分之几
iqqksyusbz01226346332011/11/30 18:24:06vhndbernzs02238330602011/11/30 18:24:06 听我给你分析,专业的! 大约在01年的时候,美联储实行低利率的政策,存贷利率都比较低, 而当时美国的房市看好,房价一路上涨 这个时候,一些不吸收公共存款,资本充足率低的房地产金融机构,就贷款给一些欠缺还款能力保障的人,比如没有稳定工作的或收入较低的人 因为贷款利率低,还款的风险相对较小,而且房价上涨快,即使贷款人还不起钱了,这些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收回房产作为抵押,将房产卖出去,甚至对于当初借钱买房的人,卖出去的钱还了款,都还有剩余,所以美国人信心大增,大力发扬了这种让人人买得起房的方式 这些金融机构把带出去的款,作为债权,通过一些包装,卖到了二级市场, 在二级市场,这些债权又被划分成四个等级,优先级,次优级,次级和股本级 这个划分是这样的,一旦借钱的人还款,全部用于优先级,当优先级还完了,再还次优级,次优级还完了再还次级等等 对于股本级,由于风险太高,资本市场(另一些金融机构)又推出一个保证,如果你收不到还款了,我就帮他还,但是你收到了,我收点手续费 这样一来,这些债权被大大小小的投资银行,基金,对冲机构,保险公司全部买走了 然而从05年开始,美国的利率上涨,房价下跌,这样一来还不起钱和不愿意还钱的人增加的很快,导致从最初的房贷金融机构到后来的投资银行以及各种基金和商业银行都陆续出现了资金短缺和流动性不足,这种问题并不是刚开始就暴露出来的,在多年的累积时候,在2008年,以本次金融危机的形势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第一波冲击)从最初的房地产金融机构开始(房利美和房地美等 ), (第二波冲击)到大量购买了这些债权的投资银行(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雷曼和贝尔斯登等) (第三波冲击)最后购买信用评级价高的(优先级,次优级等)的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养老基金,商业银行等,也纷纷倒闭(因为这些机构要求安全性,不能购买评级低的债权,但是随着资本市场恶化,本来信用评级高的债权,评级也被下调,他们只能选择卖出 ,然而此时已经卖不出去了) 造成本次金融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美联储在05年转变实行高利率政策是货币政策的错误选择,以及美国金融工具市场的过度发展,是主要的两个方面
㈨ 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的历次调整
以下为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FED)自1990年以来历次调整联邦基金利率的情况:(1基点等于0.01个百分点)
调整幅度 调整后水平(%)
2015年
12月16日 调升25基点 0.25-0.5
2008年
12月16日调降至少75基点 0-0.25
10月29日 调降50基点1.00
10月8日 调降50基点 1.50
4月30日 调降25基点 2.00
3月18日 调降75基点 2.25
1月30日 调降50基点 3.00
1月22日 调降75基点 3.50
2007年
12月11日 调降25基点 4.25
10月31日 调降25基点 4.50
9月18日 调降50基点 4.75
2006年
6月29日 调升25基点 5.25
5月10日 调升25基点 5.00
3月28日 调升25基点 4.75
1月31日 调升25基点 4.50
2005年
12月13日 调升25基点 4.25
11月 1日 调升25基点 4.00
9月20日 调升25基点 3.75
8月 9日 调升25基点 3.50
6月30日 调升25基点 3.25
5月 3日 调升25基点 3.00
3月22日 调升25基点 2.75
2月 2日 调升25基点 2.50
2004年
12月14日 调升25基点 2.25
11月10日 调升25基点 2.00
9月21日 调升25基点 1.75
8月10日 调升25基点 1.50
6月30日 调升25基点 1.25
2003年
6月25日 调降25基点 1.00
2002年
11月 6日 调降50基点 1.25
2001年
12月12日 调降25基点 1.75
11月 6日 调降50基点 2.00
10月 2日 调降50基点 2.50
9月17日 调降50基点 3.00
8月21日 调降25基点 3.50
6月27日 调降25基点 3.75
5月15日 调降50基点 4.00
4月18日 调降50基点 4.50
3月20日 调降50基点 5.00
1月31日 调降50基点 5.50
1月 3日 调降50基点 6.00
2000年
5月16日 调升50基点 6.50
3月21日 调升25基点 6.00
2月 2日 调升25基点 5.75
1999年
11月16日 调升25基点 5.50
8月24日 调升25基点 5.25
6月30日 调升25基点 5.00
1998年
11月17日 调降25基点 4.75
10月15日 调降25基点 5.00
9月29日 调降25基点 5.25
1997年
3月25日 调升25基点 5.50
1996年
1月31日 调降25基点 5.25
1995年
12月19日 调降25基点 5.50
7月 6日 调降25基点 5.75
2月 1日 调升50基点 6.00
1994年
11月15日 调升75基点 5.50
8月16日 调升50基点 4.75
5月17日 调升50基点 4.25
4月18日 调升25基点 3.75
3月22日 调升25基点 3.50
2月4日 调升25基点 3.25
1993年
未调整
1992年
9月 4日 调降25基点 3.00
7月 2日 调降50基点 3.25
4月 9日 调降25基点 3.75
1991年
12月20日 调降50基点 4.00
12月 6日 调降25基点 4.50
11月 6日 调降25基点 4.75
10月31日 调降25基点 5.00
9月13日 调降25基点 5.25
8月 6日 调降25基点 5.50
4月30日 调降25基点 5.75
3月 8日 调降25基点 6.00
2月 1日 调降50基点 6.25
1月 9日 调降25基点 6.75
1990年
12月18日 调降25基点 7.00
12月 7日 调降25基点 7.25
11月13日 调降25基点 7.50
10月29日 调降25基点 7.75
7月13日 调降25基点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