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融去杠杆会转移到实体经济吗
金融与实体经济紧密相连,会转移到实体经济。比如银行拒货可能使企业资金链断裂,进而使企业倒闭。也可能因资金链问题导致还不上债务及利息,可能被债权人追债,并因可能上诉破产。也可能因资金问题,可以收缩生产规模。
金融是实体经济中的“血液”,
2. 金融去杠杆,去的到底是什么
降低通胀,减缓钱的贬值速度,为什么这么明白的事,就没有人说明白呢,?
3. 国家说的金融去杠杆对个人理财有什么影响
“去杠杆化”是指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减少杠杆的过程,而“杠杆”指“使用较少的本金获取高收益”。
这种模式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为不少企业和机构所采用,但在金融危机爆发时会带来巨大的风险。
综合各方的说法,“去杠杆化”就是一个公司或个人减少使用金融杠杆的过程。把原先通过各种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钱退还出去的潮流。
单个公司或机构“去杠杆化”并不会对市场和经济产生多大影响。但是如果整个市场都进入这个进程,大部分机构和投资者都被迫或主动的把过去采用杠杆方法“借”的钱吐出来,那这个影响显然不一般。
一方面可以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对于个人理财而言可能在某些理财渠道中的收益会有所减少。
4. 是金融去杠杆 还是实体去杠杆
关于金融加杠杆和去杠杆的问题,市场讨论的非常的多,不过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和相对完整的分析,市场的解读也比较混乱,为了帮助投资者理解和跟踪这个体系,我们撰写了这个报告。
思路上主要是基于债券市场,对金融加杠杆的过程进行了三个层次的简单拆分:
1)负债端套利过程的持续,即理财与委外的扩张;
2)央行利率走廊维持货币市场流动性的稳定与宽松;
3)实体的刚兑,因为金融加杠杆,最终对应了实体信用的扩张。
而这三个层次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比如理财与委外的扩张,在同业资金端,大致可以看成是金融机构之间的“广义拆借”变多,它与货币市场流动性的松紧会有密切的关系,而货币市场流动性的宽松与否也会影响到理财委外扩张的可持续性,因此未来这两个过程如何演变,是非常值得重视和研究的,流动性创造机制的变化将对债券市场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而就第三个层次,金融加杠杆最终加在实体上,因此实体经济的刚兑是非常重要的条件,如果实体开始去杠杆,信用条件恶化,也会影响到负债端的问题,比如今年4月份等。但之后刚兑持续,是债市上涨的重要条件,当然,房地产的上涨,也是金融加杠杆过程中的重要话题。
当下的债券市场,最关键和最重要的一个逻辑,是“钱多+资产少”。钱多的含义,市场普遍认同的是理财(委外)资金多,而资产少,则是指满足收益率要求的安全的债券资产。
如果理财资金主要是来自于企业和居民的收入,那么从宏观上来说,“钱多、资产少”大致可以看成是“货币多,经济差”的代名词。这里的货币,不是基础货币,而是指广义货币,而从货币银行学的角度,我们知道广义货币,是通过基础货币派生的,而这个过程,需要实体经济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贷行为,或者金融机构之间的信贷行为来实现,所以基础货币环境,也就是货币市场流动性环境的松紧,会对这个派生过程有重要的影响,而央行正是通过调控货币市场流动性,来影响这个派生过程,从而达到调控金融机构行为和实体经济的目的。
回到债券市场,当下普遍的模式是理财资金持续扩张,并且委外的动力很强,非银行金融机构拿到这一笔钱,买入债券资产,再在货币市场上进行加杠杆,这应该是一个相对简明的完整的过程。
当下金融加杠杆和去杠杆,是市场讨论的最为热烈的名词,但什么是金融的加杠杆和去杠杆,却没有非常明确的定义,这里我们不妨基于这个过程,对金融加杠杆的概念进行一些总结,我个人倾向于,这个过程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个层次,大致可以理解成为回购市场的融资层面。即金融机构买入债券,然后以债券作为质押,到回购市场上进行融资,这可能也是债券和贷款两者之间的一个关键区别,即同样作为企业的融资工具,但债券可以通过回购市场来提升杠杆。当下,回购市场的融资规模迅速扩张,并且金融机构多缩短负债的久期来进行杠杆操作,就是这个层面的加杠杆行为的体现。
5. 一文读懂金融怎么去杠杆
通俗说。金融的去杠杆化。负债越高、降低债务的过程,或者增加自有资本金专,本质上就是一个还债。去属杠杆化,本质是一个负债率的水平,就是降低这个杠杆率,或者两者同时进行,或者减少负债,杠杆率越高杠杆率就是负债除以自有资本,就是多拿自己的钱玩儿,少借别人的钱玩儿
6. 怎样把握好金融去杠杆与服务实体经济的关系
目前来看,去杠杆在推进过程中确实存在“一刀切”等现象,一些杠杆率比较低的民营企业更感到融资困难。一方面,这是由于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商业银行又倾向于把资金投向具有预算软约束的国有企业;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往往缺乏抵押品、财务制度不完善、生产经营信息不透明,风险比较大,金融机构在信用收紧下更不愿意把资金投向民营企业。
相关人士建议,应继续通过定向降准、加强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考核等方式引导资金流向民营企业,限制高杠杆率企业融资。鉴于信用收缩容易造成“一刀切”,去杠杆还可通过加快处理僵尸企业、债转股、资产证券化、混改等多种方式进行。同时,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较高,可通过减税、增厚企业利润的方式去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