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当局进行干预,牺牲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什么
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好处是:(1)浮动汇率制度可以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2)浮动的汇率可以帮助减缓外部的冲击;(3)干预减少,汇率将由市场决定,更具有透明性;(4)不需要维持巨额的外汇储备为什么可以减缓外部的冲击?这是因为汇率浮动制度是自由变动的,而是根据世界金融市场的变动规律而及时指定自己本国货币对外国货币的汇率,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持本国货币不受一些突发事件类似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持本国货币的坚挺使本国经济免受损失,以下是这方面的有关资料,希望对你有用固定汇率制度是货币当局把本国货币对其他货币的汇率加以基本固定,波动幅度限制在一定的、很小的范围之内。这种制度下的汇率是在货币当局调控之下,在法定幅度内进行波动,因而具有相对稳定性。浮动汇率制度一般指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是相对于固定汇率制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不规定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汇率的上下波动幅度,也不承担维持汇率波动界限的义务,而听任汇率随外汇市场供求的变化自由浮动。在这一制度下,外汇完全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一种特殊商品,汇率成为买卖这种商品的价格。不同的汇率制度在面对国际资本流动对本国经济产生影响的时候表现不同。一般而言,选择浮动汇率,主要由市场力量来控制资本的跨国流动;而选择固定汇率,则需要政府来控制资本的跨国流动。“三元悖论”理论认为,货币政策独立、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只能同时达到两个。事实上各国也只能选择其中对自己有利的两个目标。目前,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孰优孰劣尚无定论。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好处是:(1)浮动汇率制度可以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2)浮动的汇率可以帮助减缓外部的冲击;(3)干预减少,汇率将由市场决定,更具有透明性;(4)不需要维持巨额的外汇储备。但是人们对浮动汇率也有一些顾虑:(1)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往往会出现大幅过度波动,可能不利于贸易和投资;(2)由于汇率自由浮动,人们就可能进行投机活动;(3)浮动汇率制度对一国宏观经济管理能力、金融市场的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实中,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能满足这些要求。固定汇率制度的好处是:(1)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将降低;(2)汇率可以看作一个名义锚(nominalanchor),促进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预期的稳定。但固定汇率制度也存在一些缺陷:(1)容易导致本币币值高估,削弱本地出口商品竞争力,引起难以维系的长期经常项目收支失衡;(2)同时,僵化的汇率安排可能被认为是暗含的汇率担保,从而鼓励短期资本流入和没有套期保值的对外借债,损害本地金融体系的健康。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必须要么牺牲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要么限制资本的自由流动,否则易引发货币和金融危机。如1992~1993年的欧洲汇率机制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卢布危机。这些发生危机的国家都是采用了固定汇率制度,同时又不同程度地放宽了对资本项目的管制。要在浮动汇率制和固定汇率制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就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managedfloating)。实行这种汇率制度可以依靠三种工具,一是货币政策工具;二是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对冲性干预;三是一定程度的资本管制。这种制度既可以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又能使汇率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应对内、外部的冲击,同时还可有选择地部分放开资本账户,使资本流动处于可控的状态。目前我国实行的就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2. 什么是汇率目标区制
汇率目标区制:是一种有管理的汇率制度安排,即一国允许其汇率在一个特定的区间内波动,一旦汇率的波动超出这个区间,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就要进行干预的制度。
3. 如果目标汇率是6,现在的市场汇率是6.5。政务如何干预货币供给量如何变化
我的理解是,目前本币兑外币的汇率是6.5(标价方式:本币/外币:6.5),也就是一单位的外币兑换6.5的本币。要让汇率变成6,也就是说要舍得本币升值。
那么简单来说,货币也可以看作是商品。那么它就有和其它商品一样的特质:当供给量增加,价格就会下降;供给量减少就会,价格就会上升。那么此时如果减少了货币的供应量会不会达到本币升值的目的?答案是会的,但是很不明显。因为光是通过货币政策来调节供应量先发生作用的是利率的变化(货币在市场中的价格),还需要财政政策的配合才能有效。
依据Mundell-Flemming模型来看,在浮动汇率和高流动性的国家和地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加大支出)和积极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就可以达到短期的本币升值的效果。而在实行浮动利率和低流动性的地区,实行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可以达到短期的本币升值的效果。
长期的话,一切归于均衡,无任何政策可以调节。
4. 汇率目标区的概念
汇率目标区(exchange target zone)是指政府设定本国货币对其他货币的中心汇率并规定汇率上下浮动幅度的一种汇率制度。
5. 汇率目标区的汇率目标区的涵义
汇率目标区的涵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定义。广义的汇率目标区是泛指将汇率的波动界定在一定区域的汇率制度安排(例如将汇率的波动限制在中心汇率的上下各10%)。狭义的汇率目标区是特指美国学者威廉姆森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以限制汇率波动范围为核心的,包括中心汇率的确定方法、维持目标区的国内政策搭配、实施汇率目标区的国际政策协调等一整套内容在内的国际政策协调方案。“汇率目标区”是一种有管理的汇率制度安排,即一国允许其汇率在一个特定的区间内波动,一旦汇率的波动超出这个区间,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就要进行干预。
最早提出“汇率目标区”这一汇制改革举措的是荷兰财政大臣杜森贝里(Duilsenbery)。他在1976年曾提出过建立欧洲共同体六国货币汇价变动的目标区计划。1985年,美国著名学者约翰·威廉姆森(John·Williamson)和伯格斯坦(Bergsen)共同又提出了详细的汇率目标区设想及行动计划。1987年2月,七国集团中的六国财长在巴黎会议上将汇率目标区思想写入会后发表的《卢浮宫协议》。1991年克鲁格曼(Krugman)于1985年威廉姆森始倡的汇率目标区方案,创立了汇率目标区的第一个规范理论模型一克鲁格曼的基本目标区理论及模型(克鲁格曼汇率目标区理论),并引起了学术界对汇率目标区问题的浓厚兴趣。
汇率目标区的种类很多,但主要可分为“硬目标区”和“软目标区”。“硬目标区”的汇率变动幅度很窄,不常修订,目标区的内容也对外公开,一般是通过货币政策将汇率维持在目标区。“软目标区”的汇率变动幅度较宽,而且经常修订,目标区的内容不对外公开,不要求必须通过货币政策加以维持。
设立汇率目标区的建议问世以来,各方面的褒贬不一。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实行汇率目标区来实现汇率的稳定,而发达国家认为汇率目标区不现实。汇率目标区的特点是综合了浮动汇率制的灵活性和固定汇率制的稳定性,而且还能够促进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但实施起来也却是有许多困难,如均衡参考汇率的确定,维持目标的有效方法等等。
自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浮动汇率制度时代,世界进入了一个以浮动汇率制为主要特征的包括浮动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制度以及中间汇率制度在内的混合汇率制度时期。汇率波动的频繁和剧烈,给国际间的贸易和投资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困难。为促进国际经济的交往和发展,同时也为寻求一种更合理的汇率制度,世界上许多学者和政府官员提出了许多汇率制度改革举措,汇率目标区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型汇率制度。
按照十国集团的观点,汇率目标区是有关当局设计的一套可调整的汇率,这种汇率要与国际收支长期形态的基本平衡相适应,并且围绕着这一整套可调整的汇率设立较宽的波动幅度。弗伦克尔和戈尔德斯坦(1986)认为汇率目标区是一种混合体系,它兼有固定汇率制的稳定性和浮动汇率制的灵活性。它不同于完全浮动汇率制,因为在汇率目标区制度下货币当局要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使汇率在目标区内浮动,而不是没有限制的浮动。它又不同于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其区别有两点:(1)目标区中当局在一定时期内对汇率的过度波动制定出比较确定的区域限制;(2)目标区中当局更为关注汇率波动,必要时要利用货币政策等措施将汇率的波动尽可能地限制在目标区内。它也不同于可调整的钉住制,因为货币当局没有一个在任何情况下干预外汇市场以使汇率在目标区内波动的义务。它还不同于完全钉住制,因为在必要的时候,目标区也可以调整。
6. 汇率目标区的汇率目标区的确定
1、目标区体系内货币的选择问题
汇率目标区应用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目标区体系内的货币选择问题。在判断什么样的货币应包括在汇率目标区内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1)应优先考虑包括主要货币国的货币。至今为止,国际贸易仍然是由大国控制的,而这些大的工业化国家多采用某种程度的浮动汇率制,甚至是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因此,为实现汇率的稳定性,原则上应使这些主要的贸易国,同时也是主要货币国的货币接受目标区内汇率限制的安排。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设计,实际操作时,还应考虑一国对外贸易的具体情况以及谈判的可行性等因素。
2)应进一步考虑潜在成员国的特点。该方面的分析涉及对经济开放程度、经济规模、商品的多样化程度、要素的流动程度以及通货膨胀的相似程度等特点的综合判断。那些经济开放程度高、经济规模小、高度多样化、要素流动充分、通胀率相近的国家的货币,更应该包括在目标区内。当然,这种选择并非简单易行,多个特点间经常会发生冲突,此时围绕主要矛盾的整体权衡是必须的。
3)要考虑目标区管理的效率问题。从管理效率这一角度来选择,当然是包涵的货币种类以少为好。一方面,只有当数量较少时,对中心汇率的管理才是可行的;另一方面,当参与方的数量较多时,协商会比较困难,同时会加大由于冲突而带来体系崩溃的风险。
2、汇率目标区中心汇率的估计问题
在汇率目标区应用中一个隐含的假设是,管理当局可以有效地估计均衡(实际)汇率。在实际操作中,主要采用三种汇率估计的方法和技术,它们分别是购买力平价法、估计的结构性方法和潜在平衡法。
其中,购买力平价法计算最为方便。但应用该方法确定汇率的合适水平时,没有考虑基本经济要素对汇率的影响,因此,其计算的是实际汇率水平不发生变化时的名义汇率水平;同时,平价成立的理论条件在现实经济中也难以成立;而且,在应用中还面临基期选择和指数构造的实际困难。但购买力平价理论仍具有其合理的成分,特别是在汇率长期受通胀影响的条件下,应用效果较好。
3、汇率目标区宽窄的确定问题
在明确了汇率目标区中心汇率之后,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确定实际汇率围绕中心汇率波动的控制范围,即确定目标区区域的宽窄。一般来说,汇率目标区的宽度受以下四方面因素的影响。
1)汇率目标区必须足够宽,以提供一种缓冲,使那种不会改变长期均衡实际汇率水平的暂时性的汇率扰动可以处于区内。按照克鲁格曼的目标汇率区理论,管理当局只在实际汇率波动接近边界时进行干预,因此,这一缓冲区域为管理当局提供了一种将汇率的长期趋势与短期冲击隔离开的调整空间。
2)汇率目标区应足够宽,以反映目标区中心均衡汇率自身的不确定性。这是因为,在多种计算均衡汇率的模型中,参数都具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而且均衡汇率能否被准确的预计本身还是一个问题。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应为目标区设立一个较宽的初始区域,威廉姆森建议的初始区域是10 。
3)汇率目标区的宽度还受投机因素的影响。众所周知,固定汇率制的一个缺陷就是使投机者能够进行对汇率变化方向的“单向赌博”。为避免过度投机,目标区必须足够宽,以允许中心汇率的随机波动。
4)汇率目标区的宽度还与目标区内包涵的货币种类有关。那些包括多种货币的目标区显然不同于只包括两种货币的区域,一般来说,前者应比后者宽。
7. 干预外汇市场的目的
干预外汇市场的主要目的有:
(1)防止短期汇率发生变动,避免外汇市场混乱
(2) 减缓汇率的中长期变动,实施反向干预,调整汇率发展的趋势
(3)是市场汇率波动情况不致偏离一定时期的汇率目标区
(4) 促使国内货币政策与外汇政策的协调推行
8. 政府干预对汇率的影响
1000字 还一分没有 兄弟你够抠门的啊~
我提供你个题材:日圆是最受政府干预的货币 你写写这个
9. 逆风向行事的操作策略
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还是收缩性财政政策取决于企业当前的发现状况,当企业处于成长时期时更偏向于扩张性财务政策,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经济支持,当企业处于衰退期时可以选择收缩性的财务政策。
使新汇率目标区和原汇率目标区重现重叠。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汇率目标区双层监控模型具有自动找准均衡汇率的功能,从而避免汇率错位,从而稳定投资和贸易需求,促进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
事实上,汇率目标区双层监控模型的运行,还要求我们必须加强财政纪律,执行谨慎的财政货币政策,降低央行为财政赤字融资能力。
设计要点:
考虑到克鲁格曼汇率目标区模型的优越性以及实践中的不可行性,我们对其进行了改造,对汇率波动区间进行了分层,其中第一层次为自由浮动区间,政府不对汇率进行干预;第二层次为监控干预区,范围为自由浮动区间的一半,S0~S'0和S'1~S'1,政府根据设立的监控指标进行监控。
虚线S0、S1为软干预线,政府不对外公开,如果汇率触及到S0、S1时,政府干预可能性很小;S'0、S'1两条虚线为硬干预线,政府对外公开,如果汇率接近这两条线时,政府其干预可能性极大;最后一点是,中心汇率按照1/2ΔB的幅度调整。
10. 汇率目标制度的基本要点
汇率目标区: 中国金融改革与开放过程中的合理选择
(一) 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设想
其中选择自由浮动汇率制是否可行呢? 答案是否定的, 原因如下:
1. 浮动汇率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 我国加入
WTO 后, 浮动汇率的这种不确定性可能加剧。国际
收支的不确定性增加可能带来汇率的剧烈波动。中国
加入WTO 之后, 如果中国选择自由浮动汇率制, 汇
率可能出现较大的波动, 对国内经济产生冲击。
2. 我国经济自由化程度并不太高, 不具备汇率
一步到位自由浮动的条件。我国贸易领域、投资领域
存在很多管制, 利率也没有市场化。存在诸多管制的
情况下形成的各种价格并不能代表真实的市场供求,
如人民币基本上看应该是升值趋势, 但由于汇兑等方
面存在一些限制, 误导企业产生贬值预期。在中国经
济尚未完全融入世界经济之前, 一步到位地实行自由
浮动汇率, 并不合适。同时, 在我国经济政策的选择
中, 独立的货币政策必不可少, 考虑到目前情况下我
国资本项目管理不宜完全放开, 因此也不必急于采取
完全浮动的汇率制度。
(二)实行汇率目标区将是我国金融改革过程中的一个现实、较优的选择
对于中国来说, 当前仍然实行资本项目的管制,
这使货币当局还未面临“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的稳定
性、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的“三难抉择”。但是从长
远来看, 资本自由流动是大势所趋, 而我国国情决定
了我们不可能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因而最有可能
调整和牺牲的是“汇率稳定性和资本自由流动”。从
这个意义上讲, 选择汇率目标区
作为我国目前汇率制度改革方向是比较合适的。我国
建立汇率目标区的现实意义, 首先在于人民币汇率目
标区的建立向市场发出明确的信号, 增强公众对汇率
保持稳定的心理预期, 提高了汇率政策的有效性。另
外汇率水平在目标区内的适度波动可调节外汇市场供
求, 减少不合理的资金流动套利行为, 使各种不利因
素的冲击在目标区得以缓解和释放。其次还可以保持
货币政策操作的独立性, 有节奏地隔离资本流动对货
币政策的冲击。当汇率在目标区内小幅度波动时, 中
央银行不进行或很少进行干预, 这样就保证了货币政
策的稳定。扩大汇率浮动范围后, 汇率变化将更加灵
活。由于预期的汇率变化不再是单向稳定的, 套利行
为的风险成本就会增大, 从而削弱了投机性资本流入
套利的动机, 较大的浮动范围可较早预示资本流入逆
转的信号, 增强货币当局的调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