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股权质押是加杠杆风险最大的妖孽
在去杠杆声声紧的情况下,金融企业去杠杆异常重要。决策层紧紧扭住金融企业、产品等核心加大金融去杠杆力度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中国银监会力主整顿金融乱象的思想与做法都是完全正确的。
金融去杠杆必须抓住核心和重点,抓住眼前就可能导致市场风险的环节和重点领域与金融产品。比如银行同业业务、存贷款账外的理财产品乱象、银行与信托保险证券相互“勾结”倒腾空转金融资源的监管套利行为,特别是银行与信托公司的信托买入返售产品等。值得庆幸的是,监管部门正在有条不紊地清理整顿,并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在金融去杠杆中,有一个加杠杆危害性较大的产品必须给予重点“关照”。这就是股权质押融资,银行业叫做股权质押贷款。
股权质押是指股东将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作为质押担保,从债权人处融资的行为。股权作为一个质押品或者融资的第二第三信用背书与保证,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问题出在循环加杠杆风险上。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案例是此前包括宝能、恒大利用股权质押加杠杆融资的问题。初次利用保险产品吸收的资金或者发债融资融来的资金,在股市二级市场举牌购买上市公司股份,然后利用这些股份抵押到证券公司再融资再举牌,循环往复,其杠杆率可以无限放大。一旦股市出现下跌,疯狂加杠杆的企业与个人资金链条就可能断裂。逻辑是,股市下跌到平仓线时,受质方就会果断平仓收回资金,导致质押方链条断裂,流动性雪崩,甚至引爆市场风险。
中证登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5月20日,A股市场共有4847.93亿股上市公司股份被质押,占A股市场股份总数的约一成,上述被质押股份目前市值合计达5.45万亿元。这么大的股权质押加杠杆规模,对市场影响非常之大。一旦市场出现“雪崩、闪崩”现象,这5.45万亿元规模的股权质押绝对是A股市场的一颗核弹头,非常之危险。
近期,A股出现跌跌不休行情,一些股权质押品种已经出现风险征兆。2017年5月25日,多家上市公司“扎堆”发布补充质押公告,股权质押风险警报再次拉响。5月25日,兴业皮革、金杯电工、能科节能、高伟达、诺力股份等上市公司发布补充质押公告披露,股东对前次股票质押进行补充质押。当股价出现大幅下跌后,上市公司股东需被动增加质押股票提供更多抵押担保,以防止被强行平仓,这种行为称为补充质押。
截至5月26日,今年以来有104家公司合计发布了170份补充质押公告,其中有141份来自4月份之后,值得注意的是,在这104家公司中,上市不足三年的次新股超过30家,占比约三分之一。风险信号就像闷热天气的热风在干草地里悄悄的吹着。
从目前受质结构分析,证券公司、银行、信托公司、其他,其对应的质押股权规模分别为2.11、0.72、0.49、0.65万亿元,分别占质押股权规模的53.1%、18.2%、12.4%、16.3%。
证券公司是股权质押大户,占质押总市值的50%以上。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券商在拓展股权质押融资业务时,客户早已不仅仅局限于控股股东,5%以上的股东、前十大股东甚至单只股票持股市值达到500万元的股东,都是其潜在的客户对象。
券商股权质押的优势在于其本身或没有多大风险,因为一般券商设置的平仓线都安全保守,同时券商有及时平仓的业务能力,一般不会把风险砸在自己手上。但对市场与投资者的影响非常之大。
集中对股权质押进行平仓时,将导致股市集中卖出,引发市场大跌的大利空。随着近期A股市场整体走弱,部分股票“闪崩”不断,股权质押这把锋利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又开始摇摇欲坠。5月23日(周二)A股再现“闪崩潮”。早盘,洪汇新材、西部资源、农发种业盘中直线下挫,股价快速跌停。朗迪集团、百傲化学、大唐电信、艾迪精密等股盘中“闪崩”。午后次新股再掀跌停潮,碳元科技、丰元股份、天域生态、中持股份、美力科技、博迈科、华锋股份等多只次新股跌停。股权质押被认为是诱发近期“闪崩潮”的一大诱因。特别是次新股流通性差,在市场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下,向下修正的杀伤力更大,股权质押风险也相对较大。
因此,对股权质押融资必须进行彻底清理整顿,迅速出台管理规范,在股权质押融资规模、杠杆率、平仓线、融资对象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比如,一个企业只能进行一次股权质押操作等。
特别要规范券商的行为,大幅度压缩股权质押融资的规模,大幅度提高券商股权质押的平仓线,收紧券商本身的贷款等融资行为。
总之,必须尽快降服过度股权加杠杆融资这个妖孽!
2. 如果股权质押已经触及平仓线,会怎么样
如果质押方继续追加保证金就没事,如果没资金的话质押股票就易主了,质押比例高的就相当于换大股东了
3. 基金想要通过杠杆放大,需要股权质押么
不一定需要股权质押。
典型的是分级基金,A级通过稳健投资获取固定收益,B级杠杆也并没有股权质押。
如果您的问题得到解决,请给与采纳,谢谢!
4. A股表现跑输全球股市,主要原因是什么
截至今年5月8日收盘,沪市再度创出本轮调整行情以来的新低点3067.69点,较今年1月16日低点3044.29点,也仅有一步之遥的空间。
实际上,从近期市场的表现来看,不仅阶段性跌幅迅猛,而且同期表现与国外主要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其中,以沪市为例,自今年4月7日3295.19高点调整以来,累计最大下跌空间为227.5点,最大跌幅近7%。与此同时,深证成指、中小板指数以及创业板指数,其同期跌幅均在7%以上,而创业板指数距离股灾调整以来的最低点,也仅有不到10点的空间。
需要注意的是,在此期间,虽然市场指数跌幅扩大,但个股杀跌动能却更为显著。其中,同期跌幅超过30%的股票比比皆是,而以高送转、次新股为主导的热门概念品种,累计最大跌幅更为显著,远远超过市场同期跌幅水平。
多年来,A股市场往往处于“跟跌不跟涨”的局面,而从这一轮调整过程中,也再次印证了A股“跟跌不跟涨”的运行特征。
实际上,在A股大幅下行的期间,国外主要股票市场的表现,却与A股市场截然不同。
其中,欧美市场再度保持强势上涨的格局,且从其过去几年的表现来看,也基本上呈现出单边上涨的格局,而以纳斯达克指数为主导的市场,更是不断刷新新高水平。至于亚洲股票市场方面,同样保持相对强势的运行姿态,近期全球股市的表现明显强势于A股市场。
“跟跌不跟涨”的运作格局,或又一次导致近期A股市场“熊冠全球”的表现。然而,从近期股市的表现来分析,杀跌的动能并非来自于外部的因素,而更多还是在于市场内部问题。
其中,国家队资金的频繁异动,往往为市场传递出一定的信号。与此同时,有着“国家队资金”之称的证金公司,其一季度的调仓行为,也对相关行业板块的股价表现构成了影响。但,对于国家队资金减持的投资标的,确实引起了市场的警惕,而在现阶段内,市场仍以存量资金作为主导,国家队资金的力量往往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增减持乃至调仓的动作,也足以引起市场的波动。
再者,监管政策的趋严,加上委外资金的赎回压力等因素,却加剧了市场的波动风险。
一纸政策,足以影响市场的运行趋势,而这也恰恰体现出A股市场“政策市场”的特征。实际上,从去年11月29日3301高点到今年4月7日的3295高点,两次市场的重要转折点,也离不开监管的趋严态度。随之而至,则是系列监管政策的表态,引发资金恐慌效应的延伸,进而影响到市场的投资情绪,而在弱势市场环境下,也会容易产生出“放大利空,缩小利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面对美联储加息,乃至缩表的预期,市场去杠杆的压力高居不下,而流动性的紧张程度,也足以引发股票市场的大幅波动。从此前“抑制资产泡沫”的定调,到降杠杆、去泡沫化的延伸,实际上也破灭了今年股市走牛的预期,但股市连续大幅下行,却又可能会引发系列股权质押,乃至系列平仓风险,甚至产生局部性系统性压力,这也并非市场想要看到的现象。
除此以外,即股市融资压力的高居不下,一周一批次的IPO发行节奏,足以削弱股市投资的信心。
时下,虽说A股市场处于IPO新规的模式之下,即取消了预缴款申购,锁定了大量市值配售资金,锁定了大量的市场打新资金,但IPO持续高居不下,却难逃分流存量资金的影响。此外,随着IPO的加快发行,随之而至的,还会有陆陆续续的限售股解禁压力,大股东高管的套现行为等,而市场融资与再融资压力,还是会对疲软的市场构成沉重的压力。
正如上文所述,当下市场正处于“放大利空,缩小利好”的状态,而在利空密集的背景下,IPO适时适度调节,也将会显得非常必要。否则,市场存量资金无法抵御庞大的融资与解禁压力,市场终究还会加快存量资金的出逃风险。
实际上,从近期新股上市后的平均涨幅来看,整体涨幅已有所降低,且随着次新股的持续降温,不少新股乃至次新股的估值压力也骤然下降,有利于降低市场整体的估值压力。但,从另一种角度思考,当前IPO新规模式下,加上市值配售的因素,锁定了市场中大量的打新资金,而一旦新股赚钱效应大打折扣,乃至以后可能发生的上市后破发的风险,则可能会引发打新资金的分流,加剧市场的抛压压力,这确实非常考验当下治市的智慧。
A股又一次跑输全球股市,根源并非在外部,而是在市场内部。然而,对于多次戴上“熊冠全球”帽子的A股市场,何时才可以走出熊市的阴霾,何时才能够让股市投资功能与融资功能获得均衡式发展,这或许还是一条漫长之路,任重而道远。
5. 股权质押新规对个股有什么影响
新规的出台表明监管层延续金融去杠杆、防控金融风险的监管方向。新规的实施将带来以下五大方面影响:1、股票质押式回购融资规模或将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一方面,小额股票质押业务被禁止。另外一方面,对质押比例和质押率的限制也将缩减股票质押式回购的融资规模。
2、由于融入方不得为金融机构或其发行的产品,所以这直接禁止了资管产品通过股票质押式回购方式加杠杆(此前已经限制了资管产品的结构化杠杆)。3、禁止通过股票质押融资申购新股和买入股票,这将使得“宝能式”质押融资加杠杆买入股票的模式难以为继。
4、单只股票市场整体质押比例不超过50%的规定将导致质押比例较高的个股无法进行新的质押融资,或对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流动性产生一定影响。
5、由于目前沪深两市平均质押率稳定在44%左右,因此新规中关于质押率不得超过60%的规定只对少数个股质押业务有一定影响,整体影响或不大。
6. 如果股东股权质押爆仓了,怎么办
质押权人会要求追加保证金或提供其他担保,否则强制平仓。
7. 股权质押是不是下一个“杠杆炸弹”
“水能载舟,水也能覆舟”。融资高杠杆既是当前中国股市与以往中国股市最大不同的点,也是推动这一轮股市飚升及疯狂的动力,同时也是当前中国股市暴跌的主因。当前中国股市之所以会越跌越是严重,即使是政府出来救市也效果不佳,原因就是在于融资高杠杆的的强制平仓。
我们可以看到,在股市上涨时,两融余额成几何级数地快速增加。而在股市暴跌时,两融余额也在快速减少。截至7月6日上海深圳两市两融余额1.7万亿元,较前一个交易日减少1,300亿元,降幅为6月19日首次下降以来最大,且连续11个交易日下降,及两融余额累积减少了近5000多亿元。如果股市价格再下跌,两融余额仍然会减少,目前已经到了一个重要的节点。
至于场外融资的暴仓,估计现有的风险已经释放得差不多。但实际结果如何,由于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要准确地来估计其风险仍然是不确定。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已经不是影响股市暴跌的主要因素了。
不过,从这两天中国股市出现史上最大的上市公司停牌潮来看,股权质押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融资杠杆强制平仓的主要风险点。这两天,中国A股持续多日千股跌停,许多上市公司为了“自救”“自保”,纷纷停牌“自救”。截至7月7日晚11时30分,已停牌及拟于今日停牌的股票数目达1241只,占全市2808家上市公司超过44%,单日急增477股停牌。也就是说,每7家上市公司便有3家停牌。如此大规模上市公司停牌的异象,令让市场感觉到十分诧异。这也是中国股市又一大奇观。
那么,国内这些上市公司为何纷纷都打出停牌这一招?其实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许多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都把其手中的股票作为一种重要的融资工具,即股权质押,以便手上获得更多的流动性,但这些流动性会干什么是不定,或许还是在金融市场循环。
所谓的股权质押就是指出债权人以持有的股票作为融资的抵押物,当债务人到期不能够如约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就可把股票折价获得赔偿,或将作为抵押的股票卖出作为优先赔偿的一种担保方式。
今年3月11日至6月15日,上海综合指数累积上涨54%,上市公司大股东参与股权质押融资的热情高涨,这个区间股权质押融资占年内总额60%以上。6月15日以来上海综合指数累计下跌27%以上,30%以上的股票价格下跌50%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债权人可能会要求大股东补仓,有的甚至会抛售质押股票以避免借贷损失。
如果质押率为30%,预警线150%,那么一旦质押股票跌幅超过了50%,股价就会逼近预警线。目前,在今年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中,有37家公司股票的价格跌幅已经超过50%预警线。如果这些公司的股票价格继续下跌,这些以股票质押融资公司的股票就有可能被强制平仓库,从而引爆又一波股票暴跌。
有市场分析指出,上周五(7月3日)的大跌,不少股票价格已经逼近到1:1杠杆的融资盘,有些临近强制平仓线。如果股票价格再下跌,这些融资盘就面临着爆仓的极高风险。无论是两融业务还是股权质押都是如此。这就是为何最近,两融余额快速减少。这就是一些高杠杆的投资者在补仓或正在退出市。
根据中国经济网报道,仅是5月上市公司的股权质押就达到366次,56%质押给券商,17%质押给银行。如果这些公司的股市下跌超过50%,就面临的强制平仓的巨大的风险。以上市公司股权质押融资的规模也不会太小,如果股票再下跌,国内股票市场同样面临暴仓的巨大风险。而且,这些上市公司能够躲过初一,却躲不了十五。投资者及监管者对此得密切关注。
(来自网络百家)
8. 股票质押和票据融资的风险有多大
股权质押的融资成本约为10%,质押率约40%,股票质押的市值占A股总市值的6%。资金融出方为银行、信托和券商,资金融入方为上市公司大股东、地方融资平台、高净值个人等。股权质押中主板公司质押率多在5折、中小板公司在4折、创业板公司在3折。质押的股票市值为3.4万亿。其中,65%属于流通股。粗略估计,如果上证2400点,股权质押被平仓客户的融资余额约500亿元。
股权质押:理论上有造成雪崩的风险;但实际中有多种方式化解风险。目前市场上的警戒线和平仓线比例多为160%/140%或者150%/130%。理论上,股价下跌到平仓线时,如果上市公司不补仓,质押权人有权抛售质押股权,导致卖盘涌出,且大股东可能移位,加重市场抛盘。实际中,股价跌到平仓线,上市公司会采取补仓、现金、展期等方式补救。对于场外质押,即使不补救,质押权人需经过司法程序解决,至少需要1.5个月。
票据规模和股市行情呈正比,票据贴现资金进入股市的规模及其影响尚难以估计。农行和中信银行票据案件事发后,票据利率有所上行,但还算稳定,对银行间流动性影响较小。票据管理的漏洞在于,小众业务,管理人员少;银行背书,风险低导致保管环节薄弱。
融资融券余额9154亿,为高峰期的40%,杠杆在1:1左右。客户主要为高净值个人。券商的融资利率平均为8.5%,大部分融券的利率为10.60%。融资保证金的比例在25%-150%;融券保证金比例不低于100%。近期股市下挫,两市融资买入额占A股成交额比例降至4.3%。
两融风险大部分释放完毕,触及平仓线的客户通过追加担保物等方式避免强平,未来发展取决于股市行情。1月28日客户整体担保比例为225.5%,远高于150%的预警线。2016年以来融资融券业务日均平仓近6000万元,比2015年下降约40%,占全市场交易量很小。
去杠杆的延续与带杠杆股市监管:调整时形成诺米多骨牌效应,做好控制风险预案;通过补仓、展期、过桥资金等方式化解股票质押风险;及时掌握股票质押平仓规模及健全票据管理;及时与市场沟通,避免恐慌情绪传染。
9. 股权质押股权融资区别是什么
股权质押类产品和股权融资类产品的主要区别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股权质押类产品本质上属于信贷资产类产品(融资),股权质押只是这类产品的担保形式;而股权融资类产品是指将募集资金融资到股权或收益权当中的产品。
股权质押类产品的风险包括企业信用风险、因利率变化而导致的再融资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一般来说本金得到保障的可能性大于后者;而股权融资类产品的风险主要来自企业回购能力的高低。
信贷类产品的担保方式除了股权质押外,还包括政府担保、企业担保、收益权质押等多种方式;而股权融资类产品的担保方式本身就包括了股权质押。
融资融券和股票质押融资的区别是什么
股票质押融资只能融得资金,无法做空。融资融券可以融得资金,也可以融得证券,融得的资金再买股票就增强了多方力量,融券则增强了空方力量,因此融资融券是一种即可做多也做空的双刃剑。
这是两者最大的区别。股票质押融资,融得的资金可以不用来购买上市证券,当然,针对具体的融资主体,国家对其融得资金的用途会有一定的要求。例如,证券公司通过股票质押融资取得的资金只能用来弥补流动资金不足,不可移作他用。融资融券中的融资,获得的资金通常必须用来购买上市证券,增强了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在一定条件下加快了证券市场价值发现功能。由此可见,融资融券与资本市场联系更紧密,股票质押融资可能既涉及资本市场,也直接涉及实体经济。另外,与股票质押融资有个相类似的概念是股权质押融资,主要是指以非上市公司股权提供担保以融通资金。
股票质押融资和融资融券都是对融入方的授信,故都需要担保物。股票质押融资,它主要是以取得现金为目的,因此担保物不可能再用现金,它的主要担保物是有价证券,例如上市公司股票、证券融资基金以及公司债券等。融资融券中,担保物既可以是股票,也可以是现金。
股票质押融资一般由银行、典当行等机构办理,资金融出主体与融资融券有明显区别。融资融券在各国采取了不同的运作模式。例如,在美国市场化分散授信模式和日本专业化模式下,融出资金的中介有证券公司和证券金融公司,但最终的资金融出方通常是银行。我国采取的运作模式则规定资金融出的直接主体是证券公司,即证券公司以自有资金、证券向客户融资融券;同时,确立了证券金融公司向证券公司提供转融通的制度。
一般而言,融资融券相比股票质押融资而言,风险可控程度更高。由于融资融券所获得的资金或证券都有专门的账户记录,因此监控其市值变化、测算风险程度和要求追加保证金相对都是比较容易的。并且,融资融券的杠杆比例可以根据情况调整,在市场整体风险不大时可适当放大杠杆比例,反之则可收紧。股票质押融资实质是质押贷款,其资金用途虽然可能会有限制,但监控难度显然大得多,当股票市值下跌时,借款债权的风险就随之增加。
融资融券是一种标准化的产品,在交易规则和合约细节上,都有比较明确具体的安排或规定。股票质押融资则不是一种标准化产品,在本质上更体现了一种民事合同关系,在具体的融资细节上由当事人双方合意约定。
就个人融资者而言,如果融资的目的是用于购买股票,融资融券和股票质押融资都可以取得相同的效果,但两者对机构融资者的影响就不一样了。例如,对于证券公司而言,融资融券拓宽了业务收入渠道,是一个基于创新产品的盈利增长点,而股票质押融资对于券商来说盈利能力没有改变,融来的资金只能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不足。